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岁时节日;青海花儿;爱情花儿;节日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56-02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古人意在借助岁时节日敬天、祈年、祛灾、避邪,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节俗活动中又增加了娱乐、游玩、社交、商贸等活动,于是传统的岁时节日集宗教、生产、娱乐多功能为一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作为花儿的故乡,青海境内生活着汉、蒙、回、藏、撒拉等民族。除蒙古族外,其他四个民族都是花儿的传唱者,岁时节日里的青海花儿也同样丰富多彩。

本文参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79年10月出版的《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集》,对书中第二部分――爱情花儿中涉及青海岁时节日习俗的内容作了考察。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按照节日性质将这些花儿进行了分类,分为涉及传统节日的花儿、涉及节令的花儿和涉及宗教节日的花儿三种。

一、涉及传统节日的花儿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广为流传,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

(一)新年

“正月里来了是新年,四山里烟雾儿照了;出门在外的不见面,清眼泪腔子上淌了。”这是一首思妇花儿,新春佳节本来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女主人清早起来见整个村庄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很多人家已经忙着做新年的食物,村庄里炊烟四起。面对着烟雾萦绕的景象,女主人暗自伤神,自己的丈夫出门在外还没有回来,新年的早饭也不知做给谁吃,伤感之时颗颗泪珠悄然从脸颊滑落。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雪花儿稠,今年的庄家们丰收。人家们都有个知心人,孽障者不过者我们。”正月十五下雪对于青海干旱的农区人民来说是瑞雪兆丰年,如果正月不下雪,则严重影响三四月份的春播。正月十五的大雪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欢乐,此时却感叹自己没有红颜知己,也不知与谁分享快乐,不免悲叹。 “正月十五月打灯,四山里月儿照了。出来大门没情人,清眼泪心淹过了。”元宵佳节,月光与灯光交相映照,夜里的村庄宁静而明亮,主人公偷偷溜出大门,或许她与情人约好夜晚相会,却没有如约相见,不禁潸然泪下。

(三)端午节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各地有很多习俗。青海的端午节,民间有插柳、饮用涂沫雄黄酒、佩戴香囊的习俗,青海不产粟米,农村吃粽子不容易,改吃韭菜包子,饮用涂抹雄黄酒是为了驱毒杀虫。土族端午节要给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可以成为小孩衣物上的装饰,别具民族风情。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料,外包以丝布,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旋扣成索。“五月端阳献柳哩,牡丹长在路上哩,我见牡丹绕手哩。”这首花儿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端午节手拿柳枝,无意遇到了自己心意的姑娘,便打招呼主动追求,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五月里到了五端阳,喝一盅雄黄儿酒哩;醉哩睡到你声旁,问哥哥几时走哩。”这是情人在端午节幽会的花儿,男子借饮雄黄酒装醉,躺在了姑娘的身边,此时姑娘不知如何是好。“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摆一对鸳鸯的酒盅;你恩我爱的同道走,美名儿比黄金贵重。”这首花儿歌唱的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人许诺要同甘苦共命运、不离不弃,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四)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亮圆,天黑熬了一锅菜瓜;想起哥哥难下玻舀到锅台上盖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庄稼在秋天成熟了,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更是喜气洋洋。在北方,中秋人们要吃月饼、瓜果以及一切象征团圆的食物。这首花儿歌唱的是一位家庭主妇团圆之夜熬了一锅菜瓜,想到出门在外的阿哥中秋佳节不在自己身边,自己精心做好的食物也难以下咽,表达了浓浓的相思之情。“八月十五灯节下,切到俩,切了个菜瓜;十二把刀子身上插,血身子陪你者坐下。”这首花儿表现出情人相会时男子的大丈夫气概,感情直爽,性格果敢。

(五)重阳节

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九月里登高哩,手提个竹叶儿酒哩;肉身子挨了刀尖子,这条路还是要走哩。”这首花儿唱的是重阳节大家登高望远,这位男子手提竹叶美酒,想要与情人相会,被人们发现或许会受到非议,但他毫不畏惧,表明了他追求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二、涉及节令的花儿

(一)冬至

“十一腊月的冬至节,老小的添一岁哩,花上些工夫费上些心,我两个配一对哩。”冬至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谚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曾是岁首,所以这一天人们总像过年节一样,因而民间冬至的到来,即表示人又长了一岁。因又长大了一岁,青年男子们也关心起自己的婚姻大事了,希望自己的爱情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二)清明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清明最初来源于节气,故还是将其归入节气之类。“三月清明烧纸哩,牡丹长在河底哩,不见牡丹想死哩。”清明节这一天要烧纸,在墓前祭祀祖先。这首花儿描写了一位男子趁着清明节烧纸的机会,希望能见到自己喜欢的女孩,结果没有见到,心里充满了焦灼和思念。“三月清明、四月会,会场里跑走马哩,嘎妹的鞋袜消停给,日子还长着哩。”青海地区清明节后,还有花儿会、庙会,这位小伙子在花儿会中遇到了自己的情人,姑娘送给了他自己亲手缝制的鞋袜,小伙子希望两人能继续交往,以便相互了解。

三、涉及宗教节日的花儿

这里所指的宗教节日指与民间信仰有直接关系的节日。

(一)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民谚云:“二月二,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冬眠动物开始苏醒。 “二月二龙抬头,薛平贵要接个绣球;我有心把尕妹引上走,天大的祸闯走。”这位男子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要带着自己心爱的姑娘私奔,或许他们别无选择。二月二,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以此寓意两人爱情道路复苏,将进入一个新的历程。

(二)三月三

据传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是日西王母以蟠桃盛会的形式宴请诸仙成为道教的盛大节日。“三月里到了三月三,王母娘娘的寿诞;一年三百六十天,我没有不想得半天。”这首花儿用夸张的形式倾诉了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三)四月八

“四月里到了四月八,各庙里把香儿降下;尕妹的年纪十七八,我俩儿先天里配下。”四月八即“佛诞日”,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生日,举行浴佛仪式,源于佛祖诞生时受浴的故事情节,各地佛教寺院这一天都有颂经活动,且以各种香浸水灌洗释迦牟尼像。周边的信徒也要上香敬佛,这位男子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祈求佛祖,希望能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喜结良缘,且认为这是命中注定,心里十分喜悦、激动。

以上对青海岁时节日习俗中的爱情花儿作了梳理,并选取部分典型花儿进行赏析。文艺是生活的反映,青海岁时节日爱情花儿从侧面反映了青海人民的社会生活。青海人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节日中也融进了地方文化。例如端午节,由于青海不产菖蒲,人们则用杨柳代之,所以有“五月端阳献柳哩”的唱词。同时,土族妇女会在端午节时为自家的小孩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香囊,以消毒防疫。青海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切刀俩,切了个菜瓜”,“天黑熬了一锅菜瓜”,“菜瓜”是青海地区具有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这些丰富的岁时节日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从这些节日习俗中花儿展现的爱情内容来看,没有出现情变中的相互怨恨和报复,而是情人间的相思、热恋中的甜蜜、婚姻生活的美满,这些花儿所表现出的爱情观念健康、纯真、美好、积极。节日里夫妻共饮雄黄酒“你恩我爱的同道走,美名比黄金贵重”。还有充满男子汉气魄的“名声背了背到底,怕什么,这样的事世间上有哩”,“十二把刀子身上插,血身子陪着你坐下”,显示了西北黄土高原男子的铮铮豪骨和坦荡胸怀。他们面对爱情,怀揣着对彼此的责任和对爱情的珍视,“对河两岸你打听,为人者没想过二心”,表达对爱情的忠贞,显示了青海人民真实、淳朴、敦厚的性格美。

[参考文献]

[1]郗慧民. 西北花儿学[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2

黄帝故里导游词【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在新郑市下高速,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黄帝故里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郑州今日的辉煌也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它是东西陇海线,南北京广线的交江点,并且是东西连霍高速和南北京株高速的交汇点。我们现在行驶的正是南下的京珠高速。大家请看,道路宽阔而平整如同一个黑色的巨龙,我们乘龙而驰不久就可到祭祖圣地。在这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两旁,种植着我们河南的一大特产—红枣。请大家往右看,您会发现那里种了组多早熟,然而这些枣树的根部都非常地臃肿,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新郑种枣树的记载。千百年来,枣农为了获得丰收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就拿斧头在枣树的根部砍几刀。这样结出的枣儿又大又甜。枣不仅有营养和药用价值而且能美容养颜延年益寿,还是绝佳的礼品,有兴趣的朋友可带些本地的特产给亲人朋友。

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新密市境内。新密市原称密县,汉高祖刘邦开始设置县邑,1994年撤县建市。XX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被评为“中国最有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之一”。新密市煤炭储量和产量都相当丰富,被誉为“乌金之乡”。新密的金银花、密玉等也很有名,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帝。 过了新密就到了黄帝故里所在地新郑市了。我国第二十一个国际机场、全国十大国际机场之一的新郑国际机场就在这里。提起新郑,都知道这里的卷烟厂也很有名,新郑卷烟厂还获得市政府对功勋企业奖励的100万元重奖呢!

好了,各位朋友,新郑黄帝故里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同拜谒我们的祖先! (黄帝故里景区讲解)

黄帝故里导游词【2】

各位朋友:我们脚下站立的正是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新郑黄帝故里。它是中国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亿万华人前来拜谒我们的

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姓氏?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我们确认轩辕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那么今天在我们祖先的故乡叩问我们的祖先,答案是什么。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这个广场是今年新建的,大家看看四周,谁能告诉我那是什么树?哎,对了,那就是被称作是“活化石”的水杉。这里共有960棵,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说到形式广场,不能不提到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姓氏,姓氏起源很多,并不断发展,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万多个,已经普查到的姓氏有4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的约1800个。在前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史载,黄帝族后裔繁衍600多个姓,炎帝族繁衍247个姓氏,炎黄二支与其它民族融合中总共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从姓氏上说,后世子孙共尊炎黄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想必前两个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吧,现在我们进入故里祠来认识下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和了解50XX年前发生的故事。故里祠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大殿供奉的是轩辕黄帝,东西配殿供奉的是他的第一夫人“先蚕”嫘祖和“先织”嫫母。黄帝一生功绩显赫,大殿的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每幅图的背后都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先看其中的几幅,50XX年前这里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为少典,他娶有胶氏附宝为妻,生黄帝轩辕,这幅图为黄帝诞生。再来看看这幅图,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大家看中间的这辆车是指南车,上面安装了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到什么地方,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雏形。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3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貌。

一般来说,我国年画的出产地主要分为南、北两大中心,如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都是有名的年画生产基地。绛州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中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主要分布在古绛州原辖区的稷山县、闻喜县、绛县及侯马市等8个市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副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新绛考察绛州木版年画时说:“绛州木版年画品种繁多、手法齐全、雕版技术精湛、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脉络清晰,而且是活态的,是一项完整而又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从此,近年来世人知之甚少的绛州木版年画逐渐浮出水面。

寓意多样 福泽画中求

绛州年画有张贴在院门、房门上的“大毛”“二毛”“丁号”(均为门神),有张贴在影壁上的各种中堂、条幅,有张贴在器皿上的“财码”,有张贴在橱柜上的“拂尘纸”,有张贴在半方上的“三元”“三官”……形形,应有尽有,通称民俗年画。 冯骥才为绛州木版年画题字

在崇拜鬼神的年代里,印刷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木版年画不仅有很强的装饰功能,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买几张年画贴上,如灶神、门神、财神等以求得平安吉祥、连生贵子等各种福祉。

绛州民众对年有特殊的感情,所谓“忙腊月,请下诸神赶快贴”。一进入腊月,年味就来了,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并张贴五颜六色的木版年画。

一般而言,年画的张贴多从小年开始。

腊月二十三,要将“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的灶王爷贴在三门或者厨房门上,意在让灶君多多降福于民,保民膳食健康。

除夕,就要贴各类年画了,其中,最不能缺的就是门神。武门神(多为秦琼、敬德、钟馗)在民间最受喜爱,销量极大,多贴于大门、二门之上,用以驱邪除魔、斩妖镇宅、祈福纳祥。正屋门上多贴《天官赐福》类的文门神,以祝加官进爵、利禄双全、人丁兴旺。如果家中有长辈,要将福、禄、寿三星类作品,贴于长辈住房之门扉左右中上部,以祝福寿康宁;如果家中有青年夫妇,则房门上多贴《刘海戏蟾》等童子门神或者《麒麟送子》等护子、祈子门神。 《财神图》

其次,就是要更新户神的专祀神龛,一般为道、儒、释三教的主要人物,也有的专门用来敬关公。在绛州木版年画中与关公相关的系列作品很多,

如《关公读春秋》《义勇武安王位图》《忠义千秋》《山西夹子》《上关下财》等二十余幅。天地神(以玉皇为主天地三界诸神),贴于正院北房西北角墙上,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十五等日子,全家都要进行敬拜。土地神,供奉在主院北房正门东边墙上的神龛里。传说二月二龙抬头日为土地爷的生日,所以一定要有专门的神龛,方便拜土地。进大门的照壁上多贴钟馗头像即“馗头”,以避邪降妖,也有贴三官的。

此外,就是根据大家的需要张贴送子图、美女图、戏曲故事图。据绛州木版年画益盛成画店第四代传人薛玉发回忆,“当时在绛州地界最吃得开的、卖得最好的就是《麒麟送子》和《天仙送子》系列的作品。”说明绛州民众期盼生育、怀揣多子多福的信念。

明末以后,木版年画中出现了不少《闺房教子》《历代名贤图》《劝学篇》《廿四孝》等社会不同阶层争相抢购的作品。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到,不仅求财有道,靠诚靠义,如果想要天长地久,就必须培养好下一代,教育子女、拥德成才,这类作品多贴于室内。 《钟馗》

正月初二,是嫁女回娘家,夫婿同行,女婿给岳父家拜年的日子。新婚之年,主人家会将《回娘家》木版年画贴于门扉迎接女儿和女婿。此外,正月初二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敬财神。绛州地界多传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要在这天拜财神。财神多以文武结合的财神为主,如“上关下财”,除夕时贴于正房有水瓮的上部墙上(晋南人念“水”与“福”都为“福”),初二进行敬拜。因为古时绛州经商做买卖的人多,所以多形成一种求财求福的心理,于是这一天就变得非常重要,所谓“正月初二敬财神,买卖兴隆财源旺”。

历史悠久 绚丽绽放中

新绛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从周武王封文王第17子为郇侯,辖古绛地,已历时3 000多年。沧海桑田,在这里,根植于百姓之中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如木版年画、澄泥砚、面塑、刺绣、漆器、皮影、釉陶、彩陶等多达几十种,共同营造了绛州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绛州木版画作为绛州的民间艺术,技艺精湛,内容丰富,涉及戏曲传说、宗神信仰、吉祥画等。年画历史跨越千年,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绛州木版画最初发明是为佛教、道教刻印经书,后来逐步由宗教发展到民间,内容也随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绛州木版画不仅是中国木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西概况》一书记载:“目前已有实物证明,最迟于北宋初年在今山西新绛就有了古代雕版书。”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成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也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10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各种原因,均已停产歇业,无人继承,原有的老版基本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回娘家》

吴百锁和妻子李华看到木版年画这一新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断破坏,十分痛心,下决心挽救这一文化瑰宝,夫妻二人多次拜访薛玉发、苏停生、刘天顺、段东海等版画老艺人,学习版画传统制作工艺,搜集有关资料。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范文4

空竹声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音之一。会抖空竹的人听得懂空竹转动时那欢快的声音,用两根杆把没有生命的“竹疙瘩”变成空中飞舞的“精灵”。空竹在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里,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由来

一拐进报国寺西侧的小星胡同,一个静谧而又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儿里,随着一位老者手臂的抖动,绳上的空竹上下翻飞,发出悦耳的声音。提拉,抖抛,一会儿高过头顶,一会儿穿梭腿间,各种花样让参观者眼花缭乱,止不住地喝彩。这个小院儿,就是京城最小的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占地面积只有200平方米。这位老者,则是国家级非遗抖空竹技艺的传承人李连元。

2005年,广内街道找到了李连元,商量把地区广为流传的抖空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连元马上着手收集有关空竹的资料。从报上看到空竹制作家张国良要到大栅栏做活动,李连元不请自来,俩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相约携手把空竹技艺发扬光大。2006年申报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北京抖空竹”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李连元和张国良也分别被授予国家级非遗空竹技艺传承人和制作传承人。

为了兑现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做的承诺,广内街道作为该项目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单位,特别与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合作,在街道辖区内利用居委会办公用房改建成一座以空竹为主题的博物馆,2009年5月18日,北京首家空竹博物馆开馆。

简介

推开小院儿金字黑匾下的大红木门,迎面是精致的砖雕影壁,影壁上一个儿童玩空竹的图案栩栩如生。李连元的徒弟赵师傅介绍说,这个图案的原形是雕刻在明永乐剔红婴戏漆盘上的。

大门东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壁画。据介绍,这幅壁画原本不在展陈名单中,是一位研究空竹的专家在山西晋祠游览时无意中发现那里有一幅表现儿童抖空竹的壁画,于是他用手机拍下后传回博物馆,“克隆”后的晋祠壁画成为博物馆的“编外”藏品。

绕过影壁,是三个展厅。上房(北房)是综合展览大厅,分历史、工艺、技法三大方面展示空竹的发展演变历程、制作空竹技艺的流变及抖空竹的各种花样。博物馆专门邀请李连元带领广内街道空竹队的志愿者组成博物馆解说阵容,保证上午和下午各有两人为观众专职讲解。

四合院的西厢房是传承与保护展厅,这座展厅完整记录了广内街道办事处从建主题广场、出典籍、进校园到荣耀地参加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在传承与保护空竹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努力。

四合院的东厢房是现场演示和互动展厅,博物馆特意将制作空竹所需的小车床、工具、台案等设备搬进展厅,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空竹制作的全过程。

故事

北京空竹博物馆共收藏空竹400余件,由于空竹属于玩具,极易遗失或损毁,因此收集藏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博物馆的众多的空竹藏品中,有两件一大一小的空竹看着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原来它们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有两件空竹的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未对外展出过。空竹博物馆收藏的这对是经过故宫授权的复制品。“我们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到故宫有一对末代皇帝玩过的空竹,马上与故宫联系希望将这对空竹进行复制。”赵师傅介绍说,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故宫方面的消息,就在博物馆开馆前两周,大伙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故宫有了回应,表示同意授权空竹博物馆进行仿制。根据故宫提供的照片和资料,空竹大师张国良先生复制的这对空竹几乎以假乱真,让京城百姓第一次见到末代皇帝的玩具。

北京空竹博物馆收集藏品时,得到了许多玩家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将珍藏多年的空竹借给博物馆展示,或者干脆将空竹捐赠给了博物馆。博物馆所有藏品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有关空竹的故事。

博物馆印证空竹出现年代的最早的藏品是一件仿制的明代永乐年间剔红婴戏漆盘。当初,工作人员听说存在这样一件雕有孩童抖空竹场景的明代永乐年间漆盘,便四处寻找其下落,查阅了很多书籍,但没有找到一点信息。后来得知,这件古董现藏于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而在国内能一览其庐山真面目的方式就是台湾某博物馆馆长所著的一本收藏专著,那里面有漆盘的具体介绍和图片。后来在潘家园旧书市场意外找到了这本书,里面有漆盘的详细资料和照片。根据这些资料,工作人员找到工艺制作大师重新仿制了这件漆盘,使得观众可以在北京空竹博物馆欣赏到如此珍贵的空竹见证物。并找工匠把漆盘上的图案放大雕刻在了博物馆刚进门的影壁上。

老北京的呼声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在一个类似盘子样的圆木盘上,有一个光滑的轴。人们用两根棍儿拴上一根绳,绕在那光滑的轴上用力将其抖起。随着抖的频率加快,空竹会发出阵阵的响声。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

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一句“精灵盘丝任翻飞”,把古时宫廷女子玩耍空竹的姿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宋朝时期,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非常悠久。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抖空竹以北京、天津所产最为著名。空竹早年为宫廷,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空竹已被当作一种健身娱乐项目广泛流传开来。

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民国时期,建于明代的宣武区广安门内下斜街的都土地庙(今宣武医院院址),每月逢初三、十三和二十三日就有庙会,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时,庙会上表演和出售空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广安门内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以“抖空竹”为重要游艺活动的居民,其中不乏世家传人。

所以,抖空竹在宣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了群众最为喜爱和玩者众多的一项文体活动。广内街道成立的空竹艺术团,作为中国文化使者,曾出访澳大利亚,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等活动;广内空竹协会还在北京十八区县建立空竹健身活动站40个;宣武区还开展空竹进校园活动,全区13所中小学普及空竹文化课程,激发了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