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堂影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天堂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天堂影评

海洋天堂影评范文1

一、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是我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具有民族特色,以多读、多背、多写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并努力创新,建设语文教学新体系。这个体系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科书为依托,内外结合,听说读写多管齐下,集知识认知,文学感悟,能力锻炼,思想陶冶于一体。

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丰富多彩的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中进行教学。这里,我着重推荐课外听说读写训练项目。

比如听方面:听央视《百家讲坛》,近几年比较热门且学生感兴趣的《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等。比如说方面:①读报评论——班级征订新闻类报纸,进行课前三分钟读新闻评新闻活动。②故事接力——围绕《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一天讲一个故事。③导游大赛——学了《故宫博物院》后,自己编写解说词,模仿导游手拿引导旗带领家长(学生扮演)游览我校。比如读方面:美文诵读——每周安排一课时,学生把自己课外读到的美文向同学推荐并朗诵精彩片段。比如写方面:①写歌曲推荐词。②写电影观后感。③为班刊校刊写稿。

二、走进社区贴近生活,吸收原汁原味营养

注入式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语文能力局限和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最丰富:教科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甚至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日常生活无一不是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汲取养料,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来体会社会生活,感受人间百态,写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关心。我布置了一些非书面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交流,如帮助家长看懂电器产品说明书,会让学生直接尝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此外,让学生看新闻频道了解时事新闻,读优秀的报纸杂志,还安排每周三的一节语文课到阅览室读书、看报、做摘记,学会积累,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热爱乡土感受乡情,传承乐清非物质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还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温州和乐清属于瓯越文化,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时,我特意把该课调到端午节前上,专门安排3课时进行乐清端午风俗讲座、编写《打卵袋方法说明》、购买丝线打卵袋、自费买蛋煮蛋组织撞蛋大赛、评选“咸蛋超人”等端午系列活动,让每年端午节成为学生的狂欢日,现已连续举办三届,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我还举办乐清民间故事大搜索、乐清民歌演唱比赛、乐清民谣吟诵会、温州民谣欣赏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用方言讲话,更让他们感受到乐清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的文化魅力。

四、E环境新媒体为我所用,紧跟时代不OUT

基于互联网的语文学习潜力巨大,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一切可以称之为生活的东西都可以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因而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而网络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我不仅开展以网络为教学载体的语文写作课、阅读课,从教学方式、学习过程、学生反映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教改探讨,充分利用QQ空间日志、博客、志微博进行生活记录,还向学生推荐正规中文网站进行网上阅读。

初中生特别喜欢看电影,我每学期都会精心挑选几部配合教材或热映的大片,到班里专门安排时间观看讨论,撰写影评,并引导他们把优秀影评发表到这些网站的影评栏目,与网友分享。如《东京审判》《海洋天堂》《垂直极限》《快乐的大脚》《冰川时代》《海豚湾》等,这些影片关于战争、探险、环保、亲情、慈善等主流话题的探讨和思考,是对中学生情感历练和思想熏陶的极好素材。其中,由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最为感人,学生不仅为患自闭症的孩子大福和慈爱坚强的父亲王心诚他们“不放弃”的精神潸然泪下,更了解到一个弱势群体——中国100多万自闭症患者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渴望。在影评会上,学生们群情激奋,讨论热烈,有反思,有警示,更是励志。

海洋天堂影评范文2

迪士尼的“电影EMBA课”,会看到一整套的营销、焦点小组调研,当然还有所有跟财务有关的比如资金回转周期。这意味着六大电影公司在电影刚开拍,甚至只是立项的时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上映—这些就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你不用去伯克班—迪士尼在加州的总部—也能接触到这些现场案例教学。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会用MBA的方式来为你讲述他们各自的成功……

张昭坐在我们对面侃侃而谈的时候,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他是乐视影业的CEO,而乐视影业是即将上映的《小时代》的营销方,在张昭的描述中,这部电影将锁定从郭敬明和演员班组粉丝扩散出去的三个目标人群,然后用从视频营销到网站推广中获得的数据来说服院线排片。对于乐视影业来说,这部电影从2013年3月就开始了。影片分为两部推出,票房在1亿至5亿之间需要不同的推广重点,预告片点击量已经达到4000万,社交媒体活动上有200万人参与,推广城市有60个,所有营销费用大约占制作成本的2/3。

“当你把服务的用户从5000万电影院观众扩大到6亿网民的时候,一切事情都改变了。”张昭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乐视在这部电影杀青之后才成为营销方,因为它在搜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相关微博数时,偶然发现《小时代》的讨论是前者的8倍。并且,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拥有2400万读者。

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曾跟我们感慨,“分账片从20部增加到34部,对每个公司都是巨大的冲击,而且这些片子无论从内容制作水准还是营销都要更好……但中国电影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这股冲击力迅速消化了,太厉害了。”

我们最初就是想做这样的选题:这个让所有人都觉得意外和惊讶的“厉害”的事是如何发生的。就在我们采访的过程当中,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诞生了。中国电影何止是抵挡住了好莱坞的冲击,简直是大获全胜。

2012年,中国进口分账片票房总额为88亿,国产片票房总额为82亿,几乎平手。看看那些最受欢迎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12.6亿元,《北京遇上西雅图》5.2亿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7.1亿元,《中国合伙人》还没有下档,截至目前票房累计5.3亿元。相比之下,《007:大破天幕杀机》票房为3.8亿,《钢铁侠3》为7.5亿。

这些数字一开始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而后就变得不可预测,以至于大家说起《小时代》未来票房的时候显得都很谨慎,生怕自己说少了。在一些人预估它5亿保底的时候,星美集团董事长覃宏认为它最终可以达到7亿,还有说法是,两部影片总计票房可达20亿。

中国电影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2012年,内地电影票房达到了170.73亿,同比增长30.18%,是10年前的18倍;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以7.8%的票房贡献,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那些以“代”来划分导演的方式已经完全结束了。当我们说起“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创作”的角度去看待这些“艺术家”。制片人杜扬回忆自己从业20年,在民营资本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15年前,绝大多数导演还是抱着自我的心态,如今她更多和陆川、滕华涛、金依萌等年轻导演合作。

“我们所谓的新导演都是没怎么拍过电影的导演,这些人没拍过,又想拍,心里头肯定积累了很多东西,所以这就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他鲜活、特别想表达。”她认为年轻导演应该具备市场化思维,而且更了解年轻观众也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于是,你看到的是这些人被描述为“颠覆者”,甚至是引领中国电影未来的人。

滕华涛,此前以拍电视剧为人熟知,代表作是《蜗居》和《裸婚时代》等直面都市人情感话题的题材,2011年上映的《失恋33天》以1500万的成本获得了3.5亿票房,开启了国产类型片和新媒体营销的话题;

乌尔善,广告导演,此前导演的电影《刀见笑》曾获台湾金马奖,2012年导演的《画皮II》是第一部票房超过7亿的国产影片;

徐峥,知名喜剧演员,在出演公路喜剧《人在囧途》之后自导自演了创下国产片票房纪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

薛晓璐,也是电视剧编剧,同时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副教授,此前拍过电影《海洋天堂》;

赵薇,知名演员,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时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的毕业作品。

现在,这个名单上还要加上郭敬明。这个新晋导演在本届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这样解释为什么那些著名导演反而拍不出卖座电影:“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从上一代变到下一代。2009年的时候观影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如果还用上一代的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他认为自己在电影里表达了这样一个年龄层的共同感受。据《小时代》营销公司麦特文化总裁陈砺志说,郭敬明在80天拍出了两部电影,但他的开机第一周主要用来学习如何拍片。

这些导演创造了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些“奇迹”。这些电影也与全新的一套语言联系在一起,比如“资源整合型”导演,或者“自我开发型”导演,你能想像出当这种对自身的能力的挖掘─后面可能已经有了更多的SWOT之类的分析。

所以徐峥回头看自己很矛盾,有了票房,所以别人觉得你企划案做得充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如果全是偶然,他也不这么认为。“作为演员,我以前拍片子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反馈。《人再囧途》是一个传统的喜剧,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当下的主题。不管这个电影拍得好与不好,观众会觉得这个事儿和他有关系,和观众有交流,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也对MBA的课程略知一二的话,你会发现他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强调电影或者产品的定位问题。他自称是一个“感觉失败”的演员,因为张艺谋和陈凯歌都不找他演戏。当他试图有突破的时候,只能选择类型片─这是这一轮电影热潮中大家最喜欢为自己贴上的标签。

但真正让他们感激的,或者是让他们自鸣得意的,则是“观众”。在黑暗中摸索了很多年的中国电影仿佛一下子读懂观众了。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提到了“观众”。考虑受众,或者,“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它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你很难想像,陈可辛会把观众请来看样片─根据观众的反映来决定如何剪片子,来决定如何修改内容。

这说的是《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其实最后是妥协了,有很多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放进去。”覃宏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星美国际是《中国合伙人》的投资方。他同时表示,《北京遇上西雅图》也采用了类似的操作方式。

滕华涛要相对冷静一些,他谈到的是“需求”,而不是“观众”。“创作一定是从上到下的,不能反向地去了解,这跟做产品不一样。院线告诉你这个东西卖得好,但这东西本来就是创作人员给你的,你再返还回去,市场上就有大量同质产品出现了,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被市场淘汰。”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羡慕的市场所呈现出来的让人兴奋的变化。如果说这里面有乐观的一面,那就是“尊重观众”和“关注现实”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的高度;如果说这里面有什么值得担忧的部分,那就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更了解观众,更懂得现实。

李安不这么看。

2013年6月10日,李安与龙应台探讨台湾文化问题,期间提及内地电影─“这么大的市场只有卖座的电影,还没产生真正的好片子”,以及“观众的品味还需要慢慢培养”。

在全球华人导演里面,李安被认为是最国际化的那一个。他的电影往往被认为能以西方视角传递东方的感觉,即便是早期在台湾拍摄的《喜宴》等“父亲”三部曲,也具备了这种能力。如果用这种标准来评判现在的中国电影,恐怕后者在张艺谋拍摄的《英雄》之后就没有太多可以进入国际视野的作品。2012年,在中国电影大放异彩、王中军认为中国电影在国内已经有了抗衡好莱坞能力的2012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创下9年来新低,为10.6亿元人民币,最高纪录出现在2010年,为35.2亿元。

在李安说出那句话后不久,《富春山居图》就挑战了所有人的底线。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卖座烂片”的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很戏剧化:在迪拜帆船酒店等豪华地点拍摄,总导演孙健君为投资方派格太合传媒公司总裁,先后拍摄过电视剧和政府宣传片,组织过大型歌舞晚会。这部电影被认为具备了所有“大片元素”,且“富含政治隐喻”。

“富春的剧本最初看起来特别好,你会觉得那是成龙的电影,那是《碟中谍》,那是大明星大制作,总之特别好莱坞。”何毓文,星美集团的一位员工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因为曾给这部电影介绍演员,他看过最初的剧本。但他表示,最后的电影和剧本相似程度“最多只有20%”。不止是如此,它还启用了《阿凡达》视觉效果总监恰克·科米斯奇(Chuck Comisky)来保证质量,成本达1.6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个电影从来不上映,它的这些元素会勾起人的无限好奇心和期待─可惜它上映了。

这部影片被认为“糟得匪夷所思”,但截至目前,《富春山居图》总票房达2.87亿元人民币。

很多被采访者认为,《富春山居图》的票房是个特例:在它上映期间,影院没有其他有竞争力的影片,人们很容易因为宣传上的“大片元素”走进影厅。在何毓文看来,这就像搭积木一样─一些影片的制作者和投资人认为,只要核心的几块在那里,总能构建起一部卖座的电影。

覃宏即将推出的《黄金时代》被他自己当成下半生的代表作,但因为它是许鞍华执导的“文艺片”,所以也始终没有其他投资人加入。但在5月的一周之内突然进来了4家,理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证明了演员汤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证明了编剧李樯”。

这积木已经有了几个重要的元素了。

“如果电影营销进入到工业化的流程,如果一部电影正常市场价值是1个亿的话,我觉得它最少能完成7000万甚至8000万,如果没有这个工业化的流程,可能只有1000万甚至几百万。”陈砺志说。这就是电影的工业化,最重要的还是营销策略和宣传流程。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电影,只要定位得当,把所有元素都讲得到位,那么最后的票房总不会差。

《第一财经周刊》曾经报道营销公司影行天下如何为电影《锦衣卫》做企宣,他们发现观众热衷于讨论吴尊和甄子丹的胸围多过影片剧情,紧急把影片调整为娱乐大片,门户网站和豆瓣网上发的新闻稿也换成了娱乐的语调。而乐视影业社会化营销总策划兼宣传部总经理陈肃认为,《小时代》的社会价值在于迎合了一种潮流:大家更愿意去讨论“有关痛痒,无关本质”的东西,无论是补偿、做梦还发泄。

各种可疑的价值观以多元化的名义跑出来,比如《中国合伙人》似乎认为,成功就是财富和名望,而财富和名望会带来更多更好的回报;做了一半的电影,很多影评人都只愿意肯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前半部分;最后,胡乱剪辑莫名其妙的《富春山居图》也不意外地出现了,几位“大胆”预测《小时代》票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可能“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也许《小时代》才是刷新底线之作:结构根本不重要了,只要帅气的男主角半裸的背影好看,它就一定会出现。

“我们看到今年的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更多年轻导演开始走进观众的生活。”美国制片人Andre Morga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中国电影市场还非常年轻,与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专业的组织完全没有可比性。其实正是因为这种要向好莱坞看齐的自大心理,才会让中国的电影在三四年前几乎一直赔钱。”

如果李安代表悲观的一面,那么Andre Morgan则乐观一些,从年轻人、现实题材还有对观众的尊重当中,可能会引领出一个新时代。

Andre Morgan和艾尔伯特·鲁迪合作经营的美国鲁迪-摩根集团是好莱坞历史最久,成绩最卓越的独立制片公司。他在1971年作为导演Monte Hellman的助理拍摄了电影TwoLane Blacktop(《双车道柏油路》),由此进入好莱坞。这部低成本电影虽然没有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但在影评人中间普遍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开启了美国人对66号公路的情结,成为培养忠实的公路电影粉丝的经典之作。

在这之前的1969年,Dennis Hopper拍摄的小型独立电影Easy Rider上映,在当时取得了41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邦尼与克莱德》和《毕业生》,这部典型的公路片引领着好莱坞进入1970年代,这也被认作是好莱坞电影最有创造力的黄金时 期。

好莱坞,如我们曾经采访过的“好莱坞编剧之父”罗伯特·麦基所言,有一个完整的生态。“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预算制作的大片,只是好莱坞每年出品的电影的1/10。”麦基说,好莱坞导演取悦某一部分观众,而不是“大众”。“如果你去迎合大众,你会看到马上有人指责你陈词滥调。”

我们的不同可能就在麦基所言的对“大众”的态度,在为迎合大众之外的,每年进入院线的231部电影之外的另外512部电影,所谓“土壤”的那一部分,可能是更不堪的创作。这是Andre Morgan所不了解的。

这还是一个脆弱的市场。《英雄》曾经制造一个中国电影的小高峰,冯小刚曾经以一己之力开创了贺岁片档。现在,小成本低制作的电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战胜突然增量70%好莱坞大片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的乐观之处,在于可以鼓励更多本土的年轻人和资金进入这个行业,而不好的地方在于,这个市场的竞争水平会变得更低。

6月23日闭幕的上海电影节里,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是一个重要的回顾单元。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提及1930年代的日本电影市场“观众品味低级,剧本也不得不跟着低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观众、影评人、编剧、导演和所有从业者共同建立起来一个不堪回首的低级市场。

现在,还要加上网络。大量影评脱离了传统媒介,人人都可以是影评人。由年轻人主导的网络口碑引导制片公司不断追逐热门但未必有价值的话题,甚至仅仅是为了“吐槽”。在中国,这样的状况可能还要再蒙上一层阴影─内地没有建立健康的影评机制,“红包”代替了独立评价。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个影评人没有办法公开批评某一部作品,而中国的观众自己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影评人都不过是电影公司的,所以他们在选择看电影的时候更愿意相信朋友口碑推荐,即便是豆瓣这样的网站,电影公司雇佣水军这种事情也让它们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影评人周黎明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海洋天堂影评范文3

深邃的大海犹如一盘永远没有胜负的棋局那样的扑朔迷离,更孕育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也孕育了一个海的孩子为海而演奏的钢琴师。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1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应该出现在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应该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爱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多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2第一部电影,有让我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影片以三人称的叙述开始,叙述了人们对美国的渴望。新奥尔良,美国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这样一个包容的城市却容不下1900。一个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遗弃在一条豪华轮船贵宾舱的钢琴上,却被轮船最底层的黑人添煤工人收养了。影片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钢琴就是他的妈妈。

“什么是孤儿院?”“孤儿院像监狱,关没孩子的人。”;“什么是妈妈?”“妈妈就是马,妈妈是世界上最棒的马,你赌她绝对赢。”一开始爸爸Danny给1900的世界观念就是与普世价值相反的,早已经在1900的潜意识里刻下了“船是整个世界而陆地是不可登上的船”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出现意外死了之后1900开始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钢琴演奏。准确的说,是钢琴和船一起组成了妈妈这个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再了钢琴和船的身上。

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过无数次,影片中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_上船的时候,因为这次靠岸才有了这个故事和1900这个人,因为是Ma_向岸上的人讲述了1900的故事,让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_问1900“你为什么不下船?你应该去看看这个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开始问自己,但他给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时间都花在质疑上,有些事情无须强求。”他真的是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质疑。不敢质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质疑他的职业——海上钢琴师,也就是不敢质疑他妈妈。而在他心里有些观念一直在被动摇。和农夫的那场对白发生在经济舱的钢琴边,就1900和农夫两个人。农夫说:“几年前我只懂耕种,我的世界就是那一亩地,我从没见过大城市。”这句的潜台词其实是“1900只懂弹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只轮船”。这是1900的自问。但是1900面对农夫说的话,回答却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个朋友和你一样。”这个“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实际上是不接受现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却离不开自己的妈妈。农夫为了自己的小女儿外出闯荡,说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并被海洋的声音所震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海洋的声音”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从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却没听过海的声音?我想,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梦想。农夫告诉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画面呈现的是1900对一个女子的送别。别人为他的琴声录制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那个女子,悠扬动听的琴声表达了1900对女孩的爱慕。他想要把录制的唱片送给她,却一直没有勇气开口。他半夜跑到船舱偷偷的吻她,在船上远远的望着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个农夫的女儿,在女子下船的时候他像女子求证了这个猜想,看得出女子对他也颇有好感,但手里拿着唱片却最终都没能把礼物送出去也没能下船追那个女子。他在船上遇到过无数的美女为什么偏偏喜欢上了这个女子?而这个女子为什么又恰好是农夫的女儿?因为这个女子象征着“自我”,农夫为了他女儿出来探索、闯荡去新奥尔良寻找自由,而1900也对她有无限的渴望,只是他没能克服自己的胆怯,他把唱片折断了,也断了自己的梦想。这次送别对1900来说是个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寻找自己的过程中失败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阵子之后,1900终于决定下船了,去寻找新的世界。他和Ma_聊自己下船之后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员工都与他告别替他高兴。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时突然停住了,影片进展到这里变得十分揪心,观众最不希望的事情发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视着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犹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却稳稳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彻底绝望了,转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呈现故事,Ma_站在现在的时间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仍旧在继续。那艘船经历了战争,已经破旧不堪,准备被爆破。过去和现在两个故事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交汇了。Ma_去废弃的船上疯狂地寻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还在船上。破旧的船舱里全是废铁和积水,Ma_用留声机在船舱里放着被1900折断的唱片,音乐放遍了每一个角落,然后他们相遇了。

他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当初我下定了决心下船,下船的时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难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没看见的景物。”,“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郁的香水,是我创造不出的旋律,我永远下不了船。”他从一出生就不被这个世界所承认,他是被遗弃的孩子,面对抛弃自己的那个世界他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的无力。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最没有勇气去争取的。他对陆地的排斥实际上投射出的是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接纳,他没有勇气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甚至在离别时,在他对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纳的。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恋母情结中,似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这个世界。最终,在自由与死亡之间他选择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个情节,他在那个情节中一次又一次轮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开始就说这是个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这样的名字么?影片中时不时出现荒诞的情节,这让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子人格,他是Ma_的子人格,是我们每个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们的欲望、无比渴望却不被自己承认的欲望,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远都下不来,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永远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开始就感动了我,越往后情绪堆积的越多,终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静的场面中爆发了,影片结束之后都无法平息。影片叙述很紧凑,两个小时每个场景都很经典,钢琴演奏在作为影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上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我长这么大写的第一个影评,我没办法把每个觉得精彩的地方写下来,因为真的太多了。我没敢看别人写的影评,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实的表达自己最及时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几遍之后会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将感受写下来,是怕任何时间或事情的打扰让我忘记此时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对或者错。

我打算将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3《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天赋异秉的钢琴才华吸引了爵士乐史上普遍公认为“第一位巨匠”的Jelly Roll Morton注意,特地前来船上与他较量。而这位从未接触过陆地的钢琴师,更因着对爱情与新世界的好奇,离开他原有的世界,去寻求更美的理想……

是的,在最富于戏剧性的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以前我并不知道在海上生活也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纯粹,自然。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简单地活着,生命中只有钢琴。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个人魅力:自信而执着、优雅而潇洒、可以轻易的透过表象而通透他人的心迹,可以挥洒地通过88块音符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自己的内心或所洞察到的。编剧赋予他不同寻常的身份、出生、收养和死亡,无师自通,天生的钢琴师。

1900和麦克斯在随狂风暴雨摇摆的船上弹奏钢琴的那一幕,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轻快的钢琴曲下,两人似乎与钢琴融为一体,优美而流畅在大厅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极!

接受挑战的那一场也印象深刻,前两场比赛不知是有意无意发挥平平,甚至在对手表演时竟然感动的流泪。最后一场开始前,1900向朋友要来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说了一句话:“你自取其辱!”接下来狂风骤雨般弹奏出《群蜂乱舞》,震惊在座所有人。一曲完毕,1900将烟的一头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经过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频率震动而发热,竟将烟点燃了……

影片介绍:男主角1900的整个人生都已经是一场悲剧了。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好人不得好报,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我不知道为什么说他是悲剧,但也许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悲剧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4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 why?其实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1、看过电影的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其实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

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但未来是恐惧的。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他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51990年,海上颠簸了许久的乘客,在浓雾中,看到了若隐若现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游客情不自禁高声欢呼,一扫长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后面,那个有着无限可能、无限希望的地方。

维吉尼亚号是往返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一艘轮船,无数的移民搭乘这艘轮船,漂洋过海,来到纽约。

1920__年,锅炉工丹尼,捡到一个弃婴。丹尼给孩子取名叫:1900,从此,他就生活在这艘轮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国际,则是:世界。

8岁时,丹尼离开了他,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展现了对钢琴有着惊人的天赋。27岁时,他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开来,海上有一个超棒的钢琴家。

所以踏上维吉尼亚游轮的乘客,都会听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声。他日常工作,是为头等舱的贵族豪客们服务,钢琴演奏,本就不是穷苦大众所能负担得起的娱乐。

但他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溜到三等舱,为大家演奏,尽管这里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但这里却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难得的轻松惬意。

轮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拥而散,就连水手船员,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1900.

游轮仿佛是世界的缩影,虽然他从未踏足陆地,但每天都有无数人与他擦肩而过,他能感觉到人们的欢笑、悲伤、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对未来充满期待……1900已经看到了世间的人生百态。

他也曾眺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也曾想过,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小窝。

他也曾为了一个心爱的女孩,拎着行李箱,走下船梯。可就在他即将踏足陆地的一瞬间,还是改变了初衷,转身回去了。

陆地就那么可怕吗?并不是。看起来无限延伸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那纵横交错的街道,该往哪儿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个地方属于我?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对于钢琴,彼此就相当了解,钢琴上有88个有限的琴键,却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而城市在他的面前,仿佛是看不到尽头的琴键,对于他掌控不了的“琴键”,他只能选择放弃。

荣获22个国际奖项,时隔20__年的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复映,其魅力依旧不减当年。

1900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此刻他就是这里的主宰,暴风雨中,轮船摇摆颠簸,行走在这里都要踉踉跄跄,1900却可以在这里畅游滑行,弹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争取更多的可选项,才会有选择更多幸福的话语权,但本片告诉我们,太多的选择,反而会让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里没有尽头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影片的最后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别,他们脸上带着微笑,但他们心里明白,再见已不可能。

海洋天堂影评范文4

《头脑特工队》是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由彼特·道格特执导,艾米·波勒、比尔·哈德尔、敏迪·卡灵等联袂献声配音。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1每当站在意识的边缘,俯瞰回忆的深谷,都有嚎啕大哭的冲动。昨天晚上和损友一块儿看《头脑特工队》,尽管之前就被告知将是一部催泪之作,却没想到是这样坚决的形式。总觉这两年看的动画片,都在讲一个相似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对美好过去的无尽追怀和自我认同的不断重建。尽管主题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底色。

《头脑特工队》可能是目前为止最直接最完整地呈现这一主题的作品,没有假托一只玩具熊或一个童话公主,而是直接呈现了成长过程中美好记忆的一次次陷落。当小女孩拒绝回应爸爸的玩笑时,淘气岛轰然倾塌,我身边的陌生姑娘在啜泣,而我想要嚎啕大哭。

童年真的是在某一瞬间像爆破一样消失的么?小孩子可爱的瞬间,大多是不自以为可爱的,而从逐渐懂得“卖萌”开始,我们学会通过假装来重温童年时受到的宠爱,而童年也真正成为无法返回的孤岛。

Bing Bong这个幼年幻想中的伙伴,和《玩具3》里被抛弃的大熊,和《无敌破坏王》里风光不再的糖果国王,甚至和《飞屋环球记》中受到质疑的冒险家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担心如果莱利是一个受到心理创伤的小姑娘,Bing Bong很可能会黑化为一个相似的反派人物了,然而受到呵护的莱利幻想中的伙伴是快乐而憨厚的,为了小姑娘的快乐它最终选择消失在遗忘的深谷中。这样的遗忘是如此地不知不觉,以至于我们几乎从不会为忽视了某个幻想中的伙伴而愧疚。当乐乐趴在悬崖边看到Bing Bong逐渐化为暗影,我拼命地从我的回忆的废墟中搜寻那只被我赋予过生命的小鹿气球和被我想象成小马的儿童自行车,是我抛弃了它们,还是它们离开了我?

为什么不能永远以过去的形式存在。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获得新的记忆遗失旧的。到底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还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天堂图书馆一般的记忆档案馆中的管理员啊,他们的销毁记忆的时候不会难过吗。或许皮克斯觉得回忆还是及时清理的好吧,即便是美好的回忆,留下了太多也会令人难过。《飞屋环球记》中的老人的故事,不是事情的另一幅面孔么。人生于世何止是与童年、与旧友的不断告别,人生于世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遗忘的哀愁或许是时间的奖励。把所有故事都戴在身上,才是旅途中最艰难的状况吧。

然而这样想也并不能让我释怀啊,真想跳进回忆的深谷中,重新看看每一个灰色的海洋球。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2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3《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皇拭娑孕律睿膊幌抻诟改该强垂笫突沉撕⒆又战涑捎卸懒⒁庵镜母鎏謇胱约憾サ南质怠?/p>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但那并不对。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然而这正是人生。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4这部脑洞很大的动画片让孩子更懂自己,我们更懂孩子

我一直很少让小小兵看动画片。

现在上幼儿园以后,有时老师会放一些教学的动画短片,去接他的时候还看得津津有味,不想回家。

我发现好的片子可以给孩子很多想象力的启发,于是也开始精心挑选一些优质的片子陪他一起看。

昨天和小小兵看了一位科学家推荐的《头脑特工队》,想不到一部动画片竟然看得我老泪纵横,不愧是皮克斯的回归神作。

20年,这部片子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

豆瓣上评分是8.7分。

故事从小女孩莱莉出生后,第一眼见到父母开始。

她在父母的的呵护下慢慢长大,脑海中保存着无数美好甜蜜的回忆。

当然这些记忆还与几个莱莉未曾谋面的伙伴息息相关。

他们就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

乐乐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自带光圈上窜下跳,常年呼吁“嗨起来”,遇到困难口头禅是“I can fix it”,我能搞定。

作为团队的领导,乐乐协同其他伙伴致力于为小主人营造更多美好的珍贵回忆。

某天,莱莉随同父母搬到了旧金山,肮脏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园环境、逐渐失落的友情都让莱莉无所适从,她的负面情绪逐渐累积,内心美好的世界渐次崩塌。

而这些只是故事的背景,真正精彩的故事在她的大脑里,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又完全虚幻的世界。

比如幻想乐园,有莱莉从小幻想中的好朋友——冰棒,带她坐着火箭去月球。

抽象思维区,是个怪诞的地方,它能把想法、情绪统统压成二维再到一维。

潜意识区,是个阴森的空间,关着一只可怕的小丑。

记忆填埋场,则是深渊的记忆废墟,掉到这里的记忆,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为了帮助莱莉恢复正常,重新找回快乐,乐乐想方设法从遗忘区回到大脑司令部。

这个时候莱莉的个性小岛逐渐崩塌,首先是淘气岛。

我们经常会责怪孩子太淘气,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

却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当他们突然变得安静了,懂事了,那是因为,他的世界里构成个性最重要的一座岛屿被毁灭了。

调皮捣乱的时候,才是他们最快乐,最本真的自己。

个性小岛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决定因素,每个核心记忆点亮一座岛屿,映照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

温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闯祸的好友,比赛得了奖——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每一点。

每当失去一个核心记忆,性格中对应的那部分就会轰然消失。

这真有点让我们这些大人细思极恐,一不留神,可能我们就毁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随着家庭岛,友谊岛,诚实岛......的逐渐崩塌,莱莉成了一个失去情感,离家出走的“叛逆”小孩。

随着年龄增长,她大脑里情绪的小人也在发生变化。

越小的时候,除了乐乐,就是怒怒最霸道,分分钟跳出来喷火“烧死你”。

长大后,小时候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的忧忧,总是悄无声息的出现,让你痛哭失声,或瞬间悲从中来。

但也是他,让你懂得了理解与宽容。

陪孩子一起看的时候,可以引导他自己说说每个小人代表的情绪,可以很好帮助他了解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片中最惊喜的,不只五种情绪的互相作用,还有对影响性格与情感的个性之岛、核心记忆、抽象思维、造梦工厂影像化的呈现。

记忆废墟的设定太催泪,那些被遗忘的曾经和所有崩坏的岛屿,就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本质上虽然是个儿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让孩子看了会欢喜,成人看了会悲伤。

因为我们脑里也曾有无数个小岛,只是早已被毁掉,也不会再修复。

那就让我们保护好孩子的神奇世界,让他长大以后,能有一座自己的城堡,永远存在。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心得小学范文510月13日晚上,我带着女儿和儿子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头脑特工队》。

作为皮克斯的忠实影迷,该动画工作室出品的每部动画片我几乎都陪着孩子看过至少两遍。其中,《头脑特工队》几乎是皮克斯动画片中情节最简单的一部,然而,却让我几度流泪。

本片主人公是一个叫莱莉的11岁小女孩,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但随着父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面对新学校的不适,面对旧闺蜜的疏远,面对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导致的淡漠,她的情绪变得很负面,却一直压抑这种负面情绪,故意做出积极乐观正能量的样子,最后终于某个夜晚,在怒火中爆发,在噩梦中惊醒,偷了母亲的钱离家出走。走到半路上,突然醒悟,于是回家。

影片小主人公外在世界的经历非常简单,但小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探索却极为复杂,细腻,微妙。莱莉大脑中有五个情绪小专员:喜乐(乐乐)、忧伤(忧忧)、愤怒(怒怒)、厌恶(厌厌)、恐惧(怕怕),它们主导着莱莉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解、协作,演绎得既富有科学逻辑性的真实,又富有文学戏剧性的美善,实在是难得精品。

我留意观察到,此片之所以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导演彼得·道格特的成长经历,以及导演女儿艾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道格特读小学五年级时,他父母举家搬到丹麦住了一年,以方便他父亲学习卡尔·尼尔森的赞美诗音乐。道格特的两个妹妹当时都过的比较轻松,但他却掉队了。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他上高中的最后阶段。

“那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他说,“突然之间,砰地一声,你童年那种田园诗一样的肥皂泡就那么破了。你开始意识到,你做的每件事情,你的穿衣戴帽,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在品头论足……我一直觉得自己笨拙、羞涩,因此,我在某种程度上缩回了我自己的小世界。”

后来,道格特也为人父母,在2009年末,他注意到,自己11岁的女儿艾莉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她开始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内向。老实说,这种情况在我自己心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安和恐惧……大家都知道,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看到我女儿的成长,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让我会想到自己成长的过程是如此艰辛,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都有共鸣,回想成长的经历……”

道格特的分享让我特别感动,难怪我在本片的很多情景中,看到了《飞屋环游记》式的温柔怀旧,看到了《玩具总动员》式的坚贞友情,看到了《怪兽电力公司》式的价值反思----如果说,《怪兽电力公司》指出真正的电力能量不是来自恐惧,而是来自欢乐,那么,《头脑特工队》就更甚一筹,指出真正的情感健康,不是来自营造肤浅的欢乐,而是直面深邃的悲伤。

不过,如果仅仅如大多影评所解读的,认为本片的主题是“鼓励孩子要敞开真实自我,要表达悲伤情绪,要坦然接受失丧……”,我觉得又失之片面和单薄。仅仅到此为止吗?

我思考的问题是:在怎样一种更深层面的人际互动下,才可以帮助孩子自由的敞开真实自我,勇敢的表达悲伤情绪?

每人都有“被忽略被遮蔽的内在小孩”

以小主人公莱莉为例,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其实是方方面面孤独体验的叠加。我们能看到,莱莉在新学校新班级做自我介绍时,从强颜欢笑(象征“我情绪很好”)转到失声痛哭(象征“我情绪不好”)时,并非没有敞开真实的自我,也并非没有表达悲伤的情绪。

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同学(包括老师)走上去拥抱安慰她;集体活动午餐时,没有人搭理陪伴她;冰球比赛受挫时,没有人鼓励扶持她,再加上旧闺蜜有了新伙伴,对她没有任何嘘寒问暖;父母也因为工作忙碌琐事烦乱而忽略她,最后,她只能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怀念从前——从前父母、从前同学、从前老师的爱。

那么,她为什么要半路回家?因为借助无数温馨美好的童年点滴回忆(情感账户),她始终相信爸爸妈妈是爱她的。所以,她回家后才能勇敢而自由地敞开心扉:“我知道你们希望我开心,但我真的很想念明尼苏达……”这时,她的父母反应和新同学们完全不一样,他们紧紧将她揽入怀中,心有戚戚地说:“其实我们也和你一样,怀念美丽的森林,怀念自家的后院,怀念你溜冰的春湖……”

在相拥而泣的爱中,莱莉所有的怀旧悲伤都化作更深的成长喜乐。

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莱莉回到家,真实表达悲伤情绪后,换来的是父母的愤怒、讽刺、冷漠或道德批判的话,莱莉还会敞开心扉吗?

莱莉的这种离家出走经历,在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中反复出现。我们上一代父母是比较悲哀的,本来自身就积压了很多百孔千疮的负面情绪——比如我父亲,童年遭遇家庭变故、青春遭遇浩劫,前途遭遇他人排挤,信仰遭遇彻底破产,婚姻遭遇激烈冲突,既不懂得如何经营夫妻关系,更不懂得如何经营亲子关系,所以很多无处泄愤的怨气和怒气都转向了比自己更弱势的儿女。

大约也是在莱莉这个年龄,有一天中午,我父亲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把我重重奚落了一番,平时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就过去了。但那一次,面对那些辱骂嘲笑之语,我实在忍无可忍,哭着跑了出去。

我家附近300米处就是长江,我在长江码头上一边哭一边徘徊,最后情绪平静后才蹑手蹑脚地走回去,父亲只是冷眼看着我:“还敢跑!有本事你就别回来啊!”我心头一哆嗦,只得听着他的嘲讽继续唯唯诺诺,但却暗暗发誓:“这真是自取其辱,永远不要再哭,永远不要当弱者,眼泪没有任何价值!”

后来,在16岁那年夏天,和17岁那年夏天,我又分别有两次离家出走的残酷经历,一次是夜半坐车私逃,一次是夜半投江自杀,但这两次都未遂,而后果也更加惨烈,我也更加封闭。

所以,不难回答,为什么孩童(甚至包括成人)要隐藏真实的自我,回避悲伤情绪?因为比起喜乐,悲伤是内心最脆弱也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最容易被伤得体无完肤的情感。一旦坦露后,如果不被接纳和理解,反而遭遇冷漠或嘲笑,自身就会不再轻易继续坦露,而是用很多的盔甲将自己严严实实武装起来,变得设防、强悍、冷峻、坚硬、过度独立孤傲……

所以,孩童敞开真实自我的程度,与他们父母(包括老师、同学、亲友)无条件接纳的程度是成正比的。从年龄差异角度,青少年比孩童更不容易敞开一些;而从性别差异角度,男孩比女孩,男人比女人又更不容易敞开一些。在这个看似不得不带着各种面具各种标签各种身份生存的时代,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遮蔽被忽略的内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