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范文1

关键词:韩国;中国;爱国教育;启示

近年来,讲起韩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韩剧里的时尚打扮的俊男美女,感情细腻的剧情,还有在剧情当中所透露出来的爱国精神……还有2002年韩日世界杯里,韩国拉拉队那像血液一般下鲜红的衣着和那震天动地的“大韩民国”的呐喊助威声,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可见一斑。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韩国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精神。

一、韩国提倡“身土不二” 的爱国精神和我国崇洋心理的比较

韩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令人如此震撼,应该归功于韩国提倡“身土不二” 的爱国精神已大大深入人心。在韩国,韩国大街小巷总会有一些古汉语汉字,而这些古汉语对这几个字的释义是指人的身体和土地不能分开,是作为一体而存在的。还在一些广告牌上注释韩文:韩国人只有享用韩国土地出产的东西才适合自己身体,才健康。其引伸义为,热爱家乡,永不忘本。韩国人爱国,还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身土不二” 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后来,这又成为韩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①众所周知,韩国的女性十分爱美,但是她们从来都是只用本国生产的化妆品,即只用“国货”,而且在韩剧当中也无形地宣传了韩国的化妆品品牌以及他们的美容业,因此他们这种“国货”情结和韩剧攻势也可能是使得韩国的美容美体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国的“情结”居然能使国家的一个产业得到充分地发展,这也要算是一个因爱国而生的“奇迹”了。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以吃本国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为荣,挂着“本土正宗”招牌的餐馆更是顾客盈门。此外,一些大都市现代化酒店大厅入口处往往存放着牛车实物、石磨盘、泡菜缸,宛如农舍一角,就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独具匠心的淳朴而古老的气氛,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韩国的“身土不二”的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从另一侧面折射出韩国人的爱国情怀。

然而在中国,中国人的崇洋的心理越趋明显。

自从经历了后,社会生产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接触了世界上先进的物质产品后,都趋之若鹜地追捧,国货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多少以前的经典国货已经受不了进口产品的冲击,甚至,年青一代过起了圣诞节,而与此仅差三天的传统节日――冬至日,却不为重视。笔者在轻叹之余,只能想到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根基还不够厚,爱国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像韩国那种爱国信仰的层次,因此是绝对经不起外来产品、外来文化的冲击的。

二、韩国爱国主义教育手段较我国更多样

韩国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对民族意识和爱国教育尤为重视。

从韩国儿童呀呀学语开始,家长就已经灌输要为国尽忠思想,讲述古老的神话、蕴藏爱国思想的童话、爱国英雄事迹。在这种在爱国爱民族思想的熏陶下,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都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关心国家的富强和在世界的地位及影响。

在韩国,幼儿园、学校肩负起培养韩国儿童及青少年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责任。幼儿园的每间教室、幼儿活动室、教师办公室、园长室、接待室以及幼儿生活的各个场所,都端端正正地挂有国旗──太极旗。而且,有些幼儿园里的墙壁上画着许多韩国的特产,如“韩牛”(韩国产的牛)、“竹蟹”(韩国东海岸盈德特产)、“唐津大米”等,还有一些幼儿园里,摆放着很多从古到今的鞋子、帽子、生活用品及古老的农舍模型等等,幼儿从这些可见可触的实实在在的物品中,可了解一点韩国的过去和现在,增加一定的感性知识,增进对祖国民族的崇敬之情,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的乡土特产有着亲切感和深厚的感情。学校还会经常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制作本国传统食品,如做大酱之类的活动,以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爱国感情。

除了让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民族传统教育外,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利用社会大课堂,对孩子们进行现场教育。例如韩国著名的抗日英雄李舜臣重创日寇的事迹,韩国的儿童几乎都了解,但是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留给孩子们的印象也是抽象的。而在李舜臣将军事迹地,孩子们不仅可看到 “龟船”实物,还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遗物和史料。同时,韩国还有七处世界遗产,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这里,了解其文化渊源,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②

相比之下,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显得有点流于表面的形式,深度不足。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爱国英雄豪杰辈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许多民间传统已经不复存在,民间艺术也慢慢地失传。这不是说中国人民已经不重视了国家或者民族本土的物质精神文化,只是人们的视线已经转移。正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人们更多地去关注粽子的新花样、新口感,而忘记了本身吃粽子所包涵的意义。

同样地,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教育,教育部门在形式上的确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受到了很多环境上的制约。例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里,每个中小学生对会有免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机会,但是这种参观是随个人意愿的,所以这项措施的成效并不明显;然而,在其他地区,学生就并没有这种机会可言了,所以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多时候只有一种爱国教育的“摆设”罢了。

此外,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注意到从日常的社会生活开始,只是多讲大道理,难以深入人心。同样是在电影院播放电影之前,在韩国,是每场电影都要全场观众起立高唱国家,而在中国,电影开场之前却是播放不知所谓的广告,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三、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共同点

事实上,中韩之间的爱国主义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以爱国为荣,卖国为耻,对抗日运动的高涨情绪,海外的侨民眷念故土的情谊等等,都反映了无论是从家庭的教育,学校的培养,还是社会的舆论与价值观念,爱国的思想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内忧外患,之所以今日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志士仁人不懈奋斗,甚至为国献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与韩国都是具有东亚儒家的君子仁义爱国的礼仪之邦,其实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只是在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同的路径。

四、韩国爱国教育的借鉴意义

在了解了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经验之后,不能不惊叹他们教育的成功与细致,值得我国的反思与学习。因此,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培育人民的爱国情感。

中国与韩国都是具有东亚儒家的君子仁义爱国的礼仪之邦,所以我们的国家决不甘于比其他的民族逊色,因此我们更要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使中华民族永远保持生机。

注解:

爱国教育范文2

【摘要】人才是强军之本、安国之基;国防教育事业是立将之本,治军之基。国防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培养合格的治军用战的“将才”(即将兵之才)。国防教育事业兴则将才兴、军队兴、国防兴,一兴俱兴。因此,借鉴孔子的“教战”思想,既要对全体国民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全民族的尚武爱国精神;同时,又要办好军校和国防生培育基地,培养更多的时代需要的治军用战的优秀人才。

关于孔子的尚武精神,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已有阐发。孔子不仅尚武,而且是尚武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实践者。[1]孔子一生不辍地教授军事、培育将才,将其尚武思想与教育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尚武爱国教育思想体系,对当代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安邦强国勿忘“足兵”

尚武爱国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国防教育。增强受教育对象的国防观念和正确看待国防和军人的价值,是尚武爱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把国防实力纳入综合国力体系,视“足兵”为安邦强国之要本,体现了他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军人价值的承认、肯定与尊重。孔子时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仅客观存在,而且不断激化。战争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高形式。只要这些矛盾存在,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孔子正是基于对战争(特别是攻伐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及其严峻的战事形势的客观分析,提出了“足兵”的思想。据《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在于增强经济实力,“足兵”在于增强国防实力,“民信”在于增强国民凝聚力。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构成了三位一体完整的综合国力体系。显然,孔子的“足兵”说,是对国防和军人价值战略定位的理性把握,具有核心战略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与兵圣孙武不谋而合。与孔子同时代、年龄稍幼于孔子的孙武曾断言警世:“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管子?参患》说:“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国家与政权的得失存亡,民族与人民的安危祸福,无不系之于“兵”。孔子不仅从理论上、而且用事实解读了“兵”在安邦强国中的价值地位。“足兵”既不是军备的可有可无,也不是一般地养兵,而是强调要有充足的武备力量,使之足以维护政权,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防止和消除内乱外患,实现和捍卫和平。“足兵”的价值在于满足安邦强国的需要;同时,也只有这样的能够满足国民安全需要之“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足兵”,才具有最大化的现实价值。诚然,孔子也有“去兵”的表示,但这是有条件的。据《论语?颜渊》载:“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愿意主动“去兵”,只是在“足兵”与“足食”、“民信”发生激烈价值冲突,而又必须做出战略性选择时,为了确保“食”与“信”的价值实现,“去兵”才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去兵”并不是取消武备。在这个问题上后人多有误读。“去兵”可有两种释义,一是消除武备存在的空间,即不要兵;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提升武备的紧迫性和速度,被限制在“足食”、“民信”之下,即三者只有先后之别,提升的速度与比例有快慢多寡之别,但并非顾此失彼,或是一定要削弱“武备”,降低国防实力的绝对值。从“足兵”到“去兵”的问对逻辑可以看出,孔子“去兵”之意当是后者。可见,孔子“去兵”的本意既不是弭兵,也不是要削弱国防实力,而是把发展经济、提升国民凝聚力放在更为优先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只有这样不得已而为之的暂时“忍耐”性的“去兵”,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发展经济(即足食、民信),进而也更有效地实现“足兵”。孔子所谓的“去兵”,实际上正是其“足兵”说的一大闪光之处。它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足兵”必须以经济实力和国民凝聚力为基础。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孔门师生“足兵”“去兵”的问对,蕴含着“重点论”的思想。但是“重点”与“非重点”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性。孔子的“去兵”论是鉴于对常态下的“重点”分析。这就是说,在情况变化了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足兵”为重点也是应当而且必然的。

二、报效祖国人人有责

在孔子的价值视域里,为祖国而献身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最高的价值实现。孔子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者。孔子视祖国为“父母之国”,以对祖先、父母的敬爱之心爱之,并教育弟子要为祖国而献身。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元前486年,齐国欲发兵犯鲁,孔子得知后,动情地指教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所谓“坟墓所处”之国就是“祖上之国”,亦即“祖国”,与“父母之国”联系在一起解读,就是“祖国母亲”之意。母亲的安全受到威胁,儿女们必当挺身而出;“祖国母亲”安全受到威胁,祖国的儿女们也应当而且必须挺身而出。这是孔子的逻辑。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训教,很受感动,一致表示共赴国难。“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孔子最终选中了军事外交家子贡出使齐国周旋,终于止息了“齐鲁之战”,保证了“祖国母亲”的安全。孔子身体力行,为人师表,给学生树起了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孔子看来,爱国是最崇高的仁德,具有超越其它一切礼仪道德规范的本质定性。孔子之“仁”,其本质是“爱”;但“爱”有层次之分。《国语?晋语》中说:“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管仲初相公子纠,后转而辅佐迫死公子纠的齐桓公,弟子们有疑,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孔子不无肯定地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管仲尽管没有为公子纠本人“尽忠”,但是能助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得到好处,使国家免于外族侵挠、征服,这不就是最大的仁德吗!孔子虽然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可是当爱国之“仁”与通行之“礼”发生矛盾时,孔子却毫不犹豫地主张违礼、变礼,以实现和彰显爱国之“仁”的价值。据《左传》载,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小僮汪锜乘车参战,为国捐躯,鲁国人便破格以成人葬礼安葬小僮。对这种明显的违反葬礼的行为,孔子不但不反对,反而积极支持,为其辩护,高度评价小僮之死,他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哀公十一年》)。就是说,小僮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不是一般孩童早夭,所以可以不按小孩的葬礼行事。这反映了孔子把国家的利益看得比“复礼”重要得多;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为祖国利益而献身者,具有至高无上的人生价值和荣誉。从孔子训导弟子、高度褒奖管仲和小僮来看,无论官、民、老、幼,报效祖国是每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谓“祖国兴亡,人人有责”。足见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三、善教民战寓兵于民

“教战”是提升战斗力的基本途径,也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孔子强调,凡是从军作战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训练。他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孔子时代,军事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杀伤力显著增强,战争规模日益扩大,职业军人队伍迅速膨胀,战阵伤亡人数急剧增加,“智”日益取代了“礼”在战争中的地位。据史书载: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时,晋投入兵力约2万余,战车700乘。至公元前529年(即孔子22岁时),各国诸侯平丘之会时,晋国为了震慑诸侯,出动战车达4000乘,兵力约12万。因此,要满足大规模战争对兵员数量和素质上的需求,必须在更广泛的国民层面上实施较长时期的军事教育训练。所谓“教民七年”,是对“以不教民战”或短暂教民亦可“即戎”的否定。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民”,显然不是指军人,而是“即戎”之前的平民,如同他所教授的“有教无类”的弟子一样,至少是预备役人员,实有“寓兵于民”之意。也许孔子是借助西周时的经验。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没有职业军队,所实行的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民兵制。至孔子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产生,征兵制代替了民兵制,各诸侯国普遍建立了职业化的常备军。常备军的建立,导致兵民分离,民的军事素质急剧下降,即兵源素质的下降。这与战争对兵员的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顺应军事革命的潮流,面对国防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提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的主张,是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性政见。先教后用,寓兵于民是孔子“足兵”“教战”思想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对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普遍的价值导向意义。它告诫世人:“教战”尚武不只是军人的事,而是全体国民共同的价值担当;在建立发展常备军和军事国防现代化的条件下,对全体国民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不但不能削弱、放弃,而且必须更加重视和强化。因为,全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应战能力,是最伟大的战斗力,只有经过长期“教战”养成良好尚武精神气质和军事素质的国民,才符合战争的需要。这既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国家的安全、对国民生命的极端负责。

四、教授军事,培育将才

爱国教育范文3

**电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把五十年来**历史的光辉篇章和**建设的丰硕成果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承,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凝聚力量、激励斗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我局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工程,将为后人留下奋力向前的传家宝。

业绩铭记历史。50年来,**电厂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X亿千瓦时优质、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每发一千瓦时电量耗水仅仅只有0.**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电厂本着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以大坝安全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水库充分发挥了防洪抗旱供水的巨大作用。如今,**水库形成的“天顶湖”是**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丰功伟绩,是**县**旅游名胜区的品牌旅游项目之一,并且极大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电厂注重共建共享,把履行社会责任视为己任。充分发挥好文明单位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与社区和军队的文明共建,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展示了员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人以厂为家、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壮志凌云,满怀理想献身电力事业,满怀热情耕耘希望沃土,用青春年华记录了激情难忘的岁月,书写了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奏响了一曲曲高亢奋进的奉献之歌。

文化承载未来。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事迹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浓缩了**电厂50年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反映了**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是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大力宣传了企业发展和电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供电企业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国家电网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爱国教育范文4

当前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暗流激荡。我国周边国家不断挑起事端,南沙群岛和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为它们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位置,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这些让一直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对于我们的后代,我们要求他们爱好和平,但是要求他们更爱我们的国家。也许他们对这些概念有些模糊,但是不要因为模糊就不去说,不去讲。爱国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爱国知识和爱国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益于祖国的各种行动。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我们对少年儿童教育的中心。

在当前社会经济大潮的指引下,各类信息的轰炸下,我们小学生的爱国教育受到了极大地影响。对于我们教科书上,我们只列举除了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如: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何其多。但是当你问及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一半以上学生可能集中于娱乐、体育明星。而填写如牛顿、爱因斯坦、诸葛亮、等科学家、政治家的或许只是少数。所以说我们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大力度的开展,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

我们的做法是要这对他们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针对他们爱动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日常行为及课外系列活动之中。让学生遵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身是国家对小学生品德行为提出的规范的具体要求,是要小学生从小做一个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的小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小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许多内容,是直接而具体的爱国行为的要求,如对于升旗仪式上的行为要求,进行行为技能的联系和实践,从而成为学生的自觉和良好的行动。

我们也可以针对各科教材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编入新教育的儿童课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小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实际的爱国行为。我们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时,首先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学习和实践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树立起“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学习”的爱国志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爱国教育范文5

关键词:爱国意识;高校;大学生

爱国主义,根据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挥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作为时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要把爱国观念深入到学生意识之中,并把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中所包含牺牲精神、公正、保护受欺压者等优秀的素质也是当今大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特别是全球意识形态严重脱节的情况下,爱国主义的情感意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对我国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优势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了话语权,并提出了弱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理论,如“东方主义”。东方主义所论及是爱德华•W•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所概括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其核心是:西方发展和建造了东方,西方殖民主义者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对被殖民的东方进行文化建构。赛义德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中,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渗透到被殖民的东方国家,肢解当地的传统和民族文化体系,贬损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从而统治被殖民国的文化领域。东方主义这一观念体现在整个的文化领域内,包括在现在的传播媒介,在西方的作品中不管是在小说、喜剧还是电影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东方主义的影子。就如奈斯比特所言:“当越来越多地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时,我会时常感到愤怒,因为许多书中讲述的内容并没有如实反映中国的现实,许多西方人用西方的视角和价值观来挑剔中国的短处,对中国有一套模式化的成见”。意大利导演所拍摄的《末代皇帝》一片中的镜头,几乎都采用俯拍的镜头,使伟岸的皇宫变得温顺。这种强势的文化渗透使得一部分中国民众认为现在中国的发展方式是另一种的集权主义,人民依然缺乏西方的民主文化,并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的封建主义时期的文化,而大学生也是西方文化侵略的受害者,造成了大批的“愤青”,他们“乐意”批评中国现行制度。第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爱国意识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的发展新媒体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拥有信息传播快,传播规模广等特点,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却对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首先新媒体信息者鱼龙混杂,很多信息往往不经核实肆意传播,如在网上出现了质疑雷锋同志真实性的声音;第二,网络监管不力,我国网民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其中根据相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同时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控性不强而容易引发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和行为出现异常;再者,新媒体如微博这一阵地被各种娱乐新闻充斥,特别是一些“正统”媒体公众号被淹没在各种八卦公众号的大海之中,而大学生而更关注娱乐的新闻,多媒体导致选择的多样性使得一些正规的平台关注度大打折扣。就如郑淑芬、曾宪光所言:“新媒体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网络对传统的民族认同感削弱;网络的传播给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带来阻力;网络冲击传统的国家意识;网络将削弱人们的意志力”,网络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也削弱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行途径

(一)正确认识自身

全球化是一个尊重差异的过程,因此要想真正的让西方重新认识东方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首先我们自己要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改变“过去的东方既没有理解欧洲的能力,也没有理解其自身的能力”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发现东方,自己要能够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反对西方的语言霸权,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建设,而不是跟着西方的模式走,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美模式,拒绝文化霸权,在大学课堂中进行中国先进优秀文化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到,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被误读、妖魔化、平面化;另外,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社会规范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再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是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借鉴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并重视历史教育

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既要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兼容并蓄的学习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如美国学校历史教育特别重视其成就史和苦难史的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伟人,中学生侧重学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大学生侧重历史理论分析,并规定历史教育是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重要作用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业绩进行综合学习和研讨;同时,推行国史研读计划,重视发掘中国史学经典的研读,从而形成在“历史学习中领悟传统,在阅读经典中反思自身”。对于高校而言应特别重视我国文明史以及1840年之后的苦难史教育,与此同时,将爱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当地爱国教育基地建立长久合作机制,学生可以作为志愿者在爱国基地参加志愿服务,或社团作为调研项目深入到爱国基地,也可使思想政治教育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爱国的理解,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更具立体化,实际性。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爱国教育

根据当前对央视新闻微博平台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央视新闻微博的关注人数为4806万,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平台。另外,就以12月份央视新闻所推送的爱国新闻为例(当天的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由此可知,学校应该多方面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爱国教育,特别是在爱国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进行苦难史教育,推出与之相关的爱国推文,发动学生进行转发,从而扩大爱国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动高校团委、学生组织的力量参与到爱国主义活动中来,根据某一高校的学生参与社团的调研报告显示学生参加社团达到80%,因此学生社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充分利用社团的力量,组建国旗班,通过升国旗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意识的发展。

三总结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从而使学生成为能够造福社会之人。

参考文献

[1]张恒艳.专题研讨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5):109-110.

[2]闫静峰,杨乐.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7(42):26-27.

[3]孙祥军.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73-75.

爱国教育范文6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在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外来文化的不断引入,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丧失了兴趣。进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甚至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进一步地被侵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立足的根本。在悠远的历史中,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叹为观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进程中,历经着战乱、历史的更替。因此,历史中就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实体,还不如说是文明的实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一直接受着外来的文化思想的熏陶,最早的是佛教,但是也没有将中国人变为印度人,在学习西方科学的时候,更不没有将中国人变为欧洲人。进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相通,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2.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表现为是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虽然爱国主义讲的是政治范畴中的,但是根据文化层次中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上的信念。它是巩固自己对于祖国之间的一种深厚感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爱国主义是有据可考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不断向前,勇敢拼搏。

在传统文化古代圣人贤士中,都表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无论是林则徐还是屈原、文天祥、范仲淹、岳飞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宽容、海纳百川的思想对学生起到了带领前进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1.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在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学习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时候,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选取《满江红》《离骚》等相关传统文化的教材,并对上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或者多在报纸上、书籍上找寻相关的爱国主义文化,再或者利用现代技术,在网络上观看林则徐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2.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与现有学科相互融合,展现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同现有学科相互融合,进行有效教学,并要树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办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或者国画等;抑或是开展一些汉服表演、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利用典故进行教学,等等。经过丰富的课程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增强了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导向拓展教学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宣扬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导向,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进行拓展,让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比如,在闽南这个地方,进行地方文化的学习,学唱闽南地方的歌谣,学习优秀的文化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进化自身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爱国主义的传承。

总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所以,我们必须学好爱国主义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各类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萍,曹志超.论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J].艺海,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