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夕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夕美文范文1
【摘要】雅思贝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理论,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到秦始皇时期是中国的早期文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爱琴海文化则是西方的早期文明,本文将从中西古代文明时期美术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比较上进行阐释,旨在提高理论与实践的水平,以及我们对中西方古代文明时期美术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古代文明;共通性;差异性;世界文明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文明的标志是文字、青铜器、建筑和宗教等,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冷落,但在历史更迭与演绎中越发受到现代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依照他的理论,大致从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这一段时期,即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到秦始皇时期可以视为中国的早期文明,古希腊罗马和爱琴海文化时期则是西方的早期文明。虽然不同地域、民族与风俗的美术均有其风格和样式的差异性,从艺术表征上不易比较,就像中国的兵马俑和希腊的雕塑一样,但纵观中西方早期文明美术的发展规律,却不难看出他们有着诸多颇为相似的地方。
一、古文明时期中西美术的差异性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由于不同地域、民族、风情而逐渐产生了艺术的差异性面貌。在中西方早期文明中,体现着差异表现的是我国的青铜器,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和尊贵,希腊艺术的绘画与雕塑等代表了西方艺术的文明,这是中西方各自独有的文化。
首先,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是从夏、商、周时代开始,奴隶制度社会时期是君主专制制度,艺术品大都为政治服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为统治者制作的礼器,是专供祭祀和宗教活动使用的,所以对青铜器的制作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大小、数量和种类上的要求。青铜器的使用是有等级划分的,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器具是不一样的。当时人们很崇拜兽形人,青铜器的造型也就比较独特,体现威严和庄重之美感,是统治者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如商朝时期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从夏朝到秦朝时期,青铜器的使用就很普遍了,但平民百姓依然是可望不可及的,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又体现了另一个重要功用,就是记载历史重大事件,如:宫廷生活、将领征战、祭祀祖先等,这与古希腊雕塑的表现内容大相径庭。据文献记载,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世界闻名,竞技场场景、征战英雄、祖先遗像等都是他们表现的题材。由于他们倡导公平和民主以及社会和谐,所以古希腊的雕塑题材很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
其次,从使用的形式上看,我国的青铜器是供个人使用的,而希腊雕塑是公众性的,两者的受众面存在异同。中国的青铜器集实用、政治和审美于一体,内容丰富,注重内涵。古希腊雕塑注重优美与和谐,体现宗教观点和信仰。青铜器的造型追求庄重的艺术效果,在视觉和精神感受上比较威严和大气,而古希腊的雕塑等艺术给人以亲近感。
再者,我国古代的美术讲求“形神兼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而希腊美术却不同,希腊人以“人”为中心,把人神灵化,神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信仰是很强的。希腊的雕塑艺术在创造性上是空前的,对现实事物的准确和真实的再现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他们认为神是可以看得见的,人类要在神的庇佑下生存。中国的艺术传统手法则是由政治到人性关注的转变,写意性表现的形式成为美术创作的基本思想。
二、古文明时期中西美术的共通之处
中西文明时期的美术不单有差异性,还有诸多共通之处。古代先民创作的工具、器具都是以实用为第一要素,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为了美化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创造中进步。在石、骨、木等器物上以动植物符号描绘和记载,形成图腾崇拜,这些描绘在器物上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与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群对生活及对生命的认识。
首先,早期文明的产生是具有功利性的,也是顺应时代与环境发展的需求。石器时代的石器产生和发展主要以实用为目的,石器的器形和功用,乃至后来的工艺,这种由初始化实用性到技艺水平的追求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与体验中创造出来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造型和功用也是多面的,尖的部分用来砍削,钝的部分用来砸,所以叫做砍砸器。这些只是单纯为了狩猎和采集生活中的食物而制作的器物,制作者也没有审美意识,这一点在中西方原始美术的领域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器具制造由实用转向了审美创造。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石、骨、木等器物的制作相对精细了,古代先民们的审美意识逐渐产生和发展,装饰工艺由捆绑发展到镶嵌,这是历史文明的巨大进步。陶器出现后,美术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陶器的器壁上开始有了装饰纹样,由几何图形纹样到动植物纹样,从简单人物纹样到复杂的生活场景纹样。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嵌错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该铜壶器形别致、雍容华贵,侈口、斜肩、鼓腹、圈足,壶肩有两个兽耳,壶身布满嵌错图案。铜壶通体由上而下,分三层图案,且场景描绘各异。上层是采桑图,采桑女欢快的劳作和起舞,令人向往;中层宴乐涉猎图,厅堂主人举杯与宾客欢饮,载歌载舞相伴,富丽奢华;下层为水陆战斗图,战船对战,兵戎厮杀;这些嵌错图案很好地还原了战国时期的各种场景,让我们领略了2300 多年前的战国风情。再如古希腊的陶瓶图案《战士出征》,表现的是战士出征前的场景,情节细腻准确,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两件不同文化与环境下生成的作品,难分伯仲,只是题材和手法不同而已。前者展示的是多列序层次绘制的形式,每一层都由纹饰做隔断,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享乐的生活场景;后者则更加写实化,将人体的形体和结构都准确地表现出来了,还运用了透视手法,但这两件美术作品都是以纹样装饰记述历史,画面情节清晰,研究价值和观赏性极高。
再者,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和“神灵论”,他们觉得万物都有灵性,神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环境,这是一种共有的信仰。巫术和巫师为他们祈福丰收和平安,这是原始的宗教活动,因为具有世界性,所以为日后的宗教发展奠定了基础。代表古老文明的非洲木雕也具有巫术的理念特征,它采用整体写意的手法雕刻而成,木雕上的纹饰惟妙惟肖,与中国的陶器器壁上的纹样颇为相似,同样具有神灵庇佑的精神体现。非洲木雕的创作力很强,在结构、造型和线条上都有熟练精妙的运用,反映了非洲原始人对世界的客观认识。非洲木雕通常由一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极少有拼装雕刻而成的,他们所用的工具有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作品一般通过烘烤和着色完成,也有用木灰染色的,整体看来很精致美观。非洲先民的创作理念来源于对世界和宇宙的理解,作品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们的信仰。非洲先民对木雕有着特殊的情节,他们认为木雕代表永恒,常被制作成祖先和死去的人,以示怀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美术从石器到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神权和人权,为后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影响深远,如在绘画上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大大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古代的西方文明也给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愿望,对后世宗教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文明都是世界的文明,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延岳.外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七夕美文范文2
——题记
六七岁那年,是我第一次到外祖母家中。记得那时还小。什么节日啊,一概不知。唯一记忆最深的就是七夕节。
夕阳西下,迎来了星光照耀的晚空。玩耍着,看到正在望着星空的表姑,问她:“表姑,你看什么。”她回答:“萍,你看,那两颗正在靠近的星星,牛郎织女会合了。”抬头看,真的,有着两颗星星正在靠近。近了,近了,直到完全相依。
但童年的我,不懂。问:“这有什么好看?”她微微的一笑,牵着我,回到家中。说:“你知道么,今天是七夕节。”童年的我,不懂七夕节是什么。我问:“七夕节干什么用的。”表姑微微一笑,笑罢,跟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完,又问:“织女的外祖母为什么要拆散他们?”至于表姑说了些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我知道,那天,听完故事我又看了一次星空。但表姑讲了好长的一段时间,牛郎织女会面的时间已经过了。
那天,我仰望着星空,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充满的小星星的七夕夜的星空。好美。
又是七年后的七夕夜,同样的七夕夜,可我却看不到满天都是小星星的七夕的星空了。只是偶尔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星,只剩这么几颗星星,不过是为星空多加了几分凄凉的景色罢了。
我好想再看一次满天都是小星星的星空,可是,现在污染严重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啊!那片充满了小星星的星空啊!你好美,啊!七年前的七夕夜啊!你真美。
七夕美文范文3
【关键词】煤气站;电气防爆;措施
引言
煤气是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工业用气,煤气站,主要由煤气发生炉,管路系统,煤气处理系统,循环水系统,监控系统等构建而成。煤气站主要是通过煤气发生炉生产煤气,并附有焦油。酚水。及少量硫化氢产出。由于其生产具有很大危险性,因此,我国《煤气站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煤气的生产、输配、储存过程都有很高的防火防爆要求,其中对属于乙类生产的发生炉煤气站主厂房必须按照《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中的要求使用防爆电气。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煤气站的电气防爆问题,从电气安全技术的角度对电气防火防爆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仅供参考。
1 电气设备防爆的类型和等级
1.1 电气设备的防爆类型
根据防爆的原理,针对不同的用途,电气设备的防爆类型有以下几种:
(1)防止点火源的产生。代表有增安型电器设备。主要是对于一些正常工作时不产生火花和危险高温表面的电器设备,在结构上再采取一些附加的保护措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用介质隔离点火源。这是隔离点火源的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采用安全介质包围电气设备的导电部件,导电部件产生的火花无法接触爆炸性混合物。利用此种方法的代表有正压型电气设备、充油型电气设备、浇封型电气设备等。
(3)用外壳限制爆炸和隔离点火源。代表有隔爆型电气设备。它利用外壳罩住导电部分,阻止爆炸向外部传播,是一种传统的隔离防爆。
(4 )限制点火源的能量。典型的代表有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主要是通过限制电路在危险场合产生的能量,达到防爆的目的。
1.2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
防爆电气设备防爆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设备使用的类别、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温度组别、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来划分的。我国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燃温度的差异,组别又分为T1、T2、T3、T4、T5、T6六组,引燃温度用t(℃)表示。
2 电气防爆的技术与措施
电气火灾和爆炸的防护必须是综合性措施。它包括合理选用和正确安装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保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正常运行,保证必要的防火间距,保持良好的通风,装设良好的接地保护装置等。危险环境不同,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就不同,采取的防爆措施也就不一样。根据环境危险区域的大小和级别,可以划分为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的爆炸与火灾密切相关,火灾容易并发爆炸。因此,防爆安全除按防火安全要求外,也需要格外注意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线路的安装。在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上,电气设备的选用要与当地危险环境相适应;在防爆电气线路的安装上,电气线路的安装位置、敷设方式、导线材质、连接方法等均要与区域危险等级相一致,确保防爆的安全。
2.1 选用防爆电气设备
在进行爆炸性环境下的电力设计时,应尽量把电气设备,特别是正常运行时发生火花的设备,布置在危险性较小或非爆炸性环境中。火灾危险环境中的表面温度较高的设备,应远离可燃物。在满足工艺生产及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防爆电气设备使用量。火灾危险环境下不宜使用电热器具,非用不可时应用非燃烧材料进行隔离。防爆电气设备应有防爆合格证,少用携带式电气设备,可在建筑上采取措施,把爆炸性环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如采用隔墙法等。
2.2 要尽量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采取封闭措施,防止爆炸性混合物泄漏;清理现场积尘、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积累;设计正压室,防止爆炸性混合物扩散到有引燃源的区域;采取开放式作业或通风措施,稀释爆炸性混合物;在危险空间充填惰性气体或不活泼气体,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3 防火防爆电气线路的选用
(1)电气线路一般应敷设在危险性较小的环境或远离存在易燃、易爆物释 放源的地方,或沿建、构筑物的外墙敷设。
(2)对于爆炸危险环境的配线工程,应采用铜心绝缘导线或电缆,而不用铝质的。
(3)电气线路之间原则上不能直接连接,必须实行连接或封端时,应采用压接、熔焊或钎焊,确保接触良好,防止局部过热。线路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应采用适当的过渡接头,特别是铜铝相接时更应如此,而且所有接头处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 80%。
(4)绝缘电线和电缆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 1.25 倍和自动开关长延时过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线路电压1000 V以上的导线和电缆应按短路电流进行热稳定校验。
2.4 保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正常运行
在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设计的选用上,要与爆炸危险环境的特征和危险物的级别、组别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安全运行。安全运行包括电流、电压、温升和温度不超过允许范围,包括绝缘良好、连接和接触良好、整体完好无损、清洁、标志清晰等方面。
2.5 隔离和间距
隔离是将电气设备分室安装,并在隔墙上采取封堵措施,以防止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将工作时产生火花的开关设备装于危险环境范围以外(如墙外);采用室外灯具通过玻璃窗给
室内照明等都属于隔离措施。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一般应该分室安装,并在隔墙上采取封堵措施。常见的隔离措施有电动机隔墙传动、照明灯隔玻璃窗照明等,通过隔离进一步达到防爆的效果。
2.6 接地措施的选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应将所有不带电金属物体做等电位联结,如低压由接地系统配电,应采用TN—S系统,不得采用TN—C系统;低压由不接地系统配电,应采用IT系统,并应该安装必须的保护和报警装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的防爆问题是工业爆炸危险场所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所谓的正确应用包含着从设计、采购、安装、检修维护以及在使用中的管理安全几个因素。只有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提高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防爆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才能够保证这些行业的安全生产,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七夕美文范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煤矿 企业文化
山西的煤炭资源重组整合之后,精细化管理更加成为煤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对精细化管理与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有利于理清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构成了煤矿企业文化形成的管理基础,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则对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1 精细化管理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1.1精细化管理本身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煤矿所发生的事故表明,约占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是煤矿企业文化尤其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将各项管理活动和作业流程推向深入,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深层次方面发展,并进而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要向全体员工灌输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形式让员工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全面把握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从思想上要求员工形成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将精细化的理念植根于员工心中。煤矿企业只有着力培养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文化,才能做到本质安全。
1.2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构成煤矿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根本保证。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从战线到区队,从班组到岗位,全面开展管理制度的“精细化”。一般而言,精细化管理要从每个岗位职责的细化量化开始。岗位是企业的基础,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没有管理严细的岗位,就没有作风严细的企业。在制度落实过程中,也要坚持做到“精细化”,严格按照企业制度的规定来管人、管事,实现“依法治企”。因此,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由此而引起的制度建设自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煤矿企业理念与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员工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煤矿安全理念的要求,则取决于对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取决于理念与管理制度的紧密结合。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紧密结合,不论什么岗位,什么工种,一律运用该岗位和工种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来协调。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起到了保证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相符的手段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联结理念与行为的桥梁作用。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保证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助于实现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1.4 精细化管理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曾有人认为“煤矿是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粗放型产品”,“精细生产远远超越了煤炭企业实际”,熟不知,煤矿生产组织是一个多系统、多岗位、多工程、多地质条件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生产组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系统和一个岗位上的疏忽、麻痹、侥幸、违规操作,瞬间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倡导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才能大大减少工作失误,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1.5 精细化管理是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精细化管理本身不仅是构成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日益成为了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目前,尽管大部分煤矿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文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几乎都是由于在企业文化建
设过程中缺乏精细化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安排。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凸显了其量化、细化的优点,尤其是其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等管理特征,为解决以上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正如孟凡驰曾指出,要“推动企业文化向精细化发展”,所谓精细化,就是“设计要精细化,做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实践要精细化,做到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评价要精细化,做到考核评价要有量化标准”。可见,开展“精细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然成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2 企业文化对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重要作用
2.1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前提。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倡导用文化管理来引领企业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柔性”管理来弥补“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形成对比的是,精细化管理则以量化、细化为特征,在制度执行上集中表现为严格、细致和偏重“刚性”。尽管精细化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来,提倡以人为中心,但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全员精细化”。因此,以人为本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柔性”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员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岗位职责,而受到精细管理制度的处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的积极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和沟通,增强员工的精细化意识,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员工的精细化思维,并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有效避免员工的工作倦怠情绪。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精细化管理的推行提供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刚柔并济,保证精细化管理顺利实施。
2.2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强化精细化管理认同的必要条件。煤矿企业在由“粗放”走向“精细”从而实现管理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并强化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顺利推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思想认识、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了既定的范式,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量化、细化和标准化、程序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因此,大到岗位标准、工作流程的设计,小到工服着装、行为规范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部分员工的不合作。思想决定认识,观念决定行为,很难想象在没有形成认同的情况下,员工会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制度来执行。而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来引领,用制度来约束,并经过长期实践磨合,才能逐步实现认同。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快职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为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3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力的保证。煤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固然有赖于管理制度的健全、管理责任的明确和管理标准的细化,但这些只能从制度本身的完善上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行起着根本性决定作用,但要保证其顺利实施,还依赖于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高度认同基础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依赖于全体员工的执行力。要高度重视执行力文化的培育。很难想象在粗糙、浮躁、马虎、草率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煤矿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并实现安全形势的好转。而企业文化对员工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执行力文化,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将保证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求煤矿企业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尤其是要形成优秀的执行力文化。否则,精细化管理只会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贯彻落实。
七夕美文范文5
[关键词] 机械强度; 脱硫剂载体; 高温煤气脱硫; 粉煤灰
高温煤气脱硫这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技巧性的技术,同时在煤气化多联产系统里也是十分重要的技术之一,在能量和生产工艺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这也是对煤气化多联产过程的一种制约,同时这是考量效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实际工业的应用工作中对硫化再生循环都会有它特定的要求,要对此要求进行实现和满足,那么高温煤气脱硫剂就要达到高质量的要求,在脱硫性能方面就要有很高的标准,并且效果一定要是最好的,而且机械强度要达标。也是为了将这一目标实现,所以高温煤气脱硫剂下的负载型和复合型的金属氧化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地进行当中。
高温煤气脱硫剂在当前的国内外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原料大部分都是以含炭材料为主的半焦或活性炭的孔隙物质和有黏结特性的硅铝氧化物。在进行SiO2和Al2O3的黏结性载体中,在脱硫剂制备的整个过程里,它的作用可以达到结构助剂的功能;在进行的再生和硫化过程中,对金属的氧化物不会影响到其固硫的能力,对于脱硫剂的机械强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强,再生和硫化的过程中也会克服掉其因为热反应和伸缩突变以及晶格膨胀引起的粉化。脱硫剂中使用炭材料作为其载体,可以对脱硫剂的活性组分进行分散,也可以对脱硫剂的孔隙率进行增加,这样就可以将H2S和脱硫剂的活性中心之间进行全面的接触,从而提高并改善在高温情况下所产生的煤气脱硫剂的脱硫精度。
在煤进行燃烧之后就会有工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燃煤电厂粉煤灰就是这个排弃物,它的成分主要是由它的复合物和有黏结特性的硅铝氧化物组成,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发挥出来的未燃烧的炭。这些组合在一起的成分对于高温烧结性和多孔隙的脱硫剂载体,大大的满足了它们的要求。但是在世界各国对于高温煤气脱硫剂载体的电厂粉煤灰都没有做过具体的研究和实验。那么在这一观点上来看,本文通过阐述辽宁阜新煤矸石热电厂在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载体中采用的粉煤灰提出了非常有可行性的方案研究。下面来介绍一下这个实验。
1 实验的设备和方法
经过6611型的震动筛选对粉煤灰颗粒进行选用,在整个的选用过程中可以按粒径划分为7个不一样的范围:280μm。粉煤灰颗粒按单一的粒径进行大小的划分,同时可以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也就是使用RISE-2008 型的仪表对其进行分析。粉煤灰的特性可以分为晶相表观形态和晶相织构,对这样的特性进行观察时要使用的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它的型号是KYKY-2800-B和X 射线衍射仪(XRD)它的型号是DX-2000。
自制的脱硫剂造粒机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类似于柱状的硫剂样品它的规格是Φ2×2mm,在进行整个工艺的制备过程中包括了:(1)经过以粉煤灰为载体的切割、700 ℃的煅烧、干燥和挤压最终成型,从而就产生了由铁铈氧化物所形成的高温煤气脱硫剂;(2)通过添加水份来形成黏性的混合物;(3)选取一定数量的固体颗粒粉煤灰、黏土粉末和铁铈氧化物并将这三种物质进行配比然后再进行均匀的混合调试。利用颗粒强度测定仪,仪器型号是YHKC-2A并对脱硫剂硫化的过程前后所产生的机械强度进行最为准确的测试。经U型石英反应器对所有的硫化进行实验的测试,在高温为600℃的管式加热炉内来完成这个实验。进行模拟的高温煤气它的成分包含以下的内容:N28.23%、H2S5 000×10-6、H239.58%、CO219.50%、和CO32.69%。在进行的较单一的硫化实验时它所消耗的脱硫剂大约是20 g的固体颗粒脱硫剂,在实验的过程中将它的速度设置为1 000h-1。经过TCD检测器的13 X 分子筛填充柱并使用Agilent GC6820型气相色谱仪对进出口的H2S所产生的脱硫反应器的质量分数进行测试,从而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观察。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粉煤灰的粒度分析
图1所展示的是在粉煤灰样品经过筛分之后的质量百分数所形成的不同的颗粒分布图。经过实验证明,除了粉煤灰在280μm以上的颗粒之外,其它的细灰280μm以下的数量占到了总灰量的将近一半的数量。因为脱硫剂在成型的难易过程中会受到颗粒大小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作为铁铈氧化物脱硫剂的载体就是小于280μm 的粉煤灰。
选用粒径不同的两个粉煤灰作为实验的样品并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是激光粒度分析,从而得知,通过对两个不同粒径的粉煤灰样品进行激光粒度分析可知,粉煤灰进行筛分之后的粒径为224μm~280那么它的平均直径就会是360.3μm;而粉煤灰进行筛分之后的粒径为112μm~154μm那么它的平均的直径就会是134.2μm,进行筛分之后的最大粒径超出了它所规定的范围,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颗粒的外形相比较而言粉煤灰是大粒径的要比小颗粒的表面更大而且具有不规则性,所以再进行测量时就会形成激光粒度仪的误差。
2.2 不同粒径粉煤灰的成分分析
通过分析粉煤灰不同粒径的成分可以得知,组成粉煤灰的最主要的成分有铝氧化物和硅,然后还有镁、钙和铁的金属氧化物还有一些没有被燃烧掉和没有被挥发出来的炭。颗粒越小的粉煤灰,在质量的占比上硅铝成分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少,而相应的镁、钙和铁的金属氧化物所占据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高。在粉煤灰的粒径是
2.3 粉煤灰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分析
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行了XRD的测试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粉煤灰的粒径不同那么它的晶体结构也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产生,其中Al2SiO5、SiO2和Fe2O3这三项是晶相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成分的分析和最主要的元素之间的组成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可是对于独立的钙镁晶相的物质并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表明了钙镁等物质有可能是分散在其他的物质里了或者是形成了复合化合物。图2就是两种粉煤灰样品的不同粒径的SEM的图示。从下图可以看出来粉煤灰的表面结构有很明显的棉絮状的颗粒存在,这种表面类似于棉絮状的颗粒和多孔结构的存在是有助于气体扩散的,这样就表明了它的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在结构形态和物相组成的粉煤灰更加的适合于活性物质的载体运作。
2.4 粉煤灰对铁铈氧化物脱硫剂硫化特性的影响
在实际的脱硫过程中对多孔粉煤灰影响金属氧化物硫化的特性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了解,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实验室里,进行一系列铁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的制备,其中要以粉煤灰作为其最主要的载体。也是为了对铁铈脱硫剂硫容里所使用的粉煤灰自身可能会对其造成影响并进行观察,同时也准备了以黏土和粉煤灰组合在一起的混合物以脱硫剂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基质物质。表1就是制备的参数和脱硫剂样品的参数对照表。
如图3所示就是在600℃的高温下使用63μm~90μm的黏土和粉煤灰混合的样品所发生的硫化曲线图。通过图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粉煤灰它自身就有一种具有脱硫的能力存在,在最开始的1h以内的硫化过程中,在出口的位置无没对其进行检测。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粉煤灰中具有硫化作用的镁、钙和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存在。同时,这也是因为粉煤灰它自身就有非常强大的孔隙结构的现象,在进行脱硫剂煅烧的过程中,没有被燃烧掉的炭在消耗时也会进一步的加大比表面积和它的孔隙率,脱硫剂的脱硫精度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大的提高。有效的脱硫活性在粉煤灰的组分中所占有的含量是非常的低的,H2S的质量分数在1h后的出口上升的速度会非常的快,在1.4h如此短的时间范围内它的速度就可以达到1000×10-6以上。所以粉煤灰在它的自身条件下有它的硫容存在,而它自身的硫容也是非常的小的。
出口H2S质量分数的硫化过程里控制的温度为600℃,不同的脱硫剂在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曲线图如图4所示。通过图4可以得出结论,脱硫剂没有粉煤灰的脱硫精度要远远低于脱硫剂里有粉煤灰的脱硫精度(脱硫精度高就说明了出口的硫化氢的质量分数是低的)。这代表了脱硫剂孔隙率的提高与粉煤灰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就会在载体的表面均匀广泛的分布活性组分,这样有利于加大金属氧化物和H2S等反应气体的接触机率,因此脱硫剂的脱硫精度会有很大的提高。将图4和表1进行结合,对粉煤灰不同的粒径作为脱硫剂的载体的硫化曲线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脱硫剂的载体选用224μm~280μm的粉煤灰那么它的脱硫精度是最低的,脱硫剂的载体选用两个粒度范围内的
脱硫剂的特性受到粉煤灰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脱硫剂机械强度会受到粉煤灰的影响。表2里的数据就是不同的脱硫剂在进行硫化前后的机械强度,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1)所有的脱硫剂的机械强度在进行硫化之后都要高出硫化前的机械强度;(2)脱硫剂的机械强度大小与粉煤灰载体的颗粒大小有关系,强度高,颗粒小。硫化性能经过结合之后可以看出来,铁铈脱硫剂的载体为粉煤灰时它的粒径所选用的最好的范围是63μm~90μm。要对铁铈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最好最有效的改善就要选用粉煤灰作为其载体。
3 结论
3.1 粉煤灰的硫容非常的低,而且它有一定的脱硫能力。
3.2 煤气脱硫剂的脱硫精度在铁铈高温的影响下会受粉煤灰的影响并提高其精度,脱硫剂的机械强度会提高,硫容也会增大。
3.3 铁铈高温煤气脱硫剂以粉煤灰为载体那么粉煤灰颗粒越小,机械强度就越大,但是粉煤灰颗粒的大小与脱硫剂的硫容并没有线性的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
[1] 宁宝宽,郑楠,陈四利,林思源. SO42-、HCO3-侵蚀作用下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8(04)
[2] 刘爱亮.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3)
[3] 周大勇,张光辉. 粉煤灰在预拌混凝土中的研究和应用[J]. 辽宁建材. 2007(01)
七夕美文范文6
【关键词】弗洛伊德 绘画 题材 风格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被誉为写实绘画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无论是在油画语言运用上,还是对人内在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卢西恩·弗洛伊德1922年生于维也纳犹太人家庭。其祖父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其著作《梦的解析》曾经让无数饱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获益匪浅,他的心理学也使很多的艺术家从中找到了灵感与表现的题材。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卢西恩·弗洛伊德从他祖父那汲取了创作的源泉。在他幼年时期“维也纳意识”便对其产生深深的影响,在日耳曼语系中,奥地利人对孤独的敏感与生俱来,那是一种强烈的怀疑与探索精神,就如同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教育孩子学会仁、义、礼、智、信那样。在这样的环境里,弗洛伊德从童年时就具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敏感,这为他将来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埋下了迸发的因子,因为敏感对于一个画家来言是不可或缺的素质。西蒙·弗洛伊德让幼小的孙子阅读四行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挂上布鲁盖尔的画……这种启蒙与训练让卢西思·弗洛伊德从小就具有了一种对于事物的特殊感知力,这种知觉能力和他的祖父有关系,因为他直接的,从血液里继承了祖父那些怀疑、孤独、好奇和直觉。wWw.133229.COM这些性格特征在日后被带入画面,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鲜明标志,使他在艺术创作上终生受益。
卢西恩·弗洛伊德于15岁时进入了工艺美术学校,由于犹太人的背景,在1933年他们全家便迁往伦敦,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在校长莫里斯门下。20世纪30年代他的绘画题材宽泛,此期他系统的学习了欧洲古典绘画技法,并且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最多的是人与静物、植物相搭配的室内场景,绘画技法较为精巧细致,吸收了丢勒、安格尔、门采尔、荷尔拜因等古典大师的线描风格。与这些大师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在造型语言上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已经开始具有了某种对客观对象精神状态的敏感,画面中有种出奇的静谧,包含了很多令人忧郁、孤独与不安的信息。其作品具有这样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和当时社会大环境有关,当时的英国正笼罩在二战的阴云下,人们在心理上普遍具有一种忧患意识,而弗洛伊德正是以他超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到这一点,所以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的描绘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那种神秘诡异的气氛更是他对于时代以及人性的真实刻画,对现实存在透射以关注的目光正是他作品存在的价值所在。
从他早期绘画风格的总体来看,整个基调是沉郁静谧的,在造型上注重精细的线描风格,利用夸张变形的形体以及微妙的灰色调传达出忧郁的、惊恐的、疏离的精神意味。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注意到画面平装光洁、精致细腻,这显然是受到欧洲古典绘画的影响,但已注入了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浪漫主义气息。此期他以一些静物植物结合的画面以及人物肖像,如《穿白色睡衣的女孩》、《女孩和白色的狗》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在表现方法上均采用了带有夸张变形的写实手法,整个画面形体处理具有“外刚内柔”的艺术效果,人物的轮廓清晰可见,轮廓内的形体处理则是平缓细腻,笔触过渡柔和,色彩推移轻微舒缓,作品中呈现出浮雕式或二维式的画面效果,既有绘画图像的平面张力又有一定的体积感,画中人物的精神几乎都呈现一种惊惧或忧郁的状态。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弗洛伊德定居在伦敦,他将自己处于孤独和封闭的状态。他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全力地向具象写实领域开拓。60年代后他的绘画风格基本上保持了一种稳定性,此期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肖像为主。他致力于对周边人生存状态的表达,其绘画摆脱了叙述情节或是戏剧性,这也使他的风格逐渐定型,他从生活于其周围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普通人的存在状态,挖掘着人物存在的本质意义,这一时期他喜欢畸形甚至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由精细逐渐转向粗率,而注重绘画性的表现。他说:“如同我的记忆,我总是试图做相同的事。”正是这种重复的绘画题材和反复锤炼的粗犷风格使他在后来赢得了极大的赞誉。如《罗斯》、《夜之画像》、《自画像》等作品的画面结构紧缩而有力,其所描绘的人体通常是紧绷而饱满,笔触显露,有时呈现出无序、粗拙的状态,具有表现性的效果。他说:“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这“生命的色彩”就是彰显人的生命力与生命的节奏。
7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渐趋成熟,逐渐形成了晚年劲健老辣的风貌。1987年,他在华盛顿的赫施霍思博物馆和雕塑公园举办了一次回顾展,次年又在伦敦的黑沃德画廊举办了展览,展览的结果是完全改变了他自50年代以来的默默无闻,一跃被视为世界级的大师。人们从他的画作中看到了画家对于生命、社会、人生的历史性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他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典型的沉郁模式得到了全面的修正与更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有力的厚重笔触的色彩造型,弗洛伊德审美的视点由关注微妙的灰色和形体变形产生的意味逐渐转向对形体语言本身的重视,对人体的描绘成为主要的题材。
弗洛伊德对“形体”的处理有着迥异常人的感觉力和理解力。他十分注重体积感及肉体厚度上的差别变化。他不过分追求用传统的明暗光影去塑造体积,而是通过对人物解剖和形体结构各个型的前后穿插、叠加,形成前后各种大小体积结构的层层套叠,产生一种建筑般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结实有力,如铜打铁铸一般,具有一种内在的表现力,这与米开朗基罗笔下雄健有力的人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米开朗基罗追求的是理想中的近乎完美的英雄主义的人体处理,而弗洛伊德则是在外表的真实下显现人性的真实存在,也就是个体的人的独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