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1
一、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把分散的知识通过整理变成知识串、知识块,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脉络清晰,便于掌握。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可用图表归纳总结,一张图表就可概括某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制法、用途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既直接又简明扼要。
再如,用简化知识点法,把过滤操作概括为:“一角、二低、三碰”;把用量筒、容量瓶、滴定管量取液体体积和操作概括为:“三点一线,保持水平”;把化学实验室操作可原则地概括为“安全、方便”;提纯物质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复原”等等。
将知识按照一定要求归类总结,既能使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比如,容易当作纯净物的混合物;容易当作混合物的纯净物;容易当作物理变化的化学变化;容易当作化学变阶级的物理变化;可生成氧气的反应;能用于制取氢气的反应;有水参加的反应;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反应等等。
二、联想比较
联想比较就是当遇到某一概念(或知识)时,要想到已学过的跟它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概念(或知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例如,学到热化学方程时,联系一般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相同点: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同点: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于个数,因此,可用分数,而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不能用分数。化学上容易联想的知识很多。诸如由同分异勾体联想到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由胶体联想到溶液;由化合联想到分解;由碱能腐蚀玻璃,联想到碱溶液不能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等等。正确使用联想对比的方法,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不但能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容易使知识网络化,建成便于提取和灵活运用的新的知识结构。
三、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基础,牛顿观察到树上的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到炉子上的水壶盖于被水蒸气冲起,发明了蒸汽机;……所以,要学好化学,一定要学会科学观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表,以及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谓科学观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注意观察:要有科学观察的强烈意识和兴趣,对能够且需要观察的,要主动去观察,不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二要善于观察:(1)细心地观察。例如,观察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不仅要看到当迅速推压注射器活塞时,管内混合气体颜色先变深又逐渐变浅,还要看到变浅后的颜色比推压前管内颜色深。(2)对比观察。例如,集气瓶和广口瓶的大小、外形都相同,但集气瓶口上端磨砂,而广口瓶瓶口内壁磨砂,前者便于盖玻璃片,后者便于加盖玻璃塞。(3)耐心观察。有的反应速率很慢,需长时间观察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他在曲颈甑里装入水银,把曲颈甑的长颈通入钟罩里的水银面上,用炉火加热曲颈甑里的水银。日夜不停地观察了12天,终于证实空气是由约1/5的氧气和4/5的氮气组成的混合物,澄清了当时化学界把空气当作元素的模糊认识。(4)全过程观察。例如,观察切下的一小块钠放在空气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5)全方位观察。例如,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既要观察到产生耀眼的白光,又要看到上冒白烟,下掉白色粉末,还要用于承接掉下白色粉末的石棉网。(6)比较观察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和纯氧中燃烧有什么不同?等等。
三是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如何解释。如乙烯制取实验中出现反应液变黑的现象,得到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为什么?气体的成分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四、科学记忆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学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施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这与中学各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思想品格熏陶的主要途径。那么,法制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们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化学教学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1、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受教师的影响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和法律素质。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有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3、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在化学实验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化学的最佳途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课作进行法制教育,利用每一次实验机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演示浓硫酸腐蚀性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浓硫酸毁容致残的恶性事件的多张图片,紧接着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刑法》等法律知识。又如,在做粉尘爆炸实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爆炸不仅是发生在可燃性气体、液体,而且易于燃烧的粉尘也能引起爆炸。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引发爆炸的实例,如矿井发生爆炸、面粉厂发生爆炸等,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易燃易爆物的管理规定》等法规知识。
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化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通过讲授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以及水污染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教育学生应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亦即对学生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教育。在进行水污染防止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如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污染时,容易形成酸雨,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教学 学生主体参与性 激发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一直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虽然教师讲课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会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1.激发兴趣
(1)导入激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讲《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我这样导入:“‘伊甸园’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过。在这个故事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来住在美丽的伊甸园中,但因为受到蛇的诱惑,偷吃园中的禁果,惹怒了上帝,因而被赶出伊甸园。而那条原本长脚的蛇也因为诱惑了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惩罚终生只能以肚皮贴着地面行走,因而它失去了脚。这个故事说明人应该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力,并能迅速引入课题。
(2)表演激趣。表演是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把易于角色扮演,表演难度不大的课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使之在无限的兴趣之中掌握教学内容。如在上《感悟青春》一课前,我让学生根据有关情节准备小品表演《最近有点烦》,这一设置贴近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由人及己,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之产生共鸣。
(3)竞赛激趣。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如在讲《自我新形象》时,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设计新的自我,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设计演说,看谁能说出最有新意、最有个性的自我。这种方法,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营造气氛
(1)民主气氛。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氛围也要宽松自由,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学生的见解应当认真听取,无论是否言之有理,只要有思想火花,哪怕只是一点,就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2)讨论气氛。政治课上多进行讨论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积极思考,相互启发,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并适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信息的交流中,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实践证明,讨论是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3.激励措施
(1)鼓励质疑。一名优秀的政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并创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活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思考,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的思维。
(2)激励表扬。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例如“你太棒了”、“说得真好”、“太精彩了”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也随之被调动起来了。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特别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应注意设计一些浅显的题目,让他们回答,只要其能回答出来,就立即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3)享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发现的欢乐,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发现”,或者是探索。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的基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能力。在运用发现法进行政治课教学、分析问题时,不是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尽力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理解问题的途径,也就是说中学的政治课教学过程就是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发现成果”作恰当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发现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强烈参与的过程。
三、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应重视的问题
1.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转变观念,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对原有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优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上好政治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其它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学科教法知识的应用上来,转移到了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来。客观上,它要求政治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学艺术,提高育人能力。
再次,以情育人。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也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该用丰富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充满热情与激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最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不同学生知识、智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允许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优势。如在提问上,可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以展示他们的才华。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那么就可以让他多诵读;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加课本剧的表演……
总之,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2.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当代的中学生表现欲非常强烈,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凡是具有自我肯定性质的工作都乐于去做。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就要创设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因此,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独立探讨,把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智的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喜欢怎样上,不喜欢怎样上,教师据此对教学方法作适当调整。还可以在一定时间里,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本,自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并借登台之机解答他人的疑难,让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4
关键词:中职犯罪 预防 违法犯罪 预防机制
一、学生犯罪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职高学生长期生活在“老师不重视,同学不尊重,家长不关爱”的氛围中,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对学习和各种活动失去兴趣,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正常的表现欲望,缺少了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欲望。最后导致个性上的自我封闭和能力上的停滞不前。另外,职校学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左右,他们生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而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心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尚未定型的个性品质和受到压抑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相当自我,常常以一副神圣不可侵犯或一触即发的姿态来处理学习生活,特别容易在大众场合或受到伤害时产生好强或者逆反心理,发生过激行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容易出现一些矛盾纠纷,有时就可能会因为一句话打一场架。
因此,受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往往表现得令人担忧。青少年的的思想原本就不是太成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生犯罪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极少出现违法犯罪。反之,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得当,或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都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2.学校教育的误区
(1)重文化教育轻思想品德的法制教育
职业学校生源均来自普中,而普通中学却始终把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劣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硬指标。因此,他们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轻视思想疏通,学校只管教书不抓育人,大搞鸭式教学,使学生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由于有益的课外活动几乎被取消,学生课余生活枯燥无味,兴趣爱好无从施展,于是想方设法予以填补。有的有空就钻入游戏厅迷恋于暴力光盘。而这些学生最终的选择往往是职业学校,这也是导致职中学生犯罪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法制教育方法简单、效果较差
我国《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有关于教育部门开展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明确规定,但在普通中学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有的没有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的没有聘任校外法律辅导员,有的法制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实际效果很差。不少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教学也往往是敷衍了事。其结果是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志和自觉抵制犯罪的能力。
三、预防学生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重视对“预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预警学生”即每个班级中行为偏差的学生或有重大违纪受处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离异的单亲家庭、过分溺爱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有的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受到老师的歧视,心理扭曲。在心理辅导中,我从实践出发,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班级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互动的集体情景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接受集体的鼓励,克服孤独和自卑心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从让学生宣泄内心的苦闷和委屈,和学生共同讨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忧虑、困惑,帮助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有效的预防甚至制止学生犯罪发生。
(二)实施两级帮教,努力转化“预警学生”
为了提高帮教效果,我实行全方位帮教措施,即思想上的诱导、情绪上的疏导、学习上的辅导、行为上的督导,建立严格有效的帮教制度,实行两级帮教,实施跟踪教育,实行目标管理,重视帮教过程管理。我把“预警学生”按其行为表现分为二级。经常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为一级,为班干部帮教对象,由班长负责实施帮教;严重违反或被学校处分为二级,为班主任帮教对象;帮教者要熟悉帮教对象的校内外、家庭及周边环境等情况,掌握对象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时适度的帮教活动,帮助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寻找帮教突破口。
(三)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合作教育模式
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主要任务是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加强学校、家庭协作教育,保证学生节假日过得的充实健康。通过开家长会或办家长学校的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使父母在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让家长学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
(四)每学期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5
我国宪法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需要树立全民法制信仰,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社会成员,这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更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促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建立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完成中等教育后接受的一种学校教育。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应对升学压力,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都局限于课堂,在法律知识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并不多,更谈不上形成法律素养。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在完成职业教育后就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业劳动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就变得十分迫切。在法治社会当中,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标准,一个职业劳动者不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就不能做到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例如: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如享受健康培训权———依法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权;享受拒绝违章作业权———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享受工伤社会保险权、赔偿权———对职业危害造成的健康损害有依法要求赔偿的权利等。当劳动者发现自己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受到侵害,应当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利保护意识的建立最直接来源于在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病防治法》学习过,从业后就会主动关切自身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而不是被侵权后再被动寻求法律救济。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年龄较小,有些学生甚至未达到18周岁,具备基本的依法违权意识和法律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在职业教育阶段加强相关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融入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迫切性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公布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职学生招得越来越多,可是学生的素质却存在很大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于高中学生普遍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的纪律观念差,存在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中职校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见不鲜。通过成因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法律素养较差,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比较消极。有些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错位,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腐朽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为了达到享乐的目的,不惜以身试法。例如,对多起学生的盗窃行为分析发现,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跟风、贪图享乐造成的。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都不太成熟,容易冲动,有些学生在内处环境的刺激下,容易产生怨恨、恼怒、激愤情绪,自身不能有效管控容易引起生物性、本能性的冲动,继而引发故意伤害等暴力性违法犯罪行为。如果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违法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越发显得十分紧迫,而单纯依靠法律课上的简单说教是不能有效改变现状的,必须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进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状态,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职业学校应当将“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等基本的法治观念,使法律成为指导自己辨别是非,确定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为目的,并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中职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
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整合教学内容、适度改革教学方法和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一)确立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中心命题———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学校在制订法制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三个层次为参照,形成科学有效,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和方法。对于法律知识层面,要将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相关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内容作为所有专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就具体的某个专业而言又要富于针对性,例如,对于会计专业,会计法、税法、证券法、银行法、票据法、合同法等专业指向性很强的部门法就应该成为该专业法律学习的重点。对于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层面,因其是?人类在法律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念模式、思想情感等,所以它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就要求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建设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依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在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中依法进行,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与法律熏陶,进而培养起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法律信仰层面,学校教育要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重视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和成为一名职业者的职业意识。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用法律来维护。同时学校在综合各种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法律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综合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生法制教育课范文6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79-01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寄希望于青少年。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必须把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事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摆上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有资料数据显示,在我国违法犯罪案件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最高,今天在校的中学生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当前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学生伤害、伤亡事故的增多,更增加了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理想教育,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把法制教育等同与理想教育而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轻视了法制观念的教育,很多中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这几年来,我们学校除了给学生偶尔请派出所的民警来上一堂法制课外,没有开过固定的法制教育课程。我们学校多数教师还存在这样的想法即学校开展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工作,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观念的培养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进行的。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按课程标准进行的,或是聘请部分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开设讲座或是观看一些资料片。忽视了教育的主渠道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法制观念的渗透,把教书与宣传法律意识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己任,忽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怎样在九年级化学学科教学中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渗透,在教学中结合本人的体会谈一些浅见。
化学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化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更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和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化学教师自己也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自己要知法、懂法,了解我国的法制原则。由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化学教师应当了解《宪法》、《国旗法》、《国徽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条例》,熟悉《教育法》、《教师法》、《师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化学教师也要提高法制意识,以个人魅力渗透法制意识。法治是师德的根基,我们教师要以师德为本,身正为范。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规范道德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品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渗透法制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法、守法,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常发生的诸如讽刺挖苦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罚抄作业、随意罚站、随意停课、强留学生、随意没收学生物品等都是有违法律法规的,要坚决杜绝,要尊重法律法规赋予学生的权利。对于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先检查自己的作业量是否过多,再了解情况。若是没有带来的,提醒下次补上;若是忘做的,提醒利用课余时间补做;若是不懂不会做的,主动辅导,帮助完成;执意不做的,告知学生完成作业是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义务;从不罚抄。学生上课看与本学科无关的书籍,我都是善意地提醒收好,或是上课时代为保管,下课后一定区别情况后主动送还,从不没收。在九年级化学课上的实验较多,我一般都要把实验中的安全隐患先告诉学生;有毒气体的气味我是鼓励学生但不强迫学生去闻。若是引用的资料都会告诉学生资料的来源,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引用别人的材料时,一定要注明作者和来源等。
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利用知识的结合点渗透法制意识。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与法制意识的结合点,教师平时要多研究教材,多注意收集一些典型案例,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比如:我在讲解常见的碱和酸的知识时,结合上海的潘萍、扬玉霞两起浓硫酸毁容案介绍故意伤害、儿童保护、婚姻法及危险品存放等法律法规;在学习白磷等知识,结合爱迪生的火车实验室及大连空难介绍易燃烧易爆物品严禁带上交通工具的有关规定;学习乙醇时,结合1998年山西假酒案造成多人中毒的事实,向学生宣传严禁制假售假、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诸如此类的结合点还有很多,如有机物易燃烧结合新疆火灾、北京网吧火灾与消防管理条例;酒精与酒后驾车与交通法、治安管理条例,氮和磷结合水污染与环境保护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