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与现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与现实范文1
2010年6月7日下午.首届英语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全体成员在温州市实验中学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课例研究活动。当天下午我们首先听了温州市名师王崴然老师关于《新目标英语单元复习策略》的讲座,然后带着讲座里的一些策略与理论经验我们听评了研修班学员李挺老师的一堂复习课。复习课的内容是八下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Unit 9的核心知识是围绕“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这个话题来学习和使用-现在完成时态。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谈论过去的经历、谈论有关英语学习、谈论你曾经去过的地方。班主任金浪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我们全体学员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观察一个点,而且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课堂的真实片段.课后分组进行讨论及修改方案。以此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亲身经历一次备课2:课一研讨一反思的集体研讨的过程,集锦更好的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经验。在李挺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平时的自己.看到了一堂复习课活动设计的优点与不足,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所在的组分到的任务是复习课课堂教学活动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纬度来观察:
二、情景描述
在李挺老师的这堂课上总共有8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能做到很好的衔接,活动的层次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基本上遵循了我们英语教学的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章的顺序。活动设计也基本是生活当中的经历和学生喜欢参与的环节。但是事与愿违,从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参与、活动的落实、甚至到本课的复习目标都没有达到预先的设想。下面我以某个片段的几个环节为例分析该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
片段:
在用“fun places”复习现在完成时的句子“What fun Dlaceshave you ever been to?”后.李老师用自己学校的一位外教Mike设计第一个活动来复习单三的现在完成时态.他用几张景点的图片配上哭脸和笑脸。让学生操练以下句子:
Has Mike everbeento____?
Yes.he has.He has ever been to Nanxi River.He went therelast year.
No.he hasn’t.He has never been to Yandang Mountain.
在这样比较机械的重复操练后.李老师做了一个challengememory的游戏,同样的在各个景点的图片旁边挂上哭脸和笑脸,几秒钟后哭脸和笑脸消失,让学生用以上对话挑战记忆力。做这样的铺垫是为了本堂课的第一个task:Please share your travelexperiences with your desk mate and make up a conversation.本来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的.但是课上学生的表现很不尽人意.基本上没几个学生愿意主动起来说.起来说的也是在老师诚恳的态度下一再邀请的,邀请的学生也只是在老师的热情指引下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已.并不是用教师提供的情景去表演对话,导致task草草收场,没有收到预先的效果。从这开始教师开始紧张无奈,学生越发“了无生趣”。为接下来的各个复习活动环节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三、问题与讨论
按照认知规律,李老师的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在活动前搭建好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展现中能轻松输出.学生也会愿意在充分理解的心态下去表达自己内化的知识。但是良好的设计并没有良好的收效.从一开始Mike的出现学生就“莫名其妙”了,对这个一无所知的外教,学生提不起一点兴趣,更不用说去猜他曾经去过什么地方,好像这些对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学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这时候李老师很辛苦地去解释这个外教Mike是他的好朋友.想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明白这个老外.让学生有兴趣去加入到了解Mike的经历中去。可是老师有兴趣是因为他是老师熟悉的朋友.对学生来说只是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而且距离太远了。李老师的这个idea是不错.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所有的活动设计不是为了我们老师自己而应该是为了学生而设,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怎样。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活动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但是往往忽略了创设这种活动的价值性和有效性。我们觉得李老师的这个活动目标达成度比较低.经过课后我们组员的讨论和修改方案,我们觉得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先调查哪些人是学生喜欢的或者是他们熟悉的.这样出现的人物首先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为下面的活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有参与的愿望有开口说的欲望。
此环节当中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在很多的景点旁边挂上哭脸和笑脸的挑战记忆力活动.只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再开口说是个看似简单其实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任务。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记住哪个是哭脸哪个是笑脸就已经很糊涂了.更不用说要跟景点对号入座.在完全一头雾水的状况下挑战记忆力实在是无效活动。我们建议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在景点旁边只挂哭脸或只挂笑脸,这样可以减低记忆难度,学生只用记得去过的地方,那没去过的地方自然就会很清楚了。因为只有在会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说,如果还不会就马上活动,那这个活动只是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的任务,是教师为自己的这堂课设计,不是为了学生的学更不是为了学生的活动而动。可能这就是教师的“理想”与课堂的“现实”之间的距离吧。
四、反思
1.教师的“理想”课堂应从熟悉学生出发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这样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只要全面关注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成功达成一半,学生的学也将会事半功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熟悉学生还可以因材施教,不同难度值的活动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展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设计的活动只适合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则成为观众,这会造成我们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只是部分学生的“专利”,那么教学效果也只是局部.长此以往会让很多学生对今后的英语课失去兴趣,更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也有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只有熟悉才能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会生动而有效。网络上的一则报道:苏州一中用”对学生熟悉程度”考核教师,可见熟悉学生的重要性。李老师这堂课不足的作俑始者可能就是不熟悉学生导致的,虽然是借班上课,但也更加要做好充分的课前调查准备。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才是“现实”的课堂
理想与现实范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俗性的感性享受欲望甚嚣尘上,人们把目光从理想的天空收回到脚下的现实;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自省置换为日常活动的物质要求;那种自我超越的、充满深刻内在矛盾的“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被当作一个遥远的神话故事逐出了日常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当代美术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平面化、碎片化、世俗化的倾向。以超越性为自身价值根基的艺术在世俗化的潮流中不是被冷落,便是被消费文化所利用。在此境况下,艺术要承载什么,如何重建自身的价值再一次成为问题,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怎么画”的问题。画家纪连彬也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遭遇这一问题的拷问,我们在此也带着这一问题来观照纪连彬的创作。
纪连彬在《心象的幻化》文章中说:“我喜欢夜,在黑色的空间里,生命没有了修饰和伪装,大地与夜空充满了生命的隐秘,千万精灵挣破冻土而出,我全身心的细胞感知向你悄然涌来,在虚空中歌唱。”我们可以由这段文字走进纪连彬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沁润在夜一般的寂寥之中,充满了对生命韵致与意义的冥想。正是这种来自生命冥想的感动和振奋给纪连彬的画笔灌注了理想的光辉。这种理想是“千万精灵挣破冻土而出”般对现实沉沦的抗争,在抗争中追问人的生存意义,虔诚守护和歌唱生命的神圣性。
在这种理想的驱使下,纪连彬要让自己的艺术承载一种圣洁而纯真的精神,要让自己的作品将人的意绪引向一个充满宗教感的精神世界中去,以摆脱现实的纷拢。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世俗情趣的表达。这一目标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对艺术超越性价值的坚守与弘扬,对于当代文化的世俗化潮流无疑具有鲜明的批判意义。
在这种理想的感召下,纪连彬的目光从东北黑土地投向了雪域高原。在纪连彬的眼中不是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而是一个充满神灵敬畏的精神领地,一个质朴原始而又流淌着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所以,这一题材在纪连彬的笔下得到了意象化的表现。这一意象主要由腾盘绕的祥云构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云是一个祥和、高贵、充满灵气、象征天界的意象。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就蔚为大观。云的形态变化万千,流转自如,不仅是民族审美情感的表征,也是积淀了民族形式美感的艺术语汇。这一语汇在纪连彬的画面中得到了新的表现。画家以写意笔法勾出的云缭绕翻腾,交错盘旋,奔涌鼓荡,充满力度和体积感,而没有了传统绘画中所描绘的那般轻灵飘逸。在他的作品中,云所具有的张力甚至强过了那连绵横亘的峰峦,使人感觉峰峦向后退去,而云团则像自由的精灵,翻滚着、涌动着扑面而来,将人的目光由脚下带到天空,让人的心胸随着云团战挚和鼓荡不断开阔、升腾……可以想象,“云”在纪连彬的艺术里已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和自然现象,而是极具表现性的意象,它承载着画家心灵的活力与惊悸,又是画家沉潜到内在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如纪连彬所说的“画画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试比较他上世纪90年代末创作的《祥云》、《珠穆朗玛》,可以看出,在他后来的创作中,云团的整体感和意象性较以前得到了强化,而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简括,像云团中的人影。在这个意义上,纪连彬的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浓厚“表现主义”色彩。从画面构成的角度看,云团也是“幻化”的方式。祥云缭绕,将凝定厚重的人物带出了尘世而置身于一个灿烂而明净的幻境中,增强了画面似幻似真的意蕴,也打破了一切事物的坚硬外壳,为它们注入云的灵动。
在纪连彬的画中,云团不仅是有张力的,也是辉煌和神圣的。如果说那种张力来自云团的形态和凝重的线条,那么辉煌和神圣则出于以藤黄和青色为主调的色彩。这两种色彩使画面顿时变得响亮而辉煌,壮丽而又有些许神秘,极富视觉冲击力。这种常见于古代庙堂之中的色彩固然有其象征含义,但在纪连彬的画中,它又是极富有情感的,在让视觉振奋的同时,也把人的想象引向了自然:青色让人想象到纯净的天空,黄色则让人联想起透过云层洒向大地的太阳的辉光。两种色彩随着云团的变幻相互穿插,让视觉眩晕的同时,又让情思神游于幻境。
理想与现实范文3
前几天参加“金融博士班”同学聚会,有幸见到了从广东“打飞的”过来的同窗,这位仁兄是一家中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法人,被我辈戏称为“房地产大佬”或“房老板”。
贵人难得一见,席间不时会有人向他抛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限购’了、加息了,下次上课你老兄总该出现一次了!”“这回房价该往下掉了吧?”……
“会比之前更忙!”他笑得十分诡异但很坦诚,“我也希望我们这类‘人民公敌’没活干,更希望哪一天早上醒来房价跌去了30%,但现实总是不遂人愿:政府一边喊着要遏制房价上涨,而另一边地价却越来越邪乎,我们新楼盘的地价成本已占到开盘价的七成以上,你想房价降得下来了吗?果真降下来了,损失最大的又是谁?”
的确,从最近一个月的宏观政策走向来看,包括加息、限购等措施已接连出台,但还远未实现预期效果,房价仍居高不下。
更令人担忧的是,眼下多数消费者与投机客仍坚信“房价绝不会跌”,各路资金对房产依然保持着要么感性、要么刚性的需求。
老婆就是这样一位“拥趸者”。一个月前她在北京周边的涿州相中了一套房,并交了定金。“9•29”二次调控出台,无端使购房成本提高了一倍,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房。
原以为开发商会找借口推托,但不曾料想,他们却极为爽快,当即表示,一见收条即退还定金。而老婆却犹豫了,并转而庆幸自己当初的“英明决策”。
较之于房市,人们对股市的“态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可以说,多数在股市挣到“大钱”的人无一不是坚守了股神巴菲特这一简单的投资准则。
然而现实是:当股市处于超级大牛市,甚至出现严重泡沫时,我们却如“化妆舞会”上的灰姑娘一味“追高”,并尽量想延长舞会的时间;而当股市被低估时,我们却忧心忡忡,无视其投资价值,更把优质公司的股票弃之如敝屐,容不得有片刻等待。
拿当前来说,作为全球最被低估的市场,国内A股的投资价值不言自明,再加上通胀、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其必定成为最具“吸金力”的蓄水池,未来的收益也会更为可观。
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坚守”。一如在过去市场里,忽略短期的涨跌,克服贪婪与恐惧,坚持买优质股票的人,如愿成为了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
理想与现实范文4
10:00起床,整理发型;
10:10如厕,看报纸,剃须;
11:00在床上进早餐:牛排、蛋糕和咖啡;
11:30乘豪华座驾去体育馆观看足球赛,自己喜爱的球队7:0获胜;
13:00在高档饭店进午餐,所有消费计入公司账户;
14:00餐后与本年度世界小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聊天;
15:00公司管理人员送来重要文件请求签字,公司股票上涨两倍;
16:00在健身俱乐部健身,凸起的肌肉引起惊叹一片,三个美女过来讨要电话;
17:00被朋友请去洗桑拿,品红酒,接受泰式按摩;
18:30乘坐私人飞机去拉斯维加斯;
19:00在希尔顿饭店进餐;
19:30去赌场,赢来的钱堆成了小山,喝白兰地三瓶;
22:00收看晚间新闻,目睹众球星风采;
23:30与三位红颜知己浪漫共浴;
00:30性感女服务员送来啤酒一杯;
01:00身心愉悦,进入梦乡。
男人现实的一天
6:00闹钟铃声大作。是哪个讨厌鬼发明的这个破东西?
6:30从床上一跃而起,发现要迟到了;
6:40手忙脚乱拉上一条裤子,慌忙中将速溶咖啡倒进了杯子,开水倒进了烟灰缸,搅拌时没发现区别,喝完后觉出了不同;
6:50干净袜子没找到,发现皮鞋里有猫尿一泡,气急,踢猫一脚;
7:00刮胡子,找创可贴,盖住刮伤的面部;
7:30匆匆跑出家门,在车站等车,久等不来;
8:00挤上公共汽车,坐着没位,站着没地;
8:30挤出公共汽车,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发现重要文件落在了家里;
13:00午休,啃了一口从售货亭买来的面包,刚打开网络游戏后就发现老板站在身后。老板脸色阴沉地催办一项业务,并告知本月奖金取消;
17:00工作终于完成,长舒一口气;
17:30公司电脑系统不幸染毒,一天的心血付之东流;
17:40朋友邀请共进晚餐,欣然接受后突然想起,今天晚上丈母娘大驾光临;
18:00到家,聆听完老婆的抱怨后,倒垃圾,扫地,拖地板;
19:00丈母娘驾到。是谁给老婆创造的妈?
19:30丈母娘指示,老婆脸色苍白,应该带她去度假,还应为其购买裘皮一件;
21:00收听晚间新闻,自己喜欢的球队0:7输给对手;
22:30坐下来翻阅文件,大脑频频死机,喝啤酒一瓶;
理想与现实范文5
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地方也难得地表现出极大热心。从省级到县、乡级,各级政府下发的分级诊疗文件不计其数。政策之风吹向全国每个角落,从北京协和医院到最偏远的乡镇卫生院,每一个公立医疗机构都在谈如何参与分级诊疗,甚至连互联网医疗企业也纷纷打出分级诊疗的旗帜。
分级诊疗为何成为医改重心,从9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以下简称“70号文”)一文可见端倪。该文件提出,从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可见,建立分级诊疗是一项涉及医改关键领域的多维度系统工程。国家试图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医改。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卫生计生委“分级诊疗事关医改成败”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然而,政策提出的手段都是行之有效的吗?在现有条件下,分级诊疗真的可以走活医改“棋局”吗?
理想:构建分工协作机制
70号文强调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强基层的举措主要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对分级诊疗最热情的也正是基层医疗机构。以慢性病为切入点,实现医疗资源和患者双下沉,使基层医疗机构重新焕发生机无疑是分级诊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当前中国医疗体系面对的既不是过去整体上“缺医少药”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是看病就医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大医院人满为患。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政策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特别提出“严控医院床位规模不合理扩张,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王虎峰认为这是分级诊疗工作的核心,对做好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合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是疑难病症能够及时收治,目前大医院的病种结构特征不明显,有相当部分的普通患者在大医院就诊。因此,如何将应该收的患者收下、应下转的患者下转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向下转诊是分级诊疗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制定适应分级诊疗的诊疗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病种目录,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该上转的上转,该下转的下转。”王虎峰说。
目前,双向转诊更多活跃于医联体、医疗集团、对口支援等医疗机构之间。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通过制定、落实入出院标准和双向转诊原则,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
为保障分级诊疗体系建设,70号文和地方政策都对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了要求。医保支付方面,各地主要推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价格改革方面,则主要是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
在王虎峰看来,分级诊疗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再调整和再平衡。要使分级诊疗逐步深入并能持续发展,就要把握好机制转变和利益平衡这个关键点,不断深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
现实:行政等级制是羁绊
政府试图以分级诊疗为抓手促进各项改革联动推进,而这些改革本身又成为分级诊疗的保障措施。看似矛盾,实际上指向一个原点:逐项解决好医改基础性问题。行业人士并不看好分级诊疗的前景,目前地方的探索多流于形式,因为诸多显而易见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认为,缺乏一支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队伍是制约分级诊疗的最大瓶颈。按照70号文所提出的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中国将需要27万~40万名全科医生,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全科医生不足8万人,尚有巨大缺口。
此外,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三级医院缺乏分流患者的动力。由于公立医院普遍需要依靠自身的运营来维持发展,对患者来者不拒。三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人才以及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一、二级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患者有很强吸引力。
对于目前多地实行的通过限制医保补偿资格和补偿比例把患者留在基层的做法,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效果非常有限。“首先,通过医保引导患者到社区首诊,不能改变社区没有好医生的事实。其次,在支付能力普遍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患者很可能直接放弃医保报销,全额自费去质量有保障的大医院看病,基层再怎么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也很难留住大部分患者。再次,一部分患者可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转诊单到医院看病,转诊成了走过场。”
对于政策提出的严控公立医院规模,朱恒鹏表达了同样的悲观。因为三级医院普遍财力充足,不需要财政投入也足够自行扩张。只要不用财政多投入,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积极性。
朱恒鹏认为,形成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在于,社区有患者信任的好医生坐诊,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去三级医院门诊排队。但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基本没有这样的可能。阻碍好医生流向社区的根源在于医疗体系的行政垄断以及与之配套的行政等级制。中国公立主导体制下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手段是行政等级制度。同一区域的医疗机构,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级别越高,政府分配的资源越多,财政投入越多,设备越高端,政府确定的医生工资水平越高。同等水平的医学毕业生,进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发展空间差距巨大,退休后退休金差距巨大。
理想与现实范文6
有位诗人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青少年失去了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生命就会枯萎。有了理想生活就充满了希望,生命就会闪光。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山泉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是栋梁。物尚有理想,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作为跨世纪的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应该
有远大的理想!
从远古时代的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我们的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换来的;我们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成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努力,青春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便是一轮太阳,就是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纤维,织起来便是一叶巨大的风帆,就可以推动祖国航船的前进。
我们是龙的传人, 是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前方是新世纪的曙光,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当青春少年,应该以"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之等闲”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用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祖国的兴衰取决于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只有我们这代人努力奋斗,进一步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的民族才能强盛,我们国家才能屹立于世民族之林的前列。
我们,是追求理想的体现者;
我们,无愧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