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1

【关键词】创景激趣;拓展表演;结尾升华

本人曾指导了一堂小学一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参加全市的“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获得市“一等奖”。回顾赛前对教案的反复修改,以至整个比赛的过程,从中感悟了许多,收获了许多。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兼有节奏学习,歌词创编的综合课。通过《动物说话》这首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从而了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使其认知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学习歌曲的同时开展了创编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下面就本课例中几个较成功的环节进行分析,并将我的感悟与同行分享。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这节课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课前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随音乐《快乐的小鸭子》律动,上课铃声响后,用音乐指令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此时教师出示课件:四组动物(小狗和大灰狼,小鸡和蚊子,小马和鸟儿,老虎和小鸭子)。这时孩子们睁大了惊喜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这时的教室:老虎、小鸭、小鸟等的叫声响成一片,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会儿,让学生闭上小嘴的音乐指令响起,课堂一下变得静悄悄的,教师向学生发问:仔细听听,谁的声音长?谁的声音短?在这形象感知、辨听声音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长与短的对比。学生模仿了火车汽笛长鸣的“呜呜”声与车轮短促的“咔嚓”声;蚊子的“嗡嗡”声和小鸡短促的“叽叽”声;狼长嚎的“傲呜”声和小狗短促的“汪汪”等声音,再让他们进行即兴的表演。

感悟:一年级的孩子好动、好奇,好玩,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鲜活的动物形象让学生很迫切地想去亲近动物,观看并模仿动物的叫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他们被引入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的特定场景,促使孩子主动感受音乐要素:音色、音值,在轻松偷悦的气氛中开始音乐课的学习。

二、方式多样,突破难点

学习歌曲 《 动物说话 》 时,歌曲中的间奏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示间奏处的节奏,孩子们用了拍手、跺脚、耸肩、弹舌头、摇头等动作来表现。此外,还用了钥匙、铅笔、筷子、响板来练习间奏,这为歌曲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感悟:如果用传统的教法让学生读节奏,会很枯燥。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声带的负荷小,用自带的“打击乐”及自由选择身边的“打击乐器”练习间奏处的节奏,学生更乐于去实践,在感性的基础上,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的认知学习,学生兴趣浓,效率高。

三、创编歌词,拓展表演

教师先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待学生熟悉歌曲后,分组合作创编歌词,再引导孩子抓住小动物的动作特点,为自己创编的歌词进行表演。歌词内容与前面三段相吻合,在教后面两段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创不同动物的歌词,无论是节奏,还是歌词意境与原歌曲都是相符的。比如:小猫说话喵喵喵,公鸡说话喔喔喔,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羊说话咩咩咩,小猪说话噜噜噜……都是歌曲的一种延伸和升华,甚至可以拓展到目前学生喜欢的“喜羊羊”等动画片。

感悟:这样的歌词编创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享受,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创编活动给了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小动物,他们对动物声音、走路的姿态模仿得维妙维肖,在这种参与观赏、体验、模仿、表演、编创等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全身心投入音乐中,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精彩结尾,升华课题

在本课结束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森林音乐会”的情景,在歌曲表演的同时,让学生置身于森林音乐会这一特定情境中。师生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共同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当学生在表演小动物的时候,加上欢快的旋律以及课件中森林作背景的运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仿佛感觉到自己是森林中的小精灵,在尽情狂欢,从而把音乐课的气氛推向……让人与动物身心交融的主题得以升华。

感悟:众所周知,压轴戏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时刻。在公开课、参赛课中,精彩的结尾能给听课教师及评委留下深刻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音乐课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时刻结束,将大大激发孩子们期盼下一节音乐课快快到来的迫切愿望。这样的良形循环对培养学生喜爱音乐,让音乐成为终身的需要成为可能。我想:这是学校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也是我们的音乐教学所追求的最终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动物说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2] 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师用书(动物说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2

关键词:微课程;语文课堂;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两年前,我带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做课前预习和导学单的设计应用。期盼通过导学单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经过一番实践研究,发现学生仅仅把导学单当作任务,借助参考书完成作业,实际上预习能力、自主积累理解知识的能力,还是没有任何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导学案换成简单的预习要求,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检测单上。可是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课堂检测时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们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课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从而改变课上的学习模式?

二、现状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微视频这样的字眼逐渐的进入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很多教师被吸引,并慢慢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但是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大面积开展和应用。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容易打破,实践翻转课堂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关于微课:概念、特点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一堂“微课”资源容量在50M以内,适合在网上运行,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扩充性。“微课”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本身就是教研过程,对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教学研究等各环节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微课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翻转了课堂,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目标,达到“课前预习,课中辅导”的高效结果,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找到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因为短小所以精炼,因为短小所以可操作,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进行反复研读,可能随看随停随思,直至清楚明白。

微课程,带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轻松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成长起来。

四、探索课例

我们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微课的探索,一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和教查字典、认识标点符号等的微视频。四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写景作文教学指导等微课。通过探索发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团队合作。因此,集体备课的优势得以发挥。谁策划、谁录制、谁讲解、谁合成、谁上传……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资源共享的结果是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微课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还可渗透到德育、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中。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时间的限制。即使是团队合作,一个星期也只能出一节微课,无法把微课常态化。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因为大家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体系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

五、本土实践,改变评价机制

微课能否取代课堂?不能。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它相对于学科和学段而言的,中学远比小学合适,理科比文科容易推进。语文学科的应用要选好知识点,因为语言文字的情感体悟更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微课要在传统课堂上开花结果,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

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都应该计算学分。这样的一种机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还原 生命力

Cleverly use Chinese revivification method to make the vital force of the class coruscate

Huang Bixi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has been actualized, the urgent affairs of the elementary class are to make the vital force of the class coruscate and to give prominence to students’ main-body quality. But to achieve this teaching goal, I think that we should use Chinese revivification method cleverly, which is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to the life situation,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course into the living course and to revivify the teaching activity into the life activity.

【Keywords】Chinese classroom Revivification Vital force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曾经焕发出无穷的魅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病也日益暴露出来。那就是:教师按预编的教案教,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课堂上,“水波不兴”,“波澜不惊”,毫无生机。

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在平时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巧用“还原法”(即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让语文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不折不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1.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以此教学建议为圭臬,在教小学一年级新生学语文时,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起主导作用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以下是我任教小学一年级时的教学案例:

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个鸟巢或是鸟巢图片,接着提问学生: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是乌鸦筑的窝。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板书u字,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学习u字。

同样,出示一张椅子,认识h字;出示一根水草,两只蝌蚪,学习k字;把一盘蛋糕对半切,引导观察并学习x字。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就这样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千树万树梨花开”美好的景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源头活水”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须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把“源头活水”引到课堂学习这一片亟待浇灌的土壤里,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光靠学生观察,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动用其全身的各个器官,让他们把眼、耳、鼻、手,脑等都派上用场。如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学拼音时,大胆把橡皮泥拿出来玩。学生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各个拼音,各个拼音可以捏成各种颜色。学生也可以在小组内举行捏拼音比赛,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

在识字教学中,抽象的文字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全然陌生的,教师如果一直硬性地让学生读写,死记硬背,慢慢地学生就会对这识字产生厌烦,甚至厌学。那么,教学时,应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并且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如象形字“田”,只要让学生看一下田的挂图,回想一下自己到过乡下看到的种菜的田,一下就明白了。再如会意字“休”,问学生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他在干什么呀?(休息)很容易就会被学生理解记忆。

在词语教学中,当出现一些抽象的词语时,多媒体课件中一些源自于生活的图片和录相就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灰蒙蒙”、“”、“犁”等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出示有关图片,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学习动词时,如“握”、“抱”、“蹲”、“抛”等,可引导学生直接做相关动作,或进行情境再现生活中做过的事,既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记得牢。

2.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靠教师讲解是行不通的,因为成人的体验跟孩子的体验是有距离的。究其原因,无非是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无法投入文中的角色,似乎那些句子跟自己毫无关系。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身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让他们回到自己特有的体验里,再从那里出发,去体验,去感悟。以下是我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主要是赞美长城的气魄雄伟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难点是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描写劳动人民建长城不容易中去领悟。学生在抓关键词朗读后,能感受到建长城的不易时,引导学生们想象一块石头的两三千斤相当于全班同学加起来的体重,接着让学生现场表演,几人合抬一块石头。此时,加进文章中留白部分的语言渲染:在炎炎的烈日之下,在寒风刺骨、天寒地冻之中,多少老人累死了,儿子又顶上了;多少儿子累倒了,孙子又顶上了。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用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成这前不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有位学生停止了表演,质疑到:“既然要付出这么多的牺牲,干脆不要建长城了!”台下因此也形成了两派人马,有叫要建的,有叫不该建的。我作了个手势,结束课文剧表演,让双方进行辩论。各不相服时,我在黑板上写下“国家”二字。学生安静了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发言:“没有国哪有家,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只有牺牲了那些修长城的劳动人民,才能保卫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全。”这回学生终于发出了感叹:“这些牺牲了的人民真伟大!”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语句中感动之情更亲切了。

在人教版三年级课文《画杨桃》以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为主要内容,是篇适合分角色朗读的文章,但学生却把握不住人物的语气。此时,模仿着文中的“课堂”创设一样的情境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角色说话时心理活动及语气。上课时,我把刚从街上买来的杨桃直接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像文中的“我”一样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再说说自己亲眼所见的样子。教师在此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达成了教师“不言”而学生“喻”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朗读,对文本所表达的意境就有了更好的把握。

3.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随着生活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加,想象力也不断地丰富。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半壁江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下面是我教学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树立学生想象的信心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平时不戴眼镜的我今天戴上的一个夸张的黑框大眼镜,盯着捧在手里的对折成书本状的一张白纸,边做出各种不同的夸张表情边走进教室。

几个学生惊叫:快看,老师今天很奇怪!

教师:谁?谁是你们的老师?我可是多拉星球来的幻幻想,没空理你们。

学生大笑起来,我又接着看起手中的“大书”,一会儿捂着肚子笑,一会儿伤心得擦眼泪。

学生齐声呐喊:幻幻想,你在看什么?我们也想看,借给我们吧!

教师:那好吧,如果你们能猜得出我看的是内容的书,我就借给你们。

学生1:我想应该是你们星球跟别的星球的星际大战赢了吧!所以你才笑得那么开心。

学生2:你那么伤心,一定是看一个故事,故事有个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的孩子吧!

学生3:不,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寻找宝藏的故事,要历经重重迷宫,一会儿迷路了,一会找到出口了,因此才会一会儿惊喜,一会儿难过的。

学生开始你争我抢着说自己的想法了。

教师:现在我们要揭开谜底了,大家倒计时三秒,三、二、一。

教师把一张空白的纸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学生惊讶地叫了起来。

教师:看来你们地球人的想象力还真丰富啊,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片断二:激活学生的想象潜能

出示一个有各类形状图案袋子,里面装着“礼物”。

教师:我从多拉星球来,带来了好多礼物。不过,这些礼物只能是给聪明的孩子,否则送给你了,你也不会用。谁有信心来挑礼物。挑礼物时,要闭上眼,小心地把手伸进袋口,把摸到的礼物拿出来,再睁开眼。

学生4摸到了一把钥匙

学生4:这是一把钥匙。

教师:小看我们星球的礼物了吧!这可是无所不能的钥匙,快想想这钥匙有什么奇特的功能吧!谁说得好,礼物就归谁了。

学生5:我想这钥匙应该能开所有的门,是把万能钥匙。

学生1:我想它会像哈里波特的那把扫帚一样,能载着我们穿越时空,比如去月球,或是带着幻幻想回多拉星球。

学生6:或许它还能根据我们的心情播放音乐和电影,能当笔用。

学生7:我想把它带在身上,它还能识别我们是否生病,里面的芯片会及时发射光波为我们治病。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我把钥匙奖给一位学生。接着让其他学生再摸礼物(有瓶盖、空盒子、笔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们对每样东西的功能特性都赋予了无穷的想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还原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教学“适应自然”,让小学生头、心、手得到和谐发展。语文课堂成了开心课堂,教与学达成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活动起来,发挥其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语文课堂因此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叶存铃编著.《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4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积极投身教改,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我一直信奉一句名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也护花。”坚信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师风来引领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团结同事、爱岗敬业,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实践了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美术课程教学,较好地学习和把握各年级教学重点、特点和难点,除了完成好每周18节工作量的前提下,还积极参与学校布置的各项临时工作等。

1、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授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要求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平时虚心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多听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积极投入新课改实践中,能以学生为主,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教学欣赏课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学生对绘画技能的要求,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运用感受、观察、表现及收集资料、小制作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尽可能尝试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美术信息,开拓视野,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出置作业练习,并注重对学生作业过程与创新方面的发展性评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和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美术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活动,认真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通过对教学相关知识进行着重学习,使之更加系统化,使美术专业水准提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其次,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有关比赛活动,挖掘并发展他们的特长。XX年6月,我在第四届中小学生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美术教师组二等奖。XX年6月,辅导学生参加全市少儿绘画作品评比活动,所有参赛学生作品都入选,学校获组织奖。本人分别荣获辅导二、三等奖。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5

[新闻背景]

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高年级设置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方法的联系。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

前不久,一位中学生给出版社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们好,我是一名初中生,正赶上你们新编的教材《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学了一年了,觉得非常好,它们不是传统的教材,而是让我们思维更宽,让我们把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应用。但这次期末考试完,老师却说把《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这两科砍了,重新学以前的教材,我觉得很遗憾。我班同学也不希望再改回去。编辑们,你们编的书不错呀,为什么中途又变回去了呢?我只想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你们能把教材改革进行到底。”

中学生的来信反映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据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介绍,今年暑期开学,某省原计划订5万册初中科学课教材,结果只订了1.9万册,还有的省原计划订1.3万册,结果全部退掉。

据记者调查,综合课在实验区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空前欢迎,教师听了教材介绍后,希望教综合课,但是领导有顾虑,家长也担忧,怕影响中考、高考成绩。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对教了一年的科学课做教师调查,希望继续教综合课的教师占97%。湖南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小学生喜欢综合课,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家长反映,学生对综合课的兴趣特别浓厚,教师也越来越适应综合课的教学。

应当看到,开设综合课难度大,问题多,而且担风险。目前,在实验区,综合课实验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关键是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综合课程不理解,特别是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综合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缺乏信心。在种种顾虑面前,一些地方将实验了一年的综合课又改为分科课,使得综合课的实验范围缩小,实验人数锐减。这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综合课程的价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好综合课程的实验,实事求是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设置综合课,一项重要的历史选择

据专家分析,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另外,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精细的分科教学,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过细的分科教学,也给师资配备带来困难,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少教师,一位教师同时兼几门课,一星期要写十几个教案,有些课因为缺教师而被砍掉,致使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近几年,重新整合学科知识,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使学科内部的分化更加精细,另一方面,也使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综合。专家预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课程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促进知识的再生产,就必须纳入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知识,而只对原有分科课程做一些细节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应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是学校教育亟待加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分科课程中难以综合体现。因此,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性加强的必然体现。可以说,建立综合课程,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综合课程也有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提高人的整体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解决课时的有限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的矛盾。因此,专家普遍认为,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和联系性。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的基础上的。正如一专家所言:“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的大厦便无从谈起。”

应当看到,课程的综合不是内容的删减,也不是搞一个拼盘。课程综合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综合课既要继承分科课程的优秀传统和宝贵经验,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突破。眼下,综合课程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教材。它以某一门学科为主体,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编制课程。二是以主题或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材。一般是围绕一个现实社会问题,综合有关学科相关的知识,构成教材内容体系。第三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测量、实践等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总之,综合课程是一门全新意义上的课程。

据专家分析,综合课程的出现,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综合课使学科知识学习走向综合化,这意味着在学习现有分科知识时,不能把他们看成孤立的体系,要设法在各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其次,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文理并重,既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注重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再次,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现状分析]

应当承认,教师在实际中确实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实验区普遍存在综合课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大多数任课教师需要承担3个甚至4个教学班的教学,其中相当多的教师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由于综合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安排的实验和各种探究活动也比较多,教师的备课负担相当沉重,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个人课前准备。包括研读教材、补习有关知识、准备实验,而每周15节左右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充分备课,这势必影响实验质量。另外,课程资源缺乏,教材提供的资料有限,需要教师补充、挖掘,由于时间及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没有时间也无处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教师的业务素养亟待提高。大多数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综合课程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比如,科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天文学方面都具备一定素养,艺术教师不仅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知识,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应该有所了解,而目前的任课教师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实验技能方面都需要扩展、补充和提高。

经费投入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实验室不足,综合课程强调探究,大量的内容是动手做实验,实验比分科教学多了近3至4倍。比如,初中科学课几乎每隔一天要做一个实验,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实验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原来的实验室远远不够用。而且,教学班过大,分组实验无法完成,只好把“做实验”改为“看实验”。因此,增设实验室,或者在教室中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已成为当务之急。还有,科学课有些内容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的实验,学生不可能同时到三个实验室做实验,如何改造和利用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能否设计一个适用于综合课的科学实验室,或者开发简易的实验箱,不是把科学课程搬到实验室去上,而是把实验室搬到教室里,每班配备几个工具箱,学生的分组实验就能完成。原来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能完全适用艺术课教学的要求,能否建设一个艺术课专用教室。另外,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际进行,需要借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理、化、生、地、天各领域,都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直观演示。但是,目前一些实验学校计算机档次偏低,数量不足,多媒体教学课件难以应用。

对策与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综合课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面临一些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是经过了数百名专家广泛深入的讨论,在对国际、国内课程调查、研究、比较后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方向。要提高对综合课程重要价值的认识,提高对实验综合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改革的实验要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不应当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实验,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朱慕菊强调,综合课程实验遇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有评价改革的问题,有教师提高的问题。要保证综合课程的实验稳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要对综合课实验的地区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要有适当的行政措施和政策保障,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中考和招生,还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学评价等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特别对综合课的教师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岗位编制多方面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要加强专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的培训只是一些应急的办法,从长远看,要有适应综合课程需要的培养师资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是否可要求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设置四年制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综合课程本科专业,或设置第二专业或专升本综合课程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师队伍。

中考招生改革要与课程改革衔接,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课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不能用分科课程的标准衡量综合课程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拿分科课程的试卷考综合课程的学生,这样做的结果,会对教学产生误导。课程评价还应当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综合课程的开设,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实验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都使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范文6

摘要: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三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因此,研究把握新课改,彰显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新理念;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48-02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修订后的美术标准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下文简称课标)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此外,课标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立足于原有“实验稿”的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课标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就教师教学实践来讲,此要义可做两方面解释:①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内不同程度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使之能够各取所需,同时实现互相合作。②从大体的教育环境上讲,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应引起重视。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适应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课程的目标与呈现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其目的是便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时更明确、更方便。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

1.“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题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这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了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3.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追求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对美术作品获得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三、要在美术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教育担负着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历史重任。其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适应的审美能力;确定高远的人生理想。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标提出了一些具体和实在的做法,如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素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因此,每当笔者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慢慢的,学生都把笔者当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同时,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注意表情丰富,语言要亲切以外,声调还应有高低变化。比如,在讲《我的太阳》一课时,笔者就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在讲《谁画的鱼最大》时,笔者就在学生们面前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舞,使之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大家一起画》时,笔者又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画画,全体学生都极其兴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限制,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靳馥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10).

[2]孙永宝.浅谈美术学习兴趣的持久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3]杨洪军.浅谈对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的几点感受[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