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1

一、追求和谐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1 两性和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谁轻谁重的问题,这应是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的自然融合。

2 师生和谐

只有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老师不爱学生,或者学生不喜欢老师,师生间就会缺少沟通,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师生间应做到平等、和悦、友善。

3 教学和谐

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统一的,教法为学法服务,学法为教法服务,教法、学法相互依靠,相互支持。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表。

二、顺其自然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无课”是课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课的“自然”。师生对话就像“朋友”或“亲人”平时聊天,师生互动就像做游戏……

图文并茂、简洁美观的板书真可谓“美不胜收”。其实这种“美”是一种干扰,当老师板书歪斜时,学生就可能会模仿老师。可能会在心里琢磨: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写?老师今天怎么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三心二意,胡思乱想,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老师对构思精巧的板书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顺其自然。

三、选择生成

生成性的课堂,能创造出许多精彩,能给学生带来探究欲望。如何让生成成为语文课堂的“七色彩虹”?其一、变换。课堂上,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随时变换一些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如教学设计、作业准备等),来保证课堂效果。其二、增删。课堂向生成开放,并不意味教师跟着学生转。任由学生乱说一通,要看有没有生成的需要,随机进行增加环节,删除步骤。其三、合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知识,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合并。

四、适用资源

新课标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见“资源”对于语文教学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资源意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教材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又要联系学生学过的内容,学生的经验世界,进行灵活、开放的教学。要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执教《长城和运河》前,笔者让学生查阅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了解长城和运河这两大不朽的工程,学生体会到工程的雄伟、创造者的聪明智慧,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五、力求简约

现在。服饰追求简约,装修追求简约,文字追求简约,课堂教学更应追寻简约。

1 目标简化

每节课,教师要确定简明、切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清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在教《白鹭》时,笔者紧紧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领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然后通过朗读体会情感。

2 环节简洁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简单有序的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教语文。执教《变色龙》一课,笔者主要抓住三个环节:“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色龙”。

“发现变色龙”一带而过,重点学习“端详变色龙”,引发学生想象,从而了解变色龙的本领。整个教程自然流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 方法简单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2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既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也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聚焦幸福元素

学习幸福感特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如愉快、满足、自豪的积极情感与抑郁、焦虑、紧张的消极情感)以及对自身发展和价值体现的认知评价。为了详实地了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影响中低年级学生幸福体验的前四位因素是成功体验、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而影响高年级学生幸福体验的前四位因素则是教学方法、成功体验、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表明中低年级段学生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满足、感受幸福,更在意学习成绩带来的幸福。

如图所示:课堂的幸福元素包含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功体验等。聚焦幸福元素,它们与教师的幸福品质和教学能力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教师就应当努力用爱与智慧浸润这些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学生也需要积极地配合参与,用爱与感恩回馈教师,在幸福传递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学习与成长。

二、觅循幸福路径

新课标所提倡的幸福是一种参与的幸福,求知的幸福,生命成长的幸福。它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做幸福教师、当幸福学生、塑幸福课堂。

(一)增容幸福磁场,做幸福教师

学生对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的认识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应该内外兼修,反求诸已,像斗士一样勇敢地追求教育生命的幸福。在生活中应感恩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喜观学生的点滴进步,乐感学生的鲜明个性、纯真心灵。在工作中多在英语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对话平等、沟通顺畅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新颖、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功喜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二)塑造学生幸福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编制的幸福公式为:H(幸福)=S(遗传)+C(景况)+V(个体可控行为)。他认为获得幸福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人的可控行为变量上,通过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质,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应保持“知足者常乐”的良好心态,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在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中如身体健康、学习有进步、班级团结、得到别人的信任中感知幸福,并学会给自己减压,通过有效的方法淡化消极情绪。同时也要具备“知不足且奋进”的执行力,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拟定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成功的幸福,并享受和同学在团结协作过程中获得的幸福感。还要有“我幸福、你幸福”以及“你幸福、我幸福”的情怀,学会创造幸福。

(三)研构教学模式,塑幸福课堂

幸福的英语课堂最纯粹的状态就是在幸福中学习着,在学习中幸福着。它通过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内容,吸引学生理解幸福内涵、丰富幸福情感;它依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建立起一种幸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更拥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敬仰,引领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获得幸福并创造幸福。“探·动·展”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在质疑释疑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加工、提取,在互动、融合、快乐中构建幸福课堂。

1. “探·动·展”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① 探是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通过多维、多层次地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进行不断的探究、理解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策略。

② 动既涵盖静态的活动也指向动态的促动,体现为师生共同开展多维的教学活动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受。

③ 展既着眼文本的拓展更注重能力的发展。“探”与“展”通过“动”实现,“动”以“探”与“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三者浸润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基本原则为以疑导学、以动激思、以探促动、活化教材、类比运用、整体发展。

3.基本框架:以英语3P教学法为载体,分成以下三个流程:Step1 Presentation 温故知新,以疑导学;Step2 Practice 质疑解疑,以动促学;Step3 Production 活用教材,以探促用。三步骤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前步为后步的基础,后步为前步的发展。教学程序逐步推进,教学层次逐渐提高,教学效应次第扩大。

4.案例解读:《Unit10 What colour?》是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1A第10单元的内容。本课是第二课时(Look and learn, play a game)的教学,既是对句型“What colour?/ It’s blue.”的巩固,也是对单词red、 yellow、 blue、 green、 brown的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red, green, blue, yellow和brown五个表示颜色的单词,发音准确;能用特殊疑问句What colour?并能根据情况用It’s...回答,语音语调正确;能用英语来描述物体以及颜色;初步了解一些颜色在特殊场合的用途并激发学生对颜色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学设计如下:

Step1:Presentation温故知新,以疑导学。

① Free talk 自由对话。

教师手执各类卡片,利用卡片和学生进行对话,在此过程中复现了1-9课的单词和句型,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利用所讨论的单词进行造句、编写对话、唱歌等拓展练习,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右下角所对应的单词处,建立单词形与义的联系,也为下文的板书与游戏的设计作铺垫。

T: Hello, I’m Eva. Good morning.

S1:...

T: Hello,what’s this ?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棕色鼻子的卡片)

S2:It’s a nose.

T: Touch your nose.

S2:...

T: Is this a bag?(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绿色书包的卡片) Try to say sth.about it.

S3:...

...(同上)

T: Good morning,xx.What’s this?(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红色铅笔的卡片)

Sn:...

T: Sing the song “A pencil”.

Ss:(唱第四课的歌曲)

T:You can sing.What can I do?(让学生猜)

教学用意:自由会话是师生心灵的交汇点,也是旧知复现的平台,更是新知内化的“破冰器”,学生感受到了求知的幸福。

② Lead in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变色龙不停变色的视频)

T: Look at the cameleon. What can he do?Let’s watch. (出现变色龙变色的视频)

T: He can change colours. Today we’ll learn some colours.(教师出示课题Unit10 What colour?)

③ New words 呈现新知。

教师先播放变色龙变色的课件,依次出现蓝、红、黄三张变色龙的图片,学习blue、red、 yellow三个新单词,并通过师生、生生的形式操练What colour...? It’s...的句型。紧接着,以说唱形式强化上述新单词:“Red, red, this is red.”“Yellow, yellow, this is yellow.”“Blue, blue, this is blue.”最后,教师播放变色龙变色的课件,出现绿色和棕色的变色龙,学习green和brown,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猜下一个可能出现的颜色或用颜色来描述一些事物。

Step 2:Practice质疑解疑,以动促学。

① T:Read them and find out the next colour. 找规律

课件呈现三组有规律的颜色,要求学生依次读出颜色并说出后面可能出现的颜色。

教学用意: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找规律的知识,学科之间的整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中强化单词义和音的联系,避免机械的朗读,感受着探究的幸福。

② Find out the difference.找不同。

开展找不同游戏让学生找出不同的部位并描述其颜色。

教学用意:找不同的游戏可以促进新知和句型的整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

③ Devide the cards in colours.利用学生先前在黑板上所贴的图片来进行颜色归类,要求学生把图片放在每个单词后面。

板书--T: So many cards here. Devide them in colours.

教学用意:强化单词义和形的联系,板书自动生成。

④ Group work.小组活动,操练对话。

S1: What’s this?S2:It’s a pencil.

S1: What colour?S2:...

教学用意:利用现有的板书资源进行对话的操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享受和同学团结协作的幸福。

Step 3 Production活用教材,以疑导学。

① Make a rhyme.改编儿歌。

T:Say a rhyme “A cat and a dog”

Ss: A cat, a cat. A white cat.

A dog, a dog. A black dog.

T: Try to make a rhyme.利用黑板上所归类好的图要求学生尝试说类似的儿歌,说对的学生可以取走黑板上的卡片。

如: A mango,a mango,A yellow mango.

A bag,a bag,A green bag.

教学用意:类比运用,活用教材,通过小诗的创编加强信息的提取,激发语言的输出。

② Give the orders. 发号指令。

教师将红、蓝、黄、绿的帽子分别戴在每排排头学生的头上,分别表示红队、黄队、蓝队、绿队,要求学生集体听口令来做动作,待学生熟悉指令后,各队选取1人上讲台来代表队伍比赛,由台下同学自主选择讲台上的代表队员来进行口令的演练,并进行轮换。

例1:Green team, sing.

Red team, dance.

Blue team, run.

Yellow team, jump.

例2:Red team, touch your mouth.

Green team, touch your ear.

Blue team, touch your nose.

Yellow team, touch your eye.

教学用意:以新练旧,通过竞赛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信息的加工,增强语用能力,由扶到放,注重难度的降解,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着幸福、传递着幸福。

③Think and guess .调色游戏。

教师请学生猜一猜由两种颜色混合调制出来的新颜色。

T:What is yellow and blue?

T:What is yellow and red?

T:What is blue and red?

教学用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对调色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知识的拓展。

④猜一猜交通信号灯的用途。

Red light, stop.

Yellow light,wait.

Green light,go.

教学用意:从文本走向生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⑤Homework.家庭作业。

会用颜色描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用意:教师应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练习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3

一、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联系学生生活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其实,语文是生活的延伸,与生活的联系相当紧密,这决定了语文课外作业应该注重迁移型习题的设计,使语文课直接与生活挂钩。在作业的设计上,除了从语文课本上选取文段进行联系外,应该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比如,每天国际国内都会出现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对自己产生触动,形成的看法可以书写记录,一次的记录不足为道,日积月累,将是一笔不小的收获,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不同语体,丰富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语文知识进一步理解生活。语文教师努力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变成语文课,使学生有“无处不学语文,无时不学语文”的感觉,在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巩固、深化语文知识,将作业设计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作业设计要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如学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路上偶遇将军的哥哥”的场景,更深地体验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

2.专题搜集性作业

专题搜集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它是学生整合信息、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交流合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自主性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设计自己的作业,使其更适合个人情况,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作业,完成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问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你们想回家做什么作业呢?”学生思考了一会,有的学生说:“我想回家翻译一下课文,因为我对课文的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掌握得不熟练。”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讲给我的妹妹听,看我是否能理解课文了。”有的学生说:“想收集历史上有名的‘士’,回来讲给同学们听。”有的学生说:“我想找《战国策》读一读。”于是,我说:“只要你对课文的理解透彻了,作业自己选做。”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四、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且对每个学生来说作业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作业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作业难度偏高,造成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语文作业,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由于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优、中、后进生的语文能力有着不小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可不等同地对待。作业的布置应有层次,有梯度。程度不同,作业也有所不同。日常教学中,我分三层设计作业,A类题偏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适合差些的学生完成;B类题介于A、C两者之间,适合中等生做;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适合好生完成。由于难度适宜,学生都乐于完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人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如此现象,教师应抓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改变作业类型,多改变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如,学完《变色龙》后,教师可设计口头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描写的重要性。学完《谈骨气》后,可设计搜集积累型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互相交流,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作业的多变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解读;阅读路径;探究质疑;层次设计;阅读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43-0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几乎占据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究其原因,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仍沿袭教师讲解为主的做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有的甚至把阅读课上成了习题课,把鲜活的文本解读成僵化的标准答案,阅读的自主性、灵活性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心灵对话,逐步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自主阅读个性绽放。

一、优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不要一味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主题解读、人物分析,并用这个“权威”去规范学生的理解,遇到不一致的看法就想方设法“纠偏”,这样就扼杀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路。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尊重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由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接受性教学”向多维互动、主动高效的“自主性阅读”转变。教师通过精心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让学生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入情入境,仔细体会文中的滋味,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进行彼此的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孤独之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播放古琴曲《平沙落雁》,营造四野空旷、孤寂无人的氛围,让学生默读文本,进入情境。基于学生和主人公杜小康是同龄人这一点,我设计了“角色置换”这一环节,让学生化身杜小康,思人物之所思,念人物之所念,情人物之所情,来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之旅。通过置换阅读,学生感受最深的是杜小康的“哭”和暴风雨中找鸭子的情节,并且感同身受读懂了暴风雨前后杜小康的变化:暴风雨前的杜小康是带着哭腔请求回家,他是胆小幼稚的;暴风雨后的杜小康找到鸭子后哭起来,是经历风雨、替父分忧后的喜悦激动;暴风雨前他夜里做梦,梦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他还是个软弱的孩子;后来,杜小康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已成长为成熟、坚强的男子汉。学生通过解读文本中自我体验最深刻的“哭”的变化过程,懂得了人物的成长历程,体悟到“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优化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阅读打开一条通道。

二、优化问题设计,打开学生自主阅读的思路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文本,每个学生的兴趣、目的、情感、素养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教师要通过优化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思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从而获得多角度、多层面的收获,真正实现自主阅读的个性绽放。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为剖析全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思索探究问题,理解整篇文章。例如在《春酒》一课的教学中,我从结尾入手,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知道琦君泡这坛八宝酒时身处何方吗?学生很容易答出时身处美国,且人近老年;二是琦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那么她该到哪里去寻找呢?此问题一经抛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故乡、童年、回到妈妈身边、心里、记忆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并能各自讲明缘由。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明白了这篇文章借春酒表达了对记忆中美好的童年、热情的乡亲、贤惠的母亲的深深眷恋。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不仅能理清文章内容,还能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解读得很透彻。

设计问题时还可以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课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极易引爆学生的思维。有的同学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但也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鲁庄公虽腹无良谋,但能知人善任,仍不失为一代名君,接着还举出刘备三顾茅庐、善待人才终成霸业的例子来证明。教师在肯定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见解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联想,启发学生探究在古代战争中克敌制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哪一个更有优势。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查阅历史资料,有的甚至搬出《孙子兵法》、《左传》来研读,这一问题的设置,加深了对上一个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对鲁庄公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会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形成辩证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巧妙设问,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自主阅读个性的精彩绽放。

三、优化阅读路径,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视野

阅读,是知识的储备和内化,是情感的体验和积累的过程,如果只局限于每学期学三十几篇课文,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阅读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很难达到阅读的深度,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当这些不同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我们还要通过铺展优化阅读的路径,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阅读的实效。教师立足课内文本,找到几篇典型文章,以课内带课外,通过比较对照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所隐含的共同特征,然后以这些特征为线索,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疑难问题的灵感,形成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有效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个性体验。

例如,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我为学生选择了《峭壁上的树》和《白杨礼赞》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拓展迁移训练。三篇文章题材、体裁相同,都是写树的散文;写作手法相同,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语言风格上“异”,《行道树》含蓄隽永,后两者明白畅达。通过对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相比较,优化了阅读的路径,让学生学会同种求异,异中求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写作的技法,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优化探究体悟,拓展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

在当下,有一些学校和地区推广模块式教学,把阅读教学过分程式化,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舞台,以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以教师提醒打断学生的感悟思考,这样过于热闹的“展示课”,破坏了深层阅读的氛围,降低了学生个人体悟的深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优化探究体悟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和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拓展的深度、广度才能适宜而有效。

例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这一节时,学生对作者的写法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不重点写歌会,而花费许多笔墨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这些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讨论、比较,得出结论:作者描画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再写赶马女孩的歌唱,这样就为其出场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叫,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这是一种“以景衬人”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话文本,质疑思考,再通过交流、讨论,生成新的观点,这样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五、优化层次设计,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质效

孙绍棠教授曾指出,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显性的,是外在的感知,第二个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的思想在流动,第三个层次是文体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设定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由最浅表的文章内容的阅读,到品味作者的情感、赏析写作的技法,最后综合概括提炼抽象出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阅读理解的层次性结合起来进行实施,从而提升自主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阅读《变色龙》这篇文章时,学生很容易就读出了第一个层次,即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一起狗咬人的案件过程及其表现出来的多变的性格;第二个隐性的层次,表现为变色龙是一个群体,除了奥楚蔑洛夫,还有巡警、赫留金和围观的人;第三个层次是隐性的深层,表现为作者以什么样的语言刻画人物,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刻画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感知、体会、思考文本,领悟到作者塑造一群荒唐可笑、近乎病态癫狂的人物的目的是为了批判沙皇专制统治。学生分层次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深入探究、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优化层次设计,使学生在充分完成阅读理解的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努力达到第二层次,追求第三层次,这样就能逐步实现学生和文本的深层对话,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

阅读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彻底更新观念,优化设计,为学生构建文本多元解读的平台,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让自主阅读的个性精彩绽放。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5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1.语言本义美

以苏教版为例,小语课本中精选了很多美文,课文中的语言似一颗糖,越嚼越有滋味;似一首歌,越听越被陶醉;似一幅画,越看越是迷恋。如第一册课文《秋天》——“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小牛说,秋天是金色的,辽阔的田野金黄金黄。小鹿说,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秋天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这里用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充满诗意的秋天,读着读着孩子们就被这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了。

2.语言情感美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与正气。苏教版每册课本中都选取了一些表现爱国精神的课文。如第一册课本中的《东方明珠》、《我从中国来》,让孩子们看到了新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是了不起的,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又如第九册课本中的第一课《师恩难忘》,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他在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40年前的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刘绍棠在文章最后写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3.语言意象美

苏教版课文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孩子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空间。如白帆点点、鱼虾满船的《大海》,满天飞扬的《小雪花》,团结友爱的《好伙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蝴蝶的《变色龙》,虽然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的《黄山奇松》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1.审美情趣的诱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感情,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时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审美注意的形成。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作了精心设计,先后三次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第一次是上课开始时,在黑板上用蓝色画纸布置成“蓝天”,把金黄画纸剪成的“新月”贴在“蓝天”上,并以富有感情的语调诱导孩子们回想在晴朗的夜晚抬头赏明月的情景,使他们的情感掀起波澜。第二次是引发孩子们从弯弯的月儿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导入蓝天似海、新月如船的神奇境界,使他们的情感再掀波澜。第三次是让孩子们一边看图画,一边听富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并且可以随着音乐眯上眼睛,轻轻摇摆身体在幻想中慢悠悠地飞上蓝天,坐上新月之船,陶醉在诗的意境里,这时孩子们的情感波澜就推向一个更高的波峰。由于孩子们深深地动了情,他们就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2.审美实践的示范

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式地展现审美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在用实际的范例来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以个人苦难的童年实事导入新课,随后用充满深情的语气将全文范读了一遍。接着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全文再读一遍,整个教室的气氛严肃而凝重。我又让学生选读勾画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镜头一下子就定格在第二自然段,描写母亲以70来斤的身体,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100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的情景。由文中的母亲,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他们谈到了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谈到了奶奶风中吹拂的白发、爷爷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一切在此时是那么鲜明又是那么亲切,同学们完全沉浸到教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了。这一环节由于教师对审美对象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鉴赏,并且显示了较强的表现美的能力;不但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也让他们跟着老师示范性的审美活动展开自己的联想、想象,在审美的境界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3.审美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进行引导启迪时,不但要激趣、动情、示范,而且还要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斟词酌句,品味语言美;运用对比联想,感受形象美;启发想象,拓展意境美。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效 精选内容 精简环节 慎用多媒体

为了追求课堂的高效,很多教师挖空心思,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了工夫。但往往“过犹不及”“南辕北辙”,教学的内容过于繁琐,教学的手段过于丰富,教学的环节过于嗦,种种情况,都使课堂变得过于“臃肿”,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其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其中提到的“繁”,指的是课程内容的“繁杂”,也包含教学过程的“繁杂”。课程内容的繁杂,造成了教学过程的繁复,教学思路的不清晰,教学语言的不简洁,教学目标的不清楚,教师不知道要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有些教师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甚至下课铃声响了还在唾沫横飞,恨不得在一节课内把一课的所有内容全部装入学生的脑袋,根本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巩固。这其实是不懂得大道至简的道理,没有精选教材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其结果必然浪费了教学时间,耽误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看似教了很多东西,但学生真正的收获少得可怜。所以,简化程序不仅仅是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效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不仅仅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延长了学生的学习生命。因此,作为优秀教师,要学会为自己的课堂“瘦身”。

第一个层面的“瘦身”是精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涉及“教什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在备课时往往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中,在“怎么教”上耗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试图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就造成教学中出现了大量无效的劳动。很多课堂教学的失效、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一堂课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无论在教学设计上玩什么花招、竖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

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节课确定较少的教学重点,要讲就讲透彻,要讨论就讨论个明白,要练就练到熟练掌握运用。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弄了一大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果个个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吃透教材,知道本课要教什么;吃透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解决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具有针对性。然后再“浅出”:明确要教的知识是课标集中的知识,要培养的能力是学生需要的能力,在明确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第二个层面的“瘦身”是精简教学环节。有一次听一节公开课,看到了这样一幕:

教师执教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然后马上请几名学生上台模仿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表演课本剧,结果上台的学生热情高涨,却对不上台词,下面的学生乘机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教室里闹哄哄的,课堂成了茶馆。究其原因,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没有做到入情入境,文本的语言也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时的表演只能是为表演而表演,“通过表演增加兴趣,加深理解”也就成了无法完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