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经济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1
关键词:经济合作 国际分工 一体化 要素移动
一、传统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以绝对劳动生产率衡量的绝对优势,生产和交换彼此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从而可以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给各国带来绝对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倡导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
2. 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都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按照该理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
(二)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中以普雷维什的“中心-”理论最为有名,该理论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有很多优势,而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前者越来越富,后者越来越穷。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该理论启示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
(三)结构需求理论
结构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对北北贸易和部门内贸易做出了解释,根据该理论,贸易按照如下方式进行: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多,从而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产量的增加,如果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有能力出口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的贸易量增大。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1. 静态效果―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动态效果
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投资的扩大,有利于技术进步。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西托夫斯基认为,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合成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可以最大限度追求经济福利,其核心是:⑴目的是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利益;⑵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该理论认为,如果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近,该种产品在那个国家生产没有差别,那么一个国家就可以放弃某种产品的生产把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可以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通过协议建立分工关系。
三.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即指生产要素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在各国间所进行的直接流动,还应包括以商品为外化形式进行的间接移动。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有要素禀赋在各国之间差异性,国际市场机制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等因素。
四.基于超边际分析方法的最新理论动态
超边际分析方法由杨小凯提出,它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复活了斯密关于分工的重要思想。新兴古典经济学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从内生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的新视角重整了以新古典经济学为核心的多种互相独立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沿课题。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 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超边际分析就是在人们在做出资源配置的决策之前,先选择专业和分工水平,从而就产生的“角点解”和用来使对它的分析简化的“文定理”,不能不说这是伟大的创新.
五.国际经济合作趋势预测及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新的趋势主要如下,一是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未来的经济合作也势必以此为解决争端的机制;二是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旧格局崩溃,新格局尚未成型的转折时期,充满着各种变动和相对不变的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形势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发展自己并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日明,李兵,刘. 《国际经济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2
一、市场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容量巨大
首先,海外市场容量巨大。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城镇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20世纪初,世界人口中只有5%生活在城市中,然而现如今世界的城市化率己经达到了45%,有25亿人生活在城市里。据有关部门预计,世界城市化水平在2025年将达到60%到70%。而在有些地区,如拉丁美洲地区,城市化率己经高达73%,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到40%。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决定着建筑业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工业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对于工业厂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也拉动着建筑业的发展。2011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石油化工、电子通讯、制造及加工等行业中,在这些行业中占主要地位的则是交通运输业。而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承揽的古巴西恩富戈斯炼油厂扩建项目(合同额45亿美元),则成为了2011年合同额最大的承包工程项目。另外,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而产生的重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例如,日本大地震受灾地区的岩手、宫城、福岛复兴重建的需求拉动,日本地区建筑业市场需求旺盛。日本国土交通部的数据表明,2011年度日本新建住宅开工数,比前年增加2.6%,共计834117套、连续2年增长。而2013年菲律宾海啸给菲律宾沿海区域造成了巨大损失,房屋以及基础设施的损毁使得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这些偶然因素也催生了建筑业的产业需求,拉动着建筑业的发展。
(二)市场准入方面
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WTO协定中与建筑业相关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里,市场准入条款规定了任何成员都应向提供服务的另一成员方开放其本国市场,至少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形式。另外,该条款还要求在承担市场准入义务,原则上不可以采取数量限制。在一些世贸成员国家,这成为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则,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对中国来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发水平的提高,建筑业国际经济合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也会在有条件互惠方式下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逐渐实现与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建筑市场的接轨。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业健康成熟的发展,而目前看来,我国建筑企业正处于规范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期。但是,相对于亚非等国家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相对较多。例如,美国法律要求外国承包公司进入美国必须事先在某一州注册一家或多家公司,并在当地进行登记,受美国法律约束和制约,所以一般外国公司在美经营必须聘请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等,管理费用较高。另外,美国对于劳工的管理也比较严格,移民法、劳工法、工会对建筑工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美国都有严格的规定,美国劳工法规定公司招收雇员必须优先考虑本地人,并在当地报纸刊登招聘启事,只有在本地人不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考虑国外雇佣,这也给我国企业进入欧美等地区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随着国际建筑市场发展的不断完善,成熟的建筑市场不断细分,既有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的高端市场,也存在普通房屋以及单一施工的中低端市场。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虽然在核心技术以及综合承包能力上我国建筑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还存在差距,但是随着建筑业市场的不断细分,我国在某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的不断提升,使我国在某些领域具备了比较优势,在某些领域也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例如,2011年,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主编完成建筑遮阳系列四部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填补了我国建筑遮阳行业标准的空白。2011年9月,由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承建的哈密南至罗布泊铁路S2标段成功破解岩盐路段施工难题,填补了国内铁路岩盐路基施工技术空白。2013年5月,中建三局的“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大型体育场工程依山建造关键技术”,经湖北省住建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弥补了多项国内建设技术空白。中国中铁工程有限公司在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大型桥梁隧道的修建上也己经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许多成熟技术在不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和性价比,这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这些区域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三、经济可行性分析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3
文献综述
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模式选择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是沿用当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实践,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一领域进行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结论,或者强调研究国际经济技术模式的重要性,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本文希望以烟台市中韩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践为例,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制造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出发,分析烟台市与韩国制造业合作的现状,研究采取合理的模式进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烟台市是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区域,该市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选择问题,具有我国沿海制造业城市特别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城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典型特征,对于建立起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模式,确立承接国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龙头城市具有推广意义。
一、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般模式
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存在多种模式,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本文从参与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合作的复杂程度来分析归纳其特征,总结为以下两种模式。
1.制造业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制造业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是指距离相近的国家由于政治联盟、地缘优势、历史渊源以及文化的认同感和相近性等原因而进行的制造业方面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活动,是一种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 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两国的利润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运输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如90年代至今的中韩两国制造业的合作即为这种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二,可以很好地发挥地缘优势,发挥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经济低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缩短两国的经济差距。例如,我国从1980年―1989年的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引进设备时期,广东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与台湾、港澳地区的地缘优势,使该地成为我国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制造业中心。
第三,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由于相邻国家政治联盟的原因而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其成败决定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状况。例如,50-60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与前苏联的制造业的合作中,后来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而使中国的经济受到重创。
2.制造业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制造业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是指开放的国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全面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活动,将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全球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合作的范围大、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体系,参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和产业链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 具有跨国公司为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特点。制造业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全球制造业体系正在迅速形成。例如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中国的战略地位。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通信、电子元器件、制药、石化等行业的制造商都已将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
第三, 参与主体属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分工深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国际分工正在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分工向生产工艺分工深化。由此带动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各参与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例如,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前期属于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属于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
二、烟台案例: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参与合作的众多国家中,中韩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仅韩国对华投资一项,2005年就达到了182.76亿美元,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其中80%的投资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地。而烟台市,是联系中国和韩国的“桥头堡”,作为连通环黄渤海经济区和韩日国际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越来越受到韩商的青睐。截至2007年,在所有与烟台有经贸关系的国家中,韩国连续4年位居贸易额第一,已成为烟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国家。因此,中韩之间的制造业国际经济合作模式选择是中国参与东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个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研究认为烟台市由于在地理区位、地缘文化、经济基础、投资成本、引资政策等方面在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再加上烟台市二十多年的中韩国际经济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证明烟台市可以成为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代表。因此,对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普遍性与韩国企业在烟台市直接投资的特殊性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烟台市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有模式特征,构建烟台市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想模式,并提出模式改进的措施,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定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定位,合理制定外商投资政策提供依据。
1.烟台市在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现状
根据烟台市投资促进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5月,烟台市共批准韩国投资企业2580家,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在来烟台投资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均列第二位。烟台市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韩国在烟台的投资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资领域广、项目规模大。目前已有11家位于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服装、轻工、电子、机械、汽车、食品、建材、海运、化工、冶金等领域。仅大宇公司就先后在烟台投资建立了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山东巴通您电器有限公司、烟台大宇电子部品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投资额约1亿美元。韩国LG电子(株)公司也先后在烟台投资了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投资额达5345万美元。
第二,韩国在烟台大企业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倾向于合资经营,出现韩国企业本地化的趋势。韩国大宇重工在90年代的投资多数是独资企业,而2003年6月建立的大宇机床烟台有限公司则采用了合资的形式。韩国LG株式会社在烟台的三家投资企业则全部采用合资的形式。另外,烟台现代冰轮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万华SKC聚氨酯有限公司等都是近几年来投资烟台的韩资企业,全部是采取合资的形式。目前投资于烟台的世界500强韩国企业中选择合资形式占77%,韩国企业本土化的趋势初显。
第三,跨国公司制造业占较大比重。从烟台市投资促进局统计显示,从1984-2005年外商对烟台投资的产业中,投资于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领域的占87%。大宇重工业烟台有限公司、LG(烟台)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等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于制造业领域,占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在烟台投资的比重为92%。
第四,跨国公司开始在烟台设立研发机构。浪潮LG(烟台)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就是韩国LG株式会社2001年在烟台设立的研发机构,成为山东省首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
2.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改进与选择
中韩两国的合作虽然错过了我国近距离国家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时期,但由于中韩两国仅一海之隔,这种跨海域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又具有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区位特点;当中国20世纪90年代全面对外开放时,韩国直接进入中国复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时期。中韩两国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虽然具有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的特点,但中韩两国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更具有复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三大特点。
首先,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范围和合作方式来看,具有复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特点。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各自利益的驱动,欧美发达国家、中国、韩国等为代表发生了多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合作。这些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的合作领域。从中韩合作的层次来看,有企业间的,有政府间的,也有法人之间的合作。从中韩合作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了生产要素的相互移动,以及贸易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多方面内容。双方无论从生产要素移动的跨国界移动,还是中韩企业的产品市场的世界性,都说明中韩两国在国际分工中和产业链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合作的范围大、领域宽、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
其次,具有跨国公司为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特点。由于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也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推动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将价值链中与制造紧密相联的各个环节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韩国大宇、LG、三星、现代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中韩两国属于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中韩两国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例如,韩国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是高层次产业的韩国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中国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国内竞争环境的变化,韩国在华跨国公司逐渐改变了以利用廉价资源、抢占市场、转移相对落后的污染型生产项目为目的的产业转移行为,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系统化投资,在中国全方位进入、全系列生产,充分发掘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价值,形成网络式分工。
三、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需要寻求最佳模式
从国际经济合作原理的角度来看,中韩两国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优势生产要素的作用,凝结在商品中的生产要素远非成本最低的组合配置,离理想状态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寻求两国合作的最佳模式,达到两国经济的双赢状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要实现中韩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理想模式,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中韩两国要充分发挥近距离国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模式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方面,从区位因素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的接近,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是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区位条件,山东与韩国的距离比起内陆相当一部分省份的距离要近的多,且水陆交通方便,运费低,与韩国一海之隔的山东省占得了地利之先。建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战略,正好符合韩国企业选择区位投资设厂降低运费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韩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韩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上的认同感及相近性是经济技术与合作的重要条件。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与韩国人的心理与生活,中国人与韩国人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在山东与韩国的合作中占了人和之利。
以上这些地缘文化优势是其他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中韩两国要做好区位优势的文章,促进两国生产要素的跨海域移动,充分利用两国的成本最低生产要素,减少生产要素移动的各种障碍,加强中韩两国的合作,两国政府要尽快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例如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甚至“中韩共同市场”等。将烟台市作为中韩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首选城市之一,通过竞争使两国在制造业方面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两国间实行专业化分工,各国分别集中生产某种商品,互相提供本国其他某种商品的市场。
第二,中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要处理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的关系,集中建立韩国产业集群,确立城市制造业的产业定位。以烟台市为例,烟台市目前一方面面临韩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面临着我国开放较早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欧美制造业的二次转移。因此,烟台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确定城市制造业的定位,注重韩国制造企业的集群效应,减少资源型产业的审批,甚至杜绝污染型产业的引进。
第三,中韩两国制造业要逐步由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向水平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过渡。目前,韩国将产业链条中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中国,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产业转移。中韩两国制造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体构成了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垂直网络式国际分工体系。今后,我国制造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在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位置,缩短中韩两国的经济差距,由原来的中韩两国的垂直分工形式逐步向水平专业化分工过渡。
参考文献:
[1]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tade in Produce Cycle[J].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of May 1996,(80),190-207.
[2]Liu Shuguang , Liu Weidong The Role of New IC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A Case Study of Haier[M].Journal of The Korean Geographical Society, 2003,28(3):400-412.
[3]曹洪军, 高波.日韩制造业转移与山东省引资的战略思考[J]. 亚太经济, 2005, (2): 40-43 .
[4]丁勇, 朱彤.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J]. 国际经济合作, 2006, (11). 29-32.
[5]范振洪, 王爱华,郭全涛. 山东与日韩经济合作研究[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6]黄繁华.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和发展趋势[J]. 国际经济合作, 2002, (9) : 47-49.
[7]姜爱敏, 腾岳, 青延义. 辩证分析烟台开放[J].烟台日报, 2001, 7.31
[8]李世泰. 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思考[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2 (1) : 59-62.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4
已有研究表明,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和空间等资源,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1-4]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国际公约、发展议程或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海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成为全球性共识,沿海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纷纷推出海洋开发计划。[5]如1999年,美国即开始实施“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日本也非常重视海洋经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以海洋能源保护大海安全”的研发口号,开始对海洋能源加以开发研究;1997年又制订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提出运用科技以加速海洋开发。近年来,日本全方位推进海洋开发与建设,形成了海洋产业与海洋科技联动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也深刻意识到了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加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热潮中。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总产值已从2001年的723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8439亿元,10年间增长了4倍多;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总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从2001年的4.7%递增到12.8%。继国务院先后确定山东、广东、浙江3省为“全国海洋经济建设试点省”,2011年3月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坚持“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推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①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港城宁波集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于一身,拥有优越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条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占据重要的核心位置。目前,全市正积极响应国家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向海洋经济强市跃进。显然,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市核心区为例,就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示范区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海洋经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宁波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海洋产业基础扎实,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但也遇到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对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阻碍。建议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国外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海洋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示范区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一)必要性与目标分析
1.优化海洋资源与要素配置的需要。由于各国和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具有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互通有无,促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为各国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要素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和地区之间不仅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各国和地区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加深。由于历史、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此外,海洋经济主要是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主的生产活动,而海洋资源开发是一项风险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活动。对此,宁波可以利用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来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服务,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或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来投资宁波的海洋产业以取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协调海洋资源利用矛盾的需要。如前所述,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着未来。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海洋及其空间资源为基础的海洋经济成为各国海洋利益角逐的焦点。但由于海水的流动性,海洋天生就是个一体化区域,纵使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海洋区域权利进行界定,但涉及海洋的争端仍时有发生。我国南海更是争端多起的海域,多国觊觎着南海丰富的资源,纷纷提出管辖的要求。这种因争端引起的资源所有权纠纷,导致开发利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并有激化的可能。春晓油田开发向周边省市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但也引起了日本投来觊觎的眼光——由于油田距离日中中间线只有5公里,日方认为油田开采会带来吸聚效应,进而损害日本的利益。声称如果中国决定在“春晓”油气田开展生产活动,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对中日关系带来一定挑战。此外,一些渔民海洋意识缺乏,经常忽视海洋法的规定,去他国海域进行捕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也造成了他国海域的污染。类似矛盾和冲突,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平台解决。
3.解决共同性海洋问题的需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深入。但这片辽阔的水域仍有许多不为人所知之处,也存在着众多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海洋灾害海啸、地震等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使世界大为震惊,也使人们对海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人类开发海洋或者由于意外事故而引起的海洋资源锐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等,也时常发生。显然,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及灾害的预报等海洋事务,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
(二)可行性与潜力分析
宁波是海洋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同时,宁波已经与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实践,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较强可行性。
1.要素资源的互补性。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资源基础雄厚,包括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以及富饶的滨海旅游、渔业等资源。其海域总面积达9578平方千米,海岸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港口优势明显,在国内港口排名第一,在世界港口无论是货物吞吐量抑或是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全球前十。而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一些自然因素的制约,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双方合作开发潜力大。近年来,宁波审时度势,认识到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并且拥有宁波大学生物学院、宁波海洋开发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学院等海洋科研机构,拥有9家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但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不乏存在差距,诸如:深海勘探以及大洋钻探方面与世界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热能转换技术;日本在海洋图像与数据处理和地球变化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双方在要素资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2.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以及一些海岸带产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海洋经济的规模。由此可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宁波由于自身优势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以及设施间的有效配套衔接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以及甬台温铁路的通车,使得宁波的交通大为改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现阶段,浙江省以及宁波市正加大对一些海岛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这些海岛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便有效开发当地的海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一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了海岸及市区的防洪工程,海滨地区防御台风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宁波开展海洋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及提供了硬件基础。
3.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当前宁波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位。现阶段,宁波已经形成了以临港大工业为支柱,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运输业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临港工业在宁波工业中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一,主要以钢铁、造纸、机器设备、石化、能源及汽配和修造船为主,并形成了产业群。宁波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不断快速发展,日渐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业等高技术产业开始起步,目前宁波有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公司、宁波海浦生物公司、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主要有海洋风能、潮汐能等。以海洋风能为例,目前慈溪鹤浦风电场、象山檀头山风电场、高塘岛风电场和北仑穿山半岛风电场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都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奠定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4.显著的对外开放优势。早在1842年,宁波就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宁波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入世以来,宁波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其中利用外资在宁波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0年宁波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5个,合同利用外资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宁波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2010年宁波外贸进出口跻身全国前十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9.04亿美元。宁波拥有众多开发区,包括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这些区域外向型高,开发开放较为完整;此外,这些区域还设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宁波有众多外资企业,包括韩国三星重工、美国埃克森公司、日本岩井、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宁波在引进外资、技术及管理经验上有众多招商引资的创新举措,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的路径与策略选择
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不仅是促进宁波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具备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尤其是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外要素资源和巨大市场,提高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振翅腾飞。
(一)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技术,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
资金与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虽然宁波经济实力雄厚,民间资本充裕,但其海洋经济投入较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不足,更缺少先进的核心技术,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对此,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国际信贷合作、国际融资合作以吸收国外资金,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实现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包括无人岛的开发利用;同时发挥宁波渔业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鼓励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促进海洋经济与渔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包括引进国外海洋科技人才、召开科技专题会、专家互换、交换科技情报、建立联合科研机构与培训中心或进行设备进出口等方式,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水平。换句话说,加强国际合作不仅在于引进资金、技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人才与先进装备的引进,改进管理体制,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
(二)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许多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都很高,并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形成了海洋产业园。如美国的大西洋海洋生物园和夏威夷海洋科技园、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海洋产业园以及日本的海洋科技中心。但受技术、资金等方面制约,目前宁波临港大工业突出,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海洋新兴产业并给予战略支持。宁波可以与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成果,着力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宁波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途径,为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还可以积极引导国外企业加盟,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健全相关法规和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和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优良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发展将是无稽之谈。沿海各国对海洋开发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公共海域资源与环境也造成了极大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防范能力差,生态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权威的海洋法规,公约明确表示各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为此,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履行公约义务,同时树立全球意识,对一些欠发达国家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援助。为此,宁波应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治理工作,在制定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时,进一步明确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规范外商的行为,做好减排减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作用,构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包括健全针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及具体操作程序,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明确海洋环境问题预防及解决措施和方法,促进宁波及全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5
一、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含义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ment: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FTA的传统含义是缔约国之间相互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但是最近几年的FTA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这种广义的FTA也被称为“经济合作协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EPA)”(在GATT/WTO规则中,将FTA(缔约国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以及关税同盟(FTA+对非缔约国实行统一关税)称为“地区贸易协定(RTA)”。本文中的FTA,除了有必要特别区别说明之处外,都包括关税同盟和具有更广泛内容的“经济合作协定(EPA)”在内)。
FTA的法律依据主要是被纳入WTO法律框架之内的GATT第24条和根据乌拉圭回合确定的GATS第5条。但是也有一些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FTA是依据GATT/WTO的“授权条款”建立的。根据WTO规则,FTA在并不提高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所有贸易障碍和全部谈判10年内完成等三个条件下,可以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成立,但是如果由于FTA的成立使针对区域外的贸易障碍有所提高,则视为违反WTO规则。根据“授权条款”建立的FTA则可以享受区别于一般FTA的更为宽松的特殊安排。
关于FTA与WTO所倡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互补、互动关系,不违背WTO规则的区域贸易安排有利于推动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其中的原因:一是建立FTA可以为成员国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二是可以弥补WTO多边贸易体系的空白和缺陷,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三是有助于减少多边贸易谈判的层次、提高WTO机制的运作效率;四是对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形成牵制。
二、世界的FTA新潮流
按照WTO的统计,截止到2002年6月,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提出申请的FTA已经达到了143个。WTO的144个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都至少参加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FTA,而没有同任何国家(地区)缔结FTA的WTO成员,2001年底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少数几个经济体,但是到了2002年底时,这一数字又有所减少。目前世界上的众多FTA中,经济规模最大,区域内发达国家成员最多。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最高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洲联盟(EU)。不仅如此,一个在NAFTA基础上扩展成为覆盖整个美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计划已经开始启动,EU的东扩也在加紧进行。
东亚地区在建立FTA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不但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主要经济大国没有同任何经济体建立FTA,就连早在1992年就开始启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也仅仅限于根据“授权条款”形成了一种并不彻底的自由贸易安排。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年才有所改变。2002年1月,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为日本的第一个FTA。韩国与智利之间在经过长达4年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2年10月达成关于建立双边FTA关系的一致意见。中国与东盟之间也在2001年11月“10+3”会议期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正式确定了10年内建立FTA的目标。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各国的行动也明显加快。
在中日韩三国中,日本的FTA行动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边。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大幅度调整了对外经济政策,完成了由单纯重视WTO多边合作向重视发展双边FTA关系的战略转变。主要目的在于顺应世界潮流,通过对外经济制度创新打破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地区合作事务中发挥更多作用。在这种政策主导下,短短几年时间,日本不但已经完成有史以来的第一个FTA(JSEPA),而且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墨西哥、智利、韩国等国家之间的FTA研究与磋商,甚至由民间机构出面启动了与台湾的双边FTA研究。由于农产品贸易等问题的影响,日本的FTA政策面临着国内以农业部门为代表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强大压力。为了避免激化国内矛盾,日本政府选择了一些能够回避敏感领域的对象,优先进行双边FTA谈判。从日本目前的FTA战略(参见“日本的FTA战略”(日本外务省经济局;日本外务省网页:go.jp)来看,并未将建立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双边FTA列入优先考虑范围。
韩国实际上是东亚地区最早倡议加强区域内各国制度性合作,提出FTA战略构想的国家之一,并在1998年与智利开始进行建立双边FTA的政府谈判,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韩国在建立FTA方面的实质进展已经落后于日本和中国,与智利的谈判曾一度中断,直到2002年10月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许多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国内来自农业等产业部门的反对比较强烈,政府不得不对这些压力有所顾虑。实际上对于韩国而言,在东亚范围内建立FTA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希望通过引导东亚地区制度性合作进程,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和地位,另一方面又担心处于中间发展水平的国内产业受到日本高技术产业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夹击”。因此,今后韩国的政策取向仍然是一个变数。但是迫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强大压力,为了维持自身的长远利益,韩国政府采取更加积极和实际的FTA政策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东南亚各国在建立FTA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东盟一方面作为一个地区联盟,与一些国家就建立FTA问题进行研究和磋商,另一方面其主要成员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政策,分别寻求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建立双边FTA的机会。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东盟10国与日本于2002年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就建立包括FTA在内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问题进行磋商;同时鼓励东盟成员分别与日本就双边FTA进行研究。目前除新加坡与日本的FTA(JSEPA)已经正式生效之外,泰国、菲律宾等国与日本之间已经开始进行双边FTA的研究和磋商。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采取了最为积极的FTA战略,
已经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盟、美国(2003年5月6日,经过两年的谈判之后,美国和新加坡在华盛顿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预计这一协定将在2004年1月正式生效)等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推进与加拿大、墨西哥、韩国之间的FTA谈判。
三、我国的FTA实践与国际经验比较
我国自从在2000年的“10+1”会议期间向东盟提出建立中国与东盟FTA的建议以来,在推进双边FTA关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对促进东亚地区的制度性合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双方就正式启动FTA程序达成共识,决定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随后经过多轮政府磋商,于2002年11月签署了框架协议,就早期收获项目和不同东盟成员的关税减让时间表达成一致。如果双边谈判能够如期完成,将以高达17亿人口、2万亿美元GDP和1.3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内地与香港作为两个关税区之间的“更紧密经济合作伙伴协定(CEP)”磋商也在进行之中。
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成为我国在FTA领域的一个新的实践,也是“入世”之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的又一个重大举措。加强与东盟的制度性合作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周边区域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长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意义。但是我国的FTA尝试还仅仅是开始,与其他地区和日本、东南亚的FTA战略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首先,按照一般经验,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与其覆盖范围成正比,但是成员主体越多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同样会明显加大。相互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许多问题上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多边谈判的“瓶颈”。即使能够按期完成谈判程序,各方共享的自由化范围只有可能成为各方承诺范围的“公约数”,从而使FTA的本来意义大打折扣。因此,许多国家建立FTA一般都是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首先从双边谈判开始。我国与东盟整体的FTA谈判,在缺乏实践经验和同时面对10个谈判对象的条件下,如果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可能需要作出相当多的让步。日本在与东盟建立FTA关系时采取了多边与双边并进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多边形成的一揽子框架协议,在建立全面制度性合作关系方面取得共识,将希望加强合作的领域全部囊括其中,为适度选择合作内容、方式和时间表留下空间。另一方面,在多边框架协议内事先写入鼓励双边合作的内容,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优先顺序,推进双边FTA磋商铺平了道路。实际上日本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之间的双边进程已经明显领先于多边,最终日本的获益将可能是各个双边FTA获益的“叠加(并集)”,而不是“公约数(交集)”效果。
其次,按照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如果与经济效率高的成员建立FTA,则通过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的扩大,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但如果与效率比较低的国家建立FTA,反而存在低效率商品或投资替代区域外高效率商品或投资的可能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FTA,虽然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更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发展中成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大市场空间,并且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有助于区域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升级。墨西哥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与欧盟签署FTA协定以来在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良好表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主要国家急于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建立FTA的原因也同样在于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吸收合作伙伴的资本和技术要素,达到优势互补和双方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
再次,选择FTA对象和确定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各国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缓解国内压力、发挥互补性和追求经济利益等角度出发来选择谈判对象的。日本选择新加坡作为第一个谈判对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可以回避对方农产品可能对本国农业带来的压力,在东南亚地区发挥更大影响;选择墨西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企业产品进入墨西哥市场时与欧美企业相比的不利条件,并利用墨西哥作为NAFTA成员同时又与EU签署了FTA协定的有利条件,为日本在墨西哥投资企业产品无障碍进入欧美市场创造条件;选择韩国作为下一个伙伴则主要为了发挥贸易和技术优势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遏制中国的影响,在地区事务中掌握主导权。韩国选择智利作为第一个谈判对象,一是由于有意选择一个较小经济体进行FTA方面的尝试;二是韩国与智利季节相反,智利农产品不会对韩国同类产品构成直接威胁;三是由于智利作为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同时又与EU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使得韩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避免韩国企业在智利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时蒙受损失;四是为了发挥自身汽车等工业制成品的优势,开拓新的市场。东盟与中、日、韩以及美国等分别建立FTA,除了有利于东盟产品进入这些世界主要市场以扩大对外贸易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作为零关税连接各主要市场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吸收各国直接投资、获取更多资本要素。我国目前除了正在积极推进与东盟、香港地区之间的FTA之外,尚未形成一整套清晰、立足于长远发展需要的区域多边和双边制度性合作战略与优先安排顺序。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于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作用的足够认识,没有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国家战略应对体制。
四、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FTA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类是指缔结FTA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是所谓“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最早提出这些观点的是美国经济学家Viner,他在1950年曾经就关税同盟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研究)。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内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过去受到对方数量和高关税限制的本国低成本商品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一些经济体仍然保持了较高关税水平,许多产品的贸易数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倾销等形式的贸易纠纷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对相互贸易增长产生了很大制约,并且无益于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升级。通过FT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刺激贸易需求增长,使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趋于合理。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国的许多比较优势产品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急需、而且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无法替代生产产品的
进口成本也会明显降低,从而满足国内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正如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贸易机会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目前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EU和NAFTA等主要FTA高达50~60%的水平。这也是各国对区域外经济依赖程度长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与FTA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动态效果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前者是指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将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建立FTA可以在WTO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加大相互开放的程度,并通过区域市场的统一促进国内竞争。这一点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
对于FTA成员国而言,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会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但是贸易转移效应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区域内的低效率产品可能会取代非成员的高效率产品。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吸收高效率成员和扩大区域覆盖范围才有可能防止这一负面影响。
FTA对吸收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是因为多数情况下FTA协定本身包括了促进相互投资的内容,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本要素流动。二是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随着贸易扩大效应的显现,跨境投资活动也会增加;三是由于区域内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区域外企业在区域内投资生产的产品有利于进入整个区域市场。墨西哥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长期以来,周边地区成为我国吸收FDI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的不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将长期存在,尤其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提供转化为竞争力和现实利益的大量机会。因此,随着FTA的形成,相互之间的投资增长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FTA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效果是其经济影响的综合反映。常用方法是通过CGE经济模型进行模拟的基础上评估和比较FTA的经济效果。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对各种不同组合FTA效果进行模拟和比较的权威研究成果。本文将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模拟结果(参见(日本)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益增加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日本的选择》2002年)分析FTA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
在该项研究中,假定存在6种组合的FTA,分别是①日本+新加坡、②日本+新加坡+韩国、③日本+新加坡+墨西哥、④日本+新加坡+墨西哥+韩国、⑤日本+新加坡+韩国+东盟+中国、⑥中国+新加坡+东盟。根据模拟结果,在不包括中国的①~④等4种组合中,仅有①组合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出现0.01个百分点的上升,而在其他三种组合下中国的GDP增长率会下降或不变。其中④组合下日本的GDP拉动影响可能达到0.18个百分点,是四种情形中最高的;而中国的GDP会下降0.03个百分点,是四种组合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同时包括日本和中国的⑤组合下,中国和日本的GDP上升幅度都高于其他组合;而在不包括日本的组合⑥中,中国的GDP上升幅度为9.17个百分点,而日本GDP增长率反而可能出现0.05个百分点的下降。
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如果中国不加入任何一个FTA,则多数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率将会出现下降;二是中国加入任何一个FTA都会带来本国GDP增长率的上升;三是包括中国在内的FTA区域覆盖范围越大,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效果越明显。其他国家同样符合这些规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估计仅仅是静态分析的结果,并未把投资增长的动态影响效果包括在内。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建立FTA明显有利于我国吸收跨境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增长、技术溢出和结构升级效应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参见赵晋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从现实的选择来看,由于FTA谈判的复杂性和模型分析本身的局限性,模拟效果并不是判断FTA可行性和经济效果的唯一依据。但至少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比较不同组合FTA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方向、确定我国FTA战略的优先顺序和阶段性目标提供参考。五、我国的FTA战略与阶段性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在今后20年中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性目标,除了积极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多边贸易自由化中获益之外,还应当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FTA的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这样才能回避被日益增加的FTA所“边缘化”的风险,在地区多边和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从中获益。因此,实施国家FTA战略首先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FTA战略与改革的关系来看。“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是“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之一。根据这一观点,我国应当将逐步建立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型市场体系作为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制度性合作(FTA)起步,首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和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就完全有可能为达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
在本世纪初的前20年中,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改革需要的FTA战略应当具有以下几个阶段性目标:首先是努力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和“中国内地——香港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CEP〕”早日生效,以巩固我国在发展FTA实践中的最初成果;二是为了对中国+东盟之间的多边协定形成牵制和互动效果,可同时推进与新加坡、泰国等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三是积极促成中日韩三国FTA或中日、中韩双边FTA的正式磋商,以避免日韩先行建立FTA,使我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中陷于被动;四是适时启动我国与其他地区主要伙伴国的双边FTA和东亚自由贸易区(东盟+中日韩)的谈判程序;五是对未来更大范围的FTA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多边磋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现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国家FTA战略实施指导和协调体系
目前我国缺少FTA总体战略思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尚未形成统筹组织与协调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行动的有效机制。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签署FTA协定,不仅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关系、外交政策、贸易投资制度等许多体制与政策层面的问题,而且需要系统了解选择不同合作伙伴及其合作方式对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和地区安全带来的可能影响。为此,外交部门、对外经济关系事务部门和国内产业政策部门之间的共同参与和统一协调十分重要。
(二)加强
对FTA战略的系统研究
为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形势发展需要的FTA战略,应组成由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的研究队伍,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问题与前景、各种可供选择的FTA方案可能对我国和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参与WTO主导下的经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构想和步骤。在启动各种多边和双边FTA磋商程序之前,也应由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政府谈判提供参考。
(三)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在多边与双边合作可行性研究中的作用
根据WTO的相关规则,正式启动的FTA政府谈判必须在10年内完成。因此,为了避免中途受挫可能对相互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在政府出面进行研究和磋商之前,首先由相关各方的权威民间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并向各自政府提出政策建议。这样既可以使政府决策留有回旋余地、同时又能够有效利用民间机构的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我国应当借鉴这些经验,鼓励具有国际合作研究能力与经验的民间机构加强和各国相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并经常保持政府部门与这些机构之间的意见沟通。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6
(1)知识目标:了解识记WTO的作用和基本原则以及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班级辩论赛,使学生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的辩证思维力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加入WTO的实践,增强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坚定自主创新得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难点: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要求全体学生读课本第95页的上面第一幅图。回答问题:①你对WTO了解多少?②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便进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WTO的成立及其地位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5页正文部分第一自然段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地位、作用。
(2)WTO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师教学用书第291页“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文字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找出答案。
(3)WTO的基本原则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5页正文部分第二自然段并找出WTO的基本原则。
【教师点拨】详细解释请结合课本第96页名词点击。
(4)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
【思考】依据WTO的基本原则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加入WTO对我国发展有什么影响?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机遇)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教学用书第292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五大积极影响”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以此为参考,认真探究,分组讨论,鼓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
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影响力。
例如:有利于我国利用WTO的平台,共享全球经济信息,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加平等、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
有利于更加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教师点评】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加入WTO也不例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中国加入WTO的消极影响。(挑战)
【多媒体展示】2008年以来,外商进入我国零售业继续保持较快步伐相关资料。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情景材料,分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总结探究结论。
【教师点评】在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让其深知我们面临的发展风险会明显增加。
【讨论思考】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至于还有人讲是“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并存。你同意哪个观点?
【教师点评】加入WTO后,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追求发展利益最大化。
【设计意图】通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提出问题】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及其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发言】引导学生对照阅读课本第96页“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一目第一自然段,整体了解即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三个有利于”)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要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
【探究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课本第97页“中国制造”,回答:在国际竞争中,有什么优势?了解“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就此提出建议?
【学生回答】优势:a.劳动力素质日益提高;b.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巨大;c.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挑战: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制造面临发展的双重压力。要素成本上升,传统优势逐步减弱。
建议: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竞争力。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加强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服务意识和对外服务能力。
【教师点拨】就“引进来”的必要性及其注意问题做简要的点拨。
2.“走出去”的含义与内容
【探究活动二】举例:我国有哪些“走出去”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如何“走出去”的?
为什么要“走出去”?
【学生回答】有中石油、海尔、中石化等等。
【学生回答】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内在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外在体现。
【思考】如何“走出去”?
【学生回答】发展壮大我国的跨国企业;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民族知名品牌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三)本课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在课堂笔记上完成树状图。
(四)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家,面对我国加入WTO,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得更好?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