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农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1
蟹苗选购与放养
(1)蟹苗选购。选用长江水系亲蟹在土池生态环境繁育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亲蟹要求雌蟹100g/只~125g/只、雄蟹150g/只以上。蟹苗具体要求:淡化6日龄以上,体色呈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出池时水的盐度在4‰以下,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16万只,育苗阶段水温20℃~24℃,幼体未经26℃以上的高温影响。活动能力强,蟹苗在苗箱中能自行迅速散开。育苗阶段幼体未经抗菌素反复处理。(2)蟹苗运输。适宜干法运输,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cm~60cm,宽30cm~40cm,高8cm~12cm,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个~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kg~1kg。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箱内用水花生茎撑住箱框两端,然后放一层绿萍,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也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并保证了蟹苗层的通气。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3)蟹苗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前。蟹苗先在环沟中培育1个月左右,放养量一般每公顷稻田22.5kg~30kg,蟹苗运到田边后,先将蟹苗箱放入环沟水中1分钟~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2次~3次,以使蟹苗适应水温和水质。
蟹苗~Ⅲ期仔蟹培育
(1)饵料投喂。因为河蟹在蟹苗种各阶段其习性不同,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投饵培育措施,才能提高其成活率。蟹苗养成Ⅲ期仔蟹投饵模式详见附表:人工饵料可采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烧熟后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颗粒,直接投喂。其混合比例为:杂鱼0.8kg加麦粉1kg,饵料一部分投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散投于水生植物密集区。(2)分期注水。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保持20cm~30cm,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10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1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20cm~25cm,达到最高水位(70cm~80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用密眼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否则,容易死苗。(3)日常管理。一是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必须及时加以杀灭。二是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活动情况,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勤作记录。三是池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左右,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大田蟹种饲养管理
(1)大田放养。一般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进行,此时可测定环沟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如果数量正好适宜大田养殖,即可拨去培育池的围拦,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如果数量不足或多余要进行调剂。(2)饲料投喂。仔蟹进入大田后,除利用稻田中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水草、小麦、玉米、豆饼和螺、蚬、蚌肉等饵料,采取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饲养期间根据幼蟹生长情况,采取促、控措施,防止幼蟹个体过大或过小,控制在收获时每千克在160只~240只之间。(3)水质调控。育蟹种稻田由于水位较浅,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要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4)日常管理。要坚持早晚各巡田一次,检查水质状况、蟹种摄食情况、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及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蟹种逃逸。尤其要防范老鼠、青蛙、鸟类等敌害侵袭。生长期间每15天~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公顷用生石灰75kg。(5)病害防治。一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要突出一个“防”字。首先是投放的大眼幼体要健康,不能带病,没有寄生虫。二是饵料投喂要优质合理,霉烂变质饲料不能用,饵料要新鲜适口,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高,以保证幼蟹吃好、吃饱、体质健壮。三是水质调控要科学,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2
推动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的社会化服务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县能源办、桃林镇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了专题研究会,并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定了面向市场、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开发的建设原则,重点利用日光温室种植越冬蔬菜。品种布局上,突出一区(村)一品,力求形成规模、形成特色,以规模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高规模效益。经营管理上,按照产业化机制运作,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
2强化服务,加强培训
猪—沼—菜温室大棚建造技术要求高,物资投入种类多、数量大,县能源办把强化服务、加强培训指导作为确保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了对沼气生产工和种植户培训力度。2011年共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赴外地参观学习8批次,聘请县内外专家20多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共培训12场次,培训技术骨干56人、农户1200户,制定了“四位一体”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制定了12种蔬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桃林镇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达到了市级领先水平。技术资料发放到每一位种植户手中,发放技术规程8000份,技术明白纸1.2万份。同时县农委技术人员实行入棚入户科技服务活动,全程跟踪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建棚扣棚、茬口安排、育苗定植、病虫害防治、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问题,对农户手把手的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技术服务到位,管理到位。为了解决农户不会建,不会管的问题,桃林镇政府从山东寿光、苍山、青岛瑞克斯旺种苗公司等地请来温室大棚建造、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帮助建造了2个日光温室猪—沼—菜生产标准示范区、两个拱棚生产标准示范区,在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关键时期,组织16户农户进行现场观摩、讲解、培训,通过参观交流、示范户讲解、技术人员的现场操作等方式,让所有的种植户都学会了建造、生产和管理技术。典型样板的树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的保障体系
1积极协调,筹措资金
县农委、桃林镇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解决建设资金,整合农村沼气建设、清洁能源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资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同时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县农委、桃林镇政府牵头联合各有关部门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协调农业银行、信用联社、邮政、互助合作社等金融单位和部门,加大对日光温室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发动、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建设日光温室,让群众真正成为日光温室建设、经营和投资的主体。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原则,政府,思路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农业循环的系统。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其次,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再次,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进入空气中。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4
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形式的循环农业战略存在的问题
第一,双城市乡镇有95%以上的农民在使用传统坑厕,一直以来,农民用人畜的粪便来作农家肥,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经济又利于作物生长。然而,农民自然堆置的农家肥时间长,而且在自然发酵的过程中养分流失较严重,造成很大浪费,这样发酵的肥料一般都呈现“脏”、“粘”、“臭”现象,使用不方便,易造成烧根烧苗。再加上村民对畜禽尿资源处理不当,堆积成山,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的整洁和村容村貌。第二,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的副产品,其含有大量的有机碳和各种营养物质,是重要的有机肥资源。秸秆一直作为农民的燃料,这种无度的焚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损坏了土壤的墒情,且部分地块已由于秸秆的集中燃烧而严重造成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结构的破坏而且危险性极大,极易引发火灾,威胁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由于农民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固有的社会生活环境,固有的落后思想根基以及固有的生产氛围,导致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对循环农业认识不足,加之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支撑方面的不完善性,导致了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破坏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和完善双城市资源再利用形式的循环农业战略
(一)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
第一,人畜粪便还是有机肥料的宝贵原料,经过高科技的研制,将其制成浓缩高效且无害的有机肥,这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战略的本质,低投入、高产出、高循环、高技术的新型农业。可以采用厌氧发酵法,其核心技术是厌氧固氮发酵,厌氧微生物充分发酵畜禽排泄物并将其转化为肥料。这种方法可以将畜禽粪便在通过厌氧发酵提取生物质能后,其中的N、P、K等营养物质仍留存在沼渣、沼液中,这使得肥料的营养成分更容易吸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不仅可以将循环农业战略思想以高科技为依托,采用新的发展方式,依赖和谐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循环流动。第二,号召政府予以经济扶持,改双城市农村传统坑厕为冲水厕,既利于卫生便于粪便的收集,又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生活中,引导村民去认识农业废弃物的重要性,建立一种新的循环发展观。
(二)废弃秸秆的综合利用
第一,对秸秆这一非木材纤维是生产文化印刷用纸等的重要原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其非木纤维短、强度低、杂细胞多的特点,选用化学助剂提高其利用价值,来发展造纸业。第二,经过工艺上的美化处理,还可以将秸秆制成质量轻、物美价廉的板材、装饰材料等;再如秸秆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经过合理的研究还可以生产食用菌。如果原料剩余我们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加工成为牲畜的饲料,又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促进了农业的生态循环。双城市秸秆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建立农业生态复合体系,因地制宜,鼓励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以“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为模式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5
1.1理论基础不完善
循环农业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呈现出非常大的复杂性,需要把农林学、环境科学、生态发展科学等多种学科整合统一起来。分析循环农业的特点,研究循环农业经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了解现在我们农业采取的生态模式着手,在充分研究分析我国现有农业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组织农业方面专家讨论研究,建立起循环农业经济完善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给循环经济农业理论体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正的实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
1.2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我们即使已经具备完善的循环农业经济理论体系,如果政府不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我们的循环农业经济也只是一句空话,很难得到落实和进一步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主要是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在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有些地方出台相关农业政策,使得在农村实现对水、土地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非常苦难。在我国有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需要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往往会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地区,即使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好,他们更加关注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会把关注点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上倾斜。因此,政府需要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引导农业劳动人员增强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积极性。
1.3没有先进的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在一个大的农业系统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尽量的减少在农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投入。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对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农业产品对此利用,尽量的增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尽可能的进行废物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大在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转变知识为动力,减少自然资源等实际物资的投入。不断地增加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的投入,减少循环经济发展中物质的投入,需要有完备、齐全的科学技术做后盾。但是我国很多地方在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活动,对先关技术措施研发比较少,我们农业相关技术人员没有认真考虑过如何去发展我们的传统技术,如何很好的在传统的技术上创新,引进外来的高新科学技术,为我国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1.4农民缺乏先关的技术知识
循环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我们的农业经营人员,经营者文化素质水平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首先我们的农业经营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懂得一些相关的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懂得如何经营管理等。要想发展循环经济我们需要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情况的新型农民。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者一般不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素质等,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2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措施
2.1健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
我国循环经济需要在多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包括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居资源占有率极低等。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保障我们循环农业经济的顺利实施,应该尽快的建立先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扶持政策,给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农民一些补助、优惠等,保障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应该通过国家的引导,建立多方位投入体系,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重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做无公害处理等带动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推广。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2.2对农业环境进行有效监督
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在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恩能够被察觉,但是一旦造成了破坏,影响很大,而且治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对我国农业环境的检测体系,通过对我国农业环境的检测和监督,定期向相关部门做环境质量检测报告,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治理。循环农业经济最终需呀通过市场机制的认证,因此需要加强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包装、完善产品在市场上的准入度和认证体系、通过各种方法遵循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行为,增加循环农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的认可程度,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3培养循环经济意识,走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不到位。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现象,对资源的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对于环境资源来说,需要科学、合理的处理固体废弃物,有效的防治环境的污染。据统计,在一些地区农村的人均固体废弃物和构成接近城市地区,农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城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还要多。农业生产不再使用有机肥料,而是直接使用无机肥料,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无机肥料,而有机物越来越少,致使许多农作物严重受到损失,产量极具减少,质量低劣,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意识,科学的使用资源,注意做好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此外,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经济,使得部分废弃物循环利用。我国农村的固体废弃物的来源非常的广泛,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过去我们都做为有机农家肥用到农业生产中。使用农家肥能够改良土壤、使得土壤更加具有肥力,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不再使用无机肥料,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因此,应该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鼓励农民对废弃物进行重复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
2.4做好循环经济的宣传,鼓励农民学习农业知识
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主体,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农民掌握科学技术。让从事从业活动的人员真正的掌握一定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依靠农民自身,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培养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循环型农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优化升级。
3小结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6
1.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循环农业中的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政府和中介组织。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循环农业的内核是产业链延伸与生产、消费的统一,因此应将消费者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中。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影响的是链内因素和链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链内行为主体包括涉农企业、农户、消费者,链外行为主体包括政府及中介组织,各行为主体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见表1。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任何单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从而影响主体行为的选择,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同时还受到反馈行为的纠正,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1.2ISM模型建立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ISM模型法利用图形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描述和阐明问题,这对于理清思路、明确问题,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都极为有用。
1.2.1确定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基于吴锴对参与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分析,并将消费者纳入其中,将表1中细分的17个因素,使用方格图分析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影响因的相互关系。,A表示方格图中行因素影响到列因素,∨表示方格图中列因素影响到行因素,X表示两因素相互影响。
1.2.2根据方格图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方格图建立邻接矩阵,利用Warshall算法得到可达矩阵M。Warshall算法是一种求二元关系传递闭包的高效算法,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设在n个元素的有限集上关系R的关系矩阵为M(即方格图的邻接矩阵的布尔矩阵),置新矩阵。
(2)置i=1。(3)对所有j,1≤j≤n,执行如果A[j,i]=1,则对每一k=1,2,…,n,置A[j,k]A[j,k]∨A[i,k]。即当第j行第i列为1时,对第j行每个元素重新置值,取当前值与第i行的同列元素之和;否则对下一j值进行同样步骤。(4)i增1。(5)如果i≤n,则转到步骤(3),否则停止。可达矩阵表明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矩阵M中,如果2个因素之间有着直接或递推的关系,在矩阵相应位置上规定值为1,否则为0,且默认因素对其自身有影响。
1.2.3对可达矩阵进行划分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就是将影响程度不同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因素之间有一个轻重先后的框架。其步骤如下:
(1)寻找最高级要素
受要素Si影响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M(Si);影响Ri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Ri的先行集U(Si);如果M(Si)∩U(Si)=M(Si),则Si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
(2)寻找其他各级要素
找出第一级最高级要素后,从可达矩阵中划去该级所有最高级因素所在的行和列;再从余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以此类推,可找出每一级所包含的最高级因素集。这样逐步分析就可以将不同的因素划分出层次。根据以上步骤,求出第一级最高级因素集L1={S18},在M中去掉18行和18列,依照上述方法寻找第二级最高级因素集,以此类推,得到各级最高因素集如下:L2={S5,S6,S7,S10};L3={S12};L4={S4};L5={S1,S2,S3,S11,S13,S14,S15,S8};L6={S16,S17};L7={S9}。
(3)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由按级顺序排列的可达矩阵去掉单位矩阵后,可清晰看出各因素的层次关系,以此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影响因素的ISM模型。
1.2.4结构模型分析
可直观了解到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是一个具有多层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影响因素主要分为3个层次: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深层原因。直接因素主要和企业有关,包括技术水平、资金支持和经济绩效。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根植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动和干扰归根结底只有通过系统内因才能起作用,同时内因也有主次之分。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农业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它是管理系统内因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自主行为直接影响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性质及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当外因转化为内因时,整条供应链才会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系统化、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在观念、资金及技术上是否有能力对环境压力(外因)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也是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关键。因此,企业获得技术指导和经济支持将有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此外,经济绩效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将环境压力通过供应链管理转化为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这才真正符合了链上各主体的根本利益。间接因素关系到中介组织、农户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行为。农户和消费者对绿色市场的反馈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行为,这些反馈行为受到认知、市场价格、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消费者和企业这三者之间关键的链接点就是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农户与企业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效链接起来,并在生产、销售等环节为各方提供服务,比如知识、信息的传播、技术指导、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资金服务、监督协调等。作为绿色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中的重要一员,政府在建立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系统有效的制度环境、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绿色供应链上行为主体自利的存在,如果缺乏外部的规制者,仅仅是通过市场竞争行为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会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中环境友好的原则与目标不能实现。此外,因为负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会导致行为主体之间产生信用危机、逆向选择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法制上的规范和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肩负着引导绿色消费的重任。
2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分析
间接因素涉及到中介组织、农户及消费者3个行为主体,他们之间行为的协调有助于绿色供应管理的实施。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间接影响因素重要度进行排序,以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的提出。AHP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其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并按照一定规则量化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
3结论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