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维通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维通信范文1
I66排名56
行业景气度上升,运营商资本开支偏向网络优化与深度覆盖。电信业务主营收入超过GPD增长速度,行业景气度上升。随着3G业务的快速发展,3G用户数量截止8月底已经达到9500万,渗透率达10.1%,达到3G业务规模化,三大运营商对3G业务已经进入后期,主要是往网络优化和信号深度覆盖方面倾斜。
公司为网络优化领先企业,长期受益于网优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主要从事无线网络优化覆盖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是无线电射频类放大设备和器材,公司在射频模块开发、无线覆盖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无线网络优化覆盖领域少数几家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之一,产品制式涵盖了GSM、DCS、CDMA、PHS、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主流的移动通信制式标准以及iDEN、GoTa、TETRA等集群通信制式标准。2008年公司无线网络优化覆盖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12%。
三大增长点:集成施工、网优设备、网优服务。传统直放站产品销售平稳的态势下,通过业务延伸、收购兼并,公司三大新增长点陆续显现:1)3G渗透率加速增长,室内分布建设维持高位景气,集成施工业务增长明确;2)以中移动“工兵行动”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天馈系统大整治,天馈测试系统爆发性增长,市场份额跃居第一;3)代维、网优服务借助优化覆盖产品原有客户基础切入地方市场。三大新增点有望给公司带来未来三年复合35%的增长。
三维通信范文2
关键词:测绘;城市规划;作用
中图分类号: O343.2文献标识码:A
城市三维数据库是济宁市“数字济宁地理空间框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数字空间系统)工作的基础,建设规范标准的城市三维数据库可直接为城市“数字空间系统”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济宁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三维测绘;数字测绘;数字城市规划
引言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潮流下,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推广的背景下,基于空间的综合信息管理成为各行业的交叉融合点。空间信息被应用与城市规划职能部门的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这些应用对于提高城市规划及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提高规划、投资等管理工作的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城市勘测、城市环境保护、城镇地籍管理、水环境状况、城市供水与地下水资源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电力电信设施管理、有线电视信息管理、城市公安、城市交通、旅游规划等领域。要建设好城市,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对各领域的城市管理项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而数字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的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系统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向动态、多维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产物,是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体。虚拟现实(VR) 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各种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各类型空间地理数据,并将此信息属性赋予基于VR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使之能就特定目标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城市规划的辅助决策。
三维GIS功能丰富,系统提供空间数据、属性信息搜索、距离量测、面积量测、挖填方分析、水淹分析、最短路径分析、剖面分析、日照分析、通视分析、控高分析、定点观察方案对比选择等分析功能,提供路径游览、车行、人行、飞行模式等漫游功能,支持将外部制作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导入等功能。
3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目前的测绘都是基于 2+1 维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测量体系:二维确定目标的平面位置,一维确定目标的高程。2+1 维测绘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2+1维测绘的成果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2+1 维地图实际上是从空中俯瞰地面的情况,而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地面,人们在街上行走,看到的都是周围的三维景象,这些景象在 2+1维地图上无法表达。数字城市规划的属性要求其有一个可靠的对与城市了解的基础,而城市三维测绘能够在地形、地籍、房产等几个重要的方面为数字城市规划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三维GIS与二维GIS一样,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获取、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分析和数据表现等。相比于二维GIS,三维GIS具有以下优势。
空间信息的展示更为直观。从人们懂得通过空间信息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开始,空间信息主要是以图形化的形式存在的。然而,用二维的图形界面展示空间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只有专业的人士才懂得使用。相比二维GIS,三维GIS为空间信息的展示提供了更丰富、逼真的平台,使人们将抽象难懂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和直观化,人们结合自己相关的经验就可以理解,从而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毫无疑问,三维GIS在可视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多维度空间分析功能更加强大。空间信息的分析过程,往往是复杂、动态和抽象的,在数量繁多、关系复杂的空间信息面前,二维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淹没分析、地质分析、日照分析、空间扩散分析、通视性分析等高级空间分析功能,二维GIS是无法实现的。由于三维数据本身可以降维到二维,因此三维GIS自然也能包容二维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三维GIS强大的多维度空间分析功能,不仅是GIS空间分析功能的一次跨越,在更大程度上也充分体现了GIS的特点和优越性。为数字城市规划提供了强大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
数字城市三维测绘就是测量目标的空间三维坐标,确定三维目标的几何形状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对目标进行三维重建并尽可能真实地在计算机上再现目标的技术。城市三维测绘内容包括三维地形、三维房产、三维场景、三维基础设施、三维绿化等。
三维测绘的需求是迫切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旧城改造规划,已经开始三维规划,为城市规划和工程规划服务是工程测量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三维测绘应及时跟上。现在三维工程设计已经出现,三维 CAD 的软件已经普及。工程设计要再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现状图也应是三维图,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三维测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为数字城市规划服务。
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4. 1为规划提供直观完整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
城市三维测绘(三维GIS)资料能直观的反应城市面貌,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城市三维测绘提供基础资料,三维测绘资料的完整性、直观性和准确性影响和决定数字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从城市三维测绘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城市三维测绘涵盖了城市中关于地理地貌、地籍房产等的几乎全部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个数字城市进行建设的基础,城市三维测绘是数字城市规划、建设重要的前期和基础性工作,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精确的三维测绘成果来保证数字规划设计的正确实施,要有地区统一的三维测绘基准,保证为数字城市规划建设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以及数字城市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保障服务。城市三维测绘是城市建设重要的前期、中期、后期和基础性工作,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工程日趋增多,建设具有地上、地下、空间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三维测绘成果来保证数字城市规划的正确性实施。
因此重视和促进发展三维测绘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城市三维测绘在城市的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建立三维数字城市可形象、精确表达城市现状和景观,为城市规划、市政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管理、信息分析服务。数字城市规划恰如上层建筑,而城市三维测绘就是城市规划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三维竣工测绘是三维测绘成果的重要来源。没有城市三维测绘数字城市规划无从谈起,而数字城市规划所为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城市三维测绘(三维GIS)在数字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毋庸置疑的。
4. 2 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三维测绘(三维GIS)为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问题论证和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分析数据和优化方案。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工程选址、规划委员会进行规划设 计方案评审、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项目动态管理等都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决策,而不需要实地勘察而且能从三维GIS系统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
5 三维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部署。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主要 特点在于系统以三维为展示方式,对各种城市空间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与集成,充分地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将现实城市与城市规划方案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客观比较,降低了原有规划方案与整个城市相 融合时出现的狭隘性,从而在施工建设前发现设计方案不易发现的缺陷,避免了经济损失 同 时,基于网络的共享型城市级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有利于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以及展示规划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资金浪费。
5. 1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各种来源的城市规划数据,同时三维场景中三维模型纹理航摄影像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可以拥有二维地形图无法提供的视角,从中获取实地勘察不能获取的信息。三维分析的功能可以辅助设计者进行场地分析、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等工作,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踏勘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实地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5. 2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管理是规划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中需要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 城市规划审批管理要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要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规划管理阶段,可以辅助管理者方便的获取各方面规划信息,方案审查中,可以更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审查设计理念及指标的合理性。
5. 3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体系,数据以服务的形式提供,仅需要简单的插件,既可将数据方便地加入各专业子系统,利于数据共享。通过局域网连接信息中心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二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管线数据库,进行二三维数据的叠加显示和查询分析。一方面,城市三维模型及城市影像可以直观生动地再现城市面貌,便于总体浏览、研究城市格局;另一方面,实现二三维数据联动,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数据叠加显示分析,管理者可以对三维场景中的城市地物进行属性查询和叠置分析,方便审批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5. 4三维辅助决策支持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丰富的规划信息(矢量图文字图片视频)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展示规划设计成果,实现传统设计手段难以达到的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降低了专业门槛,为非规划专业的人员了解和品评规划成果提供了平台,在方案审批过程中,使各方面领导能 够全面迅速直观地了解规划设计,提高规划决策的效率以及科学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 发展的今天,三维可视化平台的使用,更是为事务繁忙把握宏观大局的各级领导提供了一个 直观便捷简单实用功能丰富的操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他们对自己的辖区一目了然,可随意浏览感兴趣的地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不同建筑风格的协调性等。就像在现场,他们随时可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
法,供设计与施工部门参考。
6 三维测绘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相关问题思考及发展展望
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三维测绘)应用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基础性信息管理建设项目,其不仅改变着城市规划所需要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及处理工作,更改变着城市规划的部门信息交流反馈和内部信息流程等机制。通过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在该城市规划区域的成果应用,其优势贯穿到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其研究、规划选址、规划报建及方案评审批后管理等整个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分析对比规划成果和设计方案最终选用最优的方案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仍旧以该技术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跨越式的提高。尽管近些年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发展,但是因为实际应用过程中高度的复杂性,当前仍缺乏通用的系统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各方面的应用需求,还存在多方面的理论及技术难题亟待分析和解决。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遥感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提高,三维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其更全方位、更直观的展示着整个城市的真实情况给决策者甚至每个群众,其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叶 飞 《浅谈工程测量与三维测绘技术的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2期(总第117期)
叶 飞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海南,海口 570226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59-0003
三维通信范文3
引言
二维地理信息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表达和空间感知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海事局地理信息应用的要求。
传统的电子海图应用展现的信息量有限,而且不能反映和实地一样的码头和助航设施。因此,本文提出建设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遥感等技术的海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搭建方便、直观的海事监管和搜救工作平台,为海事部门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提供信息查询、数据更新、分析评价等功能,为海事事故的搜救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依据。
系统建设思路
结合实际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搜救业务的需要,海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可建设“一个平台,两个系统”,即三维视景显示平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三维系统和海上搜救辅助决策三维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开发海事局辖区三维可视化桌面系统,针对当前信息表现方式的局限性,将二维晕渲地图、三维场景以及文本、照片等集成显示,再现辖区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人文地理环境、船舶、助航设施、码头、装卸货设备、水下地貌等,使用户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来认知助航设施等物标以及辖区地理环境;
实现船舶在三维场景中的动态显示、漫游、定位以及多种运动方式、观察方式的模拟;
属性信息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查询和浏览指定的助航标志、码头、海事执法、搜救力量空间分布、区块属性以及关联信息,并以三维的形式加以表达;
实现船舶火灾、走锚、爆炸和碰撞等特效以及白天/夜间、风、浪、流、雾、潮汐等水文气象的变化;
实现必要的三维业务分析工具,如距离测量、执法船艇航线设计和分析、TCPA/DCPA计算等空间分析工具;实现船舶航行过程的记录和回放功能;
在三维场景中,根据事故现场获取的数据,模拟再现事故过程,如碰撞、溢油、火灾、走锚等;
实现各种报警,如碰撞报警、船舶超速等自动监测;
实现航道、锚地、航标和碍航物等的编辑功能:完成他们的查询、移动、增加和删除功能;
实现规划评审功能:港口建设中多个规划方案的集成和实时切换演示,便于相关领导与规划专家进行现场讨论等;
实现交通监管、搜救指挥的功能,三维场景能够逼真地体现现场的船舶动态、水文气象,接入VTS、AIS、CCTV等其他实时数据,实现交通监管的常用功能。
系统建设方案
1、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拟实现各种海事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系统开发是一个“集成、优化、扩展”的过程,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涉及计算机网络、多源数据关联、海上AIS通信等技术。根据业务需求和信息化要求,系统直接面对不同用户,其总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在表示层采用多屏界面显示,系统间数据实现实时交换和共享,直接为水上安全监管、遇险事故搜救现场指挥等服务。系统将描述地形、地貌特征数据、船舶模型等空间数据以及动态属性数据表现在实时的三维场景中,并利用场景管理与空间分析工具,使管理决策者能有“亲临现场”的逼真感,为水上安全监控和遇险搜救提供一种直观、有效的管理手段与决策支持。
2、三维视景显示平台
三维视景显示平台,可以“直观、彻底、一目了然”,多层次、多角度,清晰、准确,及时显示各类监控信息及海上情况。三维视景平台是海事局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场景显示的主要内容,为用户实时提供港口的虚拟景象。三维视景平台主要由港口场景库、船舶模型库、助航设施库三部分组成。港口场景库包含港口人工建筑(房屋、仓库、码头等)、港口装卸机械、陆地、山、岛屿等;船舶模型库主要包含各种典型船舶的模型;助航设施库包含灯塔、浮筒等设施的模型。三维视景建成以后,俯视效果如图2所示。
3、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三维系统
根据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交通安全监管子系统主要由船舶监控和报警、业务辅助工具、浮标监控和报警三部分构成,其基本功能图见图3所示。
4、海上搜救辅助决策三维系统
海难事故突发性强,往往具有情况危急、任务紧迫和气象条件复杂等特点。一旦接到海难事故信息,迅速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快速制定合理的救助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救助力量,根据影响搜救行动各种因素的变化快速协调整个搜救活动,这是搜救工作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海上搜救行动的速度和搜救方案的可靠性,系统拟建设基于GIS技术能在数字会议系统的大屏幕系统上显示搜救行动场景,实现搜救演练等功能,同时在电子海图上显示出通航环境信息和搜救资源等功能的搜救辅助决策三维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三维通信范文4
四合院杂乱的现状给管理和规划带来了很多困扰,现有的管理手段已不能全面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困难如下:2)整体展现保护区内院落和胡同风貌情况困难。目前,反映保护区内风貌的手段主要有影像、实地拍摄的照片和风貌分类色块(即基于对院落和建筑风貌的分类,用不同颜块表现各院落和建筑风貌情况),但各种手段都无法让规划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直观全面了解各院落的真实情况。对于影像,由于树木的遮挡和飞行高度的限制,不能清楚反映各院落的肌理;对于实地拍摄的照片,因为数量有限,只能反映部分代表性院落的情况;对于风貌分类色块,因为分类有限,无法全面描述各个院落复杂的情况。3)历史变迁研究困难。目前,在四合院内插建了许多高程建筑,采用二维地图只能反映院落格局的变化,无法反映建筑高度的变化和空间形态的变迁。4)规划效果表达困难。目前,规划方案的审核多采用规划效果图的方式,但由于四合院的环境复杂,规划效果图制作人员往往很难在效果图中还原建设项目现状,以及周边院落和临近胡同的现状情况,导致效果图和实施后效果差别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四合院保护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在“东四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中推广应用。
二、技术路线
结合目前四合院管理、保护、规划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规划研究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套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四合院保护的思路。基于多时期、多分辨率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以及文物保护专题数据、规划专题数据、房产专题数据、风貌普查数据,构建二三维一体化的现状库、历史库和规划库,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维规划管理系统,为在三维环境下研究四合院的生长与沿革,探讨四合院的规划和保护,直观呈现四合院的未来创造条件。
三、现状、历史、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1.现状三维库的建立按照《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CH/T9015—2012)的分类,以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三维库中主要包括: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场地要素模型和其他要素模型。主流的三维建模手段包括:基于航空摄影测量、基于实地外业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由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多集中于空域管制严格的二环以内,因此基于航空摄影测量和机载三维激光扫描进行三维建模均不可行。本文采用了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结合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等多手段采集建筑物高程的方法进行三维建模。为支撑保护规划研究和四合院管理,各建筑需拥有相关的属性,其中包括:建筑建成年代、产权登记情况、建筑风貌和院落风貌所属类别等信息。2.规划三维库的建立规划三维模型的制作要素应包括建筑和景观两大类。对于不同保护原则的四合院,三维模型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对于以修缮维修为主的院落,规划三维模型应保留现状三维模型的坐落位置和主体结构,制作主要依据设计方案对现状三维模型进行修改。对于新建及完全改造的四合院,应按照规划设计总平图、立面图和效果图制作规划三维模型。对于部分改造的四合院,规划模型制作需结合现状三维模型和规划总平图共同制作。规划三维建筑信息应包括规划院落对应的模型生产日期、整治原则、设计单位、模型制作单位、方案名称和规划方案的经济指标,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等信息。
四、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维规划管理系统开发
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维规划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规划研究和四合院管理中对地理信息的需求,除提供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常有的三维浏览、信息查询、通视分析等通用功能外,还定制开发了历史变迁、风貌分类展示、规划方案比选、规划项目管理、违法建设管理等功能。系统基于CityMaker三维开发平台搭建,服务器端采用CityMakerServer+Java开发,客户端采用HTML+JavaScript+ActiveX控件(CityMakerPlug-in)开发,数据库管理采用MySQL。
五、应用展示
1.研究四合院肌理和尺度的变迁四合院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居住模式,可根据家庭人口特点和生活习惯组织和改造院落空间。研究四合院的变迁历史有助于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时该院还保留了院落格局;60年代,院内逐渐插建了多层现代建筑,原有院落格局被破坏;80年代,院落加建密度进一步增高,院落环境进一步恶化,已经完全失去原貌;2000年后,院落进行了整体改造,院落空间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了围合的院落空间和舒适的氛围,实现了地块的自我更新和完善。2.研究四合院改造方案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维规划管理系统为直观表达规划意图、研讨规划方案搭建了平台。规划人员在进行方案审核时,可将四合院改造方案直接插入到系统中,模拟建成后的效果,分析推敲规划方案与周边现有建筑的关系。3.评估保护区风貌及历史价值目前,建筑风貌评估主要依靠史料研究、现场踏勘、居民访谈等手段。基于该系统,评估人员可首先利用该系统对保护区历史沿革和现状有一个总体和直观的认识,减少史料调研和现场踏勘的工作量。同时,规划人员可将评估结果在系统中直观呈现,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4.辅助违法建设管理利用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三维规划管理系统,执法人员发现违法建设后,可直接到三维环境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填写记录表单,上传现场照片。事后,管理人员不仅可以直观了解违法建设在全市的分布,同时还可有效管理违法建设查处情况。
六、结束语
三维通信范文5
1、下行链路超帧结构设计
下行链路超帧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超帧以导频时隙中的伪随机序列作为起始,每一超帧中只包含一个周期的伪随机序列。卫星保持着一个ToD(Time ofDay)计数器,以超帧的长度间隔进行计数,卫星通过其传输的信息超帧计数器的值。
2、下行链路载波模式设计
下行链路采用一个下行高速率载波,该载波采用两种极化方式,系统通过在不同波束使用独立的极化方式达到频率的复用。下行链路中的导频、广播、空闲、PTP时隙的极化方式与上行链路相互独立。
另外,根据时隙类型不同,下行链路的传输速率分为1/3、1/4速率及全速率:
1)1/3速率:sps(即调制器的1和Q分量的符号速率为BPSK sps)
2)1/4速率:100×sps(即调制器的l和Q分量的符号速率为100×BPSKsps)
3)全速率:400×sps(即调制器的l和Q分量的符号速率为400×BPSKsps)
用户终端发送频率可在上行链路子带范围内进行切换(即跳频),切换时间不超过3ms,误差范围在30Hz以内。
用户终端在接收时可以在不同下行链路速率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切换时间不超过6s。并且用户终端还可以进行极化方式的切换,时间也不超过6s。
载波模式的切换发生通常发生在空闲时隙,空闲时隙内还可以进行极化方式的切换。
另外下行链路载波极化方式的切换发生在导频和广播时隙之间。
3、帧结构设计
下行链路载波帧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帧长为3ms,每一帧由导频时隙、广播时隙、空闲时隙及点对点时隙(PTP)组成。
导频时隙中包括传输周期为0.768s伪随机序列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用户终端与卫星的时间同步,以及上下行链路帧计数器的同步。
导频时隙之后为广播时隙,根据广播模式不同其长度为PTP时隙的3或4倍长,相应的速率为PTP的1/3或1/4。该时隙通过赋型波束向卫星整个或部分覆盖区进行广播。
空闲时隙位于广播时隙之后,每帧只出现一次,用于实现特定的系统功能。
除此之外,剩下均为点对点(PTP)传输时隙(_二直编号直137)。PTPB寸隙可用于向下行链路单个波束小区的单播及向上行链路点波束小区对应的7个下行波束小区的组播。
在整个下行链路帧中,各时隙传输的速率各不相同,其中PTP时隙为全速率(400Mbps)传输,导频时隙、空闲时隙以1/3速率传输,在广播时隙以1/3或1,4全速率传输。由于广播时隙速率有两种可选项(1/3或1/4全速率),因此下行链路帧中广播时隙数是可变的,剩下的时隙被分配给PTP。如表1所示:
各时隙结构如图3所示:
各时隙长度配置如下(表2表3):
4、下行链路突发设计
由于下行链路为广播方式,所以以较大TDM突发方式进行传输,TDM突发的基本结构和形成过程形如图4所示:来自上层的RSM―A分组每两个一组形成下行链路MAC数据包,将这些MAC数据包的净荷进行加扰并进行Rs编码,然后每6个码块进行交织,交织过后的码块进行卷积编码,编码过后在前面添加独特字封装一个TDM突发。
2.5加扰及封装
如图5所示,一个MAc数据包由两个RSM-A分组构成,每个分组由8字节分组头和100字节的信息位构成。加扰仅针对信息位进行,信息位是由用户终端或者卫星产生,分组头部分不进行加扰,从图中可以看出加扰是基于分组进行的。
2.6编码
编码主要经过下面三个步骤:
■外码:基于MAC数据包进行Rs编码(236,216)。
■交织:编码后每6个码块进行交织。
一内码:经过交织后的码块进行2/3率的卷积编码。
外码经交织后被分为四个独立的数据流,每一部分总共包含2838bits(包括354bytes及6位对齐比特),然后对其分别进行内编码得到4257bits。
2.7突发成形
下行链路采用TDM突发形式。主要有两种时隙类型:广播时隙及点对点(PTP)时隙。每个时隙由起始的保护时间及突发构成。突发包括独特字和数据字段,如图6所示。
各时隙突发结构如下:
突发长度配置如下(表4):
为了减小交叉极化干扰带来的干扰,下行链路TDM也采用了独特字的方法进行标识。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支持两颗个卫星,下行链路可选的独特字为22个,其中:
,
1)导频时隙分配2个(短个极化方向各1个)
2)广播时隙和空闲时隙分配2个(每极化方向各1个)
3)点对点时隙分配14个(每极化方向各7个,对应7个下行波束小区)
4)其他4个为第二颗个卫星的广播/空闲和导频时隙预留
独特字长度配置如下(表5):
在广播和点对点突发中,数据字段为6个交织码块,每个数据字段含1 2个RSM―A分组。在空闲突发中,数据字段为PN数据序列。不同时隙类型数据字段长度配置如下(表6):
2.8调制
下行链路采用QPSK调制。
2.9下行链路功率控制
由于下行链路会受降雨影响,下行链路功率控制(DPLC)通过向受降雨影响的波束增加功率以保证链路的有效性。
三维通信范文6
关键词:协同创新;博弈模型;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我国创新能力较弱,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已不能再是一种孤立发展模式,新型的创新方式需要多个个体共同参与谋求协同发展。而协同创新能够提升创新价值,提高创新效率,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是我国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基地,更是我国谋求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基地,对国家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的目标和市场需求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导向,高校是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开发专利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二者要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各自具有的创新要素资源,积极配合政府的引导和促进,最终使利益最大化。如何使高校、企业、政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创新动力,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是我国协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我国能否从底层次的创新机制转化为高层次创新机制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协同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给出定义,即“有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目标。”[1]关于协同创新,国内的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诠释。一部分人就提出,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的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配备度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2]另外有一部分学者又从系统内部管理层面提出,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是“实现创新的组织形式”——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构建其有序架构,更为高效的实现创新。[3]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对协同创新作出如下解释: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有效汇聚创新资源的一种网络创新模式。
层级合作对校企双方合作的目的,合作时间长短以及合作的紧密程度进行分层级分析,可以将校企合作分为基础层级,次级合作、协同发展三个层次。[4]
基础层次的合作是高校为企业培养、提供技术人才,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人才实习、实践平台的互利合作,这种合作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校与企业关于人才培养以及人才供求等方面的问题。次级合作是高校接受企业委托为企业的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技术需求信息、成果转化平台的互利合作。通过次级合作,能够快速解决企业在成果转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困难。
协同发展是校企双方更高层次的合作,双方通过共同承担风险,一起分享收益形成一个有相同目标的共同体,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加强合作,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使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博弈模型分析
在社会生产中,企业拥有自己的独特资源,而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以下我们利用模型来分析协同合作所带来的综合效应。
1.假设条件
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对接是促进科技、经济,以及双方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既可以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可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相对而言,高校在科研成本上,比如人才,技术储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企业在信息获、产品应用开发与推广以及融资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高校资源与企业优势在“精诚合作,互惠双赢”的前提下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高效。
假设 Ⅰ.各方均为理性经济人
Ⅱ.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信息充分流通,有着成熟的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虽然研发费用绝大部分确定因素是由高校确定,可是企业也会影响这一部分因素,下面我们分析企业按自己对E的估计来确认对自己利润的影响
在的前提下,企业利益会随着投入研发费用的增加而增加,企业取得的最小利益为,当单位售价和销售分配比例的乘机可以弥补单位可变生产成本时,企业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E,来保证自己去取得更大的利益。
3.高校策略分析
对于高校而言,收益与研发费用E之间的关系:
当=0时,学校利益在此时取得最大值,得到:
高校在开发产品时,产品市场单价定位的高低会影响研发费用的投入,单价定位越高所需要投入的费用越多。随着研发的继续深入,企业与高校结合程度会越来越紧密,资源共享度也会随着协同合作的继续而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当时,取得对应的最大E值与此时m值:
(6)式值恒大于0,研发费用在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会随着企业补贴的增加而增加。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能拿到更多的补贴,就意味着自己投入的相对成本和风险都会降低,高校在拥有足够的研发资源下,将会加大研发的力度。
4.企业策略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同样最大化收益条件为
即在双方合作时 ,据前面假设Ⅲ可知,双方合作能获取最大利益。在校企协同合作的情况下,企业与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联合产出群体。它在保证科技成果快速商品化的同时,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占得先机。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学者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来阐述学校,企业以及协同创新之后的价值最大化分析,得出了在假设条件下,协同创新能够给各方提供一种更上层次的合作模式,为合作各方注入新的经济增长活力。
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一方,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合作信息平台来推动校企合作的高效发展,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搭桥牵线,使得高校和企业彼此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促进整个协同创新的长足发展。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不仅要努力营造好的学术氛围,为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加有用的技术研究,而且高校要全面公开研究信息,有效地和企业形成对接,并且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产业链,使得协同创新真正和市场接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社会效益。
协同创新为高校和企业带来了双赢,一方面,高校提供了创新性人才,推动了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对于市场的了解,可以很好地将研究和市场需求有效整合,生产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的内含价值。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有效模式,努力推进更高层级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处理好合作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才能为协同创新赋予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重大专项,2013:16-19.
[2]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14(4):79-84.
[3]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研究),20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