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范文1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 小课题 大课题 评价

PLC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控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电气、机电类专业均开设了PLC课程,但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实际教学需求和社会需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适时设计小课题、大课题,具体分析和实施方法如下。

一、小课题与小课题的实施

小课题指的是学生简单、易懂的小实验,或是可以借鉴前序基础知识配合新知识完成的一项小任务。它的设计在PLC课程的初期和中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PLC器件的工作原理,形成一个既系统又直观的知识结构。

1.课程引入阶段的小课题

第一次课,教师要使学生对PLC有一个初步印象,列举生活中相关的控制例子,例如交通灯、电梯、舞台的背景灯光、休闲场所的人工喷泉等等。这些例子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动态的效果进行展示,不需要具体讲解解决的方法,只是引出PLC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即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初期的小课题

课程初期,学生需对PLC软件和硬件操作、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小课题:用PLC实现一只按钮控制一盏灯的实验。学生只需要简单的连线和编程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在学生完成课题之后,再进行知识的讲解,将PLC输入、输出口的等效电路和PLC的工作原理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欣然接受枯燥的理论。这样的小课题,一个即可。另外教师对完成后的总结、讲解非常重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课程中期的小课题

课程中期学生要学习PLC的指令系统,包含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和功能指令,学生可以用课程中期的多个小课题逐渐熟悉一条一条指令。例如:电动机的PLC控制,利用实验室的PLC设备和演示模块模拟电动机的正反转、Y-变换。这个小课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对照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进行模仿,编写出PLC控制程序,熟悉指令。

4.实施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小课题的练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独立完成、独立思考,扎实地掌握PLC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大课题与大课题的实施

大课题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将本学科的多个知识点融会在一起,或是由多个相关的学科构成复杂的控制要求。这些课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分组、分任务完成,最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测。大课题的设计在课程后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本学科综合大课题

在课程后期,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掌握牢固之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较复杂的大课题,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取得融会贯通的效果。例如:十字路通灯的PLC控制。我们可以用所学的基本指令完成,也可以用步进指令完成,同 时还可以应用一些功能指令完成,对于实现其中的闪烁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过的知识能够整合到一起。

2.多学科综合大课题――技能大赛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级电工电子技能大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工种主要考核的是PLC模块对于整套设备的控制,这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大课题,它结合变频器、触摸屏、PLC、气动原理、传感器等多学科的知识。

3.实施意义

大课题的设计综合本学科或是相近学科的多个知识点,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PLC的系统设计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小组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锻炼他们攻克难关的毅力。

三、评价方法

大课题和小课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做为主体,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价可分为多个层次,可以利用学生自评、互评、相互提问,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小组的完成情况等多角度进行评价。

总之,在传统的PLC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为主线的新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适时设计小课题、大课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的多方面能力有所提高,这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国海.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课题设计范文2

一、优秀课题的效果

优秀的课题作业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如金子般珍贵,即使在数年之后,学生仍然会讨论,教师仍然会借鉴。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能去粗取精、优中选优,它们既让人胆怯又诱人挑战,甚至让人彻夜难眠,却又欲罢不能。有的课题只是一次性的,有的则经年使用。课题的丰富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课程的需求。成功的课题一方面展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莫大挑战,使学生在寻求理想方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技巧和智慧。有时候,一个别具特色的课题甚至能引发学生的风格或技巧的巨大变化。优秀的课题作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首先,能让学生面对挑战。课题必须具有足够的变量和偶然性,能检验学生的技能和天分,而且到最后阶段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惊喜。其次,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课题必须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因为学生在做新鲜的事情时能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能使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最后,课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让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成功的意义毋庸置疑,而失败的意义也不可小视,因为从失败中学生往往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也只有从失败中才能汲取教训。有时,即使学生在课题作业中无法创作出有个性、有想法的作品,课题也能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挑战、学习与提高是良好教育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综合目标,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更需要积极好学的学生。所以,优秀的课题设计能够体现教育的真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题具有更深远的影响:风格独特、引人入胜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仍能被学生津津乐道,在师生之间流传,成为教师名副其实的标签。正是因为课题实践的过程与结果可以带给学生独特、深刻的启迪与感悟,这些著名的课题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许多由著名教师设计好的课题已经具备这样的声望,此类课题之所以出名,正是因为它们像重要的知识和经验一样,激发了师生双方的期待,完成这一特殊的作业甚至会改变学生的职业进程,使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并不是只有著名的课题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有时候最普通的课题设计也能影响学生对设计的理解与欣赏,这些课题同样重要。

二、优秀课题的特征

良好的课题如同燃料,能够给创新的“发动机”增强动力。良好的课题是体验的开始,而非结束。课题必须超越某一班级的限制,引发更多的成果,必须为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准服务。优秀课题的基本特征:其一,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要完成课题,需要了解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从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以视觉手段创作、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那些让自己成为解决设计难题能手的课题。一些好的课题要求设计具有创造性。其二,能引发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关键回应会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课题,如何与课题共同进步。评价是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得益于教师的经验与知识,当学生努力达成目标时,其水平将获得提高。那些希望作品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学生尤为青睐一对一的评价。而且在课题后期,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完善创意。其三,能促进个人成长。好的课题会促使学生张扬个性,发挥个人风格。极富创意的挑战既能激励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学生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学生用设计作品影响人、打动人,课题则为学生将来的作品提供素材,能让学生明白设计对目标受众的影响,使学生意识到,要提供给目标受众的不仅是形式,还有内容。其四,好课题还能提供框架,让学生不偏离轨道,这才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它也鼓励学生磨砺各种技巧,以备将来之需。课题设计通常已有定论,但优秀的课题则要求有个性化的诠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课题确实弥足珍贵。判定一个课题是否富有成效,要看这个课题能否造就团队设计经验。理想地说,课题所提供给学生的设计经验应符合以下公式:技能或天分+概念敏锐度=增长的能力水平。绝妙的定制课题不仅包含以上要素,而且能给人以启发。如果精心策划,课题能激发互动,增强合作,使学生不仅从课题的要求或教师的指导中学到东西,还能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定下规范,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希望学到知识、智慧、经验,并最终获取理想的工作,教师希望学生能在设计方面更上一层楼,优秀的课题设计作业可以兼顾这两方面。

作者:练正平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课题设计范文3

【关键词】 课题设计;模型制作课程;专业命题

一、我院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型制作课程是我院环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目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看,模型制作课等同于制作模型的实践课,这其中其实忽略了模型制作课中重要的设计环节,现在该课程的课题从命题到课程结束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景观模型与建筑室内空间模型的作品制作。学生在四周课时的时间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购买老师指定的模型制作材料,然后去加工,“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成了某个成品或者某张效果图实体的改头换面。再或者命题布置出来后,由学生拿出设计小样,然后交给模型公司去有偿制作。两种教学方式在我看来效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既没有理解课题设计原理,老师也没有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所做模型所需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分析、评价这一过程是缺乏的,且学生在寻找作业资源时,对材料进行获取、筛选、交流的技能和判断也未能得到训练。

二、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设计重在“形式”

在针对模型制作课程进行课题设计时,应制定这样一个课程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分析、表现的过程中,得到设计训练的能力。并使设计意图在制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制作中获得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最终让学生学会设计的方法。

模型设计的方法训练,除模拟具体形态、研究空间内在构成之外,其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知识点如:当代艺术的理念、关键词、构成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建筑艺术的形式规律与表现手法,贝尔关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康定斯基关于抽象艺术的理论,自然与艺术中的形态分析方法,比例与几何分析方法等等来设计一个系列课题,以此来构建学生对于专业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的学习结构。以信息采集、案例整理、设计过程笔记、技法制作等形式来构成最后的作业编排结构,使设计的过程完全展现,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就会注重过程的体验与尝试,把作业看成为一种分析资料和进行推敲的分析过程,不过分追求作业的完整性与唯美感。不去过于在意分数的高低,所完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成品”。

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在命题前应注重主题性、交叉性的课题构成方式,重视综合性、相关性的知识作为教学资源。一个课题可以是一件作业,也可以是一组作业。一个课题可以是规定性很明确的作业,也可以是由学生进行二次设计具有自由发挥空间的作业。其课题的构成应包括主题、资源、文本、图示、方法、程序、材质媒介和技法等要素,强调作业的系列性、研究性、探索性。以此来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求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进而提高对趣味的鉴赏与个人风格的形成。

可以将景观模型与建筑室内空间模型制作这一命题抛开,代之以学生对某首音乐、某个文学故事、某个季节、某个人物的风格、某个城市的精神等等所产生的感受或体会来命题,让学生从中提取他最想表现的抽象力量,体现在模型设计中。比如,我们以北京印象、几米印象、秋天印象等为主题,来设计模型并选取材料进行制作,以此单纯的抽象概念来训练学生对形式因素敏锐的感受性与表现性。尽管学生可能会拿出多个设计样稿,指导老师也应该认真与学生进行理论、概念上的分析,推敲形式上的变化、色彩的情感表现,考虑各种材料的表现力、尺寸与比例、形态与体积,设想模型的整体效果等,针对设计意念与效果图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通过模型小样的制作,最终作出一致的定稿。

材料的选择当然也要具有强烈的个性表现力。模型制作前,应布置学生考察建筑材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范围、性能、规格、加工方法有最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一些废旧材料、工业生产边角料、日常生活用品等,只要是富有表现力,具有一定视觉效果,或在模型表现中有一定环保意义的材料都可以收集用来制作。另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新材料、新用途,在课程设计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课题既要安排单项的平面、立体、空间、光影、材质形式要素练习,更要主张进行综合性的、主题性的、系列性的集合样式练习。课题内容的表现可以是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的演释,也可以是从正常形态到非常形态的推导,或者是从和谐结构到矛盾构成的变异,可以建立不同材料的模型小样,以此来考察各种材料的表现风格和力度。这样的课题(从不同的资源与题材入手),就要求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的概念以及材料的性质、作用、类型等知识,并将课程内容的原理、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实施的作业,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剖析、认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手法与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训练将思维转换为表现,使教学活动呈现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的方式。

三、进行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设计意义

模型制作课应强化设计的过程与制作的环节,使其成为具有较大自由度的作业练习,训练学生把握多向性、多维性的形式要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即有知识的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抽象与形式,探寻艺术形式的纯粹美,又强调功能、材料、工艺与形式的统一。课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强调课题对于专业知识、资源、媒介、技法的整合作用;强调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以“和谐”为目标的“多样统一”法则,释放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由此生成的个性化设计的趣味。

模型中要体现与表现的形式不以一般意义上的美作为终极目标,在模型制作课中要体现表达设计形式的愉悦,主张吸收现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表达样式与手法等,注重教育研究人员或团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模型制作课题提倡设计的实验性、概念性,强调设计的开放性、自由性、游戏性,强调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强调规定性与自选性的结合,使“模型制作”真正成为设计专业课。

参考文献

[1]聂光辉.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J].中国美术教育.2008(6):27~29

[2]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邬烈炎教授的课堂内容.学理与游戏

课题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师研究;过程性管理;行动研究;记载册

当前教师研究课题成果评审资料一般由课题结题主报告与附件两部分组成。在评审过程中以查阅主报告为主,附件作为证明材料为辅,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课题立项文本写作与结题文本写作这前后两端的起始和结束环节上,中间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反而比较随意。传统的记载册主张研究者在课题立项之后立即启用,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但由于不适用已停用多年。面对当前教师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现实问题,温州市瓯海区对教师研究记载册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引领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并使之成为课题结题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一、重新定位“论证性活动”,使之草根化、理性化

“论证性活动”是总结课题研究已有经验,厘清课题研究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研究计划的基础性活动。但相比听评课等研修活动而言,它并不是教师日常的研修形式,很容易被忽略或走过场。由于传统印象的影响,人们倾向于认为,论证性活动如开题论证、结题鉴定等一定是需要相关专家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为此一些教师小课题选择了忽略,一些学校大课题则以仪式化的方式请专家,但活动过后没有对研修方案进行修改,也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再次对研修方案进行讨论调整。理想的论证性活动不仅是专家介入的指导性活动,更应是课题组内自我学习、自我对话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是课题组通过自我协商进行研究分工、拟定行动计划的民主决策活动。为此,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开题论证、中期小结、结题总结”三种不同时段的论证性活动,将之定性为一种定期对课题研究思路进行讨论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了“自我论证”与“专家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并通过由区教科规划办聘请专家为已组织过“自我开题论证”的相关课题再次组织开题论证,传达一种即便要开展“专家论证”也需要以“自我论证”为基础的理念。这样既保证了当前草根化的教师小课题以“自我论证”的方式广泛开展论证性活动,也促使一些学校大课题更为理性地看待“专家论证”。为防止活动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我们尝试做了课题论证性研究活动记录表(详见表1)。

二、重新定位“主题研修活动”,使之多样化、系列化

由于教师研究课题一般为教学研究课题,主题研修活动的形式往往也就是日常的听评课活动形式,为此容易存在教研课题单一化与表面化的问题。一方面,一些课题结题材料附件往往提供大量的课堂设计与评课稿,而较少其他形式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比较零散,难成系统,较难看出与研究主题的相关度。难以判定是围绕研究主题的具有“研究味”的研修活动,还是日常的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教师研究过程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循环改进的过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其过程必然包括以下最为基本的活动:一是主题性学习交流活动,即通过观看观摩课、查阅交流相关资料、读书交流、调查分析交流等学习活动,分析实践教学问题,提出课堂改进的思路;二是集体备课活动,即把前期主题学习所得的相关新思想、新经验用于课堂设计中,将新经验变成具体的教学设想;三是开展针对研究主题的听评课活动,即开展研究课,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课堂观察活动、通过课题组的对话交流,提炼总结新经验、生成新想法。活动结束时,课题组修正调整原有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作为下次研修活动的新主题。这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行动研究活动循环,而一次系列研修连接着下一次系列研修,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跟进的系列研修活动,如图1。图1课堂教学研修活动系列链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在单次的研修活动记录上做文章。其实,这难以发挥对活动“系列性”的引领作用。我们希望记载册不仅促使课题组在活动开展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而且促使教师以系列化的方式组织研修活动,记录表设计见表2。

三、重新定位“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使之常态化、应用化

相比听评课等日常研修活动,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也是教师课题研究中容易被轻视的环节。超越实践需要基于对实践的超越性理解,超越性的理解则需要广泛阅读,“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1]从而使“本文的意义为解释者所同化,生成一个扩大的自我”[2]。缺乏充足的文献资料查阅学习,研究者往往无法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不易形成具有超越性的工作计划。然而在当前的结题评审中,课题文献查阅情况往往反映在结题主报告之后的参考文献目录上,这很难看出文献资料查阅活动是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真实地进行,并促进了课题研究。笔者在网络上查看一些地区的教师研究记载册设计,文献资料查阅情况往往只要求课题组提供文献目录。其实,这样的记录方式适合学术研究而不适合教师研究,因为学术研究是知识取向的,需要以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查阅大量文献乃至外文资料,以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而教师研究是实践取向的,需要以精思笃行的态度来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相比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知识创新而言,教师研究重在个人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切身的实践行动,将外在的知识及经验变成自己亲历的经验。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的,这是经过个人亲自探索、实验、研究,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而获得的,显露研究者情绪化、行动化的个人知识。[3]教师研究不在于知识创新,而重在通过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并超越实践。为此在教师文献查阅问题上,“全”固然重要,但“用”更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记录表设计促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比较扎实地开展文献资料查阅活动,使文献资料学习活动常态化地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同时希望将教师引导到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消化、运用上,使来自文献资料的知识成为教师个人应用化的知识。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师课题文献资料查阅记录表,详见表3。

四、重新定位“文本写作活动”,使之完整化、阶段化

没有实践研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师论文写作是苍白无力的,但丰富的研究活动如果没有写作意识,为活动而活动,那也是徒然的。正如张肇丰研究员的观点:写作不是研究的副产品,写作是反思的重要载体,写作就是研究。[4]文本写作活动与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应是推进教师研究进程的两个齐头并进的车轮。然而当前教师研究中的文本写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游离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发现一些课题组成员乃至负责人有相关或获奖,但与研究主题却并不相关。教师没有将围绕研究主题的文本写作当成研究的重要工作,课题研究也未发挥提升教师论文写作质量的作用。二是碎片化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经常发现一些附件材料提供最为原始的评课稿、课堂设计等,虽然够真实,但这些碎片化材料是随研究活动开展自然产生的文本,而非教师经过反思提炼的文本。三是单薄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往往发现一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成形的文章比较少,文本写作活动只集中在课题研究某一时段。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将记载册划分为过程性活动材料与课题成果材料两大部分,这样的划分容易使研究者形成一种文本写作活动独立于研究过程之外的错觉。实质上,文本写作活动应伴随着研究的整个进程:在研究前期,应该结合文献阅读、调查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现实问题分析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中期,应该结合课堂观察、个案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新思想、新行动的教育教学创意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后期,应该结合经验总结等手段开展一些围绕研究主题的比较系统丰富的经验介绍类文章的写作活动。文本写作形式可对应于省市区三级教科研部门的各项评比,如课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创意等。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我们将用于经验交流的文本也视做文本写作活动,交流包括区级交流也包括课题组内部的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课题组都能抱着定期进行文本写作的意识来开展写作活动。课题研究过程性文本写作记录表设计如表4。一些教师认为,开展教学改革一般人都是愿意尝试的,但是写结题报告实在太痛苦,为此“做课题不如写论文”成为一些教师的普遍想法。一些教师则表示自己想尝试课题研究,但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为此在区县级层面对“记载册”进行设计,是必要的“建模”。这样能通过具体的活动要求消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引领教师进入基本的研究状态,同时也可发挥其过程性评价功能,简化结题主报告写作格式及要求。记载册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使记载册在现实课题管理工作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改进。

作者:韩紫薇 单位: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阳科.从存在主义与解释学的视角理解教育叙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2]车铭洲.当代西方思潮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课题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课题研究式教学;设计原则;内涵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范院校应重视师生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充分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良好局面。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面对中职师范生这一特定对象,教师可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对师范生的师范性、科研性加以训练和提高。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内涵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将从事的工作内容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课题研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课题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性及科研能力,以达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这种授课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课程论、衍生于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地寻找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有效地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较为明显,但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师范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进行更充分的准备。教师在准备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住几个基本原则,即,课题设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个体验证与协作创新相结合。

1.课题设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杜威提出了活动课程论,他认为学校开设的学科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当前职业院校的许多课程内容都是以简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这样会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互分离。面对中职师范生,我们应把课题研究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牢记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2.课题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利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授课时,应将科学研究过程融入学科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在参与学科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知识结构同化―顺应、平衡―不平衡的相互交替,借此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深入性,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重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自身认知结构的性质,使研究内容真正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3.学生自学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角色――教师既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加以引导或讲解,真正起到帮助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自主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自学研究与教师的引导帮助相互结合,才能使得教学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从而增加学生自主控制研究学习的过程。

4.个体验证与协作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提高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自身与周围环境及其他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建立学习群体,在这个学习群体中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个体验证和创新应用,通过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对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协商、辩论、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来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在利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授课过程中,应遵循个体验证与协作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设计课题研究内容,用以鼓励学生勇于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点、勇于尝试使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勇于对环境和知识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

在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设计中遵循以上四个原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有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课题设计范文6

行动从了解现状开始,我们课题组将大班教师们反应的真情况、真问题拿出来做专题研讨。入学焦虑是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我们课题组根据下发的“入学担忧调查表”的情况进行专题研讨,梳理出幼儿在进入小学前典型的心理担忧,并且围绕其设计开发活动,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实现多方位沟通。本次活动《小学里朋友多》是解决幼儿“交往上的担忧”衍生出来的活动之一。我从认知、能力、情感角度出发,制定了三条目标。1、正确认识自己的担忧,愿意用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 2、尝试观察图片上人们的表情、动作,在看看、说说、做做的基础上学习交往新朋友的技能。3、激发幼儿向往升入小学一年级的美好情感。

我的物质准备:(姓名牌、家长协作完成的统计表、展板、贴有照片的半成品海报)经验准备:(班级环境创设“心情坊”、联系高年级同学进行问题解答)分析大班幼儿的学情,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愿意向他人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为了解决活动重点部分,我通过QQ群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创设一个温馨的谈话环境,通过和孩子聊天完成了老师设计的“入学担忧调查统计表”。目的是让孩子放松心情,愿意在家和父母先说一说,找到抒发心情的途径。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学习交往新朋友的技能。我在班级环境创设的时候,在区角设立了“心情坊”,重c引导幼儿说一说昨天有没有找到朋友?是什么样的方法找到朋友的?找到好朋友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些前期准备都为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做好了铺垫。结合课题研究方法,我在本次活动中设计的教法和学法都是与之相呼应的。我的教法主要有提问发和总结法。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述法、操作法。

整个活动流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中,我带领幼儿排上整齐的队伍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小学教室。引导幼儿观察桌椅上的姓名牌,能在相互帮助下找到贴有姓名牌的正确的座位。这时的幼儿进入真实的小学课堂环境,逐渐熟悉新的学习环境,消除对小学教室的陌生感,产生向往小学一年级的积极的想法。

第二个环节“交流想法、解决心中疑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采用提问法提出问题:“你现在坐在小学教室里心里有什么感受?”“要上小学了,你心理有哪些担忧?”我把这些图文并茂的统计表展示在KT板上,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猜猜别人的。一方面让孩子在交谈和倾听中意识到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都有这样那样的入学担忧;另一方面幼儿有了在家和父母完成统计表前期的经验准备,他们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交流中来。第二部分:在孩子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我通过帮助幼儿梳理了几个典型的问题,并进行小结:老师明白了你们在交往方面主要的担忧有这些:(和现在的好朋友可能不在一个班了;新老师会喜欢我吗;会想念现在的老师和阿姨;高年级的大孩子会不会欺负我?让我们来听听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怎么说呢?第三部分:邀请高年级学生进教室与幼儿面对面交流,幼儿通过提问消除心中担忧。根据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和高年级表达能力强的部分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对话,提出心中的疑问让大孩子解答。其次让高年级学生可以说说喜欢什么样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实施的过程中既创设了幼儿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也在自然中发展了表达、交往的技能。最后我重点对“在小学怎样交到新朋友?”这个问题进行引导幼儿交流。

第三个环节“自主观察,学习交往技能”。在第一分部我展示了课题研究系列活动中的照片,如家长会、专家讲座、教师研讨、公开课、小朋友社区活动、参观小学、与小学生联谊活动,我筛选的照片有些是幼儿亲身体验过的,都是渗透交往情景的照片,这样更容易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第二部分让幼儿观察并说说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们猜猜他们为什么都在微笑、倾听、握手、挥手、竖拇指、拥抱、互相帮忙呢?(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自由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递进性提问:你喜欢哪张照片上的人?他做了什么动作和表情?为什么? 这里其实重在揭示交往技能内涵,进行情感教育,它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第三部分中出示交朋友简笔画图标进行总结“要交到朋友,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方法:每天微笑着和别人打招呼,认真倾听别人讲话不乱插嘴打断,有困难讲出来互相帮忙、多找找别人身上的优点竖起大拇指夸夸,这些都是交到好朋友的方法。”

上一篇感人的事

下一篇婚宴父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