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巧言令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巧言令色范文1
今天又参与了宋老师的国风社,还邀请了我的小伙伴金媛同去。与宋老师及众多爱好国学和文学的同学们共同重读了《论语》学而篇的前三章。作为一个成天自言爱好国学,喜欢古代文学的人,其实颇惭愧的是连《论语》这部最基础的国学经典,也不曾细细研读分析过,只是走马观花,不解其味。能够有幸和宋伟老师及诸位同学静下心来,重读这部著作,让我感到快乐。
引用另一部儒家经典《大学》里的话吧,“知止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说《论语》学而篇的前三章作为开篇的几句话,即使没有研读过也看过不下十次,教学中也讲过“学而时习之”。可能是之前都不是静心所读,所以没什么所得。今天在宋老师的指引下,我仅对这三章,就联想到很多。回来后不禁想把自己在课上的即兴发言整理一下。毫不学术,或许与文义本身也毫无关联,全然当作痴语即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可是我们却从未认真思索过,这其中谈到的快乐究竟是何滋味。
孟子也曾说过他的人生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首先孟子就摆明了态度,”王天下“和这三乐的境界是没法比的,其次又从家庭,为人,教育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因为现在自己亦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因而对这第三乐更是深有感触。当初选择教育行业,就是觉得桃李天下,塑人灵魂远比统治天下,禁锢灵魂快乐的多。(当然,客观原因也是自己公务员屡屡考不上)现在更觉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说回到孔子的快乐,首先就是学习,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使人快乐。我们常言学习是快乐的,可找到学习快乐真谛的人少之又少。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们更是没几人能真心享受现在的学习。其实,如果我们从广义上谈学习,那学习的确是一件乐事。人类之所以为高等动物,是因为学习,人类在许多方面不如动物,他们不会展翅翱翔,亦不会鱼翔浅底,更无法像蚂蚁一样搬动重自己几十倍的东西,人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但真因为人有了思想,学会了学习,并为之付出漫长的时光,人类才得以成为现在蓝色星球上的主宰。从这一点看,对全人类来讲学习都算的一件乐事。再具体而言,我们感到学习无趣是因为我们往往被逼迫学习一些自己不想学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学习让你愉悦的东西,并没有考试这个讨厌的工具来束缚你,相信我们都能感受到”不亦说乎“。当然《论语》从不告诉你盲目的学习,它总是告诉你许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当然也有对老师教育方式提出的要求。这些道理绵延两千多年,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复习就是孔子最看重的一条学习方法,反复咀嚼读过的一本书,反复钻研一个学过的知识点,最后达到温故知新的境界,那学习之乐自在其中。牛顿不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没有什么理论不是靠反复学习并复习之前的知识和理论而凭空得出的。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更狭义的被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人与人不是电脑,能够通过USB互传数据,复制粘贴思想,因而能够找到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一位朋友远道而来,亦或是你千里迢迢最终寻觅到一位这样的朋友,实为一件乐事,而这样的知己,一生得一二足矣。初识宋老师就颇有这种感触,我们二人不论从对文学的爱好,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以及带班的想法都不谋而合,当然,我对于国学的认识与宋老师相比实如九牛与一毛。今天才从他那里学到学习”习“字和”本“字的造字法解读。当然,除了这种对知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乐,还有一种就是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许多秘密,或许再亲近的人你都无法言说,如果不遇一个沦落人,那些自知的冷暖只能烂在肚子里。但或许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陌生人,你却将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有着同样的快乐和痛苦,尤其是沦落的痛苦,那相逢真的又何必相识呢?
至于独行人群中,别人不了解我,也没什么值得生气的,花开如火,也如寂寞,那些开得耀眼的花,自然要经受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学会独处,享受寂寞。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儒家把孝悌列为人之根本,中国人重视根本,讲求个落叶归根。中国人重亲情,尤其父母孝道,兄弟之情,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父母,有时甚至要让自己的理想作出一些牺牲。不过在礼崩乐坏的今天,儿女与父母翻脸,兄弟之间为争遗产老死不相往来的违背伦理之事也时有发生。不同的文化对亲情有着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父母过早的对子女放手,也无需孩子们尽孝道,双方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伊斯兰文化把兄弟之情放在了超过父母的位置,穆斯林学会的第一个词是兄弟。所以沙特才会出来那么多王子。而他们的情义似乎最近也开始摇摇欲坠了。至于中国,自古把忠孝联系在一起,尽管也时有忠孝难两全的悖论。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却不那么提尽忠这件事了,而大言孝道,《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抓住当时统治者的这一心理,顺利的辞官,放弃“尽忠”,全身而退。这个朝代就是晋,因为他们就是靠篡位当的家,所以哪还敢成天大言忠字了。而今天的我们,应该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孝道,讲求入则孝出则悌,但也理应摒弃愚忠愚孝。哪怕对于父母,老师,我们应该尊敬,但我们也应更爱真理,敢于推翻老师和权威,只要讲求方式方法。历史的何不就是在“犯上作乱”的车轮下滚滚前行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和令,其实都是形容美好的词,可这就如同我之前所讲,我们总把真善美放一块儿说,可美的一定真,一定善吗?
巧言令色,而无一颗仁心,皇帝新装的话题就又要搬出来了。不得不说,如今这个社会,还是巧言令色者更能如鱼得水,而讷于言敏于行者却常常怀才不遇。似乎如果能把仁义之心加以巧言令色的表达就更好了,但这二者其实本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忠言想顺耳,真的很难,而巧言令色,往往令众人都皆大欢喜。选择你所追求的吧,这有时也是人的一种本性,有人生性或许就会说那种让人皆大欢喜的话,只要不娇柔做作,其实也不能就全然断定这是一个没有仁心之人。尽管何老师也想学习那种马屁拍得不露声色的本领,但我见了领导还是本能的想躲避,因为实在是学不会巧言令色,唯有一副可笑的木讷之相和与多多关照的尬聊了。爱情路上更应该”巧言令色“些,可何老师就会说大实话,何时才能学会会讨女孩子芳心?
【本文作者:何源老师(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何老师的三尺讲台)】
巧言令色范文2
比如,判断君子和小人,如果只看是否谈仁说义,很可能看错,如果再看一下能否做到不“巧言令色”,就会准确得多。这背后的逻辑是,君子一定不是“巧言令色”之人。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判断方法:一个人的“不为”,更能显示他的品质和底线。
弟子子游(言偃)在武城主政,孔子问他发现了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论语・雍也14》)意思是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不走小道,除了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拜谒。从不为私事而拜谒长官一事,子游看出了澹台灭明的品质。
另一个例子。弟子子路和冉求都在季府做事。有人问孔子,作为臣属,他们对季氏一定唯命是从吧?孔子回答:“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先进24》)这是对自己弟子的信任,相信他们有底线,杀父弑君之事,决不会跟着干的。
为什么从一个人的“不为”,比“所为”,更能看出其品质和底线呢?
在孔子看来,人之贤与不贤,不在于是否比他人在某一方面强多少,而在于是否“知止”。何谓“知止”?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礼记・大学》)――知道自己的行为应该在哪里停止。
在这一点上,荀子有过更详尽的论述:“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矣。”(《荀子・儒效》)就是说,贤者不是比别人更能干、更多知、更雄辩、更洞察,而是懂得“有所止矣”。
其实,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是“知止”――知道人类行为的界限在哪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然,所有的社会进步、科技发明和经济发展,都会走向文明的反面。
冯友兰曾说中国哲学在认识论上有一种“负的方法”――某一事物,不能直接讨论时,只说它不是什么,从而显示其某些本性。(《中国哲学简史》)孔子对人的判断,也可谓是一种“负的方法”――观其“不为”,也就更能判断其“所为”。
巧言令色范文3
“学会做人”是不错的,问题的根本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很明白的。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不会做人,不懂应酬,比较内向,以后走上社会肯定要吃亏的。在这些家长眼里,会应酬就是会做人。曾有记者问龙永图,中国入世以后,什么样的人才比较吃香?龙永图说了很多种,都很有道理。其中他说到,越级打小报告的人可能比较吃香。为什么呢?因为他比较有勇气。龙永图说,虽然作为个人他很讨厌这样的人,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做人的本领。龙永图的感情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讨厌这样的人。因此,我理解,他所谓越级打小报告的人,就是会钻营的人。目下,在不少人眼里,会钻营的人就是会做人的人。
《红楼梦》中,林黛玉智商很高,很有学养,但她不会做人。她不会与贾政和贾雨村有什么来往,便是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关表也是处不好的,所以她只能是失败者。晴雯也聪明,但不够圆通。过于伶牙俐齿,结果也不受欢迎。倒是薛宝钗、袭人很会做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对谁也应付得过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春风得意的都是所谓在场面上兜得转的人,即孔夫子认为“鲜矣仁”的“巧言令色”之徒。反之,像电视剧《大法官》中的杨铁如,疾恶如仇,一切不会变通,不会做人,只好下台。
在不少人眼里,“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应酬、能变通,善于花言巧语、投机钻营,能在所谓场面上混出点出息来。如果我们的孩子经过如此的“素质教育”,以后整个社会都挤满了这样会“做人”的人,那么,我们的国家不就成了名利场了吗?我们自下而上的环境将充满着利欲的浊臭味――这将是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播出记者对杨振宁的访谈。杨振宁说,他小时候数学很好,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但他的父亲不是像我们目下的家长那样,把他送进数学尖子班,而是请来了老师,专门为他讲《孟子》。为什么?因为要让杨振宁学会做人。杨振宁说,《孟子》对于他的物理研究是没有用处的。但却教会他怎样做人,培养了他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他认为,做一个科学家,除了天才、勤奋、机遇外,还要会做人,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杨振宁一生受用不尽的儒家学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个守信用的人。
其实,我们上面所列举某些会“做人”的人,不仅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其不认同,便是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不认同的。西方国家也要求孩子将来会“做人”,但他们的“做人”标准是要有爱心,要有法律观念,要尊重别人的权利,要守信用等等。像我们某些人所误以为的会应酬、会花言巧语、会钻营等等便是会“做人”,在他们那里也是吃不开的。那种“会做人”的八面玲珑的人,实质上是混世魔王。他们是趋利媚俗之人,他们的那些勾当,不过是雕虫小技,是做人的末流,是无本之木。人格健全,才是做人之本。我深信,未来社会“会做人”的人绝不是那些巧言令色的投机钻营之徒。
巧言令色范文4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也突然发现,而在这些梦想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时间的你想要的梦想和愿望,你是否也会觉得然后这一次都是虚妄。
就是当你突然发现他们存在的路上的时候,能来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精美的骗局。他们对云巧言令色,只是为了让你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骗局。
当他们真的有机会想到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想象的到,我们所有人都能够想象到的结果。
似乎与我们从精神面临的那些,从来都没有什么特别能够理解的,恃宠而骄的区别。
其实这些所有的意义都只在于哪些内心的想法,但是如我们所想的,所假设的那些例子也从来都不成正比。
只不过是因为,在那个一个合理的开端里,你不会想到更合理的故事。
巧言令色范文5
求真务实是治学根本。这些年来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训,如何可以不记取?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社会早有意见,但至今更多地限于说说而已。相关部门还是一味给自己歌功颂德,不分析问题,不作深入研究,也很少见到有改进的方案出台。如此下去,如何了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一个人巧言令色是没有仁德的。同样,教育如果花样百出,一样不是真教育。当下的一些学校,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出名,各种手段花样百出,表面的热闹却难掩教育理念、内容、手段的贫瘠。
“假特色”层出不穷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一些学校管理者挂在嘴边的常用语。很多的管理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校的质量就是学生考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为了追求考试成绩,于是大家都在加班加点,都在开夜车,都在变着法子逼学生。方法大家都差不多,于是乎很少有人真正去研究课堂,这个时候,部分管理者就把眼光投向了“特色”,于是所谓的艺体特色、国学特色、双语特色等等纷纷出炉。这些学校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何谓特色。其实学校特色不是依赖于某一个单独的学科,也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堆积,学校特色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独有的文化积淀,特色不可复制。
现在很多学校的特色是一些假特色,当下的学校教育,有的人打着特色的旗帜,把学校变成了一个“秀场”,其目的在于宣传,在于吸引眼球,为名为利的功利性目标十分明确。学校搞一些所谓的特色教育活动,而参与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大部分学生与“专家”一样沦为看客,充当台上学生的鼓掌者。这样的活动关注的只是个别的孩子,这与“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宗旨背道而驰。
过份热衷于牌匾
一些学校管理者过份热衷于各种牌匾。深圳一所高级中学校门口大大小小的牌子挂了三四百个,有人笑称“牌匾帝”。这些牌匾对于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学校为何喜欢把这些牌子挂在校门口,无外乎就是想告诉别人自己学校取得的成绩。这些牌匾真的有意义吗?很多人都知道某些牌匾是没有任何含金量的,有的甚至是需要用人民币买来的。一些骗子也充分利用某些管理者急于拿牌子的心态,搞一些诸如“中国百强学校”“实验学校”的牌子去忽悠人,某些校长则把牌子挂在校门口丢人现眼。
起跑阶段被绊倒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喊了很多年,有些人于是想出了一些点子,于是乎“红马甲”“绿领巾”也这样新鲜出炉了。这些学校管理者美其名曰为了督促学生,却不知道这是反教育的行为,标签式的评价方式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红马甲”“绿领巾”“五道杠”等贴标签式的管理,有的甚至给学生分为“好孩子榜”“坏孩子榜”,孩子从小就被老师贴了标签。这种贴标签式的德育既侵犯了学生尊严,又阻碍学生向上进取的通道,同时,也会带来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欺负,家长的失望。“冠冕堂皇”的心灵暴力,将孩子绑上了耻辱柱,造成的是一辈子的伤害。事实上,标签式的德育管理不是创新,而是被历史抛弃的刺字枷锁在天真孩童身上的重演。
如果说人生成长是一场马拉松,那么,这些被贴了标签的学生就在起跑阶段被绊倒。
花样百出非教育
名校是如何打造出来的?有些学校管理者不是内强素质,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水平,而是走捷径,利用一些报刊杂志做有偿宣传,以为这样外树形象就可以成名,就可以成为“名校长”,就可以名利双收。一些无良媒体也充当起帮凶、同犯,在媒体上大肆报道,不过这些有偿宣传的模式基本一样:先是校长的办学理念,再谈领导班子,然后谈德育管理,接着就是教育教学成绩,最后把灌水的校长简历附在文章背后,当然,这样的有偿报道开始还能吸引眼球,后来大家都熟悉了,也就把这样的报道扔进了垃圾桶。
巧言令色范文6
一、通假字
不过尔尔(耳) 博闻强识(志)
再接再厉(励) 信口开河(合)
二、古今词义差别
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运斤成风(斤,古义:斧头;今义:量词)
破涕为笑(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不速之客(速,古义:邀请;今义: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车载斗量(车:用车;斗:用斗)
鳞次栉比(鳞:像鱼鳞那样;栉:像梳子那样)
犬牙交错(犬牙:像犬牙那样)
2.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受害;殃:使……遭殃)
大快人心(快:使……感到痛快)
3.意动用法。
草菅人命(草:把……看得像野草一样)
不耻下问(耻:把……看作羞耻的)
4.名词用作动词。
声色犬马(犬:养狗;马:骑马)
不衫不履(衫:穿上衣服;履:穿上鞋子)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坚:坚硬的战衣;锐:锐利的兵器)
驾轻就熟(轻:轻车;熟:熟路)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恩将仇报(将恩报仇)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2.状语后置。
嗤之以鼻(以鼻嗤之)
持之以恒(以恒持之)
练一练:
你能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古汉语现象吗?
1.抱头鼠窜 2.奔走相告 3.兵贵神速
4.不毛之地 5.蚕食鲸吞 6.打草惊蛇
7.风餐露宿 8.蝇营狗苟 9.寡廉鲜耻
10.马首是瞻 11.破涕为笑 12.可歌可泣
13.骇人听闻 14.毫厘不爽 15.马革裹尸
16.厝火积薪 17.鹤立鸡群 18.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