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夕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夕美文范文1

说起我的实习经历,我只能说,这实在不能用“心得”来描述,至多不过是一个“菜鸟的体会”。

先从背景说起,我进入的是某报纸的文娱版,那么我实习的工作,即俗称的“娱记”。原本我的印象中,实习伊始不外乎是看报纸、整理资料,或者端茶送水之类的工作。

但或许是报纸的缘故(不排除是由于文娱版相对比较活跃),我第一天实习就直接云里雾里地被派去一个人跑活动了,并且其后外出时间一直多于在报社办公室吹口调的时间。这也就牵扯出了我的一些体会:

1报社需要实习生,尤其是报社中相对业务较强的记者,尤其需要实习生——所以实习生才有机会学习。

对记者而言,实习生其实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廉价劳动力”。坦白来讲,实习生既能帮记者分担一些需要东奔西走的小稿件活动,又能把该ta的那份红包拿到手,何乐而不为?于是,一些没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小稿”,记者自然会多派实习生出去。或许印象中,我们还在把“文采风流”这件事当做一个成为记者的因素,当然,这文笔流畅不能缺少。但在新闻采写中,记者的新闻敏锐度远比前者重要得多。实习生写的稿,都不会是篇幅很大的稿子,如果是稍大一些的稿,也会有所谓的“带教老师”首先说明写作思路和角度。而接下来,实习生的能力,在一些积累中其实也会被记者看在眼里,如果能用,记者就会把一些其他任务交给你,例如帮助ta完成一些ta工作中的前期工作。

而对实习生而言,成为“廉价劳动力”则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跑活动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锻炼,但其实因为参与不同活动,见识到不同的场面,对于开阔眼界也很有好处。而写稿这件事,通过比较带教老师修改、编辑删改过的内容(即最后发表出来的“成品”),和自己最初写出来的“雏形”,渐渐就会得到一些启发,究竟报纸要登的是哪些内容,读者要看的是哪些内容。

2写新闻的都得看新闻,还得从新闻里看出“新新闻”。

在实习中,除却外出跑活动,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看新闻,而因为文娱版的一些性质,带教老师特别布置的任务,就是每天浏览娱乐新闻和帖子,并在过程中寻找有话题性的新闻点。新浪网易猫扑67天涯百度搜狐……于是我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明星博客及bbs的娱乐版的常客,只是为了穿梭其中,挖掘到具有值得“做”的新闻。

记者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除了写稿,就是浏览网页了吧。在其他行业而言,或许浏览新闻是一种消遣,而对媒体工作者而言,看新闻就不仅仅是“看”这么简单了,要看出门道和价值,才是他们的工作。

而作为实习生,我尝试过从最初日也看夜也看,看到头昏脑胀,到渐渐缩短时间找到一定的窍门去看。这其中的区别是,前者是在茫茫八卦中累死自己得不偿失,除了看到一堆曾哥春哥贾君鹏等等的文化垃圾外,一无所获;而后者是在老师的提点后找到了要领,以几个判断因素作为首要前提去一些“面上”的新闻里找寻“新新闻”。

3职场学问大,该说话时别结巴,不该说话别多话

其实这是所有行当的共通点吧。实习生混在其中,自然不会对老鸟们产生什么威胁,故其中之尔虞我诈体会不深。但毕竟,人际关系在哪里都是一门学问,如何处理和带教老师、和其他记者的关系,实在不是一句半句说得清的。至少我就还没有学会,自认为这其中的学问比明星的八卦还难以捉摸。所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大概的列几个基本点

(1) 活动红包交老师

(2) 多做事少抱怨

(3) 为人谦虚懂礼貌

七夕美文范文2

——题记

六七岁那年,是我第一次到外祖母家中。记得那时还小。什么节日啊,一概不知。唯一记忆最深的就是七夕节。

夕阳西下,迎来了星光照耀的晚空。玩耍着,看到正在望着星空的表姑,问她:“表姑,你看什么。”她回答:“萍,你看,那两颗正在靠近的星星,牛郎织女会合了。”抬头看,真的,有着两颗星星正在靠近。近了,近了,直到完全相依。

但童年的我,不懂。问:“这有什么好看?”她微微的一笑,牵着我,回到家中。说:“你知道么,今天是七夕节。”童年的我,不懂七夕节是什么。我问:“七夕节干什么用的。”表姑微微一笑,笑罢,跟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完,又问:“织女的外祖母为什么要拆散他们?”至于表姑说了些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我知道,那天,听完故事我又看了一次星空。但表姑讲了好长的一段时间,牛郎织女会面的时间已经过了。

那天,我仰望着星空,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充满的小星星的七夕夜的星空。好美。

又是七年后的七夕夜,同样的七夕夜,可我却看不到满天都是小星星的七夕的星空了。只是偶尔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只剩这么几颗星星,不过是为星空多加了几分凄凉的景色罢了。

我好想再看一次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可是,现在污染严重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啊!那片充满了小星星的星空啊!你好美,啊!七年前的七夕夜啊!你真美。

七夕美文范文3

【关键词】煤气站;电气防爆;措施

引言

煤气是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工业用气,煤气站,主要由煤气发生炉,管路系统,煤气处理系统,循环水系统,监控系统等构建而成。煤气站主要是通过煤气发生炉生产煤气,并附有焦油。酚水。及少量硫化氢产出。由于其生产具有很大危险性,因此,我国《煤气站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煤气的生产、输配、储存过程都有很高的防火防爆要求,其中对属于乙类生产的发生炉煤气站主厂房必须按照《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中的要求使用防爆电气。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煤气站的电气防爆问题,从电气安全技术的角度对电气防火防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仅供参考。

1 电气设备防爆的类型和等级

1.1 电气设备的防爆类型

根据防爆的原理,针对不同的用途,电气设备的防爆类型有以下几种:

(1)防止点火源的产生。代表有增安型电器设备。主要是对于一些正常工作时不产生火花和危险高温表面的电器设备,在结构上再采取一些附加的保护措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用介质隔离点火源。这是隔离点火源的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采用安全介质包围电气设备的导电部件,导电部件产生的火花无法接触爆炸性混合物。利用此种方法的代表有正压型电气设备、充油型电气设备、浇封型电气设备等。

(3)用外壳限制爆炸和隔离点火源。代表有隔爆型电气设备。它利用外壳罩住导电部分,阻止爆炸向外部传播,是一种传统的隔离防爆。

(4 )限制点火源的能量。典型的代表有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主要是通过限制电路在危险场合产生的能量,达到防爆的目的。

1.2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

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设备使用的类别、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温度组别、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来划分的。我国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燃温度的差异,组别又分为T1、T2、T3、T4、T5、T6六组,引燃温度用t(℃)表示。

2 电气防爆的技术与措施

电气火灾和爆炸的防护必须是综合性措施。它包括合理选用和正确安装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保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正常运行,保证必要的防火间距,保持良好的通风,装设良好的接地保护装置等。危险环境不同,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就不同,采取的防爆措施也就不一样。根据环境危险区域的大小和级别,可以划分为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的爆炸与火灾密切相关,火灾容易并发爆炸。因此,防爆安全除按防火安全要求外,也需要格外注意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线路的安装。在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上,电气设备的选用要与当地危险环境相适应;在防爆电气线路的安装上,电气线路的安装位置、敷设方式、导线材质、连接方法等均要与区域危险等级相一致,确保防爆的安全。

2.1 选用防爆电气设备

在进行爆炸性环境下的电力设计时,应尽量把电气设备,特别是正常运行时发生火花的设备,布置在危险性较小或非爆炸性环境中。火灾危险环境中的表面温度较高的设备,应远离可燃物。在满足工艺生产及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防爆电气设备使用量。火灾危险环境下不宜使用电热器具,非用不可时应用非燃烧材料进行隔离。防爆电气设备应有防爆合格证,少用携带式电气设备,可在建筑上采取措施,把爆炸性环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采用隔墙法等。

2.2 要尽量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采取封闭措施,防止爆炸性混合物泄漏;清理现场积尘、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积累;设计正压室,防止爆炸性混合物扩散到有引燃源的区域;采取开放式作业或通风措施,稀释爆炸性混合物;在危险空间充填惰性气体或不活泼气体,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3 防火防爆电气线路的选用

(1)电气线路一般应敷设在危险性较小的环境或远离存在易燃、易爆物释 放源的地方,或沿建、构筑物的外墙敷设。

(2)对于爆炸危险环境的配线工程,应采用铜心绝缘导线或电缆,而不用铝质的。

(3)电气线路之间原则上不能直接连接,必须实行连接或封端时,应采用压接、熔焊或钎焊,确保接触良好,防止局部过热。线路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适当的过渡接头,特别是铜铝相接时更应如此,而且所有接头处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 80%。

(4)绝缘电线和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 1.25 倍和自动开关长延时过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线路电压1000 V以上的导线和电缆应按短路电流进行热稳定校验。

2.4 保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正常运行

在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设计的选用上,要与爆炸危险环境的特征和危险物的级别、组别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安全运行。安全运行包括电流、电压、温升和温度不超过允许范围,包括绝缘良好、连接和接触良好、整体完好无损、清洁、标志清晰等方面。

2.5 隔离和间距

隔离是将电气设备分室安装,并在隔墙上采取封堵措施,以防止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将工作时产生火花的开关设备装于危险环境范围以外(如墙外);采用室外灯具通过玻璃窗给

室内照明等都属于隔离措施。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一般应该分室安装,并在隔墙上采取封堵措施。常见的隔离措施有电动机隔墙传动、照明灯隔玻璃窗照明等,通过隔离进一步达到防爆的效果。

2.6 接地措施的选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应将所有不带电金属物体做等电位联结,如低压由接地系统配电,应采用TN—S系统,不得采用TN—C系统;低压由不接地系统配电,应采用IT系统,并应该安装必须的保护和报警装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的防爆问题是工业爆炸危险场所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所谓的正确应用包含着从设计、采购、安装、检修维护以及在使用中的管理安全几个因素。只有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提高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防爆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这些行业的安全生产,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七夕美文范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煤矿 企业文化

山西的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之后,精细化管理更加成为煤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对精细化管理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有利于理清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构成了煤矿企业文化形成的管理基础,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则对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 精细化管理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1.1精细化管理本身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煤矿所发生的事故表明,约占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是煤矿企业文化尤其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将各项管理活动和作业流程推向深入,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深层次方面发展,并进而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要向全体员工灌输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形式让员工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全面把握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从思想上要求员工形成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将精细化的理念植根于员工心中。煤矿企业只有着力培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文化,才能做到本质安全。

1.2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构成煤矿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根本保证。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从战线到区队,从班组到岗位,全面开展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一般而言,精细化管理要从每个岗位职责的细化量化开始。岗位是企业的基础,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没有管理严细的岗位,就没有作风严细的企业。在制度落实过程中,也要坚持做到“精细化”,严格按照企业制度的规定来管人、管事,实现“依法治企”。因此,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由此而引起的制度建设自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煤矿企业理念与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员工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煤矿安全理念的要求,则取决于对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取决于理念与管理制度的紧密结合。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不论什么岗位,什么工种,一律运用该岗位和工种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来协调。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起到了保证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相符的手段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联结理念与行为的桥梁作用。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保证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助于实现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1.4 精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曾有人认为“煤矿是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粗放型产品”,“精细生产远远超越了煤炭企业实际”,熟不知,煤矿生产组织是一个多系统、多岗位、多工程、多地质条件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生产组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系统和一个岗位上的疏忽、麻痹、侥幸、违规操作,瞬间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倡导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大大减少工作失误,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1.5 精细化管理是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精细化管理本身不仅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日益成为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目前,尽管大部分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几乎都是由于在企业文化建

设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安排。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凸显了其量化、细化的优点,尤其是其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等管理特征,为解决以上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正如孟凡驰曾指出,要“推动企业文化向精细化发展”,所谓精细化,就是“设计要精细化,做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实践要精细化,做到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评价要精细化,做到考核评价要有量化标准”。可见,开展“精细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然成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2 企业文化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重要作用

2.1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前提。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倡导用文化管理来引领企业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柔性”管理来弥补“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形成对比的是,精细化管理则以量化、细化为特征,在制度执行上集中表现为严格、细致和偏重“刚性”。尽管精细化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来,提倡以人为中心,但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全员精细化”。因此,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柔性”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员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岗位职责,而受到精细管理制度的处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的积极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和沟通,增强员工的精细化意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员工的精细化思维,并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有效避免员工的工作倦怠情绪。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推行提供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刚柔并济,保证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

2.2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强化精细化管理认同的必要条件。煤矿企业在由“粗放”走向“精细”从而实现管理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并强化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顺利推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思想认识、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了既定的范式,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量化、细化和标准化、程序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因此,大到岗位标准、工作流程的设计,小到工服着装、行为规范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部分员工的不合作。思想决定认识,观念决定行为,很难想象在没有形成认同的情况下,员工会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制度来执行。而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来引领,用制度来约束,并经过长期实践磨合,才能逐步实现认同。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快职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为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3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力的保证。煤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固然有赖于管理制度的健全、管理责任的明确和管理标准的细化,但这些只能从制度本身的完善上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但要保证其顺利实施,还依赖于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高度认同基础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依赖于全体员工的执行力。要高度重视执行力文化的培育。很难想象在粗糙、浮躁、马虎、草率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煤矿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并实现安全形势的好转。而企业文化对员工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执行力文化,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将保证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求煤矿企业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尤其是要形成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否则,精细化管理只会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七夕美文范文5

关键词:旗袍文化 内涵之美 现代旗袍

如果说,几千年来,中国的服饰文化是难言的寂寞,那么旗袍的盛极一时,无疑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从压抑中爆发的喜悦。有人说,因为正是它的出现,是中国服饰的样式、色配、做工、深度和气质,一扫过去服饰的沉闷与庸俗,却又毫无冶艳和媚俗之态。的确如此!相信大家一定记得《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在剧中身着20多种不同样式的旗袍,在清冷的夜,带着落寞和凄迷的表情,留在空旷寂廖的长街上,清寒斜瘦的身影,征服了无数异国观众。

这股浓浓的中国旗袍风情,越来越受注目。东风西渐,悠远的东方文化已不只是代表传统和国粹,旗袍正快速成为一种流行于国际的时尚,即使是年年都以迅雷之势推陈出新的时装界也常常驻足于东方情节,从中汲取灵感和创意。

一、旗袍的历史沿革

旗袍起源于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在女装舞台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当时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追逐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年的演变,旗袍的各种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成为一种经典的女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1966年至1980,中华传统文化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从此被冷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

近几十年来,旗袍风姿再现,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并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二、旗袍的文化风格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体,形成旗袍文化。旗袍的美似乎可以从这里开始:肩膀要溜,端肩阔背的人穿旗袍会显得雄壮伟岸,缺少柔美;腰细;臀部要丰满;脖子要长,高领配长脖,有一种娉婷之美;胸部大小要合适;个头适中,一米六至一米七为最合适,过高过矮都会破坏旗袍的风韵[1]。

在艺术和文化上有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还有一种就是京派风格,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海派旗袍。

三、旗袍的美在于内涵

旗袍这个具有文化风采的国粹,在花团锦簇的时装之中,超凡脱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旗袍的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内敛与深刻,含蓄处透着性感。

或许唯有这一袭长裙,才能衬托出中国女人的婀娜多姿,才能彰显出东风女性的万种风情,或矜持温婉,或神秘冷艳。旗袍是保守的,体现在领口与肩部。那高耸而圆润的立领,凸显出女人的娉婷之美,让中国女性充满了含蓄、娴静、内敛之美,如烛影摇红,再加上旗袍不露上肩,不像礼服那样一览无余,增添了几分神秘的魅力。另一方面,旗袍是性感的,这在体现在它的开衩上,女性的一双玉腿藏在那高开衩的旗袍里,若隐若现,惚兮恍兮,闪射出无穷的撩人风韵,这样的美,使得中国女人在含蓄上平添了几许奔波,在娴静中增加了不少妩媚,又如雨打芭蕉。

旗袍之美,犹如冰山上的雪莲,曲高和寡,没有成熟、丰满和高雅是穿不出它的味道来的。

四、关于旗袍的疑问

有人忍不住要问了,既然旗袍这么有魅力,为何现实生活中穿旗袍的少女少之又少呢?经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人们追求休闲舒适的生活,旗袍过于正式,穿在身上不太方便;②先进的快节奏生活是旗袍难以适应,有其事一些上班族;③从众心理,明明很想穿,但是大家都不穿,所以自己穿起来也会觉得怪怪的;④旗袍时很典型的淑女风格,现在这个社会,那种典型的江南女子风格的淑女很少了,大家都崇尚个性,衣服很时尚,奇奇怪怪的;⑤旗袍的没是一种距离的美。旗袍对它的穿着内涵气质以及环境气氛的苛刻要求,限制了他的普及大众。

据观察,穿旗袍的女性三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段较多,在加上今年来影视作品的宣传,旗袍的市场将会是比较乐观的。有不少人认为旗袍是中国的国服,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也就承载着五千年的服饰文化,比如汉服、唐服等等,而旗袍只是这五千年的服饰文化种的其中一种,不能说它就是中国的国服。其次,现在的旗袍很多场合成为了接待小姐的工作服,这种滥用已丧失了旗袍文化的内涵。

结论: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旗袍连接传统和现代,将美的风韵洒向人间。中国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的骄傲,因为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同样也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朝阳.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高明秀.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陈培照,王希辉.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

七夕美文范文6

【关键词】弗洛伊德 绘画 题材 风格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被誉为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无论是在油画语言运用上,还是对人内在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卢西恩·弗洛伊德1922年生于维也纳犹太人家庭。其祖父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其著作《梦的解析》曾经让无数饱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获益匪浅,他的心理学也使很多的艺术家从中找到了灵感与表现的题材。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卢西恩·弗洛伊德从他祖父那汲取了创作的源泉。在他幼年时期“维也纳意识”便对其产生深深的影响,在日耳曼语系中,奥地利人对孤独的敏感与生俱来,那是一种强烈的怀疑与探索精神,就如同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教育孩子学会仁、义、礼、智、信那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弗洛伊德从童年时就具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敏感,这为他将来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埋下了迸发的因子,因为敏感对于一个画家来言是不可或缺的素质。西蒙·弗洛伊德让幼小的孙子阅读四行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挂上布鲁盖尔的画……这种启蒙与训练让卢西思·弗洛伊德从小就具有了一种对于事物的特殊感知力,这种知觉能力和他的祖父有关系,因为他直接的,从血液里继承了祖父那些怀疑、孤独、好奇和直觉。wWw.133229.COM这些性格特征在日后被带入画面,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鲜明标志,使他在艺术创作上终生受益。

卢西恩·弗洛伊德于15岁时进入了工艺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在1933年他们全家便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在校长莫里斯门下。20世纪30年代他的绘画题材宽泛,此期他系统的学习了欧洲古典绘画技法,并且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最多的是人与静物、植物相搭配的室内场景,绘画技法较为精巧细致,吸收了丢勒、安格尔、门采尔、荷尔拜因等古典大师的线描风格。与这些大师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在造型语言上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已经开始具有了某种对客观对象精神状态的敏感,画面中有种出奇的静谧,包含了很多令人忧郁、孤独与不安的信息。其作品具有这样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和当时社会大环境有关,当时的英国正笼罩在二战的阴云下,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具有一种忧患意识,而弗洛伊德正是以他超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到这一点,所以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的描绘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那种神秘诡异的气氛更是他对于时代以及人性的真实刻画,对现实存在透射以关注的目光正是他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

从他早期绘画风格的总体来看,整个基调是沉郁静谧的,在造型上注重精细的线描风格,利用夸张变形的形体以及微妙的灰色调传达出忧郁的、惊恐的、疏离的精神意味。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注意到画面平装光洁、精致细腻,这显然是受到欧洲古典绘画的影响,但已注入了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浪漫主义气息。此期他以一些静物植物结合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如《穿白色睡衣的女孩》、《女孩和白色的狗》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均采用了带有夸张变形的写实手法,整个画面形体处理具有“外刚内柔”的艺术效果,人物的轮廓清晰可见,轮廓内的形体处理则是平缓细腻,笔触过渡柔和,色彩推移轻微舒缓,作品中呈现出浮雕式或二维式的画面效果,既有绘画图像的平面张力又有一定的体积感,画中人物的精神几乎都呈现一种惊惧或忧郁的状态。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弗洛伊德定居在伦敦,他将自己处于孤独和封闭的状态。他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全力地向具象写实领域开拓。60年代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稳定性,此期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肖像为主。他致力于对周边人生存状态的表达,其绘画摆脱了叙述情节或是戏剧性,这也使他的风格逐渐定型,他从生活于其周围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普通人的存在状态,挖掘着人物存在的本质意义,这一时期他喜欢畸形甚至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由精细逐渐转向粗率,而注重绘画性的表现。他说:“如同我的记忆,我总是试图做相同的事。”正是这种重复的绘画题材和反复锤炼的粗犷风格使他在后来赢得了极大的赞誉。如《罗斯》、《夜之画像》、《自画像》等作品的画面结构紧缩而有力,其所描绘的人体通常是紧绷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拙的状态,具有表现性的效果。他说:“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这“生命的色彩”就是彰显人的生命力与生命的节奏。

7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渐趋成熟,逐渐形成了晚年劲健老辣的风貌。1987年,他在华盛顿的赫施霍思博物馆和雕塑公园举办了一次回顾展,次年又在伦敦的黑沃德画廊举办了展览,展览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他自50年代以来的默默无闻,一跃被视为世界级的大师。人们从他的画作中看到了画家对于生命、社会、人生的历史性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他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典型的沉郁模式得到了全面的修正与更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有力的厚重笔触的色彩造型,弗洛伊德审美的视点由关注微妙的灰色和形体变形产生的意味逐渐转向对形体语言本身的重视,对人体的描绘成为主要的题材。

弗洛伊德对“形体”的处理有着迥异常人的感觉力和理解力。他十分注重体积感及肉体厚度上的差别变化。他不过分追求用传统的明暗光影去塑造体积,而是通过对人物解剖和形体结构各个型的前后穿插、叠加,形成前后各种大小体积结构的层层套叠,产生一种建筑般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结实有力,如铜打铁铸一般,具有一种内在的表现力,这与米开朗基罗笔下雄健有力的人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米开朗基罗追求的是理想中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主义的人体处理,而弗洛伊德则是在外表的真实下显现人性的真实存在,也就是个体的人的独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