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蚂蚁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蚂蚁的启示范文1
我吃罢晚饭,闲着无聊,坐在草地旁欣赏夕阳的余辉。突然一群蚂蚁吸引了我的注意,蚂蚁军队浩浩荡荡整齐有序地向草丛里前进,像是要去参加一场战争,好奇心驱使我跟在蚂蚁军队后向“战场”前进......
来到“战场”,我看到了一群蚂蚁在向一只庞大的螳螂进攻。我震惊了,心想弱小的蚂蚁怎能敌得过螳螂,不忍心看下去这场原本就知道结果的斗争,打算离开却被蚂蚁的坚持不懈对螳螂发起进攻所吸引,想知道这场斗争的结果。
蚂蚁军队集合完毕,黑压压的一片,可面对庞大的带有坚韧武器的螳螂,它们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第一战开始了,蚂蚁从正面对螳螂发起进攻,但都失败了。手无寸铁的蚂蚁战士全都战败在螳螂的武器之下,可蚂蚁们坚持不懈,改变战术对螳螂进行进攻。蚂蚁包围螳螂用它们最微小的武器去撕咬螳螂,许多的蚂蚁战死在螳螂的武器之下,而剩余的蚂蚁并不沮丧,它们要为死去的战士报仇。接二连三的向螳螂发起进攻,进攻有序,没有纷争,它们团结的精神让我惊讶。终于在它们的努力之下战胜了螳螂。
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竞争很激烈,有些人只顾竞争而忘记了团结。其实团结很重要,一个军队,如果不团结那将会是一盘散沙;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结那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们要学习蚂蚁的团结精神。
蚂蚁的启示范文2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蚂蚁是一种多么渺小的动物啊!大概那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你在我手里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确实,再体型高大的人类来说,一只小小的蚂蚁算什么?轻轻一踩,或稍稍一用力,可怜的他就小命不保了!
如果告诉你一个惊人的数字,相信你一定会为之折服的。蚂蚁是一名“大力士”!他们可以承载自身60倍的重量!!!
蚂蚁的启示范文3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们教研组以《蚂蚁搬骨头》的看图写话为基点,运用情境教学开展了一次研讨活动。以下是几次活动的对比:在教育目标设定时,第一次试教定位于观察图片,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把图意表达清楚。第二次试教则把“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改为“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目标更为具体,要求也有所提高。
教学难点的制订也根据目标的改变,从观察动作到语言、神态逐步增加。
在实施过程中,第一幅图的教学区别于第一次试教:请几个学生分别表演蚂蚁搬骨头,其他学生观察同学是用了哪些方法搬的,教师把好词记录下来。在第二次试教时,让学生说说体会,想想办法。到第三次试教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来,让部分学生来学学小蚂蚁是怎么样呼唤朋友的(一个学生学蚂蚁呼唤同伴,其他学生当同伴给予回应)。
第二幅图的教学,第一次试教时只运用了让学生想象,在后两次的实践中则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第二次是让学生上台表演,第三次则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座位上表演,加上音乐的烘托,让每个学生都沉静在这个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说话时有话可说。
最后写作环节的试教,更注重让学生着重写一个场景,要求再看看两幅图,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再回顾一遍,然后动笔写故事。
通过几次的试教,学生的习作呈现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试教,学生用一段话通顺地写下来,但是对于蚂蚁搬骨头时的动作描写得不到位,很多学生罗列了和板书一样的动词后,总结性陈词“骨头还是搬不动”,对于骨头的描写大同小异。学生缺少自己的视角。
第二次的试教,学生能用一段通顺、完整的话写下来。在对小蚂蚁找到食物后的细节描写比较到位,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蚂蚁一起搬骨头的重点还是没有突破,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很多学生都不能把小蚂蚁单独想办法时搬骨头的动作迁移到集体搬骨头的画面中去。
第三次试教,学生能用一段完整、通顺的话把图意表述清楚。小蚂蚁呼唤同伴帮助的难点落实得很不错,蚂蚁集体搬骨头的想象也具体化了。学生能用“号子”的形式把搬骨头时的场面描写出来。
通过三次大同小异的试教课,让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情境教学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图境中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低段学生的思维还是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中,大多时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和图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看图写话并不是那么的遥远,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如,在《小蚂蚁搬骨头》的引题环节中,以故事开头,带学生走进小蚂蚁的情境中,再一层层地进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只蚂蚁,从而产生同感,进而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单调的图结合到生动的生活中,减少了陌生感。
二、合理的情境教学让静态的图片“动”起来
在看图写话中,有很多地方是要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但这个想象对于中等甚至是学习困难生来说是难以展开的。对于教师而言,在什么地方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
教学《蚂蚁》一课时,对于第一幅图的教学,第一次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骨头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上,但由于这个图本来是静态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大。在第二次教学时,把重难点改为“发现骨头后小蚂蚁是怎么样表现的”。对于这个重难点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观察图片,利用图片让学生想象蚂蚁的表情。第二层让学生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想象蚂蚁会怎么样搬骨头。这里就设计了让个别学生上来表演,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个环节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十分直观地看到了小蚂蚁在大骨头面前,绞尽脑汁搬的各种动作以及搬时的脸部表情。把静态的想象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场景,让学生的想象丰满起来,学生的语言也灵动起来了。
可见,在需要的地方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搭建一个很好的梯子,让学生顺梯而上,写话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情境教学时可以点面结合,激发更多学生的写话热情
如果说,上一点所说的情境教学,让几个学生上来表演,创设了一个小情境让其他学生观看的话,那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融入一个情境中,创设一个整体的大情境,则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同身受,从而更有说的欲望。
蚂蚁的启示范文4
我再仔细观察,我突然看间一只小蚂蚁在搬运一个非常大的面包子,小蚂蚁实在搬不动了,别的小蚂蚁,看见那一只小蚂蚁搬不动这块非常大的面包子,就爬过去帮助小蚂蚁搬运食物,然后,这块非常的大的面包子就被同心协力的蚂蚁们搬运洞里了。
然后我跑到厨房拿东西,看见地板上也有一只小蚂蚁正围着一颗小豆子转来转去,好象要吃拿一颗豆子。这时候来了一只大蟑螂,小蚂蚁看见大蟑螂,有点心虚于是就往后退了了几步。那只特别大的蟑螂“长牙舞爪”,象拿只小小的蚂蚁进攻;小蚂蚁壮着胆子向前迈步。当那只蟑螂正要把小蚂蚁消灭时,从洞里来了一大群蚂蚁,把那只大蟑螂给围住了。那只大蟑螂不敢迈象以步,那只小蚂蚁看到自己的朋友来了“手足舞蹈”。最后蚂蚁们凯旋而归,他们带着站利品-豆子回来到了洞里。
它们给我的启示是;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起来,不论什么困难都不怕!
蚂蚁的启示范文5
曾经有一个故事:两只蚂蚁同时被囚禁在一个高大的玻璃杯里,它们都想出去。于是,它们便各自奋力攀爬,可总是从上面重重的摔了下来,就在第六次摔下来后,一只蚂蚁灰心了,它不再奋斗,不再努力;而另一只则毫不气馁,终于摸到了玻璃杯的边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爬出了这“透明的牢房”……
当读完这一则小故事之后,刹那间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其实这两只蚂蚁不就代表着世界上的两种类型的人吗?一种是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但无数困难过后放弃,气馁了,不再努力;而另一种则是在无数困难的磨练下,愈战愈勇,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
做人,就应该懂得坚韧、永不放弃,应该学会努力奋斗,不能因为眼前的挫折与困难而退缩。因为坚韧、永不放弃,所以王家新才能得以看见重重山峦后的大海;因为坚韧、永不放弃,所以海伦?凯勒才会向命运之神发起挑战,才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震撼人心之作;因为坚韧、永不放弃,所以年轻的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了26载,终于返回故乡??英国……人们常说“坚持就是胜利”。是的,当你失败了,不要灰心,也许成功就在下一次努力,即使在失败了n次,那么第n+1次就可能是期盼已久的成功!坚韧、永不放弃是生命韧性的一种体现。
写到这里,我放下了笔,舒了一口气,想起自己也有过退缩。于是,我便默默地对天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蚂蚁的启示范文6
周末的一天,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耍。忽然,抬眼望去,眼前有一条黑线,我好奇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搬家!我悄悄尾随其后,并很快发现一个黑乎乎的洞穴。定睛一看一只只蚂蚁的背上都背着大大小小的食物。看了这一幕,我就知道它们要搬家了。可它们为什么要搬家呀?它们要到哪里去呀?正当我迷惑不解时,突然一阵闷雷响起,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我觉得要下雨了,于是连忙跑回家。我刚把门窗关好,外面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道道闪电在我面前闪过。我突然想,那一群群蚂蚁它们会不会被淹死呀?大概过了半个钟头,雨停了,我立马冲了出去,马上跑到原来的洞穴边,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我想一定被大雨冲走了。正当我要回家,突然发现一棵树上有一个小小洞穴,我过去一看原来是蚂蚁的新家。可蚂蚁为什么要把家搬到树上呢?
我马上打开电脑,经过苦苦地查找资料,终于知道了这个答案,蚂蚁之所以搬家是因为要下雨了,洞穴太低,水满上来会把他们淹死的。而他们要搬到树上,是因为树较高,一般水满不上来。久而久之,就有了:“蚂蚁搬家,明天勿晴”这句俗语。
天地之间,奥妙无穷。类似蚂蚁搬家,要下雨的自然现象是不胜枚举。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
浙江台州三门县实验小学一年级:chy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