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英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改进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改进英文

改进英文范文1

茶叶从16世纪开始由中国传到英国并深受英国人的喜爱,由于两国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中国茶文化相迥异的英国茶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探求茶叶商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吸引眼球的最佳语境效果。

一、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物质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茶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叶的种类、茶具、饮茶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中英两国在物质文化层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品饮种类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包括绿、红、白、青、黑、黄等六大类茶,还有花茶、药用保健茶等。其中,中国人最为喜爱的是绿茶。英国人最喜爱的是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红茶在英国被视为国饮,这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有关。英国四面环海,气候阴冷潮湿。红茶性暖,英国人往往喜欢在红茶里加入糖和牛奶,把茶水当成甜饮料来饮用;品饮茶点的不同。中国的茶点内容丰富,凡是食物都可以当做茶点。包括坚果类、水果类、肉禽类、奶制品类等。与中国丰富多样的茶点相比,英国茶点的选择比较固定,英国茶点一般都以面食类配以肉类和糕点为主;品饮场所的不同。中国人对品饮场所统一叫做茶馆。英国人则对饮茶的场所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也曾有过茶室这种称呼。茶室是当时专供英国上流社会阶层的少数人群品饮的场所;品饮茶具的不同。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由于中国人个性内敛,很多人钟情于古朴而有文化底蕴的紫砂茶具。英国人对茶具极为讲究,包括精致的银质茶壶,高贵的骨瓷茶杯,再配以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用鲜花和蜡烛加以点缀,体现了英国人热情奔放的个性。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茶叶的生产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的茶政措施,这是中国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表现。以茶生产和管理为例,中国古代茶谚中有许多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这说明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生产、经济的影响。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茶谚,至今仍对茶类生产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英国因为不产茶,有关茶生产和管理的谚语基本没有。但是茶文化作为制度文化层面在英国也有表现,给服务员付小费的习俗就始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付小费习俗的来历与茶相联系,当时茶室的侍者把一个上锁的小木盒放在茶室的桌子上,木盒上刻有T、I、P、S四个字母,这是“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为确保快捷的服务)的字母缩写。如果客人想要侍者快点端上茶来,他就要往小木盒里投入一枚硬币,以享受快捷的服务。由此,付小费习俗开始在英国形成。

(三)行为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认为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固定的仪式。以茶待客成为中国人家庭生活和日常社交中最基本的礼仪。客来敬茶;奉茶时,茶水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等。英国人则有嗜茶、尊茶的风气,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喝一杯醒早茶(Early Morning Tea);上午11点是红茶佐茶点(Eleven’s Tea);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Five 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喝告别茶(After Dinner Tea)。

(四)心态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心态文化是指人们由茶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层次的文化。以茶道精神为例,中国的茶道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总体基调是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饮茶作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注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二、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品牌混乱,茶叶商标翻译标准不统一。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茶叶原产地来对茶叶命名,这使中国茶叶品牌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格局:根据茶的发酵程度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原产地命名进行分类,包括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庐山云雾等;在原产地品牌下又有不同的品系,如武夷岩茶之下又有大红袍、水金龟、肉桂、玉女掌、名枞、水仙等子系列。品牌的混乱带来了茶叶商标译名的混乱。如福建名茶——“铁观音”目前就有十多种英文译名:Tie Guan Yin;Ti Kuan Yin;Iron Goddess; tit gwun yam;Thih-koan-im;Tit Kwun Yum;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 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 Iron Avalokite vara。这种现象削弱了中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中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

(二)忽视中英文化的差异,生搬硬套。茶叶商标的翻译是跨文化传播活动,要充分考虑目的国的文化差异,尊重其风俗习惯和文化禁忌。比如“龙井茶”被译为“Dragon Well”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中国,“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被视为高贵、权威的象征。但在英国人眼中,龙(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使人联想到残暴、贪婪、邪恶。因此,龙井茶作为中国名茶,在国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可以直接音译为“Longjing Tea”。又如受到云南纳西族人喜爱的“龙虎斗”茶被错误译为““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事实上“龙虎斗”茶是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 然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白酒的杯子冲泡调和而成,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就像龙虎在争斗,遂得此名。再如武夷岩茶中的名品——“大红袍”被错误译成“Red Robe”。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贬义词,它象征着残暴、危险、流血。译为“Dahongpao Tea”是比较准确的。

(三)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目前茶叶商标翻译中过多采用音译法。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不甚了解,采用拼音翻译出来的茶叶商标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一些茶领域的术语,如果断章取义,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错译。如“熟茶,生茶”分别被译为“ripe”and “raw”。其实,“熟茶”是指发酵茶,生茶是指未发酵茶,所以译为“fermented”and “unfermented”比较合适。又如“竹叶青”茶是由于泡开后形似竹叶,青秀悦目而得名,因此被翻译为“Bamboo Leaf Green”是不准确的,这容易被误解为用竹叶做成的绿茶,无法反映茶叶的原料和性质。再如珠茶,因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宛如枪弹,故译为“gunpowder”,但由此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1984年初,浙江省茶叶公司去科特迪瓦共和国洽淡贸易,一位印度商人看了珠茶样品很中意,但签订合同时却一再要求我方品名栏只能写“中国绿茶”,不能显示“gunpowder”字样,理由就是免得被当地海关误认为是一笔军火交易,招来麻烦。

三、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方法

(一)结束茶叶商标命名的混乱局面,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商标翻译的准则是商标的命名必须能够吸引消费者、识别产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因此翻译商标译名也必须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且顺口易记,以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营销。目前我国茶叶商标命名处于混乱局面,国外消费者不容易从茶叶的名称了解到茶叶所属种类。因此,茶叶厂商应该能够在茶叶的商品名称下标示该茶叶分类上的名称,以便顾客了解所买茶叶的具体种类。我们可以将茶分成四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如“绿茶”(Green Tea);“后发酵茶”(Post-fermented),如“普洱茶‘(Puer Tea);“部分发酵茶”(Partially fermented),如“乌龙茶”(Oolong Tea);“全发酵茶”(Completely fermented),如“红茶”(Black Tea)。如果进一步地分类,我们可将”绿茶”再细分成“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粉末绿茶”(Powder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 Tea)、“原型绿茶”(Lightly Rubbed Green Tea)、“松卷绿茶”(Cu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条型绿茶”(Twisted Green Tea)、“圆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等八种。将“普洱茶”再细分为“陈放普洱”(Age-Fermented Prer)与“渥堆普洱”(Pile-fermented puer)。将“乌龙茶”再细分为“白茶乌龙”(White Oolong)、“条型乌龙”(Twisted Oolong)、“球型乌龙”(Pelleted Oolong)、“熟茶乌龙”(Roasted Oolong)与“白毫乌龙”(White aaatipped Oolong)。将“红茶”再细分为“条形红茶”(Unshredded Black Tea)与“碎型红茶”(Shredded Black Tea)。

(二)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出于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考虑,茶叶商标翻译中应尽量采用符合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的词语,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中文的茶字和其英文相对应的“tea”概念意义有些不同。在英语中,“tea”的词义得到了扩展。“tea”既指“茶叶”,又指“茶树”、“茶点”、“茶会”,还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便餐。又如中国的传统“黑茶”被翻译成“Dark Tea”。在英文中,“dark”是与“暗”同义的,也有无知的、忧郁的含义。“Dark Tea”这个商标名是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事实上,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应该直接采用“Heicha”的拼音译法。再如中国红茶正确的英文翻译应是“Black tea”。这是因为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所以红茶不能译为“Red tea”。但确实有一种茶的英文名字叫“Red tea”,这里的“Red tea”实际上是“Rooibos”茶,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不是真正的茶叶。但由于“Rooibos”茶冲泡后呈红色,中文译名就是“红茶”。

(三)采用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1.直译法。“当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并且对商品名称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大多数的茶叶名称英译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武夷岩茶被译成“Rock Tea”,这是因为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无污染,“rock”能突出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韵味的特征。而且“rock”在英文中带有振奋,动感的意思。又如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即绿茶(Green Tea),绿茶(Green Tea)可以再细分为八种,其中五种茶名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园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Tea)、 粉末绿茶(PowderedGreen Tea)。

改进英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从话语交际入手,深入分析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种种现象,并对其分门别类地进行剖析,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行的解决办法,为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学习英语多年,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时,经常感到为难的不是不知道该用那个句型或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担心的是用那种方式来加以表达更得体。交流过程中一个难点在于我们经常误解说话人的意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图与其文化背景等知识紧密相关。社交过程中的误解有很多也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将着重从交际话语和词汇两个方面讨论一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英语教学相应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1、文化差异在交际话语方面的体现

在与英美人士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一般能容忍说话者在语音或语法方面犯的错误,但是如果违反讲话规则—即反映该国民族文化的语言使用规则,就会令人不快甚至被认为是没礼貌的。所以,作为语言学习者,应该了解这些讲话规则的。一般来讲,交际话语方面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和个人隐私有关的话题

西方人视其年龄、工资、宗教、婚姻等为个人隐私,所以在同西方人交往时应尽量避免谈及这些令人感到尴尬的问题,尤其是当问及年老女性的年龄时更显得让人难以接受。例如在下面这句话中:

Miss Huang: How old are you, Mrs. Green?

Mrs. Green: (feeling embarrassed, having nothing to say) Erww"

在上面的语句中Miss Huang因为不懂得西方人的文化传统而导致出现了交际方面的困难,因为在中国,问别人年龄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出于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是西方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别人是无权过问的。

因此避免谈论这一类问题不仅是出于一般交往的礼貌,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是不能违背那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2)中西文化对自谦语言使用的态度

自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华夏文化独有的文化现象。纵览中国文化长河,自谦这一传统源远流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东亚文明都非常注重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传统,那就是:自卑而尊人。但是,当同英美人士交往时却不能将这一原则硬性地强加给他们,那样的话,轻则会造成交际的失败,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矛盾与冲突。西方人并不认为过分谦虚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那时一种非常虚伪的做法,例如在下面的句子里:

Mrs. Smith: You look very smart today.

Miss Liu: Oh, no, I don’t.

外国人听到这种回答会感到非常难堪和尴尬。其实交谈者只想在交谈中显得谦虚一些,而他们却认为过分自谦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样一来,交际的目的就没有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声Thank you,以表示对外国朋友的夸奖表示感谢。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这种跨文化意识,以免出现交际失误。

(3)日常礼貌用语的使用

打招呼等的礼貌用语(Phatic Communion)是套化的语言,已丧失了其原本的字面意思,只体现交际功能,所以,不能过分拘泥于字面本身的含义,而要服从该民族语言中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即必须用目的语中(Target Language)现成的表达法而不可以把本族语的表达方式直译过去。

例如,中国人在见面时常问对方:“你吃了吗?”这句话翻译成英语为‘Have you Eaten?’如果一个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听了这句话之后,他会以为这是一个寻求信息的问句。根据西方人的一条准则—真诚和坦率,尽管他不愿回答这一问题,但是他又不得不做出回答。

其次,汉语中另外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就是看见别人在千什么就说什么。例如,小王下班回家,看见邻居老刘在看自己的孙女,他就会这样招呼老刘:“喂,老刘,您看孙女呐。”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是‘taking care of your granddaughter.’这时在场的外国朋友就会感到很奇怪,很显然老刘是在看孙女,小王这么说,完全没有必要嘛。其实他们有所不知,这只是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已,没有真正的会话含义。但是当我们同外国朋友交往时却必须回避这一点,否则会造成外国朋友的误解。

以上这些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中英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随时把这些知识渗透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体现

(1)语言的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词汇可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根本不存在,这就是语言的独特性。例如汉语的“紫禁城”“四书五经”“科举制度”等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在英国文化中是没有的,因此在英语中不存在相对应的词汇。譬如说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个字,有人翻译成‘propriety’,有人翻译成‘righteousness’,还有人干脆翻译成了‘politeness’,但这几个简简单单的词汇是绝对不能囊括“礼”这个字的所有义项的,因为古人所提倡的“礼”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是代表不了的,所以这个时候与其翻译成英语让大家费解,还不如干脆用拼音‘Li’要好些。

同样,英语中的hippy, brunch, Walmart等词汇在汉语中也没有现成的对应词,因此我们只能采用音译、仿造词或意译的方法来表达这些事物和概念,把它们译为“嬉皮士”、“早午餐”、“沃尔玛”等。有时,一个句子或段落当中没有生词,语法结构也很清楚,就是不太明白作者的确切意思,就是因为某些词、表达法蕴含着特有的文化背景。例如:Stop beating around the bush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来,这句话是叫对方少说废话,直接进入主题。由此可见,了解词汇、短语的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言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中某些词汇看上去似乎具有对等性,而实际上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引申意义,这就是语言的差异性。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语言除字面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也就是要注意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意义的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生peasant一词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英语单词farmer的同义词。在汉语里,“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不仅没有贬义,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在英美国家,peasant常指那些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的人,如He is a real peasant。所以我们在翻译汉语的“农民”一词时,应该翻译成‘farmer’比较恰当。再比如,dog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不同于在汉语中与其相对应的“狗”的文化意义,在英语中dog的褒义成分居多,而在汉语中“狗”贬义成分较多。

语言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汉语的“白象”牌电池的商标名在被翻译为英语之后是‘white elephant’,这个短语在英语中指“大而没有用的东西”。

当然,汉英交际话语方面的文化差异远不只存在于上文提到的几方面,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了;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似乎更是漫无边际、难于把握。而这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3、针对文化差异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有针对性的介绍文化点

首先是通过客套用语介绍那些影响交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客套用语包括打招呼、道别、谢绝等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客套用语中去。

其次,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西方的宗教文化。我国是一个多个信仰并存的国家,其中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汉语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来源于佛教用语,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造化”等等都是。但是在西方,基督教及其经典著作《圣经》的影响最大,语言与文学中有很多典故都来源于《圣经》。西方人经常用‘My God’ , `My Lord’ , `Jesus’等词语来表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宗教文化方面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2)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克服民族中心论

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交际时曾经用十六字经典地概括出整个人类交往的全过程,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来判断持其他文化的人的所作所为,不能把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文化视为荒唐一的,更不能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任何文化。

(3)应该结合教材,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明白,仅仅掌握了英语的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语言知识的非常小的部分而已,只有同时掌握了英语文化能力,即掌握了语言行为规则,知道在何时何地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语言形式才得体,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在过去的教学里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了许多学生虽然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却不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形式。

(4)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原文资料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多接触英文原文资料。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将中英文化有意识地加以对比,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有详尽的了解。随着他们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而且在日后的实践中也会受益匪浅。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英美人士多多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讲英语的本族人都是一本文化内容丰富的“活的教科书”。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英语的语言形式,而且可以不断地获得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为他们以后的交往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进英文范文3

1.1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重视不够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但是迫于考级的需要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学大学英语。等到上专业英语课的时候,面对着这么多的专业英语词汇更是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导致有些学生见到英语就头疼,甚至干脆放弃学习。还有些同学认为毕业之后从事一线技术工作,不需要看外文资料,不学英语照样把活干好,这样,很多同学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认为专业英语课开不开都无所谓。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如何谈学习呢?

1.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将课文从头到尾翻译一遍,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生词、词组和一些语法进行解释,然后由学生自己看书消化。这样造成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加之学生本身学习热情不高,课后极少部分同学能自主看书背诵生词,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1.3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专业英语老师,专业英语课程只能由基础课英语教师担任,这一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不理解,只能根据文章表面的意思去翻译,不理解其内涵;另外一些院校专业英语则是由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老师授课,这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扎实,对教材内容把握很深,但是不懂语言教学法,发音较差,英语口语差,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同学们学习的热情。

1.4教材种类少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专业英语的教材较少,选择范围小,其内容以科普性的文章为主,表现形式单一,多以阐述原理为主,加之其专业性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还有一些教材内容大多是摘录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章节,或者是一些设备的英文说明书,造成教材的内容不完整,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而且没有任何难词、生词和句子和语法解释,也没有任何的中文翻译。授课教师找不到参考资料,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影响了授课的准确性;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由于找不到参考资料而望而却步,放弃学习。

由于以上原因,专业英语教学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必须进行改革。

2.优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

2.1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

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大学及以上学历,英语上还是有一定的功底的。他们可能发音不是很准确,但是稍微用点功就可以掌握一些本专业中常用的词汇。专业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将这些词汇用英语标注,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提一提,这样无形中同学们就掌握了一些专业英语常用词汇。专业英语一般是在专业课之后开设的,等到上专业英语的时候,同学们对常用词汇面熟,减轻了学习上的难度,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2学生参与到企业调研中去

对专业建设进行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参与。以船舶专业英语为例,同学们在去船厂进行企业调研的过程中,看到船上所有的设备都是用英文标注的,就会对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有非常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另外在进行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企业专家会强调船舶英语对开展工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个人工作的开展和晋升提拔。相信通过这种自身的体验和专家的旁敲侧击,同学们对学习专业英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震撼和认同,等开设这门课的时候,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不言而喻了。

2.3情景教学,教学互动

我们可以把实际的工作过程或者设备材料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配上英文的解说或者英文注解,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把实际的工作任务或者过程转化为学习的情景,调动同学们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改变以往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要求老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等多种方法提高课堂的活力。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抽空放一些英文短片或者英文歌曲,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造成生动的英文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会不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2.4考核方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单词、词组、句子翻译以及阅读理解。为督促同学们学习,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如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5专业英语作为选修课

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差,语法一窍不通,有些同学甚至连音标知识都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专业英语,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老师上课也很为难,只能照顾大部分同学的水平,进度慢,很难往前推进,更无法实现教学的互动,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水平较高同学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苦恼不堪。既然如此,可以考虑专业英语作为选修课,吸引那些热爱英语学习、并且立志于本专业工作的同学们来自主学习,课程结束参加考试,计算学分。这样老师和同学们皆大欢喜,免去了互相掣肘的局面,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6提高教材编写的实用性

面对着前面所提出的教材问题,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开发出工学结合、基础内容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可视化教材,教材应体现出实际的工作过程,配上大量的和实际工作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教辅材料中配备各种视频材料,配备各种语法讲解和中文翻译,让同学们课后学习时有据可查。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拓展性的材料,以便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拔高。

改进英文范文4

1.1 观念错误,形成了精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漠视了泛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阅读是语法+词汇的产物,即只要没有词汇和语法障碍,就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他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将阅读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基本上就是这种精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要么漠视泛读教学,要么连泛读教学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因此,不少学生分不清精读与泛读。用精读的方法做泛读题,阅读时精雕细琢,不敢放过任何一个字词,唯恐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阅读速度,也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1.2 理论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认为理论的东西太抽象了,很少去深入地学习。甚至有的教师不知道阅读有哪些理论,对阅读的原理一头雾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阅读原理,就知道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不应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应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这就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对文章内容加以归纳分析或做出判断推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批判性思维。许多人认为批判性就是单纯的对事物加以否定,这里所指的是能够通过提出问题,吸收理解信息,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问题解决、做出判断、推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运用。其实,追其本质,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Stripped its essence,critical thinking means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再如,如果我们知道含混容忍度理论,就可以告诉学生阅读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阅读中不必每词必究,有些地方只要看出大概意思就行了。

1.3 缺乏对学生有效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培养模式总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技巧的讲解总是到了讲阅读练习时才稍微提及而已,几乎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和专门的训练。学生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材料调整阅读技巧。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其阅读技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1.4 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课外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可它却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忽略。有的是因为学习资源匮乏,如在农村地区,英文的报刊杂志匮乏;有的是因为学生没时间看,或想看却感觉很吃力,干脆就放弃了;还有的就是教师很少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任务的范畴,重视不够。如果教师能把课外阅读也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细心加以辅导,相信学生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2 改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改变观念,重视泛读教学。要改变高中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改变精读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强泛读的教学,至少应该做到以精读教学为主,泛读教学为辅。毕竟词汇和语法只是阅读的基础,要培养阅读技能,主要还得靠泛读教学。泛读教学可以是一周安排一两节课专门进行,课时安排最好能够与精读课叉开,以让学生感到新颖;也可以分散阅读,即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限速阅读,课内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讲评。两者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正确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让理解能力保持60~70%之间,接近60%就要控制速度,达到70%就可提速”。

2.2 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在解决了理论问题之后就应该抓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和训练。如果只是随便布置一些题让学生去做,然后教师核对答案,这种简单的处理很难得到成效。有些学生也常常没有认真对待,更不用说应用阅读策略。真正进行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和训练还得细心安排计划才行,如,对材料的选择不仅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难易程度要适中,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兴趣,才会认真对待;在讲解阅读策略时避免抽象的解说,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使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以使学生能够消化理解并运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改进英文范文5

  

我国外语教育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针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状况,多次强调要加快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确保更多更好地培养大批外语人才。 

国家教育部根据李岚清同志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实行外语教材“一纲多本”;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合作编写外语教材;引进和借鉴海外优秀外语教材等。1997年下半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了解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愿意为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作贡献的愿望,同意引进该社为非英语国家编写并正在香港等地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建议上海、江苏两地分别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改编上述教材,供我国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使用,上海改编本为10年制版,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江苏改编本为8年制版,以小学五年级为起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认真研究了国家教育部的建议,感到这是建设上海一流外语教育的良好机遇。上海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曾经在我国长期领先。1988年开始的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改变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结构、忽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结构式"英语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提高听、说、读、写交际功能为目标,以语言知识、语法结构为辅助的"结构—功能"体系,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有很明显的提高。再引进牛津教材,将对进一步提高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起积极的作用。 

1997年底,市教委和市课改委决定,在第二期课改工程中引进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香港部分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编出一套自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年的英语教材,并部署于1999年秋季开学时即在一定范围的中小学进行牛津英语改编本的试验。这样,连同上海一期课改中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写、现正在本市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英语教材,上海便有了两套英语教材。这是市教委和市课改委为实现英语教材多样化,培养多层次、多规格英语人才,全面提高上海英语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之一。 

为了解香港原版牛津英语教材的教学情况,以利于教材的改编工作,上海在1998年初选择了本市向阳小学、世界外国语小学、位育初级中学、建青实验学校和市三女中等5所学校进行原版教材的教学试验,以提供第一手资料,供改编组参考。这5校开始试验牛津原版英语教材和本市正在改编牛津英语教材、要实现英语教材多样化的信息,引发了一批区县和中小学向往改革英语教育、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极大的积极性。1998年下半年,徐汇、闸北等区在多年实践和较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区小学一年级试验开设英语活动课的设想,得到市教委支持,市课改委决定进一步引进低年段的牛津英语教材进行改编,供小学一、二年级使用。在一、二年级英语活动课基础上,三年级将仍使用同样教材。预计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习惯等将比一、二年级没有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要好。由此,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又出现了以小学一年级为起点的品种,使上海改编的牛津英语教材形成"一套教材、两个起点"的格局。 

至1999年6月,经过与各区县、学校协商,按"志愿参加,师生同意,领导得力,教师较强"的原则,1999年秋开始的试验学校已经确定。为保证改编教材试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决定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上海设立"上海牛津语言教学培训中心",进行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和测评研究等项目的合作研究。 

二、牛津英语改编本简介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在世界英语教材出版方面的几家著名出版社之一。办在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是出版适用于香港及其它地区各年级英语教材的专业出版社。 

上海引进改编的原版本就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为香港编写的教材。原版教材中小学合计11册:小学是六年制的《On Target》,共6册;初中是《Oxford Junior English 》, 共3 册;高中是《OxfordCertif icate English》,共2册。改编本将原版本11年的教材作适当压缩处理,改编为10年,供上海等地区的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使用。1999年秋先出版小学一、三年级和初、高中起始年级的第一学期教材。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 "(模块建筑体系),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活动和语言能力在原有的"模块"基础上得到拓宽和加深,持续发展。教材十分重视鼓励学生学习使用规范的英语,在各种情景中积极参与“任务”和“活动”,从而体现语言学习的激励性、工具性和交际性功能。 

这套教材的特点是:(1)趣味性强,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学内容时代感强。(2)起步高,容量大,信息多。(3)语言地道,编排科学,复现率高。(4)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重视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任务(如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5)配套齐。除教学参考资料外,还有学生练习册、语法训练册、录音、录像、光盘、挂图等多种辅助教材。(6)地方特色强。根据以上特点,改编本基本上保留了原教材的特色,但对过重的“港味”,如以广东话为基础的人名、地名、图片等,进行了适当的删或改。同时,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年级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增加了儿歌、对话、阅读材料等项目或内容。 

下面分几个年段进行介绍。 

1.小学牛津英语教材(改编本)。 

改进英文范文6

1、栽培环境。莲花宜静水栽植,要求湖塘的土层深厚,水流缓慢,水位稳定,水质无严重污染,水深在150厘米以内。荷花是强阳性花卉,所以栽植地必须保持每天有10小时以上的光照。此外,荷花易被草类等鱼类吞食,因此在种植前,应先清除湖塘中的有害鱼类,并用围栏加以围护,以免鱼类侵入。

2、适时浇水。莲花对水份的要求在各个生长阶段各不相同。一般生长前期只需浅水,中期满水,后期少水。水位最好控制在一米到一米五左右。

3、合理施肥。一般用豆饼、鸡毛等作基肥,制作基肥应将鸡毛等与土壤充分搅拌。子莲一般每亩施用3000公斤有机肥和磷钾肥作为基肥,追肥的原则是苗期轻施,花蕾形成期重施,开花结果期勤施。

4、中耕除草。杂草对莲花的生长不利,因此要及时清除。在荷花栽培园地应每月喷施1次除草剂,以控制杂草生长。对于缸盆中的杂草、水苔、藻类应及时人工清除。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