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恩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感恩的诗歌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1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由来。

2、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重阳糕的由来。

4、会读一、二首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知识目标】

1.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礼物送给老人,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查阅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及参考工具书,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

2.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

3.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 印发邀请函、做好宣传准备工作(施蕾、贾燕琴、高亭等)

(2) 布置班级文化墙(各班班主任)

(3) 排练节目:

一1班 诗朗诵 负责老师:艾黎英

一2班 快板 负责老师:戚翊淼

一3班 英语儿歌 负责老师:季新六

年级节目 歌舞 负责老师:孟晓蕾

队列训练 负责老师:张睿琪

(4)活动用品准备

*折纸活动:

爱心树——庄敏霞

爱心折纸(180张)——施蕾

活动裁判:施蕾 庄敏霞

*喂蛋活动:

白煮蛋(36只)、小碗(12个)——施蕾

课桌椅(12套)布置——孟晓蕾

背景音乐——孟晓蕾

活动裁判:施蕾 孟晓蕾

*“赶猪”活动:

赶猪棒(8根) 球(4只)——贾燕琴

活动裁判:贾燕琴、季新六

2.学生准备。

(1)通过采访或查阅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等。

(2)会读一首重阳诗

收集重阳节的诗文,选一、二篇读熟,以备展示。

(3)自制一张敬老卡

写上两三句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心里话,并会美化 。

(4)说两三句敬老话

一定要当面对老人说,注意配上肢体语言。如果有些老人住得很远,没有办法在重阳节这天相聚,也可以通过打一个热情洋溢的尊老电话来表达敬意。

(4) 敬一杯敬老茶

先备好一小撮茶叶、几粒枸杞、两小片陈皮,用开水泡好后双手奉上,配上几块五香豆腐干当茶点

(6)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在家给老人表演节目,敲背、按摩或者盛汤添饭等;陪老人聊天、下棋打牌、看电影等,也可以陪老人外出散步、赏花,放风筝给老人看。

三、活动时间:2008年10月30日(周四)上午

四、活动过程:

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

主持稿:陶夏珠

一.

生(合):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好!

田林小学《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彩云追月,桂花飘香,秋高气爽胜春光。” 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来到了。小朋友,那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

生(男):知道,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师:你真聪明。

生(女):老师,我还知道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师:没错,因为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老人节”, 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你们看,今天我们邀请了那么多的家长来到田林小学做客,和小朋友们一起庆祝重阳佳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鼓掌)

二.

生 (男):1.重阳佳节就是好,

(女)2.民俗民风气氛妙。

(男)1.敬老爱幼美传统,

(女)2.文明和谐风格高。

(男)1.重阳老少聚一块,

(女)2.欢天喜地乐陶陶。

生(合):祝所有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

生(女):我们的同学也学到了很多本领,他们也要表演给爷爷奶奶看。

师:哦,原来小朋友们特地为爷爷奶奶准备了节日的礼物,那让我们快点欢迎他们出来。

生(男):好,下面,请欣赏一(1)班小朋友表演的诗歌朗诵

一(1)班表演

生(女):除了诗歌,我们还学会了别的本领,下面,请一(2)班小朋友为我们表演快板

一(2)班表演

生(男):一(2)班小朋友表演得very good

生(女):你的英语说的真好,我们再来听听一(3)班小朋友带来的英语儿歌

一(3)班表演

《上学歌》音乐响起

生(男):你听,这是什么音乐?

生(女):这是我们都会唱的《上学歌》。让我们一起给家长们唱支歌。

(全年级合唱)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老师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看了直竖大拇指。

别看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他们的身体可棒呢!让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

生(女):好,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玩——赶猪。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2

对于这一年的学习,我无限热爱和留恋,我甚至希望驻校不是一年,而是三年,五年,甚或十年。不是我贪心,是因为在首师大每一个读书的日子都是那么明亮而饱满,我像一棵绿萝,拼命吸取水分和营养,然后不断从身体里长出身体,从绿叶里长出绿叶。这一年的学习帮我打开了视野和思路,学习也使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变得更加自信和坚持。无疑,这要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心学习的机会,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校系统地安排了诗歌研讨、讲座、对话、访谈、诗歌朗诵和给学生上诗歌课等形式,建立了诗人与学院、评论家、国内外研究者的立体联系和深层互动。学校对服务诗歌的公益心和扶植诗人的赤子心,以及细致琐碎的工作中闪烁的诗歌良知和纯粹品质,让我感动。这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都与诗歌有关,又超出了诗歌本身。因为这一年的学习,我对诗歌的感恩和敬畏与日俱增。

我的驻校得从 2013年9月12号这一天说起。初到北京,我和几位老师去看望牛汉先生,他用抖动的手为我在《绵绵土》这本书上签上他的名字,这可能是他最后的签名,无比的珍贵。牛汉先生当时说话已经有些含糊,他示意我坐在他身边。坐下去的时候,我发觉他真的很高大,需仰视才见。在后来一年的学习中,我常常感觉牛汉先生就坐在我的旁边,温暖如灯。

这一年在吴思敬老师的指导下,我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诗歌理论方面的知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吴思敬老师认为,我的诗歌,存在语言上的拥挤和情感场面上过于铺排的问题,因而减弱了诗歌表现的力量。吴老师建议我在多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也要阅读国外一些优秀的翻译诗歌,从内容和思想上吸取这些文学作品的精华。因此我在首师大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了一些这些方面的书籍,并且详细地做了五本厚厚的笔记。首师大图书馆找不到的书,我就去国家图书馆找。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平均有七到十天的时间待在图书馆里看书。除了看一些诗歌方面的书籍,我还系统地看了一些小说,比如村上春树的一系列小说,毕飞宇的一系列小说,余华的一系列小说,莫言的一系列小说,杜拉斯的一系列小说。我尝试用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写诗歌――文字的形象的十分之一露出水面,而情感和思想的十分之九隐藏在水下面。

在这一年学习结束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我总共读了 54本书,可能还要多些,有些可能没有被记录。这其中不包括对杂志的阅读。有些我认为重要的书,比如对我某方面的学习有意义的书,我会重点地做笔记,对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作品进行自己观点的评述。通过这样一种阅读,来从中吸取营养。在这些书中,对我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兰波诗集》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等。莫言的小说,对我的诗歌写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言有很强的想象力,那种嗅觉,味觉,听觉的打通,还有词语搭配的出人意料,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他用一种非常轻的方式去写一种重的生活,他用一种欢乐的方式去写痛苦,我把他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他的魔幻意识,甚至他小说中的暴力美学,他所呈现出的语言的狂欢,吸收到我的诗歌中,在我的诗歌中进行转换,成为我诗歌写作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学习中对我影响大的另一个作家是巴勒斯坦诗人达维奇,他是一位伊斯兰诗人。新疆也同样是伊斯兰的领地,跟他的国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从小在一种伊斯兰的氛围里成长,我熟悉他们的风俗,礼教,熟悉他们的主麻日,清真寺。所以我的诗歌创作,很受达维奇的启发,在他诗歌风格和创作主题的影响下我写了《悲伤是这儿的,也是我的》《寄往故乡的邮包》《在伤口上建立一个故乡》《黑走马》等一系列与故乡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与我以往的诗歌相比,在风格上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我只在意自己的声音,而不去关注群体的声音,更没有想到要去替一个群体发出声音。在写作风格上,我也减少了情感的铺排,加强了思想性和语言的力量。

除了在图书馆看书,我也坚持去各大院校听课,我听过北大张颐武教授的课,中戏陈小玲老师的话剧表演课,中戏英国教师罗斯老师的表演课,还有首师大几位老师的课。每一堂课,我都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做笔记,课后写体会与感想。在我所听过的这些课中,戏剧表演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国外,很多诗人同时也是剧作家,比如克洛代尔,更著名的一个人物是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戏剧强调的是表达和沟通,可能这也是我的诗歌写作所应该强调的。很多时候我只管写诗,而不去考虑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这样就形成了隔阂和距离。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我开始考虑怎样和读诗者进行沟通的问题。在此期间,我还看了三十多场话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昆曲等演出,我把这些看过的剧做了一个整理和记录,其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有人艺的话剧《大将军寇流兰》,北大百年讲堂的德国话剧《朱莉小姐》,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游吟诗人》,孟京辉的话剧我也系统地看了一些,写了一些小文章,进行了比较和学习。我觉得自己更钟情异域文化带来的碰撞和思维的延伸。也许很多诗人会从译诗或其他诗人那里得到滋养,但对我而言,小说和话剧好像是更富饶的宝藏,而小说、话剧与诗歌间的神秘联动,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通过这些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能够打开我的视野,拓宽我写作诗歌的道路,可以让我走得更远,也可以让我和读者走得更近。比如在我这一年学习接近结束的时候,我写的一首诗歌《两只老虎》,就采用了戏剧表现的手法,这里是《两只老虎》中的一小段:

两只老虎,只是在固定的空间来回走动

像两个穿着条纹睡衣的人

因失眠而苦恼,默数着催眠的绵羊

一只两只三只,一千只雪白的羊

都从肿胀的眼皮底下飘过

让它们去新疆的大草原,内蒙的大草原

世界的大草原

两只老虎心怀慈悲

从没有生出吃了这些羊的念头

在这里我把两只老虎当两个主要角色来进行描写,它们穿着条纹的睡衣,眼皮肿胀,在固定的空间,在一个被灯光打亮的小小舞台上来回走动。它们心怀广阔的理想,却被现实所困。我不知道把戏剧的场景,人物,情节虚构等表现形式放到诗歌写作中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是在学习中进行吸收和探索。

在参加诗歌活动方面,学校也为我做了大量丰富而有意义的安排。从去年九月,我来到首师大,就参加了一系列的诗歌活动, 2013年10月我给学生做了《一首诗的诞生》的诗歌讲座,与学生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和互动。同年 10月,参加了法国诗人穆沙的诗歌讲座,以及在北师大的国际诗歌朗诵会。 2013年11月参加了《诗刊》组织的雁荡山采风活动,浙江文成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活动,浙江省作协一对一作品评论活动及温州行采风活动。 2013年12月参加了北方工业大学诗歌朗诵评奖活动。参加了《小说月报》举办的蒋一谈读书会活动。并多次与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生,鲁迅文学院公安班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和学习。

除了学习和交流,在首师大学习的这一年,我还做了诗歌年选的工作,参与了整理编选驻校诗人十年诗选的工作。为了做好年选,我在 2013年9月到 11月集中阅读了当年大量的刊物和杂志,从《诗刊》《星星》《诗选刊》到民间的各种小刊物,总计有七十多种。其中的诗歌,我都进行了认真地阅读。以往阅读诗歌,我是以读者的角度去阅读,而做年选,则要把自己放在高一点的角度,我要从一首诗歌的语言,内容,结构,深度等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从自己的喜好。阅读过程很辛苦,但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读到华万里《夜归人》的时候,眼睛一亮,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只剩下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感动。做编选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对这一年全国诗歌写作状况的了解,引起我对自己写作的一些思考,我把自己的诗歌写作放于其中,去比较,去归纳,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我以前只是埋头自己的写作,埋头自己的阅读,而我的诗歌写作,太局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或者蒙蔽于词语的囚笼,无法触及世界。年选工作,是对我诗歌写作极其有力的打开,它让我在审读别人诗歌的同时也看见了自己,对于编选驻校诗人十年诗选的工作,则让我从前九位驻校诗人那里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闪闪发光的东西,包括他们驻校期间的学习方法,他们写作的思考等,对我的学习都是一种帮助和参考。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从首师大老师身上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每一位老师都对我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吴老师经常对我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包括我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我今后诗歌写作的方法、方向。吴老师认为,独特的故乡这一题材,是别人所没有的体会,我可以朝此方向进行系统的写作。吴老师的建议对我字字千金。首师大的另一位老师孙晓娅,则给了我另一个方面的引导,从做诗到做人,她都希望我能真诚和宽容。和赵敏俐老师的交流虽然不多,也曾想去听赵老师的课,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终于遗憾地没有能实现,但他的诗歌却给了我崭新的启示,在他的诗歌朴素、低调,看似没有任何技巧,但却包含着很大的技巧,这些正是我需要努力学习,努力去达到而未曾达到的。

林莽老师在我的书评中说:在杨方的许多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对其他艺术门类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与融会。正是这些,让她的诗歌有了诗歌艺术情感的深度,语言的根底和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些,我们看到,她的诗歌近些年在不断地变化与上升。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首师大这一年完整的学习分不开。首师大老师和学生们给予我的,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我一生都值得珍惜和珍藏的东西,走出首师大的校门之后,也许我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一年的学习,不仅是提高,也是锻炼和修正,甚至是对我写作思想的一次大改变,从狭隘到宽阔,从浅表到深层,从零碎到完整。这些变化正是驻校赋予我的。在要离开的时刻,我多想说,我还没有在学校待够,我还想继续留在首师大,首师大将是我一生的,美好的回忆。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3

节日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交融。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节日教育往往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一味追求层出不穷的形式和花样,却没有关注节日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其实,每一个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亲情、友情、感恩、关爱、爱国、进取、明理、诚信等教育因素。幼儿园如果能充分挖掘节日蕴含的教育因素,就能更好地陶冶幼儿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其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和谐发展。

一、营造节日氛围,引感共鸣

环境氛围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节日氛围,在节日活动中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在节日来临之前,教师可以在班级门口张贴节日海报或是通过网站进行宣传,让家长预先与幼儿进行节日来历、节日风俗等的讨论。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大厅、楼道、走廊、教室墙面、家园联系栏等地方,把幼儿收集和制作的有关节日的简介、挂饰、图片展示出来。例如,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朗诵屈原的诗歌,并把屈原的画像和诗歌展示出来。在包粽子的时候,教师要把包粽子的步骤和幼儿包粽子时的情形拍摄下来,制作成DVD视频并及时播放。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烘托出节日气氛。在活动结束时,全班幼儿可以围坐在一起,轻松自由地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相关知识、了解到的传奇故事、经历过的趣闻趣事。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幼儿交流、分享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幼儿对节日文化的理解。

二、组织多彩活动,注重德育实践

夸美纽斯(J.A.Comenius)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幼儿园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节日活动的教育功能,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是组织自主性的游戏。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在儿童节时,教师可结合大班幼儿即将毕业进入小学设立“成长节”。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过节的方式,与同学一起布置节日环境,设计节日活动,教师只做配角,这样幼儿的自主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在给好朋友送礼物的游戏环节中,孩子们呈现的礼物琳琅满目,有贺卡、玩具、折纸……这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养成协商、合作、谦让、勇敢等优秀品质。二是组织创意亲子活动。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可以“蓝丝带”为媒介,开展“感恩有心,丝带传情”系列活动。蓝丝带表示感恩、鼓励、关怀和爱,小、中、大班分别以“老师”“同伴”“家人”等为感恩对象,用蓝丝带编制手链、制作贺卡和花,表感恩之情,唱感恩之歌,品感恩之食,共同营造“爱”的氛围,开展“爱”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一切关心、帮助、陪伴自己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未来的生活,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三是组织手工制作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亲身参与、自主实践、真切体验之后,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在元宵节时,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一个个造型独特、美观新颖的灯笼。这些奇思妙想的七彩灯笼,不仅展现了孩子的智慧,还点燃了孩子创造的火花,使真、善、美在他们心中悄悄萌发。

三、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德育空间

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与自然、家庭、社区有效结合,整合多方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亲近自然,开阔视野。幼儿喜欢大自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例如,清明节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到田野里踏青,一起进行放风筝、荡秋千等户外活动,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孩子们体会到春天阳光明媚是播种的好时节,感受到春光无限好的意境,会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其次,家长参与,丰富经验。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发挥节日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同样应该多和家长联系,注重互相沟通,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教育的桥梁。再次,走进社区,延展空间。与社区互动,可以让幼儿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感受“我们的家园”带来的温馨与幸福。例如,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敬老院,让孩子们为老人献上歌舞,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水果拼盘,并为老人们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老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怜悯之心,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加深了对社区的了解。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4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培养的循序渐进性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初中英语教师应着重介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发现中外文化的差异;高中英语教师则要设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异域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新课标确立了二级、五级、八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正是对这一原则最好的解读。

(二)培养的全面性

1.内容的全面性

张占一将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表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交际文化又可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包括问候、致谢、委婉语、禁忌语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指体态语,比如手势、面部表情、视线接触、保持距离等。教学中,教师要面面俱到,不可只强调其中的一类文化知识,而废弃另一类文化知识。

2.层次的全面性

北外网络学院曹文副教授(1998)认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主张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层。两者的突出特点如下:文化知识层以传授高层文化(历史、文学、宗教、政治、地理等)内容为主;文化理解层除传授高层文化外,还涉及大众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时空概念等内容的深层文化。教师不能将文化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层,而要将培养学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最终的文化教学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渗透法

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要点讲解等日常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渗透。教学词汇时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英语国家的游戏、歌曲、诗歌、笑话和谜语等渗透英语文化知识。如玩Bingo游戏让学生体会韵律,引起想象,进而体会其他诗歌。有的诗歌可以要求学生借助词典译成中文,译文标准不要太高,以达意为好。

(二)角色扮演法

中英文表达形式不同,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积极开展交际活动。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有许多,如问路、介绍、购物、祝贺和就医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和体验来完成。

(三)添补法

教材中的课文由于篇幅等原因,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添补相关的内容可以帮助形成完整的文化知识单元。如教学有关感恩节的内容时,教师可增添感恩节的知识,并把增补的立足点放在感恩节的起源及其价值上。

另外课本中有许多名人事迹,利用添补法补充有关人物的名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品格,同时了解相应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四)比较法

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节日、习俗、食品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小的主题如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tea and English tea? Do you like the tea with milk in it ? 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问题可以是:Why do people celebrate Christmas Day or Spring Festival?What do people do?What do children get from their parents or other senior people?等等。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 海子;身体;和谐;分裂;诗学观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4-0090-05

海子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身体投入”,他的抒情短诗中欢欣鼓舞的呐喊、悲凉哀切的祈求无不与他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他的“大诗”则试图将身体经验与文化历史、时代气质熔铸成一个整体,对快节奏、碎片化的现代生活进行反抗与拯救。他认为,处于世界与大地之间的身体是人活在世上基本的条件:“除了月亮和身体,我们也就什么都没有了。”[1]出于这种体认,他在诗中对身体进行各种角度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各种身体意象。

身体首先以肉体的形式自然存在,而肉体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物,它可以直接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悬置了思想、意识、心灵的一整套装置的感知,海子将这种直接感知性称之为“肉体美丽”。他对能感觉、活着的肉体充满了感激和喜悦,如“一枚松鼠肉体般甜蜜的雨水”(《肉体》之一),就是用通感手法营造了一种轻柔甜蜜的欣悦之情;“肉体是树林中/唯一活着的肉体”(《肉体》),指出活着的肉体是唯一的真实;“肉体独自站立/看见了鸟和鱼”(《肉体》),这里的鸟和鱼分别指灵性和欲望,只有和肉体结合它们才是完整的。肉体还是灵魂的载体,使灵魂有所依托,因此必须“感激肉体来临/感激灵魂有所附丽”(《肉体》)。很明显,海子笔下的肉体是充满生机的活着与存在的象征,是与灵魂同等重要的存在物。

海子在爱情诗里集中呈现了对肉体的喜悦感。如“我怀抱妻子/就像水儿抱鱼/我一边伸出手去/试着摸到小雨水,并且嘴唇开花。”(《妻子和鱼》)这首诗不仅写了和妻子的鱼水和谐,还有动作和性的隐喻。“妹呀/吐出香鱼的嘴唇/航海人花园一样的嘴唇/就是咬住你的嘴唇。”(《浑曲》)这种民间谣曲充满了欢快喜庆的性。“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幸福,或我的女儿叫波兰》)这首诗既写出了热吻的幸福火热,又含着感恩的心情,以及对母亲生下彼此的感恩,对自己被生下来的喜悦,生和爱的喜悦,将普通的接吻写得不同寻常。

除了直接呈现肉体,海子还常把身体自然化即将身体“自然意象化”。首先,他把身体比喻成植物。如“镜子是摆在桌上的/一只碗/我的脸/是碗中的土豆/嘿,从土里长出了/这些温暖的骨头。”(《自画像》)这首诗构思巧妙,将身体的成长与植物的成长相类比,生机盎然,写出了人与万物一体的万物平等感。又如“山洞里的野花/顺着我的身子/一直烧到天亮/一直烧到洞外/世界多么好。”(《感动》)这首诗则是将感动于早晨阳光普照大地的心理体验转化成身体经验。这种植物化的身体体验,以植物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有时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性,如“天上的音乐不会是手指所动/手指本是四肢安排的花豆/我的身子是一份甜蜜的田亩”(《我感到魅惑》),天上的音乐、手指、花豆、田亩这些意象串成一线,具有超现实性。其次,海子还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事物有情化。如“海湾/蓝色的手掌/睡满了沉船和岛屿”(《海上婚礼》),“手掌”是用来把握、拿取、握有某种东西的身体部件,捧在手上与握在掌心都是表达关爱、爱护、呵护的动作,故“手掌”一词营造了爱情的气氛。又如“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麦地》),“双肩”作为栖居之地,聚拢了家乡的风和云,人睡在麦地,风和云睡在人的双肩,呈现出一幅和谐的人与自然图景。

身体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人类创造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形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对人来讲,双手意义重大。从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开始,动物的爪子就变成了人类的手,人类用双手创造了人类自身和人类世界。在海子看来,“世界/随我双手而动”、“双手建筑了我们自己”(《但是水、水第二篇鱼生人双手来临,两条河流》),因此他对劳动充满由衷的敬意。他对劳作的艰辛与喜悦体会很多也很深。他说,“双手劳动/慰藉心灵”(《重建家园》),将劳动提升到人类的生存层次。劳动创造了物质资料,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吃”。由此海子将“吃”视为生命的开始:“世界的开始/是虚无。虚无中/原始只有/一种形式/它就是吃。”“吃还没有开始/世界全是天空/吃。一经开始/就是吃着的嘴。”(《太阳?弥赛亚》)而能满足“吃”的是简朴、珍贵的粮食,所以他对粮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珍爱:“众神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速度/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 在故乡生儿/育女。”(《祖国,或以梦为马》)双手、劳动、粮食这些元素将农民与粮食、吃与饥饿、天空与大地、人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使诗歌在意象的书写中形成厚重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8月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6

一、盐亭诗歌文化的另一种呈现

西陵古地盐亭,是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人类文明始祖、华夏母亲嫘祖就出生在盐亭。在唐代,一代鸿儒、李白之师赵蕤也出生于此,天子几次下诏而不入朝,硬是在盐亭隐居一世。北宋诗书画大师文同亦为盐亭人氏,他擅诗词、工书法,开水墨画入诗的光河,为写意墨竹的鼻祖。而在当代,著名诗人王尔碑先生、旅居国外的廖亦武先生、著名作家冯小涓等都是盐亭人,在他们身上都流淌着盐亭人的血液。

这么多历史文化人物在盐亭出现,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开平的诗歌创作,来解读这本《寄回风中的牵挂》时,就会发现这些从盐亭这块土地上自自然然、土生土长的诗句,是如此的打动人心,可以说,《寄回风中的牵挂》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诗集,从装饰设计到诗歌文本,都显得大气、灵动而厚重,在全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浩如烟海的诗集出版物当中,王开平这本诗集是一本可以立得起、站得住的诗集,是一本脱颖而出的诗集。

它的出版面世,也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有一种内在的、难以割舍的必然联系。它不仅是盐亭诗歌文化的另一种呈现,而且是一种地方文化基因的延续,它们之间有一种同祖同宗的血脉相连相依,正如他所言:“盐亭,是我的家乡,这是一个被生命、被诗歌缠绕的小城……我热爱盐亭,盐亭是我写作的根据地。”

二、发挖苦难中的大爱与真情

我和王开平相识已二十余年了,记得那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叶,我刚从鲁迅文学院第四届作家班学习归来,工作上又刚刚调入《星星》诗刊作编辑不久,开平从当时那个交通闭塞、路途遥远的盐亭来成都川医华西口腔医学院学习,顺便来《星星》诗刊约我中午小聚。秋冬季节,成都的天空常常是暗无天日,那天又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两个边饮酒边谈诗,而下酒菜就是他带来的一叠厚厚诗稿,因为诗歌,因为梦想与酒,点燃了两颗青春荡漾的心灵,那场景真是左一杯,右一杯,喝得诗歌满天飞!

转瞬二十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而开平的诗歌创作也日趋活跃,你看他头发越写越少,而那些分行的文字却在诗坛越长越茂盛,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诗集就更加让我们牵挂,让我们神思游荡、刮目相视!

王开平的诗歌创作,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作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苦难意识,二是作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故乡情怀。

苦难意识主要表现在他写汶川大地震的组诗《一个刺痛中国的名字》、《疼痛中国》,以及写甘肃舟曲县泥石流之灾的组诗《舟曲,别哭》,写青海玉树地震的组诗《玉树悲歌》等等篇什中。

对于苦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所谓“苦难意识”,是人生意识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着重探讨人的生存境遇,人在其中的生命态度及人生情怀等问题,苦难意识常常通过肉体和精神两个层面来表现。表现苦难,寻求苦难的解脱,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之一。开平也不例外,尤其是自己置身于盐亭,置身于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他目睹了太多的苦难与死亡,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与千疮百孔,“北川老城,一位瘫痪在床的父亲/残废变异的沉默,没落的街区/荒弃小径上存留着梦幻般远游的少女/还有那些腐烂变质的体温”(《北川老城》),开平诗歌不是停留在浮华的现实苦难表现,而是潜入深沉的人生底蕴,探求苦难的深层意识,“还有那些野生的植物,被风雨吹打后的或欢笑/长跪的人们高举着双手,却无法触摸亲人的魂魄”(《一个刺痛中国的名字》),以现代诗歌精神为视角,挣脱非常化和现象化的“樊笼”,上升到审美化和艺术化的层面,诗人不停地在反思苦难,直面苦难的追问:“女儿啊,石头下共生共存的家园里/那儿,可有你们明亮的学堂”(《在北川中学废墟前所想》)。

开平还通过苦难来抒写人的人格尊严、道德理想,面对苦难的不屈的精神力量,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激情。在苦难面前始终强调人的顽强生存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他在诗行中融入了一种生命意识。同时,开平用一种对生活的质朴而博大的爱,来包容苦难,超越苦难,超越苦难的救赎,因此在许多诗篇里又融入了爱的情怀,这种爱――人间大爱,这种情――人之真情,更是诗人用泪水与心血铸就的一系列汶川、舟曲、玉树等有关“灾难”的诗歌,来唤醒人们面对那一场场灾难之后的血性、亲情和力量。

三、故乡情怀的躬耕与状写

王开平诗歌创作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从《寄回风中的牵挂》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故乡情怀。这种故乡情怀主要源自于诗人的一种乡土情结。我们知道,乡土情结的确切含义是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如童年生活的感受,亲人邻里之情和故乡的山水风物习俗等等,而童年的烙印又是乡土情结的源头。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都有一个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往往离故土越久越远,就体会越浓越深。

随着时光流逝,地域的变迁,故乡的遥远,那些情怀与情结就会在心灵深处慢慢发醇,慢慢酿造出一首首乡土诗,一首好诗的孕育产生,就像十月怀胎,就像凤凰涅,无疑会付出极大的心血和艰辛的。王开平的乡土诗,富有乡村泥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他写王家坪系列的乡土诗,写童年、炊烟、蛙鼓蝉琴、老屋古树等等,“那一天,先生说,王家坪可以是那一个世界的城市/于是,祖父母埋在这里,二爹,二奶也埋在这里,/母亲埋在这里,堂嫂嫂也埋在这里”(《故乡,安魂的家》),于是,王家坪成为了诗人追忆故乡情怀的一种附魂的载体,“被风吹动的王家坪,每一粒土籽都滋生着亲切。”

真正意义上的乡土诗,从泥土中来,游离都市,又回归乡土的本源。开平的乡土诗更是如此,它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就乡土写乡土,像农人锄地一样单纯地怀乡咏物,诗人毕竟离开故乡一二十年,城里忙碌而又紧张的快节奏生活,与童年、青少年记忆中乡村生活的“漫”形成强烈心理落差,于是现代生活所烛照下的乡村故土,就成为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彼时彼地的王开平,已经以一个现代都市人的视角来审视乡村,解读乡村,反思乡村,“叩问人生啊,为何死亡的索要如此匆匆/生命的待遇,远不如青山绿水般优厚/为何,不伸出一条宽广的道路,让青春通过”(《叩问人生》)。

开平的乡土诗,像庄稼一样质朴,像泥土一样厚实,他是用心灵用生命用灵魂去感知每一寸乡土,去领悟每一份亲情,这在他写亲人的系列诗篇中,写他父亲母亲,他的老哥、碧蓉姐姐、娟妹等诗行间,都怀有真挚的情感和对生命,对亲情的一种尊重与敬畏,“这个季节有很多生命,被突然掐断/那掐断的生命,竟比秋天还高,还远,还重/还幸福……/谁能掂量,生命到底有多重”(《生命之重》)。开平总是以一种生命直觉的方式,深入到生活的细部,体味乡村的苦难与沉重,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那时,家园的意义离我很远/很想将所有,变成掌中的积木/但,穿过城市夜之后,才知道/家园啊,这斑驳陈旧的门,依旧为我而开”(《灵魂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