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1

关键词:少教多背 古诗 案例

案例描述

早自习的铃声一响,我便步入教室对学生说:“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话音一落,每个学生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开始了一天的晨诵活动。不到20分钟,我批阅完了作业,一放下手中的笔,有学生就抢着跑到面前,让我来考。

师:你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生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古人学问无遗力”中的“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1: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就是从不偷懒,用尽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师: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余遗力吗?

生1:(有点羞涩)还没有。

师:你天资聪明,只要不余遗力,就一定能成大器。老师给你的背诵打100分。

师:把你的书给我,我看你在课本上批注了些什么。

生2:双手把书递给老师。

师:(仔细看后)你读了“少壮工夫老始成”这句诗后,想到了哪些富有这种哲理的诗句?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你批注得很认真,联想到的这些诗句也很贴切。120分。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什么意思?

生3: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常常比较浅薄,要深刻的理解知识,就一定要亲自去实践。

师:“浅”是肤浅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

生3:“绝”可以理解为“浅”的反义词,可以理解成“深刻”。

师:你把书本上学到的哪些知识拿在生活中实践了一番?给老师举一个例子。

生3:书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暑假里帮爸爸妈妈拔麦、拉麦、碾麦后,才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既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那我们就不必要读书了,直接到生活中去学习好了。你说老师说的对吗?

生4:不对。只有读书,才能识字,古语讲,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了,可以阅读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陆游的意思是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你把《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境描述一番。

生5:冬天。深夜。屋子里很冷。陆游和子聿仍在读书。子聿有些困顿,想要休息的时候,陆游便对子聿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子聿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伸了个懒腰,继续坚持读书。读着读着,子聿问:“爸爸,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得深刻?”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给你100分。

师:你背诵《观书有感》。

生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6:有一块方形的半亩大小的池塘,水很清澈,像一个展开的大镜子,天空中的光亮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晃动。

师:为什么这池塘里的水很清澈?

生6:因为有上游的活水不停地流到这里。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读书有感》,为什么没有写书,而写的是一块池塘?

生6:作者把读书的事比作观看池塘。读书就像看池塘,越读心里就越明亮,明亮得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清澈,明亮得像一面镜子。因为书中会不断地涌出新鲜的让人兴趣无比的知识。

师:给你120分。

案例评点

1.规定时间与内容,让学生树立时间与效率意识。“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这句简短的话语传递出诸多信息:明确了背诵的时间,规定了背诵的内容,提出了检测的办法――考。其实,这句话还透露出了“一功两得法”――同一时间里,学生把课文背会了,老师把家庭作业批改了。

2.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彰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形。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背诵的方法,也没有规定背诵的地点,学生自由选择背诵的空间、背诵的方法,完全处于自主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互不干扰,专心干自己的事。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2

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3、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5、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6、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7、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8、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1、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12、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13、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15、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1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0、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___于鹄《题邻居

21、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3、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4、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2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30、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3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35、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3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生态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33-02

现代教育技术倡导以人为本,主体互动和参与的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实现交互式、交际式等泛在的学习形式。这与“生态课堂”追求的师生与教学资源、环境等生态因子有机地融合,和谐地发展,打造自然、融洽、开放、创新的教学过程相得益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学是“自自然然地生成,粗枝大叶地勾画,带着些许‘随意’和‘粗糙’”,师生如同大树、花草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然地安居,盎然地生长。怀着对理想课堂的憧憬,笔者进行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以期从秋毫之末中探寻“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下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

一、因材而学,多元启悟,连接课堂内外

翻转课堂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先学后教”――学生由单一的“被灌输式”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主动问的模式。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建构”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自身学习的最大效益。

1. 微课导学,学从思中来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用等待的心理开始学习,被动地等待老师安排学习内容,被动地听老师讲解。“生态课堂”则遵循“先学后教”的理念,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样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通过微课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

首先,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与课文对应的微课,在学习中,他们既能有所悟,又可存疑问。接着,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思考与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互动,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教师只需“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六上“习作三”《我最喜欢的美食》一课。我们把微课内容设定为:①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对美食的探究欲望;②了解习作要求;③阅读例文,明白习作步骤。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写作方法,理清写作思路。由于视频可以反复观看,学生便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掌握学习的节奏。而后,学生根据微课的指导和生活体验进行初稿的创作。在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美食的做法特别难写,有的同学则认为如何描述好吃是难点……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共享到班级微博里,并提出疑问,和同学、老师一起探讨,大家跟帖互动,实时评价,同学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空前高涨,他们拥有更多的思考、交流、表现自我的机会,习作的体验也更加愉悦。

2. 翻转课堂,学向深处行

翻转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催生了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让教学向更深层拓展。

如在尝试古诗《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课前观看了微课,并根据微视频教授的“四步学诗法”进行自学,填写学习任务单。课上,学生先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微课的辅助下,大家都出色地完成了对古诗的理解,此环节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因此,翻转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强的延展性,也具备了深层探索的可能。

教学片断如下:

生:老师,诗作通篇写的都是池塘,可却用“观书有感”为题,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生纷纷摇头)

师:方塘和读书有什么联系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

生:《观书有感》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用方塘比喻人的心智,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比喻新的知识。

生:这首诗告诉我们方塘是由于源源不断的活水才变得如此清澈。

生:而我们也应该不断读书,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这不就把读书和方塘的所见联系起来了吗?

师:是啊,同学们真会学习!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这种写法就叫譬喻。朱熹为什么不直接说出道理,而要用譬喻呢?

生:譬喻的写法更生动,也很新颖。

生:这样讲道理更让人易于接受。

师:说得太好了。这样的诗就叫作“哲理诗”。赏析哲理诗,我们要“入乎其内感受,出乎其外分析”。刚才我们的读书过程就是入乎其内感受,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哲理诗还要找到诗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五步――悟诗理(情)。

师:其实,当时朱熹写了两首《观书有感》,我们来看看另一首。请同学按照五步学诗法,自学这首古诗。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大家通过交流明白了方塘和读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哲理诗的学习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共同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从而找出哲理诗的共性所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结束了,可学生的探究并没有止步,他们对学过的哲理诗进行了整理,并将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课外学习中。至此,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所习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得以向纵深拓展,所精进的不仅是学识,更主要的是得法其中。

二、因学而教,释扬机智,师生共同发展

翻转课堂也带来了教的革命。教师的教学由依照“教参”备课转变成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疑点,并在课堂上对关键问题进行及时地捕捉、正确地定位、巧妙地引领,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微课助教,微处彰显智慧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既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的效果,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所以微课的内容要基于目标、学情、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也要找准与课堂的衔接点,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高效。例如上文提到的《观书有感》一课,教研时老师对微课的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老师认为微课可以通过对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学习,总结学诗的方法,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有的老师却认为《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能仅仅通过微课的方式囫囵吞枣。经过讨论,教师将微课作为衔接两首哲理诗学习的桥梁,既对第一首古诗的学习进行总结,又运用此方法初步学习第二首诗。微课内容如下:1.回顾第一首古诗,总结四步学诗法;2.布置自学要求,用四步学诗法自学《观书有感》;3.运用图片、动画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我们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时能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据此,我们结合微课设计了“自学任务单”。

2. 翻转课堂,重塑教师角色

奥苏伯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语文生态课堂注重学生、教师的“课堂生长”,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发展。

诸如前文的例子,教师对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对教材充分研读的过程,同时,由于有了微课的前置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得教师必须改变一讲到底、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教学行为模式。课前,教师通过在线答疑环节和自学任务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课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讲解,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同时,翻转后的课堂是个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的平衡会被学生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打破,教师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及时捕捉、正确定位、巧妙引领,建立新的课堂生态平衡。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语文课堂生态系统的建构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会因成长的快乐而学,教师能为生命的美丽而教,我们的课堂也必将成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沃土和乐园。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3] 朱治国.生态课堂中教师领导力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3):50-52.

[4] 赖艳,侯咏娴,赵姣姣.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36-39.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更新;效率;兴趣;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0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合理运用多媒体更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它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对“三国”并不熟悉,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首先从导入入手,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来引入课文,主题曲中不但有歌词的呈现,也有经过剪辑处理的视频画面的呈现,让三国情境得以再现,更是为学生简要地呈现了课文情节,学生便能很快地总结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一定跟三国有关,其中的主人公必定是中间的核心人物。接着笔者对《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究学习。运用多媒体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图片信息还可以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以及进入审美境界。如:教授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为了让学生想象当时发生的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动物脚印的画面,配以儿童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进行朗读,效果更好,还把课文内容变成儿歌来唱,对课文记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在网络上下载的学习资源,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阅读量。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上课开始,先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屈原、杜甫这两位爱国诗人,接着简单介绍陆游,学生不仅会对陆游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会肃然起敬,从而产生学习诗歌的冲动。

当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需要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笔者用课件出示了写作背景,穿插介绍了作者的情况,让学生快速浏览。这样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写作背景,还明白了陆游的身世,了解到陆游从小热爱国家,临死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所以才写下《示儿》。这样一来,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就更容易体会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陆游一生始终未变的收复中原的信念,笔者用课件出示了陆游其他的一些作品中的诗句。为了让学生体会南宋朝廷不顾百姓生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做法,笔者又拓展了《题临安邸》这首古诗。

在教学的最后,笔者还向学生推荐陆游这几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冬夜读书示子聿》,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陆游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经典爱国诗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陆游不仅是个爱国诗人还是一个优秀的父亲;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宝库,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厚重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三、运用多媒体,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可以是学习者。利用多媒体,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源,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讲解,师生知识共享。

在教学《尾巴的功能》一文之前,笔者布置了让学生搜集其它动物尾巴的功能的作业。利用网络,学生了解到了很多动物尾巴的功能,在交流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交流的内容很丰富。较之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生字教学中,学生总是粗心,把字形结构写错、写掉、写反,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清楚地展示字的结构,借助动画演示字的书写笔画,让学生记忆深刻,不良习惯慢慢得到纠正。

传统作文批改是教师一人完成,而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实现教师课堂展示范文,全班共同批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在讲评“美丽的家乡”时,笔者先收集学生的佳作,利用Flash课件分别列出了以下几个栏目,提高讲评的效率。

(1)佳作欣赏:将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优胜者,并让学生谈谈文章好在哪里?查找自己文章与佳作的差距,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2)美点寻觅:从作文写得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为素材。

(3)妙手回春: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通过集体评改,提高修改效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课堂容量有限,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创造,达到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动物的“睡眠”》一课中,笔者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它在学生学习课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本课之前,笔者制作好课件,把课堂上要重点分析的句子做成幻灯片,如:“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这个句子表现蝙蝠睡眠方式的特别,需要让学生反复分析、朗读。利用多媒体呈现,在课堂上适时地展示给学生看,大大缩短了教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5

关键词:提高 语文 课堂 教学 效益

《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书必须是学生自己读,感受必须是学生自己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有所疑,有所感,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拙见。

一、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有一次,我在一堂作文训练课中,问同学们伤感的泪水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同学们一下子讲了很多,如:考试失败的泪,朋友辞行的泪,被父母无端打骂的泪,亲人辞世的泪……当我准备让同学们准备讨论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男同学突然大声地说:“老婆跟人走了的泪”。当时议论纷纷的课堂一下子寂静得连蚊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见。我说了一句:“有同学说妈妈跟别人走了的泪”。顿时学生一阵大笑,那男生误以为是在嘲笑他,怒得满脸通红,看到这样子,我立刻向他解释道:“别误会,老师只不过偷换了概念,丝毫没有羞辱你的意思,千万别挂在心上。”听到这,他才点了点头,其他学生也笑了,大概是对这种朋友式的作法表示赞同吧!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得到了缓和,同学们的回答也就越来越多了。

由此可见,老师在课堂上能否“猥自枉屈”与学生坦诚相待是课堂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营造充满情感的课堂。

1、教师要善于调动情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学科。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把这种情趣体现出来。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我在讲课时,运用情感节奏,将学生引入这样的情景氛围,“第一节由开追悼会写起,声音低沉缓慢,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一段,声音抬高变强,略带悲愤;第二节写到烈士差不多要被人遗忘了,声音应有无限悲哀;第三节回忆与刘和珍交往,这是对过去的思念之情,略带低沉;第四节刘和珍被害的事实,情绪激动,语速加快,表现一种悲愤的感情”。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示范作用,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又怎样引起学生的趣?所以,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教学的热情和激情。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2、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这个课堂中,上演的始终是充满情感的剧本。如李白的《行路难》,让人感受诗仙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让人看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英雄,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她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笑对命运,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因此,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作过训练,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教本课时,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其间,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已见,老师只对其回答做简单的评析与适度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深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他很“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6

一、基于儿童立场,使古诗教学更显儿童味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4期)撰文提出,语文教学要更加“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勇敢地承担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的使命。通过梳理现行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课文,可以发现大部分古诗为唐宋诗人所写,这些诗歌描绘的生活情境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不能囿于“知诗人、解诗题”等教学环节而忘记了教学应坚守的基本原则——儿童立场。“只有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教师绝不能忽视儿童的存在,要注意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拥有儿童的情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去确定课堂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迸发出浓厚的兴趣,去创造,去发现,并开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池上》一诗时,一位教师站在自己解读教材的角度,在教学中紧扣诗歌中的关键字“偷”让学生展开想象,体悟当时的情境。但是,与教师设计初衷相悖的是,部分学生在发言时指出小娃偷采白莲是不文明、粗野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不值得学习。学生如此理解,显然与白居易要表达的情感是南辕北辙的。反思教师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关键还在于教师一味站在成人的角度解读文本,没有能从儿童的角度来设计、思考。如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引导学生在理解“偷”字之前,查阅白居易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了解到从小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白居易对悠闲自在生活的渴望,对小娃这种快乐、无忧、自由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并通过研究文中插图,观察和想象小娃怎样“偷采”,理解小娃并不是偷窃,从而体会到小娃的无邪、纯真和可爱,体会到白居易对天真活泼的小娃的喜爱。这样的教学也就使得静态的古诗文本复活,并且与儿童的思维及其视野融合在一起。

除了在解读教材时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在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对于“山东”、“茱萸”等词语的理解。如果不站在儿童的立场来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理解也就不会精准而到位。对于这两个词语的教学,教师也不能直接灌输,而是要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环节,如引导学生查阅地图,了解诗中作者所说的山是指华山,华山之东与我们如今的山东省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搜集茱萸图片,动手画一画茱萸,并查阅资料探究为什么重阳节要遍插茱萸。通过查阅资料、动手画画,学生理解了词语,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本古诗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紧扣诵读鉴赏,使古诗教学更有文化味

古诗是汉语文化的精髓,音韵优美,意境深远。长久以来,一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一种功利化的倾向,满足于学生能背诵、默写,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并不是高效的课堂。修改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研读这些要求,针对古诗的特点,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字词句解释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鉴赏活动,理解古诗中蕴含的精神与文化,从而避免古诗学习的功利现象。

比如本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公开课《寻隐者不遇》时,前后三次试教,教学呈现出梯度,学生的理解感悟逐渐深刻。同样是在理解字词后,师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当时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场景,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各有不同。通过反思教学环节,笔者认识到之所以会出现不同,是因为教师引导的问题侧重点不同,从开始的仅仅是体会作者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想象隐者的生活场景,到第三次教学时让学生联系贾岛生平理解他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并诵读陶渊明的诗句,初步感受古代的隐者文化。可以说,相对于前两次教学,第三次的教学学生想诗人所想,言诗人所言,进入到诗人的内心,从而破解了诗句中的语言密码,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意义,并且在对话和探究中与诗人心境合一,领略了隐者文化。同样,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不仅仅是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更要品味古诗,想象情境,通过多次反复询问少年王维:“你把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寂寞藏在哪个字中了?”使学生走进王维孤独、寂寞的内心,然后通过拓展阅读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杂诗》(君自故乡来),让他们初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赤子之心、故土情结,走近乡恋文化,接受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这样的教学更有文化味道,更有审美情趣,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文化的种子。

江苏海门东洲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祝禧是“文化语文”的倡导者。她执教的《牧童短笛》一课,以宋代诗人雷震所写的《村晚》为原点,精心编排了一组田园诗歌进行文化整合,整节课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教学中,她没有偏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注重字面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情境,从体悟小篆的“牛”、“牧”,到多媒体呈现的李可染、范曾等著名画家的牧牛图,再链接阅读唐代诗人吕岩、宋代诗人黄庭坚、清代诗人袁枚等人的牧童诗,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体味、想象、比较,使他们感悟到了古代诗人的田园情怀,并对清新、悠闲的田园风光产生了无限向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祝老师始终基于儿童的“视角”,并不一味求深,没有刻意攀高,她所选择的都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对牧童诗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坚守自然本真,使古诗教学更具家常味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在形式上玩花样,课件色彩绚丽,音乐悦耳动听,拓展资源丰富;或者有的课堂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生读的水平始终在同一层次……这样的课堂,忽视了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忽视了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失去了古诗教学应有的本味。因此,笔者提倡的家常味,就是要简约、自然而朴实,要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课堂,充满语文色彩和人文情怀的课堂,而不是打造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训练的场所。

上一篇良渚文化

下一篇建筑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