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1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三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化学知识点
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化学素养和化学理论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时段。因此,对于初三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业要求的升级,有必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这既是化学课的本质诉求,也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巧设创新化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之所以需要创新的缘由,是因为初三化学知识是较为零碎、繁复和庞杂的,所以,这时期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和“干巴巴”的理论讲述来进行,应该更多采用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美妙世界中去。设置合理、巧妙的化学情境,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思考、实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思考。
如,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中,主要教授“溶解现象”,其中包含“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本章、本节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情境设置、模拟或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选取一些食用盐和水,然后在容器杯中进行实验和情景模拟,通过把食盐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这说明食盐是可以溶于水的;尤其是通过味道的改变,学生会很容易懂得原来的食盐和水就变成了盐水混合物,不再是单纯某一种物质。由此,可以引申到其他的事例,如高锰酸钾溶于水颜色的变化、蔗糖溶于水味道的变化等,说明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都发生了溶解现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溶解”这个知识点,再通过类比,将食用油和泥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等等。
通过类似的情景化,并经由学生们亲眼观察,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靠。再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内容核心是围绕“开启化学之门”进行的,这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巧设教室情境,布置化学物质,装点教学氛围,来说明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着。要通过意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初三的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应用化学知识,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和再现,可以创新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应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原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度。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持初三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转变,要把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的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人公”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的中心。例如,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趣味小组的化学实验比赛,可以进行化学竞赛比拼,然后对优胜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再如,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有一个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分,教师在“化学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现象。例如食物储放久了会腐败变质,铜器生锈会变成绿色,蜡烛的燃烧、酒的酿造过程、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某种新物质,才是真正的化学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人性化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指导者和引领人的角色,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用具的完好无损,其次要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正常、正确进行,要点拨疑难,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要适时解除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课本的理论记忆,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要创新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理论精神,我们可以对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总结,首先要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在实践动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并为人们所用,最后要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化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如何把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理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和记忆,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关键。例如,CH4+2O2 =CO2+2H20(甲烷燃烧),4P+5O2 =2P2O5(红磷燃烧),C2H5OH+3O2 =2CO2+3H20(清洁燃料),这三个初三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理论表述,但是透过化学分析和实践解读,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可以用以指导实践的。如上述的三个方程式,分别可以应用于天然气做燃料的原理,烟雾弹的制造原理和清洁燃料的制作、使用等。这些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而且是具体可操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大萍.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4]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5]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性教学方法 使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三中年级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升学情况,甚至前途问题,而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 初三”虽然比不上“高三”让学生“谈之色变”,但就其教学过程来说也是相当沉闷及紧张的。根据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初三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善学生获取知识的环境,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复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以及趣味性,让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单调乏味的计算,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快乐地吸收知识。
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
1、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演,学生为观众,互动不足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往往师占据主要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比比皆是, 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则成为了观众,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师“一讲到底”,根本未考虑学生需要听什么,喜欢什么,完全按照早已制定好的教学流程来执行,未看到初三复习教学与课程内容教学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生就开始被动学习,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低
当前我国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化学课堂上显得死气沉沉,失去活力。化学课应该是一门魅力十足、开放性非常高的课程,其知识内涵丰富,教授形式应该多样化,但是,由于授课方式的落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课堂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环境的参与度非常低,许多环节得不到主动参与,而只能由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才能参与,因而其学习热情也十分低下,在课堂上时常出现课堂沉默的现象。
初三化学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所以,初三的化学老师应该转变观念,不再以应付中考为唯一目的,不能片面追求进度,而应该将提高每堂课的有效性放在第一位。从备课、授课及课后的练习都要以使学生获得收益、获得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能够在一种主动、愉悦的情绪下学习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和上课的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和思考,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对学习化学也才能产生更强烈的自信心。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创设教学情境
(1)从知识的价值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调查发现,学生对有价值的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价值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研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行联系,创设让学生能体会到所学内容价值意义的教学情境。
(2)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创设情境
学生的情感是广泛的、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情感。
(3)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化学中有些概念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现实生活也难于直接联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从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人手,通过比喻、类比、课件模拟等方法将知识进行迁移,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我们在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着各种化学知识,因此将生活化知识教学导入到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日常生活入手,发现其中的化学知识,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会让学生不再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排斥,增强其求知欲望。生活化知识教学的题材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新闻事件,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建立起该知识点的系统知识体系。例如,以诸葛亮七擒七纵为历史背景介绍硫酸铜和碱性物质的知识;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攻打孟获,饮用云南一个名为哑泉的泉水后,将士们中毒,其原因为该泉水中含有硫酸铜;而饮用了安乐泉的泉水后,将士们脱离危险,这是因为安乐泉中含有碱性物质。通过上面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掌握铜盐和碱性物质的相关性质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相关反应。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展开联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4、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与信息来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创设学习情境,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还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强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再配以合理的课后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安排一定的实验课,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切身体会化学的奥妙,进而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5、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鼓励分享
化学是一门运用广泛的学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或者学习过程中, 也会有很多自然现象,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依照课程的主要内容,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在生活中所发现的类似现象。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并搜集下一堂化学课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备课”,备出新颖、备出快乐,并且教师可以进行比较,以鼓励学生进行竞争,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体验自己上课的快乐。
总结
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华。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课—谈初三化学教学的良好开端[J].化学教与学,2013(1)
[2]刘伯文。浅谈初三化学教学中的“ 快乐”策略[J].成功(教育),2007,(1)
[3]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4]曹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1(11):65-66.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4
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二、常规工作
1、 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定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定为初三办公室、具体任务:杜丽红负责第一章《化学的魅力》,葛金妮负责第二章《浩瀚的大气》,陈静华负责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张蕾蕾负责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备课组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备课组指定的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进一步完善初三化学教学资源库、备课资料库、题库的建设,创建初三化学图库,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行分层训练,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从解题速度和强度方面进行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把要求适当降低,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立足于每个知识点,多得分。突出练的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课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转化为基本技能,坚持以学生为轴心,做到精讲多练。
4、 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坚持组内公开课、互听课、推门听课、督查听课制度,促进全组同志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28-02
总复习是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复习时要注重基础,扎实有效
系统复习要以复习知识点为目标,依照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做些简单的问题,以小问题带动知识点,夯实基础。这一轮复习,教师要教导学生不要眼高手低,不能只看不做,或认为没必要做。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切记过快。专项复习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要对考点、热点问题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专题,一个专题做扎实之后再开展另一个专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先把大问题化小,再把小问题合起来,让学生触类旁通,达到解决综合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一些典型问题的解答技巧,理顺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注重细节性错误,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最后一轮复习是模拟训练,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做模拟试卷,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其应对考试的能力,使之在心理和能力上都得到相应的训练,这时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提醒学生会做的要做对,把水平发挥到最佳。
二、强化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展开,因此,强化学生的学法指导应该也是复习课中的重要任务。首先,加强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归纳知识,让他们学会用问题、图表、比较、知识链、卡片等各种方式方法进行复结。在复习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通过知识的相似或相关而建立联系,也可通过个别结论、个别知识,引导学生去总结、推导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还可通过特定的化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学会审题、迁移、表达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获得一定的解题方法,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注重教学效果,教学紧跟学生
1.注重教学反馈。在备课环节,教师都注意到了要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注意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但笔者认为,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对于多年来一直教授初中化学的教师来说,我们更应把往届学生在化学复习中的出现的常见错误,包括重点与难点,都应当在教学当中加以渗透,这也是学生向教师反馈,教师再向学生加以强化的一个逻辑系统。另外,在具体的复习活动中,还应当注意,要积极鼓励学生及时将课堂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反馈,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中加以改正。
2.注重情感反馈。在具体的化学复习课堂中,我们时常会感觉到每节课堂的学习气氛都有所不同,有时课堂会十分热烈,看到学生们群情激昂,有时则看到他们昏昏欲睡,眼神迷离。这些课堂情境都与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对此,教师要了解清楚具体影响他们的心情与学习劲头的原因,并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对于生活中的难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解决。如果教师在复习题型的难易程度、层次梯度选择等方面存在不足,课下就要注意做好调查与反馈,以便在下面章节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加以纠正,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检测、反馈。初三阶段,自然是大考小考不断,有很多学生都十分反感这种压榨式的考试制度,影响他们的复习兴趣与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讲,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阶段性检测与综合性检测的时间安排与试题选择。在阶段性检测方面,一定要注意在以阶段性知识为试卷试题主体的同时,逐步渗透综合性试题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意识与能力;在综合性测试阶段,在试题选择上也不能全部是综合性的难题,更要让那些学困生看到一些希望,让他们也能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复习兴趣,毕竟,我们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检测本身,而是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学生复习。此外,不能仅仅以考代练,教师要对每次检测及时作出分析,根据检测情况调整复习策略,让检测反馈效果落在实处。
四、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在复习时,要求学生能由此及彼,由某一信息源可以多方面地获取不同的信息。如通过一个化学方程式,可能很多学生仅能获取一点信息,但是如果学会以此为线索就可以联系出很多的知识。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方程式,可以反映出其反应物的性质,生成物的可能制备,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氢气可以还原氧化铜,具有还原性,同样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氧化铜可以与同样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和碳发生类似的反应。同时我们还可以得知,可以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来制取铜和水,当然这只是可能的制法,在实际中是否用到,我们又要综合考虑操作、经济、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因素。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相关的实验角度获取信息:如这一实验的操作步骤及相关的实验现象等,并以相应的元素和化合物作为获取信息的载体。如从水这一常见的化合物出发,我们就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联想到它的性质、用途,又从社会角度联想到水污染的形成及防治措施,等等;从二氧化碳这一物质出发,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联系到它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想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
五、精心选编习题,强化训练
在当前提倡生本教育,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已逐渐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因此,在章节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编习题上下功夫。在习题的选编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落实基础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多做基础题。因为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基础题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这是中考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第二,选做一些跨学科知识的练习,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对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加强一些开放性试题和研究型试题的训练,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第四,选编的习题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样更能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之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注重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的形成过程,并注重学生的复习情感和态度,狠抓学生的能力发展,只有这样,复习课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发展能力,激励信心等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化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网络型课件;思维拼图;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02―04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同时带来了“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学习需要的资源?如何系统地学习知识?”等问题,这更需要教师扮演助学者的角色,承担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在这种需求下,积极开发网络型课件,丰富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 网络型课件与复习课的特点
1 网络型课件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于2002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网络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与学活动而制作和组织的数字化材料。网络型课件具有以下特点:(1)可扩展性。网络型课件具有可扩展性,使得课件的提供都能非常便利地修改已有的课件组织结构,添加新的演示单元,或是删除更新相关的资源素材等;(2)交互性。用户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控制课件的进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定课件演示部分的某些参数;(3)易浏览性。网络型课件组成单元的各相关部分可以相互连接引用,同时整个系统内部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以便于访问者在各个部分之间轻松自由的切换;(4)可移植性。为了扩大用户的范围,并考虑到现有因特网的异质性网络结构,课件的实现应该尽可能地独立于客户端计算机结构的平台和便于移植的技术。[1]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可用的网络型课件,但是这些课件终究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东西,可能既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还是需要开发属于自己的网络型课件。但现有的网络型课件对教师编程语言要求较高,由于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并琐碎,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复杂的程序语言。因此,需要为教师寻找一种易用的制作网络型课件的工具。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种可交互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MindPin,使用该工具制作网络型课件,只需要很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适合教师的特点。
2 复习课
复习课是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课型,进行了新知识的学习之后必须要经历的对知识的深化学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同于新课的学习,开展复习课更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期望通过复习,进一步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以免给后继学习留下隐患,可以起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消化的作用,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教师,复习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能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上述复习课的要求,要达到学科知识复习教学目标,上好复习课,应该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需要教师能给出学科知识重点以及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结构连接关系;第二方面必须能提供给学生随时随地并且能自主复习的机会,以及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基础、针对自身薄弱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要求。普通的网络型课件能满足第一方面的要求,第二方面的要求则需要MindPin实现了。
二 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可行性
MindPin,中文称“思维拼图”,是一个类似于思维导图一样的思维辅助工具与知识树建立工具,是在制作成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在线交互共享的功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思维交流工具,具体是指用户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流程图固定在网站中供其他人参看、借鉴,借助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Web交互技术与方法搭建起交互式思维平台,积累和展现人们的知识、思维,并进行充分、广泛的交互。[2] MindPin功能特点主要表现在:
1 MindPin的操作非常简单。MindPin的技术起点非常低,不会给用户带来技术掌握的负担,只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就能制作思维拼图,更方便的是,MindPin在制作时支持键盘直接操作,比如Insert,为当前节点新增子结点,Home,焦点转到该图首节点;End,焦点转到该图末节点等等。
2 MindPin有利于形成符合思维特点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个人开展反思,快速整理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有效积累知识。MindPin通过以图式的形式构建思维拼图,以思维发展形成分支的形式,逐层明晰思维过程及某一本书或者某一单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MindPin具有在线交互共享功能。MindPin与思维导图最大的区别在于MindPin能实现在线交互,是将思维导图的思维图式化优点与博客的在线交流共享、互评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使MindPin的用户不仅能看到其他用户的思维过程,还可以对他人的思维方法给予评价或建议。反之,用户也能接受来自其他用户的建议,使自身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善直至最优化。也可以说通过浏览他人的思维拼图,可将他人的思路与知识脉络“轻松嫁接”到自己的思维拼图上,参考别人对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一单元知识的看法,可以在分享、获取别人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拼图。
与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博客是以叙事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人获取用户的知识精髓,还需自己进行总结,而MindPin是以图式方法展示自身知识或思维过程,可以方便自己或其他用户方便地获取信息知识,这与建构主义中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相得益彰。[3]
4 MindPin可以链接多种资源。通过对各个结点的内容进行编辑,可以插入图片、flash、表格及源代码等多种媒体格式,也可以链接多个网址,把需要的资源进行链接,直接点击查看。也可以通过在节点中插入图片或符号标识,说明该节点代表知识的重要性程度。
5 MindPin支持导入和导出。导入指的是可将MindManager6.0制成的思维导图保存为.xml的格式直接导入到MindPin中,形成MindPin样式的思维图。导出指的是可以将生成的思维拼图到个人博客或者个人主页中,只需要添加一小段html代码。思维导图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导入,将生成的思维导图保存为.jpg、.png格式后,可在“编辑节点内容”对话框中导入,这样既可有利于弥补MindPin相对于思维导图的不足,还可以形成思维拼图与思维拼图之间的相互嵌入。
通过以上对MindPin功能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与网络型课件的特点相比较,MindPin不仅具有网络型课件的各个特点,而且还超出了普通的网络型课件所能提供的功能,比如,在普通的网络型课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借助课件之外的网络工具,如QQ、e-mail等进行交流,而基于MindPin建立的网络型课件,它实现了一个突破――将课件置于一个网络平台中,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不仅可以相互共享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深度交流。因此,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是非常可行的。
三 利用MindPin制作复习课网络型课件的优势
1 有利于教师的“教”。
首先,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制作网络型课件可以使教学效果突出,但是让每一个教师都去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少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即使是会做课件的教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做每一节课的教学课件。因此,网络型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共享,教师将课件做成思维拼图的形式,“公开”在个人主页上,教师将其他多个教师“拼友”加为好友,或者多个教师共同组成“拼友圈”,这样教师就能随时浏览其他教师的拼图更新,以决定引用或参考,达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使用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不仅大大降低了技术难度,而且教师对于制作的网络型课件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在思维拼图上修正,而不会发生因为需要改写程序语言而出现差错,直至迫使教师放弃。
其次,利用MindPin教师可有效地为学生组织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学习资源。教师利用MindPin节点编辑内容可链接多个教学资源网址,可载入教师利用网络收集的本学科实验仪器和实验装备的图片,可载入相关的flash实验课件,这些实验有些是不能在实验室进行的、通过课件来模拟实现的反应,也可以是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这些可加深学生对实验从仪器到现象的理解与巩固。
再次,思维拼图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复习课教学。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借助自己或其他教师建立的思维拼图的知识节点展开顺序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重点,也不会忽视对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的扩散,通俗地讲,就是不会跑题。
2 支持学生的“学”。
学生将自己比较喜欢或者信任的老师或者是名师加为好友,可以随时查看老师的拼图更新,获得有效的以思维拼图呈现的复习课课件资源,课件资源是按一定的知识点层级顺序或知识点重要性程度构成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拼图的层级展开,达到自身思维的逐层深入发散,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中能全面系统地获得知识体系,并且能细微至每一个小点,特别是以网络链接的形式将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资源系统地组织连接在每一个小的知识节点上。它对复习课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起点。在进行复习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复习实验的内容,可以从思维拼图的某一个标题开始,这个标题是自己认为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样避免了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味地从头讲到尾,忽视了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第二方面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随时自学。教师通常在制作复习课课件时,是将某一章的知识要点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联系起来的,特别用思维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更能表现出思维对于某一知识点的不断关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其他同学在平台中进行协商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三方面能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学生通过在MindPin中建立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拼友圈”,教师担任建立拼友圈“组长”的角色,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教师建立的关于复习课的拼图型课件进行评论,或者就“小组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个人拼图的建立,总结自己所学某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及重点,以相互评论的方式和其他同学进行协商学习,以达到自我知识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第四方面有利于学生随时复习。只要能上网,学生就可以随时点击拼图进行学习,能自由控制课件,重复学习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 基于MindPin制作初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的实例
为了使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初三化学实验复习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MindPin的网络型课件的制作过程。
1 化学教师注册属于自己的MindPin个人主页
登陆MindPin(省略)的网络平台,点击Mindpin主页右上方的“注册”,填写用户信息,申请获得自己的个人主页。登陆个人主页界面,点击查看各个选项功能,也可以点击“帮助”查看拼图的各项功能,以及使用方法说明,初步熟悉MindPin的各项菜单操作。
2 新建拼图
点击个人主页上“新建拼图”,新建空白模板,进入“拼图信息”设置界面,对拼图的用途和目的进行描述,可将拼图设置为“公开”或“私有”,公开表示其他人都能看到你的拼图,私有代表只有你自己能看到,将各个选项填写完成后提交,开始拼图的绘制。
3 利用MindPin形成初三化学实验作为网络型课件的知识模块界面
化学教师罗列出初三化学实验课的知识点,利用MindPin绘制出关于知识点的知识框架,此框架基本囊括了初三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比如,常见的实验仪器,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装置及装置的正确连接和使用,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现象等等。各个知识点之间是按思维发散的顺序排列的,逐层展开,也就是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是遵循一种排列方式的,比如根据知识讲授的先后顺序等。其中拼图的第一层知识节点可以作为网络型课件的主要知识模块界面,课件的所有相关内容都是围绕这几个点展开的。如下图所示。
化学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各个知识节点的资料,将资料与各个知识节点相互连接起来。具体做法是,编辑各个知识节点,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编辑内容”,弹出对话框,可以在此对话框中插入文字、超链接、图片、图表以及flash等形成保存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在复习时重现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印象,以使学生在遇到有关实验操作或者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时,能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注意在选择上传图片或者flash时,图片或Flash的路径名必须以英文形式表示。学生要查看这些资源时,只需双击各个知识节点即可。如下图所示。
5 修饰思维拼图,使整个课件看起来更生动
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图片”,此选项可以在各个节点中加入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在图库中选择,也可以加载自己搜集的图片上传到图库中,在上传时,图片的路径名也必须以英文形式表示。加入与知识节点相关的图片,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并且给以醒目的作用。以上是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主要步骤,课件详细内容请登陆网址 省略/VBlog/modelViewer.aspx?model_id=2648查看。
参考文献
[1] 程海滨.使用网络型课件进行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课教学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5.
[2] MindPin可交互式个人知识管理平台[DB/OL].
< 省略/index.aspx.2007-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