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影视作品 艺术语言 传统文化 语言教学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承担语言传播的任务,又要承担文化传播的任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前重点集中在高级阶段,然而文化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注重从初级阶段就培养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初级汉语学习者虽然语言能力较差却往往对中国文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热爱,我们应该重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寻找正确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有效地运用到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趁热打铁”,在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文化输入,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汉语,而且有利于形成汉学思维和培养学习兴趣。
一、影视、语言、文化及文化教学
影视艺术作品是将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用语言和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使观众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影视艺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结合,它既如时间艺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如空间艺术,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影视作品获得来自不同手段、不同方式的表现能力。影视艺术作品通过人物造型、光影、色彩以及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主题情感,来达到阐述哲理、引起共鸣的效果。影视作品因其再现性、符号性、特有的“在场感”、直观性,以及由光影结合产生的画面感和冲击力对观众造成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影视画面并不是现实的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被人赋予了意义的现实。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影视作品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语言的限制,文化教学的开展比较困难,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影视作品,特别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短片作品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短片的形式相较中长片更能适应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取的影片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影片太长,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影片中而混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达不到汉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汉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词汇量较少,如果影片的长度过长,学生会听不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短片影视作品有动画、真人、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形式,例如《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动画系列――小太极》这样连续剧形式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艺术作品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到图像、画面、故事情节、人物的行为中,并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表达出来,增加了文化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内容上主题明确、简单生动,每集时间适中,教育性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法应该在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利用影视、多媒体、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手段,促进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促进留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在语言课堂中加入影视作品可以使留学生在影视所营造的轻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中国文化。
二、影视作品在初级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一)《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原因
《东方小故事》是一个以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一些反映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著名人物和故事为蓝本进行的真人拍摄的系列小故事,分为古代、近现代两部分,故事内容涉及近现代部分主要有黄炎培教女、华罗庚看店、廖仲恺住店、胡文虎教子、郁达夫买鞋、吴蕴初训子、陈嘉庚迁坟、关天培木匣、左宗棠办厂、王统照赠诗等共50集;古代部分有华佗学医、孔子拜师、黄香温席、闻鸡起舞、岳母刺字、举人以廉、邹忌照镜、触龙说后、刘娥罢殿、事难两全等共200集。每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人的一生中应当具备的真善美品质,激励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语动画廊》则以动画手法解说成语的教育片,成语故事涉及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塞翁失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守株待兔、绕梁三日、愚公移山、自相矛盾、鹊巢鸠占、狼狈为奸等中国常见的成语故事。卡通形象生动可爱,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每个成语的出处及教育意义,使观众易于领会。
这类的影视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近现代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哲理观,它们集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精神风貌等。
(二)《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1.影片时长
《东方小故事》和《成语动画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片的代表,每集影片的时长控制在3-10分钟之间,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不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完整的情节却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日积月累,有利于留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
2.影片内容
此类教育片在我国面向的观众群体多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因此语言大都简洁精练、语法规范、通俗易懂且配音严格、标准、专业、发音清晰、语速适中,留学生容易听懂方便模仿学习,角色生动、活泼、鲜明,留学生可进行模仿表演练习,锻炼其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符合初级对外汉语教学针对性、精炼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结语
影视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中国传统影视教育片是培养国内青少年儿童人格、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将这类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文化教学,有效利用其吸引观众注意力、视觉冲击力、生动性、色彩性、传播性、教育性等功能,寓教于乐,在享受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同时,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2000.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趣教学 应用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情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的生动活泼,进而达到高效完成教学的目的。
一、情趣教学方法的概述
所谓情趣教学法,顾名思义,情趣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采取多样化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入到教学当中,进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新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情趣教学的应用实践
按照情趣教学的教学原则,为了充分发挥情趣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对情趣教学有详细的了解以及对情趣教学的应用技巧有熟练度掌握。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学校应用情趣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具体从引入故事法、操作教具法、巧设悬念法、以及课堂表演法这四个方法对情趣教学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引入故事法
由于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对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一个有关数学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对近似数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数学教授华罗庚用0.84元钱买酒与饼的小故事;在讲对数应用时,可以引入印度的皇帝给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赏赐麦粒的故事;在讲解有关无理数的来源时,可以引入帕金斯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这些具有神奇数学色彩的小故事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在课堂进行到中途,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的时候,利用引入故事的方法来增加教学的课堂情趣是极具效果的,及时教师没有准备现成的数学故事,也可以发挥联想与想象恰当的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如此一来,数学课堂就会变得妙趣横生。
2.操作教具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恰当的使用数学教具,教具不但可以向学生形象直观的讲解知识,而且对于课堂情趣的创造也有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下雪的冬天,数学老师摇着一把扇子走上讲台,学生们就会纷纷感到好奇,老师就在讲解与扇形有关的计算知识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扇子给吸引;教师在讲解多米诺骨牌原理时,可以带一副麻将进教师,学生会对老师的麻将提出疑问,会想难道老师要教我们玩麻将?当老师将麻将一块块把放在讲桌上讲解多米诺骨牌知识时,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3.巧设悬念法
总所周知,悬念作为一种心理的机制,其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作用是强烈而持续的,悬念会让人想不通也猜不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使其思维的活跃,记忆深刻,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的设置悬念,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一级增强课堂情趣气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设置悬念是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悬念的开头与结尾做好科学的处理。既不能由于悬念设计的太“悬”,挫伤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不能设计的太过平淡,不能够起到良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效果。
4.课堂表演法
在进行教学课堂情趣创造过程中,课堂表演作为其中最具戏剧性的方法效果显著。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依赖自身的衣着、语调的抑扬顿挫、板书的流畅优美、积极鼓励的夸奖以及恰当的幽默是讲台极具舞台的色彩。讲台作为教学中的大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导演,而学生作为小演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进行自我的展示,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讲解与讨论,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数学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应该有趣的因素,吸引学生最大程度的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教育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情趣教学法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学的课堂效率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情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充分利用引入故事法、操作教具法、巧设悬念法、以及课堂表演法等情趣教学法,而且要对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家益.让教学活动真正“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0(08).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积极性就越高。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抽象的内容,越需要教师用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可以激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丰富想象,也能够促使人积极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当前,课改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传统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课改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问题。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必须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才有主动探求的意识和愿望。因此,我认为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才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立体几何起始课,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6根火柴首尾连接,最多能构成几个正三角形?
这个问题使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探索、研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语言生动幽默,引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果。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便会收到好的教学效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用学生较为熟悉、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诱惑力的语言,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培养兴趣
数学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老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辅助,计算机的运用给中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五、讲述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喜欢听故事,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令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以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场白”,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是老师讲一些数学课外知识。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杨辉三角,费马猜想,华罗庚摸球试验等,通过这些小故事,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造使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一方面对学生的提问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认真倾听,耐心细致地回答,尽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提问给予肯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需要教师多总结规律,发现其内在特点,精炼成自己的语言,再传授给学生,这对巩固学生数学兴趣很有帮助。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繁多的公式、定理,学生记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单纯地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记错。老师若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编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乐于接受,记忆牢固,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指导练习时注重探索解题技巧,通过巧题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适当的语言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开朗.数学美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4.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4
一、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营造良好的数学阅读氛围,可以让阅读的意识渗入学生的心底。例如我在教室里的墙报上开创一块数学墙报,墙报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内容有“知识园”“趣味园”“故事园”“思考”“想一想”“智慧的火炬”“数学园地”“数学之窗”“数学苗圃”等,我把这些板块分小组承包给学生,让学生把阅读中认为重要的,需要注意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些学习的小经验都记在小卡片上,再贴在这里;或者轮流制作一些小卡片贴在这里,每张小卡片上都写上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大家一起来动动脑筋,几天后卡片小主人再公布正确答案;或者把阅读中搜集到的有趣的数学故事,都放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平台,起到互相欣赏,互相鞭策,互相激励的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下,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慢慢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与生共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美国最佳教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出“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他认为“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为了做好学生走进书籍世界的引路人,我经常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认真地阅读。买新书了,我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我的书橱里又多了几个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孩子们的转变也深深地影响了父母。不少家长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种阅读方式——亲子共读。我在班里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将自己心爱的读物带到教室,班级图书角的书是动态的,新书被不断地带来,而学生阅读过的“旧书”则被定时清理出来,由学生带回去或者捐给希望小学。学生在早读课背完一定的内容就拿出课外书读,做完作业也拿出书看,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更是学生徜徉书海最快乐的时光。
三、结合课堂,体验阅读乐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与课外读物有联系的因素,许多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经过老师有选择地引入课堂,使之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数学阅读材料呈现在课堂上:讲一点开头、讲一个小故事、讲一点精彩的内容等,然后介绍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开展讲数学故事、趣味题竞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教师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学完后,我给学生讲了阿拉伯民间故事“分羊遗嘱”的故事开头,面对学生急切求知的心情,我向学生推荐了《数学趣味故事》。简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学习了质数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许多学生觉得不过瘾,课后查阅了资料、上网获取更多信息。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我向学生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名人的故事,以这些名家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的行为。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5
关键词:数学故事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教学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引入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数、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生活,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从中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心智。
一、为什么要引用故事
1.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作用之大,而故事就是很好的兴趣载体。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本以为“孙悟空分大饼”这个故事太老掉牙,不太会引发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时苦于找不到新颖的材料,只好以这个故事导入新课。“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拾到一个大饼,孙悟空把这个大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得一份。可猪八戒有意见,他要得两份。孙悟空机灵一动就把大饼平均分成八份,给了猪八戒两份。猪八戒真的多吃了吗?”没想到这个让数学老师觉得老掉牙的故事在学生听来竟是那么的吸引人。学生听了故事后来了劲,个个积极思考,带着好奇心被我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故事可以启发联想,促进理解
事实上,教材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只要我们老师稍稍改动一下,就可以借助故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学生们听后,立刻就被这只不屈不饶的蜗牛感动了,开始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
3.故事可以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
故事是美丽的,它打开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揭开了数学的美丽色彩。故事是神奇的,它是挖掘学生探究潜能的良好途径,刺激学生不断创新的有利手段。一个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传统数学经典故事或事件,融入要解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无穷的思维乐趣。如:在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数学概念后,我介绍了古时候的人们在没有通用的货币的情况下,通常是用自家有的东西向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如果4个番薯可以换2个大萝卜、8个大萝卜可以换2斤米、2只鸡可以换10斤米,现在,有一位大爷,他有1只鸡,4个大萝卜,可换取……学生对这一故事题感到非常新鲜,趣味盎然,纷纷开动脑筋,推算解答。后来,我还欣喜地发现,课后,学生自己改变交换的条件,编辑情境故事题,互相传阅解答,学得更有新意了。
二、什么时候引用故事
1.课前运用,引人入胜
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说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2.课内运用,妙趣无穷
引入故事进行数学教学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都需要,也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运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以确保是否需要,该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效果才是最优的。
(1)课始运用,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将激起学生对整节课的兴致。故事是儿童非常喜欢听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效的故事情境将比精心设计的游戏导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有趣的等量代换”时,课始用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画面:“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孩子们被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接着问:“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吗?谁能说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我刚说完,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这个既形象具体又有趣奇妙的故事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聆听故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思考的阶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中运用,排忧解难
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把故事穿插于数学教学中,这有利于解除学生对数字的枯燥感和解题的烦躁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化解难点,突出重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学生在理解小数点时经常犯迷糊,以前我即使手把手教,还是有学生差错不断。有一次脆讲了一个《小数点大闹数学王国》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零国王过生日,小数点前来贺喜,但零国王对这个小东西瞧不上眼。小数点很生气,便把数字王国的秩序搞得一塌糊涂。一位大臣对零国王说:“只有您能降服小数点,秩序就井然了。因为,小数点站到整数前面,会把整数变小;只有站在您这个数的前面,不会发生变化。因为0.0仍然等于零呀”……这个故事讲了约5分钟,但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学生对小数点的印象加深了,也知道了小数点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后就很少有学生再犯小数点的错误。
(3)课末运用,乐学不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是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数学习题并不感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时候,数学故事能再度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让学生在故事中巩固新知,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在“可能性”一课快结束前的几分钟,我讲述了古代经典的智慧故事《聪明的犯人》:“古时候,有个国王做事优柔寡断,每次在处死囚犯时,要请神来作最后的决定。‘神’用两张纸,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抽签。有一个文官受人陷害,被判死刑,他的仇人一心想让他死,偷偷地把‘生’换成了‘死’,这样一来,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就一定得死。临刑前一天,犯人的好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犯人想了一夜没睡着,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法官让他抽签,犯人抽出一张,立刻把纸条吞到肚子里。就这样,犯人逃过了一死。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解题欲望,既理解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阐述、使用、把握数学语言的能力。
3.课外运用,回味无穷
2002年8月,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仅四字:“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越来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融进生活,融进活动。而数学故事旨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美丽的,为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搭建平台。数学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运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时,往往布置大量的习题训练,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试想把枯燥无味的作业改用看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肯定不再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是一种兴趣,一种快乐。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运用的方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找数学故事,编数学故事,把数学故事写进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让数学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孩子们会惊讶它的美丽,惊讶它的神奇莫侧,惊讶它的包罗万象,惊讶它的“好玩”。
华罗庚的小故事范文6
1.充分利用教材融入德育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大部分德育内容并不是显性的,而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融入教学中.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学“圆”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当时被称为“祖率”,比西方发明早几百年;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它是我国西周数学家最早发现的,这比欧美国家早近五百年.建国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为国家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恩格斯曾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教师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揭示,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教学正负整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等,都可以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可以渗透质变、量变规律;教学换元、消元转化等方法时,可以渗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再次进行审美教育.别林斯基曾说:“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可见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在用的数学教材形式活泼、图案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体现着对称美,公式a+a+a+a=4a体现着简洁美.数学美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它是沟通智育与德育的桥梁.
2.结合教学过程融入德育
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合作学习等.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密切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教学“概率”时,单靠教师口头讲授是难以起到作用的,教师可以用跳水比赛为例,列出中国选手比赛中的胜负情况,让学生总结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计算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冠军的概率.这样,枯燥乏味的概率课成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除了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德育,在教学内容中也要不失时机地融入德育.如教学“圆”时,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不仅是对称的,而且体现着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把无数的、分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完美的大家庭.教学各类函数图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这好比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崎岖,有时平坦,要时刻保持冷静的人生态度,经受人生的考验.另外,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用事实说话,效果会更好.有一道题:某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9小时,问: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个小时?学生做完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自己帮助父母做家务,需要多少时间?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做家务的艰辛.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德育训练.
3.精心创设情境融入德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去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给融入德育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途径.德育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数学信息情景化、数学问题故事化等进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当前世界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有效地保护动物,我们需要知道某种动物的数量.现在让你估计某片树林中大熊猫的数量,你能用什么方法呢?这样的问题中蕴含着德育,学生进行估算时,自然地接受了生态环境教育.
4.利用数学活动融入德育
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把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因为课外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大课堂.如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情况,计算出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制作成统计图表,然后再分析垃圾袋的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另外,还可以举行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首先是潜移默化原则.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因素大都是隐性的,所以渗透德育应以潜移默化为主,避免空洞的说教.其次是持之以恒原则.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持之以恒.最后是因材施教原则.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区别对待.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挖掘德育因素,避免生搬硬套,误入形式主义.
2.数学中融入德育要兼顾课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