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1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因此,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巧设练习,不仅突出了联系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途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韶峰.信息技术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整合的探讨.技术物理教学,2011.1

[3]潘献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时代教育,2010.9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2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第一范文之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科学的兴趣更持久,自觉性也提高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差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同学,他们总会经常的围在我身边,问上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会把他们在课外的发现跑来告诉我。每当这时,我都会开心一笑。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科学小记者活动,让这部分学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发挥,然后由这部分学生再去带领、影响其他学生,从而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分单元实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措施

本学期教学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5现在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教育的路子。让的学生不再厌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学期的五年级教科书教育就成了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学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好,让这个学期的教学更好的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3

本学年期我担任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学生通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开机、关机、鼠标使用、键盘使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操作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悬殊很大,优等生操作计算机运用自如,潜能生害怕动手操作电脑。潜能生成因分析:潜能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信息技术开始有些兴趣,以后兴趣越来越淡,不知任何知识要想学好都要付出辛勤与汗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一定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概念不加强巩固,有的甚至放弃操作练习。

教者本人计算机知识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教学的探索还任重道远,当不断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知识结构体系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两个单元,主要内容是Windows系统的操作,认识windows窗口组成,掌握了对文件、文件夹的一般操作方法,以及电子邮箱的管理。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Windows系统,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能够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熟练的管理自己的邮件。

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期所学知识是基础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计算机流行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两章知识是当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热点知识,学生兴趣浓,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培养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才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掌握知识点如下:

第一单元:掌握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概念,Windows、文件、文件夹及Windows资源管理器、压缩文件等概念;第二单元:掌握网上交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有关的文化、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期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2、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重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潜能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认真落实“五认真”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2、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内容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5、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潜能生,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真探究;技术旨趣;小学劳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76-04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旨趣包括认知旨趣、技术旨趣和解放旨趣,“经验和分析”是培养技能旨趣的主要手段。他还提出了“双实”的方法,用“真实性”和“事实性”去提高行为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假探究”的现象,罔顾教学真实,忽略学生事实,导致学生学习的表里不一,流于形式。

一、循因:从技术旨趣培养的错位中发现根本

是什么造就了《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错位?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唯书是学”――脖子上的圈子

事例1:《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小金工”项目《折叠式衣架》一课,按照教材和配套录像中衣架挂钩的方法做成的挂钩,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挂钩结构不稳,不够牢固。教材中指导制作的衣架是有实用性的,如果将有明显缺陷的衣架运用到生活中明显并不适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学者忽视。

辨析: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本是一种权威。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多数人都缺乏挑战已经被圈定的所谓权威的勇气,所谓的“教不离书”。劳技技术的制作是科学严谨的,与生活接轨的劳动教学更多的要考虑以实用为原则。小小的缺口似乎并不影响制作的美观,但却导致了这一件劳动作品在实际运用中不够牢固,缺乏稳定性,而这一点也正是这一课教学需要进一步重点探究的。孟子强调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善于思考,这是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当今的探究领域,更要有质疑精神。

“唯师是从”――阳光下的影子

事例2:“可爱的纸篓”是《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纸工”中的一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压一挑一”的方法教学,示范第一次编织时将黄色纸条挑起,压住绿色纸条,在学生制作环节中,多数学生习惯性地拷贝教师演示的步骤机械地去做。

辨析:长久以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这一称谓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权威。教师说什么,学生往往就跟着做什么。大多数学习者都有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探究认知的内驱力。“行成于思,毁于随”。上述课例,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第一次编织时挑起绿色纸条再压,同样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之前引导学生对“压一挑一”这一方法进一步分析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压一挑一”这一概念包含的是“先压后挑”和“先挑后压”两种方式,从而转变学生固有思维,达到变通。

“唯材是用”――常规药的方子

事例3:《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中《笔筒》一课,运用配套材料袋中的纸压板进行切割,学生普遍遇到切割边缘材料松散,出现毛边,不够光滑、硬实;用配套胶水粘贴时胶水黏性不够,制作完成率和成品率都不高。

辨析:教学材料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材料质量的优劣,对培养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劳动习惯、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怎么办?坚持用配套教材显然不合适,此时,适时的对不同材料的比较与探究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如使用木片,事实上恰好是在五年级《学生锯》制作之后掌握“切割”、打磨木片的教学延伸。

由此可见,“真实”的缺失是造成“伪探究”的罪魁祸首。只有把握学生的真实的心理和物理环境,才能找到“真探究”的根本。

二、内省:改变师生的“真实”的认知态度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它从原有经验出发,在低水平支撑下建立,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步骤逐步建构其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在认识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心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课程标准才强调劳技探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一)何为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者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者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安排探究式学习、把握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和探究的方向以及何时介入。“学生应以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大厦。”[1]例如:拼图是学生非常喜欢、也是从小熟悉的游戏。三年级《十五巧板》,在完成剪贴之后,重点落实在探究拼什么这一环节,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构建经验,设计不同主题的拼图,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等。学生在拼图中会逐步感受到学会制作十五巧板之后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怎样用好教材

课程纲要倡导: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并且可以结合地方性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开发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适合实际教学的校本教材,教材中选用材料的功能性与技术的延展性需要有延续的深度。

例如:家政种植一项,将《水仙的栽培》引入到六年级上学期,符合气候特点,便于各地区的各学校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学习,从探索学习球茎的雕刻方法到学习有土栽培或者无土栽培,从进行日常的观察养护到深入探究养护的方法,劳动技能兴趣得到不断的发酵。

(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就是“动手做”,也就是操作性学习。我们在操作中不仅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思考“如何做好”等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思考,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享受其成果,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感受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如:四年级上册的家政项目之一“钉纽扣”,首先要穿针引线打结,然后进行缝制。学生应重点学会在两个扣眼上进行“一”字型的基本钉扣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有四个扣眼的纽扣怎样缝制更牢固,由讨论得出“二”字型、“口”字型、“十”字交叉型等缝制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分层尝试动手缝制,比较哪些方法更加牢固。由简单到复杂的指导教学适用于技能较高的内容,成功的体验增加了挑战的乐趣。

由此可见,只有改变师生的教学态度,紧扣《劳动和技术》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才能形成“真实”的教学认识观。

三、践行:根据孩子的“事实”落实教学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探究?孔子认为,做学问应该是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通过切实可行的“事实”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基于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去创造性使用教材,开掘教材中蕴含的利于学生劳技素养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高瞻远瞩”的探究学习。

(一)把控探究全程

一块美玉的加工需要“切”“磋”“琢”“磨”,有效的探究教学也应如此。“‘切’:对教学之初遇到的原始问题、初始情景进行思考。‘磋’:将初始的情景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案例。‘琢’:围绕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对初始情景转化成的案例进行目的性强、指向性明、操作性好的深度开发。‘磨’:将教学情景进行精雕细刻的加工,使之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所用。”[2]

以四年级缝纫项目“缝笔袋”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增加“面料识别”课,先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面料的种类、常见品种、成分组成等,然后讨论如何识别生活中常用的面料真伪,学会基本的选购常识与技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鉴别和比较各种常用面料如棉、麻、丝、绸、聚酯纤维、尼龙的特性,再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合理设计剪裁,最后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两个方面评价这次活动。第二课,学生们选用上节课剪裁的合理面料进行缝制。两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收集面料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实际动手操作,整合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操作过程深探究

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有功。劳动与技术是“动手”“动脑”“动心”的课程。劳技素养的培养应该与学生学习的志趣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他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1.兴趣目标打前阵

兴趣是好老师,乐趣是更好的老师。教师可看学生怎么做、为什么做、喜欢做什么,然后适时引导其确定学习目标。每逢我国的传统节日来临,学生之间都会产生对节日文化的探索兴趣,于是《鞭炮节》《兔子灯》《编网袋》等课的探究目标就自然引出。学校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劳技课程结合在一起,自编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兴趣点。如端午节即将到来,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年级学习纸工“折纸粽”,中年级学习编织“绕彩粽”,高年级尝试用箬叶“包粽子”,并确立相应的探究目标、选用不同的制作材料。这样既能够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技能操作有一个相应的拓展延伸,又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学生“好之乐之”,自然激发起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2.信息材料铺道路

了解知识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劳动与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宽广而丰富的技术信息。如小学四年级的家政课《洗衣物》。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洗涤的正确方法,还可让学生收集日常使用的各种不同的洗涤剂,让学生认识洗涤剂及面料的不同种类,了解不同面料、洗涤用品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功效等,教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使信息含量的扩充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又如家政《尝尝我的手艺》一课,针对学生普遍偏食、喜食肉类的现象,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去收集荤菜与蔬菜的营养价值,课上交流比较荤菜蔬菜的营养与身体需求的关系。学生通过整理、归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处理方法。这成为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能力。学生的“多闻多见”为烹饪课《水果色拉》《西红柿炒蛋》等夯实理论,激发烹饪的乐趣。

3.小试牛刀为初探

“问”就是自己探究。“学”,可以是听教师讲,也可以是自主地去学习。“好学”,是对学生自主求知的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如在《心锁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动手做一做,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如何做心锁环,可以借助书、录像、教师提供的实物,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学而时习之”,这种探究学习主动地、积极地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是对操作过程进行研究,施教于方法,让学生“真实”地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素养的关键。

4.深入挖掘勤思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生的,这是一个方法掌握的问题。劳动技术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还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让学生试试用其它的方法行不行。想想、做做,做错、失败了没关系,以此树立学生良好的技术探索意识。如在传统工艺的《剪纸团花》教学中,学生被漂亮的团花吸引,非常想马上动手做出来。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很快掌握,但作品就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富,模仿的多,走进“雷区”犯错的少,在这种教学中成长的学生往往缺少细细品味、碰壁、磨练与反思,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教师如果改用“观察尝试―碰壁点拨―实践检验―总结方法”的探究方式,关注学生求新、求变的发展,给他们创造求新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求新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将会使学生的“真实”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三)评析探究谋发展

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对学生新的想法、新的探究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如属于《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编织的项目《动物书签》一课,通常,学生用“五股辫”完成动物的身体之后自然而然地会转用“三股辩”完成动物的颈部和头部,教材所提供的步骤图也是这样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能否将编织顺序颠倒,即先编织“三股辩”完成动物的颈部,再编织“五股辫”完成动物的身体。教师随机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观察步骤图,对制作过程、要领进行分析,并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经过探究,发现这一想法在编织动物这一特定题材时确实可行。“只有把知识生产或者知识建构的权力赋予学生,他们才能够通过对自己经验的研究,对原始信息以新的感知方式重新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情景在众多的解释和探究方法中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改善对已知事物的理解,达到一种新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论水平,或找出一些试探性的答案。”[3]过程性评价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带来更多技能探索的趣味。

罗杰・冯・伊庄指出:“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求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要的态度。”如《平结》一课是《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家政”单元编织项目,教材原有内容是以平结编织的方式完成,有教师选择学生喜欢又能短时高效完成的“小珠人”为项目作品来引导组织教学。学生先学会打平结,完成制作基本小珠人,最后分层挑战变化小人,奏响了“掌握技能―运用本领完成作品―举一反三再提升”的技能旨趣“三部曲”。课堂中的高效学习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心得和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我们应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明晰技能操作中自己的探究状态、需要改进的方向以及学习探究目标的达成程度。

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也是“会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的表现。劳技教学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如学生在完成劳技作品后,教师组织开展系列成果展览,用“小卖部”“义卖区”“展销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解说与推广,使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探究的体验与反思,查找自身探究的得失,以他人评价、集体评价、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体验技能带来的无穷乐趣。

活到老,学到老。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强调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只有把握真实有效的探究,将“技术”旨趣渗透到学生的每一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地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彝族地区;有效教学;使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彝族地区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很多彝族地区的学生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教育,反而忽视了彝族地区本身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使很多学生只知英语,不知彝语;只知日韩动画,只学英语字母,却不知彝族的传统象形文字等。在彝族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除了能够很好地让彝族地区的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接受高质的基本义务教育,从而使其在学习中更加积极。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彝族地区的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多种教育资源

彝族地区的学生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分,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受到地域、时空的限制,对于教材中的部分事物了解不清。尤其是数学、语文这两门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交互性很强,这就需要彝族地区的学生必须要突破时空限制,扩宽自己的认知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便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网络整合的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且声像俱全的各种教育资料,能够深入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彝族地区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从而获取最新、最全的信息。这样一来,彝族地区的教学便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接受全面、优质的义务教育。

2.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彝族地区的课堂存在方式过于单一、课堂过于封闭的问题,教师将教学局限在课堂与教材上,总是按部就班地传授各个知识点,然后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做练习,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使其过于习惯依赖教师的传授。而学生在学习语文、数学两门学科时,会遇到不同的学习难题,那么,如何帮助他们突破这些教学难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化繁为简,便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图画、动画、文字、影像等多种生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便可以弥补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抽象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直观地学习相关知识,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难题。

3.加深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强调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要综合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取向,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料,让学生综合调动自己的多方感官,使学生通过分析、概括事物的表象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使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彝族地区的学生会享受进步的与喜悦,在学习中有着强烈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现代信息技术为彝族地区的课堂增加了新的生机,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大大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全体学生构建整体的教学环境,还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个性、认知、审美等显著差异,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在彝族地区的课堂上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较为突出的便是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视频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将疑难知识点总结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之上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最后再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教学视频等网络资源进行复习。这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使其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强化与巩固所学知识。

二、在彝族地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想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这也是在彝族地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保证。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接受信息技术的再教育,聆听并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出更加符合本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

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中的“图形的变换”一课中,笔者准备利用Flas来演示平移、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方式。但是,我对于Flas了解不深,于是,我请教本校一位优秀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数学教师,在他的帮助下,设计出图形变换的动画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这种方式感到十分新奇。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十分高涨,在探索图形的轴对称相关信息时,效率很高。

2.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N重要教学手段,强调教师通过深入分析与钻研教材,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综合利用图文声像等多方信息,迅速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再现知识的发生场景,使彝族地区的学生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情境中加深情感体验。

在《安塞锣鼓》一课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安塞锣鼓的演奏视频,使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进入特定情境。大部分学生在观看安塞锣鼓的视频时,都感到十分振奋,他们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安塞锣鼓的表演的“劲”的理解也更有体会。在学生观看结束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组朗读与交流。每个学生负责不同段落的朗读,学生在读到“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时候,语气是越来越“狠”的;在读到“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时候,语气中蕴含着雄浑和强盛的气势。学生在情境的带领下,对于安塞锣鼓所蕴含的蓬勃、希望、冲破阻碍的强烈情感等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时候,我也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很多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原型的生活事物,有学生的课桌、学校的教学楼等。学生在看到这些事物的时候,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这堂课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中都蕴含着数学概念,从而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实现“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先学后教”,使整个课堂都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进行针对性教学,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还能够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信息容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同时,学生还需要根据课文进行预习。预习结束之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交流信息。有的学生说:“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设计并建造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石拱桥,这也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有的学生说:“赵州桥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之一,为防止损坏,不允许车辆通行。”有的学生说:“卢沟桥上面的狮子,每个形状都不一样,形态也各有不同,十分新奇。”有的学生说:“卢沟桥是我国的起点。”等。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些石拱桥的特征之后,在课堂上,我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卢沟桥以及赵州桥的照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石拱桥的特点。之后,我便让学生将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调查的时候,我发现中国的石拱桥有很多,而且也十分精美,但是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子呢?”也有学生提问:“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共同点很多,为什么作者要选两个例子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都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配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将课件、教学视频等分享到班级的通讯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计划,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课件进行复习。这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获得进步与发展,实现个性化教学。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彝族地区的教育领域也呈现出了“互联网+”的教育局面,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彝族地区的课堂呈现高效、高质的状态。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主动学习;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范文6

一、多媒体的运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还处于天真,活泼好动,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但接收到的信息、知识面窄的阶段。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不仅能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知识领域,更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

美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已有的教学经验中,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童话里的小屋》,我首先通过电脑展示动画,及出示一组图画欣赏,通过展示给学生看一些不同的图片,加上配以优美的音乐,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视觉效果,也在听觉得到美的享受,达到视听效果的结合。这样的视听搭配结合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中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小屋的出现,使学生有了新的了解、新的创意,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当他们自己去完成作业的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启发,教师也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的运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方式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是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适合的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指标,并积极发展思考各种学习策略,自主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并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相应调适,以此获得高品质的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三年级的美术课《有趣的面部表隋》,我一开始让学生直接看书上的漫画人物,以及思考漫画的绘画方式,学生统一的回答都是不会。假如在这样的学习创作状态下,那就是一种机械式学习和被动学习,这样的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邀请学生通过多媒体展台自主添加眼睛、嘴巴、鼻子等五官,并说明你觉得怎么样最好玩、最好笑就那样做。在尝试过几个学生后他们都发现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就要求他们马上拿出图画本,在图画本上马上把你的灵感画出来,有些同学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乐于积极参与进去,教师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学生学习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三、多媒体的运用,提高学生绘画能力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展示图片、音乐和情境,让学生感受画面的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教师提供绘画技巧等方面的教授,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更能启迪学生的创作思路,为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创作作品提供了一个范本。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加上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创作欲望,课堂中马上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因素,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在五年级美术教学《动物的脸》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昆虫的脸,让学生去观察,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的绘画创作作品视频,绘画技巧;最后通过展示其他同龄学生的绘画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意图、效果,引导他们揣摩创作者情境角度,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理解绘画内容、进入绘画状态、唤起创作激情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通过情境、音乐的启迪、诱导,进入创作境界,教师也能直观地发现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绘画技巧。

上一篇美丽的长沙

下一篇情境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