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受伤的心还可以爱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受伤的心还可以爱谁范文1
他是我亲爱的小孩
■小 娜
我和这个男人有无数个甜蜜的日夜,即使在一起四年多了,我还是不能完整地总结他,我无法描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属于老板最喜欢的那一类员工。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就条件反射似的弹下床去,分秒不差。一年四季,从不迟到。我老是嘲笑他像个机器人,缺乏变通和灵活。他说机械有时候就是一种秩序,这样才有和谐社会啊。我问他,那人人都像我呢?他忧心忡忡地摇头,那可就难说了,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谜底就是你要好好跟我在一起。为啥?因为:一、你不像我这么热爱工作,老迟到,这样你迟早要被炒鱿鱼。我还可以做替补养活你。二、你好吃懒睡觉,日后发胖是必然的,我认为胖对我来说不是你最大的问题,所以你尽可享受美食和悠闲的时光。三、你喜怒无常,情绪化,关键的时候,机器人可以迅速关闭大脑接收系统,这样就不会扩大家庭内部矛盾……打住打住!每次他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就是我觉得他跑题跑得厉害的时候。但他从不承认自己逻辑有问题,因为不懂数学的人才不懂逻辑呢,而他的数学成绩从来是数一数二的。――这是什么鬼逻辑呢?在这种时候,我就像遇上兵的秀才,恨不得撞墙以求保节。
他还有许许多多低级可笑的爱好。比如说,他的胆子奇小无比,但却喜欢恶作剧吓唬人,有一天晚上,我去洗手间,他正在“沉睡”,等我回来的时候,发现床上空无一人,然后就看见我家的窗帘正在瑟瑟发抖呢,他等不及吓唬我,自己已经乐得“花枝乱颤”了。我喜欢这种孩子式的恶作剧,我常想,他之所以能够在成人的世界中保持一种天真的气质,是因为他骨子里是个单纯的人,这种单纯可以让他在纷繁喧嚣的世界里辟出另外一片天地,供养正直善良的心灵。
他被无厘头的搞笑剧逗得满床打滚,虽然这在我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我也往往被他感染。他在早晨早起上班的时候,像一只大笨熊,把东西碰得稀里哗啦,惊天动地地关门,冲下楼去,才发现脚上还穿着拖鞋,又狂奔回来。他会被美的东西震撼,被柔软的东西感动;他羞涩的同时有坚强,活泼的时候有沉静。有时候他会被一种情绪感动得泪流满面,过后会很不好意思,不愿意承认。
我也总是问他每个女人都爱问的那个问题:你爱我吗?他回答,我不爱你爱谁呢?喜欢咬文嚼字的我就会问,原来你是没人爱才爱我的?他满脸诧异说,你从冥王星来的吧?思维方式好奇怪呀?
晚餐后的散步时间,他会说,来!爪子伸过来。我不愿意,恶狠狠道:干吗?白天走路咋不拉呢?他说,晚上黑,不拉着,丢了咋办?
家里有一对绒布的情侣猫,长得一模一样,一大一小。他非常喜欢这两个小猫咪,在羞于对我表达的时候,他就拿着小一点的那只说,来,小亲一个。如果这个时候我不看他,他会很自然地轻轻一吻。但是我要是压不住好奇想看他一下,小猫咪就遭殃了,它的整个脑袋都会被他塞进嘴里去。有时候,遇到两个人沟通短路,他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听着我数落。我赌气躲到别的房间,他也会追过来,但就是不和我对吵。事后的一天,我就会发现,“我”正被晾衣夹夹了尾巴晾在晒衣架上呢。
我们俩表面上看都是安静温和的性格,实际上他是表里如一,我并不是个好脾气的人。虽说两人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情感波折。我想有误会是因为我们都还没有真正体会珍惜的含义。直到那次他病了,高烧39摄氏度。他躺在床上,像个弱小的孩子,脸通红。去给他买药的路上,我脑子突然不听使唤,自动播放灾难片,我看到我买药回去,他已经不会和我说话了,他已经昏迷了,他的小眼睛再不会冲着我翻小白眼了,以后再不能两手相握,一路拌着嘴坐公共汽车了……突然,心好像被猛击了一下,我感到一种沉重的钝痛,眼泪猝不及防掉下来,那么迅速,我感到窒息,几乎无法呼吸。我想那个傍晚,我在雨中边抹眼泪边奔跑的样子一定很可笑。当然啦,我回去的时候,他乖乖在家等我呢。
这个男人让我想起来,总是哭笑不得。他会在不该幽默的时候幽默,在我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对我进行聒噪的谆谆教导。他的肩头承受了对我的责任,也一并把我的坏脾气接受下来。像我这样一个寻常普通的女人,能获得他的包容和厚爱,全是因为他有纯净的禀性和善良的心。我们是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也许我们还没有走到深爱那样的高度,但是我知道我们已然慢慢长在一起,就像两棵并肩站立的大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依在云里。
爱人,每天抱我飞旋
■敏子
他认识她时,她真的一点也不美丽。但很可爱,有一点刁钻,有一点野蛮的那种。他高大,她娇小。于是那么高大的一个男人,就这么乐颠颠地跟在她身后,听着她娇声地指着东,再指着西,那么胡搅蛮缠,飞扬跋扈。他喜爱得实在不行,每天会抱起她,转着圈。她抱紧他的头,在飞旋中尖叫,朗笑。
他们牵手走进了婚姻。她成了他贤惠的妻。他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忘记了当年曾有过的甜蜜。她几次提起,“你是不是忘了某件事?”他开始还点点她小小的鼻尖,“过日子呢!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后来就嫌她烦。
她便不再吭声,红了眼圈。她想起初识时,他可是最见不得她的泪的哦!她的泪就越来越多地往下掉。他嫌她烦,怨妇的样子。她很受伤,开始不再落泪。
有一天,她看到了关于手的话题,握着爱人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现在他们就像同体的两只手,虽不离不弃,却早已激情不再。她觉得黯然。想起他第一次捉住她时,他反复地用大手包住她柔若无骨的小手,一直不放,扳着十个指头一个一个地亲过。她的眼湿了,她觉得自己像秋天的叶,在这平淡的日子里快风干凋零了。他却在他的事业上蒸蒸日上,偶尔向他提起,他会诧异地看她,这日子还不满足?有房有车,儿子学习很好,老公又没做对不起她的事。一个人在默数寂寞时光的她,有时便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傻女子哦!是啊,你还求什么?
转眼十年已到。他想起,问她要件什么礼物,补拍婚纱照还是买个大大的钻戒。“呵呵,这些你老公都不费劲哦!”他竟有点志得意满。她却说到那天再说。
那天早晨,他临走时,让她回答想要个什么礼物,她居然红了脸,半天才说:“你可不可以再抱我飞旋?”
受伤的心还可以爱谁范文2
关键词:《钢琴课》 风格化 反差性 人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8-0001-02
《钢琴课》的故事是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阴郁的气氛和艰难的物质生活为背景展开的。通过一个拥有着高贵艺术气质的、与生活抗争的哑女从心灵的独占到愿意与人共享的开放状态的改变过程,展现了一个觉醒的现代女性人性的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影片本身就奠定了女性主义的基调。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从指缝中观看世界和生活的特写镜头,制造了悬念,并且反复了几次,持续了将近30秒,除了指缝间的一点光亮外,黑暗笼罩了整个镜头,甚至她所看到的父亲和女儿,也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营造出了阴郁、神秘的气氛和距离感。紧接着,在女主人公艾达心灵的自述里,一开始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连她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语,“我父亲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女主人公冷静、有节奏的陈述语气,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加重了镜头偏冷的感觉,并设置了悬念。镜头跟着艾达奔走,在介绍她的背景的时候,一直是在树下和屋子里拍摄的,隔离了阳光,更渲染了神秘、阴郁、封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世界。
紧接着,当钢琴被遗弃在海滩上的时候,艾达站在山岩上凝望着钢琴,导演先是用一个过肩的推镜头,推镜头本来是一个拥抱的姿态,但是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推进近景或者特写,钢琴虽然是画面的中心,但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点,灰暗的大海成了背景,造成空间上的疏离和空旷感。紧接着,导演用了一个二十多秒的长焦镜头,细化了艾达的脸部特写,衬托出艾达对钢琴的至爱程度。但接下来的全景镜头中,艾达在高处凝望,导演没有将钢琴拍摄在画框中,海滩上面一片黑暗,也预示了钢琴最终隐入黑暗的结局。
接下来,导演安排了一个对新西兰原始森林的移动镜头,并且用了蓝色滤镜,使镜头显得更个人化,仿佛艾达的目光要穿越森林看到未来,但森林却无穷无尽,主人公的迷惘、苍茫的心理被细腻地刻画出来。此外,不得不称道麦克•尼曼创作的苏格兰曲调的音乐跌宕起伏,婉转缠绕,配合着镜头的速度丝丝入扣,揪起了观众的心,导演简•堪皮恩如此评价:“我需要一种个人化的声音,需要应该是出自艾达之手的曲子,……我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尤其是他音乐中的激情。”
在艾达第二次看到钢琴之前,经历了结婚。但在镜头里,导演安排了下雨,杂乱的雨声使得影片显得压抑、错杂。为她张罗结婚的女邻居们喧闹的场景和艾达安静的场面的蒙太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艾达穿上婚纱的时候,镜头只给了她一个在镜子中的侧面全身镜头,模糊不清,清晰地表现出她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无所谓甚至不情愿的。婚礼后,艾达撕掉礼服,走到窗前,一个近景到脸部特写的推镜头,然后接上了长达17秒的海边的钢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告诉观众,在艾达心里面,她唯一牵挂的是钢琴,但钢琴却被困在风浪滔天的大海中,蓝色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忧伤、沉重、阴郁。当镜头第二次回到海滩上拍摄的时候,色彩的改变能给我们很直观的认识,就是人物心情的改变。在艾达弹钢琴的时候,她的背景色调开始透出浅浅的绿色和淡淡的红色,显示出人物的欢愉和激动,之前的不愉快一扫而光,生命仿佛又有了生机。而大海的色调也变成了更为温润轻快的乳白色,这时配乐也变得更欢快一点,开始放缓了节奏,没有了影片刚开场的失意和落寞。而当艾达、弗劳拉以及柏恩斯三者的脚步迈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则是交响乐的合奏,预示他们以后结局的美好。
后来剧情发展,艾达爱上了柏恩斯,为了强调主观性,在影片第71分钟,导演用了一个从艾达背后慢慢推进至艾达的后脑,同时又将之作为一个剪辑点,与下一个森林的移镜头用叠画衔接,蒙太奇手法延伸了艾达的目光,也延伸了镜头悠远、深入的表现力,将艾达的哀怨、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摄影机在密林中缓慢摇动时,仿佛进入到了幽暗的艾达心灵深处,茂密的丛林象征了神秘与隐晦,与女主人公本身哑女身份所带来的神秘与惊奇效果化为一体。在影片里,色彩的处理直接是为了主题的表现。在这里,导演再次用了一个蓝色滤色镜来处理新西兰原始森林,加深了森林的黑暗和神秘,使得镜头的主观性和刺激性更强烈,这是作者风格化的处理,运用自然场景,强化了影片浪漫的一面,同时还预示着人性的回归自然。简•堪皮恩本人也承认她的这一运用是为了强调一种更为主观、更为浓烈的感情:我们把山林处理成了海底的颜色,这样可以让她和最后一段戏呼应起来。我想这种野生丛林的景观正适合我的故事,浪漫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直被误解,尤其在电影中,它已经变成了某种漂亮的,或是可爱的东西,它坚硬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已经被忘记了,我想让观众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产生一种畏惧感,我觉得那才是浪漫的基本要素,对自然的尊敬。自然比人,比人的思想,甚至比人类本身都要伟大。
接下来的情节中,本文认为颇有意味的一个镜头是在艾达与柏恩斯发生了关系之后,当柏恩斯问艾达:“你爱我吗?”时,镜头又是一个从艾达背后侧面拍摄的,而她的脸部刚好被框在了镜子的方框中间。首先,与之前她结婚时从背后侧面拍摄的镜子中的全身镜头不同,这个镜头用的是脸部的特写,而且表情清晰,前后对比,就可知道在艾达的心里,相比将她的钢琴遗弃在沙滩上的丈夫,她更认同柏恩斯,她的心更贴近后者。但同时,被框在镜子中的脸,也发映出她对自己的爱的怀疑,这个爱是被束缚、被限制的。另外,对于这种特写,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被问到关于爱谁的问题时,艾达看到了自己,这实际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她实际爱的还是钢琴,但钢琴只是她在精神表达时的需要,所以更深层次讲,她爱的还是她自己,因为艾达只是听从了她的内心和自然的天性,才跟柏恩斯在一起,但她还需要权衡自己对伯恩斯的到底叫不叫爱,或者有没有到她所想象的爱情的程度,她还没有考虑到从钢琴和柏恩斯之间做出取舍,爱情如她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一样,是“近于利己主义的表现”。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影片,艾达对于她的钢琴的热爱,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热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现实世界中,她没有找到可以于自己进行心灵的沟通的精神伴侣,没有人可以让她感觉自己被理解并与之心灵相通,她所追求的,有点类似中国古诗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一种更神秘的、更自然的交流的手段,是从艺术家的高度和气质出发的超越了语言的柏拉图式的爱恋,但是唯一遇见的她曾经爱过的弗劳拉的父亲,也最终在她所追求的爱情前面退缩了,所以,她选择了沉默来对抗现实的人们,选择了爱她的钢琴。只有钢琴是可以安慰她、支持她、表达她的事物,她把对人的爱转给了钢琴,也把自己的心灵交付给了沉默和黑暗,于是她封闭、自恋、离群索居。影片的前前后后,偏灰暗的色调正是艾达内心的情绪的反应,也是她的自然的人性被黑暗侵占的写照,她面临的选择,不是她的丈夫或者柏因斯,而是放弃与钢琴的“畸恋”,选择正常的人的生活,这个抗争的过程,是艰难并且受伤的,所以用灰暗的色调再合适不过。
影片最后,镜头跟着准备回欧洲的艾达第三次到了海边,这时已经是一个全景,人物都处在前景,大海已经变得很平静、祥和,这是在自然面前人物身份、地位的改变,说明艾达的人性已经彻底地清醒,她听从了心的呼唤和安排,自然跟自然契合起来。而背景的颜色已经变成更为浪漫温馨的紫蓝色,并透出一点点的红光,形成了故事圆满结局的气氛。在随后的镜头中,我们发现整体的色调已经开始向明亮转变。
但这里简•堪皮恩并没有走程式化的老路,直接让色调越变越亮,直到主人公获得美好的未来,她安排了艾达企图与钢琴同归于尽的场景,将影片推向了。这里导演又进行了风格化处理,用了一个慢镜头,透过蓝色滤光镜拍摄了艾达与钢琴沉沦的过程,蓝色的基调,加上海水中的黑暗,加重了镜头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钢琴这个曾经占据了艾达整个灵魂的“棺材”将被沉入深海,归于寂静。但是整个画面拍的很唯美,蓝色又增添了镜头的浪漫气质。此处的音乐也是空灵的,对于将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倾注在钢琴上的艾达来说,与钢琴玉石俱焚的念头可能早已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夹带了来自艺术家的“死亡本能”。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是她的至爱,在她心中代替的是一个精神相通的恋人的形象,同时也因为钢琴是自己感情的寄托物,算是她的分身,所以这是跟旧有的自己的告别,也是一个昭示自己人性觉醒,做出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艰难的,而慢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观众的心也在随着慢镜头逐渐定格,导演简•堪皮恩也说,有一种情况下慢动作不会被注意,就是把它当成更细致地观察角色的途径。慢镜头给了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带领着观众深入其中去体会这个心理的变化过程。在慢镜头中,景深和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最后到面部特写的推进式蒙太奇,不断将视角拉近,也越来越体现艾达的内心。影片中有个固定机位拍摄了下沉的钢琴到绳索又到艾达,钢琴绑住了艾达一起沉沦。在这里,简•堪皮恩实际上探讨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信息,即艺术家对生活道路的选择问题:一边是封闭式的、近于利己主义的孤芳自赏;一边是充满温情、理解但同时也要求奉献的爱情和脚踏实地的平凡生活。
当艾达最终遵从自己的自然人性,选择了属于正常人的脚踏实地的生活之后,在她冲向水面、破水而出的时候,慢镜头表现出一种死而后生的惊心动魄,一束顶光打在她的脸上,意味着她的新生,同时,非常明媚的音乐进行了大力的渲染。这一矛盾行为当然可以理解成一种下意识的灵魂洗涤行为的表现,这是作者风格化的处理,运用自然场景强化了影片浪漫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艾达金手指的特写,与之前她的前夫砍下她的手指的场景呼应,当时她的前夫说:“我只是切断了你的翼。”现在,她的翼已经重生。当她跟柏恩斯亲吻的时候,蒙太奇手法的剪辑把浪漫温馨的画面切到了海底的钢琴和已经死去的艾达的旧我,说明艾达依然怀念过去,但是她正在努力展开美好的人生,绽放生命的光亮,如她所言,过去将成为永恒的寂静,深埋在深深的海底。
《钢琴课》通过一系列色彩的变幻和镜头的变化以及剪辑手段,最终,导演围绕一个女子为核心,展开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这个女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借助个性化的影视语言,实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