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1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点评:教学开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阅读期待。】

二、欣赏园中景物自由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引读第二节。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自由读第13节。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联系这两段文字,想一想漫步在祖父的园子中,你有什么感觉,请你在书上写一两个词。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觉得园子里的一切_________,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__,都是_________。(红字标出)

4.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景物生活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同位交流。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看起来似乎是唆,实际朴素灵动的文字更能表现园中景物的自由。)

5.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点评:以第13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潜心会文时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从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祖父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看看“我”和祖父在园中都做了些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用心体会并圈画出来。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如第12段:课件出示文字。“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这么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_________,想做什么,就_________“我”完全是_________。

【点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品读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彤彤足有二三十朵,祖父不知道,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在别人的园子中“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在祖父的园中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是怎样的?

3.品味文中的“笑”,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有宽容,有疼爱,有呵护,有教育,祖父的笑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课文还有一处直接写祖父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萧红一生坎坷,母亲早逝,父亲对她十分冷酷,唯一疼爱她、呵护她的只有祖父,祖父是她最亲的人。作者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所享受到的爱和自由成了她一生的憧憬和追求。)

【点评: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祖父“笑”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再现立体的、形象鲜明的祖父,体会祖父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五、揣摩写法,拓展延伸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_________,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_________,……我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都是自由的。

2.想一想,作者写自己在祖父的园中生活自由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的自由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园中景物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像作者这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眼里,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这园子不仅是祖父的,也是“我”的,更是“我”和祖父的,再读课题。

回顾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小结。

4.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祖父对她的疼爱呵护,老师读完《呼兰河传》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配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2

一、抓住关键词,及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词语有时就是一个天地。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词语的内涵,让课堂随之鲜活起来。

在教学《水》一课时,我对“痛痛快快”一词是这样处理的:从“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村里人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引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有的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对后面这句话,进行品读感悟,创设情境说话,然后让学生把村里的孩子在雨中嬉闹玩耍的情境写出来,有一名学生写道:

“吧嗒、吧嗒……”妞妞最先发现了雨滴,她惊喜地叫起来:“下雨啦,小伙伴们快来呀!”黑虎、铁蛋、二丫、大宝……从四面八方全都跑到了村子的晒场上。雨点打在他们的脸颊上、手心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雨点串成了雨丝,他们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雨终于哗哗地下起来,在天地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铁蛋张大了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大宝最调皮,率先脱下了衣服,在雨中尽情地洗澡。女孩子退到了一边,几个顽皮的男孩子不仅了衣服,还在雨中打起了水仗。二宝在雨中用力地踩水,那水花溅得老高。铁蛋力气最大,干脆把二宝摁倒在雨地上。他俩在雨中抱成一团,身上满是泥巴……那哈哈的笑声与哗哗的雨声合成了美妙的旋律,在村子的上空肆意地演奏!

从学生的写话中可以看出“痛痛快快”这个词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富有生命活力的元素。雨中的欢笑痛快反衬了村里水的珍贵,丰富了学生对缺水苦涩的理解。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段写作练笔教学如一场及时雨,在沙沙的落笔声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后的精彩。

二、扣准中心句,发散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第十三自然段是围绕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来写的。教学时,我紧紧扣住这句话,让学生诵读体验园子里的花草鸟虫的自由和快乐,唤起学生与作者内心的共鸣,体会园子的精神含义。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重复的词语,巧无痕迹地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特色,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名著语言特色的浸染。中心句的反复朗读,升华了情感,激活了学生喷吐的欲望。在随之而至的发散练笔中,学生写道:“我是园子里的向日葵,我愿意脸朝哪儿就脸朝哪儿,愿意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我是园子里的画眉鸟,我想飞多高就飞多高,就算飞到银河系去,也没人管我。”写话练习非刻意设计,而是水到渠成。教学时的浓墨重彩,让孩子与园子、课堂、文本融为一体,文中朴素、自然、直率且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学习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三、寻觅留白点,挖掘练笔

文章中的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3

一、善刨坑,由表及里挖生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真正把握住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每一个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基础与方式都不同,因此表达的答案也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的见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忽略或不到位的。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倾听不到位,面对学生的资源捕捉、反馈不到位,或缺乏机智,没有进一步通过评价、追问等提升,或者受教案牵制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该读、该悟、该练、该说的时候往往点到为止,不愿在关键问题或亮点生成上停留时间,从而不能实现课堂的浅层生成。对于这一顽症,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修炼内功,课堂上要学会刨坑,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学生由浅表的生成向深层次的生成迁移。

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学生对于最后一句“水如天”的美,只会浅层次的体会,体会到水清、有倒影之类的宁静的美,要能体会出开阔也是一种美是很有难度的。然而,作为教师,基于对诗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多角度感受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出来的美教师没有予以否定,但也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脑子里想着“水如天”这三个字,想象画面,感受美。学生能看到那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画面,感悟到另外一种、自己平时不太关注的美――开阔、豪放的美!这种体验是新的,这种感受是深刻的,这种认知是有意义的!

对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除了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信手拈来。

二、滚雪球,由小及大拓生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教师希望的是预设的答案,当听到这一“标准”答案时,就草草地走过场了,比如将个别学生的出色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地理解为全班学生的理解,课堂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学生的生成亮点,并积极通过多元的训练,使其成为全班共享的资源。

当一个个学生产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时,产生了许多亮点,但是这些亮点都是散点的。这时,老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把一个个精彩的点通过互相学习,产生滚雪球效应。通过雪球效应,一个个散点的亮点变成全体学生的亮点,而且是整体的亮点,优质的个体转化为全体生成,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高质量的生成。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亮点资源放大成为群体资源,还有一种好的做法,就是要重视优差互补。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现场学习力,也是优差互补的好方式。让学生通过群体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己所用,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指方向,由误及正引生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上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教师忽略了资源的生成点、促发点。在教师的眼中,特别是遇到赛课等情况,都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出岔,围绕着老师的中心问题,沿着老师铺设的“康庄大道”前行。其实,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每堂课上教师都会得到错误资源的生成,教师唯有擦亮眼睛,及时捕捉到错误的资源,快速地思考,这样就能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资源,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课堂推进的动力。

教学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师:在这么美丽自由的园子里,每天都有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那是祖父和我。“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生:我和祖父还在园子里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屏幕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跟在后面;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师:这些句子很短,你读着读着,觉得像谁说的?

生:特别像小孩子说的话。

师:从这样孩子气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欢和祖父在一起。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顽皮。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勤劳,居然会做那么多事。

师:你感受到作者很勤劳,那你要到课文中找出她的勤劳表现在哪。其他同学也一起去读读课文,仔细读读栽花、拔草、下种等小事,你感觉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令她最思念的正如她在文中所说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里有她最快乐的童年,最惬意的生活,最疼爱她的祖父。萧红的笔下无不透露着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对于作者的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了解到,而是依据字面的意思回答说“作者很勤劳”,其实是个错误的生成资源,但教师没有让这个资源从课堂中掠过,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学生读完书的讨论中,学生都能品出作者不是勤劳,是顽皮,是自由,这样就把这个错误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有益的资源了。

四、巧合作,现场学习促生成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4

[关键词]字词;句段;构思

王尚文教授在《言语形式四题》中就小学语文教学指出:“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揭开“语言形式”的面纱,实现语文课程这一“独当之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文章的段落篇章,都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斟酌,从中体会语言的奥妙,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语言的质感。

一、推敲精妙传神的字词,体会文本语言的奥妙

字词只有放在文本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品析、诵读体味、激活情感等手法,才能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灵动、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一位教师在《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槐乡的小女孩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老爷爷、老奶奶走路会飘吗?

生:爷爷奶奶太老了,手里拿着拐杖飘不起来。小女孩步伐轻快,所以能飘起来。

师:你看到什么会飘起来?

生:国旗会飘,树叶会飘……

师:小姑娘为什么也会飘呢?

生:她身上别着槐花,头上戴着槐花,是香味在飘。

师:如果今天挨老师批评了,你会飘起来吗?

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

师:也就是说,心情愉快的时候才会飘。还有什么时候,你也会有飘的感觉?

生:考试100分,心情很高兴,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对,一个“飘”字就写出了小姑娘飘散的花香,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看来“飘”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本片段中,教师围绕“飘”字和孩子们进行对话:第一次对话,小姑娘和老年人对比,明白小姑娘轻盈的身姿才能飘;第二次对话,“飘”字写出槐花香飘十里,与文章意境相融;第三次对话,“飘”字和生活相连,是快乐心情的体现。这个“飘”字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启发学生通过一个形象的动词来表达特殊的情感。真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二、斟酌精彩典范的句段,感受文本语言的温度

许多文本语言看似普通,却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如果教师在细读文本时,不但能发现文本内在的“意”,还留心文本外的“言”,在“言意”间穿行,捕捉那些特别的语言现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这些语句中,变得有温度,有味道起来。

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的片段:

师:读着课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院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本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薛老师在细读文本时,已经发现了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密,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说说“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当学生说出句子的感受后,薛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是“结构相似”,此时,“排比”修辞手法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

三、揣摩精心巧妙的构思,触摸文本语言的质感

同样是薛法根老师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多么快乐、自由、幸福有趣。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

生:园子是她生活的环境。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和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5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知识,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阅读兴趣入手,鼓励学生多挑战阅读题。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和低年级学生不同,中高年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与阅读力,并且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上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创新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整体意蕴,让其主动阅读。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该题目隐含的蕴意,可以先在课前和学生聊会童年趣事,运用小组讨论将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萧红的童年,感受祖父的园子。

二、在课中重点阅读感受文章的整体美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与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看出:阅读对陶冶情操,拓展思维空间、开启智慧的作用。为了让高年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科学的阅读方式入手,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勤抄、勤读、勤写的原则,将精读与泛读结合,最后收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勤读,是在读好书、多读书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书籍内容,进行反复性阅读;勤抄,是选取优美片断、重点内容、精辟见解抄写,以达到增强文章理解、凸显篇章大意、构建知识网的目的。具体如典型事例、新观点、精彩段落与格言警句等有价值的内容,随时进行摘抄并翻阅,以深化应用与理解。勤写,是勤练笔,多写随笔与读书体会,及时将体会记录下来练笔,并将书中的典型事例、科学观念作为自己练习与学习的动力与榜样,这样不仅就零散的知识与书中片段串联了起来,同时也是增强记忆,深化篇章意识,提高写作与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勤抄、勤读,在正确理解文章篇幅逻辑的情况下,勤加练习写作,这样才能将已有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写作中。

三、做好阅读方式指导,深化文章意蕴

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外,学生默读速度必须达到或者超过300字/分钟,并且根据需求搜集信息,借助词典理解文章大意,在揣摩文章顺序、写作框架、作者感情的同时,领会文章表达方式,最后在讨论与交流中,表达看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授之以渔,教会阅读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多的知识。在赏析了作者的景物自由后,为了品味生活自由,感受作者自由的源泉。先让学生找出作者童年生活自由的小节(第3-12节),在品析、交流与指导阅读中,将好笑、有趣的细节勾划出来。例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不仅表明了作者对自由的抒发与渴望,同时也说明了祖父的慈爱、和蔼、宽容、耐心,最后当向学生发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爱、幸福、亲切、充满眷恋、回味、快乐等词语。

四、结语

我和祖父的园子范文6

一、 有爱,精心呵护

《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祖父”

【情景还原】 童年的萧红幼稚天真,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将祖父的小白菜种踢飞,祖父不会责备;将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祖父大笑之余会耐心地告诉她什么是谷子什么是狗尾草。最让人感动的是,祖父为了让小萧红也能够过把铲地的瘾,“就把锄杆拔下来,让小萧红单拿着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用爱精心呵护着童心,养护着童趣,守护着童真,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

【行为解读】 语文课堂,应该有着一种怎样的氛围?应该有着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祖父”身上,可以找寻到答案:“思想自由,情意融融。”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正需要这样的氛围和状态吗?教师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智性,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给予儿童足够的信任、宽容和期待。当爱的温暖均匀地弥散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时,当自由的气息充斥于课堂的每一丝空气中时,你会发现,儿童就会还你一片精彩,就会将生命的灵动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你会觉得语文课堂是那样的安全,那样的温润,那样的闲适,那样的氤氲。

这份自由,一定伴随着对儿童“犯错”的理解与包容,因为这份自由允许儿童犯错,不怕儿童犯错,甚至支持儿童犯错。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敞开自由的胸怀,任思想自由地飞翔;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给予儿童选择的权利、发展的机会,鼓励儿童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上,允许儿童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儿童随时补充改变自己的看法,允许儿童同老师争论问题,允许儿童否定老师的意见,允许儿童在老师讲授时随时质疑,允许儿童在学会的基础上自行学习,允许儿童在练习时就近商讨。于是,课堂上少了一些人云亦云,多了一些真知灼见;少了一些束缚捆绑,多了一些个性飞扬。

【学习内化】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栖息地和快乐园,老师要想方设法地去激励和鼓舞儿童,要耐心细致地启迪和唤醒儿童,把课上到儿童的心坎里,将热爱学习的种子植入儿童的心灵,用爱与智慧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课堂,也因此成为儿童学习、交往、成长的美好家园。

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可以兴致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脚踏实地地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想学,能学,会学;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儿童收获自信,不再惧怕失败,总是用快乐的心情去迎接下一次的成功……

这样的语文课堂,也许伴随着欢声笑语,也许伴随着静思默想,也许还会伴随着泪水――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语文课堂上的爱,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向前走着,就会留下深深的印迹――为儿童留下不褪色的美好。

二、 有的,精巧预设

《孔子游春》中的“孔子”

【情景还原】 让我们走进几千年前孔子的课堂:孔子带着众弟子来到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泗水河畔,深情凝望着波澜起伏的泗水,弟子们对老师的“观水”深感好奇,纷纷请求老师讲讲。于是,一番慷慨激昂的“论水”之后,孔子又引导弟子畅谈各自的志向,孔子作为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颜回还将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孔子鼓励其演奏,颜回边弹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最后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行为解读】 让我们来解读孔子的这节课:“泗水河畔”――还原生活,营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拓宽教学的厚度,为后面的教学作强有力的铺垫;“深情观水”――教师入情入境,感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激昂论水”――发表“论水”的宏论,既是为了引出“君子”,也是在作言语表达的示范和引领;“畅谈志向”――引出“君子”再“谈志向”,水到渠成。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核心教学目标。这样的一节课,层层递进,设计精巧,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弹奏,歌唱,舞蹈,畅谈……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是为了达成“明晰自己的志向,练习言语的表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解决诸多问题,因为目标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所以容易落实和达成,教学容易聚焦和深入,所以课堂呈现出明快清新的块状结构(深情观水――激昂论水――畅谈志向)。

【学习内化】 明晰的教学目标,既要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又要立足于年段目标。低年级的课要上出低年级的特点,高年级的课要展现高年级的风格,不能千课一面,不能缺位、失位、越位。

教学《灰椋鸟》一课,我牢牢把握高年段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归林时”和“归林后”两个场景的描写上,紧扣“归得浩浩荡荡”和“闹得富有情趣”引导学生走进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咀嚼,去体悟,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充分,悟得深刻。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只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你从课文中的哪些细节感受到爱如茉莉?”引导学生亲密地接触文本规范灵动的语言文字,将读、思、品、悟进行到底,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深,教学自然也就高效了。

有效的教学,从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从精巧的教学预设开始,这是孔夫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 有格,精当取舍

《剪枝的学问》中的“王大伯”

【情景还原】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其秘诀全在“剪枝”二字:被剪掉的“枝条”虽然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剪掉这些“枝条”,方能保证枝干的营养充分,强有力地助推果实的生长,其效果可见一斑。

【行为解读】 舍去,是为了得到;减少,是为了增加。王大伯精通自然之理,深谙取舍之道,消除干扰,聚焦关键,集中发力,长出又大又圆的桃子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语文教学那又大又圆的果实如何才能结出来?答案是――博观约取,对教学内容精当取舍。实践证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成本巨大,效率低下,收效甚微,面面俱到、贪大求全、泛泛而谈的语文教学,是违背规律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节课40分钟是个常数,不能指望通过一节课解决很多问题,不能指望一节课“包打天下”,只有学会精心取舍,才能走出贪大求全的误区,才能战胜高耗低效的顽症。

【学习内化】 我们常常会在第一课时中见到,教师大批大批地出示生字新词、熟词佳词,生怕遗漏一个;我们也会在第二课时中见到,教师从课文的开头,逐节逐句,一直讲到课文的最后一个字,生怕遗漏一句。要学会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处理的字词问题可以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读能够理解的内容可以舍弃,凡是学生通过自悟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与精神实质可以舍弃;要善于摄取,取重点、取难点、取突破点,抓住一堂课的要害,其余问题便不攻自破。当然,一切要因文而异,因课而异,灵活运用取舍之道,有时可以削枝砍叶,大胆精简,直奔主题;有时也可以合理拓展,适当补充,丰富内涵。

教学《大江保卫战》,直奔重点段“保卫大堤”“飞救群众”,教学的重心定在体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上:① 感受形象。与文本对话,感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勇形象,并细细揣摩作者是如何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形象通过语言文字带到读者面前的,哪些语句值得你细细品味。② 体悟表达:同样是写“保卫大堤”,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 迁移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可以在什么时候加以运用?举个例子说一说。这样的教学,精当取舍,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不枝不蔓,扎实高效。

教学《钱学森》,在理解“一穷二白”时,及时补充资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震惊世界,然而国家发给重要科研人员的奖金是100元,这与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几百倍……”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一穷二白”所映射的国情,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爱国情。这样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资料,正是对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盈,对于文本的深入体悟大有裨益。

四、 有法,精妙引导

《莫泊桑拜师》中的“福楼拜”

【情境还原】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这是我们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有许多作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对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有过深深的困惑,莫泊桑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拜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三次向他求教,福楼拜给了他怎样的教益呢?第一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肯吃苦、勤练习。第二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仔细观察。第三次: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贵在坚持,才气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经过福楼拜的一番精妙指点,莫泊桑细致观察,勤加练习,积累素材,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行为解读】 福楼拜的三次指导,循循善诱,各有侧重,但又遵循“实践――点拨――实践”的原则,令莫泊桑受益匪浅,进步神速。其精妙的点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讲练结合。当莫泊桑初次登门求教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指出:你的功夫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丝毫不“拖泥带水”,精辟而有针对性,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毫不含糊。② 体察形式。莫泊桑第三次去福楼拜那里,福楼拜在第二次教导莫泊桑学会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写作要想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莫泊桑将目光落在精准的表达上,落在精妙的言语形式上。③ 感性支撑。福楼拜说话有理有据,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只讲授抽象的技法、原则性的标准,而是密切联系眼前的、身边的生活实例,寻求感性的支撑,说话令人信服,从而使莫泊桑深刻领悟,掌握要领。

【学习内化】 福楼拜的“教学”取得巨大成功,是否可以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教语言,悟形式。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用最为感性的方式去关注言语形式,落实言语实践。我们教的是“语文”,学生学习的也应是“语文”,教学应该围绕“语言” 这一轴心而转动与提升。

比如,教学《鸟岛》一课“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一句中的“聚”字,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学习规律,彰显“教语言”的核心要旨,就要经历这样几个回合。① 唤醒生活。引导学生谈谈课间,聊聊聚会中同好朋友、亲人的“聚”,使得“聚”字贴近学生,展现画面,传递情趣。② 回归文本。将刚才蓄积的情意迁移至文本中鸟儿们的“聚”字上来,引导他们观看画面,丰富“聚”字的意象。③ 练习表达。用“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真______”的句式想象说话,发展言语表达能力。④ 聚焦情趣。回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感受“聚”字所表达的情趣,初步体会“聚”字表达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