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浣溪沙姜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浣溪沙姜夔范文1
【关键词】姜夔;词;柳意象;离别;漂泊;女性形象
姜夔八十四首词中有十八首是怀念恋人的,他也常常把依依牵人、缠绵柔情的垂柳拟成他的恋人。姜夔词中的柳意象大多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恋人的离情别绪,但这并不是柳意象的全部意蕴。姜夔词中的柳意象,有的蕴含了作者游山玩水、交友酬赠的乐趣,有的寄寓了作者孤苦伶仃的漂泊之感,有的则是作者感伤时事的见证,更多的则是倾诉了对恋人的思恋、爱慕。根据这些情感意趣,姜夔词中的柳意象大致有以下五种意蕴:
一、以柳写自然之春
杨柳发芽在春季,其千丝万缕的枝条,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它的绿色,清新怡人。柳树也是春天最惹眼、最鲜亮的景物,它在春风中荡漾飘摇,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气氛,把这个意蕴用于词中,更显得其词风的清空之“清”。
在一首彰显孝行、描绘母子亲情为题材的词作《小重山令》“寒食飞红满帝城,慈乌相对立,柳青青。玉阶端笏细陈情,天恩许,春尽可还京。”这是写赵郎中谒告的经过,“柳青青“既是暗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季,也用于烘托和乐气氛。姜夔称赞了赵郎中孝敬慈母的风范,用一“柳青青”意蕴营造了一个春意融融的温馨气氛,流露出自己高兴的情感。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节奏欢快,有一种骚雅的风格。《蓦山溪・咏柳》更是将初春的风采和时节特征描绘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场景。“青青官柳,飞过双双燕。”这表示初春季节,杨柳的风姿:阳关大道上的杨柳青青,燕子成双成对地飞翔其间。更有《少年游》中“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作者用“杨柳”“梨花”“津头”“墙外”来营造春意浓郁的气氛,在这种春色撩人的环境烘托下,郎君少女自然情投意合。
二、以柳抒离别相思之情
姜夔二十多岁时,曾经依附于范成大客游在合肥,三十多岁时又随萧德藻寓居于湖州,后又依附张鉴在杭州生活十多年。在他的词中,怀念最多的就数合肥和西湖了,然而,合肥多柳在姜夔的词序中已有证明,众所周知,杭州西湖也多柳。姜夔的交际很广,加之他靠朋友周济维持生计。他四处流浪的命运,注定他的生命中会出现各种离别的情形,而这种离别相思又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冷。”这是姜夔与友人杨声伯夜游湘江的所见所感,此时此刻,作者眼前听到的是岸边的杨柳随风起舞的萧萧声,看到的是夜空中繁星闪烁。此情此景,作者作为一个游子,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人,今昔在何处。《角招》“为春瘦,更何堪、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这是作者故地重游,曾经与友人愈灏游玩西湖,如今垂柳仍在,而友人已离去。与这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蓦山溪・与欧》“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两句,这是作者古稀之年重访故友钱良臣的园林,看到故友当日所植柳树已蔚然成荫,而故友却已仙逝,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以柳喻身世漂泊
姜夔常年浪迹江湖,寄人篱下,他一生不曾谋得官职,经济困顿不堪。他出生于江西鄱阳,后随父到湖北汉阳生活,后来一直在江淮一带游荡。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没有归属感,他漂泊不定的人生恰如挂在枝头的柳絮一般,随风能带走。他的词中,有一部分就是在抒发自己这种孤苦伶仃的身世之感,他也时常借柳起兴,来比拟自己及他人的漂泊身世。
在《鹧鸪天》中,词人通过借用流落异乡的歌女之身世可怜来暗示词人自己的孤苦漂泊。“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这里的“风絮”指“柳絮”,作者感慨这样一位佳人,为何会像柳絮飘落在溪流津渡之间般四处流浪。此处明看是同情烟花的不幸遭遇,实则暗示自己的身世也如同此般,虽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只落得四海为家的田地。“高柳垂阴,老鱼吹波,留我花间住”(《念奴娇》)更是借水中鱼儿、岸边的杨柳热情地挽留“我”,而“我”还是不得不走,以此来反衬作者不得已的漂泊身世。
四、以柳见证岁月荣枯
柳是春天之物,它的荣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它的兴衰亦如人的生命、世迁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姜夔常采用今日之新柳、昔日之旧柳、残风败柳、秋风悲柳,来表达这种人生感悟。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惜红衣》)诉说着时序将变、西风来临、万物萧瑟的讯息。这两句话说出了一个在凄凉环境和凄凉心境中的落魄江湖词人的凄凉话。i更有一直以来为人称道的“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燕雁无心》),它是词人的怀古沉思,意味深远。刘乃昌评论,这三句俨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著名吟唱所包蕴的广大无垠的气韵。ii姜夔随萧德藻寓居湖州,经常往返于苏州和湖州之间,这首词是他途经吴松时有感而作。吴松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故乡,陆龟蒙一生隐沦江湖,举进士不第,他行走江湖,追求随意自由,因此又自称江湖散人。姜夔也是生不逢时,虽多才多艺,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布衣终生。他的身世、为人和陆龟蒙极其相似。他非常仰慕这位前辈,而今作者面临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身临当年陆龟蒙幽居的故地,先贤往矣,倚栏怀思,不胜惆怅,眼前唯有残柳临风摇曳,这里渗透着词人纵览历史、俯仰古今、感伤时事、喟叹身世的复杂情思。“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两句落应,哀感殊深。但捉住残柳一点言之,已见古今沧桑之异。用笔轻灵,而今令人吊古伤今,不能自止。iii这种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作者借用柳意象多次反映。《凄凉犯》首句云“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这一句勾勒了边城重镇合肥,昔日多杨柳的巷陌,如今秋风萧瑟,城郊满目苍凉,词人用残柳、秋风渲染了宋金交战后残破不堪的离乱景象,曾经杨柳夹道的合肥街道,如今一片萧条荒败。这种岁月易逝,盛世不在的伤感,让人悲痛不已。以柳的兴衰来表岁月的荣枯这一意蕴,作者三次在他的词中引用了同一个典故:桓温北征前路过故地,看到自己早年亲手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大,而感慨无限。具体有:《长亭怨慢》中的小序直接引用桓温的原话“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并表示“此语予深爱之”,柳树尚且会有凋谢飘零的时刻,人又怎不会苍老呢?这种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令人怆然泪下。第二处是《永遇乐・云鬲迷楼》中有“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怀古。”这句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意相同。此处是以柳起兴,借柳怀古,感慨光阴易逝。第三处是《永遇乐・我与先生》中的“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这是白石写给辛克清的次韵词,两人志趣相投,交往亲密。这三句是说还记得往年一同到山冈相宅卜邻,那年那月已经难以计算,如今正象桓温对老柳兴悲,阮籍抚高松抒怀,岁月蹉跎,但和友人成为邻居这件事终未实现。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词人从柳的自然生长规律,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个体生命的脆弱、时不待我的悲叹。“在表面看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生命、人生、命运和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iv因此,从柳意象所引发的感叹总是与生命意识联系在一起。
五、以柳拟女性形象
婀娜多姿的杨柳,柔如妩媚的女子,女性之美也常常用柳来比喻。柳意象多是用来形容女性的身材柔细,容颜秀美,体态纤瘦,如柳腰、柳眉等。在姜夔的词中,杨柳不仅象征着女性的娇美身材,还有具体的表征对象,即他的合肥恋人。姜夔喜用杨柳意象,与他的合肥恋人有关。前文已经谈到过,姜夔客居合肥时,与两位会弹琵琶的歌女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词人也多次表明合肥之地多柳树。他和他的恋人就住在这杨柳夹道的市井里,所以他多次委婉地以柳来怀念他的恋人,并且常常以柳比拟美人。
《莺声绕红楼》、《解连环》都是以柳比拟美人,前者云“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四句好像两个美女在比谁的衣裳更美、谁的腰肢更细柔。这首词虽是写作者与好友张鉴赏梅的纪游词,但下片为衬托张鉴的家妓之美,就以柳拟人,“人妒垂杨绿”二句,以颜色刻画家妓衣着之美,“垂杨却又妒腰肢”二句,则以舞姿刻画家妓体态之轻盈,则其人之美可想。v后者云“柳怯云,更何必、十分梳洗。”这首词是姜夔离开合肥在驿馆追忆与其恋人分别的情景而作的离情词,记录着合肥姐妹为送别词人而演奏乐曲时的情景。“柳怯”,谓腰肢柔软;“云”,谓云鬓松乱。即体态杨柳般柔弱,发髻轻云般蓬松,风姿动人,更不必着意梳妆。以弱柳喻人,也暗示女郎已无心打扮,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绵绵。
姜夔与他的恋人相遇在巷陌多柳的合肥,两次离别皆在梅花开放的季节,一是初春,一是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vi举一首《琵琶仙》为例: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州自绿,更添了、几声啼。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缕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是写姜夔的合肥情结,上片写相遇时,两位佳人比喻成“桃根桃叶”,姿色出众。而分别后,这一切都恍如隔世,不堪回首。下片则隐括了四首咏柳诗:韩《寒食》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愈的《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飞雪。”周邦彦的《渡江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光阴暗换、年华流逝,将这美好的回忆付诸无情之物,化作幻影,这是何等空虚落寞。举杯饯别时,细柳迎风起舞,飘散出洁白如雪的柳絮。此情此景,作者借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此类词还有《点绛唇》、《浣溪沙》、《醉吟商小品》、《长亭怨慢》,都是以柳托兴,表达对恋人的思念。
注释:
i 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ii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49页。
iii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iv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浣溪沙姜夔范文2
关键词:高雅的情趣;情感基调;离别;相思;悔恨
据夏承焘的《姜白石编年笺校.合肥词事》考证,白石二十二岁以后,在合肥曾有一段情遇,所恋对象大约是善弹琵琶的年轻歌女,并多次为她往来合肥,直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才最终离别,合肥女也远走他乡,从此在未谋面。据夏氏统计,与合肥女恋情有关作品竟达22首之多,占现存白石词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艺术质量也多为白石词中之上品。因此,只有深入探讨白石的爱情词,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词的全部。正如夏氏所言:“欲全面了解姜词,何可忽此?”
纵观传统恋情词作,多狎昵风流,软媚浓艳,所谓“艳词”,即指此而言。而白石的情词,却能从整体上一反近四百年之余绪,它以其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精神境界,形成了颖秀端华,含蓄婉转的艺术风格,并以此建立起爱情词新的审美规范。
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的雅化却仍然不够。姜白石的恋情词则往往省略过虑掉缠绵温馨的爱恋情节,只表现离别时候和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挚热的柔情。
1、离别时的感伤
据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绍熙二年,正月二十四日,白石与合肥女子有一次分别,而这次分别可能就是有情人的最后之别,只是当时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因此,当我们重新赏析分别时候的词作时,确实应该比当时的白石更伤感。如《浣溪沙》: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索牵。
词的上片从女子的惜别写起,为了送别情人,傍晚仍然梳妆打扮起来。但是盛装遮不住愁容,她为离别伤心,内心的痛苦一无遮拦。“拟将裙带系郎船”,用女子声口,情痴而深,无理而妙。“别离滋味又今年”,着一“又”字,说明多年来深谙分离之苦。所以今年之别滋味可知,尚未分手已知其苦。下片从男子一面着笔。他劝慰情人,杨柳在寒夜尚且不能安静,被风动,不停飞舞;水上的鸳鸯也由于浪急不能成双,无法安眠。天下不如意事触目皆是,何止你我。有离别就有相见,言外之意希望情人保重自己,不要太伤情。劝慰情人不要伤情,实际上,情人早已被离别所伤,自己何尝不如此呢?无论是女子的直抒心伤,还是男子的强作宽解,均为一段深挚的恋情所苦。
作为其姊妹篇的《点绛唇.金谷人归》也作于此时: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词上片写相聚之乐,下片写分别之悲。相聚时候,绿杨低扫,啼鸟也学相思调。分别时候,月落潮生,再见无望,惟有春草凄迷,惹人泪沾衣。白石将恋人的离别写得如此的伤感,真切,让千百年来的情人顿起共鸣。
2、相思时的怜惜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白石对情人情深意重,与情人分别实在是人生一大悲事。浪迹江湖时,触目所见,均是情人倩影,满头脑中,均是情人音容笑貌,词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合肥女子。冬日,偶见腊梅竞放,会忆起当年与情人共赏江梅,“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江梅引》)春日游湖,见到一对佳人荡舟而来,又勾起往事之思,“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琵琶仙》)秋风萧萧,飞星冉冉,正是七夕之时,词人又起相思,“自织绵人归,乘客去,此意有谁领”。(《摸鱼儿》)就是这样,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也没有一点消减的迹象,更将情思移入梦中。试看《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本篇为白石言情词中名篇,妙在情感深挚,构思奇妙,意境清雅。词序中说的明白,当时词人自汉阳乘舟东下至金陵,江上夜梦情人,有感而作。特别是最后两句,最见奇绝。说情人前来托梦,这是词人认为情人一定刻骨铭心的想念自己,异地同心,彼此有此信念。接着词人又体贴又怜惜的感叹离魂托完梦回去时的孤单、冷清。千山苍冷,月光溶溶,离魂独自赶路,无人照料。词人痛惜人的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前人激赏白石此词“笔气高爽”,“语气奇丽”,其实更可贵的是文笔背后的“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两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可谓推崇备至。热烈的情爱,仍以“冷”语出之,不同凡响,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韵味。
3、相思无望后的悔恨
离别时候,是无尽的悲伤;随后是无尽的相思,然而相思又有什么用处呢?只徒然增加痛苦而已。相思无用,相思无望,必然会产生无尽的悔恨。试看《浣溪沙》: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消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寻梦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以莫匆匆。
据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此客游汉阳游观之词,而实为怀合肥人作,其人善弹琵琶,故有‘恨入四弦’句,序与词似不相应,低回往复之情不欲明言也。”有了夏先生的笺注,理解这首词就方便多了,从词序看,到姐姐家探亲,在太白湖,云梦泽的怀抱中,尽享天伦之乐,山行野吟之趣,心情相当愉快。荆楚开阔的天地,亲属温暖的亲情,给了词人极大的抚慰,他自称“自适其适”,几乎是心满意足了。但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情绪发生了变化,一阵惆怅袭来。为此而赋诗,已经全没有了词序中的轻松愉快。短短的一瞬间,词人为心事击中,他的那段绝望的爱情,在哪怕是愉悦的心境中,仍然刻骨铭心。随时随地来侵扰词人的情绪。在辽阔江天,枯草无际,苍鹘盘旋,直落晴空的宇宙中,人的忧伤冉冉弥漫于无边的夕阳。下片紧接“消魂”而来,“恨”,是分离之恨,是自己的,也是对方的。为恨而苦,为恨憔悴,为恨心碎,人岂能不老,老岂能不怨。“寻梦千驿意难通”,神魂借梦欲与相通,竟然寻遍万水千山,都难相见。这是多么绝望,沉痛!词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之际,逼出词尾“当时何似莫匆匆”,追悔当初不如不分别。实际上这是一句痴语,往日难追,悔亦无用。何况当时何曾想分别?必定有不得不的原因。但是,情愈痴愈真,千载下感动读者的,正是词人的真挚与执着。结句与晏殊的《踏莎行》“当时轻别恋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相若,但细味之,便觉得晏词犹出以轻灵淡宕之笔调,姜词则刻骨铭心之恨语。
白石词基本的情感基调是“伤”,为情所伤,使他心痛,使他沉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原发性的情感一旦没有理性意识的控制和引导,将会陷入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仅仅是一种杂乱无序的情绪宣泄和呼喊,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可幸的是,白石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创造出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审美形式,从而使这种情感在合理的范围内重新理解和组织,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
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浣溪沙姜夔范文3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浣溪沙姜夔范文4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2.《史记·秦始皇本纪》: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3.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4.《古诗兰若生春阳》: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5.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7.晋·乐府古辞《盂珠》: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8.南朝宋·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9.《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0.南北朝·陆凯《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1.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12.唐·杜审言
《春日京中有怀》: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1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14.唐·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15.《积雪为小山》: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16.《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17.唐·李华《春行即兴》: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8.唐·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9.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0.唐·张籍《春别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21.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22.唐·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23.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24.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25.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26.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27.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28.唐·东方虬《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29.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马踏春泥半是花”“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
30.唐·刘方平《代春怨》: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31.《夜月》: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2.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33.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34.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35.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闕成口号先赠交亲》 :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36.唐·杨凌《句》 :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37.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38.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39.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40.唐·李白
《早春寄王汉阳》: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41.《宫中行乐词八首》: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42.《落日忆山中》: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43.《送祁昂滴巴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44.《古风》: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45.《金门答苏秀才》: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46.唐·杜甫《春运》: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
47.《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8.《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50.《曲江对雨》: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51.《远怀舍弟颖观等》: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52.《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53.《清明二首》: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54.《绝句漫兴九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55.唐·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6.《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57.唐·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8.唐·韩愈
59.《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0.《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6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62.《初春小雨》:
初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3.《感春五首》: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64.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5.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66.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67.唐·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68.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9.《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0.宋·李清照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71.《声声慢》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72.《懈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73.宋·辛弃疾
《感皇恩·为范倅寿》: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74.《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75.《感皇恩·为范倅寿》: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76.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77.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78.宋·陆游《马上作》: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79.宋·王安石《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80.《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1.宋·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82.宋·苏轼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83.《定风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84.《一丛花》: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8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6.《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87.宋·张来《春日》: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88.宋·梅尧臣
《东溪》:
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89.《苏幕遮》: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90.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91.宋·晏殊《浣溪沙》:
恼人天气又春阴
92.宋·秦观《好事近》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93.宋·贺铸《小重山》 :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94.宋·周邦彦《蝶恋花》 :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95.宋·葛胜仲《临江仙》: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96.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97.宋·陈与义《虞美人》: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98.宋·陈亮《南歌子》: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99.宋·姜夔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00.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10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0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10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0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0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0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0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__.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11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17.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18.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
11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歌辞·长歌行》)
12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2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2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24.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2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127.宋·石孝友《好事近》: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128.金·王庭筠《谒金门》: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129.元·白朴《天净沙·春》: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30.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31.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13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春到人间万物鲜
133.清·卢道悦《迎春》: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34.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135.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6.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学少年时。
137.僧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38.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139.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40.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41.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42.张 栻《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143.王 驾《春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44.杨万里《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45.王 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
146.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147.宋·陈亮《南歌子》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48.宋·姜夔《淡黄柳》
浣溪沙姜夔范文5
推荐歌曲:《在水一方》《庐州月》
《在水一方》这首歌是琼瑶为其电影《在水一方》谱写的同名主题歌,由江蕾原唱。后来邓丽君翻唱了这首歌,并将其收录在同名专辑《在水一方》中,从此《在水一方》红变大江南北。其歌词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如果你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蒹葭》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那就不妨好好听一听这首歌。
在水一方
作词:琼瑶 作曲:林家庆 演唱:邓丽君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许嵩在《庐州月》中化身为一位诉说着自己故事的仕人,思索着功名利禄的虚妄、物是人非的苍凉,抒发着远离故人、故乡的怅惘。歌词涉及到很多语文知识,成语“凿壁偷光”的典故形容勤学苦读,“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出自元代刘祁的《归潜志》:“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红袖添香”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语出清代魏子安的《花月痕》:“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莺飞草长”出自南朝梁国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的语境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离殇”指因离别引起的伤感,出自苏轼的《南乡子》:“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当时只道是寻常”出自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
作词/作曲/演唱:许嵩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如今灯下e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篷里传来了一曲离殇/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学科:数学
推荐歌曲:《圆周率之歌》《悲伤的双曲线》
《圆周率之歌》,“初音未来三神曲”之一,daniwell谱曲后以圆周率数字作为歌词。该曲充分发挥初音未来作为虚拟电子歌姬的优势,连续唱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239位(10240位歌词数),时长68分钟25秒。全曲虽然旋律没有太多变化,但由于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歌词并无重复现象。该曲平淡之中蕴藏个性,得以从众多初音未来的歌曲中脱颖而出。动漫《Angel Beats》中就曾出现通过背诵圆周率达到击败对手的情节,数学之魅力可见一斑。
圆周率之歌
作曲:daniwell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
37510582097494459230781640628620899862803482534211706798214808651328230664709384460955058223172535…
王渊超于1995年读高中时创作了这首《悲伤的双曲线》,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堂解析几何课,当时老师正在论证讲解双曲线与渐近线只能无限接近不能达到。正是这场数学论证给王渊超带来了创作动机,并在笔记本上把歌词一挥而就。放学后,他在家中拨动吉他,旋律顺着六弦琴的和弦转换畅然而出,《悲伤的双曲线》就此诞生。数学与音乐发生碰撞,擦出来的火花竟如此浪漫而富有哲理。
悲伤的双曲线
作词/作曲/演唱:王渊超
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你就是那坐标轴/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漫漫长路无交点/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道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学科:历史
推荐歌曲:《曹操》《爱在西元前》
林俊杰说《曹操》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三国的故事,他从小就对三国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故事很感兴趣,包括电玩都会常玩其中的人物游戏。曹操是一个蛮有自信和力量的人,为何不能以他的故事写一首歌曲呢?在苦心思索后,林俊杰结合西方摇滚和中国元素创作出了这首现代流行版的《曹操》。
曹操
作词:林秋离 作曲/演唱:林俊杰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唆/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周杰伦逛完博物馆后有感而发,《爱在西元前》的故事原型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和妻子米蒂斯的故事,传说著名的空中花园就是国王为妻子而建的。歌曲有一种浓浓的幻想气质,周杰伦把异域的风情、西方的潮流和东方的含蓄融合在一起,独特的想象空间将亚洲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音符下流淌出的幻想让人回味无穷。
爱在西元前
作词:方文山 作曲/演唱:周杰伦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地漫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预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
学科:地理
推荐歌曲:《大中国》(小苹果版)
一首由《小苹果》改编而来的《大中国》被网友捧为新神曲,歌词内容涵盖了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还把它们的位置唱了出来,令网友们感叹“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地理成绩了”。填词人罗春是成都温江寿安学校的地理老师,这位“别人家的地理老师”被众多网友慕名点赞。这首歌是罗老师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让娃娃们喜欢上地理课,寓教于乐,加深印象。”
大中国(小苹果版)
浣溪沙姜夔范文6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一、时期分布失衡
从三十首正选的时期分布看,春秋前(含春秋)二首,三国一首,晋二首,北朝一首,唐十二首,宋九首,元二首,清一首。显而易见,过于偏重唐宋,唐占40%,宋占30%,二者合计共占70%。
至于附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部六十首中,汉一首,三国二首,南朝一首,唐三十七首,宋十六首,明二首,清一首。唐占61%强,宋占27%弱,两者合计占88%。
唐诗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双峰并峙,其高度空前绝后,选目有所侧重,谁都无可厚非。问题是现在的比例似乎严重失衡。尤其使人不能接受的是,作为与《诗经》并列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刘勰《辨骚》)的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楚辞》,竟然一首(或一章)未录。此外,两汉四百余年,无论乐府民歌、文人诗歌,不乏名家名作,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一首;灿若星河,为唐诗的兴盛准备了条件的南朝宋齐梁陈诗歌,正选一首未录,附选仅录梁吴均《山中杂诗》一首;北朝除正选录北方民歌《木兰诗》外,文人诗一首未录;隋因历史太短,一首未录,情有可原;“开创了词的初盛局面,而且历来还被奉为词的不祧之祖”(吴和熊语,见其《唐五代词三百首》前言)的唐五代词,仅录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一首,“不乏别有情趣的奇花异草和清溪幽涧”(黄天骥语,见罗斯宁选注《辽金元诗三百首》前言)的辽金元诗一首未录;辽金元词一首未录;即便是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的元曲,仅正选二首,附选一首未录;有“陵宋跞元驾清”(羊春秋语,见其《明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明诗正选一首未录,仅附选一首;至若明代词曲,仅附选中录散曲一首,词则一首未录;有“承宋继唐”(钱仲联语,见其《=}青诗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诗正附选各只录一首;有“承宋之绪而后来居上”(钱仲联语,见其《清词三百首》前言)之誉的清词竟一首未录;“也有一批杰出的散曲家”(羊春秋语,见其《散曲通论・作家论(清)》)的清代散曲,一首未录。
时期分布的严重失衡,必然无法贯通整个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发展脉络,无法让学子们领略诗歌长河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让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淹没不彰。
二、体裁分布不均
(一)诗词曲三者分布不均。在三十首正选中,诗二十一首,占70%;词七首,占23.3%;曲二首,仅占6.6%。附选六十首,失衡的情形进一步加剧,诗四十七首,占78%;词十一首,占18.3%;曲二首,占3.3%。
(二)各体内部之小体分布不均。
1、诗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中,骚体诗一首未录,六言诗一首未录,五绝一首未录。即便是《诗经》中之二首,全为风体,没有考虑雅体或颂体。附选中情形大致差不多。
2、词中各小体分布不均。正选七首中,表面看,小令一首,中长调各三首,似乎说得过去,但若仔细分析,所选小令和长调,均接近于中调,而与中调字数差距较大的小令和长调全无,尤其是长调中之三阕以上者一首未录,也未尝不是一个缺陷。且所录各词均为正体,“减字”、“偷声”、“摊破”、“摘遍”、“犯”、“慢”、“引”之类的变体一首未录。
附选情形更是糟糕,十一首词中,除晏殊《破阵子》略略超过小令五十八字上线为中调外,其余十首,俱为小令。且《浣溪沙》词牌即有三首(苏轼独占其二),《卜算子》二首。
3、曲中小体分布不均。曲选本来太少,不具有多少代表性,与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极不相称。正附选各二首,纯为小令,套曲、带过曲、集曲、自度曲等皆一首未录,当然也无法录,也无法“均”。
(三)、文人体与民间体分布不均
正附选总共九十首作品中,姑且把《诗经》之《关雎》、《蒹葭》算作民歌,其民歌数量也不过四首,这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实际状况不符。在古代的任何时期,都有大量民歌,尤其是在诗歌的非自觉时期。即便是后来的词、曲,也往往经历了从民间至文人的过程。单说《敦煌曲子词》,即是一个最有名的民间作品集,对此,选编者似乎全无意识。
体裁分布不均,甚至某些体裁一首未录,致使学生无法领略体裁的多样性、作者的创造性,无法体味形式与内容的某些关系。尤其是《楚辞》骚体的缺失,将会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史的认识出现断层。民间体的缺失,不但无法让读者看到文人诗歌以外的另一片广阔天地,亦无法让读者看到诗歌从民间到文人的发展过程,更无法领略民歌与文人诗歌的风格差异。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由于诗的比例太重,导致词、曲(尤以曲为最)内部之小体无法均衡分布。
还需附带说一下的是,除诗词曲之外,对联似乎也可作为诗歌之一体予以考虑。对联,尽管它全盛于明清(有人称之为有清一代之文学),但无论如何,它实际上是伴随着诗歌(包括骈赋)的产生而产生,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以为在我们的课文中选取少许,让学生稍具对联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作者分布偏窄
正选三十首中,共有作者二十二人(包括无名氏二人),其中杜甫四首,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李白、苏轼(全为词)、辛弃疾(全为词)各二首,无名氏(《木兰诗》)、曹操、王湾、王维、岑参、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文天祥、马致远、张养浩、龚自珍各一首。
由于前述时期分布失衡的原因,作者的分布,自然在时期上注定了不均。二十二人中,先秦一人(《诗经》),三国一人,晋一人,南北朝一人,唐九人,宋六人,元二人,清一人。很显然,唐占41%,宋占27.7%,其他朝代,要么完全缺失,要么作者太少。即便是在有限的时期或朝代中,其分布状况仍值得商榷,如唐代九位诗人中,主要分布于盛、中唐,初唐全无。在这九人中,杜甫虽是“诗圣”,实在也没有必要选取四首。再,苏轼、辛弃疾不必纯粹以词人身份出现。尤其是苏轼,若诗词各选一首,或许更能使其具有宋代诗词大家的代表性。曲家仅选马致远、张养浩,实在人数太少,且都为元代,明、清散曲则无法入选。
附选作品数量翻了一番,本来应该相对有利于作者的均衡分布,然而,失衡的状况却进一步加剧。在总共六十首作品中,共有作者四十一人,其中唐二十一人,约占51%,宋十一人,约占26.8%,唐宋共占约78%。其他三国二人,汉一人,南朝一人,五代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一人,几乎不成比例。四十一人中,李白六首,杜甫、孟浩然各三首,王维、岑参、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晏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各二首,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曹操、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崔颢、常建、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李贺、刘禹锡、杜牧、温庭筠、李煜、王安石、梅尧臣、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张养浩、王磐、夏完淳、赵翼各一首。
正附选都出现的作者共有十四人,他们在正附选中选取的作品数量合计情况依多少排列如下:李白八首,杜甫七首,苏轼四首(俱为词),辛弃疾四首(俱为词),王维三首,岑参三首,白居易三首,李清照三首,陆游三首,曹操二首,刘禹锡二首,杜牧二首,温庭筠二首,张养浩二首。
只在正选出现的共有八人,他们是无名氏(《诗经》)、陶渊明、无名氏(《木兰诗》)、王湾、范仲淹、文天祥、马致远、龚自珍。
只在附选中出现的共有二十五人,他们是:无名氏(《汉乐府・长歌行》)、刘桢、吴均、王绩、王勃、杨炯、陈子昂、刘方平、刘长卿、韦应物、孟浩然、崔颢、李贺、韩愈、李煜、晏殊、梅尧臣、王安石、王观、杨万里、朱熹、赵师秀、王磐、夏完淳、赵翼。
正附选九十首作品共有作者四十七人,如果我们对其作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
(一)朝代分布面偏窄。
四十七人中,春秋前一人,三国二人,晋一人,南北朝二人,唐二十一人,五代一人,宋十三人,元二人,明二人,清二人。完全缺失的朝代有战国、秦、隋、辽、金。秦、隋历史太短,且无著名诗人,可不选。辽无著名诗人,亦可不选。战国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作者,不选不应该。金有赵秉文、元好问等大家,至少不应无一人入选。其他晋、南北朝时期似乎入选面还可扩大。
(二)相关朝代的体裁空缺或分布面偏窄。
这主要体现在:
1、楚辞作者全无。
2、元代除散曲作家还应增加外,诗人、词人均不应无一人入选。明代词人不应无一人入选。清代词、曲都不应无一人入选。
(三)风格流派偏窄。
就风格流派而言,诗类完全空缺的有楚辞系、江西诗派、公安竟陵派、江左三大家和神韵派,数量偏少的有六朝山水诗派、建安邺下文人集团等。就词而言,清空典雅派、金元疏快派、晚明蕴藉派、清初阳羡派、清初浙西派、清代常州派等或空缺,或数量太少。就曲而言,无论本色豁达派,还是文采清丽派,均因入选作者太少而无法彰显。
其他如竹林七贤、太康诗风、竟陵八友、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苏门四学士、元诗四大家、元曲四大家、茶陵诗派、清初三遗老、晚清四大家等都应尽可能有所体现。
作者分布面偏窄,使学生无法看到各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整体感受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四、改进选目之我见
我国现时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意味着许多人初中毕业以后,不再有系统接受古代诗歌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缺失过多,意味着大多数的公民受到的古代诗歌教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针对上述三大缺失,本人以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之改进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作出考虑。
(一)、宏观考虑。
1、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
(1)正选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流派有影响的著名作家、诗人团体。①从历史时期而言,春秋前(《诗经》)、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应兼顾到宋齐梁陈)、隋、唐(应兼顾到初盛中晚)、五代、宋、辽、金、元、明、清都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从体裁而言,A.诗词曲比例应适当;B.诗中之古风、近体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律体、绝体、民歌都要有恰当表现:C.词中之小令、中调、长调都应有所体现;D.曲中之小令、套曲、带过曲等都应有所体现。③从作者而言,尽可能把中国诗歌史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大家名家选进来。
(2)、附选尽可能补正选之不能或不足。①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朝代或时期。②补足大家名家不同风格题材作品。③补足未入正选的某些风格流派、诗人团体。
2、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的数量及各时期的数量。
(1)首先给诗、词、曲各体分配一个大致比例。考虑到诗的历史最长,作者面最广,词、曲历史相对较短,作者面相对窄一些的状况,本人以为,诗、词、曲的比例正选可定在5:3:2,附选可定在6:2.5:1.5。
(2)合理分配各体在各时期的数量。①凡有重要作者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②凡有重要风格流派的时期应尽可能有作家作品入选。③凡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重要作家应尽可能有作品入选。④著名的民歌作品应尽可能入选。⑤各体裁的早期作品应尽可能有入选。
(二)、中观考虑。
1、适当减少唐宋分量,尽可能使各时期的作家各品有所体现。
2、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尽可能增列其他名家名作。
3、尽可能照顾到体裁、题材及风格的多样性。
(三)微观考虑。
所谓微观考虑,即考虑到具体作家作品。基于以上宏观、中观考虑,本人试拟出以下作家作品分配方案。
1、正选三十首分配方案。
(1)诗十六首:《诗经》一首(《风》体),楚辞一首或节选一章(屈原作品),汉一首(可考虑蔡琰),三国一首(曹操),晋一首(陶渊明),南朝一首(可考虑谢灵运),北朝一首(《木兰诗》),唐五首(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各一首),宋一首(黄庭坚),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词九首:唐一首(李白),五代一首,宋四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姜夔各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3)曲五首:元三首(马致远、张养浩、关汉卿各一首),明一首,清一首。
2、附选六十首分配方案。
(1)诗二十九首,《诗经》二首(可考虑《雅》、《颂》各一首),楚辞一首(宋玉),汉一首(可考虑从《古诗十九首》选一),三国二首(可考虑刘桢、阮籍各一),晋二首(可考虑左思一首、民歌一首),南朝二首(谢胱必选,另一首可考虑鲍照),北朝一首(可考虑庾信),唐九首(王绩、李白、杜甫、韦应物、王维、岑参、孟浩然、韩愈、李商隐各一),宋四首(苏轼、欧阳修、陆游、杨万里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二首。
(2)词十八首:唐一首,《敦煌曲子词》一首,五代二首,宋八首(苏轼、柳永、晏椎馈⑶毓邸⒑刂、周邦彦、姜夔、王沂孙各一),金一首,元一首,明一首,清三首(王夫之、陈维崧、纳兰性德各一)。
(3)曲十二首:元八首(卢挚、白朴、马致远、张养浩、乔吉、张可久、徐再思、无名氏各一,其中应有套曲一首,带过曲一首),明二首(王磐一首,无名氏民间作品一首),清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