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鸦少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鸦少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鸦少年

寒鸦少年范文1

2、唯一

3、冷眸

4、一如既往的固执

5、废物

6、陌年微凉

7、轻语

8、華燈初上

9、温柔°

10、很久很旧

11、Alone°苏辞ご

12、你别来我无恙

13、嘿嘿嘿

14、南街旧人

15、智障

16、独闯女儿国

17、月落星辰

18、寒鸦少年

19、瑾颜

20、簡單陪絆

21、清染

22、钢铁男神

23、腻碍

24、萿詘騎壵颩範

25、恋恋风尘.

26、少女秘密

27、娇吟.

28、嘴边的樱桃汁

寒鸦少年范文2

关键词:卡夫卡;村上春树;隐喻;战争;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2-01

《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力作,被评为其代表作之一。然而,曲折晦涩的主题,象征隐喻的运用,使这部作品极其难懂。实际上,在这部作品的名字里作者已经地给出了线索,那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一、“乌鸦”及其隐喻

“延异”一词是“解构主义之父”雅克・德里达在单词“差异”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既指时间上的差异,又指空间上的延宕,强调任何一个在场的同时也就是它的缺席。弗兰茨・卡夫卡这样说过:“我是一只很不象样的鸟,我是一只寒鸦――只卡夫卡鸟”。在村上春树的标题中,卡夫卡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因为标题中固然是有“卡夫卡”的,但指的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卡夫卡少年,而非作家卡夫卡。然而,这个标题毕竟有“卡夫卡”,并且小说主人公对卡夫卡的小说做了评论,也就是说,在村上春树的力邀之下,卡夫卡不得不在场了。同时,在村上的这部小说里,叫乌鸦的少年被反复不断地提及,卡夫卡又属于一种在场的不在场,因为“叫乌鸦”显然是指涉卡夫卡,可这仍然是村上笔下的卡夫卡,而并非真正的卡夫卡。

日本人自古视乌鸦为灵鸟,可根据其叫声占卜吉凶,小说中“叫乌鸦的少年”也确实有先知的作用,他不时地对将发生的事发出一些预言。村上春树认为,现实有时就如小说一般给人以荒诞、混乱、无序之感。但世界仍旧存在着必然性,就像小说中时时显现的预言或隐喻。日本的国土上寒鸦并不多见,所以村上春树也许从一开始就对卡夫卡有某种“误读”。

二、战争反思

弗兰茨・卡夫卡亲历了一战,对战争给人类心灵上留下的戕害,进行了反思,他说“哪里也没有旨在结束战争的战争”,这是一种明确的反战态度,因为一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村上春树对于战争的态度跟卡夫卡是一致的,阿道夫・艾希曼这个法西斯军官的形象,仿佛就是脱胎于《在流放地》中的那个无比崇拜和眷恋行刑机器的军官。二战虽已过去,但在村上眼里,它的阴霾从未从人们的心头退去,那些难以言说的忧郁成为压在心头的重负。

《在流放地》中,行刑机器通过将罪行刺在犯人的皮肤上来行刑, “犯罪者”没有辩解的权利,无论犯下什么程度的“罪行”,惩罚的结果都是死。当军官试图把“要公正”几个字刺在身上时,机器毁灭了,这意味着公正并不存在。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本质的讽刺。军队介入了“小学生集体昏迷事件”的调查之中,调查极其详细和严格,然而这却极其讽刺,军队是战争的主体,悲剧的制造者究竟在追究谁的责任呢。最后,调查不了了之,这和“流放地”的军官的结局何其相似。我们不妨说,这里村上春树对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做了很好地继承和解读。

三、孤独与自由

卡夫卡和村上春树都将主体“内向性”作为重要主题来表现,关键在于他们都感觉到了人类的孤独。弗兰茨・卡夫卡的孤独体验来自无数个二律背反的集合体: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作为一个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白领职员,他不属于资产阶级;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却又不愿意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致朋友蜜伦娜的信中他说:“(我)没有祖国,因此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经常想着如何去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造一个祖国。”孤独使人备受折磨,孤独也会使人产生迷恋,卡夫卡说过“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标,是对我的巨大诱惑”,孤独是卡夫卡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

村上春树也是一个偏爱深入心灵深处的作家,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内在世界。弗兰茨・卡夫卡曾说自己是个死胡同,一生都被封闭在一个小圆圈里,村上则对孤独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人们总是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进得很深很深。而在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卡夫卡的孤独是带着恐惧和不安的,村上透露出对人类的一种信心和乐观。从另一层面来说,卡夫卡对于孤独的感受是客观的,他在孤独中所达到的境界是常人所没有勇气抵达的;村上的孤独观有着乐观甚至温和的色彩,对现代人来说,有着安慰和疗愈的作用。

创作来自于对自由的渴望,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受,也是通往自由必不可少的路途。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勇于在孤独的沙漠里跋涉出来。“具有真正的、耐久的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这是一切生命自由的根本条件。……是不断地通过斗争去争取的对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态度。有了这个条件,人就能自由。”卡夫卡的这段话,几乎可以作为《海边的卡夫卡》这部作品的一个指导思想。

寒鸦少年范文3

——题记

时光流逝,当我读懂梦里花落多少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守在窗旁,望着凄凄黄花满地堆积发愣,憔悴损。

花自飘零水自流?

小楼又东风,梧桐兼细雨,乍暖还寒,笑里低低语,一代名人,竟是如此,识破秋风非秋来,得知寒鸦弄此意,莫笑,唯哭,笑己多情必自负,夏末秋初,多少泪。随随尘埃飘逝,多少恨,沉没流年,一幕屏风一片花,骗风流才子许多。

东风停,西风起,催衬梧桐落。明月愁,夜涩蒙,无语上西楼,摸不透云层,摘不到星辰,深院静,小庭暗,寂寞梧桐点点滴滴,锁深秋,世间万物多面,但我只见挑花依依笑。歌星红自歌迷狂,作家名自抄袭美,。谁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人生在世贪得虚荣,而背诚信,试问名人良心何在?多情自是多沾惹,何必怨恨,何必为此伤心?花莫凋零而残败,消得人比黄花瘦为何?一个潇洒的少年,守在年轮,抛下青春的年华,只为敬佩君,而你,郭敬明,而你,却将一颗纯洁少年的心推进万丈深渊。

你,无愧岁月对你的赞叹吗?

谁怜憔悴更飘零

为什么,花凋零了,还要埋没尘土,叶枯黄了,还要飘落半空?人世坎坷,数不尽。安意如,我总把你跟海伦。凯乐相题并论,而你却频频伤害我,人世虚荣真的让人垂涎得不折手段?没了深秋又寒冬,西风留憔悴,雁已去,凄凉不去,残窗染旧黄,那弯明月镶在灰空,暗淡微薄,照不亮败乱不堪的那几根残枝。徘徊,徘徊于昔时的小楼,拾一片落叶,落叶绝不会因为自己干枯而用金灿掩饰自己,是绸黄,一种自然的美。风拐走手中的落叶,望着落叶,越飘越远,越飘越高,最终消失在这凡尘,。他应该像嫦娥一样,飘向美丽的月宫,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是实在,造就了他,让他梦想成真。

是当时惘然还是一时冲动,是被虚荣蒙了眼,还是……人生,有众多选择,而你为何选择抄袭?

你,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寒鸦少年范文4

关键词:秦观;词;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如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又如其《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化用《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可以明显看出,化用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其词作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秦观词作中大量的化用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词的抒情特性,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秦观词的化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用后的句子甚至比前人名声更大,流传度更高。

一、秦观词化用的量化分析

考据徐培均先生的《秦观词集》及《秦观诗词文选评》收录的96篇作品的初步分析,秦观化用前人诗词文语句共有88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显而易见。其最常用的是以下诗人的诗句,其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诗11处,化用杜牧诗11处,化用白居易诗9处,化用杜甫诗8处,化用李贺诗6处,化用韩诗3处,化用韩愈诗2处,化用张籍、李白、李煜、刘禹锡、韩愈诗各2处,化用温庭筠、李煜、李Z、刘孝绰、戴叔伦、郑谷、徐夤、李益、谭用之、僧齐己、罗隐、高蟾、吴融、王绩、陆龟蒙、杜秋娘、刘方平、杜荀鹤诗1处,化用非唐代诗人化用柳永诗5处,欧阳修诗2处,化用苏轼诗2处,曹植、陶潜诗各1处。

据统计,可以初步看出,秦观化用前人诗句和其对唐代诗歌的自然传承有关,其化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运用唐宋作家作品词句比例较高。据《秦观词集》中96首词统计,化用唐朝诗人作品的词共有77处,占据80.2%,除了本身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外,北宋人对词采有一种“花间尊前”的观念,即景作诗,创作态度中也带有即兴的态度,缺乏锤炼精神,因此多用前人的作品入词,信手拈来或稍作更易变化,以此为创作的佳法,以诗入词,大小词人皆不例外,且成为普遍现象。

二化用李商隐、杜甫作品最多。秦、李二人际遇相似,政治失意与情感之路的坎坷使两位诗人都具有一颗敏感多情的心、一种忧郁内敛的气质,清人周济所谓都将身世之感打入,且李商隐的作品的忧患意识及创伤精神更使秦观的文学作品呈现“以悲为美”的风格和相似的价值取向。其次,秦李二人创作背景也相似,唐末诗坛普遍追随李、杜诗风,更受李贺“瑰奇美丽”诗风的影响,李商隐的无题诗作品的词化,受到秦观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追捧与效仿,所以在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缔造方面秦观词多处受李商隐影响。

三化用杜牧作品较多。吴乔《围炉诗话》:“杜牧诗,维绝句最多风调……”杜牧一身中属绝句成就最高,其豪健俊爽的风格与清奇绮丽的诗风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秦观词中,也大量化用了杜牧诗句片段。杜牧对宋词的影响体现在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

四化用白居易作品较多。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最重要的是其语言特色通俗易懂,浅显亲近,对后世颇有影响。在秦观词中反映岭南生活的作品中,充溢类似的身世之感、贬谪之慨、异乡之悲。

二、秦观词化用的类型

秦观的化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容和形式:

(一)按内容可分为“正面化用”和“反面化用”

正面化用即在内容上与前人所表达内容一致,在类似的心境下,抒发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受求同思维的影响,化用历史中前人的词句为己用,自然流畅。正化的手法在秦观词里有大量的运用。

例如:“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满庭芳》)化用杜甫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谴怀》)此词作于初冬时节的会稽城外,作者与心爱的歌姬话别至黄昏,为表爱情的忠贞,悄悄解下香囊与罗带赠予彼此,知晓自己终要离开,空负对方一腔深情,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当他读到杜甫梦扬州所做的《谴怀》诗时,自然化用其名句增其抑郁情绪。

“玉笼金斗,时熨沉香。”(《沁园春》)化用李商隐“轻寒水省夜,金斗熨沉香。”(《效徐陵体赠更衣》)李商[词中描绘的华美的室内景象,熏炉上罩以华美笼子,炉内放着熨斗,压着燃烧的沉香,秦观化用词句意在营造意中人手执熏香,朦胧美好的

意境。

反面化用即所表达的内容与化用内容相反,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人表达的相悖,处于求异的思维。

例如:“翡翠侧身窥渌酒,蜻蜓偷眼避红妆。”(《游鉴湖》)化用了杜甫的诗句“蜜蜂蝴蝶生性情,偷眼蜻蜓避伯芳。”(《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当时作者在越州省大父承议公及叔父秦定。此诗所写是作者游湖所见。化用二句特写局部之景,色彩明丽映衬,神态逼真传神。翡翠鸟也被美酒所陶醉,侧身窥视着绿色的清酒;蜻蜓也被美女所吸引,偷偷看着歌女美丽的红妆。写诗人看到落花引起的悲戚情节。蜻蜓偶然穿花飞过,本想偷眼观看一番桃花的,可是猝然间看到了凶恶的伯劳鸟,只好匆匆飞走。饱经沧桑的成年人,可以把它看做悲情人生的写照。人的一生,可能有过绮色的梦想与朦胧的情怀,但是,一切美好的事情,总是会遭遇种种的阻挠,难以如愿,往往只能在绝望和孤独中老去。同样是描写“蜻蜓偷眼”的 意象,一种是对美的陶醉,一种是对美的绝望,意义截然相反,秦观词化用新奇妥帖。

“此处便令君睡足,何须云梦泽南州。”(《睡足轩二首》)化用了杜牧的“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忆齐安郡》》)杜牧诗作于黄州,谓黄州地僻而不能施展其才华。秦观反用其意以自嘲。说睡足轩就让人梦游一生了,何必再到当年楚王游猎的云梦泽去周游一番呢?是说在此处便可快乐度过一生,何必一定要入仕施展抱负呢?

(二)按形式可分为“明化”和“暗化”

明化是指直接化用前人的诗词句,句子的相似程度高,表达含义也相近。

例如:“小槽春酒滴珠红”(《江城子》)化用李贺“小槽酒滴真珠红”(《将进酒》);“毕竟不成眠,鸦啼今井寒。”(《菩萨蛮》)化用柳永“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忆帝京》);“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远访西极。”(《雨中花》)化用杜甫“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

与明化相对应的是暗化,即化用前人诗句不露痕迹,如果读者并不熟悉前人诗作的情况下阅读相关秦观词无法清晰地辨别是否使用了化用。

例如:“水剪双眸点绛唇。”(《南乡子》)化用了李贺的“一双瞳人翦秋水。”(《唐儿歌》);“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迎春乐》)化用了韩的“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残春旅舍》);“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丑奴儿》)化用了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长恨歌》);“蜜脾香少,触处蜂忙。”(《沁园春》)化用了李商隐的“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三、秦观词化用的方法

(一)原句化用法

原句化用即把前人的作品照搬过来为己用。

“天际识归舟。”(《望海潮》)化用谢眺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州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化用叶梦得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避暑录话》);“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南乡子》)化用罗隐的“若教解语能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临江仙》)化用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

(二)取词摘句法

取词摘句即摘取原句中的个别词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原句用词的基础上增添或缩减词句,达到独特的带有个人风格的佳句。

1.增句

“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鼓笛慢》)化用柳永的“不把雕鞍锁”(《定风波》)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字。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木兰花》)化用《史记q淳于髡传》中“日暮酒阑,合尊促坐。”;“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千秋岁》)化用南朝江淹“日暮碧云合”(《拟休上人怨别》);“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浣溪沙》)化用李商[的“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王。”(《席上赠人》)

2.减句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望海潮》)化用张籍的“梅市人何在,兰亭水尚流。”(《送李评事游越》);“长记误随车”(《望海潮》)化用韩愈的“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嘲少年》);“倚危亭,恨如芳草。”(《八六子》)化用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烟浪远,暮云重。”(《江城子》)化用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花影乱,莺声碎。”(《千秋岁》)化用杜苟鹤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三)词句重组法

词句重组即打乱原句字词的排序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表达的意义相似或相同。

例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虞美人》)化用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虞美人》)化用杜牧的“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如梦令》)化用李Z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浣溪沙》);“晓岸柳,微风吹残酒。”(《御街行》)化用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四、秦观词化用的审美效果

(一)蕴藉含蓄,寄情悠远

秦观词多咏美人芳草,离愁别恨,大量化用使其意境悠远,婉转低回,颇有游丝荡空,春水萦溪的艺术效果[1]。如其作品《如梦令其三》:“楼外残阳红满,春入柳条将半。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其中“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其离愁别绪比原句更深一层次,意境开阔,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创造自如,融合无间

秦观擅于融合化用古人诗句,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晁补之赞曰:“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后两句本之于隋炀帝诗,清贺贻孙说:“寒鸦,流水,炀帝以五言划为两景,少游用长短句错落,与斜阳外三景合为一景,遂如一幅佳图。此乃点化之神。”说明秦观词的化用极富创造性。

(三)工于用典,涉猎广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秦观的用典撷取典故广泛,既师其意,尚能于故中求新,更能令其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好比“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如《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 “琼枝玉树”的典故本出自《世说新语q容止》:“魏明帝使用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2]比喻人物风采之美,秦观在此处用典,用“琼枝”二句,怀念昔日联骖同游之乐,与当时创作背景中苏轼“乌台诗案”产生对比,以今日之恨衬昔日之乐,增其抑郁。再如其作《鹊桥仙》化用牛女二星于每年七夕渡过辽阔银河相会的典故表达对爱情的赞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洁心志,从情感体验上来说,与当时科举失利的秦观相吻合。此处灵活化用典故,赋予其新的意义,化用自然巧妙。

参考文献:

寒鸦少年范文5

放飞希望 跨越发展

新安职高创办于1982年,迄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原名新安县农业高中,1985年学校迁址磁涧寒鸦,占地20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专业以种养为主,有教师20余人,学生100余人。时任校长张新年,坚守阵地,带领师生摸爬滚打,学校规模呈上升势头。1987年更名为新安县职业高中,先后在铁门王乔洞、磁涧寒鸦办学,1999年迁址新安县新城区。2002年被评为省重点职业高中,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0月,顺利通过全国首批改革发展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审。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校地257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现有教职工496人,目前拥有学历教育在校生7033人;专业班103个,培训学员2000余人,总人数9000余人。拥有一批省、市学科带头人,学校规模大、标准高,是新安县教育的亮点,对外的窗口。学校实行分部管理,拥有机电技术部、信息技术部、培训就业部、国贸服装部、艺术部等7个部,涵盖三大产业共16个专业。学校师资与实验实训实力雄厚,高考连创佳绩:职业类对口高考连续13年居洛阳市第一,艺术类高考连续11年位居洛阳市第一,普通类高考连续6年荣获洛阳市高考优胜单位;近年来该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在2012年河南省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大赛中,该校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园艺专业学生王欢欢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农业类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学校相继获得“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示范单位”、“国家艺术教育特色单位”、“教育部‘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设施基本完善,教学手段先进,拥有校园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学生电视台、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等设施。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渐积淀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校魂、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该校的办学思想和成绩进行了采访报道。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新安职高“河南名校”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 不断彰显

新安职高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有一位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校长。具备丰富的一线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付小平校长,深知教学改革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始终坚持把追求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以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术,顺利就业服务社会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他明确提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度提高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突出专业课,强化主干课,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使特色模式成就职业教育辉煌。

付小平校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锐意创新,大胆教改,严于律己,乐于奉献,以身作则,倡导“进步就是成功,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先进办学理念,得到社会一致认可。他曾先后荣获“全国职业学校优秀校长”、“中国教育学会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省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省教学研究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他带领校领导班子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实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核心。

近年来,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德育活动不断丰富,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该校的名师队伍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敬业爱岗、勤奋进取的教师团队。美术专业教师廖春安创造“廖春安奇迹”,班级本科上线人数达100%;旅游专业班主任陈新民始终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十几年如一日创造了“陈新民奇迹”,班级本科上线人数连年攀升;音乐专业教师张振峰荣获“首批洛阳市名师”称号。这几位老师只是学校优秀教师中的一员,像他们一样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在该校还有很多。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构建了新安职高的和谐校园;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才提升了新安职高的形象声誉;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创造了新安职高喜人的业绩。我们为新安职高拥有这样的优秀教师而骄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教师的责任重大而艰辛,他们为学生的成长耕耘在三尺讲台,在学校这块育人的沃土上,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心血,用博大的胸怀引领着莘莘学子健康成长。

学校秉承“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校训,坚持“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有名”的办学目标,以“进步就是成功”为办学理念。让每一位教师树立自信,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立,让每一个学生走向自强,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收获幸福。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愿望。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的办学模式,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种行业技术培训;开办新通驾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就业基地。目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不少同学已经被提升为班组长或主管领导等,月薪达2500~5000元,良好的就业前景使新安职高招生非常火爆。目前,新安职高已经成为河南省几所中等职校队伍中向万人迈进的迅速发展的一匹黑马。

顺时而兴 展望明天

万里青云展开路,待鲲鹏奋搏。今年新安职高的工作目标是:完成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目标任务,职业类对口高考保持全省第一,艺术类高考保持全市第一,普通类保持洛阳市高考优胜奖;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德育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培训模式走向成熟,就业实现安全化、规范化、精品化;实现两个两千:驾校培训两千人,其他培训两千人;各类就业安置500人,其中对口就业200人。

管理目标: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现代化。

创建目标: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功。

重点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初高中发展联动机制,深化“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德育教育,推行内化师德、全员德育;打造“村校结合,专业产业对接”的特色培训模式;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师培训全员化、制度化、常态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现深度对接;孝道教育、书法教育、五色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师生技能竞赛常规化、大众化;继续搞好学校文化建设。

寒鸦少年范文6

关键词:中国;韩国;戴望舒;郑芝溶;现代诗;故乡;乌托邦

一、故乡和乌托邦

“乌托邦(Utopia)”一词来源于英国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516年的著作《乌托邦》,他把乌托邦勾勒成自由平等,没有罪恶和不公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在希腊语中的读音在“不存在的地方”和“美好的地方”之间含糊不清,也许它在暗示着,“不存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美好的地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万物时刻都在运动和变化,故乡也不例外。我们离开故乡那一刻起,我们收获了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却永远失去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故乡。于是,故乡变成了“不存在的地方”。其实,“故乡”一词中的“故”字已然暗示了“对家乡的失去”。“失乡”的现代诗人们只好依靠书写回忆的方式来实现精神和情感上的还乡。作为生命形式,回忆构成了诗人的体验方式;作为艺术形式,回忆成为构成了乡愁书写的主要表达形式,在文本中承载着基本的结构和美学功能。[1]有趣的是,回忆中的故乡大都不再是它真实的样子,而是被美化成“美好的地方”,也就成为了前面我们所说的“乌托邦”。

故乡的乌托邦化现象在1920,30年的中韩现代诗中不乏出现,这一文学现象不仅反映着动荡时期两国现代诗人的故乡意识,还暗示着时代背景和都市生存环境对诗人故乡意识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戴望舒<村姑>和郑芝溶<乡愁>的故乡乌托邦化现象的分析来考察两国现代诗人的故乡意识,并对这种故乡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一番探讨。

二、<村姑>和<乡愁>的故乡乌托邦化

戴望舒(1905.3.5.-1950.2.28.)和郑芝溶(1902.5.15.-1950.9)分别是中韩两国1930年代现代主义诗派的代表,虽然两位诗人都很注重西方文学理论的接受,但是作为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长大的东方人,在诗歌创作中,他们始终没能完全摆脱文学传统的影响。以“故乡”或者“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就说明了这一点。

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

提着她的蚀着青苔的水桶;

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而她的心是在泉边的柳树下。

这姑娘会静静地走到她的旧屋下,

那在一棵百年的冬青树荫下的旧屋,

而当她想到在泉边吻她的少年,

她会微笑着,抿着她的嘴唇。

她将走到那古旧的木屋边,

她将在那里惊散一群正在啄食的瓦雀;

她将静静地走到厨房里,

又静静地将木桶放在干刍边。

她将帮她的母亲造饭;

而从田间回来的父亲将坐在门槛上抽烟,

她将给猪圈里的猪喂食,

又将可爱的鸡赶进它们的窠里去。

在暮色中吃晚饭的时候,

她的父亲谈着今年的收成,

或许他会说到她的女儿的婚嫁,

而她便将羞怯地低下头去。

她的母亲或许会说她的懒惰,

(她打水的迟延就是一个好例子,)

但是她会不听到这些话,

因为她在想着那有点鲁莽的少年。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村姑>是他于1931年创作的诗,艾青形容它是“一幅生动的江南风俗画”。全诗更像是一部清新朴实的乡村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温婉的乡村少女在柳树下的泉边打水,遇上了她爱慕的少年,还被少年亲吻了一下,这可让情窦初开的少女春心荡漾,害羞不已。从回家的路上,到回家帮母亲做饭,喂猪,赶鸡,再到吃晚饭,她无时无刻不在回想着那个鲁莽的少年,也不断回味着他给的那个吻。诗人在描绘水乡的人和景时,将自己的构思和语言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他叠用了多个“静静地”,先给诠释笼罩上一层静谧柔和的气氛,让“百年的冬青树荫下的旧屋”,“啄食的瓦雀”很好地融入到这气氛中,又很巧妙地运用“将”和“会”这两个时态动词贯穿全诗,仿佛诗中的一切只是不是真实发生,而是诗人在想象,在策划。诗人让全诗的情节循序渐进,自然展开,同时又在读者和画面之间撒下一道轻纱,让人扑朔迷离,犹如隔雾观花。[2]尽管如此,透过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纯洁的爱恋,读者依旧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真正想要传达的情感,那便是诗人对故乡风土民情的热爱和留恋。

考虑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故乡不该是这般乌托邦的景象。所以,这首诗在学术界备受争议,甚至在1980年代初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凡尼评价该诗如“镀上安闲静谧色彩的农村景象,根本不像生活在一个存在压迫与剥削的社会”,康咏秋则认为“社会生活有很多面,不能要求所有的文学作品只能反映阶级斗争这一面”。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诗人将记忆中的故乡过分美化,即故乡的乌托邦化现象是不可争议的事实。193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是军阀统治下的农村及农村式的城镇,延续着数千年传统农业文明;另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占据下的租界──上海作为一个病态的现代都市,引进了西方的资本模式和生活方式。于是,都市风景和田园乡愁成了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两大诗学主题,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抗与逃避,是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恐惧和反击,书写乡愁为诗人逃避都市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向着广阔田野东端的尽头

诉说着古老故事的小溪缓缓流淌着,

长着花斑的黄牛

在落日余晖的金光里懒洋洋地叫唤着,

──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

火炉里的灰烬已凉

空荡荡的田地里夜风驱赶着马儿

抵挡不住浅浅困意的老父亲

将草枕头撑在脑后打起了盹儿,

──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

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我的心

眷恋着蓝天放射的光芒

为了找寻曾经随意射出去的箭靶

全身被从草中的露水打湿,

──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

犹如传说中大海上夜晚起舞的波纹

黑色辫发飞扬的小妹和

我那朴实无华,也不怎么漂亮的

光着脚走过四季的妻子

她们顶着炎热的大太阳弯腰拾着落穗,

──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

天空中寥落的星

向着神秘的城移动,

寒鸦凄叫着飞过的屋顶,

围坐在昏暗火光下轻声细语的地方,

──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

1918年,16岁的郑芝溶离开故乡来到京城求学,目睹了大城市的繁华,也感受到了来自城市的疏离感,这不由地让他思念起故乡。他于1923年写下了<乡愁>,这首诗就是根据他儿时对故乡的回忆而创作的。

不算“叫我怎么忍心将这地方遗忘在梦里”这一句,全诗一共由五联组成。诗的第一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比恬静和谐的田园牧歌图:一个被小溪环绕着的村庄,农田一望无际,劳作了一天的黄牛在落日余晖下懒洋洋地休息着。这可以算是当时朝鲜典型的农村景象。诗的第二联是诗人对老父亲的回忆,也许是劳作了一天太累了,父亲在火炉旁打起了盹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炉火已烧尽,我们丝毫觉不到冷意,这是因为有外面凛冽的寒风做对比。接着,诗人在第三联回想到自己童年时候在草丛中奔跑玩耍的情景,天空的光芒,照耀着草上的露珠,一如诗人的童心在闪耀。第四联是诗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妹妹的描写,她们光着脚,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作。笔者认为,诗人对这两位农村女性的描写很有深意,他让女性和大地亲密接触,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农村女性的辛勤和朴实,还想借助女性的母性和大地的孕育性来展现故乡的包容与温暖。最后一联描写了寒夜的星空及乌鸦飞过的屋顶,这本该会清冷,然而最后一句中的“昏暗火光”和“轻声细语”却又让人感到来自于家的无限温情。诗人把对比手法运用地恰到好处,用室外的寒冷来衬托室内的温暖,从而营造出农家其乐融融的氛围。诗中的故乡里,自然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都是那么的和谐。

1920年代的朝鲜在日本的残酷掠夺和剥削下,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这一背景下,诗人的故乡也不该是这般乌托邦的景象。诗人是在离开故乡之后,在饱尝都市的人情冷暖之后,在和城市进行一番对比之后,记忆中的故乡不自觉地被美化成了乌托邦。

三、都市和故乡的乌托邦化

1920,30年代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韩国早已完全沦落成日本的殖民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的上海和京城在外来势力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为近代都市。现代人为了接受进步的高等教育,离开故乡,来到都市,渴望接受近代文明的洗礼。然而与预想的不同,他们发现虽然都市给了他们从未见过的新世界,但是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他们感受到强烈的疏离感和孤独。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通过回忆故乡和童年来求得安慰。

这一时期的中韩现代诗人更像是边缘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遭受着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挤压。他们也正因为乡土和都市的双重体验,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两种文明的激烈对峙,这也使得他们的内心更加矛盾和复杂。[3]其实,从这一时期中韩现代诗歌来看,真正歌颂都市文明的作品并不多,大多数诗人都是通过回首故乡来表现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对于患有“都市怀乡病”的诗人来说,他们的故乡意识绝不是乡愁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源于现实挫折和都市压力的不安和漂泊意识。他们像是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在现代都市中彷徨,并以此作为武器表达自己对现代文明的抵抗。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的诗学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上一篇净化空调

下一篇秋天里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