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传奇征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1
在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中,月亮艺术价值极高,举足轻重。本文主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味。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月亮意象;文化意味
在中国的渊源文化中,“月亮”的地位可以说十分重要,比如历久弥新的“嫦娥奔月”,《诗经》时期的风姿卓越,以及李白等诗人的倾情描绘等,都对月亮寄寓了丰厚的感慨和赞美。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中,月亮艺术价值极高,举足轻重。同样的,结合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来说,其发展和运用无疑是与中国历史中的月亮文化密不可分,不仅是继承,而且发扬运用,结合中西方文化和意象,将我国月亮的文学传统魅力打造到了极致,营造出独树一帜的月亮之语。
一、在月亮意象文化中的承传
对月亮而言,其作为一个自然事物在生态变换中拥有着变化莫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便直接给予了其丰厚的文化色彩。所以对众多中国人而言,月亮就成为了承担众多思绪情感的、及简单而又繁杂的载体,为我国月亮意象的开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古人已有的文化积蕴面前,张爱玲也有一些忧虑,《诗与胡说》中对此的论述最为清晰。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张爱玲充分发挥了自身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再融合顶级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知力,使其在月亮的意象构建中独树一帜,甚至可以与艾青的“太阳”意象相媲美。
张爱玲对于月亮这一意象的承传最直接的表现是“互文体性”,譬如古时文化中的深闺怨妇都将月亮作为哀伤的寄托,类似于“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近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等,而张爱玲在小说中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十分巧妙,她将月亮富裕丰韵的诗意后载入小说中,镶嵌了极佳的小说工笔,而《赤地之恋》末尾处,张爱玲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千古名句的使用则更具有说服力,她以“诗意”浇筑在小说最终,使得小说本身和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之间持有浓厚的联系,也为小说本身增加了许多韵味。
二、在月亮意象文化中的发展
张爱玲的文学之路上受到许多传统文学名著的影响,譬如《红楼梦》,《老残游记》和《金瓶梅》等,丰富多样的文学“冲击”也为其之后的写作奠定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本文的研究主体,这里对其小说中月亮意象在中西发展方面做以分析。
作者以为,在张爱玲的销售构造中,月亮意象的发展十分明显,这得益于其对《诗经》以及汉乐府的较高悟性,使得其在运用月亮意象时融入了深刻的情感,不单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韵味,也注入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张爱玲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和西方的一战危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精神危机的体现十分明显,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更加清晰的反思。
对此,张爱玲在其小说中营造了寓意丰富而又极度悲凉的月亮意象做以应答,与当时的西方文学危机意识形成鲜明对照。不过能够注意到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即张爱玲的悲凉更加温婉绵长,和西方的决然“断裂”并不相同,这也是传统月亮意象对其的影响。可以说,在月亮意象的中西交汇方面,张爱玲已经做到了极致,《怨女》中的银娣便是最显著的代表,文中人物望月时的情绪不仅传达出明显的西方危机意识,而且有浓重的中国诗词色彩,将中西月亮意象的融合与发展推向顶峰。
三、在月亮意象文化中对象征的传达
从对比的角度入手,西方现代主义中的技巧更加注重象征,从内到外引申出令人回味的意蕴。而张爱玲在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不仅具有这方面的特质,而且基于本身的文化底蕴又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西方象征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更高,张爱玲则更注重情感的投放。意象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形中塑造出一个“原始意象”,在民族中根深蒂固。如文中所提“月亮”意象,当其出现在读者面前,就会被立刻容纳和接受。
正是基于这一点,张爱玲选取月亮作为意象的小说迅速占领了大批读者,更加贴近心灵。在运用时不单单是模仿,而是注入了自己独有的审美以及特色,一方面多数情况下月亮的象征意义并不单一,和小说内容的结合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其小说中的月亮象征内容层面更加丰富,《金锁记》中便有很好体现,不论是人物的情绪描述,好还是周边的场景描绘,亦或是将最终的内容做以比对,月亮都是极佳的象征。
在融合中西方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月亮”执笔代入小说中,同时又能让人读来不腻,品而不究,流淌在中西方象征文化交织中的“月亮”色彩更加深入人心,好不过分的说,月亮的象征意义在张爱玲的笔下发挥的淋漓尽致,至少在笔者看来,张爱玲的一生传奇经历让她更有资格拥有这个桂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味中,不单单是对中国传统月亮意象的学习和继承,也有对西方月亮意象的学习和融汇,同时针对中西象征的异同点对此加以展示和描述,使得其小说在月亮意象方面有了十分成功的造诣。我们不能忽视张爱玲一生波折为其带来的改变,同时也更加认可其在保留本身优秀传统的同时对西方优质文化的理解和发展,能做到这一点可谓是十分不易的。“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酝酿出更多不同的风味,足够这个世界为之品尝。在研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时,对其的月亮意象做以分析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对此加以深入探讨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傅惠钧,王丽玲. 浮世图中的红色调――张爱玲作品红色词的使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04).
[2]刘丽华. 市民生活、都市人性、荒凉基调: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红色传奇征文范文2
这是一所没有口号的学校。
在这里,你看不到惯常在学校里会看到的“理直气壮”的标语、条幅,甚至看不到诸如“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之类“温柔”的提示牌,然而你会发现,师生们的行为举止恰恰就体现了那些个标语、提示上的要求。一块块极富内蕴的景观绿地,一件件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雕塑小品,让师生们在涵泳、品味中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在这里,你会看到崭新的教学大楼、先进的实训场所,看到别处少见的洁白的风力发电装置矗立在绿意掩映的校园里,你也会看到,刘鞠秀图书馆大厅最显眼处放置着描绘老校园旧貌的大幅石刻画,二楼走廊上悬着二十幅老校园校容校貌的照片。条件大大改善的新校园没有绝对地“革故鼎新”,而是把老校园的点点滴滴承继了下来,把人们对传统的回眸和对未来的期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三品石的故事
一进校园,只见三块黄石静静地斜躺在草地上。这是三块普通的石头:它们无棱无角,其貌不扬,比起一些学校会在门口放的气派的大石头显得渺小多了,以致许多人进出校门都不在意。但是,若驻足细细观察,就能品出些趣味:石块自然凹凸而去人工雕琢,石面纹路清晰而不矫揉造作,给人原始天然而沉稳笃定的感觉。它们或倚、或躺、或蹲,造型各异,个性十足;平视、侧视,或从楼上俯视,可能还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会。设计者将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称之为“三品石”,并赋予其“人品”、“作品”和“产品”的职业教育内涵。
2011年10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来校视察,一进学校正准备匆匆而入,王亮伟校长介绍的“三品石”拽住了她的脚步。听了“三品”的涵义后,她连连赞好。“我们的校园有东西、南北两条主线;东西是教学工厂线,南北是文化中轴线,交汇处正是这三品石……”三品石向北的文化轴线上,很有层次地分布着学校主雕、历史步道、纪元坛、国钧广场;穿过国钧广场及学校标志性建筑刘鞠秀图书馆,文化轴线继续向前延展:璧如园、共青林、阳光俱乐部,直到寓意着“基础夯实人生,劳动成就世界”的桩基雕塑群。这些校园景观既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思想,又融合了与刘国钧家族、刘国钧精神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各有寓意,尽得风流。
2刘国钧的“微笑”
在国钧广场的东北角、刘鞠秀图书馆的侧前方,安放着一座刘国钧老先生的半身铜像。每天,刘老先生总是微笑地看着在他眼前来来往往、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好像看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作为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创作的。他说,晚年时期的刘国钧脸型呈圆形,“圆中又自然流露出‘方’,这‘方’来自于他的骨架和早年的人生之搏,在晚年自豪的笑容里则渗透着深深的儒气……平淡、祥和,如惊涛拍岸后的风平浪静,这正是一个人修身至高境时的特有状态”。这种特有的状态就像强大的磁场,润泽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理想。学生们在刘国钧那双坚毅而睿智的目光里,读到了“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的处世观;读到了“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才是一等人才”的人才观;读到了“质量好一点点,成本低一点点,价格高一点点”的质量观。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企业家,刘国钧的创业史就是一本中国职业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学校特设“刘国钧纪念馆”,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讲述了这位“纺织巨子、民族骄子、中华赤子”的传奇经历;成立了刘国钧研究会,设立组织机构,制定章程,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挖掘整理刘国钧有关资料,对其创业经历、经营管理、用人之道、实业救国、家庭教育等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刘国钧精神讲演团”,将刘国钧先生生平事迹编成故事,在全校各系部、班级作巡回讲演,也为校外学校、企业、社区义务宣传;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一书作为校本学习资料,充分显现了刘国钧精神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刘国钧,继承和发展“刘国钧精神”,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文化立校的厚重底蕴。
教学工厂比教室多
如果说新校园的南北文化轴线是学校历史记忆的空间延伸,体现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那么,东西向的教学工厂线则是学校致力于现代职教高远发展的明证。
3“联动”的背后
学校机电教学工厂前有尊题名为“联动”的雕塑小品:三只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端坐在绛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当年刘国钧大成纺织厂纺纱机器上的几个零件,现在却成为刘国钧高职校校园中的别致一景。在所有国钧人的眼里,这尊作品寓含着“校企政”联动、“产学研”联动和“教学做”联动等丰富的职业教育内涵;它的身后,就是学校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并连片成线的“教学工厂”——一个为现代新型工业培育生力军的摇篮。
机电工程系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企业整体搬迁进校园。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训、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产学研和产教加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这种教学工厂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使学校拥有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条件,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情境下进行校内实训,再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优越性,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接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真实体现。
机电工程系0953班的赵鹏飞同学就在航天创胜工厂里完成了从专业认识、数控常识到数控装配与调试的全过程。在这里,红领(工作服的衣领为红色)的工厂师傅、金领(工作服的衣领为黄色)的实训老师带着他们这些学生从好奇开始入门,而后登堂入室,一直到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赵鹏飞一举夺得“数控铣加工技术”项目的金牌。
除了航天创胜外,计算机55所、其普乐创意时空、佳立网络科技、创力工业设计、中国银行、淘宝公司……学校把更多的企业引进了校园。企业来了,企业文化也来了。从接收订单、具体生产到产品销售、安装再到售后服务,从产品到商品的完整循环中,学生的课堂如同设在企业的车间里,学生的生活如同漫步在企业的厂房周围,每天耳闻目睹的都是真实的生产实景,员工的一言一行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4拿工件当“眼珠”
600年前,达·芬奇无数次地“画鸡蛋”,他训练的是绘画敏锐的观察力和基本功;今天在刘国钧高职校,学生要训练的却是对工件轻拿轻放,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对待每一个工件的良好习惯,甚至是一种感情。
在刘高职的教学工厂,即使是操作进行时,你会看到:每件工具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一块材料、每一件半成品都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轨迹上平静地运行着,它们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或者它们已和主人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正是企业文化最原始、最深厚的基础。
刘国钧的企业管理思想中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靠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引导员工,让员工认同、接受并融入大成的企业文化。未来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只有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早些体验和感悟工业文化精髓,才能真正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使学生一出校门,身上就具备了良好的工业文化因子。“拿工件当‘眼珠’”就是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中的一幕。“7S”作为国钧人在校行为的统一标准,使广大师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在仿真的学习场所和教学内容中渗透进学生的意识和心智,更直接体现于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嫁接、引入、融合。财经教学工厂大厅“商海,财赢天下”的主题词,展示了财经商贸企业文化的胸怀和气度;动画教学工厂大厅设有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的“每周一画”、“每周一品”橱窗;机电教学工厂车间现场有半月就翻新的“三品”展台“半月坛”;华夏服务楼“产学研成果馆”里师生的创新作品和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2011年11月8日,作为潞城商会的副理事长成员单位,学校与商会下属46家企业成员在校“华夏艺术馆”共同举办《社区·企业·学校——共享和谐摄影展》,参展作品116幅,作者有校长、教师、学生,也有企业老板、文员、工人,最后还评出了“最佳摄影作品”等奖项,专门举办了颁奖典礼。展览期间,很多企业都特地组织员工到学校来观展,学生也自发前来观看。此举不仅体现了“校企一家亲”的浓浓氛围,还开启了刘国钧高职校文化建设新的境界。
让优秀成为习惯
提及习惯,人们总能把它跟常态、下意识等联系起来。确实,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积累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行为、思维模式。在刘国钧高职校,“习惯”这个词却被“文化”注入了更有价值的内涵。
5“五个一”工程
“让优秀成为习惯”,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使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还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究竟需要对学生进行怎样积极的文化引导和厚实的文化熏染?
学校首先为学生设置文化基线。学生一入学,即实施具体的“五个一”工程:餐厅排队保持一米线、克服一个行为陋习、每月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培养一项终生健身方式、练就一套职业礼仪。经年累月,潜移默化,陶冶了情操,引领了行为,涵养了气质。
排队是一种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式,也是社会文明、和谐的体现;而保持“一米线”,不仅强化排队的自觉意识,维护了自己和他人隐私权利,更重要的是,它用最直接的方式挑战人性的弱点,同时也更能强化规则意识、理性态度对优秀的意义。在学校食堂,黄色“一米线”赫然在目。学生用餐高峰时,窗口前一条条队伍清清楚楚。插队也有,但“红帽子”志愿者会及时制止。这种社会规范文化氛围的营造及效果,无疑能让学生把校园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环境自觉对接。
面对校园行为陋习,学工部门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校园十大陋习”问卷调查,以调查问卷为载体进行主动宣传,广泛征集学生对“校园陋习”的看法;公布“校园十大陋习”评选活动结果,举行“告别不良习惯,共创美好校园环境”签名仪式。整个活动过程即教育过程,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认识,并能对陋习进行自我矫正。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克服一个陋习,再克服一个陋习。虽不能一蹴而就,但“让优秀成为习惯”在螺旋上升中日有所成。
每月参与一次社区的公益劳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连续性和计划性,不仅有制度保证,更有班级、系部、学校三级管理及评价机制。公益劳动是通过认同体验而融会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学生不是教育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施者。从这个角度而言,公益劳动对“让优秀成为习惯”的德育理念有最直接的实践价值。
除此以外,学校的系列德育活动,如校园情景剧、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文明风采大赛、心理讲座、艺术节、体育节、志愿者活动、文明督察活动等,不定期的《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简报,适时播放的学生行为视频,都在培养学生的优秀习惯,积极提升学生自信阳光、文明有礼的气质。
6一个职校生的个人演唱会
2012年5月26日,综合基础部居宏晖同学迎来难忘的一天——学校为他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也是学校继去年高佳明同学“个人演唱会”后,举办的又一场学生个人演唱会。那一天,居宏晖同学的朋友和家人全部到了现场……
居宏辉的歌声震撼了在场每一个观众,在喝彩和欢呼声中,音乐让这个并不高大的男生气场十足。这次演唱会对居宏辉来说不仅仅是实现了一个梦想,更是他生命里难忘的一次历练。
在刘国钧高职校,“五个一”工程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化基线,学校还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看上去和“技能”、“职业”不相干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满足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显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
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各系部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学校开办了“国钧·文化讲堂”,讲堂内容包括人文社科、专业技术、科普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主讲人多为校内外行业领军人物、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名教师等。“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报告、学期有论坛”,粗粗一算,仅今年上半年春学期,学校就开设各类讲座50余讲。听“国钧·文化讲堂”成了一时风尚。
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已成为地方音乐盛事。每两年一届的“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由学校牵头,市音乐家协会、新闻媒体、企业积极参与,面向全市中小学生。赛事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积极倡导文明高雅的精神生活,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