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法翻译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法翻译法范文1
可在当今的外语教学领域中,似乎对此批评的声音居多。我想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这种教学手段似乎过多地重视英文的形式而非英文的实用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听说能力不够强,也就是哑巴英语形成的根源。(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缺乏趣味性,这样就使英文的学习变成一种苦修似的折磨,而非乐趣。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成为体系,并且被运用长达几个世纪之久,它一定是有其优势的,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手段中,我觉得它的优势主要是以下几点。
1.从语言规则的运用角度讲,语法翻译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强调并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规则。华东师大邹为成老师在教育语言学的导论中讲过一点,说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听说是最重要的,对于16岁以下的孩子,不要跟他们灌输很多英文形式的规则。而高中生,应该已经过了避谈英文形式的阶段。他们应该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认知能力来应对繁琐的语法规则。学英文,如果忽略语法会怎么样呢?不是native speaker的我们,不可能对譬如单三、过去时态动词变位这些东西拥有充分的敏锐度。那么适当记忆并且重复操练语法规则,不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而且学习的本身,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个强化的过程。要学好语言,经常使用它是很重要的,那么课堂上的这些训练都是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也许稍微有些机械,可是却是相当好的强化手段。我们哪个人学语言不是这样过来的呢?难道native speaker学语言从来没有进行造句练习过么?翻译这种手段,连接了母语以及外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我觉得是相当好的手段。
语法翻译法范文2
关键词:英汉翻译 原文理解 语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27-01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外语教学中,英汉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译者或教师熟练掌握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从而能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过程大体可概括为理解、表达和校对这三个阶段。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翻译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正确的理解英语原文有助于运用汉语正确的表达,而要正确的理解英语原文,深入细致的语法分析则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理解的前提。在英汉翻译中,语法分析不是进行纯语法分析,而是从语法的角度去剖析英语原文里句子的语法结构,弄清原文句子所传递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将从单词和句子两个层面阐述英汉翻译中的语法分析的重要性。
1 单词的语法分析
单词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语言大厦的一块块砖石。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想正确理解和传递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单词是不可忽略的分析对象。
首先从词类来看,英语和汉语有着大致相同的词类,所不同的是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有量词和语气词。不同的词类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或起不同的语法作用。在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的词类常会发生转换,即词类转换法。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I’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
误译: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比我是个更好的老师。
在译文中,第二句的意思表达不清。名词teacher 虽是“老师”的意思,但根据前一句的意思,我们知道teacher 在这里并不指其身份和职业,而是具有较强的动作意味。在汉语中并没有恰当的对应名词时,这时就要使用词类转换法,将其翻译成动词“教”。该句应译为“我未必会教你游泳。我想我的小弟比我教得好。”
又如:What kind of sailor are you?
误译:你是什么样的水手?
同样,上面的译文没有充分理解原文,从而造成误解。这里名词sailor字面意思是“水手”,但在原句中具有动作意味,所以译时也要译成动词“晕”。该句应译为“你晕不晕船?”
其次从名词复数来看,有些抽象名词变为复数形式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
She had got securities from her father.
误译:她从父亲那获得了安全感。
名词security 变成复数形式后,意思发生了改变,变成了“证券”。那么该句应译为“她从父亲那得到了证券”。
又如:He had not got any damages.
误译:他没有收到任何伤害。
在该句中,名词damage 变成复数形式后,含义发生了改变,变成了“赔偿金”。那么该句应译为“他没有得到任何赔偿金”。
2 句子的语法分析
句子是比单词更高一级的语法层次,是能够单独存在并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句子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英汉句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主要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语序安排方面。同时还要进行句法分析,挑出英语原句的主干部分,再看其它的次要成分,从而充分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再用通顺、流利的汉语将其展现出来。因此,此时英语的语法知识要牢记在心里,并能熟练运用。下面我们举例来看一下,例如:
Prominent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upon the most prominent shelf were series of splendidly bound volumes entitled “Skinner’s Works”.
乍看此句时感觉很复杂,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该句为一个倒装句,其正常语序应为Series of splendidly bound volumes entitled“Skinner’s Works” were Prominent 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upon the most prominent shelf. 这样该句的主干部分显而易见:Series were prominent. 而of splendidly bound volumes entitled “Skinner’s Works”是定语,修饰series。而among the most prominent upon the most prominent shelf 是地点状语,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而在汉语句子中,状语则是由大到小排列的。这样该句的结构就很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运用汉语进行表述。该句应译为“在那个最显眼的书架上最显眼的书籍中显眼的几卷就是精装的名叫《史金纳全集》的一套书”。
又如:… there was in the old library at Queen’s Crawley a considerable provision of works of light literature of the last century, both in the French and English languages …
本句主干部分为:there was a considerable provision of works,地点状语为in the old library at Queen’s Crawley,修饰works的定语为of light literature of the last century, both in the French and English languages。本句句法结构分析后,理解重点则应放在light literature的理解上。在该句中,light literature应译为“轻松的读物”。全句应译为“… 在英国女王的克劳莱大厦的书房里,有不少上世纪的文学作品,有英文的,也有法文的,都是些轻松的读物”。该句采用了分译法,因为在汉语中找不到light literature对等的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英汉翻译中要想充分理解原文,传递信息,首先就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语法分析,这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深透的理解和忠实表达,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语法翻译法范文3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很多不对等的情况,有些语法结构甚至存在空缺,但是这些语法结构往往在句中表示了一定的含义,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等值的效果,译者会采用词汇代替某些语法结构进行语法补偿,将其中所隐藏的意思表达出来。在翻译实践中,这种技巧实质上属于增译的一种。本文列举了翻译中比较常见的词汇语法转换的实例,并用增译法分析其转换过程,以期为英汉语法结构词汇空缺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翻译;词汇;语法;转换;补偿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1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32—02
收稿日期:2014—12—30
作者简介:叶贝贝(1991— ),女,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外语教学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其语法构建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表达注重形合,而汉语表达则更加注重意合,因此,英语语法结构中的各种时态、虚拟语气等在汉语的语法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缺现象,但通常这些语法在英语句子结构中也都有一定的意义。长期以来,为寻取一种可行的翻译技巧,解决这一翻译难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探讨。蔡毅在其《苏联翻译理论》中就提出:“由于两种语言语法结构的不同,往往在传达原文语法特征所表达的意义时需要采用词汇手段,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语法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可以是词汇意义。”[1]针对英汉语法的特点,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词汇语法转换技巧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这种用词汇补偿语法的技巧在翻译实践中实质上属于翻译中的增译法,“增译就是在同原文本相比的前提下译文词语数量的增加,这里的词可以是单纯的词语,也包括片语甚至是句子”。[2]本文将列举一些词汇语法转换的相关实例,用增译的方法分析这种翻译中的转换过程。
一、词汇与语法相互转换的常见类型
在英译汉中,词汇与语法转换的常见类型包括词汇意义与时态意义之间的转换,词汇意义与名词复数意义之间的转换,词汇意义与被动语态意义之间的转换,词汇意义与虚拟语气暗含意义之间的转换,词汇意义与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意义之间的转换以及词汇意义与动词非谓语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转换。
(一)词汇意义与时态意义之间的转换
在汉语中,没有表示时态的语法结构,但时态在英语句子中是基本的语法,而且不同的时态在句子中还承担着不同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增加词汇进行语法补偿,如用“过去”、“从前”等词汇补偿过去时;用“将要”等补偿将来时,用“已经”、“一直在”等补偿完成时或者完成进行时。
请看下面的例子:
1.My aunt said that her family was poor but she was as happy as we are now.
译文:姑妈说从前她家很穷,但她和我们现在一样快乐。
2.The question of who will be our new headmaster will be answered next week.
译文:关于谁将是我们的新任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下周揭晓。
(二)词汇意义与名词复数意义之间的转换
在汉语表达中,名词没有单复数这个概念。在英译汉中,如果句子的复数是具体的数字,就直接按照原文翻译。但如果是名词加“s”表示一种模糊的复数概念,那么在翻译过程中通常就会借助“几”、“数”、“们”等词汇来进行翻译。
请看下面的例子:
1.If the work took days, and not hours, the costs would be prohibitive.
译文:假如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数天而不是几小时,那么这项工作的成本就太高了。
2.The kids are having fun on the playground.
译文:孩子们在操场上正玩得开心。
(三)词汇意义与被动语态意义之间的转换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的范围很广,凡是在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都会使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狭窄得多,常见的就是“把”字句。因此,在翻译时会根据上下文增加一些词汇进行“语法—词汇”转换,这类词汇包括“被”、“给”、“受”、“为……所”、“加以”、“把”、“使”、“由”等。
请看下面的例子:
1.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is now used by almost all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译文:多媒体教室在被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所采用。
2.The air in Beijing is still being polluted by fog and haze.
译文:北京的空气现在仍然受雾霾的污染。
(四)词汇意义与虚拟语气暗含的意义之间的转换
常见的虚拟语气有两种,一种是运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来表示一种假设意义,一般用在含蓄条件句中;另一种是虚拟语气的倒装形式,省略了表示条件的连词。在翻译实践中,经常会增加表示条件的词汇将这种假设意义表达出来,一般会翻译成“如果”、“竟然”等。
请看下面的例子:
1.It would be absurd to accept the fact.
译文:如果接受这一事实,那简直是荒谬至极。
2.He should have desert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to get married with a rich woman.
译文:为了和一个有钱的女人结婚,他竟然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孩子。
(五)词汇意义与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意义之间的转换
英语中的形容词或副词用比较级和最高级来表示程度,在汉语中不存在这一语法现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将表示比较级的词尾形式“-er”用词汇“更加”来补偿,将表示最高级的词尾形式“-est”用词汇“最”来补偿。
请看下面的例子:
1.It is hard to say we are happier than our parents when they were young.
译文:很难说我们现在比我们父母年轻的那个时候更加幸福。
2.He is the tallest person around the world.
译文:他是世界上个子最高的人。
(六)词汇意义与动词非谓语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转换
在翻译中,英语中的形容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介词短语等可以发挥多方位的状语功能,如原因、条件、让步、递进等。为了使译文读者明白其中所隐含的意义,译者
在翻译的过程中
会通过语法和逻辑分析用相应的词汇将隐含意思表达出来。一般表示原因的状语用词汇“由于”来补偿,表示目的的状语会通过增加“为了”等词汇进行语法补偿。
请看下面的例子:
1.Differences in language, we can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very well.
译文:由于语言的不同,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彼此。
2.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in the future, I am working hard on my teacher certification.
译文:为了将来能够成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正在努力地考取教师资格证。
二、结论
即使某种语言中没有某些语法手段,在解决翻译的语法问题时,也不会给翻译造成不可克服的障碍。当原文与译文的语法体系不一致,译者无法在形式上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某一语法形式的意思时,可以通过增加词汇对语法形式所含的意思进行恰当的补偿。
[
参考文献]
[1]蔡毅,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田传茂,杨先明.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语法翻译法范文4
关键词: 语法翻译法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合理应用
如何教好语法,提高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这是高校的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语法翻译法符合中国学生语法学习的实际情况,在英语语法课堂中恰当地使用语法翻译法可以积极地促进语法教学。
一、语法翻译法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亦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1994: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采用早期的语法翻译法,教师教授外语生词和语法往往是分头孤立地进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后来在实践过程中,该法逐渐克服了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严重脱离的弊端,并通过有意义的课文来实现教学目标。
可是,从19世纪末至今的一百多年里,语法翻译法一直遭到排斥和否定(王建勋,2003)。1882年,德国学者菲埃托(V.W.Vietor)发表的小册子《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Der Sprachunterricht MuBumkehren)拉开了向语法翻译法攻击的序幕。从此,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大受挞伐与非难。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也引进了其他外语教学法,但其主流基本上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提倡听、说、读、写、译“五技”并举。但是,此后,我国外语教学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改革,“翻译从中学外语教学目的中剔除了”(张正东,2001:3)。从此,语法翻译法就被完全否定。
然而,尽管如此,语法翻译法也没因其它教学法的兴起而被淘汰。相反,直至今天,在世界各国学校的外语课中语法翻译法依然是很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周流溪,1995)。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其在英语语法课上的应用
1.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
(1)句子是教授和语言时间的基本单位,注重目的语与母语的句子互译。注重句子是这一教学法的区别性特征。所讲授的语言材料多以标准的例句为主。
(2)强调精确。
(3)用演绎法教授语法,即先给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翻译练习再实践这些规则。在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可见,语法翻译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语法为纲,以翻译为教学基本手段,注重阅读和写作,忽视听力和口语,背诵语法规则和词汇是主要学习策略。
2.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1)它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两种语言间的基本特征,形成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在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生对词、句、篇的深入理解。语法翻译法还注重理解在学习外语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从这一点看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路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这自然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领悟。
(2)语法翻译法适合成人心理发展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束定芳,1996:1)。研究表明,影响教学的因素不仅在教的方面,而且在学的方面。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甚至性格都是制约学习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都要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及个性心理特征。语法翻译法在成人外语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俞约法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已掌握母语的人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文字的习语规律。(王铭玉,1999:105)”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讲,理性的逻辑思维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理解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特点也具有了成人化的倾向,这时语法翻译法的优势成分对他们更具适应性。
(3)从教学方法上看,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其它教学法所不具备的。教学简便易行:对教学设备要求较低,教室只要有黑板、粉笔、桌子和椅子,就可进行教学。对班额无特殊要求:班型可大可小,小则十几人,大则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课堂易于组织: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简便,课堂教学易于组织,便于学生集中授课。检测方便:课堂进行英汉互译即可得知学生理解与掌握语法点的情况。
(4)教学水平考试的要求使语法翻译法有了存在的空间。目前大部分高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把学习英语的目标定位为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便取得毕业资格,获取社会竞争的通行证。而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语法都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检测,因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语法和翻译为中心符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
(5)学生的英语基础需要语法翻译法。高校的扩招使生源大众化,在高校,学生整体英语素质有下滑迹象:语法没有掌握,分不清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词的变形;书面表达差,用汉语格式表达英语,语法概念差。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使用语法翻译法促进语法教学,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学习基本语法,学会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语法翻译法的局限
语法翻译法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大量机械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单调乏味,是为了语法项目而人为创造的一些无意义的练习,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者们在对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学习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束定芳,1996:48)。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用语法翻译法时应注意使用的度和量,与其他教学法一起促进英语语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建勋.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铭玉等.外语教学论:教研、教学、教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周流溪.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百科全书[Z].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语法翻译法范文5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 适用性
一、引言:语法翻译教学法自有妙处
虽然产生于培养学习者翻译、阅读哲学与宗教文献的能力的历史需要,语法翻译教学法仍然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满足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且庞大的需求,积累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在上世纪下半叶,种种外语教学改革活动和方案轮番冲击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科学性,似乎只有证明语法翻译教学法是错误的,才能证明他们自身是正确的。这种压倒性的偏执观点使得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闻之色变,不敢触碰,致使长期以来外语教学领域貌似百花齐放,实乃虚假繁荣。自外语教学界众口一词摒弃语法翻译教学法以来,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水平和专项语言技能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语言教学实效继续呈现以往稳健的发展势头,并未像新兴教学法倡导者所描述的那样峰峦叠起、天才辈出。
语法翻译教学法自有妙处。它实现了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实现了Chomsky 提出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完美结合[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语言结构的规范性,同时通过对语句的句法功能分析,使学生理解语言的表意功能。语法―翻译教学法还具有形象地建立语言理想模式以及生动地模拟语言使用环境的优越条件,使教师得以通过语言符号体系及其功能的讲解,让学生从抽象的语言知识学习顺利地过渡到实际语言技能试验。对于语言基础较差但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系统地获取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语法翻译教学法应是课堂教学的不二之选。
二、语法翻译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
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从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生源素质并没有随之而升格。简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对象英语基础、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水平使听说法之类的教学法几乎成为不可能。试分析如下:
第一,英语基础较差。以广东某应用型本科民校为例,自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三届本科生的入学英语单科平均成绩列表如下:
05级、06级本科生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分布如图:
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起点如此之低,是一件令教师深感沮丧的事情。这么低的成绩意味着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学学英语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直接法”、“听说法”还是“试听法”,都会遇到“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唱木偶戏”的尴尬情景,反倒不如用语法翻译法扎扎实实地从头开始。比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主课文有一句话“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即使能用英语向学生解释清楚,也会浪费时间。而如果和汉语对照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翻译:“快慢随你,我跟着。”通过英语――母语――英语的比照学习,结合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就很容易接受了。而这是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如果把学生浸没在英语中,迫使他们抛开母语,用英语来理解,即使学生能暂时记住,也会使这句话在内心里和原有的无法完全忘记的生活常识和表达习惯相抵触,导致感觉不适,表达生硬,始终无法将英语内化为能力。
第二,学习策略失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怎么才能记住英语单词”,或者表示困惑“为什么我很用功地学还是学不会”。笔者甚至能在课堂上发现很多学生还在一遍遍地抄写单词,却不会记课堂笔记。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尚未养成长期“有效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也没有养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2]。学习过程中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大学生的一般要求。因此,唯有用语法翻译法进行双语对比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英语的内部结构体系,了解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异同,从而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个性化的科学的学习策略。
第三,课时偏少且分散。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尝试“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只有三年。为在三年内完成专业规定课程教学,大学英语的学时就遭到了压缩。以广东某应用型本科民校为例,周学时仅为3。而为了贯彻落实“基本要求”的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这三个课时中,还需拿出一个用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自主听说学习,这样能用于课堂教学的每周仅有二学时,也就是每周一次课。学生一般每周有16-18节课。大学英语课的时间仅是其中八分之一或者九分之一。课时偏少且分散,使得课堂教学的难度更高了。如果采用情景体验式的各种新教学法,则形同浪费原本已十分珍惜的授课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高课时利用效率,提高授课信息量,语法翻译法对此自有其他教学法所没有的优点。
三、结语
语法翻译教学法自有其弊端,比如,它过分地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训;它夸大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外语环境体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它偏重对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提高;它过分地注重语法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言创造力等等[4]。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何时、何地、对谁、如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5]。语法翻译法的上述弊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就成了其长处:
对于语言知识极其匮乏的教学对象而言,知识的获得从逻辑上必须先于能力的培养。
对于用英语对话尚且勉为其难的教学对象而言,首要之务乃是理解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异同,借助于母语理解英语。对此,余光中先生曾有生动阐释:如果完全抛弃母语去学习外语,恐怕成年人也得和孩子们一起唱英语儿歌学外语了[6]。
对于读写能力尚不具备的教学对象而言,自有在线自主学习的听说课来解决其听说能力差的问题,课堂教学理应专注于提高其读写能力,不必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越俎代庖。
对于语言知识支离破碎的教学对象而言,系统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积累词汇量,才能谈得上所谓的语言个性和语言创造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自有其特殊性,面对上述特点的教学对象,事实业已证明不能生搬硬套太新潮、太前沿的英语教学法。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法翻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并在实践中得以初步验证。需要注意的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手段和内容丰富多样,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课堂教学。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袁燕华.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批评之批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5期.
[2]乔・兰兹伯格.《学习策略和指南》网站,http://省略/index.htm.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4]魏军梅.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4期.
语法翻译法范文6
一、主谓倒装
在文言文中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这个例子是主谓倒装句,“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把主语放在前面,把谓语放在后面。
二、宾语前置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说一句话应该先说谓语或介词,然后再说宾语。在文言文中,最值得学生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子。学生在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调整语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人不欺负我。
古代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如,“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要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无奈尔是过与?
译文:恐怕应该责怪的是你们吧?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句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而今安在哉?
译文:现在在哪里呢?
“安在”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安”放在“在”的后面,译为“在哪里”。
③ 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应为“夫晋,有何厌”。“之”是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唯利是图”等,都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型。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应该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强”分别放到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前面。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应把“有吹洞箫者”放在中心词“客”的前面。
四、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现象非常普遍,按照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主动提到动词的前面。如: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山之上出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州之上捕鱼打柴。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以上例①②③④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于江渚之上”“于赤壁之下”“于时”“于余”,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出”“徘徊”“渔樵”“泛舟游”“拘”“学”前作状语。
五、数词前置
在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子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作补语。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