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希金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希金的诗范文1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普希金的诗范文2
囚徒
[俄国]普希金
我坐在潮湿的牢狱的铁栅旁。
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
它是我的忧愁的同伴,正在我的窗下,
啄着带血的食物,拍动着翅膀。
它啄着,扔着,又朝着我的窗户张望,
好像在和我想着同样的事情。
它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
想要对我说:“让我们一同飞走吧!
我们都是自由的鸟儿;是时候啦,弟兄,是时候啦!
让我们飞到那儿,在云外的山岗闪着白光,
让我们飞到大海闪耀着青色的光芒,
让我们飞到那儿,就是那只有风……同我在游逛着的地方!……”
(戈宝权/译,选自《普希金名作欣赏》)
【赏析】
由于《自由颂》等诗的秘密流传,普希金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敌视,沙皇决定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后由于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的说情,他的流放地才被改为南俄地区。在流放期间,普希金创作了大量诗歌,《囚徒》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普希金当时的自我感受,在当时的俄国、在南方的流放地,他时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囚徒。除了第一句外,全诗通篇写的是一只鹰,写了鹰的动作和思想。鹰,向来被视为自由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是“一只在束缚中饲养大了的年轻的鹰鹫”。虽然这只鹰自幼在囚禁中长大,但它并未失去血性(“啄着带血的食物”)和行动的能力(“拍动着翅膀”),并未泯灭对自由的渴望,它在“用目光和叫声召唤着我”一同飞去,飞向自由的远方。鹰,是诗人的对话者,两者“都是自由的鸟儿”,却都身陷牢笼;是诗人“忧愁的同伴”,却都“想着同样的事情”,因而两者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理想。囚徒是孤独的,因而往往寄情于物(事物或动物),这里的交谈因之显得既贴切又自然。作为囚徒的人和鹰,构成一个对照,而共同的追求,却将这两个个体统一了起来。于是,诗中的这只鹰,便成了诗人的自画像。诗人实际上是在以鹰自喻,或以鹰自勉。本诗通过受束缚的动物来传导一种压抑,表达一种渴望。
【总结】
普希金作品所表现出的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普希金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首先是真诚,别林斯基指出:“普希金的诗的特征之一,那使他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是他的诚恳。”与真诚密切相联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朴素而优雅。普希金真正地把它们统一在了一起,这就是他的高超之处。
二、语言简洁,富有独特的音韵美。普希金的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简练。果戈理在谈到普希金的诗时指出:“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炫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一切都充满含而不露的绝不会突然宣泄而出的光彩;一切都符合纯正的诗所永远具有的言简意赅。”在综合前辈诗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普希金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独特的音韵美。
普希金的诗范文3
读过普希金诗歌的人,谁不曾被那梦幻般的意境陶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这诗句曾使多少青春萌动的心感受了朦胧而神圣的憧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一切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那逝去了的将变得更加可爱。”这诗句曾激励多少人走出生活的沼泽和心灵的荒漠。
此次俄罗斯之旅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有机会亲近普希金,但我绝没有想到,在俄罗斯到处都能看到他的印迹,到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到处都能倾听到他生命的足音。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广场上,在公园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都有故居或博物馆,凡是人群聚集处都能见到他的雕像或画像以及“少了你,我会很寂寞”的诗句。
圣彼得堡是普希金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正是在这里,诗人奠定了自己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莫伊卡滨河街12号曾是诗人的寓所,现在是普希金故居纪念馆。一进纪念馆的大门,就看见诗人敞着大衣露出紧身马甲的雕像立于大理石基座上。雪花不断扬起坠落,诗人仿佛刚从死亡的疼痛中回转身来,凝望着风雪纷乱的人间,嘴角眉梢带着全人类共同的骄傲和哀伤。这也是我所看到的雕像中最悲伤的一尊。
参观的人们默默地寄存外套、提包,一切都井然有序。馆内非常安静,除讲解员外,没有人发出声音。门厅、客厅、起居室、书房……我们一间间细细地参观,仿佛正拜会诗人的灵魂。未写完的作品草稿,只剩下光秃秃羽管的笔,已经干涸的墨水瓶,写字台上两本打开的书……一切都仿佛还洋溢着诗人的气息。壁炉上的挂钟却永远停在那被悲哀笼罩的时刻,诗人停止心跳的时刻:2时45分。诗人死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神情肃穆地站在院子里,望着那扇临街的窗户,就像在那个悲哀的日子里一样。
阿尔巴特大街上出售有一组俄罗斯作家的“套娃”,最大的一个就是普希金。正如俄罗斯评论家所言:“普希金对于俄罗斯来说就是一切,一切――不是多少,而是全部。”
事实上,这位被高尔基称为“一切开端的开端”的诗人,早已成为俄罗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和思想,他通过作品创造出的典雅、纯粹的语言,伴随着俄罗斯人成长、生活,直到死亡,他的名字早已融入了俄罗斯人的血液和灵魂。每年2月10日,诗人逝世的时刻,尽管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从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到圣彼得堡涅瓦河畔诗人故居前,都有不尽的人流前去瞻仰。儿童们抱着纪念册向路人赠送,接受赠送的人则脱帽致哀,伴随弥漫在空中的悲乐,神情肃穆地朗诵着诗人的作品。一百六十年前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
在俄罗斯行走的那些天,在一座座普希金塑像前,我久久徘徊,浮想联翩。无论是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我所看到的诗人雕像都是忧郁的,一如他的诗歌:“看你们这样欢乐无忧,我只有含着眼泪微笑……但是,我的朋友啊,我不想离开人世,我愿意活着、思考和经受苦难。”曾两度被流放的诗人,有着太多被排挤、被侮辱、被诽谤、被伤害的经历,他在多灾多难的命运面前直面死亡的挑战,那样的姿态似乎正是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精神标本。当代俄罗斯作家别尔嘉耶夫说:“普希金最惊人的特点,是他的全才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人们纪念他、热爱他,那是因为不管时间过了多久,人们总能从他那里找到起点,认定归宿,不管世界怎样变化旋转,他也总能让人心灵平静。”
也许是巧合,诗人在离开人世前一年曾写下一首诗叫《纪念碑》,说他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诗人充满智慧和激情地写道:“不,整个的我不会死亡,我的灵魂将在圣洁的诗歌中,逃离腐朽和死亡,比我的灰烬活得更长久,我会得到光荣。即使在这月光的世界上,到那时只流传一个诗人,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它现存的各种语言,都会讲述我的名字,无论是斯拉夫的子孙,是芬兰人,是通古斯人,还是卡尔羌克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诗人的预言已被证实,他不仅成为俄罗斯各民族的首爱,他的诗篇还被全世界热爱文学和自由的人代代传诵。尽管他说不需要人工建造的纪念碑,但一百多年来俄罗斯各地为他建起了形态各异的纪念碑,已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象征的诗人的生命和灵魂,将伴随着一座座传世的雕像,无处不在,永恒永存。
普希金的诗范文4
梁归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开在乡野小溪边的红莓,更有伏尔加河的氤氲。因为不知礼的热情大方,是文明之初的清朗,在山长水远的人世绽放。遍地的白桦旁逸斜出,枝干里藏着忧伤,有着骑士的热忱和狄奥尼索斯的癫狂。它们不时给你一个惊喜,仿佛译诗中的病句,有异样和意外的美,散发着酒神的芬芳。
红莓与白桦的文化体认,构成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底色。
红莓是热情的,是尘世的,开出岁月的清好。从罗曼诺夫王朝到前苏联,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从大众眼中的喀秋莎到阿赫马托娃眼中的大众,每一刻,每一处,每一个生命,都有烟火人间的热情。而伟岸的白桦,生发狂想的精神。从彼得大帝改革的雷厉风行到十月革命的惊涛骇浪,从普希金的高贵到莱蒙托夫的骄傲,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病态到纳博科夫的另类,只要是面临生与死,面临面包和圣灵之间的两难抉择,这个民族就会毫不犹豫地直指病句的核心。用生命的本能和宗教般的狂热,来完成内在经纬的洗礼。
如果没有俄罗斯民族,人类将会单调和肤浅许多。因此对于其生命经纬的追怀,便有了此在的正当性。梁归智于2006-2008年期间赴俄讲学,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文化系任客座教授,两年间足迹遍布俄罗斯各地,探寻该民族的精神脉络。行之所至,情之所系,心之所悟,皆成文字。汇点滴而成江河,两年始成《红莓与白桦》一书。全书分五小辑: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寻访俄罗斯的灵魂、异邦友与故乡人、游俄国读苏联、红楼梦与莱蒙托夫。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色彩和味道。圣彼得堡是白色,味道是俄国的;莫斯科是红色,味道是苏联的。但这些都是俄罗斯民族的,教堂与宫殿、地铁与广场。东正教的主在这里降临,亦在此徘徊。但现世的人情却与中国一样,是花朵的绚美鲜艳,诗中的病句隐藏起来了。
寻访俄罗斯的灵魂,便是寻访诗人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标志,闪烁着太阳般的光芒。普希金的诗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层次,都具有伟大的革新和开创意义。世人皆谓普希金一生锦华,万世荣光,惜乎夫人不忠。窃以为娜达丽娅追求自己的幸福,也无可厚非。普希金以诗悦人,娜达丽娅以身娱己,都是为身体称义,最终都指向人义论。当然,决斗是出于维护尊严的本能,有着无可言喻的痛,像一个并不期待的病句。
异邦友与故乡人,是说梁归智的俄罗斯新交和中国故交。也许是工作的缘故,异邦友却具有中国情结,说汉语,吃中国菜,看京剧,倾慕中国文化。而故乡人反而沉浸在苏联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多有苏联情结,――毕竟那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那一辈人的青春印记。两种情结相互印照,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人心同此心,似乎彼岸的风景别样妖娆。
游俄国,读苏联,触摸具体的物事。游白海,游西伯利亚,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在高尔基铜像下,祭苏联,谈斯大林的儿女,俄罗斯民族在这些细节中彰显出历史的本相。历史上,必须面对来自东方游牧民族的抢掠和西方文明的侵略的双重威胁,向往游牧的生活方式又眷恋农耕文明,害怕失去自由但生存环境却十分恶劣。红莓的喜乐与白桦的忧患纠结在一起,俄罗斯民族天生缺乏安全感。
普希金的诗范文5
在报上我又看到了普希金的伟大诗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阴霾的日子,反复吟咏,它给我激励,让我鼓起冲破阴去的勇气。那句名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永远永远打动着我。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中有甜,笑中有泪的。甜时并不为人知觉,以为理所当然;而苦时,却要哭天抢地,怨气冲天。你看,面对折磨,有些人沮丧悲观,心灰意懒。于是,他们永远 也尝不到生活的甜美了。而那些知难而进的人,穿越了生活的盘丝洞,尝到了苦中有乐队滋味儿!所以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捉弄了你,不要放弃,读 读普希金的诗吧!它会给你力量,帮你摆痛苦,给你希望。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优秀子孙,他们忍受着命运的捉弄,有的受着胯下之辱,有的受着煎熬之苦,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民族英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瓦刺军人侵明帝国,直逼明五朝的就京城时,他愤然而起,带领部队奋力抗击,并以非凡气概击败了瓦刺军,立下了大功。但是,凯旋的他却受到了奸臣的暗算。那个昏君听信谗言,使于谦蒙受了不白之冤。这对他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一连好几个晚上他都没有好好入睡。他反复思考着,该怎么办呢?最后,他想明白了,他奋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石灰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铿锵有力的七方绝句,曾经激励过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发扬前辈的精神。当遇到挫折时,读读普希金的这句名言,鼓气战胜挫折的勇气,向着新生活前进。我相信:真正的人生,将属于为明天而奋斗的战士。
普希金的诗范文6
众所周知,进口葡萄酒启动市场,要有差异化的诉求,对消费者进行独特的利益承诺,但市场从行业兴起开始,市场上出现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葡萄酒概念令人着实搞不清楚,例如陈酿、窖藏、窖酿、年份酒、庄园酒、酒庄酒、橡木桶干红、产区酒、小产区酒等等。一次次的用这些消费者并不了解的概念在市场上鼓噪,又怎么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呢?
二、卖点不集中
新的葡萄酒产品在上市运作中总要从中寻求新的卖点,但由于立足点不同,一些商不是从市场感觉出发,而是从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角度来创意产品的卖点,停留在市场高端的意识中,停留在少数精英、葡萄酒爱好者苛刻的葡萄酒消费方式中。哪怕现在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把价格降到了每瓶百元以下,许多人还是对葡萄酒敬而远之。
到底是坚守原汁原味的葡萄酒文化,还是摆脱其束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还有作为葡萄酒文化一部分的产地、年份问题。进口的葡萄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强调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那些拗口的产地、酒庄名字消费者很难记清楚。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葡萄酒只是有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一个葡萄酒行家,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并且乐此不疲。
三、品牌张力欠缺
品牌是什么?有人说品牌是一种符号。其实,说穿了,品牌就是你选择的理由。你购买一个包,你为什么要选择LV、古奇?难道没有比它们更好的吗?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圈子里大家都知道的品牌。我们都生活在圈子里,品牌首先要在圈子里被众人所熟知,否则,它太小众难以产生销量。其次,一个好的品牌,必须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熟知。品牌就是让你有了一个理由,一个可以炫耀的理由,一个可以选择的理由。
而我们进口葡萄酒的品牌效应在哪里?
首先进口葡萄酒很多连品牌都没有,何谈品牌效应?说进口葡萄酒连品牌都没有一点都不夸张,消费者看到这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根本记不住,也分不清,而且都差不多,怎么记住?人们买东西都有一种心理:买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买保险。因此,不了解的,一般不会选择。而且,中国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区分葡萄酒的质量等级、年份、产区等。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国外,谁知道那个产区怎么好与不好?年份好与不好也只不过是别人说而已,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
消费者怎么选择?消费者凭什么选择?唯一的出路只有品牌。只有有了品牌效应我们才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
四、渠道控制薄弱
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存在着渠道多样性和相对垄断性,使得市场条块分隔,极其复杂,这要求酒商不仅需要相对雄厚的资金作为市场投入,更需要正确的战略和灵活多变的战术组合。而国内的进口葡萄酒商绝大多数在资金实力上处于劣势,即使国外葡萄酒商资金雄厚,但是在纵横交错的中国葡萄酒市场面前也需慎之又慎。
面对这种情况,抢占国产酒份额是进口葡萄酒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在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以区域市场找到突破点而异军突起。某些国产强势品牌由于区域战线拉得很长,渠道范围很宽,在资源分配上就难以平均,必然呈现出很多薄弱区域和薄弱渠道,加上国产品牌多是采用制,由于历史原因,政策比较粗放,厂商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资源有限,三大品牌不得不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其主要战场上,去维护巩固其现有利益,这给进口葡萄酒制造了切入机会。
五、重视广告数量,忽略推广质量
广告宣传对进口葡萄酒的启动是有作用的,但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君不见许多著名品牌广告与我们天天见,可销售业绩并不尽如人意,其关键在于市场推广质量没有迅速跟进广告传播效应,最终形不成组合宣传叠加优势,对市场很难有冲击力。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电视上看到一款进口酒的广告,便问身边的朋友:这酒你们见过没有?在哪里能买到?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不知道。于是大家都开始为这个企业的广告费心疼。显然,目前不少进口葡萄酒都存在这样尴尬的情况,广告质量低下导致葡萄酒的识别度更低。
六、市场推广错位
首先,很多的葡萄酒商是没有酒业运营经验的,也就是所谓的外行资本。大多是在和国外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好产品,受老外的葡萄酒文化影响,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以为老外认可的好产品中国人也认可,以国际化的眼光评判中国葡萄酒市场;但是,他们往往远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酒业市场及中国的酒文化特点。此外,资本的持久力更是另一个方面的深层而又客观实际的问题。
其次,脱离产品的文化背景,缺乏渠道的规划,陷入传统的中国酒式的市场推广及招商模式。如同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一旦进入了酒类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流通的实战环节,很多的商家都难以把握市场策略而迷茫,以传统的中国酒类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往往却收效甚微。因为葡萄酒现在虽然倾向于大众消费,但是,葡萄酒消费文化热潮依然没有形成主流消费文化,所以,传统的招商模式难以体现产品的价值,可以说,上万人参观的展销会的效果还不如一场只有几十人参加的品鉴会效果好。
七、管理粗放
葡萄酒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营销管理上需要更加严密,进口葡萄酒营销是精耕细作,人力密集型的,在管理上既要科学性更要有效执行,例如对营销团队的管理,对经销商、各类型终端的管理与客情维护。既要严格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含糊。这一点必须要向中国的企业尤其是白酒企业学习,如洋河蓝色经典等。
八、不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进口葡萄酒营销的本土化,必须启用本土化的人才,由于葡萄酒属于未成熟的行业,因此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经营性的人才。这需要企业做好人才的招聘与管理,既要有合理的待遇也要制订相应奖励机制,培养出一支稳定而能征善战的队伍。
由于进口酒商对国情和市场不熟悉,常常花高薪请了一些能力一般的人,要么夸夸奇谈,要么只有经验没有理论高度,坐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令企业走了很多的弯路。因此进口酒商在选拔人才时要非常谨慎。
九、市场操作能力差
众多的葡萄酒营销人员,喜欢凭经验与体力办事,没有进一步学习、完善自身的愿望,这个产品市场萎缩就跑到另一个产品,总之跳来跳去,心态浮躁冒进,乐此不疲。试想在当今产品过剩时代,假如缺乏新的思想策略,迷恋于老一套,又怎能玩得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