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
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待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改变。
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提出了所谓的3P(presage, process and product) 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前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我对自己所教班级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例1:主动学习应该从情感的投入开始,让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一堂课快结束时,我让同学们给自己认为做得好的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分发“奖品”。结果,全班九个活动小组只有一个小组(共六人,是班里最差的一个活动小组)没有能享受到胜利果实。我请这六位同学简单谈谈为什么没有得到奖品。这时,其它小组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指出他们的不足,说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差,语法结构不对,……。这六位同学很不是滋味,脸一阵阵发红,并低下了头。这时我问这六位同学:你们刚才把奖品送给了哪个小组?为什么要送给他们?这六位同学用英语作了回答。于是。我接着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认可其它活动小组的优点、长处,而且又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算不算是这个组的优点呢?同学们都回答:“Yes!”然后,我又请其它活动小组的同学谈谈这个组的变化情况,即从不开口-----开口讲话-----较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时,我说:“这个小组的进步这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奖品以资鼓励呢?”,于是马上就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将自己的“战利品”-----“苹果、篮球、足球、房子、汽车、电脑……”(在黑板上画的)送给了这六位同学。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六位同学此时已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们齐声地说:“We’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从这以后,这个最差小组合作得特别好,一改过去只听、只记、不发言的学习方式,而是课前分工负责自己准备的内容,网上查阅,翻阅参考书籍,课上活动积极,总是给全班同学展现一些新颖别致的、有趣的观点,但又能紧扣教材所学内容,语言的运用恰倒好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现在已是班里的 Best group!。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我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课例2。 以“火”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团“火”(教高中英语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Fire”),并告诉同学们We’ll talk about fire in this class today. “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火的词汇”(要求以小组形式讨论3分钟)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火的词汇,如:“雄火、大火、小火、微火、篝火、焰火、明火、暗火、野火、炮火、发火;火锅、火腿、火花、火海刀山、火眼金睛、火中取栗,”……等等。同时我请同学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火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火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火你认为是最不好的?为什么?”有人说喜欢微火,因为它柔中带钢;有人说喜欢野火,它来势凶猛,在摧毁一切的同时,又让一切重新复苏,旧貌换新颜;有人说喜欢火眼金睛,能洞察一切;一位同学上台画了5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一个男孩,瞪着两眼,头发竖立,张着大嘴吼到:Get away! ;第二幅图是在医院里医生问这男孩:“What’s wrong with you, my boy?” 男孩回答说:“Mayb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liver.”;第三幅图是一群孩子看着这男孩就吓得四处奔跑,边跑边说:“Don’t play with him. He always gets angry with somebody without any reason.”;第四幅图是这男孩的朋友都远离他;第五幅图是这男孩孤独的坐在石凳上,自言自语的说:“Nobody likes a boy who often easily gets angry with people. I won’t do that any more ! ”最后叫同学们猜他最不喜欢的火是什么?全班大声地说:“Get angry!”。对火的词汇进行讨论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以活动小组形式 Talk abou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fire.。10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各自的讨论情况,有的小组谈火的起源和发明;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生存的好处;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有的小组谈怎样防火;有的小组谈发生火灾时怎么做;有的小组谈发生森林大火怎么办;有的小组谈家里发生火灾时、办公室里发生火灾时、在商店里发生火灾时的处理;… 等等,话题丰富有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路非常开阔,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学们在宽松的、自由的课堂里自教自学,学到了已往一堂课所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和不可能完成的如此多的内容。
这样的课程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我,学生非常喜欢。同时,我们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理念,知识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创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和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参考书籍: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 信息化社会; 教学设计; 理解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陈明选(1957—),男,重庆开县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E-mail:。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人类知识正在急剧增加,社会变化的新需求已无法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来满足,对知识的简单记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变的竞争优势。学习能力的获得不是光靠对知识的记忆和训练,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知识而获得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中,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大小的往往不是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他所创造知识潜力的大小。诺贝尔奖得主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知识的意义已经从能够记忆和重复某些信息,转变为能够搜寻和使用信息。”网络化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追问着课程与教学的姿态回应。那么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如何承担社会的变革使命,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信息化社会的学校课程与教学诉求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创造力和全球视野
信息时代以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为特点,打破了学习环境和人类交往的局限,实现全球化的信息融合。新的时代将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也更加关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国经济的竞争就是对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所以高效学习成为教育变革所追求的目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需要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全球化的能力,关注和培养学生形成统整、融合、连贯的知识,具备适应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跨国理解的能力等,都是基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教育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教学设计作为课程目标落实的一个基本环节,也必然要受到重视。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综合化和开放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往学科和知识的分化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割裂,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课程内容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分割开来。但在这样一个知识激增、强调合作和整合信息的时代,课程内容正在实现综合化和跨学科统整,尤其课程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开放性和灵活性。而课程的综合化和开放性特征也正回应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知识变成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不再是封闭、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面对知识的开放、多元和综合化,需要学校教育以宽容的姿态来接受外来文化和知识,而接受知识的前提是理解,基于理解的知识才能体现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可延展性,因此也需要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教学方式和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教学手段出现多样化和现代化,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其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和知识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领者、知识的导航者。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与环境、自我、学习内容之间的一种建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以及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也要求我们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习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内在使然。教师必须重新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注重记忆、结果转变为注重理解、过程和创新。
(四)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3
一、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以前学校运用的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是否接受而不去管学生是否有兴趣。通过新课程的改革现在学校更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通过这一改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现在我们通过新的教材把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对于那些更复杂的知识,我们会亲自指导学生们敢于面对、敢于探究,让学生亲自“化难为易”。这是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当学生把很难解决的问题解决出来后它很难被遗忘。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对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H.F洽洛曾做过详细的研究。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首先用猴子作被试进行研究,然后以儿童为被试进行试验。对猴子做辨别训练时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如一个是立方体、另一个是立体三角形,在一个物体下面藏着葡萄干,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再三角形下面。当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立即给它呈现另一类似的问题,如两个
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色,另一为黑色。猴子必须进行新的学习以解决这个新的辨别问题,当他解决了许多这样的辨别问题之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
二、研究性学习特点
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倡的是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它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尝试,以促进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促进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我坚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我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他们有选择的权力,而且我会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我感觉这样更贴近于他们,他们也会更感兴趣。以前的课程太依赖于教材枯燥无味,而现在的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独立研究。我会引导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并以自己熟悉的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会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不会去追求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我希望的是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思维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感。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的学习方式,可以把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看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在自主学习里我提倡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只有有兴趣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在合作性学习方面我提倡的是结伴、结组、结群。我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集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与集体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我会让学生做一些合作完成的游戏,来认识集体。比如像三条腿走路,每组两名同学一组,一名同学的左腿和另一名同学的右腿绑在一起比一比那一组走得最快。通过游戏他们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们会意识到只有在其他成员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在班里我给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那些优等生帮助中差生,并鼓励那些中差生主动向优等生学习,有不会的问题要主动问,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技能。
在探究性学习方面我提倡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活动,以获取知识、激趣、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每个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会感到困难,也不会因为自己听不懂而感到沮丧。
四、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有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将注重以学论教,我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探讨方法、分享情感,让学生把我们教师当成朋友,当成知己。在学习过程中我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有自信。并且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遵守纪律这是培养学生的本质。对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会慢慢地溶入其中,让学生慢慢的去适应。我也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我记得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有论述:“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学习方式。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我看过之后我更加大胆的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信息专业 信息管理 核心课程 信息系统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时,由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由于数学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它又体现了应用学科的某些特征。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信息管理专业典型的就业岗位
1.ERP实施顾问
ERP实施顾问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建立ERP系统的可行性,科学制定ERP项目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与所实施的ERP系统的差距,拟定企业流程重组和管理改进方案。实施顾问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类似Oracle、SQL Server等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2.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需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地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要求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能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
3.系统维护工程师
系统维护工程师主要从事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系统监控平台等的规划、建设、维护与优化;负责IT应用和服务管理,如邮件系统、办公平台、桌面系统等的规划、管理和优化。
三、基于就业的核心课程教学
1.ERP课程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一种集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业务流程操作,及时向管理层面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同时它又是一种功能非常全面的软件包解决方案,通过共享的信息和数据流整合企业流程,它试图将企业内的所有部门和功能整合在一个单一的计算机系统中,并满足各部门的特定需求。ERP系统是一个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信息系统,它不仅涉及管理科学,而且涉及信息技术问题,而本科培养对象知识结构具有独立性,缺乏管理实践经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弱。因此,ERP的教学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在针对信息管理专业ERP课程体系中,不仅仅需要系统地介绍ERP思想和方法,了解企业运作规律和基本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需要营造一个模拟企业ERP系统运行的环境,综合模拟企业运营实践,立足管理岗位与管理流程培训学生,让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改变以前实验教学内容窄、实验教学层次低,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新环境要求的局面。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体验相结合、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ERP的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成为既懂管理又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双向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具体地,通过ERP教学过程,可达到如下教学效果:(1)使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2)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征及信息需求;(3)使学生了解ERP系统软件在经营决策和作业中的作用;(4)使学生掌握ERP软件的基本功能;(5)使学生掌握使用商用ERP系统软件的基本方法;(6)使学生初步掌握ERP解决方案的设计方法。
ERP沙盘模拟是ERP课程的实训项目,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通过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的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分别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如CEO(总经理)、CFO(财务总监)、CIO(信息总监)、COO(运营总监)和CMO(营销总监)等。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团队共同经营六年来模拟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亲身体验企业运作的完整流程,亲自掌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及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感觉”。通过沙盘模拟教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动力,因为在经营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如何解决问题则是学生积极思考、谈论研究、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2.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及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主要方式如下。
(1)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
(2)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
(3)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
(4)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有:一是数据库构建,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主要介绍ASP技术,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5)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课程设计):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在课程设计中,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题目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5-6人,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又相互配合,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每一环节结束,教师都要进行检查,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老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全程参与,学生既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该专业的特点,结合当前的就业趋势,抓住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突出实践环节,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6):103-105.
[2]徐晓敏.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ERP课程体系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124,126.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5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志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得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主要想想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三、改革作业布置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专心学习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 转变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很久,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让小学教学完全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呢?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这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对新课程改革很迷茫。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新课题改革的进度。
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利于课题教学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接受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形式。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题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题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简介。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题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题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身体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4.改革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而新颖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将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提升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5.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精神,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其自由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办手抄报或者辩论赛,等等。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化实践,将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将静态的语文教学变成动态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广,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虎.试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2,(1).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