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1

2、有朋自远方来的意思: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2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3

关键词: “女” “尔” 《论语》

一、序言

《论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其中包含的与人相处之道、教书育人之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录体巨著,它究竟是何人编撰,是个人编撰还是群体编撰,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统观全文,“女”、“尔”两个代词的使用,可以解开我们心中的一些疑惑。

二、女

《论语》全文中,“女”字共出现了十九次,只有一次出现在《论语・微子》中,读“nǚ”,意思跟今天的“女”字没有区别,指性别,这是唯一一处“女”读“nǚ”的地方,此时的“女”也不是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中。而其余的十八处均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十八个出现在孔子话语中的“女”字该作何解。

(1)原文:子曰:由,诲女(同“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原文:子谓冉有曰:“女(同“汝”,你)弗能救与?”(《论语・八佾》)

(3)原文:子曰:“女(同“汝”,你)器也。”(《论语・公冶长》)

(4)原文: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愈?”(《论语・公冶长》)

(5)原文: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同“汝”,你)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6)原文: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同“汝”,你)画。”(《论语・雍也》)

(7)原文:子谓子夏曰:“女(同“汝”,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8)原文:子曰:“女(同“汝”,你)得人焉尔乎?”(《论语・雍也》)

(9)原文:子曰:“女(同“汝”,你)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10)原文:子曰:“吾以女(同“汝”,你)为死矣。”(《论语・先进》)

(11)原文:子曰:“赐也,女(同“汝”,你)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论语・卫灵公》)

(12)原文:子曰:“由也,女(同“汝”,你)闻六言六蔽矣乎?”(《论语・阳货》)

(13)原文:子曰:“居,吾语女(同“汝”,你)。”(《论语・阳货》)

(14)原文:子谓伯鱼曰:“女(同“汝”,你)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15)原文: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同“汝”,你)安乎?”(《论语・阳货》)

(16)原文:子曰:“女(同“汝”,你)安则为之。”(《论语・阳货》)

(17)原文:子曰:“今女安(同“汝”,你),则为之。”(《论语・阳货》)

细看孔子所说的十七句话,我们不难发现,每句话中的“女”都应该读“rǔ”,同“汝”,代词,是第二人称单数“你”的意思,学界关于“女”字在孔子的这十七句的读音和解释也没有任何争议。

(18)原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这句话是目前学术界颇具争议的一句话,其关键在“女”字的读音上。张葆全先生在《论语通译》中认为“女”应该读“nǚ”,整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难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不恭敬,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而金池先生在《〈论语〉新译》中认为“女”应该读“rǔ”,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育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同时金池先生还从情理、常识、结构、背景和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所接触的人物五个方面阐释了孔子的话语中“女”应该读“rǔ”的理由。又据《论语・先进》记载:“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闭馐撬蹈杖胙У氖焙,学生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面对愚直、鲁莽、过火、起哄、多嘴、不逊的几个学生,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是正常的①,从而进一步阐释了“女”读“rǔ”的理由。

我同样赞成金池先生的观点,认为例十八中“女”应该读“rǔ”,但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完全同意金池先生的翻译。我认为,“女”字应该翻译成“你”而不是“你们”,整句话的译文就应该是:“孔子说:‘只有你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育的,(传授给你)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深远的知识就埋怨。’”理由有三。其一,考究全文,在孔子所说的话中包含的十八个“女”字,其中十七个都是指代词,且都是第二人称单数。从一个人的语言习惯看,“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中的“女”字也应该是第二称单数。其二,正如金池先生所言孔子有几个愚直、鲁莽、过火、起哄、多嘴、不逊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他们进行批评。但通观《论语》全文,并没有一处反映出孔子的多个学生同时犯错,更没有一处描写孔子同时批评多个学生。从常理而言,每次犯错的人也只会是一人,因此这句话中的“女”仅指一个人,应该翻译成“你”,而不是“你们”。其三,在《辞海》中关于“女”的解释有这样一条:“女”通“汝”,你。《汉书・外戚传下》:“女自知之。”颜师古注:“女读曰汝。”在《汉语大字典》中也同样有这样的解释:女,代词。通作“汝”,你。《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它们都没有提到“女(rǔ)”可以作“你们”讲。综其三点,我认为在“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中,“女”应该读“rǔ”,作代词,“你”的意思。

三、尔

考究《论语》全文,“尔”字出现了二十九次,但其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不尽相同,因此翻译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只看看其中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中做第二人称代词的“尔”字。

(1)子曰:“赐也,尔(你,第二人称代词)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2)子曰:“赐也,非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有是夫。”(《论语・述而》)

(4)夫子哂之:“求,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论语・先进》)

(5)子曰:“赤,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论语・先进》)

(6)子曰:“点,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论语・先进》)

(7)子曰:“何哉,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8)子曰:“举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所知,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9)孔子曰:“求,无乃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是过与?”(《论语・季氏》)

(10)子曰:“盍各言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志?”(《论语・公冶长》)

(11)子曰:“毋以与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1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们不难发现,(1)至(9)例中“尔”作代词,且为第二人称单数。(10)至(12)例中“尔”同样作为代词,但表示的是第二人称复数。

四、《论语》编撰

众所周知,《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自己编撰整理成书,且孔子一生之中也没有留下系统的论著。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把《论语》编撰成书的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据一些学者考证,认为此人是曾参的弟子)②。细品其义,也就是说《论语》的编撰成书过程是一个人完成的,但我并不这样认为。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孔子话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同为第二人称单数,在孔子的话语中却出现了“女(rǔ)”和“尔”两个字,这显然是不符合一个人长期的用语习惯的。

(1)“子谓冉有曰:‘女(同“汝”,你)弗能救与?’”与“子曰:‘赐也,尔(你,第二人称代词)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2)“子曰:‘女(同“汝”,你)器也。’”与“子曰:‘赐也,非尔(你,第二人称代词)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3)“子曰:‘吾以女(同“汝”,你)为死矣。’”与“夫子哂之:‘求,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子曰:‘赤,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子曰:‘点,尔(你,第二人称代词)何如?’”(《论语・先进》)

再看(1)至(3)这三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在同一章里,作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你”,孔子的话语里也同样用到了“女(rǔ)”和“尔”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

我们再试着将孔子的这些话里的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尔”字换成“女(rǔ)”字。

(4)子曰:“赐也,女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5)子曰:“赐也,非女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6)夫子哂之:“求,女何如?”(《论语・先进》)

(7)子曰:“赤,女何如?”(《论语・先进》

(8)子曰:“点,女何如?”(《论语・先进》)

细品其义,我们不难发现,(4)至(8)例中将“尔”字换成“女(rǔ)”字后,每句话的意思同样表达得很清晰,且与原意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至此,从一个人的日常用语习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论语》并非某一个人整理编撰而成,而是一个集体共同整理编撰而成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孔子话语中的“女”字全都应该读“rǔ”,同“汝”第二人称代词,单数。而孔子话语中的“尔”字同样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但“尔”字既表示单数,又表示复数。同时,通过对这两个第二人称代词的考证,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论语》是由一个小的集体整理编撰而成的,而并非某一个人所为。

注释:

①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33:321-323.

②张葆全.论语通译[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7:2.

参考文献:

[1]张葆全.论语通译[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7.7.

[2]金池.论语新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3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4

关键词:子路;形象;论语

子路,春秋末年人,孔子的同乡,小孔子9岁。年轻时是一位侠客,据《荀子・大略》记载:“子贡、寄路,故鄙人也。”可见子路的出身是非常低贱的,“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路年轻的时候为了照顾家庭和生存,不得不学会了一套防身之术,经常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着一把剑到处晃悠,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行侠仗义,后来遇到孔子,孔子用“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说苑》)使子路彻底折服在孔子的门下,“敬受其哉”,成为了孔子早期的学生。在孔子三千学生中,子路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论语》里学生当中子路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高达47次,子贡其次。子路性情比较急躁,因而受到孔子最多的批评,但孔子对子路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且针对子路性格上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了很多的指点和教诲。可很多人对子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莽夫”的层面,殊不知子路作为孔子重要的学生之一在其他方面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子路加以全面的研究和了解不仅可以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子路,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和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三千学生,出自不同的家庭、地域,当然各有各的形象特点,例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就比较偏激。通过研究,子路的形象就比较特别,具体有以后几个方面:

1、勇敢、直爽

子路的直爽在《论语》中有很多的体现。有时孔子和学生聊天,子路几乎都是第一个发言的,毫不掩饰心里的想法,没有任何约束。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在孔子的身边坐着,孔子开场白说,若有人请你们出去做官,你们该怎么做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后三人都是在孔子问了之后才回答的,所以子路得到夫子“哂之”。还有一次,孔子坐着,子路和颜渊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让两人“盍各言尔志”,子路还是第一个发言,“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不仅率先发言,而且还敢向孔子提问,“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得到了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回答。

子路虽被收为孔门弟子,但身上依然保留着那股行侠好义之气,因此是孔门学生中唯一一个敢给老师脸色看,敢对夫子提意见、表达看法的人。因为子路说话直来直去的个性,因此难免与孔子有正面上的言语冲突,所以被孔子批评也是最多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带领学生流亡到卫国时,南子邀请孔子相见,子路个性刚直,很有正义感,马上就不高兴,对孔子说了一些特别过激的话,最后让相信天命论的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让天都来厌恶我吧。子路不仅直爽而且还刚强、勇敢,《论语・先进》中有记载:“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四个学生在孔子面前,闵子赛是恭敬的态度,子路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作为孔子的保镖,子路的勇敢让孔子“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当然孔子了解子路的勇敢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当季康子向孔子咨询子路是否可以参与到政事中来,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路的勇敢有时让孔子都自叹不如,“勇人也,丘弗如也”。《史记》记载,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寸,高大伟岸,而且还掌握着射击、驾车等多项技能的人都说自己比不上子路,由此可见子路的勇敢。正因为子路的“勇”,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让犯事的人在子路为官期间面对子路都不敢说假话,“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也”。(《论语・颜渊》)子路可凭借着片面之词就可以掌握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判决案情。

2. 粗鲁、鲁莽

子路的直率与勇敢相应地暴露了子路粗鲁、鲁莽这一方面的缺点。说话直肠子,不拐弯抹角,在外表上也往往不修边幅。“衣敞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宪问》)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貂皮裘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惭愧的人,这就是子路。子路的不惭愧一方面说明了其“不恶衣恶食”,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子路过于邋遢,不顾及自我形象。子路的鲁莽不仅在外形上有所体现,更多表现在与老师言语的冲突上。子路在卫国做官时问孔子假如卫国国君请你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什么的问题上毫不避讳、口无遮拦批评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论语・子路》),子路粗鲁批评孔子迂腐引来孔子的反唇相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期间有一次被围困在陈蔡,因为缺粮,很多学生都吃不上饭陆续病倒了,追随孔子学生里子路就带着“愠”色去质问孔子。除此之外,子路的鲁莽还体现在他求学方面不精、糊涂,没有耐心。“由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弹瑟方面,孔子批评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据说子路所弹的这种瑟声里含着一种杀伐之气,令人不寒而栗。

子路的粗鲁、鲁莽让孔子很担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极力教导子路要懂得退让,三思而后行来避免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危害,孔子在“闻斯行诸”同一个问题上对子路、冉有不同的回答就体现了这一点。孔子告诉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也就是要子路多思虑,多瞻前顾后,而给冉有的回答却是“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出不同的回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还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规范子路的“勇”,“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孔子劝诫子路君子的“勇”不是意气用事,粗鲁无礼,捣乱造反,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同理,“勇”还得遵循礼的要求,“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若没有礼的规范,只是一味地凸显自己的“勇”就会盲目闯祸,心直口快,尖酸刻薄。“勇”还得以仁为统摄,“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以仁为底蕴的“勇”方可成“勇者不惧”的“君子”。孔子似乎预测到了子路终究会为自己的这种性格付出代价,“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而最后的事实也证实了孔子的预言。卫国内乱时,出逃的子羔告诉子路依据当时的情形是不宜轻举妄动,但子路还是冒死前往,终究未能摆脱悲惨的命运。

3. 长于政事

子路有其粗鲁的一面,可是在政事上却很有成就。“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寄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的特长时,“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也’”(《论语・雍也》)子路最突出的政绩是在卫国为官期间把“蒲”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得到了孔子“三称其善”的赞誉。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

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摘自(《韩诗外传》)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后,有一回,孔子路过,走到其境内时,孔子便称赞说到子路做得真不错。走到城中时,孔子又称赞说到子路做得真好。到了子路办公衙府内,孔子不由得又称赞子路做得好。子贡听了很奇怪,孔子说我看到了他的境内耕地都整理好了,杂草都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这是因为他恭谨敬慎又有信用,所以百姓才会尽力去做。走到城里看到垣墙和屋宇都完好牢固,树木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他的政令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马虎。走进他的衙门清静闲暇,下面办事的人都很效力,服从命令,这是因为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断,所以他的政令没有扰民。从这些方面来看,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也说不完他的好。孔子过“蒲”时已经70岁了,在对子路治理的地方实地观察、了解之后,孔子才如此肯定子路在政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子路成熟的为政才能除了子路本身的才干和努力外,当然也离不开孔子的谆谆教导。子路在刚开始治理“蒲”这个地方时问过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孔子感叹说“蒲”这个地方很多壮士,很难治理。虽很难治理,孔子还是给予了子路一些指导,“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说苑・政理》)子路在虚心听取了孔子的意见之后,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技巧把“蒲”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好。

4. 诚信、忠诚

子路是行动派的代表人物,直来直去,为人诚实,信守承诺。与人交往,“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春秋末年,车子和马匹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子路认为这些东西虽为我所有,但天下之物应该由天下之人使用,不能自己独自霸占,所以子路的志向是希望把他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子路做起事来,说做就做,不失信于人,不,“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路在听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还未能够达到实践的程度之前特别害怕自己又听到新的道理。据《论语・颜渊》记载:“子路无宿诺。”也就是说子路答应了别人要做的事绝对不会拖延到第二天。

子路的诚实让孔子受益很多,让孔子认为子路是同道中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虽四处碰壁,可子路依然陪在孔子身边保护他的人身安全,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孔子安慰和支持,照顾着孔子的身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论语・述而》)话说,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势很重,弟子们都很着急,特别是性情急躁的子路爱师心切,于是请求为他向鬼神祷告。还有一次,“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论语・子罕》)按照礼制规定,给卿大夫治丧才有资格设置家臣,孔子已经离职,没有大夫的身份,所以不能设置。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为了老师死后尊荣,让老师的葬礼风光些,子路就让孔子的弟子作为家臣为孔子准备后事,僭越了礼制。当孔子病情好转知道后,痛骂子路行欺诈之道,痛责自己欺天罔人,情绪激动,反应激烈。子路的行为虽然违背了孔子所要求的礼,但从侧面反映了子路对孔子的忠诚。

子路不仅对人忠诚,同时也忠于职守。子路在卫期间是孔悝的蒲邑大夫,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蒉聩为君,威胁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马上进城去见蒉聩,最后“结缨而死”。子路本可幸免于此,可子路临危不惧,冒死进城,最后以死殉职。与其说子路死在敌人的刀剑下,不如说子路死于道德自律,而子路的道德自律无可置疑也就是他忠于职业,忠于其主的思想。

5. 孝、仁、礼

孔子提倡孝的道德思想,孝是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孔子的学生中不乏以孝出名的,其中就有曾子和闵子骞,而子路在孝顺父母、侍奉双亲方面也毫不逊色。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摘自(《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早年家里非常贫穷,自己常常采摘野菜做饭吃,可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子路常常怀念双亲,可亲人已逝,无法再为父母亲负米。子路的孝顺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和赞扬,孔子称赞子路侍奉父母做到了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这个程度了。子路的孝是契合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遵循孝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危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子路原是个“野人”,入孔门之后,孔子悉心以仁、礼的思想教导子路,子路耳濡目染儒家这些经典内容,融会贯通之后实际运用在为国为民的行动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子路认为管仲侍奉二主的行径不符合行仁的要求,然而孔子反而赞扬管仲的行为。孔子认为虽然管仲没有为原来的主人公子纠殉命,但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不用军队,不用武力,通过协议的方式维持和平,使天下没有战争,孔子说这都是管仲行仁的表现。孔子这样定义管仲的“仁”实际上向子路传达了“仁为何意”的信息:只有为国家造福,为民服务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仁。子路最后死于卫国与孔子传授给子路仁的思想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子路被庄公断了缨,子路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是违背礼制的,于是“死而冠不免”,最后“结缨而死”。子路“结缨而死”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本身的“勇”,但另一方面也是践行孔子“杀身成仁”的理念和知礼、懂礼的规范。

子路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也是孔子最好的弟子之一,亦是孔子最重要的伙伴兼朋友,在孔门弟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子路虽本身带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入孔门之后受到了孔子很多的批评,后因孔子因材施教,给予子路很多的教诲,使子路晚年于礼、仁方面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备了成熟的为政能力,知识、品格、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符合儒家所提倡的思想境界,所以世人对子路的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莽夫”的层面上,这也是我写此文的本意所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王肃.孔子家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0.

[4] 傅佩荣.论语300讲.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李启谦.子路研究.齐鲁学刊,1985第6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5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主题的背景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造诣,不仅对历朝历代的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同样也对于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际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键入“孔子教育思想”为关键字,从1979年至2011年共检出文献557条。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对德育的意义”、“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民主精神”、“德育思想”、“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等众多方面。

(2)国外:在EBSCO外文数据库中键入“Confucius educational theory ”为关键词,从1974年至2011年共66篇文献,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孔子研究会”、“孔子学堂”、“杜威与孔子思想比较”、“终身教育思想”、“德育思想”等方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德育”、“终身教育”、以及“教育思想比较”方面是中西方共同的研究热点。而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其他方面存在各自的研究倾向。

本文对《论语》中关于教师素养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入手点,从教师专业思想的确立、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心理品质的塑造三个方面,谈一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思想的确立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并不仅仅是要使学生成为专门的人才,而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德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的教书职能与育人职能和谐统一的发展。“华尔街的经济危机,不仅是因为财政的瓦解,而同时是因为道德的沦丧。”[2]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已任。

(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教师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 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 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论,同时要注意将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从优秀教师以及教育理论中汲取经验,从而科学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孔子提出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们要把自己的言行等方面,作为反思与自省的方式和内容,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步。

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实践与反思相互作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进程。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理论的积累与教育实践的探索,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或策略,不应该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学习,而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反思”,促进教师对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追求促成“反思性实践”。

(三)专业心理品质的塑造

教师健康的专业心理品质,是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顺利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保证。近些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教师中的消极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著作中得到一些克服职业倦怠的启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爱之能勿劳乎?焉能勿诲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名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才是自身职业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所以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才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的策略!

四、总结

《论语》是一本集中体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的著作,开一代私学先锋的孔子在《论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理念,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地去研读和体悟。

参考文献:

[1]全国重点十二所师范院校.教育学基础[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

[2]Rita Mei-Ching Ng, Ohio University, Zanesville1.College and Character: What did Confucius Teach Us About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Ethics, Character, Learning,and Education?.Journal of College and Character[J].2009(4)

[3]黎琼锋.规约到自律: 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J].2007(1)

[4]葛玲霞.从《论语》看孔子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思想.教育探索[J].2007(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6

关键词:情感 作业 典型事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们熟知的名言。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各种考试、选拔往往只关注分数高低,老师们也随波逐流,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分数上,这种做法该认真反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句话了。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跟学生、跟家长直接接触很多。我曾非常感叹一位家长的一句话:"我不希望孩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我希望他是一个好人。"这句话的确很朴实,却令我深思――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怎样在当今竞争激烈、诱惑繁多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创造一方净土?

一、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

例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教育人们要诚信。例二、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学生要谦虚,要诚实。例三、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做人、处事的态度,要宽以待人等等。语文学科课本例子很多,我就不再列举了。

二、利用老师与学生接触多,在平时的言谈身教中潜移默化教育

例一:一个学生来敲门,老师打开门后,学生直接把本子给老师说:"课堂作业。"然后,转身就走。这时,老师就不能让他走了,要叫他站住,教育他:"对人要有礼貌,首先,要有礼貌地敲门;其次,敲开门后要礼貌地说'老师,我来交课堂作业。'第三,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按时教;最后,要得到老师回答后才能离开。"这样教育过后,下一次他再来就会有礼貌了。例二:下课铃响后,老师在通道上遇到一大群学生人流迎面而来;这时我的做法是主动站住,让学生先过,这叫少的让多的。不用多说,久而久之,学士也会这样做,老师的做法潜移默化在学生身上了。例三:一次考试下来,班里名列第四,没进前三名。老师我在给学生讲评时是这样说的:这次考试,我班名列第四,没进前三名。反思一下,同学们这段时间学习还是努力了,我们与他们有差距,我教学也努力了,这一段时间我们没有虚度,只要问心无愧,我们不必太自责,只要健康地成长我们就不会被虚名所累。把心思用在后面的学习中,不要过度自责,我们一定会是最后的胜利者!老师学会给学生减压,学习的过程才会有快乐。

三、利用学生的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

语文老师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批改学生的作文、周记。有一些学生会在作文、周记中真心流露心声,把一些困惑写出来。对于学生的做法,老师首先要积极肯定学生主动与你交流;其次,老师一定要写上评语,这样做学生才会有再一次流露心声的勇气;第三,有针对性的回答,个别问题中如果还有隐私,一定个别指导。第四,如果带有共性问题,老师在全班讲评时,就能教育一大片了。例如,有一次作文是在一次检测后写的,要求分析自己得失,定下一阶段目标。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有许多类似的,诸如:1."我这次考了85分,我还不够努力,我下次一定更加努力,一定多考10分。"2."我的目标就是超过某人,他高了我30分。"3."老师,我努力了。别人背一遍,我背七八遍才记住。可是,我没有别人七八倍的时间啊!我怎么办?"我指导如下-第1类属于高分定高了。讲评:语文有它的规律,它不像数学科能考满分。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像攀登喜马拉雅山顶一样,每高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高分的同学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目标在攀登上山顶而不在于提高几分。第2类属于目标定高了。讲评:大海大在汇聚百川之水,大树大在生长百年之久。分数的提高有一定过程,把它分解一下,分几步走,你会达到的。第3类,最需要个别指导,又有共性。讲评:记忆过程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如果你努力了,问心无愧。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数学数字相乘。上天很公平,记得慢的人往往记得牢,学习不只靠背。"听、说、读、写","看、听、闻、摸、尝"各种感官配合才能学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优势,定会学有所成的。或许,今天种下的知识种子要等到你更大的时候才发芽、才结果呢!

四、利用课本典型事例教育学生。

例如:玛丽居里著《我的信念》中写到"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财富的兴趣。""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许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方面的利益。"老师在讲上面内容时,就要"传道"、"解惑"-学习玛丽居里的科学探求精神,学习玛丽居里夫妇无偿把发现的镭贡献给人类的"梦想家"的精神,净化学生心灵。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