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1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90-02

在实施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已经被提上日程。“课堂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可是,在具生成性的课堂上时常有难以预料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如何才能促进有效生成,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灵动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如何有效提高课堂生成进行论述。

一、开放设计,促进课堂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对教学进行充分预设的同时,抓住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给教学设计留出一些提升的“空白”空间,去生成去超越。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这样的课堂才能将学生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才能充分生成。抓住这些闪光的思想因学顺导、因势生成。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句话非常有感触,笔者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这三句话,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小巴迪,但是同学们透过这三个字你们能看到什么呢?”(学生一经点拨马上想到了小巴迪受到妈妈的过度表扬后,焦急地等待爸爸的情景。)生1:“我看见小巴迪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看看窗户,焦急地等待爸爸回来。”生2:“我看见小巴迪双手背在后面,走过来,在过去,样子十分焦急。”生3:“我看见小巴迪不时跑到门边,用耳朵贴着大门听外面的动静,看看爸爸是否回来。”生4:“小巴迪心想:时间怎么过的这么慢呀,时间你走得快些吧。”在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站在学习是自主构建的角度上,找准学生学习的热点、兴趣点,从学习的需求出发,来预设文本的着眼点、切入点、展开点和归结点,变“刚性”的设计为“弹性”,给学生主动参与挖掘文本创设平台,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二、尊重学生,催化课堂生成

好文章容易引起文本与学生体验的共鸣,共鸣程度的深浅有赖于老师的启发与引导。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我们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引导学生真情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这样也才能充分促进生成的实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出的异样的声音和异样的想法,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舒展灵性的空间。如《识字6》的教学片段:(初读了课文,教师出示第一部分:美对丑、爱对恨……)师:大家都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你想用黑板上的哪些词语送给白雪公主?为什么?生1;“真诚”,因为白雪公主是真心对小矮人好的。生2:“美”,因为白雪公主长得很美。生3:“爱”因为白雪公主还很爱她的爸爸。师:故事中的小矮人、王后、王子呢,你们想把哪些词语送给他们?生:我想把“美”和“丑”送给王后,她长得美,心里却很丑。生:老师,我想把“真诚”送给王后。(全班哗然。有的同学说,老师,他就是不爱学习,爱出洋相,不遵守纪律。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没有急躁,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冷静地与这位学生进行对话。)师:你这样说一定有你的道理,能跟大家说说吗?生:我希望王后今后对公主真诚一些,对别人也真诚一些。师: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是啊,我们可以把这些美好的词语送给那些善良的人们,也可以像这位同学这样把一些美好的词语送给那些原本不够善良的人们,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心灵也会美好起来,你们说是吗?在这个课例中,面对出其不意的答案,教师没有训斥或不理睬学生,而是以心换心,以情交情,探询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的回答会让你耳目一新,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这难道不是一个个美丽的生成吗?

三、善于捉捕,推动课堂生成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着主见、有着思想有着感情的人,而不是被动的机器。所以我们的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通过事先的预设,循规蹈矩来上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性的过程,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出其不意的发言,一个偏离教学的举动,或是一次看似影响教学进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捕捉,用心挖掘,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有效资源。如《罗盛教》一课教学案例:生1:老师,课文中写罗盛教发现孩子落水后,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我觉得这里的“飞奔”一词不真实,因为冰面很滑,他怎么会在冰面上飞奔呢?师:这个问题提的有挑战性,是啊,文中的“飞奔”这个词好像有些不合适,那么大家想想,该用哪个词才合适呢?学生们纷纷说:走、滑、溜……师:现在请你把自己所提的词放在句子中读一读,你满意吗?(读完只见许多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都不满意自己的答案。)生1:还是用“飞奔”好。师问:那又是为什么呢?生2:“飞奔”一词虽然用得有些夸张,但更能突出罗盛教当时那种急切的奋不顾身的表现。生3:用“飞奔”一词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上述教学片段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教师利用学生的话题顺水推舟似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回答、争辩、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达到了在动态中主动发展的良好效果。这一案例里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但要善于捉捕课堂生成的资源,还要沉着应对、正确处理,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再好的资源也只会在你眼前稍纵即逝。因而课堂资源生成时,教师能否及时捉捕给予及时准确的判断并且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与提升,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显得尤其重要。

四、理智驾驭,调控课堂生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3

一、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

1.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受制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保持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淡漠了学生疑惑的目光、忽视甚至扼杀了“插嘴”式的质疑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往往是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未作深入理解和领会。

2.教师的提问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填空问和是非判断性等提问。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答案或者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作一个是与否的求证。这种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提问不仅低效而且使课堂发问泛滥化、浅显化甚至无序化,这正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提问的教师怎么能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只有时刻思考着的教师才能培养思考着的学生,只有教师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自主、自觉、有效地反思,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4.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存在误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无非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或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喜欢语文课里无穷无尽的知识或觉得读书可以充实和发展自我的同学真是凤毛麟角。前者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学生们主要关注课本的知识、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成绩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长期作用下问题意识慢慢丧失。

5.学生害怕、胆小、自卑,心里有顾虑。许多学生认为:如果我提的问题有错,或是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如果我提的问题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由于课堂纪律的约束和座位排列的固定化,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紧张、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它们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心理顾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提高,学生质疑的欲望越来越淡;沉默变成学生上课常见的表达方式,上课,则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渐渐地,学生失去了提问的勇气。

6.学生缺乏提问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能主动提问。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他们往往没有提问的技能和技巧——想问,却不知怎么问。问题意思表达不清,或是不着边际地问。教师往往也就没有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认同学生的提问给予他们提问带来的成就感,以致最后学生干脆不问。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中寻找问题。文章的标题往往由提取、点明、归纳等三种形式产生。对于提取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词作为文题的,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问题:文章为什么用它作为标题?这个标题又有哪些好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它与课文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它对表现主人公又有什么作用。对于点明式(即直接点出写作对象或事件)的标题,学生发现问题则更容易。如《桃花心木》一文,学生读后就会产生问题:文章后面为什么写到了人?由树写到人是一种什么手法?对于归纳或中心式的文题,学生也可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索溪峪的“野”》。总之从课题中寻找问题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考虑:课题的特点、含义及其作用。

2.从结尾处发现问题。课文快结束时,教师要处理好结尾的收和放,既可以总结文章,又可以延伸拓展,也可以提出散发性或逆向性思考。比如《顶碗少年》的结尾就很值得玩味,可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顶碗少年给了“我”什么让我常常想起?微微的激动是一种什么情绪?文末的省略号又包含哪些内容?

3.从文章的矛盾处发现问题。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因此,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让学生引发矛盾,引发争辩,提出问题。《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那位“满头银发的奶奶”的心情怎么又是“焦急”而又“耐心”呢?“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为什么让我感到是“爱”呢?久而久之地长期训练学生从这样的矛盾中探讨问题,学生会逐步增强对这类语言的敏感,准确抓住这些内容来理解课文,并学会提出问题,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方法。

上一篇中秋节祝福文章

下一篇老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