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伤痕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伤痕文学范文1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就文学创作而言,当时出现了因小说《伤痕》而命名的“伤痕文学”,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阅读被禁锢了很久之后,人们对文学表示出狂热的爱。1978年举行了首次全国短篇小说评选,获奖小说多为轰动之作。小说阅读成为民众集体回忆的载体、感情宣泄的渠道,也成为反思历史的依凭、思想解放的契机。
几乎与这种“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同时出现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关注。1979年蒋子龙推出《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的先河,小说中具有强烈热情与强悍性格的英雄厂长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国家的发展。
八十年代,“文学青年”十分光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出现了遍地开花之势。很多年轻人以亲近文学为荣,那个时代也是文学期刊最繁荣的时期,《十月》、《收获》、《当代》等备受宠爱。 中国文学和文化都处于兴奋状态:朦胧诗歌、星星画展、伤痕文学、先锋文学、探索电影、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热、沙龙聚会、文学青年等等,这些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事件,已经成为一种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或符号。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随着“大型文学刊物”的广泛发行而普及,电台的连播更使长篇小说成为许多人每天的盼望,报告文学的兴起使公众的关怀有了集中的表达,诗歌狂潮使青年人的感情找到了寄托,“寻根小说”激发了全社会对本土文化传统的重新发现,小说形式的探索也对整个知识界产生冲击,文学阅读增进了公众人生体验的深刻性。文学成为那个年代异常活跃、积极的文化因素。
伤痕文学范文2
在主流文学界,毕淑敏的写作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能够在初读的一分钟之内看见她留下的“水印”,无论情节如何,结构如何,她的个人特色,永远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样的事物,她会用一种特别的视角去观察,用特别的语言去表达,变形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色,喜欢的,觉得特别,不喜欢的,受不了。
特别是在小说中,这样的特点格外明显。她是在用写小说的态度来写小说,能够创造出很多离奇的情节和细节,并且热衷把细节描述得与众不同。同时,她又是在用写散文的态度写小说,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是同样的风格,她的风格,就像同一个人的分身。
至于褒贬,我是不会做的,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同一作品,说它好,很多特点就能成为好的例证,说它不好,这些特点便是罪证。不像科学数据那么严谨,文学上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唯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重要而且独一无二的。她怎样写,写了什么,最终还是归结到我看见了什么。
回到这次读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师》是毕淑敏以第四个身份参与写作的结果,她是一个作家,同时是个女性,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她获得了第四个身份,心理咨询师,从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书出版的时候,似乎恰好和余华的某作品同一档期,也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但销量还是不错的。可能与它的出版方式有关,记得第一次买回这本书,读完才惊讶地发现,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线,都没有结局,且听下回分解,用说书的行话说就是留了一个大扣子有木有!带着某种“坑爹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犹豫地等着买第二部。
除掉这个小插曲不谈,我是欣赏这部小说的。手法上没有什么可评价的,叙述运用得已经很熟练了。
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时候,作者还没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隐情。(这可能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关键是书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既荒谬又写实,既残酷又温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别很大,却能产生整体感。小说之所以给人如此的体验,不在于作者写的多好,而在于写的是什么。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条理的,意识层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处探寻,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轻易得到,小说中仅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饰,就足以触动读者了。
伤痕文学范文3
自卢新华的《伤痕》开创了“伤痕文学”潮流以后,新时期以来这种文学命名现象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渐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到“知青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新乡土小说”、“新历史小说”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新写实文学”、“青春文学”、“新感觉小说”、“新体验小说”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新世纪文学”、“玄幻文学”、“开放文学”、“新状态文学”、“行走文学”等等,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学命名中,文学研究者对命名的热衷可见一斑。这种狂热的“命名情结”不仅仅表现在文学创作领域,在对作家的命名上亦是如此,“美女作家”、“少年作家”、“美男作家”、“玉女作家”、“新青春派小说掌门人”、“文字女巫”……这些命名一个比一个具有“诱惑性”,这种命名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满足了某些批评家们的“命名情结”,而且成为了当下文坛“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成为了我们描述文坛现状所无法避开的词汇。
一般来说,对文学的命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事先的“预设”,一种是事后的“归纳”。“预设”式的命名,是对一种还没有完全显出,而只是初露端倪的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所进行的命名。这种思路带有相当的敏锐性和时效性,是一种预言性的文学命名。“归纳”式的文学命名,是对过去的,或正在发生而已经相对稳定的文学形态所进行的命名。这种思路是对经过历史筛选和实践检验的文学史实的理性思考和总结,是对一个时段的文学比较接近学理的身份确认。回想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历程,为文学命名,着实有一种名称蜂起,时不时“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气象。我们不否认适当的文学命名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文学研究,这种文学命名是必需的,但正如“万物皆有度”,对文学命名过分的狂热必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盲动性和时政化,不但不利于文学研究,反而会把文坛搞得纷乱芜杂、名目林立,给研究者造成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使得研究者目眩神迷,以至最终造成文坛的混乱不堪。
穿透这种狂热的文学命名现象,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文学命名的狂热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文学与经济的挂钩。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化”成为了衡量事物的一个无形的标尺,在这种情境下,文学这种“精神食粮”也在所难免被贴上了“市场化”的标签,与市场经济建立了联系,进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了增加作品的销量,刺激人们的“购买欲”从而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一些作品就会被冠之以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名字。
其次是文学圈与娱乐圈的联姻。随着文化市场时代的到来,文学界的人士在通往娱乐“天堂”的道路上也不甘示弱。“美女作家”首先打开了文学通往娱乐“天堂”的大门,“美女作家”们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大量自己的个人生活照,借助现代整容术、化妆术和摄影术等高科技手段,“美女作家”在照片上赢得了几乎可以跟演艺明星一决高下的效果。“美男作家”也及时跟进,呼应着在娱乐界和大众文化领域里的“男色时代”。像我们上面所说的“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玉女作家”、“新青春派小说掌门人”等等,文学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娱乐界了。
伤痕文学范文4
“《广州文艺》全新改版座谈会”日前在广州市举行。《广州文艺》的“世纪新版本”――2008全新版,自今年1月起全面发行。座谈会上,文艺界专家就如何把《广州文艺》及背后的广州文学、艺术进一步“纯粹化”、“丰富化”出谋划策,并总结探讨了2008年的文学艺术方向标。
《广州文艺》创刊于1973年,是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大型文艺月刊,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并通过北京国际书店向美、英、日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发行。在各界人士的关心爱护下,《广州文艺》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在2008年这个对中华民族别具意义的一年来临之际,《广州文艺》全新改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据广州市文联副主席,《广州文艺》主编、社长吴东峰介绍,在形式上,《广州文艺》增厚了,动用了全新的封面封底设计,整个包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更加干净利落、更加纯洁入眼”,其中封面上的一朵“文艺之花”,准备月月更换颜色,寓意《广州文艺》之花月月开得新,开得灿烂;在内容上,《广州文艺》新设有“独家精选”、“前沿作家”、“小说看场”、“特别推荐”、“散文选家”、“文学圆桌”、“艺术长焦镜”、“新纪实”、“经典重读”、“跨文体阅读”、“新诗眼”等栏目,容量由每期80页增加到136页,改为书脊式装订。
吴东峰说:“整个改版工作我们筹备了一年,市委宣传部领导高度重视,终于把它搞起来了。改版后的《广州文艺》将以‘生命原色、文学本色、艺术真色’为宗旨,努力推出优秀的文学新作,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力争办成一本高格调和高品位的纯文学期刊。在增加文学的比重方面,我们新增了‘独家精选’栏目,拟每期都推出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专栏,一年12个月就有12个新锐作家亮相,绝不重复。在选作家方面,我们不以名气为主要权重,推出的是名气正在上升中的、关注度也正在上升中的、在文学界中最活跃的那些作家,他们的眼光往往特别敏锐,能很好地打开文学的‘话匣子’,所以这个栏目我们以作家的‘活跃度’为权重,是我们改版后的《广州文艺》的大动作。”
在其它特色改进方面,吴东峰还提到,新增的一个“跨文体阅读”,是为了适应潮流,更好地解读当下多种文本的“互文性”,他说:“撇开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等传统的几大块文本形式,现在新网络媒体、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跨界性文本等等多种新的文学样式不断涌现,新的阅读时代需要观照,所以我们提倡‘跨文体阅读’,这也是我们的一大改进。”另外还新增了一个名为“经典重读”栏目,内容是“经典的”,纸张设计上也出现了一道道或粗或细的断续的墨痕,让人有一种“岁月的蹉跎感”。吴东峰说:“在‘经典重读’这一块里,我们选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里的经典,包括从伤痕文学算起。改版第一期我们选用的是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描述的是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城里的那种上升年代,契合了今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主题,很有怀旧情绪的冲击力。”
伤痕文学范文5
这年冬天,我的同学:黄天舒 出国了,班级所有人都感觉到遗憾。
天舒,是一个爱干净,喜欢文学,又安静的一个女生。知道她的人或许会说她脾气有点倔,我却不觉得,虽然我是男生,和她接触不多,可是从同桌那了解到,天舒常常在别人睡觉的时候读书,刻苦学习,但是老师也不理解她,每次选干部,都不会点到她。
这个冬天,她走了,不辞而别了。她的离去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时间长了,大家都淡忘了,直到昨天……
我和四位同学参加阅读比赛,老师发了一张试卷给我们考,考着,考着,我看到了这四个字眼“三国演义”这本书天舒最爱看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她都知道,是我们的“三国通”。我又沉浸在伤心之中。
天舒,虽然你走了,可是你的样子,将会永远永远的留在这个班级里,永远永远的留在大家心中。我祝愿:朋友,一路走好……
伤痕文学范文6
怎能不让我流连忘返/
你有什么理由让我忘记/
这个世界,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掩盖/
那悸动的年少轻狂/
干净的血流过我心里最深处的回忆/
发现你曾留下的痕迹/
蓦然发现你是第一,你是惟一,你是全世界都无法代替/
可笑吗?我们说过的天长地久/
告白时那样的含情脉脉/
可笑吧?我们许下的海誓山盟/
月光下那样的冷清寂寞/
可笑吗?我曾幻想过白头偕老/
谁陪你笑,陪你哭,陪你度过那一个冬季/
可笑吧。我们也有过十年之约/
离别后忘了誓言,忘了一切,忘了曾说的爱不灭/
会笑我吧。我付出所有到最后伤痕是爱的归宿/
好了静静等待,就算七年后苍天应你有缘再见/
你还能在人海茫茫中谁是你的曾经/
傻瓜,我还爱你,你是唯一,此生只有一次的意义/
就算全世界在我面前,我只在乎你一个人的呼吸/
对不起,原谅我吧,别再敷衍我了/
开门见山地批评我的过错吧,这会让我懂得怎样去弥补/
别把原因归咎于自己,那么可笑荒谬,我不会相信/
因为是时间还是空间把我们拆撒,各奔东西/
时间只会让思念沉淀,空间让点扯成线,碾成面,扩大成一切/
可笑吗?我对无法挽回的一切还寄予那么多的幻想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