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王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京青年王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京青年王越

北京青年王越范文1

[关键词]《定军山》; 活动照相; 戏曲电影

把《定军山》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起点,最权威的表述无疑来自《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说:“中国人尝试拍摄影片,是在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的秋天,由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即今南新华街小学原址)的丰泰照相馆摄制的”,“这部短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①。这些文字在很多中国电影史的著作以及教材中都被反复引述,进而成为一种通识乃至常识。然而,这样一个看似确凿无疑的论断实际一直遭到有关专家的质疑。1992年,陆红实在《任庆泰与首批国产片(戏曲影片)考评》一文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所载的名为《定军山》剧照的照片提出质疑。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刊登了名为《寻找中国电影的生日》一文,对关于《定军山》的种种争论及观点进行了综述。之后,在《当代电影》上,又陆续发表了王大正撰写的《关于中国电影诞生三处质疑问题的订正解析》《〈中国电影的摇篮〉四十言辨析》(上、下),黄德泉撰写的《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等论文,进一步对《定军山》的有关疑点进行考辨。概括起来,专家们对《定军山》的质疑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部影片?其二,如果真有这样一部影片,它的拍摄时间是否确实是1905年?

由于《定军山》的胶片并无存世,且《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所配的名为“谭鑫培《定军山》剧照”的照片也被证实为“戏装照”,能够直接证明《定军山》存在的影像证据缺乏,目前,能够说明《定军山》存在的具有可信度的只有一些文字资料:

一是《旧剧电影化:并非始自梅兰芳,三十年以前便已经有人拍过了》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于1938 年第 14期的《电影》周刊。文中说:“据某剧家言:当清末时,大栅栏大观楼即有电影映演,此实为北平初创电影之阶,一时耸动听闻,获利甚丰。……后又在戏台上摄有谭鑫培之《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各场面。又曾摄俞菊笙之《艳阳楼》打出手,五花八门,备极可观,曾映于吉祥戏院等处,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今此片不知落于谁手矣。”

二是许姬传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中的记载。许姬传记述了自己的老朋友吴震修曾对他说过亲眼目睹丰泰照相馆为谭鑫培拍电影的事。吴震修对他说:“光绪末年,我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书。课余,我总喜欢逛厂甸。……大约是在一个秋天,有一天我照例又晃进了琉璃厂。经过丰泰照相馆附近的一个广场,老远看见临时支着一块白布,有些人在拍照。我走到跟前一望,哪儿是拍照,简直是在拍活动电影呢。而且还是我们最崇拜的一位老艺人――谭鑫培,扎着一身黄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里的大刀花下场。旁边站的几位都是谭氏的家属和亲友们,人数并不过多。那位照相馆的老板,是个大块头,跟我很熟,他也在一旁照料一切。可惜拍得不多,一下子就算了事。后来还在‘大观楼’电影院公演过的呢。这恐怕是京戏上镜头最早的一幕吧。”②

三是参与《中国电影发展史》撰写工作的王越所写的《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电影访问追记》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影视文化》1988年的第1辑上。这篇文章记述了他采访丰泰照相馆伙计刘仲明以及当年观看过《定军山》的观众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刘仲明回忆说,老板任景丰琢磨了很长时间拍摄电影的事情,但是他对于当时运进中国的外国影片中打斗、舞蹈、亲吻等内容不感兴趣,打算拍摄新鲜题材。经过认真考虑,任景丰决定在谭鑫培过60大寿时拍一段表演。 刘仲明回忆说,当时照相馆的技师们都觉得电影是洋玩意儿,担心不会拍,任景丰鼓励他们说,电影就是“活动照相”,让他们别被洋东西吓唬住。

刘仲明对当时的很多细节记得很清楚,他回忆拍摄时的场景是“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挂上一块白色布幔”,谭鑫培就在这块布幔前表演。负责拍摄的人是刘仲伦,当时摄影机需要通过“摇”的方式来拍摄,而“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就摇完了”。刘仲明回忆说,这次拍摄持续了三天,因为只能利用太阳光拍摄,每天只能拍摄很短时间。在第二天拍摄时,刘仲伦因为只顾看戏忘了摇机器,导致两卷胶片报废,任景丰又赶紧让刘仲明去祁罗孚洋行买了十卷胶片备用。最终拍下的是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里“请缨”“舞刀”“交锋”三个场面。

这三段资料似乎从不同的来源证实了确有《定军山》的存在,但是又都在细节上存有一些问题。第一个资料中“据某剧家言”无法证实具体出处,有道听途说之嫌,而且说在戏台上拍摄了谭鑫培的表演片段,这里提到的拍摄场地、拍摄方式与吴震修、刘仲明的回忆显然不符。第二个资料中吴震修的回忆与刘仲明的回忆倒有可相互印证之处,但是对于拍摄时间的认定二者有所不同。第三个资料中刘仲明的回忆非常生动,但是可疑之处很多。据孙建三先生的看法,刘仲明回忆中提到的摄影机大小及胶片的情况等都与1905年时的电影技术状况不同。③王大正先生发表于《当代电影》2010年第1期、第2期的论文《〈中国电影的摇篮〉四十言辨析》(上、下)对王越的这篇文章中的疑点逐个作了详细解析,指出其中确有错误及王越自己加工的成分。因此,这三段在细节上有问题的资料确实难以让人百分之百地对《定军山》的存在以及《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等论断表示信服。不过,综合来看,虽然细节有问题,但是吴震修和刘仲明的回忆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丰泰照相馆拍摄过《定军山》的基本事实,加之王越的文章中也提及曾采访三位观看过《定军山》的老人,这些老人的记述也确实是亲历者的感受,所以应该可以肯定,丰泰照相馆的确拍摄过《定军山》,但是具体拍摄时间和拍摄次数还存有不同认识。

在考证《定军山》是否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过程中,有的专家提出了最早戏曲影片究竟为何的新看法。黄德泉引证日本学者武雄所写的《开明电影中之梅兰芳春香闹学》,这篇文章发表于 1921年4月13日的《顺天时报》。根据文章中所写的“近年中国优伶照片逐渐加增各种唱片亦所在有之独至演剧之电影则虽有映出者而悉系无名之优伶毫不足惹观客之目殊属憾事”等文字指出“‘旧剧电影化’的确并非始自梅兰芳,但肯定也不是谭鑫培,而只是一些‘无名之优伶”④。根据武雄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在梅兰芳之前,确实还有一些名气较小的戏曲演员拍摄了戏曲影片,但是是否能够凭着这段文字就否定《定军山》的存在却很成问题。因为武雄1906年后便到苏州、南京等地任教习,1911年之后才由南京到北京任《顺天时报》编辑,他不知道《定军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认为,武雄的这段文字反倒侧面证明了《定军山》存在的可能性。因为按照常理推测,拍摄戏曲影片的人为了招徕观众,更愿意找名演员来演出,尤其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言,角儿的名头可说是此次冒险能够成功的惟一保障。只有在名演员拍摄戏曲影片引起轰动后,后继者跟风而上才会出现无名优伶也能拍摄电影的现象。也就是说,武雄的这段文字可能恰恰说明了《定军山》引起轰动之后若干年内跟风者不断请戏曲演员拍摄电影的现象。

虽然具体拍摄时间、地点还有异议,但是对于《定军山》拍摄现场的描述,吴震修和刘仲明的描述却有一些共同之处:一是挂白布,在空地上利用日光拍摄;二是谭鑫培作黄忠扮相,拍摄的主要是动作性场面。这些共同之处应该是《定军山》拍摄时的真实情况。《旧剧电影化:并非始自梅兰芳,三十年以前便已经有人拍过了》中所记述的“在戏台上摄有谭鑫培之《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各场面”是错误的。

《定军山》的拍摄方式同当时摄影器材的局限性有关,也同当时拍摄者的观念有关。在刘仲明的回忆中,任景丰花了很多心思琢磨当时的洋影戏片,当他决定要自制一部电影时,他对技师们用了“活动照相”这一个术语来进行解释。刘仲明回忆说:“任老板又说,咱们自个儿弄点新戏怎么样?那个姓孙的技师说,那洋玩意儿,咱们怕不会弄。任老板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⑤

“活动照相”这个说法不可能是刘仲明这个当年还是十多岁的小孩自己编出来的,而只可能出自任景丰这个经营照相馆多年、熟悉照相技术,头脑又非常精明的生意人。王大正先生也持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活动照相’绝对是出自任氏之口,这也是当时他对电影的准确提法。”⑥王大正先生指出,作为北京著名的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的想法全是从“照相”二字出发。在照相刚出现时,他认为照相要比画像超前,于是他建立了北京第一家照相馆。光绪末年,北京照相馆的竞争非常激烈,任景丰考虑到“活动照相”又要比“静止照相”超前,于是抢在他人之前尝试“活动照相”。正是出于生意人的危机意识,任景丰注意到了当时还很新鲜的洋影戏。经过一番琢磨,他认为电影同照相的原理并无二致,不过是能把对象的活动也拍摄下来而已,于是便提出了“活动照相”这样一个深入浅出的概念。不难想象,与任老板同样熟悉照相技术的丰泰照相馆技师们在听到这样一个术语后肯定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原本陌生的洋玩意与自己手中天天干的活计差不多,难怪听到任老板此语的人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

从“活动照相”这个术语来看,任景丰对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影的理解抓住了两个关键之处:

第一,电影如同照相一样能够复原事物的物质表象。早期影片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就是日常生活片段的真实纪录,任景丰通过对洋影戏的观察发现了电影与照相的这个共同点。

第二,电影胜于照相的地方在于能拍摄下对象之“活动”。早期影片特别强调对运动事物的表现,如跳舞、骑自行车、相互追逐等,任景丰对这一点观察得非常敏锐,因此他特别突出“活动”二字,并在拍摄《定军山》时选择了舞刀、交锋等富于动作性的片段。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活动照相”这一术语与《定军山》拍摄片段的契合也说明了《定军山》存在的真实性。不过,黄德泉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当时电影还处于无声阶段,拍出的戏曲电影只有画面,没有声音。而北方人通常重唱而轻做,他们也喜欢把“看戏”说成“听戏”。⑦因此,丰泰照相馆拍的电影很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任景丰也不可能去做这赔本的生意。他由此否认《定军山》的存在。但是他的这个看法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任景丰尝试拍电影并不是为了挣戏迷的钱,而是出于一个有远见的照相馆老板对静止照相未来有可能被活动照相所取代的担忧,这种担忧并不是没道理的,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人像画被照相取代的过程。而且中国人拍摄电影当时绝对是件稀罕事情,《定军山》拍好后,吸引的并不只是戏迷,还有更多对电影感兴趣的好奇者。当时中国人看洋影戏中的“亲嘴、踢屁股”已经没意思了,请谭鑫培来做主角,比拍别的题材更有保障,这恰恰体现了任景丰精明的“生意经”。

从另一个方面看,“活动照相”这一术语也体现了任景丰认识上的局限性。他是从照相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因而在拍摄中还受着照相的很大限制。据吴震修、刘仲明的回忆,《定军山》的拍摄现场是露天的空地,挂上一块白布幔作背景,谭鑫培就在白布幔前表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显然同静止照相的拍摄方式更为相近,而不同于后来的戏曲舞台纪录片。在清末的一些老照片尤其是戏装照里,我们都会看到被摄者背后挂着一块白色布幔或放置着一块白色背景板,其目的是突出被摄主体,《定军山》拍摄时挂起的白布幔,所起的作用应当也是如此。这也意味着,任景丰对电影的理解还比较简单,他想拍摄的影片其实更接近于谭鑫培的“戏装照”,只不过这个“戏装照”是活动的而已。任景丰并没有打算拍摄谭鑫培舞台演出时的实际情形,否则在拍摄现场挂上的就该是谭鑫培舞台演出的“守旧”而非白布幔了。

在舞台演出现场进行拍摄固然超出了当时摄影机的技术条件,但是从这块“白布幔”来说,《定军山》反映的还是任景丰从照相角度出发形成的电影观念。王大正先生也注意到了“白布幔”的特殊之处,不过他认为:“有了白色布幔,就不是舞台纪录片、新闻纪实片,而是定位在戏曲艺术片。”⑧这个看法显然有些过于拔高《定军山》了,任景丰当时对戏曲电影的认识还不可能自觉到这个程度。对此,弘石也认为任景丰 “还只是停留在给戏曲演出‘照相’的阶段――将胶片仅仅作为复现、纪录的手段,而远未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艺术创造;同时,也很难说这些短片的摄制,在当时已经有了多少明确的美学追求”⑨。这个看法更符合真实情况。除《定军山》外,其他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片段如《青石山》《白水滩》《金钱豹》等均不存世,但由《定军山》可想见,白布幔在这些影片中依然存在,它反映了当时任景丰对电影认识的局限性。

就戏曲电影理论发展而言,不论《定军山》是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任景丰所提出的“活动照相”这一术语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代表着中国最早尝试戏曲电影拍摄的实践者对电影以及戏曲电影的认识。这一认识注意到电影与照相纪实的共同特性,又指出电影长于表现运动的优点。不过,这一认识也受到静止照相惯性的限制,难以进一步开拓出“舞台纪录片”和“戏曲艺术片”这两个维度。因此,反映在实践上,丰泰照相馆的戏曲片段拍摄只可能是昙花一现的短暂历史。

注释:

① 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1963年2月第一版,1981年10月第二版,第13、14页。

②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另见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第89-90页。

③ 参见《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寻找中国电影的生日》一文中孙建三先生的观点。

④⑦ 黄德泉:《戏曲电影〈定军山〉之由来与演变》,《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⑤ 王越:《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电影访问追记》,《影视文化》,1988年第1辑。

⑥⑧ 王大正:《〈中国电影的摇篮〉四十言辨析》(上),《当代电影》,2010年第1期。

北京青年王越范文2

2007年10月14日,乒乓球男子世界杯决赛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打响,重现雅典奥运会一幕,王皓对垒先后冲破了马琳、王励勤“双保险”防线的韩国人柳承敏。主教练刘国梁面授机宜,王皓痛击对手复仇成功并一举夺冠,之前作为北京奥运会预演的世界杯团体赛,刘国梁也率领弟子们捧杯,捍卫了国球荣誉。

刘国梁刚刚长吁了一口气,第一时间就收到了远在新加坡执教的哥哥刘国栋的电话:“祝贺你带领王皓‘复仇’成功,我知道雅典是你心头永远的痛,希望你北京奥运会上也当‘双冠王’!”刘国梁笑着说:“你带的新加坡队上升势头很猛,2008年让我们一起努力!”至亲手足情深,事业携手并进,中国乒坛的“兄弟连”一起“亮剑”,成为世界乒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时刻国栋支撑国梁

国栋、国梁从小跟着父亲――新乡体委乒乓球教练刘占胜练球,哥俩暗暗较劲。河南少儿比赛刘国栋蝉联单打冠军,刘国梁连续两年输给哥哥屈居亚军。刘国梁输得多却并不服气,两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倔劲一上来拿弹弓互相射击,把邻居家玻璃打碎了好几块。

刘占胜没收弹弓,出人意料却没批评:“不服输很好,打球就要有这股劲。但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你们应该一起提高,一起得世界冠军!”

小哥俩加强配合、“一致对外”的出色表现引起八一队注意。但刘国栋已被河南队要走,刘国梁随时可能上调,八一方面立即下手,给10岁的刘国梁发了入伍通知书。

刘国梁入选国家青年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练起“直板横打”的新技术。1992年成都公开赛,16岁的刘国梁一鸣惊人,横扫诸多国外名将、强手,“直板横打”搞得对方晕头转向。刘国栋却历经沉浮,从河南转会到八一队,想离弟弟近些好彼此照应。没想到刘国梁上调,而自己由于打法限制一直徘徊在国家队边缘,从原来领先一步落到了后面。

没多久国家队找到刘国栋,问他是否愿意到女队给邓亚萍等人当陪练。刘国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己没希望参加世界大赛,帮女队员也是做贡献;更重要的是,父亲制订的世界冠军计划自己没戏了,在弟弟身边能帮他向冠军冲击。

刘国梁用心苦练,刘国栋甘心当起弟弟的“生活助理”。每次外出比赛回来,刘国梁带给哥哥的“礼物”就是积攒下来的一大箱脏衣服,40多件短袖衫,刘国栋洗到半夜,把整个房间都挂满了。刘国梁运动量大,肚子饿得快,刘国栋再晚都给弟弟弄来夜宵。同屋的孔令辉无比羡慕:“国梁,你有这样的哥哥真幸福!”有了哥哥的支持,刘国梁实力快速提升,1994年世界杯,刘国梁作为头号主力率队获得冠军,并当选最佳球员。

亚特兰大奥运会名额限报4人,最后一个名额由刘国梁和丁松竞争。心理压力过大的刘国梁状态很不好,有段日子碰谁输谁,背到极点。一家报纸声称,蔡振华接受采访说他小船不堪重载,刘国梁顿觉五雷轰顶,前途一片迷茫。

刘国栋心急火燎,拼命想办法帮弟弟调整状态,可刘国梁上场就是没感觉。刘国栋简直急疯了,两人脾气都变得特别暴躁,都看对方不顺眼。刘国栋忍着性子跟弟弟谈话,刚一说哪不好,刘国梁立即跟哥哥急了。气头上刘国栋一脚把床踹了个窟窿,甩下一句话扬长而去:“我不信蔡指导会说那话,机会要自己把握,只有懦夫才回避!”

刘国梁被“小船不堪重载”深深刺痛,也被哥哥的痛骂浇醒,激起前所未有的斗志,凭借努力终于搭上了奥运末班车。

刘国梁和孔令辉联手拿下双打金牌,又打进单打决赛,对手是彼此知根知底的老大哥王涛。最不愿碰队友的刘国梁心里又犯嘀咕,刘国栋了解弟弟的心思,打电话只说了两句:其他都别想,到了场上放开打!

放开手脚的刘国梁把单打金牌挂到胸前,成就“双冠王”。看着领奖台上直乐的弟弟,刘国栋热泪不止。一回到北京,刘国梁就摘下金牌迫不及待地戴到哥哥脖子上:“你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咱们的梦想实现了,颁奖仪式现在开始!”刘国梁边说边哼起颁奖进行曲,刘国栋看着郑重其事的弟弟,鼻子不禁酸了。

手足深情同舟共济

如日中天的刘国梁很快又捧起世界杯男单冠军奖杯,刘国栋很兴奋:弟弟只要再拿到世乒赛冠军,就将成就获得所有大赛冠军的“大满贯”。

1997年曼彻斯特世锦赛,刘国梁团体赛打得刺激过瘾,过早进入状态消耗很多体力,单打时心有余力不足,提前被淘汰。刘国栋很遗憾,刘国梁却很想得开,半开玩笑地说:“体力、耐力是我的弱势,哪天团体跟单项分开比就好了。”两年后由于北约轰炸南联盟,国际乒联把团体赛和单项赛分开,原定贝尔格莱德的比赛改在荷兰埃因霍温举行。刘国栋立即给刘国梁打电话:“机会来了!”

刘国梁“大满贯”的念头被熊熊点燃,经过几场马拉松式的艰苦比赛,决赛先输后赢3:2战胜马琳夺冠。刘国栋看着近乎虚脱的弟弟,情不自禁攥紧拳头,激动和感慨一齐涌上:“好小子,你真的完成了一项属于自己的创举!”

刘国栋为弟弟庆祝,但没多久却感觉弟弟变得怪怪的:刘国梁刻意压抑“大满贯”的喜悦,后面比赛打得稀里糊涂,输了很多不该输的球。刘国栋总感觉弟弟似乎有意躲着自己,提到有关话题不是岔开话头,就是仓促敷衍过去。

刘国栋悄悄了解得知:刘国梁突然接到国际乒联通知,说他世乒赛上尿样检测超标,怀疑他使用了兴奋剂。刘国栋边“责怪”边为弟弟打气:“兄弟齐心,合力断金,咱们携手实现世界冠军、金牌梦想,难道暂时这道坎还跨不过去?调查一定会还你个清白!”

为了证明弟弟的清白,刘国栋陪在弟弟身边,做刘国梁的贴身“保镖”。为了配合调查,刘国梁要保持身体状态与世锦赛时的高强度、高压力一致,训练每天要练到精疲力尽,还要严格控制饮水,不能睡太长时间。刘国梁嘴上不断脱皮,瘦了整整两圈。刘国栋看着受尽折磨的弟弟,心里同样倍受煎熬,但还要狠下心让刘国梁控制。刘国栋亲手为弟弟做饭,刘国梁吃的、喝的都要经过他事先的严密检查。

经过3个月追踪调查,国际乒联终于为刘国梁洗清冤屈,刘国梁的超标是自源性的,是自身内分泌的结果,与违禁药物无关。

难捱的灰暗日子终于过去,感受着亲情温暖的刘国梁也更关心起哥哥。刘国栋做过一阵生意也炒过股票,但折腾了两年也没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定位。刘国梁知道哥哥心里放不下乒乓球,特意拽刘国栋看乒超联赛“散心”。几场球看下来,刘国栋忽然有了感觉:“比赛办得很热闹,场面很大,如果能在里面做点事挺好的。”刘国梁看着哥哥满脸微笑:“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你应该回到乒乓球。”刘国栋顿时豁然开朗,明白了弟弟的一片苦心。

碰巧打进超级联赛的湖北队找不到赞助,刘国梁赶紧找哥哥商量,刘国栋雄心被刺激起来,不过为花费又犯起踌躇。刘国梁了解哥哥要强的脾气,把存折塞到哥哥手里,生怕伤害了哥哥的自尊心故意说:“这笔启动资金就当‘借’给你的,还有,我把名字一块借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干!”

刘国梁通过朋友牵线帮哥哥和球队联系主场,为了方便刘国栋工作,把自己心爱的宝马车专门给哥哥开。在弟弟支持下刘国栋加倍努力,带着不被看好的球队成功保级。实力雄厚的陕西电力集团看中球队,提出买断和合办两种方案,刘国栋毫不犹豫选择合办,坦诚地说:“把国梁俱乐部卖了,感觉像卖掉亲生孩子一样。”

2003年法国世乒赛中国男乒成绩不理想,丢掉分量最重的男单金牌,仅仅一个月后,6月22日乒羽中心做出惊人决定:27岁的刘国梁出任国家男队主教练。

刘国栋特地给弟弟鼓劲:“好好干,我们都是你的坚强后盾!”刘国梁接手队伍不到100天,就带领状态一直徘徊的马琳取得突破,获得世界杯男单冠军。刘国栋祝贺弟弟出手不凡,刘国梁淡淡一笑:“明年有世乒赛和奥运会,硬仗都在后头呢。”

兄弟一起“亮剑”奥运

2004年雅典奥运会,意气风发的刘国梁遭遇重挫,被寄予厚望的王皓输给韩国异军突起的柳承敏,男单金牌旁落。刘国栋看到刘国梁眼中闪过的遗憾,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刘国梁见哥哥难受,心里不是滋味,反而安慰起刘国栋:“放心,我一定会把这块金牌夺回来!”

2005年上海世乒赛,刘国梁率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中国队囊括全部冠军,男单包揽冠亚军,重新证明了自己。刘国栋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2005赛季,刘国栋带领陕西银河国梁队一路绝尘,夺得联赛冠军,短短3年实现球队由升班马到冠军的惊人飞跃。刘国梁打电话特地向哥哥道喜:“你这可是带着‘国梁’实现了‘三级跳’啊!”刘国栋也谈笑风生地幽了一默:“当初借你的钱都还清了,不过一直没付过利息,这个冠军就当‘红利’吧!”

乒超联赛开始前,刘国栋收到新加坡乒协的邀请函,新加坡方面希望他担任新加坡队主帅,带领球队冲击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国栋心思活动了,刘国梁特别支持哥哥:“出去锻炼一下是好事,这是个机会也是个平台。”

刘国栋正式出任新加坡乒乓球队主教练,乒超联赛开幕后,只能两地辗转,带陕西队打完联赛立即飞回新加坡。刘国梁知道哥哥两边工作压力都很大,有意采取“冷处理”,给刘国栋打电话故意逗哥哥:“怎么样,‘夹心饼干’滋味不好受吧?坚持才会胜利!”刘国栋心领神会,弟弟用的是自己当初用过的激将法。

在弟弟不断激励下,刘国栋不但率陕西队成功实现联赛“三连冠”,带领的新加坡女队更走势凌厉,上升迅猛,男队的高宁则成为2007年“世界进步最快球员”。

北京青年王越范文3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81―03

近几年来,在县城公办学校和城市私立学校优越的教学条件及教职工待遇的吸引下,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师资力量日趋薄弱,教学质量大幅下降,引发了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热,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缺乏,大量教学资源闲置。与之相反,由于农村“移民学生”不断加入,城里学校学生人满为患,七八十人乃至百余人挤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上课。导致校舍、仪器等硬件设施紧缺,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农村学生“移民”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农村教学资源的浪费,城市教学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一些贫困农民子弟无法“移民”,厌学情绪滋长,辍学率逐年上升,“普九”达标几乎成为纸上谈兵。

一、河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与城市教师相比,河北省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学历达标,实际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在农村教师的构成中,既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有前几年职业高中与中等师范学校联办的中师(中专)毕业的,也有通过转干渠道消化过来的,还有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通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虽然学历表面上达标,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因此而同步提高。

(二)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在农村学校。相当一些教师二次获得学历都不是本人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业。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都选择了容易通过的中文、政教、历史等文科专业,使得农村教师教非所学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所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乡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教唱几首流行歌曲就是音乐课,胡乱涂鸦就是美术课,做几节广播体操就是体育课了,学生学了几年英语连A、B、C都读不准,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其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有的教师由于无法胜任学科的教学,干脆将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等课改为语文、数学课,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三)农村教师待遇低,条件艰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低下,很多地方没有落实农村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多,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另外,住房问题也是农村教师的一大难点,80%的乡镇学校和教学点未能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新的工资制度实行后,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同级同类教师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部分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流向县城学校;部分偏远艰苦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向中心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有部分小学骨干教师流向初中;有部分教师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学校。

(四)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农村教师一方面渴望得到培训,另一方面又不参加或抵制培训,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培训费用较高,负担重。教育部提出培训费“三个一点”,即财政拨一点,学校出一点,个人负担一点,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却只有个人一点。教师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本人承担,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农村学校在实行“一费制”改革后,学校预算外收入大大减少,连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支付教师的培训费用。“两免一补”由于有的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培训经费的支出,大多数农村学校只能采取“校本培训”的方式,即由学校派出一两名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他们回来后再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二是教师培训任务难以落实。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定编定岗,教学工作量加大。教师离岗参加培训或者进修学习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教师培训安排在节假日,又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无暇休息和处理必要的家务,工学矛盾、休学矛盾都十分突出。这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三是培训基地建设落后,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承担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任务的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县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水平落后,难以实现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

(五)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不但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尚未落实兑现,与公务员工资改革不同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积极性,而且硬件设备也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有些学校教师没有基本的备课办公场所,有的学校仅有的宿办合一房,也是两名教师挤在一起,不利于办公和教师的正常生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不到位,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短缺,设备维护、设备更新的资金比较紧,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展开。

(六)农村学校难以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只是局限在校内组织开展,有成果的很少。在初中尚有些学校偶尔为之,中心小学、完小及教学点就无从谈起了。这些学校既缺乏学科带头人,经费又严重不足。因此,学校的教研活动只能作为校内的一种日常检查手段,如每周二组织教师以科目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检查笔记等,离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相去甚远。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资料欠缺,信息不畅通,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青年教师成长缓慢,老年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鉴于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培育机制建设有待深化等诸多问题已明显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师待遇

尽快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待遇,落实农村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待遇。在教育经费

的安排上,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重点加强农村薄弱中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个地区建立规范、完善的“三险一金”制度,并将这部分财政补贴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之中,及时、足额划入教师个人账户,以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全面改善农村中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义务教育法》(修正案)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因此,依法推进农村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工作标准全额列入预算。缩小城乡差别,提高福利待遇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物质基础。

(二)实行岗位管理,严格考评制度

首先,加强农村教师的岗位管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编制和设置岗位。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农村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其次,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应该对教师的品德、思想、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工作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

第一,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城市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不仅能够帮助和带动当地教师提高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有力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和缺编学校支教的制度,大力推进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师支教时间应在1年以上,并将这种支教作为晋升职称和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城市地区可以行政区为单位,农村地区以县为单位交流师资。第二,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在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制度的同时,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并尽快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学习的制度,既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同时又缓解了农村地区合格师资不足和师资素质较低的问题。第三,采取措施,鼓励、吸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任教。研究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将不胜任教师岗位的教师调整出教师岗位。同时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素质、能力不合格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实行城乡统一待遇标准、周转房制度、城市落户制度等措施,凡是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者,由政府偿还其本科就读期间的学习费用。在保证他们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

(四)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

为防止农村优秀教师流失,建议出台相应的制度法规加以规范管理。针对农村优秀教师被城镇学校无偿吸引走,加重农村教师队伍紧缺特别是合格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地用补偿金再聘用其他合格教师,或者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以保护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五)教师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所谓针对性,就是培养教师的上课能力和上课技术。所谓实效性,就是选择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更应该突出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期培训机制,让教师在长期的培训中得到提高,不要“以考代培”,培训教师不要试图“速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循环、反复的过程。无论培训形式、内容还是培训方式,都要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培训者应是课堂一线的专家,教师都喜欢一线专家的培训。一个脱离课堂的“专家”培训只能是苍白的培训,所以,教师的培训,应建立课堂一线专家培训机制。另外,也要对培训规模进行改革,如果能以一乡或一校为培训单位效果一定更好。记得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培训和推广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培训模式。当年掌握这种方法的人很多,这种培训方式教师都感兴趣,因为教师可以和专家面对面对话,解决和发现了不少教学中的问题,最为直接的是教师可以从专家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精髓,从中领略到专家的“真功夫”。这种培训少记忆多思考,培训内容不考教师,教师没有精神负担和“以考代培”的心理压力,大家都放得开。这种不以一次考试或发一个培训结业证就终结培训的方法,值得上级在制定教育培训战略时予以考虑。

教师培训要走出一条大胆的新路子,制定规划让每个教师在一定年限内或分期分批都能到高等学校进修,这样的培训一定会是非常理想而有效果的。所以,只有建立教师脱产进修制度,保障教师进修的机会,才能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对教师的培训,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企图让一线教师把理论水平提得有多高,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达到的,对教师的要求,正如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一样,那种修“冬青”的方法只能说明方法简单,必须改革。那种人人都能写出论文的想法更是只能迫使教师通过“变通”的办法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培训要多一点实际。

教师培训,应该突出对青年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下的教师的培训规划,内容方面也应侧重于上课能力的提高上。教学理论上变培训为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成长的一揽子计划,有明确的长期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和培训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显现培养效果。

必须增加培养经费。可以说培养经费是教师培养的一个瓶颈,不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培养就只能是口头上的计划,计划只不过是一些让人心动的词汇。所以,加强对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投入是教师培训、培养的又一个关键点。相应的,也要选好培养人头,实行经费与人头对应的方法,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

(六)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农村教育发展全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省、市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统筹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并监督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其管理职能。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要纳入全省教育督导范围,并将其结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业绩的重要依据与指标。

三、结语

笔者相信,建立在对河北省农村教师队伍现状的描述和追本溯源的分析基础上的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一定能够对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笔者也相信,有上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尽快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宏,学校教育科研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320―321.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1―182.

[3]王琳燕,论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4):32―33.

[4]庞丽娟,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6,(5):6―7.

[5]朱嘉慧,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