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的由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1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改革;旅游专业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今后就业、求职、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目前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

一、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突出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现有的普通话教材大多局限在口语和普通话测试上,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真正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教材缺少。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许多院校优先考虑选择本校编写的教材或者有一定关系的其他教材,很少考虑从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真正恰当的教材,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班级划分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教学。但自然班级的学生常常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语音状况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也不相同,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普通话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难度大和效率低。在教学进度上,照顾了水平低的学生,则对水平高的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照顾了水平高的学生,水平低的学生又感觉太难。在自然班级里还存在不同方言区语音训练的难点等问题,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即使普通话水平相当,他们需要克服的问题、需要强化的训练也是不同的。比如福州方言区、湖北等地的方言n、l问题相对突出,而闽南方言区的学生i、n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还存在班级大小不一的问题。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突出个体口语训练,班级人数过多,个体练习的机会、接受老师辅导的机会必然大大减少,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践证明,“大班”式学习只适合理论讲授,不利于个体口语训练。

(三)教师素质不理想

承担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普通话能力,而且要具有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正音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训练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指导能力,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直至使学生形成完美的表达能力。但是,目前各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中文专业,有较扎实的汉语知识和语音学方面的知识,而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尚有待充实。要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还需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某些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没有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其实,要说好普通话,不仅有发音问题、变调问题,还有语调等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说得通顺、流利、悦耳实际上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另一方面,普通话教学还存在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普通话还无法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

(五)旅游专业特色不突出

大多数院校旅游专业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普通话课程,但基本上是为了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和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普通话课程课时少,授课时间短,因此在教学中也就只能偏重语音训练教学,忽视语感教学,只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这不仅难以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普通话口语表达的知识,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能力,也难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色进行专业普通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六)重理论而轻实践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应强调应用,应以实践训练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能用清晰、流利和悦耳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目的。但目前旅游专业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体现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改进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一)编写和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旅游专业普通话口语的合适教材,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有利于实现方言辨正和语感训练。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是方言辨正,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感。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操各种方言的人,因此,真正有利于普通话教学的教材就应以方言辨正、语感训练为中心并作为贯穿教学首尾的主线,以普通话交际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来设计教学进程,这样才能从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切实提高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效果。

2 突出时代特色。语言是随着现实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教材中的语言为当今社会所常用并具有时代感,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教材,也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能够满足旅游专业的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必须主要选取旅游方面的素材,并针对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编写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

(二)进行合理的班级和小组划分

在普通话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学生普通话实际水平合理分班。新生入学之初,应进行一次语音摸底调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大致掌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根据测试情况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由于普通话口语训练课有大量的实践内容,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重点讲授,加强训练,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在分班的基础上设置5~10人的训练小组,由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组成,主要针对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朗读、旅游情景训练等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针对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殊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 通过学习或进修来提升自我。旅游专业普

通话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进修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是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学校也要为教师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

2 掌握适合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自我训练相结合;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设置情境把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常用语收集起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与模拟客人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做到语言准确,用语规范,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觉体会普通话语音的美感,不断提高语言审美能力、表现力和亲和力;在表达训练中,学生要自觉地以声音圆润饱满、清晰明亮、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亲切朴实、自然和谐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选用或编写生动有趣的辅助教材。可以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等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供学生朗读,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生学普通话的兴趣。

3 激发学生日常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可以利用校报、宣传栏、学生社团刊物、校园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渠道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张贴推广普通话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成立学习普通话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推普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使本来不愿学或学不好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充实完善音像资料的储备,使其更适合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5 与相关的考试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

有特色才有魅力,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

1 充分挖掘旅游方面的素材。尝试在课堂上用普通话介绍旅游景点,可以按照文字进行朗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旅游景点,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播音。

2 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普通话教学应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模式,尝试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穿插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

3 突出人文和历史特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专业素养。很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历史背景或含有人文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相关的历史史料和人文知识作为训练的素材,使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不仅提高普通话水平,而且提高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六)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更要重视发音、朗读、说话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2

攻克台词难关靠“普通话+粤语+普通话”

在观众的眼中,秦王是一位前所未有的帝王形象――既霸气外露、无情决断,又儒雅睿智、深具政治远见,偶尔还会流露出为父为兄为夫的多情脆弱;而在拍摄过程中,方中信为此付出了比常人更多数倍的努力。方中信的普通话不好,《芈月传》剧本又是以台词量大、古文众多著称,这对于他来说着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太恐怖了这个戏,我一辈子拍那么多戏,没有拍过那么难的对白,很多古词、古文上网都查不到的。”为了拿下台词,在剧本还未完全定稿时,方中信就向郑晓龙要了部分剧本,提前两个月开始准备,“真的从拿到剧本开始一直在看,然后还买了录音机用来背台词。每一天都躲在工作室里面看剧本;每一天收工了也是看剧本。永远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看剧本。”除了台词本身难度系数高以外,方中信为了使对方顺利找到接话点,尽量使用普通话,实在无法连贯说出的,他也坚持至少用“普通话+粤语+普通话”的方式去表达。这一尊重、贴心的行为受到了剧组上下的一致好评,与他有大量对手戏的“张仪”赵立新、“庸芮”巩峥等更是对他敬业精神交口称赞。“樗里疾”扮演者宋佳伦评价也说:“可能你的努力别人是看不见的,他们看见的都是你的光彩”,正是方中信背后的种种努力最终成就了荧幕前秦王的光彩。

三十年纯熟演技顺利造就霸气君王

方中信自从走上演艺道路以来,出演的多为律政时装剧和警匪剧,在盛行拍摄古装戏的香港TVB也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演员。相比以往塑造的角色,方中信坦言不仅是台词,在表演方法上自己也遇到了不少难关,“一开始非常紧张,感觉我好像刚刚出来拍戏一样,每一次拍完一场戏,导演都会过来跟我说,有些地方反应不对。因为我是演一个君王,对待感情,对待兄弟情等等都跟我以前演的现代戏、律政戏等完全不一样。”但凭借着锤炼了近30年的炉火纯青的演技,方中信克服了各种困难,状态越来越好,最终征服了所有人。尤其是他在秦王去世的那一场戏里的表现,被工作人员形容为:“那场戏他把我们都带人进去了,我们真的以为他要死了,当时我们的那种难受劲儿,别提了。”而向来精益求精的郑晓龙亦是不吝溢美之词,大赞“演得特别好,perfect!”

首演古装导演赞方中信有“王者之气”

一个是内地金牌导演,一个是香港实力演员,《芈月传》的拍摄让郑晓龙与方中信之间迎来了宝贵的合作机会,也让观众更加期待两人碰撞擦出的火花。当被问到接拍《芈月传》的原因,方中信表示,心中与郑导合作的愿望由来已久,“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很棒的导演,然后我也看过他的《甄执》,还有之前的《北京人在纽约》,我就觉得如果有机会跟这位导演合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结果后来他真的找我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加入他拍的戏。”但方中信也直言,郑晓龙找没拍过古装片、容貌也很现代的自己饰演秦王是一个冒险之举。然而,郑晓龙却说恰恰是方中信的零古装经历和港台背景吸引了他:“其实我选他来演赢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来没演过古装戏,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演古人。我希望塑造出这么一个君王,是观众以前没看到过的一个王的形象。而且他在海外的电视剧市场认知度也很高。”而方中信的内敛儒雅以及与生俱来的贵气,更是让郑晓龙笃定了自己的想法,果断起用方中信,从而创造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秦王形象。

“惧怕”孙俪称其为“俪姐”

在《芈月传》中,方中信与孙俪也是首次合作,对于自己的这位搭档,方中信的评价是“不得了的好演员”。孙俪对于台词的精准把控和流利表达,对于角色的用心揣摩,让方中信在敬佩的同时,也深感压力之大,并笑称自己普通话不好,让孙俪受了很多苦。孙俪则表示:“拍到后来都有默契了,我也知道他在表达什么,他也知道我在表达什么。”在拍摄过程中,两人之间还发生了不少趣事。刚进组时方中信还挺“害怕”孙俪的,尽管自己更年长,还是称呼孙俪为“俪姐”。而第一天开工时拍的就是秦王背芈月的戏份,孙俪笑着对方中信说:“辛苦了方老师。第一天就要你干体力活。”方中信透露,在拍摄之余,孙俪偶尔还会与自己说说粤语。对于孙俪的粤语水平,方中信则笑称“跟我的普通话差不多。”

“子歇是梦,义渠王是意外,秦王是生活”

自北京卫视《芈月传》播出以来,剧中芈月的三条感情线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青梅竹马恋恋情深的黄歇、如父如兄深谋远虑的秦王、一往情深以命相付的翟骊,每个角色都代表了女性心中的理想类型。面对月儿复杂的感情历程,秦王方中信却无半分“嫉妒”之心,言语中皆是赞叹:“要是现在一个女生能够碰到三类型不同的男人的话,一辈子都无憾了。”然而他也承认,剧中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去找初恋情人,即使作为胸怀宽广的秦王也实在是有点难。剧中秦王与芈月年岁相差较大,外貌相配程度也不如“歇月”、“翟月”两对CP,但他将自己唯一的真爱给了芈月,一路点拨、陪伴芈月成长,深深感动了观众,有网友对这份感情给出了更高的评价:子歇是梦,义渠王是意外,秦王是生活。梦都是美好的,意外永远想不到。生活总是无奈的,却又身在其中,五味俱全。

苦乐参半大王喜欢平淡人生

在方中信的眼里,秦王与自己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对身边人的爱护这一点更是如出一辙。生活中的方中信,与妻子莫可欣相恋多年后终于走入婚姻殿堂,如今掌上明珠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3

地名“解”读“(亥)”音由来

据古语言专家介绍,“解”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名。《广韵》:“解,亦姓。唐叔虞(之子)食采于解,今解县也。”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这说明在西周初年甚或更早的夏商时代,河东就有了“解”这个地名。

《广韵》同注为上声蟹韵“胡买切”。所谓“胡买切”,读作(海)音。隋唐以后,浊音上声字变为去声,“解(海)”字便读作了去声的“解(亥)”。此外,《广韵》去声卦韵亦收有“解”字,注曰:“县名,在蒲州。”音为“胡懈切”,亦读(亥)音,不过这里已读作去声了。这就是“解州”“解县”“解池”读作(亥)音的由来。

辞书注音的依据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古语言专家介绍说,如今的各种辞书注音是依据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制定的。在1957年第一次公布的《审音表初稿》和1963年综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都涉及地名“解”字的订音。由于1954年解县和虞乡县合并成为“解虞县”,《初稿》中列有“解虞”条,说:“解虞(山西,旧县名)①(谢虞),ㄒㄧㄝㄩ。”应当说,这就是各种辞书将地名字「解注为(谢)音的依据。1985年国家三部委正式公布《审音表》,其中“解”字(谢)音下面没有再列地名“解虞”的例子(解虞县1958年撤销),但各种辞书仍然依照《初稿》的意见将地名“解州”“解县”“解池”的“解”字注音为(谢)。

专家指“解”字注音违背“名从主人”原则

《总表初稿》“地名”部分前面的“说明”在阐述地名字审音原则时,在第三条举了“解虞”的例子。原文是:“凡地名某字在历史上有某种特殊念法而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一概‘名从主人’,不加改动。例如:‘栎阳’念(音:岳阳),不念(音:立阳);‘解虞’念(谢虞),不念(姐虞)。”

当地地名字“解”,由于它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一般的“字”或“词”的范畴,读音本身具有保守性、凝固性、传承性,故至今未曾改变。因此,“解”字在历史上确曾有过“(亥)”这个读音;第二,“解”字现在在当地人口语中依然读作“(亥)”音。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解州”的“解”字应当订为“(亥)”音。或者说,无论在历史上“解”字有多少种“特殊念法”,作为地名字“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只有一个(亥)音,“名从主人”。《审音表》把这个比较特殊的问题作了简单化处理,一律取消了“解”字的洪音读法,从而在事实上违背了“名从主人”的原则。

订音不当造成使用混乱

几十年来,由于“解”字订音不当,对使用这个地名造成不少混乱。首先,当地人拒绝解“谢”这个音读。在山西全省乃至陕豫各地,“规范”了“解(谢)”的读音至今已经有5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称“解州”为“(亥)州”。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下庙镇有一个村子几乎全部姓“解”,但当地人将此字发音仍然读作“亥”,该村叫做“南解(亥)村”,在渭河沿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车上列车员播报“解县站”为“(谢)县站”,遭到人们的反对;从上世纪80年代后,又改播为“(亥)县站”。外地客人来运城说要去“(谢)州”,当地人会不知所云。外地客人如果自称姓“解(谢)”,不见名片,百分之八十的运城人会误认为他是姓“谢”,除了歌手解晓东之外。笔者的一位大学同学名为“刘解生”,因“解”订音为(谢),因为经常被误读成“谢”而误写成“海”,遂索性改名为“海生”。

“解”与“谢”同音发生混乱的情况在外地也有。据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胡同与其它》一书载,北京有一“解家胡同”,系从山西迁来的解姓人家的居所。由于“解”与“谢”同音,人们将其写成了“谢家胡同”,“解家胡同”则因此消失。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4

一、抓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四川凉山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我所就职的学校乃至整个凉山地区彝族学生都占据一定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必须引起注意的一点就是,部分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可能已具备和习惯彝语的发音、交流方式。两种语言发音不同也许会给学生带来些许困惑,甚至成为他们学生汉语拼音和汉语的障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帮助彝族学生从彝语发音过渡到汉语发音上来。首先,教师要大概掌握彝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他们对彝语和汉语产生困惑时向他们讲解彝语和汉语的由来和不同,以及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理解学习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拼音教学生活化,比如: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yī―衣架、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艺术、意见”等,帮助学生能轻松、快速地记忆。最后,增添课堂色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采取儿歌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g之前,教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教师问:这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什么音节?从而引出“g”,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活跃课堂气氛,学玩结合。

对于才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按部就班的教学课堂很快就会让他们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如果在初期的教学课堂多采用游戏、学玩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听听,玩玩中领略到学习的喜悦,也能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摘果子游戏”教师将音节写在果子的后面,挂在大树上。学生上前摘下一个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节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读得对,其他同学就跟着他把音节读两遍;并把这个果子送给他,作为奖励;反之则大声的说:“请重来”。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还能让学生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保持着学习激情和对学习汉语拼音的新鲜感,让学生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游戏,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三、加强自我练习,以身示范。

在四川地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通常使用四川话居多,普通话使用频率较低,而四川话中浓重的地方口音和普通话发音又有所区别。例如,很多四川同仁si、shi;e、o不分,在同外地人交流时就会出现“四、十”“鹅、我”难清的局面。在如此背景下,四川人普通话乃至拼音发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教职人员有必要加强自身拼音发音和普通话学习,以便将标准的拼音发音教授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发音不准确,就会在课堂上把不准确的读音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初期又没有其它途径得到及时的纠正,就有可能使学生一直沿用错误的读法等将来发现也为时已晚。因而,教师的发音是学生的学习标准,教师应在课余时间,时常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工具检查自身发音是否准确,并在日常生活加强拼音标准的读音和普通话练习,确保自身发音是标准读音,向学生教授的读法准确无误。

四、联合学生家长,同步教育。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5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价值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需依据本地区自然、社会及人文等方面的资源满足多样化及选择性需求,增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应据此加以积极利用和开发,激发学生浓厚乡土情结。随着分省自主命题的高考改革,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体现乡土文化内容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如2005年湖北语文高考卷要求考生基于湖北地域特点撰写湖北旅游资源推广广告文案中的广告词;2006年北京卷则要求以“北京的符号”为题撰写文章;2007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卷则展示了现代文阅读《乡村的风》,文章中透着浓厚的安徽乡土文化气息,语言应用题第20题则更是乡土特色明显:要求学生写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简介,选择人物的某一角度加以评价。由此可见,将乡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使用做了如下尝试。

一、引入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很多学生总是觉得语文学科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死记硬背,甚至有学生觉得@些内容和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习这部分内容没有用。教师可从课堂学习内容中的乡土资源入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在声调上,定远话还保留入声,这非常有利于解释古诗词的押韵。如从柳永所写《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上阕中可以看出其中前面四句均使用了仄声韵。笔者所在地区定远方言“歇”“噎”和“发”“阔”都读入声,使用定远方言读这篇文章时都押韵。但如果使用普通话会发现“歇”读xiē,“噎”读yē,这样这两个字都成了平声。同样,据普通话发音“发”读fā,平声,“阔”读kuò,去声,两字也不押韵。学生们一定会对这种现象充满疑惑,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最后三句诗词为仄声韵。“急”“泣”“湿”定远方言这三个字为入声,但普通话则分别读jí、qì、shī, “急”成了阳平,“湿”成了阴平。

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地域特点,可以用方言来解释押韵的问题。一方面,当熟悉的乡音响起在课堂上时,让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调节情绪、活跃气氛;另一方面,用学生所熟知的知识来解释,学生一听就懂,而且记忆深刻。

二、巧用乡土资源,顺利解读课文

在理解发音时,可介绍汉字读音变化的过程。在理解《红楼梦》中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时,课本上的注释:“雪”“薛”谐音,影射薛家。部分学生根据普通话的发音提出这两个字并不同音的疑惑。不止如此,“雪”“薛”两个字在学生们所在地定远的方言中的念法也存在差异,两个字均为入声。笔者告知学生,很多汉字的语音变化是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学生结合本地这两个字的念法会对教师的解释恍然大悟。

又如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笔者会向学生介绍安徽等地“童养媳”的民俗。本地区有首歌谣:“鸡子叫,狗子咬,八岁我,起来早,公婆茶汤要烧好,几房马桶轻巧倒。快到田间去薅草,转到水田扯秧苗。两个时辰转回家,一家早饭快快烧。别人吃饭我洗衣,再到山头把柴挑。脚冷手冷搓搓了,肚子饿了扒个苕。忙到日头落山了,赶回家把夜饭烧。一家人都睡了,我点油灯做鞋帽。”教师可将这一内容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朴实的民谣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为直观地了解“童养媳”的凄惨之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的出身就是童养媳,其丈夫比她小十来岁,祥林嫂饱受生活折磨。通过这首歌谣,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介绍乡土文化,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据新闻报道,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韩国文化遗产。端午节本是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竟然被认定为他国文化遗产。这引发国人哗然一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报道,强化乡土文化知识介绍,帮助学生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与屈原相关的文章时可介绍端午节吃粽子及划龙舟习俗的由来,学生理解了语文知识,在阅读诗词时也更为顺畅,传统民俗的相关常识也得以知晓。

又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可以介绍定远的一些祭祀祈福的活动。春节时,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放爆竹,烧时香,敬神祗,“开财门”。这一天忌扫地、汲水、泼水、动针剪等;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元宵,闹花灯,这天晚餐,农村家家习惯用香油炒饭,叫“闹秧根”,象征新一年秧好拔、好洗、好插又好活;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灯节,旧称龙抬头,人们祈祷龙王带来“风调雨顺”。晚上做“土地会”,敬香、聚餐……教师在介绍以上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讲解这样做的寓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四、展示乡土名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介绍学生身边的乡土名胜,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在教授《游褒禅山记》时,我们利用投影介绍定远的韭山洞。告诉学生韭山洞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韭山,因盛产野韭而得名,又因群山连绵别名九山。山腹有溶洞,因名韭山洞。洞内宽窄不一,有时宽约百米,有时只可一人通行,洞顶有的高达数十米,石幔重重,洞中藏洞,各种乳石、石笋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幻灯的投影、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感到韭山洞丝毫不比褒禅山逊色,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语文源自生活,乡土资源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纽带。教师可基于课标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组合,科学设计,使得高中语文课堂增加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学生们可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下逐渐具备乡土意识,其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会因此倍增。

参考文献:

[1]陈介刚.充分利用乡土文学作品进行语文教学[J].宜宾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陈太根.高中语文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发―兼谈在高中生中开展饮食文化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6).

普通话的由来范文6

关键词:中式英语;定义;起源;原因;态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79-02

最近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的视频在网络上引来热议,视频中的男记者用英语和赞比亚官员对答。中国记者向赞比亚官员提出了三个问题:(1)Andrew, what’s your view about the five BRICS countries? (安德鲁,你对金砖五国有什么看法?)(2) 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你怎么看中国近几年的发展?) (3)How do you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mbia and China in development? (你怎么看赞比亚和中国的发展关系?)这位记者喜欢用“How do you see(你怎么看)来提问很显然是用中文的逻辑来思考。但从总体上来说,该记者在语法句型上均没有太大的错误。大家热议和取笑的重点是他没有正宗的英式或美式发音,而是带有纯正的“中国方言式”发音特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对“中式英语”的思考。本文从中式英语的含义,起源及其产生的原因出发,旨在促进大家对中式英语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中式英语的含义

“中式英语”是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例如口语中出现的中国式口音,根据中文语法构建的句子,使用由字面意思直译的中文习语等。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在线百科全书中,对Chinglish一词作了如下定义: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Chinglish can be compared with other putative international hodgepodge varieties of English, such as Denglisch (German), Franglais (French), Spanglish (Spanish), Engrish (Japanese), Hinglish (Hindi), etc。即中式英语是指受汉语影响的口头或书面英语。它可与国际上公认的其他英语变体相比较,像德式英语(德语)、英式法语(法语)、日式英语(日语)、印地语式英语(印地语)等。

可见这种英语变体并不只是在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人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具有当地特色的“××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的起源

早期的中式英语出现在香港。当时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岛,那里的人们,尤其是商人经常会与洋人打交道。他们将从洋人口中学到的一些简单英文词句用自己的方式组成句子,以便与他们正常交流。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到来,中式英语扩展到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19世纪晚期,一些教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教授“标准英语”,中式英语逐渐衰退。由此推来“中式英语”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三、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语音系统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二者在音节、重音、语音、语调、发音部位、发音方式上均有差异。以国际音标IPA为例,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发出/p//b//t//d//k//g/等音,因为二者有相似的发音特征。但对于齿音/θ//δ/,许多人望尘莫及,因为汉语中没有类似的发音。英语为“语调语言”,单词的音调不改变词的含义;而汉语为“声调语言”,音调的改变会改变词的含义,如[mā] [má] [mǎ] [mà]分别代表妈、麻、马、骂四个意义不同的汉字。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节首位置最多只能出现一个辅音,并且只有鼻音[n, η]可以做节尾,所以普通话音节为(辅音)元音(辅音)结构。而英语音节的节首位置可以为空,最多可以由3个辅音来充当,结尾最多可以有四个辅音,如sixths[s|ksθs]。因此,英语可以表现为(((辅)辅)辅)元((((辅)辅)辅)辅)[1]。加之受各地方言发音习惯的不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例如四川人常出现的/l//n/不分问题就常常被中国人带到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就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无以定其形。另一方面,思维又支配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如果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2]。中国人在讨论问题时,迂回婉转,由次到主,前因后果,往往是由话题的相关信息引申到主题。而西方人单刀直入,由主到次,前果后因,往往采取直线式的方法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注重整体与形象思维,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与抽象思维,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例如。

(1)我和刚刚从日本回来的朋友聊了聊天。

I had a chat with my friend who had just arrived from Japan.

(2)昨天下午四点半在公园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

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park at 4:30 yesterday afternoon,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

在例(1)中,汉语先介绍背景,然后引出聊天这件事;而英语则直接叙述聊天这件事,再介绍聊天的背景。例(2)中,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在后,头小尾长;而英语重心结构在前,头大尾短。

3.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凸显,对语言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中国属于内陆农耕文明,而西方为航海贸易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对待他人赞美时,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会显得含蓄谦逊;而在崇尚个性和个人主义的西方,他们一般会从容接受。例如。

甲:你长得真好看啊。

乙:哎,你过奖了,也就一般般吧。

A: You are so beautiful.

B: Oh, thank you.

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含义上。例如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在西方 “dragon”(龙)被认为是一种残忍狂暴的怪物,“phoenix”(凤)则象征着重生。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西方对于“dog”(狗)所寄予的意义。在汉语中,狗的形象大多是贬义的, 我们的词汇中与狗相关的有:疯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等;而在英语中狗的寓意更多是褒义,狗被认为是 “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们会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人学习英语时若将自己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带到英语中,也会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四、我们应对“中式英语”持有的态度

“中式英语”常常被当成一种错误来纠正。然而,如果中国人不学习或使用英语的话,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中式英语或中国英语,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独立存在[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式英语”不再是一种语言问题。The Guardian在 “UK must embrace ‘modern’ English”一文中指出 “far from being corruptions of English, new versions of the language, such as "Chinglish" and "Singlish" (Chinese and Singaporean varieties of English) have values ‘that we must learn to accommodate and relate to’”(新式语言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英语的衰落,例如“中式英语”和“新加坡式英语”,相反,我们必须学着去适应和接纳)。央视记者虽然带着浓重的“中国式口音”讲英语,但并没有影响双方的正常交流,采访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又为何对其讽刺嘲笑。在普通话普及的中国,那些生活在方言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大有人在。因此在意义准确,不影响双方交流的情况下,带有“中国式”发音特征的中式英语是可以允许存在的。

五、结语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中式英语固然问题诸多,但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它的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并不是比较谁发英音,谁发美音,谁用长句,谁用短句;而是为了满足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风俗习惯影响的人们能够畅通无阻的对话交流。从中式英语的定义和起源来看,中式英语伴随着英语的到来而来,并且还将长存下去。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中式英语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鼓励人们自觉探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发音问题,克服传统思维,文化差异的影响,进而慢慢向地道纯正的英语靠拢。

参考文献:

[1]胡壮鳞.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