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1
滥竽充数(续)
李子昂
上次,南郭先生逃回家中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官兵来抓他。他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对他说:“你不能这么下去了,这样吧,我的朋友认识一位很有名的乐师,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你去向这位乐师学习学习吧!”南郭先生想:与其在这里担惊受怕,还不如去学一手真本事,回到宫里,凭学来的一手真本事拿俸禄。
第二天,南郭先生拜访了那位乐师,听了他的演奏,觉得他的水平的确很高,便决心跟他学习。一年以后,因为南郭先生每天都刻苦钻研音乐,音乐造诣已经很高了,不仅学会了吹竽,还学会了吹笛子、吹箫,有时演奏得比师傅还好。他又刻苦钻研了一年的音乐,竽吹得已经比师傅还好了,他告别了师傅,又回到了皇宫里,国君正要抓他,他却说:“我已经学到了真本领,不信请大王听一听。”说着便吹了一段,国君被他所吹奏的音乐所迷住,又把他聘为乐师了。后来国君几乎每天都要听他演奏各种音乐,每天的俸禄也很多。
南郭先生的努力,使我明白了:任何事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们一定要学习这个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能学以前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2
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变“废”为“宝”
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前进,不出轨。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诸多原因,课上总会出现“不和谐音符”。而事实上,这些不和谐因素,总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此,教师要冷静地分析,合理地运用,巧妙地解决,这样看起来会“影响”教学进程的“不利”因素,就可变“废”为“宝”,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如此,冷静地处理、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可以避免许多尴尬,使课堂教学始终前行在“健康和谐”的轨道上,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展。请看下面的案例:
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节时,一学生在朗读“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时,把“做梦”读成了“做美梦”,不少同学听后哈哈大笑,那学生显得非常局促,但很快便纠正了过来。
老师见了,立即板着脸说:“你们笑什么?谁能保证不读错课文呢?我相信,只要他读课文时做到字字入目,是一定能读正确的。”然后老师要求那个学生再读一遍。这次,学生读正确了。
“读得很好。请来点掌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掌声不是热烈的)
看起来,老师对“朗读出错”的处理,是表示了“克制”和“耐心”,但无论是读错的同学,还是其他同学,此刻的心情肯定难以言状。
无独有偶,另一位老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面对“喜形于色”的多数学生,面对那读错的感到“无地自容”的学生,老师笑着问:“同学们,这位同学要小鸟做个美梦,这希望多么美好啊!大家想一想,‘做梦’与‘做美梦’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片刻,一学生说:“‘做美梦’指做的梦是美好的,令人高兴的。而‘做梦’就不一定了,也许做的梦不一定是好的。”
老师点点头:“你说出了不同点,真好!那你能说说,小珍珠鸟此时如果真的在做梦的话,是做的美好的梦呢,还是不好的梦?请联系第4、6两节的内容谈谈,要以理服人啊!”
学生纷纷朗读第4、6两小节,一会儿工夫就找到了依据:
“小鸟落到作者的小桌上,作者不去伤害它,它便一点点挨近,后来竟然蹦到作者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可作者仍‘无动于衷’,没有驱赶它。小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应该做美梦。”
“是啊,小鸟用红嘴啄作者正在写字的笔尖,作者轻轻抚摸它的绒毛,后来小鸟‘放肆’地啄作者的手指,作者还是不伤害它。小鸟的生活该多么快乐呀!我也觉得它在做美梦。”
“还有,小鸟居然把作者的肩当作自己的安乐窝,睡起觉来。看来,小鸟非常信任作者,它感到在作者肩上,就像在自己父母的怀抱中一样安全。小鸟过着这样美好的生活,怎么会不做美梦呢!”
……
“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能想象一下,小鸟做的是什么美梦呢?”
“我想,应该是小鸟梦见主人在给它美食吃,它吃得津津有味,不时咂咂嘴:‘啊,好香啊!’”
“我认为,恐怕是小鸟梦见自己啄主人的笔尖,主人仿佛是小珍珠鸟的玩伴,便停止写作,用笔尖逗小鸟玩。小鸟的嘴巴不停地在动,也许在说:‘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我觉得,可能是小珍珠鸟在喝作者杯子里的茶的时候,作者不但没有驱赶它,反而把杯子倾斜,让小鸟痛快地喝。小鸟舔舔嘴:‘真好喝!’”
……
老师再次微笑着点点头:“看来,小鸟真的在做美梦。小鸟和作者其乐融融,我们呢,也乐在其中。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让我们从文中体会到很多美好的东西。”
这时,教室里的嘲笑声全都变成赞叹的掌声……
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这位老师变“废”为“宝”,抓住“落红”,巧妙地引导学生“护花”――“谈美梦”“做美梦”。学生呢,与文本“对话”,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魅力――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样的教学融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显然是有效的。
二、 良言一句三冬暖――拨“乱”反“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说,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而且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的言语训练,还要考虑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二者不能偏颇,必须统一于同一过程之中。一位老师教学《成语故事三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口语交际”:假如你遇到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位老师充当“南郭先生”。
面对垂头丧气的“南郭先生”,学生们一个个叉腰指责:
“南郭先生,谁叫你不学无术的,这下你可丢人现眼了吧!”
“南郭先生,你拿国王给你的白银,却不为国王吹竽,你真是太混账了!”
“南郭先生,往日你在国王面前装腔作势,今天你夹着尾巴逃出来了,你这是自作自受啊!”
“哈哈哈……”
“……”
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得真好!这下,南郭先生该受到教育了吧?”
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同学们,现在南郭先生落到这个地步,情绪非常低落。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呢?”
一个学生说:“南郭先生,往日你拿俸禄时神气活现,你好日子过到头了。这能怨谁呢?谁叫你自欺欺人的?”
老师听了,立即打住:“同学们,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我们能落井下石吗?我想,南郭先生听了这些话,心里一定冰凉冰凉的。你们说是吗?”
学生点点头。
“那怎么说,才能让南郭先生有所醒悟,使得我们对他的帮助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不要用责怪的语气。”
“不要说带刺的话。”
“可以用一些名人名言教育他。”
老师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主意好,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这下,这些名言警句该有用武之地了。”
“南郭先生,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犯错误不要紧,只要知错就改,还是好的。”
“对呀,南郭先生,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现在起,你应该努力学习吹竽的本领,这样以后你还是可以进吹竽队的。那样拿点儿俸禄,多心安理得呀!”
“是啊,南郭先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吹得很熟练的。”
“南郭先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肯努力,以后的生活,一定充满阳光。相信自己!”
“南郭先生,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相信自己能行!”
“南郭先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今往后,希望你足不出户,在家静下心来练吹竽,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吹竽高手。”
“……”
听着学生充满温馨的话语,老师频频点头:“我想,南郭先生听了你们的忠告,心里一定暖洋洋的。他一定会谢谢大家的教诲。那么,请想一想,南郭先生会怎么感谢你们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再也不能不劳而获了。谢谢!”
“以前,我执迷不悟,混在吹竽队里装腔作势,还常常为自己以假乱真的行为沾沾自喜。今天,我可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应该迷途知返。谢谢大家对我的真诚帮助。”
“……”
第一位老师的课堂里,学生们面对情绪低落的南郭先生,一个个“横眉冷对”,恨不得要一棍子把南郭先生打死!这是不是雪上加霜呢?这样的教学还谈什么“和谐”呢?而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里,老师要求学生使用几句“良言”,让南郭先生听了心里感到暖洋洋的,但要求必须“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学生在与“南郭先生”对话的过程中,盘活了自己的库存,使积累的语言有“用武之地”,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谁能说,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仅仅是语言训练呢,学生对事理的理解是更深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也一定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想见,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犯了错误的人,学生也一定会“耐心细致”地开导,“心平气和”地劝说。
三、 登山则情满于山――加“油”添“醋”
课堂的和谐,还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渲染,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让学生在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中,感受现实生活的和谐和语言情感的真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享受知识学习和心智拓展的快乐。由于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总可能就事论事;对语言情感的感悟,总可能浮于表面。为此,教者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处理,对课堂进行高屋建瓴的驾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引领,不断地为学生走进教材,走近人物加“油”添“醋”,创造条件。
《海天骄子》(苏教版第10册)第6节具体描写了柏耀平真诚帮助水兵洪长辉的事,一老师这样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圈画重点词语,然后要求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去拨动柏耀平与洪长辉之间的那根情弦,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学生总感到虽然柏耀平是真诚帮助洪长辉的,但洪长辉却“不敢亲近”他。
而另一位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的文字,并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然后在重点词语“信心不足”上做足文章:想象柏耀平与洪长辉的对话。开始,学生想象的“对话”几乎都是照搬文本中的语言,没有自己掏心掏肺的话语,于是老师便这样引导“对话”(老师扮演洪长辉):
“舰长,面对闪烁的雷达荧光屏,我感到眼花缭乱。看来,我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请您把我调换到技术简单的岗位上去吧。”(老师做出一副乞求的样子)
(学生拍拍老师的肩,显然已进入角色)“小洪啊,在现代化的战舰上不存在技术简单的岗位。你不会可以学嘛!”
“舰长,可我怕学不会呀!”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持之以恒,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滴穿顽石。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样吧,从明天起,我和你一起学!”(学生无话可说时,老师则提供了一些成语、名言警句: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谢谢柏舰长给了我信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不用谢!明天我们就是同班同学啦!哈哈哈……”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3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生成精彩
一、“活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劳动手段包括了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再则,课堂教学也是由教师、学生、媒介三方面组成,所以用好“教师”这本教材极其重要。
教师要乐于、善于向学生打开这本“教材”。教师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这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乐于向学生打开这本书,师生间会增加许多亲和力,善于打开这本书课堂会充满人性和智慧。在一次《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指导课上,我抛砖引玉似地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小时侯我很调皮,也很艰强……有一回单元考试,我得了72分,我怕爸爸妈妈知道,就把试卷偷放在了放学路边的一个屋檐下,一连几天都提心吊胆,就怕爸爸妈妈问起考试的事。后来……”学生被我的坦诚和调皮激活了,纷纷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真实有趣,叙述时眉飞色舞,作文的生动和真实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效果。我也就理解了他们的错失和顽皮。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特级教师很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故而对教材的处理极富有艺术性。做一个好老师,别的研究再多,如果没有好好地研究自身,利用自身的价值,那就是一种舍近求远的资源浪费,没有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也不可能做好其他的事。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表现为以下两种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性资源,也就是“一般资源”,这是第一种资源。第二种资源是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如何盘活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生资源呢?
1.开发“一般资源”
一般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水映信息。指大部分学生所有的生活经验积累。这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全体”和“主体”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诱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反馈信息,促进学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捕捉“差异性资源”
差异性资源常常是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大胆想象,因此学生往往会在追求“新、异”之中另辟蹊径。如《滥竽充数》一课,在分析南郭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分析南郭先生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时,我原本想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聪明的人。”教室里的学生也一阵惊愕,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我微笑着问那位学生:“你能具体说说吗?”他胸有成竹地说:“南郭先生能根据齐宣王和齐湣王的爱好特点,发挥自己特长,从中得到好处。不也是一种聪明的谋生的手段吗?”听了他的发言,许多学生表示赞同。我知道学生思维的火花受到了碰撞,即将要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我又故意道:“是啊,建伟同学的发言似乎言之有理。那南郭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课文,准备参加辩论。”矛盾激发了思考,学生立刻投入到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中去了。最后通过辩论,他们才意识到南郭先生这样做完全是不学无术、投机取巧的表现。另外,学生还从南郭先生最后出逃中体会到了,没有真本事,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一场由学生突发奇想引起的辩论,更加深的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盘活学生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将焕然一新,师生的生命在涌动,学生的发展令人期待。
三、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地、有效地、动态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从教师的设想、计划的教学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不可能百分百的按照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与新方法。丰富课堂资源的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有开放的心态,容纳百川的气量,并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空间。
1.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促成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课前的积累集中,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更新,把整个过程沟通起来。其次,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可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可能会作哪些回答,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预想更多的可能。再次,教学过程要有弹性。这里的弹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留有时间与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最后,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教学活动必须是双边的、双向的乃至多向的沟通。要做到让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会动出新东西来,在动的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成为生成性的资源。
2.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反驳、质疑、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其中必有许多信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维的迸发。这一切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然后敏锐地从众多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鉴别、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促成教学生成。反过来在接下来师生的互动中,又必然引发新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情感共融,推进阅读思考活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教师拥有什么才能教给学生什么,教师拥有智慧才能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面对课堂中那极富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信息资源时,我们应该勇于接受挑战,并逐步形成教育智慧,从而使课堂散发出零星和魅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开发、利用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堂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从事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工作的教师,我们探索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教育的新生》陶行知全集第三卷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黄宪《江苏教育》,2002.5B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5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1 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1.2 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1.3 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1.4 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2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2.1 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2 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2.3 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3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4 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4.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4.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4.3“1+1
4.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4.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营造情境;注重朗读;拓展资源;发展评价;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72-1人文素养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目前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它担负着弘扬人文精神的重任。
一、营造情境,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人文荟萃,浓缩了许多人文精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包含文化观点、道德观点、审美观点、个性观点等),努力营造人文情境,创设出一种根植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境交融,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中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最终达到“共同发现、共享快乐”的人文境界。
苏教版第十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诗篇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教学这首诗,我们可利用文中的的配画,也可利用有声有色、动感逼真的多媒体音像手段,创造诗歌情境,为学生展现美妙的世界:篱笆、小路、绿树、菜花、蝴蝶、儿童――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情趣盎然的儿童活动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和诗人的心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深深地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二、注重朗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巧妙点拨,辐射全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遍遍地朗读课文,读出课文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验中,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不仅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第一问”一段,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明白“健康第一”的观点。这一段的教学应侧重抓住词句进行朗读训练。我们可以抓住关联词语进行语言训练。“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教师出示这段话,让学生找出关联词,通过比较和朗读明白健康的重要性。抓住两个“离不开”,指导学生朗读“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弄清这一段的层次,作必要的学法铺垫。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激励和鞭策自己养成好习惯。
三、拓展资源,丰富人文底蕴
广泛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开启心智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拓展延伸”的教学观,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我不仅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还让学生去阅读他的著作《昆虫记》。孩子们了解到法布尔是个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是个取得巨大成果而又享有92岁高龄的成功者,他的成功并非易事,跨过了贫穷和偏见两大高坎。他甘于寂寞和清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和创作。《昆虫记》是法布尔根据自己近40年的仔细观察和细心研究,又花了30年功夫写成的,是一部不朽的名著。它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它与司马迁的《史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阅读,有效地激励了学生培养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的精神,他们更加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地追求,才能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可利用写作拓展故事情节或延伸主题,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例如教学《滥竽充数》,这是一则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故事到这结束,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我让学生思考,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南郭先生后来是怎么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故事一个符合情理的续集。在他们的丰富多彩的续集中,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