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范文1
景德镇人过春节又叫过年,妇孺皆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二十三的社祭,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家家户户贴春联,大年三十庆团圆,爆竹声声辞旧岁,高高兴兴去拜年。这就是春节的“四重唱”,东南西北中不外乎这一模式。历史上的景德镇古称“十八省码头”。虽籍贯语言不同,但由于长时间的相互磨合,生活习性的相互渗透,加上语言及感情交流,春节习俗基本大同小异。
新春扫尘和贴春联: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但是,正月初一到初七,就不能动扫帚,即使爆竹屑、果壳,一地狼籍,也不能收拾。原因是:如这几日清扫会把一年的“财气”统扫出门,有不少人家,初一到初七,连针线、剪刀都不沾手,否则,又得缝缝补补,破衣烂衫过一年。
贴春联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春联又称门对、春帖、对联、桃符等。镇上百姓家贴的春联像各地一样,无非是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和祝福。但镇上也有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那就是窑屋和坯房用松柏树枝在大门口搭起的牌坊春联。牌坊门楣上方的“欢度新春”四字和上下联,用针匙(瓷器汤瓢)或小瓷碟组成。这应是瓷都一大特色。
年夜饭和守岁: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中国人十分注重亲情,为了一家团团圆圆,在外游子都得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吃上年夜饭。
镇上的年夜饭,不论其贫富,“鲇鱼啥钩濉闭獾啦司霾荒苌伲“鲇”与“年”谐音,意喻年年有余。在景的都昌籍人还有吃两顿年夜饭的习俗,即腊月二十九晚,三十晚。为何如此,老辈人说,这是纪念缅怀老祖先。
据传,不知哪个朝代的祖先,在腊月二十九深夜,因贫病交加躺卧在床,他实在耐不住饥饿和寒冷,挣扎起身来到菜地拨了一点菜,顺路来到祠堂拿走一块有钱人家祭祖的猪肉。他回到破草房,自我解嘲悲叹道:“我也算过了一个年。”从这以后,在景的都昌人为纪念这位让后人心酸的祖先,在腊月二十九,全家老小半夜起床来过年,以示祭祖。吃完年夜饭,就得一家人围坐一起“守岁”闲聊,通宵达旦,直到天亮。古人云: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其意思是长者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老人延年益寿。
守岁中,老辈人在给小辈发压岁钱时,还再三叮嘱小孩莫在新正年头里口出“污言”(不吉利的话),不少老人在除夕之夜就用草纸在小孩嘴唇上揩一下,其目的是万一小孩乱说一通,权当“屁股嘴”放屁。有的家庭还在除夕夜,把大蒜放在家具和碗橱上面,以示明年大算(蒜)钞票之意。
镇上过年,要放三挂鞭炮,即“团年爆”(吃年夜饭时)“关门爆”(关大门守住财),“开门爆”(接春接福)。正月初一“开门爆”一响,就可以打开家门,但不能全敞开,还得虚掩。
拜年礼:男人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身体健康,恭禧发财。”女人见面,双手掌相交,放在右下腹,略屈膝,稍弓身三下,双方同一步骤,就当拜年,只在邻居之间进行,因为她们在初一至初七不容许出门,可能是要留守在家招呼客人吧。直到初八后,才能走亲访友,俗称“出坊”。拜年礼物几乎全是一包趸糖再加甘蔗两根,趸糖甘蔗都要贴上长条红纸。拜年是少儿最为高兴的事,“拜年,拜年,红包上前”一直唱了数百年。
春节习俗无论如何演变,但人们对幸福与美好的愿望,对和谐与吉祥的渴望,将永远不会改变。
(二)
俗语又称俗话,通俗并广泛流行,简练而形象,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愿望,揭示了较深刻的道理和哲理。俗语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提到俗语,人们都很熟悉,可谓脱口而出。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诸此等等,这是大众所知的俗语。
景德镇流传数百年的俗语,之所以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因为它还不具备深邃的哲理性、大众性、广泛性,仅局限地域流行,而且意蕴浅薄,格调较低,择句平庸,方言浓厚,尽管主观上也有警世说教的因素在内。
过去,镇上老辈人说到俗语,往往习惯在俗语前面加一开场白。如“古来一句话――在家如穿好,出门就无新。”还有什么“老班(辈)人言道――嘴是两块皮,说话无高低”。
老辈人的口头禅“古来一句话”和“老班(辈)人言道”从中可说明,景德镇地方民间谚语,极有可能是在景的老祖宗创造并开始运用的。
古镇流传的地方民间俗语多如牛毛。风趣诙谐,调侃挪揄,嘲弄讥讽的占相当比例,这就是镇巴佬说的“打踏皮”。如“七个人捺眼,八个人吹箫”;“嘴巴上无毛,办事不牢”;“渣头碗镶金边,茅屎缸里装绣楼”;“破窑出好瓷”;“河里无鱼虾也贵,捡到虾脚当宝贝”;“穷人生娇子,花子养画眉”;“娇儿不会孝,娇儿爬上灶”;“杨配杨柳配柳,破扫箕配苕帚”;“乌龟莫笑鳖,都在塘里歇”;“人叫不走,鬼叫飞跑”;“在生不祭喉(不孝顺),死后哭木头”;“孝不孝,双脚对着爹娘跳”;“丢了讨饭棍,忘了叫街时”;“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去卖”……举不胜举。
反映旧时代穷苦大众境况和垂暮老人凄苦悲凉晚年生活的俗语也为数不少。如“一人供三口,饭含口里走”;“一粒豆豉三口咽,端着饭碗看窑烟”;“雨天担禾杆,边挑边沉重”;“禾老自弯腰,人老自勾头”;“天干无露水,人老无人情”;“老来无靠,只盼客到”;“将要(希望)人身健,跌倒自翻身”等等。后面几句俗语,按顺序稍作解释。大意是,人一旦老年将至,就失去作用,在人面前不得不低下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谈不上情来礼往;孤苦寂寞的老人只希望家中有客人上门,才能有片刻的快乐和抚慰,还能沾客人的光,吃上平日难见的油水;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身体健康点,不需要别人照料,更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从这些俗语可以看到,旧时老人与今日每月领取养老金,安度晚年的老人们实在不可比拟。
俗语中不乏充斥迷信色彩,消极没落,颓废萎靡的内容。如“人有七算,命有八算”;“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冷是风冷,穷是命穷”;“人死无大病,花子永不穷”;“鄱阳湖上水飘飘,好夫好妻命里招”;“穷无路,挖古墓”; “闲事少管,多吃三碗”;“黄牛角,水牛角,各管各”等。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范文2
闽南年俗大观
依语言、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特征划分,闽南指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地区。要说这三个地区的年俗,基本上大同小异。下面仅以泉州为例,逛逛闽南年俗大观园。
除夕到来前,泉州家家户户做糕粿,购办年货,拂尘,家中门窗、橱柜、仓囤、缸灶,无不贴上红联,家庭内外布置一新。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马不停蹄地往家赶,以期除夕之夜阖家团聚。
除夕祭祖,供桌上摆满各色糕粿、鸡鸭鱼肉等丰盛菜肴,即使贫寒之家也勉力备办。中设“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搁碗糕(象征“发”,寓意兴旺发达)、红桔(寓意吉祥如意)、厚鬃芋(寓意人丁兴旺)、红鸡蛋、红米丸、红枣(寓意团圆美满)和米粞蒸制的金、银锭(寓意财源广进),中插春枝(寓意年年有余)。桌前置火炉(寓意家运亨通、火红)。直到傍晚,焚金楮、放爆竹,子孙跪拜,完成祭礼,俗称辞年。辞年后,举行家宴,餐桌下置火炉,合家吃团圆饭,俗称“围炉”。聚餐后,长辈给子孙分压岁钱。
除夕夜,厅、房桌上置“过年饭”,点通宵大红烛,门内侧搁放连根带叶的整株甘蔗;水缸打满水(旧时还要投入两枚铜钱);人人洗澡,家庭内外再进行一番清扫。家务收拾停当,一家人聚于厅堂,围火炉守岁。大家尽情欢乐,深夜不寐,甚至通宵达旦。此俗意在为老年长辈增添福寿,故又称“坐寿”。农村还有“跳火囷”之俗,意为年谷大熟,燔柴报天。家宴后,在家门口堆燃薯蔓和干草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蔗尾,还撒一些盐或龙眼核。凡家中男子,不分老少,都逐个从熊熊火堆上跳过;即使婴幼儿,也由其父抱着跳过,边跳边念:“跳入来,新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泉属各市县普遍有此俗,谣词大同小异。跳火囷之后,由家主妇把余烬置火笼中,藏于房内床下,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正月初一零点一到,家家户户在厅堂上烧香点烛,生火炉,供上红圆子、柑桔、糖品、蜜饯、甜茶,敬祀祖先,在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农历新年来临,俗称“开正”。清早,一家人起床盥洗,穿新衣服,见面互道“恭喜”。儿媳妇煮甜鸡蛋红枣汤端到公婆房中贺年,祝二老健康长寿,公婆则端出糖品盒请儿媳尝甜,回祝她夫妇儿女好财气,有的还授给媳妇红包。大年初一,早餐全家吃线面加鸡蛋或鸡肉,祈愿“福寿绵长”,午餐吃嫩饼菜(春卷),俗称“包金包银”,晚餐饮春酒。
初一至初三,亲友或邻居互相走访拜年,见面互道“恭喜”,俗称“贺正”。对登门贺正的客人,必回敬糖品、甜茶,或甜蛋汤、元宵丸汤或高级饮料,或留饮酒;对前来“恭喜”的孩童,则赠以红包、柑桔或糖果饼干。
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和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岳父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大团圆欢宴。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忌讳,比如初一全日不扫地,不动厨刀,不汲井水,不劈柴,不打人骂人,不吃稀饭,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向人索债等等。
台湾年节掠影
由于台胞大多数是古代闽南移民的后裔,他们秉承先辈们从闽南祖家带来的风俗习惯。因此,台湾年俗尤其和闽南有着同源同流的孪生面貌。
台湾的年俗从腊月廿四便拉开序幕。这天“扫尘”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春联,营造过年气氛。这天,大陆多数地方有送“灶王爷”习俗,各家各户买来又甜又粘的蜜饯和茶料为“灶王爷”送行,让他“上天言好事”。但是台湾和闽南一样,送的不只是“灶王爷”而是送“众神”,也就是将家中所奉祀的所有神明全部送上天庭。送神时必须焚烧“云马”,即长方形黄纸上印白云、马匹、车辆、轿子等,作为神明上天的“交通工具”。
农历腊月廿八前,人们开始蒸制年粿。年粿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萝卜)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馅料,所以能包金;菜头粿取其好彩头之意,通常当点心吃。台湾人俗信蒸年粿时会有“年糕神”在看护,而年粿发不发关系着来年的家运。家庭主妇在发粿蒸制过程中,总是千方百计把家中的小孩支使开,以防小孩们在灶台说出不吉利的话,引怒“年糕神”,以致发粿蒸制不成功。
过年时,人们连灶台、楼梯、渔船、牛厩、猪圈、果园、养殖场,都要张贴春联以示大吉大利。大多数人家习惯在家具贴个“春”字,而米缸贴“福”不贴“春”,乃因闽南和台湾的方言“春”与“剩”谐音,说是粮食有剩余,意味人口缺失不吉利。如果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个别人家张贴的春联用的是黄纸或绿纸,联语与悼念逝世的亲人有关。原来,有亲人逝世的人家,不能张贴红色春联。逝者为男性的,其家庭过年时贴青绿色联纸,女性贴黄橙色联纸。一是因为带丧未满周年,不宜见红;二是正月里,大家都想图个吉利,前往悼念的来宾若走错门那可是让人不高兴的事,因而事主家贴黄绿色对联起到了指向作用。
除夕这天习称“年夜”,每个家庭祀神祭祖,称之“辞岁”。外出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吃年夜饭,因旧时餐桌上安放一个新炭炉和火锅,故而得名)。台湾俗语“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是年夜围炉团聚的意义。如果哪个亲人无法赶回,就要空个位子放那人衣物,意表团聚。丰盛、热闹、喜庆的围炉晚餐其乐融融,桌上的菜几乎都有象征意义,如吃“韭菜”,寓意年寿“久久长长”;吃菜头(萝卜)表示好彩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用发菜、豆腐为主料烹的菜,取意“发财多福”;多数家庭要买泥蚶(一种海贝),贝是最古老的贝壳钱币,象征金银。台湾和闽南人把吃剩的贝壳象征性地收存着,说是“积存钱财”,预兆来年能发财致富。围炉席间倘若失手打破碗碟,要相机行事地说“岁岁(碎碎)平安”、“落地开花”或“碗豁嘴,大富贵”之类的吉语。
围炉结束后,大人们开始给小孩派发崭新的压岁钱,数额要成双,预示新年不缺钱。同时,要盛一大碗高出碗面的米饭,叫“留春饭”或“隔年饭”,摆放在神龛前,饭尖上插一朵用红纸做的梅花状“饭春花”(也叫“春枝”)。台湾和闽南方言“春”与“剩”字同音,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除夕之夜有跳火堆习俗。即集稻草、竹篾等于大门外或大路旁燃起篝火,家中成员边念吉语边跳过火堆。
台湾特产甘蔗,人们习惯在自家大门后两侧,分置两株带叶的甘蔗,蔗杆箍着红纸条,俗称甘蔗闩门,甜蜜盈溢家门。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甘蔗,俗信“年夜食蔗,新年齿不痛”,也寓意来年生活会如甘蔗一样甜美。除夕之夜,居家厅堂红烛通宵长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说是可以祈求双亲长寿,所以又叫“长寿夜”。时交零点,家家户户开门大放鞭炮,谓之“开新正”。这时,台湾许多寺庙大开庙门,供民众“抢头香”。抢头香就是在寺庙香炉中抢插第一炷香,俗信抢插第一炷香,神明将“优先”完成信徒的心愿。所以寺庙前等候开庙门的信众甚多。
台胞习称春节为“初一早”。早餐大都“吃素”,但不可吃稀饭,说是吃稀饭出远门会遭雨淋。早饭后走家串户互相拜年,主人家置备各式糖果、糕点、蜜饯,并泡沏功夫茶热情款待客人。多数人家备有金枣(金桔蜜饯),亲友来临,先请吃金枣并呈上“吃金枣,年年好”的吉语。客人告辞时,双方都以“红包”或红柑赠予小孩。清代同治年间,台湾有一首《竹枝词》云:“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的日子,民间称为“做客”,女儿要随带猪腿、红柑等礼物。“做客”要选在早上,中午娘家要宴请女儿女婿,而且必须在傍晚炊烟升起之前回到婆家。如果连续3年没回娘家“做客”就是“背祖”(心目中没有祖先),此后不得再回娘家。正月初四是众神下界回人间的日子,民间举行“接神”仪式,迎接诸神回家中。台湾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说是为让众神充分享受假期,因此“接神”都选在黄昏或晚饭后。正月初五日习称“初五隔开”,公司店铺在这天开市恢复正常营业。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家家要摆供接财神,期望来年财源滚滚而来。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不乏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葱、蒜。
正月初九“天公生”(诞辰)是台湾最隆重的岁时祭祀之一。天公者,即道教所称的玉皇大帝。拜天公与古代皇帝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相似,只不过皇帝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初九这天从子时开始到清晨是拜天公时间,人们在自家庭院摆起八仙桌,摆上蒸熟的鸡鸭鱼肉以及发粿、线面、糕饼、清茶、美酒等供品,有的人家还在大门口张贴“天公联”,如“昔日真诚求帝佑;今朝敬意谢天恩。”等。家中长者点烛燃香,斟酒沏茶,并率全家大小数次跪拜、祷告。而后烧金纸,放鞭炮。
“拜天公”为何备受重视,民间有此传说:明末清初,日本浪人(倭寇)不时侵犯台湾和闽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年除夕,大批倭寇侵犯闽南沿海地区,守卫海疆的官兵和乡勇们同仇敌忾勇敢御敌,老弱病残的群众则暂时安顿到甘蔗丛林中避难。直到正月初九,官兵和乡勇们把倭寇击退,乡民们才陆续回家过年。劫后余生的闽南人认为是“天公”助战,才能击败拥有洋枪洋炮的倭寇。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闽南人便以每年正月初九为天公诞辰日加以祭拜。后来,随着大批闽南人移民台湾,也把拜天公的节俗带入台湾。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范文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每当我们读了这首诗,喜庆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的确,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不仅在汉族中很流行,满族、蒙古族、瑶族、状子、白族、高山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形式上更有自己的特色。
别看这节日是多么的喜庆,在它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它只会给人们带来坏运气,人们管他们叫“年”,只要它一来,就会使树木凋零,百草不生,而它一走,万物重生,百花争艳。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了年每次来的时间,就准备了爆竹以驱赶怪兽。“过年”这个词语便是这样来得,从此,放鞭炮也就成了过年的一种习俗。
相传,年这种怪兽生性凶残,村民家里的一些家畜总是逃不过它的眼睛,而且,年还时常换口味,从小吃到大,居然连人也不放过,真可谓是谈“年”色变啊!此事发生后,人们都很恐惧,并且在年到来的那一个晚上,整夜不敢睡觉,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守岁,其实,守岁习俗源于南北朝,有古诗写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种风俗流传至今,寄托了人们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饺子,过年吃饺子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记得去年我们家里包的肉馅饺子,我也出了一分力,虽说做的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也有七分像,我的原则是“管它是啥样,能吃就行,”不过,这也让一些食量大的人,没了胃口,算是我新一年的一点成就吧。其实,饺子的寓意也很独特,利用了谐音,“和”通“合”、“饺”通“交”,二者都是相聚之意,象征这合家团聚。
说了这么多,却漏掉了一个我觉得相当有意思的,贴窗花和“福”字。中国的艺术己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剪纸也非常的丰富,各式各样的窗花贴满了窗户和家门,既美观,又漂亮。至于“福”字,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正贴“福”字,二是说将“福”倒着贴,形式虽不同,但是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2这一天是初一,我和家人来到老家——淇县。我穿上新衣服,就跟爸爸妈妈去张近,那是我的第一个家。那虽然没郑州好,但在我心中早已定了位置。来到家我就跟表姐、爸爸、三伯父去拜年。因为我的这家在一个村,所以压岁钱不多,只是一元和五元、十元、五十元。这我就很满足了。表姐找我去广场玩,我说:“行呀!”我们就去了,但是怕家人担心,我们就提前回家了。谁知爸妈找我找的很心急。
第二天就是初二,我的哥哥和二伯父一起从鹤壁回来了,我的姐姐也回来了。姐姐和哥哥都回来了,他们都来齐了我就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他们就让我上姐夫的车去买礼物,我挺高兴。就和他们去淇县,我想买小熊猫,怀表,文具袋……他们和我去超市,给我买了一个一对小熊猫和这文具袋,真不巧,卖怀表的没有来,就买了存钱罐。我高兴极了,回家以后,大姑和小姑来了,过了一个小时,大姑和小姑走了。崔志伟也走了,丽君姐也回家了。家里空荡荡的,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的时候你不珍惜,失去了才懂的珍惜;在的时候热热闹闹,走了就变的冷冷清清。我去找表姐玩,她比我大几个月,她黑黑的,是姐又是要好的朋友。我记得去年过生日很冷清,今年的生日对我说是很好。都是我想要的,我的喜悦在礼物上,心思却不在家,我想另一个地方,那也是我的家。小时候在那里生活。那里有我两个好朋友。不过我很开心,生日蛋糕上有我喜欢的向日葵,很漂亮!吃玩蛋糕我就看电视。
初五,我们就一直待在家,我很想堆雪人,打雪仗。初六,去二舅家半年了,我们在那待的时间不长就回家了。初七,就回郑州了,这里下了一场雪,家人不让我下去,爸爸带了一些雪我存在了冰箱里。初八,雪快化完了,也让我下去了。可就一点雪,我就分成两份,把一份堆的圆圆的,下半身长圆,我用彩纸做成帽子,眼睛,扣子。雪人化了,我好伤心。不过我想让天再下一次雪,那就好了。初九,我们家来了客人就一起到饭店去吃火锅。我吃了肉片和肉干,等家人都吃玩。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春节这几天让我品尝了许多美食,让我享受到了快乐。真希望能过的慢一点!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3春节又到了,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在清晨那清脆的爆竹声中,它再一次悄然而至。
对于众多孩子来说,春节的到来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唱歌,他们跳舞,以庆祝他们的喜庆节曰。但对于我来说,春节没有这么好,春节的到来,却不能给我带来喜悦。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
每当春节早上我一醒来,就在想:“要是我早上能意外得到父母的压岁钱,能有好多的点心吃,那该有多好呀!每当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跳下床,可是,无情的事实不得不让我熄灭了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不得不再一次告诫自己:别再痴心妄想了,你是穷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只有默默地坐在门口,望着别家孩子们欢乐的笑脸。
又是一阵清脆的爆竹声,把我从往事中拉了回来。是啊,我该起床了,尽管得不到父母的压岁钱,还有那琳琅满目的点心,可床还是得起的。
我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当我跨出房门时,厅堂里的一幕吸引了我的目光,没错!那是我爸妈摆放出来的点心,没错的!当我想到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手里还拿了一张崭新的50元人民币,带着无限关爱说:“丽,新年快乐,这是你今年的压岁钱,拿好,别丢了!”我顿时惊呆了。问道:“妈,我们家庭状况不好,拿压岁钱干啥?”妈笑了笑:“傻孩子,改革开放这么久了,我家状况也好多了,以前是爸妈对不起你,但是以后,不用再受穷了,你就放心拿着好了。”“那边还有点心,多吃点。”我一蹦一跳,跑到点心前,抓了一大把,开心地吃了个痛快。
我靠着门边,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捏着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4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话说得好:“大人望种田啊,小孩望过年啊。”过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更实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压岁钱了。
今年过年我就学习包饺子了,我跟着妈妈到了姑妈家。妈妈首先走进厨房兴致勃勃的帮姑妈包饺子,我闲着没事干也来到厨房学着包起了饺子。我看见妈妈把包面皮摊开放上瘦肉料然后卷起皮子,做成了一个弯弯的大饺子,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我包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饺子。妈妈悄悄的在我的饺子里放了一枚硬币,我也乘着妈妈不注意也在她的饺子里放了硬币。不一会我们就在说说笑笑中将饺子包完了。过了一会我听见姑妈叫着:“吃饺子了”。我的姐姐妹妹们都等不及的跑过来。妈妈笑着说:“今天我要尝尝我儿子的饺子”。我也高声叫起来:“我也要尝尝我自己的饺子”。妈妈“笑里藏刀”地笑起来了。我也地笑着。妈妈一口咬下去,我两眼看着妈妈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的饺子里怎么也有硬币啊?”这时可把大家都给乐坏了。
到了晚上,姑妈说:“给压岁钱了哦”我一听,第一个冲了上去。姑妈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红包,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纸条。我看了一看,条子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哎!”还是二爹豪爽地给了我们一个大红包,我打开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乐坏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们最淘气了,她们三个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气三剑客”啊!她们对我说:“哥哥我们也送给你一个红包”,我想今天她们给我送红包,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啊!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红包对着她们一打开,突然一只只虫子向她们面前跳过去。她们吓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边哈哈大笑。
你们看,这个春节够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谜语等等活动都是在我们家里开展的,房间里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
春节议论文高二范文5我的家乡位于衢州江山,江山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有很美的风景。不仅这风景,很好,过节的气氛也很浓郁。
过年期间我们这很热闹,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一个正方形的桌子边上,吃着团圆饭,虽然菜不是很丰盛,但也都是我们江山的特色,比如说麻辣;三头麻辣兔头,麻辣鱼头,还有麻辣鸭头。这是我们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菜。到了年三十还会放鞭炮连放三天,预示着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的。
初一到就会去爬山,我们就去爬了江朗山,江朗山它由三爿石,十八曲、塔山、目录鼻峰等部分组成。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为三大巨石而形成的,江朗山是国家旅游风景区。江郎山还被名人徐霞客喻为:“遍访名山独尊江郎奇幻。”江郎山水甲天下,一定要来一览它的风采!
初二就开始去认识的人家家里做客拜年。长辈们就等着小孩子们来家里拜年送红包,好小孩们就很期待出去拜年。虽然红包很小。
初三,在我们家乡有个习俗要去给死去的人烧香告诉他们一年又过去了,让他们在下面过的开心过得好。我们早上一般要杀一只羊,要烧块肉,要供天供地,要他们保佑我们一年的平安。
在我们那里过年边最热闹,有结婚的、有喝满月酒的、有喝上梁酒的等等,因为一年的年初是我们最能聚齐的时候,我们那边是相当的热闹。每逢十五三十,还有赶集呢?赶集,就是把自己这半个月来的劳动成果拿出来卖换钱。感觉很好玩哦,有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好玩的。
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糍粑,然后要蒸汤圆,要祭拜祖先告诉他们这一年的元宵节就来啦!然后晚上就一起守着电视,看元宵喜乐会。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传承
(1)目前,中西方文化正处于大规模地交汇、碰撞与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许多宝贵的、为中国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诸如科学技术、市场理性、法制精神、个性发展、创新智慧等等,我们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纳。同时,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等等。而目前的中国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特别是西方的物质消费主义思想。
在中国,到咖啡馆喝咖啡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在西方国家喝咖啡只是家常便饭;“哈韩”现象普遍存在,以致被认为是时尚潮流。这种影响还表现在艺术追求方面,年轻人爱寻求刺激,把一切都看作是游戏。他们喜欢美国大片,导致中国名导演也是迎合西方人的胃口来拍电影,追求宏大场面,而不追求实际内涵。酒吧摇滚乐近年特别流行,歌手边喝酒边唱歌,那些到酒吧喝酒的人,也是不分年龄,一律疯狂。
由此,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消蚀,艺术变得越来越粗俗和越来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导致了两种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的彻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赏,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很小的圈子内的人才能理解的东西。
当社会快速发展时,很多人表现出心态失衡、浮躁。这种没有含金量、没有内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需要。大家极端地追求物质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撑。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作压力加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在全世界,东南亚人的幸福感最低。这其中,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下降得最快。[1]精神空虚、幸福指数下降,失去了主流价值观,一些人的道德开始滑坡。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从新闻中看到一些人没有正义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恶现象的面前一个又一个地扮演着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领着社会价值观。“超女”、恶搞等现象是当代经济大环境下人们价值观畸形嬗变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传统道德被边缘化,社会就会陷入价值失调和道德焦虑。
据了解,在美国,很多人一周都要义务工作四个小时,去小学、养老院等地方做义工。在发达国家,道德观念、信用制度、公益事业以及民主法制之间相互补充。如果在是与非的价值判断上没有主流价值的导向,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就会陷入一盘散沙、一片沙漠。我们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大可不必将其与主流社会的取向完全对立。我们甚至还可以考虑,人们的基本道德底线教育可以由宗教来承担。
(2)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西方文化,我们过多地借鉴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当浓厚,但却缺少真正的时代精神体验;而对待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往往在一种符号和包装意味上认同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却仍有待发扬光大。
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2]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这种传统的节日文化代代相传,在民间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些传统节日,也历来被人们所看重。因为传统节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个载体。民族感情弥足珍贵,将其弘扬、彰显,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归属感,是十分有益的。“过传统节日”,过“年味浓”的春节,则是抒发这种情感的一个机会和手段。节日里,人们沐浴在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中,品尝传统美食,回味民族历史,讲述文化传统,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节文化来说,其实它含有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春节前的腊月,就有着很多的“说头”:腊八要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饭等等。这些“说头”中,有传说、有故事,蕴含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如习俗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孝文化、餐饮文化、书法、剪纸文化等。这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品位。目前,春节放假日期一般从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应从大年三十开始放假,因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团圆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与其本质和内涵渐行渐远,春节成了“送礼节”、清明成了“烧纸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了。近年来,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在洋节日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功能也越发单一了。
不少国人对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态度,至于民间庆祝传统节日的“八仙过海”、“踩高跷”、“跑旱船”等传统习俗,也一律被归纳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畴;但是,他们却异常热衷于庆祝洋节日,目的是为了感受洋节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气氛。总而言之,在某些人眼中,但凡来自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就意味着“迷信、落后和愚昧”。而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统统被列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属于人类文化进步的代表。这种状况有待国人深思。
中国传统端午节,总被国人当“粽子节”在度过,结果被韩国人抢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对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3)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衰退问题的严峻性,纷纷发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呼吁声。但是,没有消除某些国人因崇洋而产生的民族自卑感,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着扼杀、自毁、自灭的态度,又将如何发挥并提高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必须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转为“内销”?
当下中国文化氛围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强,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这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而且源远流长,同时渗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这是对中世纪宗教的传统看法。现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变化,美国大多数人把它看作传统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渐淡化。
东方文化讲究精神文明,中国精神文明更是源远流长,而现代西方人则偏重追求物质文明。可是,目前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很快,而对精神文明的重视还赶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堕落趋势,很多海外有识之士呼吁用东方文明来补救西方文明,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构建。当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加以重视的时候,外国人却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纷纷要求开办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说孔子并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武汉电视塔(曾是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塔)上面曾经出现的洋烟广告让有中华民族意识的中国人看着很不是滋味。这类广告若出现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必定会引起民众公愤。可以说全世界对香烟广告一般都有限制,何况在民族精神象征之处。不久之后,有关部门来检查,洋烟广告才撤了下来。
由此可见,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我们不能采取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态度。
从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正式启动到《长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从祭孔大会到新儒学,从汉服热到私塾热,孟母堂事件使得学者、教育部门和民间全被卷了进来。回归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
(4)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文化记忆,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传统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现代世界有着积极意义。[3]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如果我们摒弃偏见,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内向的深入挖掘,就会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它对提高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作用,将不亚于经济和科技。
1)警惕文化糟粕,营造一个清洁的文化氛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炒作“名人”隐私、网络、“恶搞文化”等如今已经成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当下戏说历史的电视剧火爆,其实也是在恶搞历史。这些必需引起我们的警惕。这股“恶俗风”是一些精神“毒药”。虽然一个民族需要幽默和笑声,但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涵,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娱乐,什么都可以毫无禁忌地随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娱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传统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中国人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观丢失了,久而久之,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被毒害。
2)使全体国人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快文化立法。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必然体现为民族文化。要避免传统文化水土流失的现象,首先应当唤起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使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豪感,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政府、社会、学校、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文艺社团都要想方设法。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它们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江苏、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继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现代传媒的决定作用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顾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国人对当代文学失望之际,2006年我们又经历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持续升温。由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造就的“学术明星”掀起了一轮轮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哲学的读书热。他们的讲稿一经出版就销售一空。女学者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首印60万册,首日销售超过一万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国》首印55万册的纪录。
调查发现,之前人们自觉读《论语》《庄子》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非常少,经过于丹的阐释,人们的兴趣提高了。学者从深居书斋到电视明星转变的过程中完成了传授方式的革命,电视讲座因此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胜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从前总有人空喊要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可是效果不显著。有人甚至由此评价如今的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扬传统文化,有一个采取何种形式的问题。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且不论于丹等诸位学者的讲演引起了学者褒贬不同的评价,传统文化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传播永远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现代传媒对于人们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导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4)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发展了,但它们把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已溶合到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的东西来促进现代化,这是很聪明的做法。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决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北京本是历史名城,但现在已被钢筋水泥淹没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则保存得很好;法国古老的拉丁区至今风貌依旧。而中国摧枯拉朽地拆毁了老建筑,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遗憾的事实。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发扬中国固有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义的优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创造,三点结合起来,以我为主,以今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使我们不能正确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5)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历史上曾有两种片面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文化的障碍,恨不得把传统文化彻底消灭;另一种是对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把传统文化神奇化。
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发掘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经济、文化、科技已有举世瞩目的发展。因此,在文化上应该和在经济、政治、外交上一样,无需顾虑重重,要有勇气实行“拿来主义”,把古代、近代、外国、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凡对我们有用的都拿来,统统为我所用,加以吐纳、吸收,以重建世界上最优秀的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 唐旺盛.幸福指数为什么不能取代狂热的GDP崇拜?[N].中国经济时报,2006-7-15.
[2]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