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主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垄断资本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1

[关键词]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剩余 垄断租金

保罗·巴兰(Paul Baran)和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有胆量、也有能力继续完成由马克思着手研究的工作。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增长率,只能低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倾向。因此,他们推断,若没有系统的组织方式去吸收超额利润,这种由畸变产生的失衡将会导致停滞趋势。

这次观察成为他们后来定义“剩余”(surplus)这个新概念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资本积累进行了动态分析,将之概括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巴兰在马克思的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吸收剩余的第三部类”的论点。

我一直将他们的这种果敢举措视为对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巴兰和斯威齐有胆量、也有能力“从研究马克思人手”。像许多其他者一样,他们会继续解读、评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

就我而言,我完全接受巴兰和斯威齐做出的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也想提出一个衡量“剩余”的“定量指标”(quantitativemetric)。

剩余的定量指标

饱受争议的剩余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超出了劳动力工资增长的结果。假设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年增长率大约为4。5%,与资本设备假定的平均使用寿命相对应的话,大约15年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足以使净产值翻一番。第一部类由投资品(in-vestment goods)组成,投资品等同于投资收益;第二部类由工资品(wage goods)组成,工资品等同于工资。为了简化此次讨论,我们假设两大部类中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都为固定值。若允许这些参数值可变,我们只能为这个模型使用代数符号进行标记,这么做或许很容易,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只要实际工资的增长低于净产值的增长,即使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也无法对这个模型所证明的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假设,在长期水平上,实际工资的年增长率大约为2.5%,那么15年后实际工资将增长40%。这个模型的一些关键数值的变化将与下表的估值相吻合。

这个体系经过半个世纪有规律的不断演化之后,剩余(它定义了第三部类相对于净收入的规模、工资总额本身、再投资收益和盈余)占据了净产值2/3的份额(大致与国内生产总值相等)。

此处所指的转变大致发生在20世纪一些“发达的”世界资本主义中心(即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国家和地区)。凯恩斯曾经明确指出,成熟的资本主义将受到经济持续停滞这一潜在趋势的困扰。但他并没有对这种趋势进行解释,这种趋势可能会要求他认真思考是否要用垄断资本主义来替代“古典的”竞争性模型。因此,他的解释显得有些多余:停滞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益或新投资预期利润无法解释的下降(甚至低于最强的流动性偏好)造成的。相比之下,巴兰和斯威齐则无可挑剔地解释了停滞趋势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他们解开了当代资本主义的谜团。

最初,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剩余实际上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家税收融资支出的10%到15%。这项开支用以维持(行政管理、治安及军队)支出、与社会服务相关的公共管理(教育、公共卫生)支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港口、铁路)支出。

通过对与剩余这个概念相关的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管理规则具有多样性。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与马克思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基本对应的分别被划归为“第一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和采矿)和“第二产业部门”(制造业),还有一部分所谓的“第三产业部门”,而第三产业部门的活动却无法从核算数据中获取,因为没有为此而专门设计的核算数据,即使对它们的地位的界定本身并非混乱不清。间接参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产出的有:运输工具、原材料和制成品;产品贸易;以及为两大部类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因此,有些既不是直接也不是间接的产出组成部分被视作剩余要素,具体包括:政府管理、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涉及教育、卫生、社会保障、退休金和养老金)、与销售成本相关的服务(广告)以及对低收入者的个人支出(包括住房支出)。

尚处于争议中的“服务项目”在“第三产业”的名目下被归并到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在其中可能区分出一个新的部门,即“第四产业”),无论它是由公共部门还是由私人部门经营,自身都无法证明它们是源于第三部类(“剩余”)。事实上,在核心地区的发达国家(在许多边缘地区的国家也同样如此,虽然这一不同问题在此处并没有涉及),“第三产业部门”的总量远远超出“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部门”的总量。此外,这些国家的各种税收和强制征税的总量达到或超过其GDP的40%。一些原教旨主义右翼理论家呼吁“削减”财政支出,而他们的言论纯粹是蛊惑人心:因为资本主义再也不可能以任何其他方式发挥其职能。事实上,对“富人”任何形式的减税都必然导致“穷人”税收负担的增加。

因此,在无重大错误风险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判断“剩余”(第三部类)占GDP的一半,换句话说,“剩余”在19世纪仅占GDP的10%,而发展到21世纪最初10年,其占GDP的比值已上升到50%。所以,如果像在马克思的时代那样,仅从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对积累进行分析,那么这在当时的确言之有理,然而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巴兰、斯威齐和马格多夫(Harry Magdoff)关注第三部类(以及与此相关的“剩余”概念),他们为丰富马克思的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大多数当代分析家却对此提出质疑,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另外,并非剩余中的“一切”都被斥责为无用的或寄生性的。事实绝非如此。相反,与第三部类相关的大部分支出的增长值得称道。在人类文明进入到较高阶段时,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退休等活动支出——甚至与取代市场结构的民主结构相关的其他社会化“服务”的支出,如公共交通和住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相反,第三部类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在20世纪增长速度惊人的“销售成本”,明显具有寄生性,这很早就被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等经济学家发现,但这些经济学家却遭到经济学界的蔑视和诽谤。一些政府支出(武器)和私人支出(保安、法律部门)同样也具有寄生性。毫无疑问(或许我们应该质疑),部分第三部类是由工人社会福利救济金和工资补贴(卫生保健和失业保险、养老金)构成的。同样,在过去的30年里,工人阶级通过激烈的斗争而获得的这些福利待遇却一直备受质疑,其中一些已被严重削减,其他一些由政府当局根据社会团结原则制定的福利条款已经转化为由私人管理,可根据“个人权利”进行“自由的讨价还价”。这种福利管理模式在美国相当普遍,还蔓延到了欧洲,为剩余投资提供了利润丰厚的补偿。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所有的GDP都在履行同一职能:让资本积累继续增长而不受劳动收入增长乏力的影响。而且,许多第三部类的基本元素从政府管理转移到私有管理而引发的永久性斗争,也为资本打开了额外盈利的机会(从而增加了盈余量)。私人医疗保健机构告诉我们:“如果病人想要得到治疗,首先(私人诊所、实验室、制药厂、保险公司等机构)必须有利可图。”在吸收剩余方面,我对第三部类的职能分析与巴兰和斯威齐的开创性工作所表现出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我得出的结论就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对大部分活动进行的管理具有寄生性,会使GDP膨胀,从而大大降低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真正“财富”指标的深远意义。

然而,当前的趋势却是把第三部类的快速增长视为资本主义转型的标志,使“工业时代”转入“知识经济”的新阶段。因此,实现对资本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将会重新获得其合法性。“知识经济”一词本身就是矛盾的。未来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确实是“知识经济”——资本主义永远也达不到的水平。就像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和他的学生们在其著作中让我们相信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内部试图通过其自身来发展生产力、建立未来经济,表面上看似合情合理,但事实上,这种建立在剥削劳动力基础上的资本积累方式破坏了其进步的一面。这种破坏发生在第三部类发展的核心阶段,是为了吸收与垄断资本主义息息相关的剩余。

因此,我们必须避免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社会主义并非资本主义更完美的社会形态,虽然它们做同样的事情,但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方面做得更好,也更公平。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是对直接生产使用价值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这恰好与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下参与吸收剩余的某些支出的强劲发展相一致。

帝国主义租金的数量级

全球资本主义与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进行的帝国主义剥削是分不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以垄断租金(通俗地说,就是跨国公司的超额利润)的形式出现。总的来说,垄断租金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租金。

我所提出的论点系统地阐述了全球性的价值规律(参见我撰写的《全球价值规律》一书),强调了帝国主义租金的重要性。在此,我想阐述我对普遍意义上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定量范围(quantitative scope)的看法,将它的影响同与吸收剩余相关的影响联系起来。

在帝国主义租金中,可量化部分的数量级(the order of magnitude)是生产率相同的劳动力价格不同的结果,显然工资级差很大。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数量级,这里假设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核心地区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3,占世界人口总数80%的边缘地区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假定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同为4.5%,核心地区的工资增长率为3.5%,而边缘地区的工资处于停滞状态,即零增长。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话,15年后,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结果可见下表。

无疑,帝国主义租金虽然几乎占边缘地区GDP的一半,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7%,占核心地区GDP的25%,但它还是部分地被汇率所掩盖。这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它把不确定性引入了国际间的对比:GDP的价值对比是依据市场汇率,还是依据反映购买力平价的汇率?此外,帝国主义租金并非以净利润的名义被转移到核心地区。当地的统治阶层仍牢牢控制着部分租金,而这也是它们同意“参与全球化游戏”的条件。事实上,源自帝国主义租金的物质利益不仅可以使资本利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同样也可以使富庶的核心地区的利润不断增长,这部分物质利益是相当丰厚的。

除了与劳动力工资级差相关的可量化优势外,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不可量化优势,这些不可量化优势基于对地球上物质资源的独家获取、技术垄断以及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控制。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2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学术界一致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封建资本主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当代资本主义阶段。然而,当代资本主义阶段究竟应该叫做什么,学术界目前意见并不一致,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提法。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肖枫认为,“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在于国家直接占有多少生产资料、国有经济占多大比重,而在于其基本特征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1],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使得国家开始作为“总资本家”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控,使得资本主义不再是完全“无计划”“无政府”,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与列宁所称的帝国主义阶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新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代表人物有黄素庵、甄炳禧、李景治、向文华等。他们认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资本开始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曹文振认为目前资本主义处于“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提出“经济全球化已经使生产的社会化达到高级阶段,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迫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调整其生产关系,向全球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2] 

三是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高放。他认为,“正是在现代蒸汽化、电气化和信息化这三次新科技革命重大成果带动之下,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现代资本主义才“金蝉脱壳”,发生了三次局部性质的变化”[3],而现在进入的社会资本主义阶段比垄断资本主义要更接近社会主义。他提出,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它必然引起战争与革命,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然而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已成为共识,这就表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此之外他还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政府职能等方面分析概括了社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同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略有差别。 

陶承德和叶光林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力要素、生产结构和经济增长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信息产业快速崛起,经济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4]”庞仁芝、周敏凯等人则着重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进行阐述,首先是劳动者方面,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升高;其次是劳动工具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第三是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随技术进步得以扩展;最后在生产管理方面,逐步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新的手段和工具。 

2.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迫于历史和时代潮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陶承德认为:“资本不断社会化是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最突出的变化,这种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但使财产所有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5]徐崇温则主要从分配关系角度进行分析,他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内和海外获得高额利润的基础上,在产品分配方面,‘把蛋糕做大’,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而在产品再分配方面,则实行名目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6]” 

3.阶级阶层方面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致力于劳资矛盾及各阶层关系的改善,以缓和阶级阶层矛盾。张仲秋专注于当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变化。如资产阶级方面,他认为,当代资产阶级内部结构和家族资本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均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方面,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林德山和罗文东则从中间阶级的变化入手。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7],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则认为,中间按阶级逐渐分化为“中间偏上”和“中间偏下”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法制的有效结合;二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力度;三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四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派别色彩逐步淡化,如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价值取向日益明显。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等。这种观点认为,科技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力量。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现状。如曹文振提出,“对剩余价值的如饥似渴的拼命追求和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都迫使资本家重视科学研究,不断改进和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战胜对手,占领市场,赢得竞争。这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8]”

     2.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内部矛盾而加强政府干预和实行自我调节的结果。肖枫指出,资本主义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资本主义传统“市场自我调节”理论已经失灵,已走进死胡同,因此資本主义在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增加了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脚”,并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9]。徐崇温提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干预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之一了。[10]” 

3.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钟沛璋在《对资本主义研究之我见》中提到的,“资本主义尽管依旧存在重重矛盾,但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不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正张着两个翅膀在飞翔,一个翅膀是改革,一个翅膀是高新技术。[11]”奚广庆也提到,“资本主义仍然保持着相当强的调整和变革能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将仍然引领世界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的发展浪潮,必然实事求是得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处在‘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的阶段’之上。[12]” 

二、分析评价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国内的大部分学者都能用不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前途与继续发展的可能结合起来,既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看到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在笔者看来,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除去文中涉及的角度,还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要加强对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忽略了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得出的结论也不可避免的带有片面性,其说服力也大打折扣。我们应加强对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看这些国家中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一步考察这分析这些变化的异同,这样才能得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另一方面,要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里的理论主要指经典著作,要深入剖析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论断,将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不断指导我们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对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和脱离理论被现实变化牵着鼻子走的盲目式研究。 

最后,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是为了看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其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巨大的发展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 

[2]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9). 

[3]高放.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2012,1月(1). 

[4]陶承德,叶光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J].理论视野,2002(3). 

[5]陶承德,叶光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J].理论视野,2002(3). 

[6]徐崇温.如何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6). 

[7]林德山.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思考[J].国外理论动态,2015(6). 

[8]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9). 

[9]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 

[10]徐崇温.如何认识国家干预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前线,2001,4,.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3

一、元伦理学崛起的理论背景与社会根源

元伦理学的兴起,表面上看来是个很突然的理论现象,但是仔细考察当时的理论背景就可以发现它的产生其实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概括地看,其理论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促成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更新。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非欧几何、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等相继问世。这些新兴理论的出现,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论也随之而实现实质性的更新。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思想渗透能力是极为可观的,它们直接地影响了现代伦理思维的转换——传统的本质主义、绝对主义的道德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逐渐被理论界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存在主义、相对主义等伦理思潮的兴起。元伦理学正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现代自然科学所倡导的科学主义、相对主义、逻辑实证丰义等方法论资源直接影响了元伦理学的产生。

第二,非理性主义伦理学的流行导致了传统道德形上学的衰落。19世纪20年代以后的欧洲大陆,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开始流行:首先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伦理学所宣传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接下来是尼采发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均对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居友的“无义务与无制裁”的生命伦理学,也形成了对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全面反叛与攻击。透过这些非理性伦理学理论,我们不难看到传统道德形上学的理性根基已经摇摇欲坠。在这种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攻击下,传统道德形上学最终势必走向衰落。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勃兴及其对传统道德形上学理性根基的有力冲击,为现代西方元伦理学“另起炉灶式”的理论建构破除了旧的思想藩篱,提供了新的“地基”,使得元伦理学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拒斥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新的道德理论成为可能。元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与情感主义都与非理性主义有着深刻思想关联。

第三,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引发了哲学范式的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即哲学研究的范式从之前的认识论哲学转向了语言哲学。哲学研究的主题从“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转换到“在何种‘意义’上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来了,而“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因此,哲学的中心问题就在于两个与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1)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2)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语言哲学流派,如现象学、阐释学、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学派等。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反映在现代伦理学上就是伦理学的“元伦理学转向”。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型是根本性的,它直接塑造了元伦理学语言分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形式主义”的理论品质,同时,它使得道德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成为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基于这种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向,元伦理学成了不折不扣的“分析伦理学”。

理论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元伦理学的产生与流行虽然貌似当时各种理论思潮的直接产物,实则是当时压抑而对抗的社会生活及混乱而堕落的道德状况的产物。元伦理学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4

关键词:垄断;商业垄断;垄断组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92-1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6课指出成立于17世纪初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垄断性贸易公司,又在第8课指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到底什么时候产生的,此垄断与彼垄断是不是同一回事?本文对此作一分析。

何谓垄断,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在我国封建社会,凡是有利可图的工商业领域,基本上都被国家垄断(工商食官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但是民间工商业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作为补充),民间资本禁止进入。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国家垄断,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一致。它的落后性越往后体现得越明显,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种国家垄断才逐渐松弛。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进入扩张时代,垄断性的商业公司大行其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17世纪初的东印度公司,不只是荷兰一国,如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和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在当时诸公司中,威名甚大。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成立之初国家给予公司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21年期限的垄断权,同时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这是国家特许的垄断特权,政府持有股份,为战争支持薪水,与外国签订条约,铸造货币,建立殖民地等权利,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贸易中有重要影响力,每年给政府分红18%。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更是高达40%,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它在亚洲约有35个据点,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据统计,它的日本据点获利为388%,台湾据点获利为25.6%,具有十分强大的吸金能力,攫取了巨大的利益,满足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也进一步夯实了荷兰殖民帝国的根基。荷兰成为17世纪的殖民帝国,其东印度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荷属东印度公司扮演了国家殖民扩张的急先锋。17世纪下半期,为了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海上霸权,英国和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的海上力量大大削弱,它开始逐渐走下坡路,难与英国在海上争雄,同时由于国内对于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终于在1799年12月31日公司解散。这说明商业垄断资本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如果说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是国运不济的结果,那么象英国商业垄断资本的消亡则主要面临工业资本的挑战,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迅速推进,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产物,它必然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正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产生了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原型是股份公司,其宗旨是吸收社会上的游散资金,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这一形式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进一步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集中,这种生产集中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加强,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规模增大,生产的规模效益突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垄断组织也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最高级是目前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晚期的垄断组织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垄断的出现,被视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竭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5

[关键词] 垄断 垄断豁免 经济分析

一、 垄断的经济学概念及反垄断的原因

我们在经济学中研究的是资源如何配置,使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当经济中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时资源就实现了最优化的配置,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大,此时称为帕累托最优, 那么何谓垄断?垄断是指生产高度集中于一些生产者,包括所有价格严重偏离边际成本的情况,也表现为寡头市场。垄断没有满足第一;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第二;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两种物品的边际转换率相等,第三;对于任意两种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的边际转换率三个边际条件,因此垄断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没有实现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垄断有行为和状态之分。在法律方面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状态主要是指经济力过度集中,而垄断行为则要广泛得多。一般而言,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者有组织联合等形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少数企业之间通过达成垄断协议,或一个企业凭借垄断优势独占市场,形成对市场定价和份额的垄断,不仅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也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福利。因此,在19世纪末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反垄断就成为了各国规制的对象,各国均采取严厉的立法来进行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二、垄断豁免制度产生的原因

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五条规定了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归定:(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那么这些协议为什么可以不受反垄断法的规制呢?

我们一般认为,垄断对经济是有害的,但是,对垄断市场也要作具体分析。垄断虽然会带来低效率,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因为垄断同时也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效率, 即积极作用。就单从垄断与技术进步来看, 传统垄断理论认为到了垄断阶段, 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 使其丧失了竞争的动力,技术上默守陈规,因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其实这种观点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现实不相吻合,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需要大的厂商存在, 这是因为,小厂商通常是不可能为技术开发与研究支付大量费用的。加尔布雷斯认为, 大厂商是引致技术进步的最完整工具,理由是, 研究与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消耗时间的过程,而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 以致不能等待一种被推迟的报酬。尽管至今有许多经济学家仍然坚持竞争企业由于市场压力而比垄断企业具有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 但垄断企业由于拥有市场力量而且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确实要比竞争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垄断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是适应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生产更高程度社会化要求的资本社会化形式。而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形成的垄断, 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主要在于垄断企业较之单个企业有更强烈的追求技术进步的动机和革新技术的财力。因为没有与之相当的竞争对手, 企业垄断集团有把握得到技术革新的全部成果,因而有强烈的革新动机。相反 多个企业竞争的行业, 企业的革新成果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 所以革新的积极性反而不高。这种现象叫研究开发的外溢性。同时, 垄断企业能够集聚资金、人才等优势, 组织技术攻关和新兴产业开发, 不仅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缺陷, 而且可以分散开发的风险, 加速企业的进步, 使垄断企业比一般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物质基础。可以说, 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 几乎所有重大技术革新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有关资料显示, 美国最大的100 家垄断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支出曾达到全国科研支出总额的82%, 这一比例数值, 在英国为70% , 法国为81% , 意大利为43%, 荷兰为93% 。

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总进程来考察, 更能看清垄断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我们知道,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发生了以电动机和电力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 使各行业生产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空前提高。二次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即50 年代初至60 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和核能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而且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推动了商业、服务等部门的现代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以上,这充分表明, 资本主义垄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必然导致技术和生产的停滞, 相反, 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内在机制, 却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出现垄断豁免制度了。

三、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虽然排除、限制了竞争,但在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对竞争秩序的损害,因此法律规定对这些内行的垄断排除适用反垄断发的规定。豁免制度是利益衡量的结果,即从经济效果和对限制竞争的影响进行利益对比,在“利大于弊”时,对垄断协议排除适用反垄断法。

参考文献:

[1]王小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详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垄断资本主义范文6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

一方面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实践压抑和刺激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经济理论。而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自由主义受到了冷落的同时变得更加系统化。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滞涨”的局面,新自由主义将其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此时,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美英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地位。到了70-8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由西方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至此,新自由主义已成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性事件即为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召开的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及拉美国家部分学术机构代表参加的会议,最终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从新自由主义的主流学派可以看出其基本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即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有如下主要特点:1.认为市场万能,抛弃“公共产品”的理论。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将一切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商品化,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主张,解放私企,开放国际间自由流动。推行生产资料所有制领域的全面“私有化运动”。

2.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经济,反对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反对任何形式的计划,反对政府国家干预,倡导政府功能最小化。

3.主张私有化,放松管制。认为应该把公有资产给私人,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私有制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最大优越性。放松国家对经济的管制。主张减少一切形式的、可能会危及企业利润率的政府行为。

4.主张削减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弱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和“福利国家”功能。

在削减政府作用的名义下,放弃对铁路、桥梁、供水系统的维护。

三、新自由主义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新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但它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危机。从实践上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推行,产生了经济增长迟缓,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等消极后果。

(一)美国的新自由主义

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国家经济纲领,进行新经济改革,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重要践行者。反映在经济政策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化,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全部经济运行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自由化,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让市场放任自由发展,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化,主张全面的私有制。

这段时间新自由主义虽然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比如减少公共开支使得社会购买力降低,导致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危机—27—货膨胀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也从GDP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两方面证明,新自由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增长;其导致的泡沫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面临了新的危机;加剧了西方社会结构的两极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国当前这次危机是整个近30年来世界经济危机的一个延续。近30年来,无论是拉美各国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还是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都不过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所产生的结果。

(二)拉美的新自由主义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拉美国家在“华盛顿共识”精神的指导下,已经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结果是拉美国家发生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80年代下降了一半。

新自由主义模式虽然为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给拉美地区带来了不少经济问题,新自由主义模式通过把拉美地区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经济,使拉美各国更加依赖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地位变得很脆弱。此外,拉美各国经济相对国际金融繁多的变化也显得更为脆弱。拉美各国推行新自由主义虽然获得了经济增长,但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民众受到的排斥日益增多,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削减,社会贫困现象大量增加。新自由主义并不能解决拉美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虽然缓和了危机,但不能消除危机,甚至积累了矛盾,酿成了更大的危机。总体看来,社会福利机会的不平等性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一大特征。拉美无疑是新自由主义的重灾区。

四、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入中国并传播开来,在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的争论和分歧很大,有大力宣扬也有全面否定,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客观地学习外来的理论与文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新自由主义。

在全球新自由主义一度严重泛滥的大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上都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从经济角度加以论述。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对我国加速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转变了政府职能并且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但总的来说,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首先,其私有化的主张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短时间内近90%的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事实上的私有化,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下降。

其次,“看不见的手”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反对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造成了我国严重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市场可以推动消费和创造财富,但不能公平地分配财富。

再次,新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和计划,主张自由化否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干预过多,认为应该仅实行财政和金融手段,放弃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这对于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是不利的。虽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在依赖外资的程度上有所加深。我国为了适应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浪潮,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利于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

五、其他国家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从2006年春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席卷全球,占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毫无疑问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理论已经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我国应从其他国家的实践来吸收经验教训,防止新自由主义的悲剧在我国上演。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新自由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用以推动全球自由化进程的工具,它是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的。它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主张私有化,既不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

第二,警惕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贫富分配不均匀。从实践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及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加剧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制度,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