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试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范文1

一、现行会计考试制度的弊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恢复和建立起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证)考试制度。会计考试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这三种考试的目的要求各不相同,自成体系,而对象却同为会计从业人员,造成了会计考试管理中许多不容忽视的。

1.造成考试管理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管理机构是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分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财政部门管理。虽然这三种考试的管理,名义上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实际上都是由市、县(区)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承担的。基层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本来就人手少(多则三两个人,少则一个人,有的只在相关科室设一个专职岗位),事情多,还要负责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换发、年检、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及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等大量中心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占去了基层会计管理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造成会计执业标准不统一,考试重复。现有、法规规定,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执业范围各有侧重。但只是有无“注册”二字的差别,便使得他们的执业标准很不统一,也使得“会计师”的称呼名不符实。《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毫无疑问,注册会计师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均可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申请注册;没有特殊情形,应准予注册并执业。这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无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样,财政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若干问题解答(一)》中,在界定会计岗位时,也将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排除在会计岗位之外。这就不免让人纳闷,注册会计师不属于会计从业人员,那为什么要冠以“会计师”的头衔呢?注册会计师的三大法定业务之一——会计服务业务的开展合法吗?

执业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会计从业人员的重复考试。现行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法和税法。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实务(一)、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由于考试的不一致,加之执业范围的不同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不少会计从业人员考完了会计师又去考注册会计师,有的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又回过头来报考会计师,还有的从会计员一路考到高级会计师,最后还要去为注册会计师再搏一回。另外,从业资格考试本该是岗前考试,难度要求应较低,可考试的科目却比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还多出一门,考试难度也不在其下。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还要再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这样,不但增添了考试管理机构的工作量,也造成了考生时间、精力和资金上的巨大浪费。

3.教材政出多门,口径不一致。注册师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都有各自的考试委员会,教材的编审、出版、发行按各自的渠道进行。由于教材编审人员对、规章和制度等理解不一致,加上新出台的法规制度编入教材的时间不统一,造成了同一年度两种考试的教材对同一的解释各执一词,有的还大相径庭,让考生莫衷一是,让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无所适从。

另外,由于会计行业的考试持续走热,教材及其相关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发行给出版行业带来了不凡的商机。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发行渠道失控,许多不法书商不惜以盗版、胡编乱造等手法编印名目繁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投入市场,或者通过种种手段借助考试管理机构销售给广大考生。这些教材印刷质量低劣、错字漏字连篇不说,就连基本概念和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弄得颠三倒四,例题和解释牛头不对马嘴。

4.造成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中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是一种什么关系?属于中级还是高级?他们的技术等级孰高孰低?人们无法认定。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考试科目和教材的不一致,导致了执业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不一致,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问题各执一词,互不买账,造成了社会上方方面面对会计行业的误解。

二、改革会计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会计考试制度朝着更加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管理更加合理的方向,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合三为一,统称为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分设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个等级,取消报考学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凡想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首先通过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考试的级次可由考生根据自身条件自愿选择。凡取得任何一个等级的任职资格,即可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取得了会计师以上职称者,可申请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自由选择在企事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考试制度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考试制度 改革措施

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试环节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考试制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将更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将大为缩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把人类文明的火炬接过来、传下去,还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自主的前提下去具体操作,去亲身体验和表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素质。

2.考试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使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生存能力逐步形成,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人文素养底蕴,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充分反映现代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充分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化,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考试制度改革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学生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上要弹性化,有开放的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意味着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形态,其主要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应该是大课教学,它的特征是选修课比重较以往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提高,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选择空间,在课程组合、安排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考试制度改革要满足教育大众化的种种需求,高校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实际,根据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出发,来研究和改革考试方式。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学除了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具有多元化标准的环境里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并逐步培养起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再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考试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可能得不到好成绩,造成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考试目的功利化,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考试制度突出表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并将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

以上弊端给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等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方法很难涉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考试题型标准化,影响个性发展。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个性的体现都会受到限制。

3.评分标准精量化,影响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意味着能力越强,造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后果,影响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由于科技知识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去涉猎广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必然措施,而且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健全心智的必由之路。我结合工作实际,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考试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标,考试应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上。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进行考试改革的前提。面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考素质。要建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考试体系。

2.建立科学命题制度。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首先要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选择题型时,不要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

其次要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立科学评分制度。

考试是有连续的工作序列组成的系统过程,要实现考试方案的科学化,就必须对考试系统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要在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实施方案。同时,应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全面负责考试实施、考试管理和考试研究工作。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度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水平,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同时,应结合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期终考试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来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的终结考评制度。特别是在成绩评定时要对学生具有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大的权重。

4.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

随着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必须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

考试形式丰富和方法多样是新的考试观念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促使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同时,课程考核应经常化。要使课程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教师、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由教学支配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作业、讨论、小设计或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目的不仅要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上,而且应当定位于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探索并逐步建立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林根.论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5.

[2]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118-120.

[3]陈舒怀.高等工程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40-42.

考试制度范文3

关键词: 科举制 现代考试制度 学生全面发展

一、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影响

所谓科举制,就是用考试的形式选官的制度。科举制为当时的社会选拔人才、稳定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时期,一方面大力兴办教育,出现了“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开科取士。正是由于通过科举制“选贤任能”,才出现了唐朝的兴盛。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中华文明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科举制的“利”。

1.公正

与世卿世禄的重血缘、察举制的重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重门第相比,科举制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更利于选贤任能。科举制由封建王朝设科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采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择优录取原则。显然,它比以往的任何选士制度都更为公平和公正。

2.严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科举制以其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要求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史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3.相对“务实”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强调实德实才,按封建官吏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文化素养特别是写作的能力是必考科目,同时也注意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分子关心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二)科举制的“弊”。

1.学而无用

科举考试如同一根魔棒,指挥着广大的士人,考什么就学什么,致使大批的士人受限于科举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心智,使人片面发展。科举制的实施必然扩大“学”与“用”的距离,产生学而无用的后果,这是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2.败坏学风

科举制背后的优厚利益对士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够达到其目的,一部分考官、家长、考生及其亲属等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致使社会不良之风盛行,腐蚀了士人的思想,败坏了学风。

3.损身害体

科举制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体能。许多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的承受能力,即使考中了秀才,中了举人,也落得个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科举制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损害,它还毒害人的心灵,导演了无数“范进中举”喜极而亡的悲剧。

二、改革现代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选拔人才,另一方面考试本身不仅是检测知识的手段,而且是不断学习知识的途径。简言之,考试服务于教育,教育又作用于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考试内容应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内容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这样做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同时也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二)学生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

要采取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开发不同的测量手段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探索并建立有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多元化考试评价系统,可考虑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录取的依据之一,同时兼顾考生在校学习情况、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个性特长等综合因素进行录取,并逐步增加它们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注重学生评价的过程化,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改变那种上课记、考前背、考后忘的局面,采取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破传统思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封建社会科举制推崇儒学,提倡入世,以“建功立业”为其目标;道家提倡出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无为的境界;佛家让人摒弃欲望,寻找自性本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当今的人才观,进而影响了中国考试作用的有效发挥。反观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甚至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内修而不重实践密不可分。所以,文化中要创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来改变当今的人才观念,丰富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多元竞争的文化机制和开放的思维境界,才会创设出现代考试制度的新局面,从根本上,打破考试变革的僵局,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完善自身。

总之,“通古宜知今,有今方成古”。辩证地认识科举,会发现现代考试制度大体上是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的,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以史为鉴,创造条件,使现代考试制度适应人的发展,以适应教育规律,做到教育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0.

[2]田澎.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西北师范大学报,2005,(1):74.

[3]王荔.略谈科举考试对应试教育的影响.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4).

[4]郑若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5]苗风.现代考试中的教育哲学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6]刘海燕.新人才观视野中的考试改革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刘昕.打破考试改革的思维局限.考试论坛,2006,(3).

[8]李雪飞.改革考试制度适应素质教育.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6).

考试制度范文4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以及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对考试目标认识存在误区、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以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校 考试制度 比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形势下,高等教育应调整思路,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高校考试制度关系到高校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考试制度未将教学工作体系、考试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于考试制度在其中的地位、功能没有切实把握。因此,我国高校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并不是以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原则,在强化应试教育倾向的同时,又误导了具体教学工作体系和操作过程。这将制约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优势,不利于我国人才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国高校应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考试制度,建立素质教育体系。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以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有所借鉴。

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差异分析

(一)考试目标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应试教育倾向明显。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以及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略对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然而,高校考试的反馈功能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反馈,也能为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提供依据。我国高校考试制度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要求较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

国外高校考试制度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而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考评活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对人身心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而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发挥其优势与潜能。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实现其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考试形式

我国高校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末,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的主要成绩。然而,期末考试由于容量有限,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我国高校考试形式虽然有开卷和闭卷之分,但没有突破考题的局限,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闭卷考试的内容往往比较僵化,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易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而忽视了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及反馈。这种做法放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将分数看得比较重要。

国外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以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小。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经常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知识转化能力。还有一些课程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能让其切实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考试内容

我国高校考试一般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且同一课程在各学年的考查内容大致相同,与现实形势发展联系较少。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往往会对指定的教材有所偏重,因此,学生考前只要记忆指定的教材内容,便可顺利过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学生为了考试过关经常是考前突击式的死记硬背,而且任课教师一般会在考前划考试重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考试题型较少,不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分析、论述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

国外高校考试中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很少,通常任课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关联知识的考查,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外,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较多。这对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一)全面理解高校考试功能及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要进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需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只有如此,才能科学设计考试评价体系,使用正确的考试方式方法,以实现考试应有的功能。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一,不仅是创新教育的方法,也是创新教育保障体制的重要措施。其对于引导教学进程及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考试制度不同,相应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也不同,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考试制度具有两面性,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之,会阻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的开展。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制度能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之一是更新考试观念,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考试中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试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的总结,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其结果只是评价依据的一部分。考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二)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应加大平时考试成绩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考试方式要改变重视理论考试而忽视实践考试现状,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另外,不同学科的考试特点不同,因此理论、实验、实践考试的比重应有所不同。

应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高校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有: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开卷考试,注重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口试,对应试者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操作合作考试,能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等。

(三)与现实形势相联系以更新考试内容

当前,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我国高校要开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课程,考试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内容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高校课程、教材的改革势必带来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高校考试命题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要注重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考试命题要从学生培养目标全局出发,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论文天下,2007-11-23

2.喻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的反思.中国知网,2008-2-15

3.张旭日,王业松,刘启营. 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消费导刊,2008(2)

考试制度范文5

关键词: 高校考试制度 弊端 改革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①。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生的努力程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考试的积极作用的发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当今大学考试制度存在种种弊病,不能起到有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低下,考试制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大学考试存在的弊端

(一)考试环境制约考试功能的发挥。

考试环境主要是指考试的社会意识环境,包括价值观、人才观、考试观、教育观、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人才观决定考试观,考试观体现人才观”。②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严进宽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唯学历论的不良趋势,由此导致高校只重视考试结果,强化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功能,却轻视了考试命题过程的科学性。

(二)考试形式单一。

尽管我们的考试改革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但在当前情况下,笔试依然是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考试方式,用一纸期末试卷判定考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依然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是多样的,限于纸笔测试的考试,会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误导学生在平时过程中只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背诵、再现,忽视对上述能力的发展。

(三)考试内容刻板。

主要表现在题型固化,内容来源于课本,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过关。

(四)考试制度的其他弊端。

当前大学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教、评一体化,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个别教师对平时教学懈怠,期末还有学生贿赂教师以求考题,评分不公、“印象分”、“光环效应”等人为因素拉大学生成绩差距,考试起不到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大学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挑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考试制度亟待改革。

三、大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考试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先从打破旧的考试观念着手,要树立“严进严出”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考试观,给大学生以适当的压力,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1.打破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考试形式应该多元化,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试验报告、问题情境考试等形式都可以运用于高校的考试之中。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由任课教师决定具体的考核方式。

2.注重考试评价的过程性。应当改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垄断局面,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考试内容灵活性。

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目标,用目标权重的方式表示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和优先顺序,在考试评价中,就是以每一试题的分数来加以表示,因此,题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要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命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题型设计要多样化,各种题型相结合,名词解释等纯理论题与实践题相结合、案例分析题与简答题相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等,这不仅是给学生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推动力。

(四)考教评分离,建立试题库。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讲授、出卷、评卷一体化的弊病,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由该专业的权威教师和一般任课教师共同设计,并能根据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不断更新考题,由教务处随即抽取试题库中的任意一套试卷,评卷过程则采取密封试卷、集体阅卷等严格规范的方法。

四、进一步思考

纵观国内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已经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了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类似的改革建议,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原有的考试制度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有:

第一,高校领导者对考试制度的重视不够,更多地关注考试结果,忽略了考试本身存在的问题,考试仅仅成为一种每学期末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二,教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科研。考试制度改革难以启动的另一个阻碍因素来自部分教师自身,许多高校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教学则敷衍了事,他们宁可用一张没有任何效度、信度、区分度的试卷来逃避教学上的竞争与压力。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管理者应将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试卷设计的合理性等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并适当减轻教师在科研上的压力,让教师回归基础、回归本质、回归课堂,始终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这样,考试制度改革的主体才能到位。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工具,是其他评价手段不可替代的,只有切实解决高校考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试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本源性的、内涵式的、持久的动力。

注释:

①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http://news.省略/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②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8.

参考文献:

[1]许南惠,付双.师范类大学考试中存在问题及其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刘彦文,马万昌.我国大学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

[3]王玲芝.我国大学现行考试制度浅谈[J].平原大学学报,2007,(2).

[4]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

[5]邵进等.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

[6]韦巧燕,陶靖.高校考试制度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1).

考试制度范文6

提要: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目前高校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考试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及积极探索者,实现对知识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进而“会用”。对教师来说,是检查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重理论、轻操作”的考试模式。由于高校的许多专业课程都是闭卷考试的模式,考试内容书本化,创新实践能力考核不足等,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看书,课后也没有复习的习惯,还存在着课程结束由教师圈定重点,学生背思考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的现象。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对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必须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参加考试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才能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考试形式单一,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现行考试方式大都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对于开卷、半开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注重笔试,理论考核内容多,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少,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即使有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考试成绩一般也占总成绩的70%以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以下,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有可能滋长投机心理和浮躁作风。同时,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很难涵盖全部教学内容,考试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因此,以这样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也很难据此评价教学效果。

(二)考试内容片面,疏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在考试的内容上,当前高等教育考试大多侧重于学生识记方面的考核,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而素质教育要求考试内容应全面覆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现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现行考试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考试题型中,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使得考试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很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样的考试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试管理落后,考试中充斥着许多不公平现象。目前,虽然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加强考试管理,但考试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仍不够,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一定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比如,很多课程任课教师从出题、阅卷到登录分数包干,或者是虽推行了教考分离,但制度落实不到位,这就严重降低了考试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另外,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补考、缓考制度的管理也不够严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的的完全实现,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一)要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在考试形式上,要摒弃过去一刀切的考试模式,应该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样性的考试形式。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避免学生的单纯记忆,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兴趣。这样既能引导师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各门课程的具体考试形式,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和应用程度来确定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共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就可以采取以闭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因为这些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习要求的重点在于掌握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对于专业基础课,往往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理工科类可以采用实验、研究报告等考试形式,文科类的课程可以采取撰写论文、口试等形式。总之,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性质来确定,绝对不能采取统一形式。

(二)要坚持考试内容的灵活性。考试内容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不应只考一些有着标准答案的题目,还应有一些“活”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动脑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本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知识,还要注意本课程目前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考试中予以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或局限在老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在考试试卷的评阅上,也应该考虑学生对试卷解答的理解。对于客观题的批阅,试题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称之为标准答案。而对于主观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而不局限于抄笔记和背笔记。因此,主观题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称之为参考答案,相反,对学生所做解答新颖独到的还应给以高分。

主要参考文献:

[1]祝遵宏.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建议[J].经济师,2005.10.

上一篇秋游作文

下一篇疟疾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