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州园林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州园林课件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1

一种错误倾向是“伪资源”泛滥,例如我曾听了一位当地名师上的《苏州园林》一课,从上课开始,就以美观的画面展示苏州园林的美,让人耳目为之一新,问题是随着课堂的逐步深入,他的视频或图画资料越来越多,甚至连苏州园林的门、窗、油漆色彩、其他园林与苏州园林对比图都一一呈现出来,教师始终在忙碌着课件的操作,画面的切换。这是典型的脱离文本上阅读课的情形。他的课也许可以得到学生的一时认可(因为热闹、新鲜、直观),但实际上是难以上出阅读课本身更重要更精髓的精彩来,像文本解析、句段关联、语言揣摩、欣赏审美等。无限制扩容课件,无限制拓展文本外延(可导致过度阐述的那种),都属于这种倾向,可以说,浪费了时间,违背了规律,脱离了实际,换来了学生的动、课堂的活、形式的美、交流的欢,代价太大了,得不偿失。

另一种错误倾向是阅读课教学不能充分地运用语文学习手段,造成学生眼高手低或心手不一。听、说、读、写、思是学习语文必须调动的几种手段,几种手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预设融合几种训练形式的目标,然而有些老师存在一种偏见,那就是引导好学生读通文本,理解透彻,有欣赏的眼光,形成有个性的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老师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启示挨着一个启示,把学生的思想磨得敏锐而锋利,阅读课蜕变为思想课,而且要“闪思”。文本成为思想的底托和道具,但整个课堂或失之读得潦草,或失之说得敷衍,或失之写得粗糙,使得课堂教学一边倒,“思”的孤军深入,常常让学生眼高手低,眼高口低,或心手不一,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埋下隐患。

还有一种错误倾向是对文本的“超级个性解读”。有些老师拿过文本在手,一旦不符合个人胃口或价值取向,就开始发表个人的见解,不顾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不管编者的思想意图,不看学生的表现反应,一味表现自己的思想超前性、震撼性、穿越性,对文本肆意妄言歪曲,把阅读课上成文学评论课、历史批判课、艺术审美课,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惘然无得从而导致学生对文选课(即作品阅读课)的失望,对老师的疏远。同时,“超级个性解读”还往往造成老师上课的意识流形态,脱离文本,脱离目标,把语文教学撵到死胡同。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途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多元化的特点为教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新而广阔的平台,数字信息技术融合了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构建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平台和硬件条件。初中语文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读、写、记、背、考模式,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为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因此,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活泼、真实、多元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极有必要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作为一门融合文字、语言、文化、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本应当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然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引导下,语文课变成了单调死板的以识字、辨词、断句、课文分析等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让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充分感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进行语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学生对文中的场景不再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变成了直观的印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满足,学习效果在极深刻的印象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

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常收集的都是国内外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描写风景、场景、人物内心表达的文字,许多场景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而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充分满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情境,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描述、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一文时,学生或许对文章描述的主人翁的感情难以理解,或许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好的视频资料,如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亡国之殇、失家之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之后,教师通过影片与文章的结合,理顺文章脉络,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和表达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教学场景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的描写,许多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因此在阅读或背诵课文的时候,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没有直观的印象,对课本的文字描述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初中课文中叶圣陶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描写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用形象而准确的文字描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篇文章的本意是通过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描述,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然而许多学生从未见过苏州园林,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对苏州园林的美一无所知,因此对文字描述的意境也难以体会。而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苏州园林的图片,并用幻灯片制作成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真实场景,包括亭台楼榭、花鸟虫鱼、曲径假山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再把图片与教材中的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文字的魅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

诚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现在有很多教师认为,课件用得越多,课堂效果就越好,甚至是满堂演示。其实,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要有板书、分析、讲解,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朗读、思考、讨论、练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过多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在讲授《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诗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比课件录音中的范读更能打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比人机互动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对课文的品读。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一定要适度。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应用,包括校园网络课堂的利用、文学爱好者交流群等等。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数字校园,2011(12).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3

关键词:班班通技术;初中语文教学;优化

班班通技术是集图文、声音、影像于一w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将其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将抽象的语言文化具象化,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吸引学生的兴趣,提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与此同时,为防止教师和学生对于班班通技术过度依赖,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班班通,促进教学。

1利用班班通技术的直观性和视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在所有的课程中处于较为微妙的地位:一方面,语文身为我国母语,学生有着良好的语言基础,在理解和使用上较为轻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对母语熟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挑战性,加上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远远不如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班班通技术解决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班班通技术是集图文、声音、影像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既可以提供真人朗诵的音频指导,又能够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将文章内容具体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多次提及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并且突出在苏州园林的细节描写如假山、池沼、树木以及结构的设计上。虽然作者描绘的非常细致,让人向往,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够采用读教材的方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致,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自然不高。然而,运用班班通技术可以为学生直观的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2结合教材内容,巧用班班通资源

班班通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flas、音频、文字信息等,这些教学资源该如何选用,应该选用其中的一种或是几种都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做出决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授教材的对象,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和学生两方便因素:①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初中期的学生性格活泼,上课较容易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个别学生性格较内向,不爱发言等。对于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新鲜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设置小任务,使他们养成爱发言的习惯等;②考虑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件中要重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应该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例如,《陋室铭》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古文作品,文章通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对于这类文章,使用图片或者视频资源很明显不太恰当,因为文章重点不在于写景,但是教师可以采用音频来指导学生进行古文朗诵。此外,在教授《荷塘月色》文章时,教师可以才用将现代歌曲《荷塘月色》穿插在整个课件之中,增强学生的带入感。班班通技术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灵活运用这种先进手段,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学习效率的作用。

3合理利用班班通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包括课题的引入、讲解、练习和延伸等,教师可通过合理应用班班通达到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课题引入可采用图片、话题引导等方式,使导入更加自然合理。新知识的讲解需要充分利用班班通技术的辅助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通过全方面的教材重点和教材难点的解说,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运用班班通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调节课堂氛围,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上台表演,在活跃了课堂氛围之后向学生提出几个新的问题。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提高了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4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班班通技术只是一种技术,其辅助作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够过分依赖于班班通,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将课件资料与教材的文字信息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班班通技术的应用不代表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教师从传统的“念教材”变成了“念课件”,那么教学的实质就没有改变。教师在应用班班通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教师应尽量少说话,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多说、多学习、多谈论,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4

一、创设语言描述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

许多教者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钻研不深等原因,致使新课的引入直白,甚至连简单的语言引入都没有而直接板书课题,教学生字新词。这样不仅不能吸引住学生,反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于课文之外的状态。为改变与优化导入方式,我根据新课内容,采用语言描述等方法来激活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而使新课伊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进行描述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到了苏州这个风景如画的古城,首先从哪儿看起呢?那就是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园林以其独有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天下。所以民间还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而苏州园林又有上百处之多,如何才能体验出苏州园林的美呢?你们可别担心,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苏州园林》会教给大家方法的。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中去,亲身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特色吧!”学生在我的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下,带着向往之情,进入了《苏州园林》。

二、创设课文的故事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我们教者多采用自主与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这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然而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长期机械地采取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但学生兴趣不浓,而且极有可能使合作学习成为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如何才能优化这一教学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呢?为此,我抓住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采取让学生上台表演等形式来优化学生自主合作这一教学情境,从而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如《核舟记》一文,生动具体地描述了核舟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文字等,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如何让学生既体验到核舟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说明文的特色?我在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让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段分组合作表演。学生听说要表演,个个情绪高涨。经过自由组合与急协商,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头三人,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尾两舟子,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表演船尾居右的舟子抠脚丫痛快呼叫状,让学生个个捧腹大笑。这样既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爱上了文言文。

三、创设课文的景物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一些语文教师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途径来共同探讨。这种方法也是值得倡导的。但注意教学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其结果往往以无果而告终。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因为学生自己能理解的或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通过自主合作加以解决了,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全班一起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优化这一探究教学情境,提高探究效果,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辅助教学,展示课文景物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说明顺序,尤其是十幅大浮雕的时空顺序,由于学生都没有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更谈不上知道十幅大浮雕的具体空间分布及其浮雕内容。课前我就预计到这一学情。为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说明顺序这一理解难点,我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即课文的说明顺序制作课件,对小碑座尤其是大碑座的四周及其浮雕内容逐一进行展示,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习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教学魅力 教学资源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基本是教材、教参、练习册与投影相结合,利用手写投影片展示习题,进行课堂反馈,课下安排给学生背诵的内容,让学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即可。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很难得到提升,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弊端逐步显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开拓思维方式,提高应用技能。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过程的实施上例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几点做法。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

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地位的改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孟子〉二章》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上网查询、工具书查询、同学之间的讨论、搜集生活课程资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查阅孟子的简介,详细查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确定一个主持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发言人,负责本组查阅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小组交流过程中,组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色。

三、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利用班级博客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庭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最可爱的人,并把自己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6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2、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是否轻松、舒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4、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