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1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言必信,行必果。
民无信不立。
言必行,行必果。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2
陈汗编过《赤壁》,如今又捣鼓出了《孔子》,跟古典文化铆上了劲,然而关于这部电影,他一直声称的是,自己只是个素材提供者,左右不了电影的走向。
第一问
为何还是高大全的形象
南都娱乐:电影中孔子感觉还是挺完美?而没有还原成人?
陈汗:首先,某程度上,他政治上其实是失败的,他其实什么都做不了,不成功,他的完美是道德上的。在真实人生中,他自己也会食言,只是我们的篇幅没办法写那么多。你现在都觉得他挺完美了,如果我们要从完美的角度拍,那不是更恐怖,他明明失败了,我们都写得他很威风⋯⋯明明死了,都说他好像成功一样。
南都娱乐:电影从孔子从政开始写起,给人的感觉他已经不太像公众熟知的教育家哲学家了?
陈汗:电影观众基本都是15岁到35岁,这个题材一听,年轻人有没有兴趣?我觉得是兴趣不大,所以我们提高到20岁以上。我们拍《孔子》不一定迎合了你的口味,但我们吸引你们进去,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所以有战争,还有南子,我们已经做到极限了。
第二问
电影中全是名言警句
南都娱乐:电影台词有很多是孔子的名言,编剧是不是在给名言填空?
陈汗:这样是很笨的编剧的做法,用名言来编,难度也很高。孔子的事件80%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们写对白写得太白也不舒服,而且孔子的思想有那么多好的句子,如果有情节有场合,刚好能用,为什么不用上呢?比如看到人杀那些孩子很惨,就“仁者爱人”啦。
第三问
既是春秋,却未怎么表现时代
南都娱乐:电影里似乎对那个“礼崩乐坏”大时代展现不多?
陈汗:没错,孔子是最好礼的,但对现代观众来讲这是感受不到的,包括以前见了父母不拜都是犯罪的,还有怎么见君王,君侯怎么走,这些都有礼仪的,可观众现在怎么懂呢?你要花很大的努力,而且这部分好看吗?所以重礼方面我们只是用了很简洁的手法,像电影里他拜都拜了三次,回国的时候是大拜,我们就把礼透过几个点编成可以表达的形式,这方面不能不照顾,但停在这里就够了。因为它很丰富的内容,要是把恢复古礼这部分拍出来,前十分钟就跑掉了。
第四问
把塑造成知己
南都娱乐:“子见南子”的戏是不是出于商业考虑?
陈汗:我也有一些别的素材,比如历史上有一个十大恶人之首,杨虎,他跟孔子很像,后来孔子因为被人误会为杨虎,把他拘留了5天,还坐牢,我也提供了,但导演没用。关于南子这段,我只能说这是我们编剧提供的素材之一,我当然希望老板找我写剧本是知道我写的剧本是会赚钱的,闷不闷,吸引不吸引这是我最先考虑的,一些理念是之后再放进去的,我尽量提供一些视觉性的东西。
南都娱乐:看完电影有个观感,最是孔子知音的其实是南子?
陈汗:对!当然,这跟历史可能有一点不符。但编剧看来,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这一段历史上是空白的,让女人去了解孔子⋯⋯如果完全配合历史,就可以去看论语了,不用看电影了。
《孔子》现象观察
去世2500年后
对世人的束缚
在2009年无数华语闹剧片狂轰滥炸之后,《孔子》是2010年华语电影首秀,且肩负着狙击《阿凡达》的重任,不过周润发的肩膀尽管还是那么坚挺,依然是扛不起。即使发哥是当前唯一能够诠释孔子的演员,也无法规避电影本身难以承受的现实之重。《孔子》是超级无敌地糅合了各个有关部门的意见,四平八稳,却没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达不到厚德载物的儒家大师的气场。
就好像《天下无贼》在电影局的指导下,最终加上了张涵予那条警察线索,与《孔子》有关的有关部门更是牵涉文化、教育、宣传等有司。《孔子》当然是合乎主旋律标准的电影,中规中矩的故事,超级无敌的面面俱到,美中不足的是价值观不深刻。孔子在活着的时候,是个失败的君子,观众想看到悲剧的诞生和根源、他的光荣和梦想缘何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石,却是但见他隳三都、游列国、返家乡,欲穷千里目但电影未能更上一层楼。
孔子本是一个很有情怀很具高度的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是《孔子》里更像是个不断奔跑的人,步履不停却承载不起文化的判断,观众也只好跟着孔子去旅行。春秋之末,礼崩乐坏,孔夫子怅然,意欲克己复礼,以复古精神拯救物质世界,令人遗憾的是文明的冲突表现出来太多的是政治和阴谋,孔子在这个浊世中并无从体现出他高人一等的伟岸精神力量,他的上位与被逐,太过于电视剧范儿。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3
五 三 班
马 瑶
这个寒假,为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质, 特地看了《论语》一书,其中的道理可谓让我受益匪浅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问答体著作。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是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论语》这本书虽然像记录一样用简单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却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他自己的体系。
《论语》的首章就是“学而第一”。孔子所倡导的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态度,直到今天乃至将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最出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修身养性,使自身达到所谓“君子”的标准。
这第二章,也就是“为政第二。”孔子对于政治是抱有积极态度的。他不但经常鼓励弟子们“学而优则仕”,自己也希望在治理国家上能一展抱负。关于为政之道,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推崇仁政,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赢得人心,来规范广大老百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如此,虽然孔子最终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才华,但他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从古至今无数的当权者。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4
孔子关于成功的话(最新篇)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言必信,行必果。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既来之,则安之。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孔子关于成功的话(经典篇)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放于利而行,多怨。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4、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2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看了孔子关于成功的话的人还看了:
1.孔子关于成功的名言
2.对孔子赞美的话
3.经过努力成功的语录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5
由于孔子说完这句简洁的名言后再无相关说明、阐发。因此老夫子本人是怎样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放眼周遭,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论述都不大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大学里那么多教授每天在做着“温故”的工作――对以前思想家的著作反复研究,然而有几个人从这样的“温故”中真正提出“新知”?
邓正来先生在对当代学界“知识生产”的反思中,特别指出在这种机械复制式的垃圾生产中,学者们实质上只是“复印机”,“他们认真且严格地复制着根本‘没有他们’的各种观点或理论,进而认真且严格地复制或放大着根本‘没有他们’的各种问题,甚至是理论问题。”巨量的“研究著作”。每年在涌向过度饱和臃肿的图书市场,然而学界的“知识增量”却毫无增加。这些“复印机”们尽管温故不能知新,但一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教授、甚至跑到“百家讲坛”;一个个都在“知识流水线”上教授学生乃至社会大众。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到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可以排进20世纪哲学殿堂Top Ten的大哲,毕生写了一大堆书,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大堆概念。然而这位哲人真正进入我的生命,则是当我发现在那堆充满异域气息的奇异概念背后,他的思想见解正可以为孔子的那名言提供一个很有分量的学理论证。德勒兹的核心概念,就是他从那位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那里继承来的词汇:“虚拟”。顾名思义,“虚拟”就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但在德勒兹看来,“虚拟”却并非不真,而恰恰比“现实”本身更真实。这怎么说?
我们不妨用“眼睛”作为例子(这个例子的原创版权属于当代哲学家齐泽克):人的眼睛在形成视觉的瞬间,以某种方式将光进行简化(如感知为某种颜色、某种物体),'形成视觉感知上的“当下现实”。而真实的光束本身,恰恰指向当下现实之外的无穷可能。现在让我们再以阅读(“温故”)为例:一个古典文本也同光束一样――其处身时代的历史现实,将它简化为某种固定形态。而文本本身,恰恰比它在现实中的教条化理解,丰富得多。然而由于它所包涵的无穷活力并未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落实,所以仅仅只是存在于它自身的“虚拟”向度中。就拿《论语》、《老子》这样的经典作品来说,在它们的“虚拟”向度中,凝聚着无穷的未进入历史现实的可能性。新出现的时刻,就是一个作品克服并越出关于它的各种既有的历史性理解的时刻。
“虚拟”,对于德勒兹而言,就是同时在过去和未来中持续存在、但始终未成为“现实”的真实。因此,“虚拟”远比“现实”更丰富:虚拟里面恰恰是无穷的未实现的经验,正如光束本身,远远比眼睛所经验性“看”到的内容丰富得多。而那个我们所熟悉的“现实”,只是虚拟向度里无穷的可能性(无数可能的真实世界),被压缩成为一种可能性(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今天网络数字时代所鼓吹的“虚拟现实”,同那充满无穷真实资源的纯粹“虚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种更低层次的对“现实”的模仿――通过一种人造的媒介而再生产出某些类似“现实”的体验。换言之,虚拟远比现实丰富。而现实又远比虚拟现实丰富。
是故,在现实中但想越出现实的人们。实际上就可以有往前和往后两条路。与其到模拟仿真的虚拟现实中醉生梦死,不如到真正无穷丰富的虚拟世界中去开创全新。与其在今天做个数字化“脑残”,不如去做个“传统落伍”的儒者:温故以求知新,继往则为开来。
关于孔子的名言范文6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
今天,我的妈妈与我一起读了《论语》第二篇。
原文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意思是:有 子说:“要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 很少;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 喜 欢违法常理的人,根本没有。君子如果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人、治国的基础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就是仁义、仁德的根本呀! ”
我要做到: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
《论语》读后感
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 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作为当今的教师, 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 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 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读后感
泰伯的第八的第十二条曾说,“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说,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呀!”从中能看出此章孔子称赞了没有功利目标的求学精神,表明了他对弟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了孔子教育人的标准。
这点,我很崇敬孔子,也很相信他。尽管从他的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我可以体会到孔子对弟子的期望很高,让弟子们更加地努力学习。每次我读完论语的每一条,仔细“咀嚼”一下,总能发现新东西。“原来古文也这么有趣呀!”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论语》读后感
我们从一年级就读过《三字经》、《弟子规》,现在我们四年级了,开始读《论语》这本书,其中”温故而知新“这篇文章让我很有体会。
《温故而知新》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获得新知识有许 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孔子:”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可以获得新知识,温习已经学习 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颜回听后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
读完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温习的重要性。以前妈妈让我背”年少气盛“这个成语时,我不知是什么意思,当我再次背诵时我查了一下词典知道它的意思 是:年纪青气势旺盛。看来古人的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
今天早晨老师教了我们《论语》。
《论语》教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君子应该不和小人计较。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步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论语》读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抄十则则《论语》,并且让同学绐我们讲意思,再提单个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两个句子是,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教诲仲由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子的你才是最聪明的。我非常喜欢孔子说的这句话,学习在于自己,而不是给老师学的,不懂装懂才是最笨的学生,这样你就是一个不 诚实的孩子。还有一句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小时候学过的知识你还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时,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 句话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学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时以前的书你又能发现新的知识,那你就可以给学习较差的人当小老师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写的十 则论语都是关于学习的,这十则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改进、去努力。如果你学习了,你将成为像孔子一样的文学家。
《论语》读后感
我今天读《论语》的第九章——子罕与第十章——乡觉,让我最喜欢的一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消逝的时光啊 !像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读了这一句话,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时间已过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学的大门了,我们的时间会如急流、瀑布一般的快,这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时间。古代读书人五湾笔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写道”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不错的旧的一年好似还没去,而新的一年却 已将要将旧年给推去了。
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写得是多么的正确,我们以后应该要更加的去珍惜时间,不让它白白的流去,更应该以这一句话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的提醒自 己惜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以上的就是我对这一则《论语》的全部感受。
《论语》读后感 姜军
今天,我们读了中国古典名著《论语》这本书,书中的一句句名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放下了书本,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古人生活的情景。
在《论语》这本书中,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安宁舒适,做事十分敏捷而且说话十分谨慎,经常向有德学的人请教,就可以说是 好学了。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教养的君子,就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约束自己,让自己有礼貌,有修养。
在我的生活当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有一天,我和我的父母去姥姥家,到姥姥家后,我在乡间小路上悠闲惬意地走着,这时,迎面有一个女孩飞快地走 着,一不小心把毫无防备的我撞了一下,我十分生气,很想去说她两句,但我转念想,她也许有什么急事,我就没有去责怪她,反而去问她有没有事,她不好意思的 说:”没有事。“后来,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
在生活中处处相让,是最好的方法。
《论语》读后感
在学习和礼仪之间,我认为学习重要,如果不学习,是不可能得到礼仪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是谓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会礼仪,礼仪也是从学习中 得到的。再说,孔子也是要先学习,才能得知礼仪传授给大家的。
还有一点,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礼仪,那为什么论语上第一章又是“学而第一”呢?为何不是“礼仪第一”呢?看来,孔子也是很看重学习的。再者说,我们小孩 子现在重要的是学习。每天你的妈妈回家会问:“今天你讲礼貌了吗 ? 对老师尊敬了吗?”不会这样吧!你妈妈只会问:“你今天学得怎么样?有没有不会的 ?” 等等有关学习方面的。
也许听了这些,还会有人问:“那论语仅仅是孔子的弟子传下来的,又不是孔子所说”学习第一“。如若这样想,你从论语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二三子以为 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于二三者,是丘也。“看到孔子是不会向弟子隐瞒自己的想法,那刚才同学那一说,就被推翻了。
《论语》读后感
孔子,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创作了一部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叫论语。
在这本书中,有有关于尽孝的内容,学习方面的内容,礼貌方面的内容,从各个方面来让我们懂得礼仪,去学习书中的知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 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讲了什么是孝,自己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自己父母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 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