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外诊断试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1
作为专业名词,“体外诊断试剂”可能有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说出它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到献血时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包括艾滋病、乙肝检测等,或许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药业)就是这样一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企业。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是用于疾病诊断检查的一类医学试剂,这类试剂主要通过血液等作为检查对象,检测其中的病毒或抗体,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据万泰药业总经理邱子欣介绍,通过21年的不懈努力,万泰药业从设立之初的小规模实验室已经发展到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输血安全诊断产品提供商和亚太地区最大的艾滋病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立足,源于把握市场需求
据统计,自2003年起,万泰药业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已连续9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艾滋病第三代诊断试剂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被列为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唯一推荐使用产品,卫生部艾滋病哨点监测指定使用试剂。
如今在艾滋病诊断试剂上风光无限的万泰药业,其实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万泰药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1995年,他们就做出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依赖进口,国产试剂还停留在第二代的水平。艾滋病抗体试剂研发升级的关键原料艾滋病重组抗原,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导致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始终与国际主流试剂有相当大的差距。
伴随着国家对艾滋病诊断愈加重视,尤其是1995年开始,国家要求献血时必须对捐献者做艾滋病检测,艾滋病诊断试剂的市场需求被打开。
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在技术上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和应用市场的巨大机遇都为国内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很幸运,企业的发展正好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同步”,邱子欣嘴里说的“幸运”,换句话讲,就是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1999年,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国内唯一一个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此后,双方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质量与国际一流产品水平一致,与国产第二代产品相比,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结束了外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同时,万泰药业将科研成果迅速转让给占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市场75%以上的10余个主要诊断试剂厂商和临床单位,使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在2001年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但是在征服艾滋病的道路上没有止境,万泰药业于2008年推出国内首家上市的国产HIV第四代诊断试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艾滋病诊断能力,使国产试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2011年度全国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工作中,万泰药业的艾滋病抗原抗体诊断试剂敏感性、特异性、功效率均为100%;产品性能均位居同类参评试剂榜首。
在艾滋病感染监测领域,由于我国现有的各种艾滋病诊断试剂均针对血液标本,需要进行侵袭性采样,难以满足人群监测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艾滋病报告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各种高危人群以及正常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的密切监测和进行自愿咨询检测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2009年春天,全球“甲流”爆发,我国科研人员立即研发“甲流”的快速检测试剂,当时主要是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咽拭子进行快速检测。
用相同的原理,可不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艾滋病的快速检验?正是这份灵感,才有了2011年万泰药业的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1~2个月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这段时间就叫窗口期,但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的窗口期漏检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万泰药业的唾液检测试剂的横空出世有效缩短了窗口期的漏检时间。
这种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由于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无痛,30分钟内即可观察检测结果,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针刺损伤,不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大大提高了样品的易获得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同时极大降低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
2012年,万泰又推出了国内首个RIBA法的的艾滋病确证试剂,缩短了确证试验的窗口期,性能达到国外试剂的先进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了万泰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为龙头,万泰药业的丙肝、戊肝等多种体外免疫诊断试剂都相继占据了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不足100万元,发展到2011年销售额3.4亿元。“2012年,我们的销售额有望达到4.5亿元,最近10余年,公司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说到此处,邱子欣脸上满是欢喜。
创新,就要先人一步
除了艾滋病诊断试剂的系列产品外,万泰药业在戊肝病毒诊断试剂、戊型肝炎疫苗和宫颈癌疫苗等多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
在外行看来,不论是早期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还是如今的戊肝疫苗,万泰药业的产品研发路线似乎总是剑走偏锋,在寻找冷门。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国内的免疫诊断领域,我们很多产品也属于大众产品。比如丙肝病毒诊断试剂、乙肝病毒全套诊断试剂、甲型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等用于血站和医院临床的酶免及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以及临床生化系列诊断试剂,都是比较领先的。”邱子欣认为,之所以有所谓的“冷门”,并不是他们刻意去寻求的研究突破点,而是万泰人在免疫诊断领域多年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与其已有研究相关但尚未开展起来的领域。而他们凭借深厚的研发功底,较早地在这些陌生领域中取得骄人成绩,让别人有了这样的错觉。
“万泰药业一贯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先在某一领域做‘深’,才能有日后做‘宽’产品线的基础,才能爆冷。所以,我们并不是只做冷门,但做冷门的东西,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尽管不认同“万泰药业=冷门专业户”的看法,但是在邱子欣的眼中,创新确实需要先人一步,在别人还没有注意时,就要做起来。而万泰药业研发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2012年1月11日,由厦门大学和万泰药业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戊肝是由戊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而言,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其中,戊肝发现最晚,在1989年之前,它一直被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
戊肝病毒是人类了解最少,也是最复杂的致病病毒之一。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4种基因型戊肝病毒中,1型和2型主要感染人类,3型和4型则是人畜共患病毒。
“到目前为止,公众对戊肝了解不多,事实上,戊肝流行率低于甲肝,但危害性更大,以猪作为主要宿主的戊肝病毒,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死亡率约为1%~3%,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最有效手段。”据邱子欣介绍,早在14年前,万泰药业就在对其他肝炎的研究中,对戊型肝炎有了初步了解,并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
从1998年起,每年万泰药业把诊断产品的部分利润投入戊肝疫苗的研发,经过14年艰辛研发,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疫苗的研发成功。
“我们的戊肝疫苗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邱子欣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万泰药业的戊肝疫苗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原始创新型的新型疫苗,它的成功让很多疫苗企业看到了自主创新模式的希望,无疑将会给中国疫苗市场带来巨大震动。
业内人士表示,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能为中国企业摆脱现有仿制模式的助推器,增强中国市场的信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投身于更多创新型疫苗的研发中。这对加快我国疫苗行业转型,促进疫苗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近年来我国戊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在成人急性肝炎中位居首位。卫生部网站的数据显示,2011年戊肝发病人数已和甲肝非常接近,但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甲肝。这种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必将成为人们的健康福音。
实力,来自科企长期互信
作为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近年来万泰药业的高速成长不是偶然的。
可以说,万泰药业对科研攻关的高度重视和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为其持续发展不竭的能量与动力,形成了基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践的自主创新模式。其中,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10多年的持续合作,为万泰药业平添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如前述的艾滋病抗原及诊断试剂、戊肝疫苗和重组人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重大医药领域产品及项目,都是在双方同心协力下结出的硕果。
1993年,来北京办事的邱子欣结识了在京进修的厦门大学教授夏宁邵。当时,对艾滋病诊断研究抱有同样兴趣的两人,可能不曾想到,以后两人的合作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从个人的志同道合转变为两个单位的密切合作。
1997年,当邱子欣来到万泰药业后,将已经找到艾滋病抗原的夏宁邵实验室,推荐给公司,双方志趣相投,一拍即合。
“都是穷出身,底子都很薄,我没有多少钱给你,你的东西一开始也不见得多好。怎么办呢?大家不断磨合,越磨越好。就我们的经验而言,产学研合作中,最好不要给对方提太多的要求,关键是足够的信任,才能使合作持续下去。”邱子欣半开玩笑地道出了合作初期双方的境遇。
万泰药业2001年加盟养生堂有限公司,成为养生堂涉足制药领域的重要支柱。养生堂公司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夏宁邵实验室的投入,万泰药业与厦门大学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产研转化链条。
“自1997年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1倍。厦大与万泰合作的实验室也成长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年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科研人员队伍也壮大到180多人。万泰与厦大堪称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邱子欣称,现在的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怎样把成果转化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万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邱子欣说:“双方已经有了良性的互动。现在的合作并不是说谁给谁投资,而是互相离不开了。他的东西没有我来做产业化,他不放心。没有他的技术,我也没有好产品。所以变成一种互相需求。我们所有合作,都不存在技术买断的形式。我们都很反对买断,因为产品的改进是无止境的,在合作过程中谁也离不开谁。项目技术过来之后,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还需要改进,这时候双方还是离不开。”
好的产品赢得市场,但利益如何分配呢?这样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困扰着科企合作的稳定关系。同样的问题,在邱子欣看来,产学研合作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没有信任。“我一旦给你东西了,你就把我甩掉了,甩掉了我的好处就不够多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很担心这个。而企业担心的是,我花一大笔钱去买,这个东西是不是足够有价值?我们跟厦大合作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大家把这些抛开,一起来耐心地做产品。”
正如邱子欣所说,除了充分相信对方,在医药产业中搞产学研结合,需要足够的坚韧。众所周知,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不像IT、房地产那么快,而且审批非常慢。夸张的说,合作双方对项目的进展可能会看不到头,难免会互相埋怨,情绪会慢慢出来,所以倒过来讲还是信任。“如果要投(资)医药或生物技术项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你就去投房地产、投IT。”
据了解,多年的合作,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万泰药业专门配备了100多位科研人员与该实验室对接,专门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即便这样,人手仍然紧张。”邱子欣表示。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2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中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约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 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
据估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自2005年12月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发改委、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沐浴政策春风,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
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以2011年上市的利德曼为例,2008年-2011年中进口原料成本费用均在总成本50%以上,其中2011年进口原料成本占比67.19%。考虑到利德曼是少数原料研发上有较多突破的公司,我们预计全国原料平均进口成本占比在7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诊断试剂龙头均加大原料研发力度,掘取上游原料毛利。如利德曼自上市以来一系列诸如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甲状腺球蛋白原料的研发成功,获得上游原料利润溢价,促使公司毛利不断提升。至2014年,公司毛利率61.83%。
中游:政策逐步清晰,国产龙头强者恒强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体外诊断行业正处行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进口替代自下而上进行中。目前国际体外诊断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BD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最大的的科华生物2014年营业收入12.18亿元,相较于2014年305亿元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不到4%,国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从2012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细分行业来看。低端的生化国产试剂已逐步超过进口试剂,如血气电解质、尿液生化检测等领域市场份额均已超过60%。免疫检测虽然在酶联免疫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高端的化学放光检测依旧为外资企业所垄断,2012年市占率仅为18%。分子诊断方面由于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市占率达到72%。此外血液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及微生物检测方面,国内进展较为缓慢,大部分诊断试剂仍需进口。
仪器方面,多领域逐渐完成进口替代。相对于国产试剂的弱势,在体外诊断仪器方面,国内制造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生化检测国产仪器市占率2012已超过进口仪器。免疫诊断仪器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2012年即使免疫诊断中相对高端的化学放光仪器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4%。而更为高端的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仪器则更多依赖进口。
渠道:“仪器+试剂”为主,越封闭越盈利。销渠道上以为主,直销为辅。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主要选择三种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直销模式中,企业能更贴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但费用较高;而制模式下一般企业会以终端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第三种附属大额营销单位的则通常是有一定产品优势但缺乏一定渠道的小型创新型试剂生产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中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商模式。即使规模大如罗氏诊断,其进入中国后最早选择的依旧是总为主,2008年后才慢慢介入直营团队。
相对于国外大型体外诊断企业,虽然同样以销售为主,但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体系更为扁平化,更贴近医院等终端市场。如科华生物本身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销售办事处,建有一定的销售队伍(2014年销售人员367人,占总员工34.04%),国内龙头企业对渠道有更强的掌控力。
销售模式以“仪器+试剂”捆绑销售为主。体外诊断设备或试剂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仪器或试剂的直接销售、直接投放、折价销售、第三方租赁与第三方合营等模式。其中直接投放最为普遍,厂商免费赠与设备并合同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购买其对应试剂。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黏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而非最优投放而有较大的损失。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因此实际过程中两种销售模式各有所长,主要看看厂商与医院方的议价能力与技术先进程度等。
销售模式也与设备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设备越高端,技术含量越高,销售模式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低端如干化学分析仪全国可生产厂家近300家,销售模式多为直接投放,毛利较高;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销售模式,各地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销售:政策倾斜国产,采购模式调整利好龙头。近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逐步清晰,外企去“超国民待遇”大势所趋。IVD行业政策逐步倾斜国产,利于加速进口替代。新版《医疗器械监管管理条例》要求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增加原产国上市销售证明。部分省份开启集中采购,鼓励国产的趋势更为明显。《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不按方法学收费的大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费用,有利于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
下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大而全将受益良多
医院:中层医院需求释放,高端国产有望获益。下游医院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2013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45亿美元,占医院耗材类采购总量21%,预计占全国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23%、20%,血液监测占比19%,常规生化18%,分子诊断4%。
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方法学定价,高端方法学检验定价高于普通方法学定价,医院将更有意愿使用高毛利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理论上化学发光试剂的使用量将远高于酶联免疫试剂的使用。而实际两者使用占比差距仅为3%,这是由于不同医院等级,资金充裕程度有所不同,病人承受能力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致。
高端医院重技术,低级医院重成本,中级医院是国产品牌理想客户。高端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的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追求,更有意愿使用高通量、全自动的进口产品或高端检测方法,此外较高的门诊量,病人经济承受力也足以支撑高端设备的运作。而基层医院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中层医院是国产品牌的理想客户。
独立实验室:专业化将成突破口,特殊检测是看点。增速相对放缓。独立诊断实验室(ICL)近些年发展迅速,已成为IVD下游需求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实验室收入约60亿元,4年CAGR56.5%,虽然经历行业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有逐步回落,但2013年33%的同比增长率也远高于美国同期。
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美国独立诊断实验室发展已相对成熟,在 550亿美元的医学检测市场中约占35%份额,且为Quest、Labcorp等大型诊断公司所垄断,其中Quest占比25.71%,Labcorp42.86%。国内独立诊断试验室集中度相对较小,2013年收入占医学诊断市场的比例约为3%。假如以美国IVD行业占比测算国内IVD当前的市场空间即有6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医院盈利需求抑制外包动力。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成本端的压力推动独立实验室规模化,进而专业化。
而国内虽然同样有医保控费压力,但当前控费压力仍主要停留在药品费用层面,随着药品15%加成的逐步取消,毛利较高的检测项目逐步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占据大部分基础检测,而仅将超负荷部分或是非常规部分外包。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
普检业务会遇到一定瓶颈。目前国内主要体外诊断公司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高新达安、康圣环球等,最大的广州金域,收入规模约在10亿元左右。按检测项目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独立诊断实验室,按经营模式则分为连锁和非连锁两种模式。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专业化有望成为突破口。虽然普检业务随医院成熟需求会有所放缓,但特检业务由于医院样本量较小,检测外包将会一直是医院最经济的选择。目前美国特检收入占比约在40%以上,而国内占比不足10%,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服务方面的专业化也有望增加利润来源,例如迪安诊断的高端体检中心、司法鉴定等业务的尝试。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
血站:受益于核酸血筛的推进。血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广泛使用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为酶免检测(ELISA技术),然而该方法对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感染灵敏性差。核酸检测(血筛)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检出率,这对提高用血安全意义重大。目前核酸血筛技术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推广,血筛中核酸技术取代ELISA法是必然趋势,且中国已具备推广核酸血筛的条件:国内PCR检测技术已成熟,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核酸血筛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相比已经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采用多份血样进行混合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筛成本。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在部分省级血站和血制品企业开始血筛试点,2013年5月,《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东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核酸检测占比需达到的目标。
目前中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按照血筛检测平均每袋40元/次的费用,中国血筛市场规模约为10亿。随着献血、献浆量的增长,这一市场规模还有望不断扩大。
得产业链得天下,并购将成为捷径
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满足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保证业绩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而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从2013年初至当前海外关于体外诊断并购已经超过10起,其中最大的为Carlyle Group对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收购,价值总额41亿美元。
国内的产业整合并购也较为普遍。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内直接并购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产业链布局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随着行业内公司的不断成熟,并购将成为完善产业链的一调捷径。
细分子行业分析: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受益于医疗中枢下沉
生化诊断是指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测定体内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系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试剂品种齐全。国产品牌并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优质市场服务等优势,已占据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主要企业有利德曼、中生北控、北京九强、科华生物、四川迈克等。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生化分析仪的研发技术也迅速提高,一些试剂厂商(如科华)已开始从事生化仪的生产销售,并出现了迈瑞等专业仪器生产商。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以往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配Z进口高速生化分析仪较多,且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目前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如罗氏、贝克曼等)仍占主导优势,其他市场则已普遍被国内企业占领。随着国内企业试剂产品技术质量以及生化分析仪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中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中国肥胖人群的扩大导致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生化诊断需求增多,且新检测项目的持续开发为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量(一些原本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的项目现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中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中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而TFT-化学发光试剂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高自动化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而且检测时间较快、重现性好,是免疫试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中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中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3
科华生物与天隆科技是分子业务关系。
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市场为先导,产学研科技研发为基础,追求产品自主创新,专业从事生物医学基因诊断产品、检验仪器、治疗仪器等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诊断用品产业基地。科华生物是国内首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诊断用品专业公司,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医疗诊断领域完整产业链。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试剂、医疗检验仪器、检验信息技术、真空采血系统等四大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4
作为宫颈癌生物基因检测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国内领先的核酸分子诊断产品提供商,凯普生物(300639.SZ)专注分子诊断试剂、分子诊断配套仪器等体外诊断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凯普生物基于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导流杂交技术平台,研发了覆盖传染病检测和遗传病检测两大领域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大规模人口筛查和优生优育管理领域。
日前,凯普生物的发明专利“人状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及其基因芯片制备方法”荣获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奥斯卡”的第十八届中国发明专利奖金奖,成为本届体外诊断领域专利创新唯一的金奖。
凯普生物获奖专利是在首创低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平台,借助香港大学两项专利,通过解决传统杂交耗时长和易污染的技术难题,突破原市场主导技术――杂交捕获方法不能分型技术障碍,解决HPV检测鉴定病毒型别的难题和宫颈癌早期检测的临床跟踪和治疗的关键问题,在核酸层面实现HPV检测产业化。
这只是凯普生物强大研发实力的冰山一角,在发展中,凯普生物已形成一套集自主研发、优势技术、产学医合作、流程质控、数据积淀、客户需求挖掘、品牌价值于一体的核心竞争优势循环系,收入及净利润快速增长,盈利能力领先同行业。
基于国际通用PCR平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流杂交平台,目前凯普生物已拥有国内产品注册证书44项,获得欧盟CE认证产品18项,同时在研产品超过30项,并且多项产品已进入临床最后试验阶段及申请注册,覆盖宫颈癌、性病等传染病,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等遗传病,婚前体检、新生儿缺陷病等领域。
包括多种品类HPV荧光试剂盒、HPV分型试剂盒、地贫检测试剂盒、STD检测试剂盒、乙肝荧光试剂盒、STD荧光试剂盒、耳聋基因检测等产品。结合产品核准上市进度及核酸分子的市场发展情况,公司有步骤地推出适时新品,丰富现有产品系列,优化产品结构有望巩固并提升公司的竞争地位,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凯普生物在核酸分子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全球多家医疗机构、企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采用公司研发的HPV21分型试剂盒、HPV13高危荧光试剂盒、HPV12+2高危荧光试剂盒等产品。并参加多届世界卫生组织“HPV实验室网络检测鉴定”,灵敏度、特异性等多项指标的测试结果优异。
截至2015年年末,以公司产品为研究工具的成果论文累计逾300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著名专业杂志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其中包括被SCI收录的际论文30余篇。
2014-2016年,凯普生物三年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稳健增长,2016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达到85.67%、18.72%。不仅在营收上保持前进的步伐,凯普生物在现有诊断仪器以及诊断试剂基础上,公司已在全国主要省市相继成立 “凯普检验所”,从事核酸分子医学服务,打造“仪器+试剂+服务”全链条的产业服务模式,增加盈利点,降低运营风险。
通过检测网络的铺设,凯普生物奠定面向终端市场销售的基础,未来可逐步拓展终端市场销售模式,直接面对终端患者,实现公司品牌的渠道下沉,解决渠道品牌商的限制格局,提升“凯普”品牌的传播效能。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5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藁城人民医院,栾城人民医院,鹿泉人民医院,新乐市中医医院,新乐市中心医院,循环化工园区医院,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石家庄平安医院等等。
核酸检测,即核酸扩增检测技术泛指以扩增DNA或RNA为手段,从而筛查特定基因的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连接酶链反应LCR,转录依赖的扩增反应TMA等。核酸检测试剂是基于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体外诊断试剂,目前已经用于病原体检测、特定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体内物质的型别鉴定等不同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体外诊断试剂范文6
近日,主营水产养殖的东方海洋(002086.SZ)宣布定增22亿元投入医疗产业,跨界转型的A股上市公司中再添一员。
5月11日,东方海洋定增预案,拟以非公开发行(定增)的方式募集资金不超22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投向“东方海洋精准医疗科技园一期项目”和“北儿医院(烟台)项目”。
在此次定增之前,东方海洋通过2006年的IPO以及两次定增,累计筹集到资金22.01亿元。上市公司在每次融资时均描绘出了美好的前景,但真实情况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不仅业绩常年停滞不前,而且ROE自上市以来从未超过10%,尤其近几年的ROE更是连银行理财产品都不如。
这是一家自上市以来从未证明过自己的上市公司,而如今又抛出了22亿元的跨界定增计划,这次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吗?
糟糕的v史
在此次定增之前,东方海洋曾有过三次股权融资。2006年11月28日,东方海洋正式登陆中小板,通过IPO募集2.58亿元,计划将资金用于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净利润5018万元。
1年之后,东方海洋抛出了上市之后的第一次增发计划。2007年11月20日,上市公司定增预案,拟发行不超过40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5.7亿元,投入以下四个项目:崆峒岛2万亩海底牧场建设项目、担子岛海域海参增殖项目、山东省海阳市辛安浅海增养殖项目、海藻遗传育种中心及刺参养殖建设项目。
东方海洋预计,上述四个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贡献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45亿元、8996万元、8432万元、1942万元,贡献的利润总额分别为7670万元、4860万元、4330万元、1080万元。
时隔8年之后,东方海洋再度抛出增发计划。2015年4月1日,上市公司公告称,将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13.73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
至此,东方海洋通过这三次股权融资,共筹集到资金22.01亿元。公司在每次融资时,均给出了良好的业绩预测;依据定增公告,如果上述所有定增项目顺利实施,将合计为上市公司新增净利润2.3亿元。
然而,事实上,东方海洋的真实业绩却与预期相差甚远。
在上市第一年的2007年,东方海洋实现扣非净利润3823万元;10年之后的2016年,公司实现扣非净利润5141万元,相比2007年仅增长34.47%,远远未达到定增募投项目的预计收益。
而且,东方海洋2016年净利润中有一部分是由对外收购的Avioq于当年并表所贡献。如果剔除掉收购并表贡献,上市公司在过去10年间,净利润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
从盈利能力来看,2007-2016年,东方海洋的扣非加权ROE从未超过10%,近几年的ROE更低,2013-2016年分别为3.19%、1.54%、2.5%、1.82%,尚不及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既然如此,股东完全没有理由将钱投给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会是更好的选择。
东方海洋业绩停滞不前和盈利能力常年维持低位背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公司将募集到的绝大部分资金均转变成了固定资产和存货,但是这些投入却没有取得合理的收益。
2006年年末时,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和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14亿元、9444万元,而2016年年末时分别攀升至13.63亿元、9.84亿元,增幅分别达到536.92%、946.81%。
依据申银万国三级行业划分,水产品养殖和加工行业内上市公司共有7家,包括壹桥股份(002447.SZ)、好当家(600467.SH)、国联水产(300094.SZ)等。Wind资讯显示,2016年,东方海洋总资产周转率为0.19,是同行最低的。
为什么东方海洋的资产营运能力远远低于同行,究竟是下游市场不好,还是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22亿跨界豪赌
根据此次定增预案,东方海洋此次募投的两个项目均属于医疗类项目,但跨界转型绝非易事。过去几年,A股上市公司通过定增或者收购进行跨界转型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是最终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而且,东方海洋自上市以来从未证明过自己,过去4年的ROE尚不及银行理财,连老本行都不能干好的一家公司,跨界转型成功的概率又会有多少呢?
具体来看,精准医疗科技园一期项目的实施主体为上市公司,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11.55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为11亿元,主要用于建设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研发及生产车间、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期为3年。
毫无疑问,诊断试剂是一个朝阳行业。McEvoy&Farmer公司对体外诊断产业内主要的国际、国内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2015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407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25%,并且预计未来两年将继续增长。
但是,这个行业的格局对新进入者却极为不利,中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以罗氏(Roche)、丹纳赫(Danaher)、雅培(Abbott)、西门子(Siemens)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诊断产品厂商所占据;中低端产品由科华生物(002022.SZ)、复星医药(600196.SH)、中生北控(08247.HK)等国内企业所占据。
2016年年初,东方海洋以4.3亿元完成收购美国Avioq公司100%股权,后者主营业务为研发和生产诊断测试产品,2016年实现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174万元、2905万元。东方海洋希望凭借此次收购拓展国内的体外诊断市场,但是真能如愿吗?
Avioq虽然也是一家国外企业,但是同罗氏等国际巨头相比,在规模和技术方面毫无优势;同国内企业相比,Avioq又没有市场和销售优势,东方海洋究竟能否顺利打开国内体外诊断市场,仍有待跟踪观察。
定增公告称,经测算,精准医疗科技园一期项目建成并达产达标后将实现年均营业收入25.27亿元,年均税后净利润4.54亿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98%。这个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为11.55亿元,其中10.67亿元用于固定资产。
A股上市公司科华生物的主营业务是体外诊断试剂,2016年实现收入13.97亿元,2016年年末固定资产只有3.09亿元。按照科华生物的“固定资产/收入”计算,东方海洋上述项目只需要投入5.59亿元的固定资产即可,但是定增公告中却声称要投建10.67亿元的固定资产,东方海洋是不是在故意夸大投资额呢?
按照定增计划,北儿医院(烟台)项目投资总额为11.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49亿元,项目建成并达产达标后将实现年均营业收入5.39亿元,年均税后净利润1.38亿元。这个项目是否也需要如此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呢?
定增必要性有待商榷
截至3月31日,东方海洋资产负债率只有24.85%,并不算高,而同行业内的上市公司獐子岛(002069.SZ)、好当家、国联水产、百洋股份(002696.SZ)分别为75.78%、42.69%、42.43%、39.4%。
相比上面4家同行I内上市公司,东方海洋的资产负债率明显较低,仍有较大的加杠杆空间。从负债结构上来看,截至2017年3月31日,东方海洋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别为5.33亿元、2.46亿元,长贷明显少于短贷,上市公司可以合理增加长期贷款额度满足未来的资本需求。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虽然短期会增加利息支出,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并不会摊薄老股东持股比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股东;股权融资方式虽然不会增加财务负担,但是会摊薄老股东持股比例,不符合股东长远利益。
在目前大环境下,低杠杆的东方海洋应该优先考虑通过债务方式,来满足未来的资本支出计划。
尤其在监管部门大幅收紧再融资的大背景下,东方海洋对是否继续推进此次定增计划更应该保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