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4]张培茵,孙琦,石长波.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S1):61-64.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就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学科,在中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不是单纯的学习旅游这一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管理学、地理学、市场学、文化学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选择方向多样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方向呈现出了多元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进修大专、本科学历,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另一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岗位急剧减少,毕业后选择轻创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学校也会通过专业讲座和创业知识的培训帮助毕业生创业路上少走弯路。最后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层次虽然参差不齐,但大都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学校也会在就业来临之际给予学生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
(二)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就业信息渠道也展示出了其多元性和畅通性。第一,对互联网的充分利用,学校利用互联网在学校网站为学生召开就业专题讲座与建议,帮助学生在就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学校甄选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并及时。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小型就业见面会,并邀请上海、苏州有名的旅行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招聘并给出建议和指导。第三,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型招聘会,就业意向强的学生除了参与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还可以参加其他省市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并及时投递简历。第四,学校主动运用自身关系开拓就业市场,学校老师利用自己校友、行业优秀人士开通更大的就业市场,为高素质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以上方式都说明了就业信息的多元化和畅通性。
(三)就业指导的有力性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就业指导小组人员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同时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见处理并分析当下人才招聘的策略和要求,真正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并取得心仪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学习,考取更高的学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便后期更好的就业。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落差大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首先,旅游管理人才不足,尤其在一些旅游大省更是如此,部分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了旅游行业,但一旦有其他就业机会就不会再选择旅游行业,真正长期留在旅游行业的毕业生占少数。其次,高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内容相对较窄,真正能够承担项目策划且对旅游市场运作敏感的人才不多,以上两点导致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供需错位。
(二)就业率较低
数据显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約50%的学生在非旅游专业就业,也就是说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其他领域就业成为了热门,旅游工作比较辛苦,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相比本科生不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体系,在专业领域内就业感觉压力很大。另外,近两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尤其中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劳动和薪水不成正比,那么学习旅游专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三)就业失衡
中职旅游专业就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毕业生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因志向高远而选择了一线城市,这就给就业市场带来一些困惑,就业市场与人才需求也产生了矛盾。其次,就业去向失衡,部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考取更高的学历,加之部分学生选择了非旅游业,真正留在旅游业的只有少数。
四、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改善对策
(一)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首先是培养理念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完善,在教学中应当多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并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应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高
课程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规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它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不同内容的比重,力争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并发挥最大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作战经验。其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考察,设立科学的考察机制,使教师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最后,科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科研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五、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找到相应对策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58-59.
[2]王淑芳,孙怡,谷慧敏.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5(S1):162‐167.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1.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切实际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从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而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从业者要想成为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从基层做起,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管理只能是
空谈。
2.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多数教师是由其他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的,对于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授课时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校门里走进来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授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切合市场需要。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学生实践内容单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多数在酒店,而在旅行社、景区等部门的实习机会则较少,这对于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通过实习这一渠道得到提升。
5.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现象较为突出
旅游教材的编写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虽强,但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研究
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进行细分,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运作管理、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缺少的是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形式与本校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还可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操作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未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4.增加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渠道仅限于酒店,实习范围过于狭窄。旅游院校通过以下渠道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训练环境;二是院校应增加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联系,开展校企结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美国旅游专业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5.重视教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