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雨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1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2
边界扫描测试的物理基础是IEEEl149.1边界扫描测试总线和设计在器件内的边界扫描结构,标准的边界扫描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边界扫描测试总线由测试数据输入(TDI)、测试数据输出(TDO)、测试时钟(TCK)、测试模式选择(TMS)和复位信号(TRST)五根信号线组成。而标准的边界扫描结构就是在器件内部的核心逻辑I/O引脚增加了边界扫描单元(BSC),同时还增加了和边界扫描测试相关的指令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测试访问端口TAP控制器等电路。在测试状态时,边界扫描结构可以对数据寄存器或指令寄存器进行操作,即从TDI端u把测试矢量移入边界扫描单元,从TDO端口把测试响应移出。
总体设计方案
便携式边外扫描故障诊断仪需要根据被测系统电路的描述文件生成边界扫描测试矢量,然后转换为IEEE1149.1边界扫描测试总线信号自动加载到被测系统中,同时从TDI引脚自动读取边界扫描测试响应进行分析处理,根据边界扫描相应算法作出故障诊断决策及定位隔离,最后通过LCD显示诊断结果。本文采用片上可编程系统解决方案将便携式故障诊断仪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在一片FPGA上,使所设计的电路系统在其规模、可靠性、体积、功耗、上市周期、开发成本、产品维护及硬件升级等多方面实现最优化(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文采用Altera公司嵌入软核Nios处理器的FPGA作为载体来实现边界扫描敝障诊断仪的SOPC系统。边界扫描故障诊断仪主要实现边界扫描测试矢量的生成、JTAG总线信号发生器、边界扫描故障诊断应用软件、故障显示等功能,是便携式边界扫描故障诊断系统的核心。利用SOPC Builder创建Nios软核CPU并进行参数化配置,同时构建储存器、计时器、LCD接口组件、IEEEl149.1测试总线用户逻辑为一体的SOPC系统,边界扫描故障诊断片上可编程系统内部模块配置图如图4所示。
本文利用向导式界面灵活定制边界扫描故障诊断系统,采用标准型NiosII软核处理器,井添加了4K字节的指令缓存Cache。同时为了方便调试边界扫描故障诊断系统的软硬件,在处理器模块中添加JTAG调试单元,在SOPC系统软硬件调试成功且能独立运行后,也可以将JTAG调试单元去掉。
可复用IEEEl149.1测试总线控制器IP核是边界扫描测试控制器的核心,也是整个边界扫描测试平台设计的关键所在。本文设计的IEEEl149.1测试总线控制器IP核主要功能包括:产生边界扫描测试时钟TCK、对被测系统电路输出TMS控制序列、读取被测系统的测试响应和加载测试矢量、与SOPC系统中的微处理器进行通讯及测试数据交换和在TCK和TMS配合下控制被测系统中TAP控制器完成边界扫描测试的全部过程。
在IP核的开发过程中采用IC的设计思想,首先根据功能需求确定外部接口,然后划分内部结构单元,通过实现内部每个小单元的功能,最后组合完成JTAG总线控制IP核的整个设计,JTAG总线控制逻辑内部体系结构图如图5所示。其中TDO缓冲模块主要由FIFO、计数器、并/串转换及控制部分组成。
系统软件开发
μc/cs操作系统移植
将μC/OS-II移植到Nios软核CPU平台上,只需修改与处理器相关的代码OS_CPU.H、OS_CPU_A.ASM、OS_CPU_C.C三个文件。同时根据本系统的功能需要,用OS_CFG.H配置内核设置系统的基本情况以及整个实时系统所需要内核和用户的头文件INCLUDES.H。根据各个任务的重要性和时间关键性,设定每个任务的优先级,以便任务调度之用。
故障诊断软件
故障诊断软件首先根据预先固化在Flash存储器中的被测系统的边界扫描描述文件(BSDL)和网络表等描述文件生成两个测试数据文件:系统链路信息文件和器件间互连网络节点文件。同时还需要获得测试器件物理引脚号码和器件边界扫描单元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相应的边界扫描测试算法和不同的测试内容生成测试数据:测试指令代码、完整性测试数据、互连测试数据、芯片功能测试数据并且加载到被测系统扫描链路中及读取边界扫描测试响应。其次分析处理测试响应数据,剔除扫描链中垃圾数据,提取获取故障诊断有用信息。最后根据测试内容不同,进行扫描链路完备性测试故障诊断、互连测试故障诊断、器件功能测试故障诊断、簇测试故障诊断作出诊断结果。边界扫描测试故障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4
一、修辞手法
古诗中最常见的修辞有四种:比喻、对比、拟人、夸张。教学时可重点介绍它们的作用。
1.比喻。诗歌中的比喻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生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水光,用“青螺”比喻山色,写出山水之美。二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用“一江春水”比喻“忧愁”,使得本来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2.对比。对比可以使比较的双方特点凸显,从而使情感更鲜明,主题更深刻。有今昔对比,抒发今不如昔的感慨,如很多咏史诗;有空间对比,如吴融的“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两句,通过宫中与四郊气候的对比,揭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能体察民情的社会现实;有人与人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愤慨;有人与物的对比,如杜审言的“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人拿自己和湘江水对比,表现了被贬南下的无奈;还有物与物之间的对比,苏轼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
3.拟人。它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喜爱之情,如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写出了春雪的活泼可爱。二是移情于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诗人的情感已转移到花和鸟身上。
4.夸张。古诗的夸张主要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
二、表达方式
由于考试中基本不涉及说明、记叙和议论,因此这里主要介绍描写和抒情。古诗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李凭箜篌引》一诗就是采用以侧面描写为主,正面描写为辅的方法。白居易的《夜雪》则完全采用侧面描写,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对夜雪作了描绘。
2.动景和静景的结合。很多诗在写景时爱将动景与静景结合起来。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刘的《雨后池上》一诗,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极写水面之静,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则以动衬静。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化动为静;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则化静为动。
3.远景和近景的结合。诗人在写景时,常既写远景又写近景,使得画面更加开阔,景物更有层次感。如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的第二句写的是近景,其余三句都是远景。
4.实景和虚景的结合。虚实相生,是古诗写景中的绝妙境界。因此,诗人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常常会插入虚景。虚景主要有五种。一是印象之景,即过去存在、发生过,但现在已不复存在,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燕”及“百姓家”是实景,而“旧时王谢堂”则已成过眼云烟,是虚景。二是不见之景,即因条件限制,目光无法触及之景,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实景,而“满园春色”则由于围墙的阻挡无法看到,是虚景。三是猜测之景,这种情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都是诗人猜测之情景,借助这样的猜测想象,更加流露出诗人思家心切。四是假设之景,这种情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诗人主观愿望,如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五是梦幻之景,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古诗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常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一般在诗的后半部分及词的下阙。这些句子常带有叹词或“悲”“愁”“思”等体现诗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万里悲秋常作客”“烟波江上使人愁”“低头思故乡”等诗句,都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诗词中非常普及,诗中写景的句子,一般都用了这种手法。如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就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托物言志主要用在咏物诗中,如张潜的《早梅》,诗人以梅自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表现手法
侧重介绍用典和衬托。
1.用典。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可分为字典、句典和事典三种。字典是指化用某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如柳、杜鹃、梅花落等。韩琮的“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中的“暮云”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江东日暮云”,用来指友情。句典是指化用前人的诗句,如辛弃疾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事典是指在诗中化用故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的运用了五个典故,借这些史实,作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用典故,在文字上可以以少胜多,在表意上可以含蓄委婉。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5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v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描写雨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古诗;情境;鉴赏;感悟;诵读;实践;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8-0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选入古诗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写景也有叙事的。学习古诗能引导学生发现美好的事物和激发他们对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的热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品味、鉴赏、感悟、想象的能力。
一、解诗题,揭背景,激发趣
叶圣陶先生在对诗文“题目”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从作者方面说,有了题目,可以表示自己所写的中心。从读者方面说,看了题目,可以知作品含义内容。题目的必要就在乎此。”因而,从古到今,诗人、作家都把题目喻为诗文的“眼睛”,称为“题眼”。
所以,教师不管在教哪首诗,都是由解题入手,这主要在于这些诗往往是在题目所提示的范围内或者就是扣住题目来写。如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行写作者去游园“不值”,后两行写作者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院内“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春色,算是“游园”,进而再现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这仅是从古诗的题目分析而言,对于作者及背景也是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的,只不过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甚至可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查到这些资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进而让他们知道古诗的题目、背景与诗的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示儿》这首诗,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示儿》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首诗,直到他临死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他沉痛地表示了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心。这样,学生对理解诗句、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字眼、知诗意、再现活
古诗句子精炼,字里行间不仅闪耀着美的光彩,还蕴含着美的韵律,但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提炼而成的,它精辟、简短,含义之深。因此,教学中教师仅以简单草率的讲解,让学生仅懂得句意就“收场”,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重点字词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有所得,品有所味,想有所感,思有所悟。例如,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众不同,诗的前两行抒情,后两行写景。那时恰逢盛夏,又是拂晓时分,因此,诗人在清静的湖光山色之中,心情舒畅清爽。如诗后两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这样教学:①先让学生说说“无穷”和“别样”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找出“无穷”和“别样”的近义词(无尽、异样)。②“接天”是什么意思?用一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表示。(一望无际、无边无际等)③这两行诗句分别写哪两样东西?(荷叶、荷花),诗中分别描写这两样东西颜色的词又是什么?(碧、红)④拓展“碧”字,这个字可解释为“青绿色”。除此之外,还可以说什么绿?提示: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可爱的草塘》中找出有关与“绿”字组成的词(墨绿、鲜绿、翠绿),而“红”字,让学生说说“红得怎样?”(红得发光,红得发亮,红得娇艳,红得发紫等)。
这样,既抓住了诗中字词的教学,又让学生懂得了诗句的意思;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词汇,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把诗句给教“活”了。
三、读诗句、品其味、悟诗情
关于读,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如将其忽略,那是失败的教学,荒唐的教学。所以,古诗教学的读尤其重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中知意,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而要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让学生的感情和诗人产生共鸣,把诗句中的真情实感化为强烈的情绪活动,在体味声韵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做法:①提出要求,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学生注意听,用“/”线标出稍短停顿,“∥”线表示停顿稍长,用“.”表示字词的重要。②学生根据“要求”试读。③师正音并纠正标出错误的地方。④按正确的标示,让学生再读诗句。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提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通过“读—知—悟”,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进而悟出:这首诗的作者是从“晴”和“雨”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西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四、入意境,拓发展,联其想。
有诗就有物,有物就有诗。诗人的构诗是缘物生情,寓情于景,托物抒怀,把诗中的形象、画面、图景以及其中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久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画龙点睛,是极神的一笔。“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当然,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就必须从诗句入手,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上描绘的景物,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经过并展开联想,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根据诗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要点:①院子的墙不高;②位置不在闹区;③周围幽静;④私人花园不气派,农家气息很浓。
问题二:诗人很高兴想游园赏花,园门紧闭,本是件扫兴的事,读诗句,体会诗人这时却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①启发:“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人心目中的院内春色是怎样的?
②用描写景色的词说说。
③看到春天的特点,心情如何呢?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中学会“读诗品其味,知意悟其感,见图联其想”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登高.试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6,(4).
[3]黄权.古诗欣赏——让感官动起来[J].福建教育,2006,(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