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术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范文1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纷繁复杂,对中医术语的英译的标准化造成了很大难度。翻译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除了直译、意译法外,归化、异化的方法也是争论的热点。

所谓归化,就是表达时向目标语靠拢,译者采用流畅的风格,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所谓异化,就是表达时向原语靠拢,译者故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刻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

母语为英语的Wiseman坚持要用异化的方法。Wiseman认为,中医英文词汇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系统,在译文中将中医概念忠实地反映出来。他从中医特有的人文精神出发,摆脱了一味迁就现代医学专业词汇及译法规则所建立的翻译体系,大量使用日常用语,从而使他的译文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中医词汇源于生活感受的事实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而王朝辉等则认为,西医语林是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宝库,可以灵活运用三种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直接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比照西医、仿照西医构词,主要使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中医翻译。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事实上各有不同的特点,而其运用,也需根据不同的情况,正如中医的辩证施治,关键在于对证。

以下为对2008年至2010年间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的长期及短期留学生共计300人,对于各标准中常用争议英译词汇认可率的调查,试各举一例,以说明笔者对于这两种不同翻译方法在不同场合运用的体会。

一、归化法

前阴,后阴

存在有争议英译:

WHO anterior yin, posterior yin

WFCMS external genitalia, anus

主题词表 external genitalia(2007),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1987-2006),anus(1987)

中国针灸学 external genitalia,anus

结果:

认可率:external genitalia>anterior yin, 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 Anus>posterior yin

前阴指外生殖器(包括尿道),后阴指。

“anterior yin,posterior yin”,“anterior pudendal orifices”采用了异化法进行翻译。古人用“前阴”,“后阴”这样的词,是因为古人很传统,这样的说法比较隐讳和文雅。用异化法保持了原语的特色,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已没有必要用这样隐讳的说法,因而没有必要保持这样的原语行色。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直接的,这样的译法反而会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什么是前面的“阴”,后面的“阴”?而中国语言又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到底这里的“阴”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翻译不能让读者准确理解原语的原意,也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

而“external genitalia,anus”是运用了归化法进行翻译的。因为前阴和后阴古人就是指的外生殖器和。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是等同的。这样不仅准确表达了原语的意思,而且言简易赅,一目了然。读者一看便迅速而准确的捕获其意。显然更易为留学生所接受。

如上例,归化法的运用,把难以理解的中医术语转化成了外国留学生所熟悉的语言,因而用归化法进行翻译的词汇,往往更容易被外国留学生接受。但是“信”是运用归化法翻译的基本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当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能基本等同的情况下,应尽量采取归化法进行翻译。

二、异化法

脏,腑

存在有争议英译:

WHO viscus,bowel

WFCMS zang-organ,fu-organ

主题词表 zang-organ,fu-organ

中国针灸学zang organs,fu organs

学生建议: 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

结果:

认可率:Zang-organ,fu-organ>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Viscus, bowel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五脏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在内。

“Viscus,bowel”,“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采用归化法。这样翻译学生比较容易对脏腑的概念有个大致的印象。但是,仔细推敲,这并不符合中医学中脏腑的定义。

关于“Viscera”和“Bowel”的释义,韦氏字典解释如下“Viscera”指“an internal organ of the body;especially:one(as the heart,liver,or intestine)located in the great cavity of the trunk proper”;“Bowel”是指:“intestine,gut;also:one of the divisions of the intestines ―usually used in plural except in medical use”,可知“Viscera”指内脏,如心、肝、肠等;而“Bowel”是指肠;可见这在更大意义上还是指具体的脏器,让初学者认为“脏”与“腑”对应于解剖中的内脏和肠道,而中医学中的脏腑的概念,更是一个功能单位,注重于各脏的生理功能,而不是单纯解剖学上的意义。因而这样的翻译并不能正确表达中医学脏腑的概念。认可率为0。

“Solid”意为“实心的”,“Hollow”为“空心的”。“Solid viscera,hollow viscera”也存在上述弊端。这样翻译意在表达“脏”和“腑”不同的生理功能。“Solid”是指“脏”“藏而不泻”,“Hollow”是指“腑”“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满”,指精气充满;“实”,指水谷充实。可见“solid”是和脏精气充满的状态不一致的,而“hollow”也是和腑水谷充实的状态不一致的,这样翻译并不准确。

“Zang Organ” 和“Fu Organ”是用异化法,音译的方法翻译,由于“脏”和“腑”的内涵深刻,多元复杂,且为中医基本术语,采取异化音译反而更能体现中医特色,更能表现其深刻的哲学内涵,而“Organ”则表明其为体内器官,体现了其物质性的一面,故该翻译包括了“脏腑”的哲学概念和物质性,更符合中医学中脏腑的概念,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和中医师的认可。

如上例,中医术语纷繁复杂,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们概念独特、含义丰富,具有特殊文化含义。对于这类词汇用归化法翻译往往不能忠实地反映原语的意思,而用异化法翻译却能保留原中医术语的原汁原味,不仅能忠于原意,还能反映出中医词汇源于生活感受的事实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

而“语言国情学”也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别国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异化音译的翻译手段。而事实上,采用异化音译所翻译的中医词汇,如“气”、“阴”、“阳”、“气功”、“命门”等,事实上,已被国际中医界广泛地接受。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可以用归化法译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更易于被认可。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更利于中医术语的被接受度和广泛流传度。然而“信”、“达”、“雅”三个翻译原则中,“信”的原则是最为基本的。所以,当运用归化法进行翻译时,必须在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能基本等同的情况下。

中医在古代,是和哲学、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发展到现在,外国留学生来学中医,首先是视之为医学,因此它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这就决定了中医术语的翻译,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用归化法不可以确切的表达它,表达出来有歧义,甚至没有英语单词或词汇与之相对应的。这时用异化法或音译法进行翻译,不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医的特色。对于初学者,接受这样的词有一定难度,但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对中医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术语了。而事实上,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目的语读者已处于高级阶段,在对中医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译法,而这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228.

[2]李照国.Nigel Wiseman的中医翻译思想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1998,11(2):41-43.

[3]王朝辉等.西医语林是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宝库[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0):785.

[4]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M].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印,1986:74,31.

中医术语范文2

关键词:中医 术语 翻译 标准化

1.引言

近年来,中医药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语言文字的障碍给中医药国际交流和应用带来许多困难。要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英译国际化标准必不可少。目前,大部分中医术语有多种译法,术语译名混乱,甚至误解中医原意,给各国中医药教育、医疗服务、科研、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经贸等多方面带来困难和损害,研究、制定并中医术语国际化标准是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学集人文性、文学性、哲学性、科技性于一身,其特点决定了中医学英译必须既保证翻译的科学性,又能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从国际化、多元化角度研究中医传播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讨论提供了新视角。

2.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综述

2.1从语言学和医学角度对中医术语翻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目前,由国际组织、国内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制定了多部中医术语英译区域标准,进程缓慢,标准混乱、执行不一,因此中医翻译研究者对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刘宁、宋海英、荣光,刘明芳以国内外通行的5种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为基础,对329条中医藏象术语、117条中医病因学术语、135条中医阴阳五行说术语、94条气血津液术语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1-4]研究数据表明:一是五个标准中的术语译文完全一致率低,不到10%,说明不同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在术语英译方面标准差别过大,存在一词多译、译文混乱、自相矛盾的现象,但同时也发现中医理论的核心术语英译基本上已经逐渐确定。二是一些常用术语可以套用固定的结构进行翻译。三是对于一些定义明确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术语可以借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并且已经得到译界的基本认可。三是在翻译方法上直译是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对于难于解释的术语适量可以运用音译解决,意译有时能较好保持原文的基本意思和总体风格。四是建议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实现,需要更前沿的学术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术语评价、构建标准。申燕辉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和世中联制定的两个中医术语标准体系,运用术语分类理论对中医诊断、治则治法、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进行了详细了分析,指出中医术语的翻译应该从文化维、语言维、交际维三个角度进行翻译,着重揭示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5]李永安比较了早期的西医名词统一历程和目前的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为目前实现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6]李照国自2008年7月开始,连续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对以上两个标准的所有词条从医学价值、文化内涵、产生渊源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提出和论证了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和方法。[7]以上研究从语言学和医学定义的角度对术语英译不同标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对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未进行令人信服的揭示,分析结果也缺乏统计学数据上的支持,对术语英译的本质缺乏充分论证,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理论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2从文献学和训诂学的角度对中医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德国中医史学学者文树德在翻译《难经》和《皇帝内经素问》时,遵循严格的汉学标准并应用了文献学及史学方法,引用了20世纪中国作者发表的3000余篇论文以及过去中日两国作者的600多部专著,对每一个术语和句子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证,提出在翻译中医经典时,必须相应地了解成书的年代和背景,了解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以及在中医学中的渗透,要参考很多这个时代历史和思想的论述,才能翻译好中医著作。在此基础鲜明地提出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翻译理论思想,即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8-9]中国著名中医典籍翻译家罗希文在翻译《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时,都采用翻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在文献学的视角下,采用翻译和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通常翻完一条,即在该条下配以相应的注释;对条文中重点难解的概念、字词加以解释或有关知识加以延伸,后标以参考文献。[10]从文献学的角度翻译中医典籍术语,使中医术语的医学理论、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体现,体现了翻译和研究相结合的翻译学方法论,但是限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还未能充分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严格计量分析,文献分析的精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中医术语的选词

3.1选词

3.1.1选词原则:(1)以一级中医学科、中药学学科作为选词范围。(2)以中医学、中药学常用、基础的词为收录重点。(3)突出中医、中药学特点,以中医、中药学特有的词为重点收录对象。(4)贯彻单义性,尽量避免收录复合型的词。(5)强调公认性,术语正名争议大或词义界定不清者暂不收。

3.2选词方法

3.2.1中医类:(1)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收录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基本名词术语。(2)辩证:主要收录中医诊断学中基本名词术语。(3)治则:主要收录治疗原则中的基本名词术语,尤其是四字成语。(4)病理生理:主要依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常用术语进行收录。(5)气功:主要收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和中医药理论相关的气功的理论、讨论、练习技巧等方面的基本术语。(6)医史文献:主要收录古代著名医学专著的名称、别名、历史演变,常用医史文献研究的术语。

3.2.2中药类:(1)总论:根据本标准界定的收词范围,结合建立的术语标准概念体系酌情选收。(2)采集类:收录采收中药的时期、部位和方法三类术语。(3)贮藏类:重点收录常见的变异现象和常用的贮藏方法两方面的术语。(4)鉴定类:以鉴定常用的五大鉴定方法为框架,兼顾传统特点和系统性,重点收录鉴定方法术语和经验鉴别术语。(5)炮制类:主要收录炮制原则和炮制方法两类术语。(6)药性理论类:重点收录了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础术语。(7)功效类:主要以《中药学》各论部分所分章节为收录对象,多以章和节名为术语名称。(8)配伍、禁忌和用法类:主要参考历版《中药学》教材以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华本草》等文献收录。(9)药名类:以《中华本草》、《药典》、《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教材收载的中药为候选词,通过数据库全文检索,并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文献频次多少确定该类术语。

4.中医术语的考证

4.1中医术语正名的确定原则

总体上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1)科学性:定名应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2)系统性:同一类概念的术语,基本词确定后,其同位词、下位词的命名和定义应与之相对应。(3)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4)国际性: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术语概念接轨,以利国际交流。(5)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术语的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字。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

4.2 中医术语正名的确定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广泛参考古今相关文献,对所选定的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的源流、鉴别以及古今正名与定义的演变等逐一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文献通考、源流考释、定名依据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库检索的频次情况,提出建议中文名。(1)文献通考: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对凡与考证术语有关的文献原文均按年代顺序列载备考,从而增强了本研究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2)源流考释:根据术语在古今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每个术语均溯源寻根,以内涵为准进行考释。对出现的与该术语相关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及其内涵演变的过程,分析甄别研究。(3)依据及理由:每个术语均提出一建议正名,定名的依据一般以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标准类书为主。(4)现代应用频次:确定正名时,还把术语的现代应用频次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如果同一术语有多个名称,一般以频次高者作为正名。

5.中医术语的英译

5.1中医术语的英译原则

根据中医术语医学、文化内涵,结合术语翻译的一般通则,中医术语的英译采用以下翻译原则:(1)准确、规范、统一:用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准确翻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2)简洁: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词汇中高度概括化的词汇,因此翻译的时候在准确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洁。简洁的翻译有助于翻译后的英语术语具有术语的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记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融合异化与归化: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在内容以及语言结构上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特征;归化强调翻译实践中目的语的主导作用,译文的处理要服从目的语文化的需要,为此可采取意译,允许对原文的自由处理甚至对内容的随意选择。两种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在本项目翻译中,结合不同词语的特点辩证地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译文和源语言的最大程度的等值。

5.2英译方法

根据制定的翻译原则,结合具体中医术语词条,在翻译实践中采取了一下翻译方法:(1)对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译进行文献通考。(2)与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规范类书中对术语的翻译进行协调。(3)根据上面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结合英译原则,确定术语英文名。

6.结论和展望

在翻译实践中,英译并规范了2000个中医术语,并与现行的多部国际国内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规范的过程,在翻译理论实践方面要形成成熟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丰富中医术语翻译的理论内涵,使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英译规范化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关键,只有在开放、主动、合作的态度下,创新中医术语翻译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才能促进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对外译介,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

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英译研究范围日益拓宽,方向日益多元,深度日益加深,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医翻译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重视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翻译活动,强调理论建设。二是站在文化对等的高度,探索中医对外翻译新途径。三是认为应该从接受角度看中医翻译中的文化传达,或是坚持认为在译文中保留中医文化因素,从文化输出和交流的角度探索中医英译理论及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医藏象学说基本术语英译标准的对比研[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2]宋海英.中医病因学基本术语英文翻译标准的对比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3]荣光.中医阴阳五行基本术语英语翻译标准的对比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4]刘明芳.气血津液94条术语进行分析比较,中医气血津液学说基本术语英语翻译标[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5]申燕辉.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对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李永安从西医中译看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2(2):27.

[7]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

[8]Paul U.Unschuld.Nan-ching: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 issues: with commentaries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authors from the thir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封二.

[9]Paul U.Unschuld.Huang Di nei jing su we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xi.

中医术语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人们为了交流的需要,就开始给事物订名,并注意名称的统一,这可以看作是名词术语的最早出现。医药卫生对人类自身关系最大,因而医药学的名词术语也出现较早。在我国,很早以前中医药名词术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中医药对许多疾病有确切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小,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近年来的世界“中医热”。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障碍等原因,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非常不规范、不标准,几乎每个名词术语都有多种译法,阻碍了中医国际传播和应用,影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很有必要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进行规范化工作。根据中医药名词术语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科的翻译原则,可以总结出以下英译规范原则。

1 对应性

就这点而言,所选英文术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医术语内涵,也就是中医概念与相应的西医概念在语义上完全对应。一些疾病名词,不管如何称呼,它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中西医在疾病名称方面,有很多完全对应的情况。例如,感冒cold,梅毒syphilis。另外,在治疗方法上,中西医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所以这方面词语完全对应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例如,放血bloodletting,止血stopping bleeding,止痛stopping pain。

2 系统性

术语是概念的指称,这点强调保证中医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中医理论自成体系,在翻译的时候,除了照顾中西医术语的对应关系,还要照顾要中医学术体系本身的系统性,相同系列的概念术语翻译应该注意其系统性。例如,可以按照这种原则进行外科术语“瘤”及其下位概念术语的英译。瘤tumor,气瘤qi tumor,血瘤blood tumor,肉瘤fleshy tumor,筋瘤sinew tumor,骨瘤bone tumor,脂瘤fatty tumor。

3 简洁性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是简明扼要,译名也应保持这一特点。译名不是辞典释义,用词不能太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名的信息密度。

早期很多词典采用解释性翻译,以帮助英文读者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现在,中医走出国门已久,中医药在国外广为传播,国外的中医学校众多,国内的医生访问外流,外国人学成归国,英文中医著作大量出版,这些因素使得国外对于中医知之不少,术语英译已经进入崭新的阶段。属于典型的辞典解释性翻译的意译法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因为它使得运载信息的原语被分解为多个译语词,致使译语词的信息密度大为降低。要使介于自然与人文学科的中医术语的翻译逐渐由繁复向简约过渡,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是直译法。另外,在不影响译名准确性前提下,利用名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现象,减少“of”的使用。例如,肝肾阴虚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事实上,根据简介性原则,此译名更好的英译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4 回译性

“回译性”指的是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这样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就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国外的语言学家认为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中应该以源语言文本为导向,字对字直译可以反映中医药原貌。确实,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而中医又纯属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中医走向世界并保持其固有特色。

随着国外对中医药的了解加深,面对中医药国际双向交流的需要,回译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以上文提到的例子,肝肾阴虚“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以回译性原则,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更好的译名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5 约定性

早期,很多中医术语的英译直接借用西医名词,并不符合中医原意。但是,根据约定俗成,一些目前已通用的译名,虽然与规范性原则不完全符合,仍可考虑采用。像经络及经脉的经翻译为meridian,这是随着WHO1981年的针灸国际标准推广的名词。学术上,国内学者及部分国外学者都认为更早的channel, 更符合中医对经络的描述。但是,meridian已经广为应用,约定俗成。因此,在各个标准基本将其作为第一标准,一些将channel作为许用词。

6 民族性

虽然可以借用西医语言翻译中医用语,但这种借用是有一定限度和标准的。

事实上中医语言中只有一部分在西医语言中能找到对应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因此,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就应体现民族性原则。

中医学有其自身特殊的认识体系,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规定性。特别在文化特征而言,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定名时,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医药名词术语特征,翻译是尽量保留中医文化特色。最能体现民族性原则的是一些人名、书名、部分基础名词的英译,一般采用的是音译法,这些专有名词采用拉丁化拼音作为第一标准。人名音译格式:姓+空格+名,如张仲景Zhang Zhong-jing,皇甫谧Huangfu Mi。书名选用公式:拉丁化汉语拼音+英译书名。例如,《黄帝内经》Huang Di Nei Jing; Inner Canon of Huangdi。《仲景全书》Zhong Jing Quan Shu; [Zhang] Zhongjing’s Complete Book。基础名词:气qi、阴yin、阳yang、脏zang-organ、腑fu-organ。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翻译兴起时间尚短,很多术语英译仍然在争论中。为了更好地既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又较为准确地传达中医药原意,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化工作迫在眉睫,需要中医界、语言翻译界、中医翻译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杜,1993:49-50.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

中医术语范文4

关键词:中药功效术语;意译法;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在向着全球化、全民化的道路上迈进,这就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譬如,如何让广大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接受中医药;如何恰当地翻译,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的治病机理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谈论的话题。

一、中药术语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1.音译法。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没有近乎对等意义的术语翻译出现时,应该尽可能地去应用原本语言有的表述方式,突出原来语言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医术语中的“气”,则直接被翻译成了“Qi”,“脏腑”对应为“Zang Fu”。但是也有大部分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表达出中医药术语的真正含义。

2.直译法。有学者认为,直译法能够达到让中医药术语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被另一种语言所翻译,并保持中医药术语的语言特色。如,五行相生相克中的“金克土”就一直被翻译成“cold restricts earth”。单纯的直译法很可能会增大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难度。又如,“金破不鸣”指的是由于人的肾和肺阴气亏而导致肺部燥热,津液不能滋润喉部致使声音沙哑的病证,就像在敲一面破旧的钟所发出的声音一样。这种病证被译成:“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但是,通过这种直译法仿造的中医英文词语让人费解,歪曲了中医药术语的原本意思。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中药功效中的“通窍止痛”被译成“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the nose”,而我们在中药功效中所指的通窍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体五官中的鼻子,而且鼻部鼻渊等症往往是人体在受风寒感冒时寒邪侵入的对象。所以,当使用意译法来翻译中医药功效术语的时候便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它的原有意义,并不会向其他的翻译方法那样,造成读者对术语的误解乃至对文化的费解。

二、意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意义明确,寻很清楚。例如,“热淋”被直接翻译为“hot Lin syndrome”。当读者看到这样的词汇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深厚的中医功底,便不会理解它的意思,更不知道它的致病机理,因为中医所讲“热淋”是由外感或内生湿热流注肾和膀胱所致小便次数多、量大、涩痛并伴有发热、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而上述翻译中并没有道出此病的成因。而根据意译法翻译成“stranguria due to heat”,则能比较好地说出症状及其致病的原因。

2.一词多译,方法多样。通过检索和整理国内外文献,发现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例如,出自《新世纪・汉英中医词典》中的“清热”被译成“clearing heat”,而在Materia Medica(第三版)中却将其译成“clearing fever”,虽然两种翻译只是差了一个单词,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heat指的是身体的自觉发热,fever主要是指体温的升高,是一种病理状态,而热又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两种翻译的时候,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对中药功效的误解。因此,通过意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可以让读者获得更清晰的信息。

3.内涵透彻,文化传承。在诸多的翻译方法中,只有意译法具有可以将中医药的内涵尽可能表达的能力,它能够从根本上将中药所具有的功效向读者表达出来。虽然有时字数上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它能将中药功效术语的原意解释得相当清楚,使读者在阅读有关中医药文章的时候不只是理解到表面的层次,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这需要每一个中医药人的努力。

三、结语

当今时代,尽管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但是,还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将中医药的真正内涵推广到每个角落,使得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程卫强,丁年青.中医翻译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归化与异化[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3.

[2]谢竹藩.刘于中.吕维柏,等.评魏i杰先生的《实用英文中医词典》――评魏氏直译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37-940.

中医术语范文5

关键词:翻译 目的论 中医病理术语

一、引言

随着中西医学界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文献翻译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中医不同于西医,它有着内在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如何将中医文献翻译准确,使外国人明白和正确理解中医内容,这便是当今翻译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提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为译者在中医资料翻译实践中提供了灵活翻译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探究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

二、中医翻译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医越来越引起外国人的兴趣,因此中国众多学者试图将中医文献资料翻译成外语,以促进中外医学界的交流。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中医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医术语的翻译。正如国家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委员李照国所说:“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至少在目前是名词术语的翻译。”[1]“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现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2] 信手翻阅我国几部主要的汉译英中医词典,比较同一病理术语的译文,人们往往不难发现,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亦存在上述问题。

(一)译语混乱

最近三十年来,在我国中医界影响力较大的三部汉英中医词典,当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汉英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汉英双解中医辞典》以及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汉英中医词典》,三部汉译英中医词典出版的时间分别相隔10年左右。通过比较三部词典对同一术语的翻译,我们发现三个不同的版本。例如:

例1.虚火上炎

译文:(1)flaming-up of deficient fire[3]

(2)flaring up of fire of deficient type[4]

(3)the rise of insubstantial fire[5]

译文(2)的译法中有两个“of”结构使得译文生硬;译文(1)和译文(3)中“deficient fire”和“insubstantial fire”,前者指的是营养不够引起的虚火,后者则是指器官机能不全引起的虚火。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化中医病理术语翻译,这三种译法只会引起混乱。

(二)译语冗长

“译语冗长”是指译者在病理术语翻译中增加过多的冗余信息,造成术语的译文过长,不像术语。这种现象在中医病理术语中也比较常见,例如:

例1.肾虚不孕

译文:sterility due to nephropenia[3]

例2.气结腰痛

译文:osphyalgia caused by Qi stagnation[3]

以上这两个术语都是偏正结构,属于“前因后果”型,译者用介词短语 “due to/caused by”来表示因果,但此类带有介词短语的译文将术语最大的特点――言简意赅丧失殆尽,让读者觉得这完全不像一个术语。

(三)释义不明

“释义不明”是指 “中医中有些用语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中文特定的语境中实现了完满的结合,但若离开这一特定语境,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便无法实现统一。有的译者不注意这一点,一味地搞对号入座,结果使译语无法再现原文信息”。[2]换句话说,释义不明是指有些译者在处理中医病理术语中“取象比类”,[1]常常望文生义,采取直译,不能将源语术语的实际含义传达给译语读者的现象。例如:

例1.滋水涵木

译文:providing water for the growth of the wood[3]

例2.金破不鸣

译文:broken metal cannot ring[3]

以上三个病理术语的译文会让外国读者有些不知所云。其实“滋水涵木”是指运用滋肾阴的方法达到养肝阴的目的,适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引起的肝火;“金破不鸣”是指由于肺气损伤而致声音嘶哑,多见于晚期肺结核。

我国翻译学家刘宓庆指出:“只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才能揭示翻译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就在于减少事件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6] 中医翻译实践同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互动,是翻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7]因此笔者认为完善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实践健康发展的前提,并认为翻译目的论在医学翻译中应受到重视,因而在下文中仅探析了目的论在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三、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对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任何翻译都具有交际功能,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也不例外。目的论中“目的原则”可指导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活动围绕其翻译目的,即交际目的展开,进行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中和。中医病理术语翻译的目的语,也即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才能够让译文读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换句话说,译文必须语内连贯,这也就肯定了目的论中“连贯原则”的指导作用。对于拥有独特文化和理论内涵的中医病理术语而言,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即语际间的连贯性对展现中医病理术语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忠实于原文的译文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交际功能,而忠实性原则就这一点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

四、目的论视角下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

针对中医病理术语汉译英中存在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的问题,本文将就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三个策略,即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标准化、简洁化和明确化。

(一)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活动中,制定和使用共同的翻译规则。

由前文可知,三本流行的中医翻译工具中术语存在不统一、较混乱的问题。而对中医药翻译而言,翻译中医译者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其翻译最终会具有交际功能,而翻译行为服务于目的,而目的则不仅成为翻译的标准,也成为翻译行为的动力。既然学术交流和推广中医是中医病理翻译的目的,而标准化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对于促进中医学术交流及对中医的推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根据“目的原则”,针对“译语混乱”这一现象,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标准化应在具体实践中尽快普及。经过分析,“虚火上炎”中“虚火”是由于精亏血少引起的,也即是更偏向于由营养不够引起的,因此该术语应被统一译为“flaming-up of deficient fire”才较为合理。

而在一些含有概念独特、含义丰富、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人们不妨使用音译来标准化术语。 例如:

例1.中气

译文:center qi [9]

例2.肾阴阳两虚

译文:dual vacuity of yin and yang [9]

以上两例中“气、阴及阳”都被直接音译为“Qi、yin、yang”,且此音译是被国际友人所认可的且使用的,所以此类含有文化负载词的病理术语皆可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直接音译以达到方便交流的目的。

(二)简洁化

简洁化是指在进行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时,使用简洁译语,避免冗长现象的发生。

而中医翻译译文往往比较长,而这种冗长往往是由于翻译中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换句话说,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并没有实现一致性,这不符合“忠实原则”,然而翻译的精髓在于达意,[5]根据目的论中“忠实原则”,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因此简化后的中医病理译文才更能实现达意这一翻译目的。在经过长期的比较研究后,中医翻译人员借鉴了西医语言的构词法来创造性地译出了一些外国人能看懂,又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病理术语译文。

例1.肾虚

译文:the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3]

上述译文是比较陈旧的译法,比较冗长,并不利于推广,即不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所以根据“目的原则”,利用构词法,“肾虚”可译为“nephropenia”,其中“nephro-”是肾的词根,而“-penia”就是“deficiency”的意思,此种译文才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此译文现已比较流行。如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6月第25卷第6期中就用到此译文。且以“nephro-”为词根的中医病理术语有“肾火偏亢”(hypernephropyria)、“肾水不足”(hyponephroaqua)及“肾阴虚”(hyponephroyin)等。

例2.伤寒

译文:EFD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5]

该译文中,仅用EFD就代表了“伤寒”一词,这在中医日益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无疑将会被国际友人所接受。根据目的原则,具有强大交际功能的中医病理术语英译缩略词可有效地消除一部分中医病理术语“译语冗长”这一现象,因此可采用缩略词来起到简化译语的作用。

实现简洁化,可采取词素翻译、仿照法及缩略词。因此,前文中提及的“肾虚不孕”(sterility due to nephropenia)和“气结腰痛”(osphyalgia caused by Qi stagnation)可采用词素翻译,省略介词,省略后译语仿照西医中表因果的病理术语名词译法,将表原因的名词形容词化,且因前果后,正如西医中因果型病理名词“风湿热”(rheumatic fever)和“心病性气喘”(cardiac asthma)等一样,虽然也表因果但并未出现表因果的介词,因此省略后的译语应分别为“nephropenic sterility”和“Qi-stagnated osphyalgia”。

(三)明确化

明确化是指在中医病理术语翻译时,译文能明确地表达出原文含义,忠实于原文,且有一定意义。

而有些译者在处理需要一定语境的中医病理术语译语翻译时,常常只翻译表层语意,造成了“释义不明”的现象,例如:

例1.土不制水

译文:earth fails control water [3]

以上译文显然做到了与原文“一一对应”,但其实根本就词不达意,国人尚且无法理解,何况是外国人,也即译文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没有意义,并未做到译文的语内连贯,这与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相违背;同时这类译文并没有真正做到忠实于源语,未能达意,也就起不到交流目的,违背了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和“目的原则”。实际上“土不制水”中“土”是指肝,该术语是指肝宜调和畅达,不宜受抑郁。因此针对这类“取象比类”[2]型术语,翻译时要进行“深化”,即要对原文理解及表达得透彻、入理,而不是满足于对表层信息的转述。所以“土不制水”的译文按其原义应深化为 “fluid metabolism disorder due to hyposplenofunction”。改译后译文能更清楚地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忠实于源语,符合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

“明确化”可通过“深化”译文来实现。因此,前文中提及的“滋水涵木”(providing water for the growth of the wood)和“金破不鸣”(broken metal cannot ring)也应深化为“kidney-yin nourishing for liver-yin restoring”和“pulmopenic hoarseness”。改译后译文覆盖了原文全部信息,满足了交际需求,符合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

五、结语

为克服目前中医病理术语翻译中译语混乱、译语冗长、释义不明的问题,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了三个建议,即中医病理术语翻译应标准化、简洁化及明确化,以实现中医病理术语的翻译目的,即推动中西医学界学术交流,将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 李照国,李萧红.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衍文,等.汉英中医辞典[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4] 原一祥,等.汉英双解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 魏杰,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6] 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社,2005.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3.

[8]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

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

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33.

中医术语范文6

【关键词】行为艺术;媒介;艺术终结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97-02

一、作为现代艺术的行为艺术解析

行为艺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其不同于传统艺术。传统艺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都是具有崇高艺术地位的,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艺术作品保持了它的本真,它最初并不是作为审美对象而是作为宗教仪式中人们崇拜的对象而存在,因此观众对传统艺术产生了距离感。

作为现代艺术的行为艺术,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新型艺术形态,打破了传统“架上画”的常规,走出封闭式的建筑,将现实本身作为艺术的媒介,在特定的环境下,以表演作为特性在观众的参与下进行艺术创造,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艺术的行为过程中,带领观众全面认识艺术的完整构架。

(一)行为艺术的发展

行为艺术是20世纪新出现的视觉艺术种类,艺术家的“行为”则是艺术的语言,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灵感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反思,通过艺术家行为的渲染和加工,呈现出一种阻断日常生活的逻辑,它拒绝重复,不是生活的再现,因此,行为艺术是通过极端经验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从而引起大家的反思。

由于行为艺术采用的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因此,有的行为看起来是美的,而有的行为看起来是丑的,同时,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是不能用传统的审美观进行阐释的。尤其是它与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传统观念反差较大,使得“行为艺术”的发展始终存在很大争议,比如带有暴力色彩的以自残、自虐、放血、烙印等为主题的艺术行为,用这种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冲击人们的视野,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因此,行为艺术始终是近些年国内文化领域中争论不休的话题。

行为艺术的事例有很多,当然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行为艺术起到了健康的、正面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作用。如牧源的意在“保卫延安”的“缝合大地绿色工程”。他的行为艺术是,用草、树种、科技肥、绿素等给延安宝塔山脉群中的21座山(象征21世纪)盖上绿色条纹被子。每间隔21米即建一条绿化带,像绿色绳子缝合起苍凉多皱的山体。有人评价说:“不管这件作品做成做不成,其创意都是好的。因为这样的艺术有益于人民,……这位艺术家是‘做着人应该做的事儿’。”由此可见,行为艺术也可以融入到社会之中,也可以以艺术的方式服务于社会。[1]

但是也有许多行为艺术具有负面的、破坏性的消极意义。朱昱是中国一位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以人体、生物、尸体、动物为创作材料。其中在《献祭》这个作品中,他将自己的小孩喂了狗,这一行为瞬间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人们信仰天神鬼怪,常常会找来童男童女祭祀天神,祈求平安祥和、风调雨顺。而朱昱将孩子喂狗的行为正是对古代封建迷信的讽刺,用极端荒唐的行为再现人类荒唐的信仰。

还有很多不被理解的观点,被看做是血腥、暴力、污秽、丧失人性的艺g作品,争议不断。吴高钟于2000年在南京“人与动物:唯美与暧昧”行为艺术展中表演了作品《五月二十八日诞辰》,引发了很大的争议。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行为艺术是现代文化经验积累的表现,它直接冲击并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美学观和日常的习惯性思维,通过人类观察的思考,重新唤起了大众与艺术的互动、参与和关注。

(二)行为艺术的存在价值

作为现代艺术的行为艺术,是艺术多元化的体现,是艺术走出美术馆、博物馆,走进广场、街头,彻底摆脱了单一的艺术媒介。将艺术的静态转向动态,是一种喜剧表演模式,将日常行为阻断,著名的艺术作品――杜尚的《泉》,他直接将日常用品搬进艺术博物馆作为展品的行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向传统的艺术观念发起极大的挑战与冲击。而行为艺术的出现,又一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阻断日常行为的逻辑思维结构,也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冲破和谐,用最直观、过程性的方式,直接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体验,因而更加具有真实性和震撼效果。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不应当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局限在僵硬刻板地提取和模拟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应该体现必要的提炼和过滤。行为艺术是艺术的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艺术家否定和批判精神在当代的主要传导方式。把艺术从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社会与人本身,并用一种调侃的方式再现经典艺术,显示一种非传统文化精神,这就是行为艺术家的目的所在。[2]

由于现代艺术的出现,如我们所熟知的装饰艺术、现成品艺术、极简艺术等,以及我们所谈到的行为艺术,从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传统艺术,到当代的抽象艺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更新换代是否就是黑格尔所预言的“艺术的终结”,我们不禁有所疑问。

二、艺术终结论的当代艺术实践

(一)“艺术终结论”的提出

历史上,提出“艺术终结论”的第一人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他的预言令整个西方思想界为之震撼,他说,“艺术已经走向了终结。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已经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他还说,“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3]

进而,哲学家阿瑟・丹托又进一步印证了“艺术的终结”,他从哲学的定义分析艺术逐渐远离了美,最终走向叙事的终结,他说,“艺术可以是任何东西,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停留在架上绘画,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上,风格是不断创新变幻莫测的,尤其是到了后现代,发展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即观念。由于艺术的形式性和抽象性的逐步加强,艺术的发展最终会走向哲学。”[4]丹托展望的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是观念艺术,关键在于哲学解释,可以称之为标记艺术。

(二)在当代实践的发展趋势

回顾黑格尔和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这里所说的“终结”,不是“死亡”“消灭”的意思,“终结”一词里也有“开始”“再生”的含义。在当代艺术形式发展多样化的今天,所谓的“艺术终结”,只是艺术叙述方式的终结,现在艺术的出现冲击了传统艺术,进而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是真正地让艺术解放,获得自由和发展,不再是服务于政治、经济、宗教的艺术。

传统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至今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后起的现代艺术通过抽象的艺术形式展现,是在要求我们反思它是什么,当感性体验失败后,艺术的哲学成为了一种必然,传统的艺术史概念必然会改变。

在行为艺术的冲击下,使得现代艺术在当代的实践中默默发生着变化。首先,艺术作品改变了与传统不同的存在方式,由于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作品是以文字报道的形式加以体现;视觉艺术不再是静止的架上画,而是转变为时间上的艺术行为;行为艺术强调了由空间向时间的转移,它的出现将视觉全方位解放,忽略传统绘画在技法上的重要性,突出的是事件的影响力以及人们的观念。最后是我们的一种设想,既然是创新,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为艺术家?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希望有真正富有创造性的、有积极的、具有深刻反思意义的现代化艺术出现。艺术理论的发展保持公正而严肃的学术判断,使人类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发展,找到并提升个人的价值取向。

三、行为艺术与“艺术终结论”的关系

艺术的终结,是艺术史的终结,是艺术史哲学的终结,而不是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的终结。艺术没有也不可能被终结,它依旧存在,只是不再肩负着最高的艺术职能,不再受到如此的重,而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深入我们的生活。

现代艺术是生活提炼的体现,作为后现代艺术的行为艺术,它违背了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给世人以警醒。尽管朱昱、吴高钟的行为艺术引起了社会的争议,但不得不承认,是他们的行为让我们将关注点从人类逐渐转移到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让快节奏的现代人停下脚步仔细体验观察,进行反思。背离真善美,宣扬假丑恶,正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5]

行为艺术将自己作为艺术作品,消除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作品、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界限。通过当代生活的经验对现存文化予以批评和宣扬。对于行为艺术,无论是非议还是肯定,忧虑还是欢喜,批评还是拒绝,都表现对艺术的一种关注。我们应当怀着对行为艺术家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让他们在我们的关切中坚持着自己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三夕.论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经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2-34.

[2]蓝青.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看行为艺术[J].艺术百家,2011,(A01):65-67.

[3]吴子林.“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4]潘勇.“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J].艺术百家,2016,(3):162-167.

[5]王珍.对后现代行为艺术的艺术考察[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