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梦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梦素材范文1
[关键词] 美国;奇幻电影;启示
国内奇幻电影《画皮》的热映使我们思考,传统素材与现代元素如何交融。其实,美国奇幻电影一直在启示着我们,像《盗梦空间》的“梦”与汤显祖《邯郸记》的“梦”是何其相似,然而却能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因此,本文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素材为切入点,分析美国几部票房和口碑都不错的奇幻电影,由此探讨美国奇幻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传统素材与美国奇幻电影
奇幻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重要的审美范畴。袁于令《西游记・题辞》云:“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1]深刻揭示了奇幻描写在小说艺术史中的地位与意义。倪倬《二奇缘・小引》云:“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2]“传奇”是明清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无奇不传” 强调戏曲是对奇异事件的抒写。所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有着丰富的“奇幻”叙事。其中某些素材频频出现在美国的奇幻电影中,以下试举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因梦改观
美国奇幻电影《女孩梦三十》《家居男人》和《神奇遥控器》均讲述主人公因为一个梦而改变人生价值观,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态度。这些影片不禁让人想起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和《南柯记》,主人公通过“梦”而改变了生活的观念。2010年热映的《盗梦空间》,讲述如何在梦里偷窃信息甚至改变做梦人的思想。这部影片有一个情节与《邯郸记》极为相似,就是设计师把药物输入做梦人的体内方可“盗梦”,犹如吕洞宾通过磁枕使卢生大悟。戏剧文学的“梦”与电影艺术的“梦”既相似又相异,都带给了我们视觉和情感的震撼。
(二)灵魂交换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偶尔能看到角色之间互换灵魂的情节,好莱坞影片《辣妈辣妹》就是其中的代表。单身母亲与自己女儿常因意见不合而争吵。然而她俩在一块饼干的作用下彼此灵魂交换,之后趣事不断,恢复原来面貌后开始接受对方。其实,“灵魂交换”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早已涉及。如明代传奇《灵犀佩》叙两位女主角错配灵魂后发生的爱情故事。
(三)人鬼之恋
人鬼相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题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堪称经典。美国此类作品的代表当属《人鬼情未了》。片中男主角山姆与未婚妻莫莉相爱至深,他俩的好友卡尔因为钱财雇人杀掉山姆后,开始追求莫莉。山姆的鬼魂担心莫莉受骗,但碍于阴阳相隔,于是找到通阴阳的灵媒奥达・梅。在她的帮助下,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幻境设置
为了使故事情节显得神秘莫测,设置幻想世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视近十年来的美国科幻大片,除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外,虚拟的场景也日益宏伟与唯美。如《阿凡达》引领我们进入近乎完美的“潘多拉“世界。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也有不少关于“幻境”的描写。比如神魔小说《西游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以上分析可知,美国奇幻电影的素材也存在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关键是如何利用传统素材再造经典?解决这一问题先要探讨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
二、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
优秀的影片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而且要给观众带来意外的收获,即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因此,美国经典奇幻电影大多不按常理出牌,总有出乎意料的新玩意儿。笔者就以上述提到的几部电影为例窥探美国奇幻电影的魅力所在。
《女孩梦三十》是科幻喜剧片,女主角梦到自己到了30岁,心智却停留在13岁,身体与心灵的巨大差异,使逗笑怪事接踵而来。当她梦醒后觉悟过来,观众也完成了一次情感洗礼,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纯洁的友情和爱情才是无价之宝。《辣妈辣妹》也是情节欢快的影片。因为灵魂互调,母亲与女儿要互相扮演对方的角色,所以故事怪诞纷呈,让人笑得不亦乐乎。当然,好电影不可能只是一笑而过,这部电影同样给了观众深刻启示,既有超现实主义的换位思考,也有两代人沟通理解上的心得体会。
《盗梦空间》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相信很多人在看电影前,压根儿都想不到一个梦境可以这样被诠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3]戏剧的创作不可能将生活素材这块“布料”不做任何裁剪就搬上舞台,而是需要艺术加工后做到结构完整紧凑。《盗梦空间》的成功,就在于打乱事件的正常顺序后,又拼凑得错落有致,使扑朔迷离的情节既融入了智慧,又不至于让观众觉得雾里看花。
《人鬼情未了》讲述的不是中国聊斋式的女鬼,而是一个痴情的男鬼。片中也不是一味渲染悲剧的气氛,而是通过灵媒奥达・梅的幽默风趣注入喜剧成分,使观众在严肃的话题中得到放松。当然淡化悲伤,并不意味着就不感人了,影片在细节处打动观众。
《阿凡达》造就票房神话,导演卡梅隆曾阐释自己的作品:“这是一部讲述人类和其他物种和平共处的电影,我们要懂得尊重地球!”[4]不可否认,这部电影除了3D高科技的特效外,还探索正义、公平、责任等价值观念,以及锁定当下环保主题。这就是深刻的剧情与深含哲学的科学理念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惊喜。
以上探讨了美国几部经典奇幻电影的出彩之处,这对中国奇幻电影有何启示呢?为此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三、美国奇幻电影的启示意义
美国经典奇幻大片的魅力经久不衰,对它们进行鉴赏和归纳,可启示中国的奇幻电影,笔者认为启示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素材。紧随着美国奇幻电影的热潮,国内有些电影盲目追崇,只看重特技效果,而不顾剧情空洞无力。2005年上映的影片《无极》在北美的票房遭遇“滑铁卢”,在国内票房虽然不错,但是很多观众大呼上当。美国《明尼波利斯星讲坛报》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应该把巨大投资的很大一块用在改编剧本上。”[5]经典科幻片,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如果仅有技术层面上的包装,那么只剩空壳而已。然而,很多导演感慨素材的匮乏。比如《新倩女幽魂》的导演叶伟信说:“好的魔幻动作题材太难找了。”[6]的确很难找,但是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学这块宝藏,则常常会有新发现,所以叶导演也从那里寻宝。相信除了上述提到的“因梦改观”四种素材外,中国传统文学中尚有很多材料值得编剧人员探寻。
其次,激发想象思维能力。除了拥有好的素材外,想象力的发挥也很重要,而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激活思维。上述几部美国奇幻电影都运用了多种思维方法。有的是运用逆向思维法,像《女孩梦三十》是以童真的视角来观察成人的世界,犹如电影《返老还童》,以“逆生长”体验人生;《辣妈辣妹》以反向思考化解彼此的矛盾;《人鬼情未了》突破中国“女鬼”的思维定式,同时将喜剧因素渗入悲剧中,使影片庄中带谐、相映成趣。《盗梦空间》体现了分析综合思维的方法,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事件分解成各个部分,又将部分衔接成一个整体。《阿凡达》则善于应用发散性思维方法,稀奇古怪的想象得到众多观众的认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香涛教授所说:“《阿凡达》导演能把生物链想象成一张网络并用于电影中,不得不说,他的联想很丰富,思维很发散。”[7]
相似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运用联想思维,可以在相同的素材创造出不同的作品。如与《女孩梦三十》相似的有《居家男人》《神奇遥控器》,男主角因为梦境开始懂得真情的可贵,从而彻底改变人生观,变成专情顾家的好男人。与《辣妈辣妹》相似的有《女男变错身》,是关于男女冤家互换灵魂的喜剧片。与《人鬼情未了》相似的则是人类与机器人相恋的《机器管家》《剪刀手爱德华》等。这些影片尽管素材相似,但是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最后,体现当代人文关怀。将新颖的题材打造成好看的影片,这个并不难。但是在旧题材中变出新花样,则有一定难度。“因梦改观”的美国影片不少,然而却新意不断,笔者认为这与注重当代人文关怀分不开。《女孩梦三十》探讨的是青春期少女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居家男人》和《神奇遥控器》则是关于男人的觉醒,但针对的人群不同。《居家男人》关注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怎么面对感情生活;《神奇遥控器》则积极探寻已有妻儿的男人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冲突。不难发现,影片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因此哪怕素材一致,也能吸引观众。又如“灵魂交换”的《辣妈辣妹》与《女男变错身》,前者思考两代人的沟通,后者思考异性之间的交流。《机器管家》突出机器人“人化”的历程,《剪刀手爱德华》则通过人与机器人的对比引起反思:机器人外表丑陋但心灵美丽,比那些残酷无情的人类更加真实。感觉似曾相识,但总有不同的感慨,触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美国奇幻电影,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10年中国电影博物馆“《阿凡达》现象研究”专家座谈会上,不少代表肯定了《阿凡达》的人文价值,如北京大学陆地教授认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热爱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理念”[8]。即使是特效惊人的《阿凡达》也不忘注入文化气息。由此可见,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多么重要。
诚然,中国也有激动人心的奇幻电影。如《画皮1》之所以超越了原著,关键是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画皮2》的上映,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依然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对现实生活的探讨:在这样一个处处讲究包装的社会,皮相和心灵孰重孰轻?两部《画皮》虽然都是讲述人妖之恋,但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性的关怀,所以都取得了成功。
深入挖掘传统文学,并通过想象思维与人文关怀进行现代诠释,是美国奇幻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当我们一味追求特效而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不妨静下心绪,细细聆听中国老百姓的声音。相信用心感受的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78.
[2]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231.
[3] (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9-10.
[4] 王玉年.《阿凡达》获金球最佳影片,卡梅隆击败前妻问鼎[EB/OL].http://.cn/m/c/2010-01-18/122628477 36.shtml,2010-01-18.
[5] 万一,邬焕庆,姜辰蓉.《无极》海外票房惨败令我国制片人反思[EB/OL].新华网,2006-07-03.
[6] 李丽.叶伟信解密新倩女幽魂成功秘诀[N].羊城晚报,2011-04-23.
[7] 兰艺云.师大天文教授破解阿凡达[N].法制晚报,2010-01-28.
中国梦素材范文2
以心塑梦,以足远征,只有远征才能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为了塑造梦想,带着他的团队披荆斩棘,向梦想出征。一路上艰辛坎坷,不变的是心中塑造的梦想,不停的是踏上旅途的步伐,于是他们敢于向国际科学界“亮剑”。
以心塑梦,以足远征,我们不怕没有梦想的过去,只怕不肯塑造梦想的现在与缺乏梦想的将来。当我们忙碌在题海之中,被题海战术扰得疲乏不堪;当我们奔波于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被乏味的生活困得苦不堪言……我相信支撑我们前进的是心中的梦想。胡振宇,中国的火箭小子,那个打破了火箭市场垄断的大学生,他初中时爱上化学,迷恋炸药,自己偷偷配置,有一次甚至把自己炸伤。上了大学,他组织了团队,研究了多次,也失败了多次,终于将火箭研制成功。那一刻,他是欣喜的,他以梦之名的远航终于有了停留的地点。以心塑梦,他用青春为梦想渲染,以足远征,他以坚韧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
以心塑梦,以足远征,青春不相信不可能,只相信努力与奋斗。当学子寒窗苦读却因负担不起高昂学费而辍学,梦想的光芒并未熄灭,反而更加闪亮,他不愿意还有人与自己一样,因为家境贫穷而失去深造的可能,他不愿意家里人因为自己求学而压弯了脊梁。他创建了网络学校,他开创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他一步步地走着,纵然艰辛、困苦,也决不后退。心中塑造好的梦想是他前进的动力,他要为梦想绽放光芒!这一路艰辛坎坷,打造了他的成功,他是邢帅。他为梦想,一直在路上。
以心塑梦,以足远征。青春不相信失败,梦想不相信不可能。我们的人生,要用拼搏来染色。奔向梦想的路途不可能平坦开阔,但是那又何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就此,怀着梦想,出征!
【亮点寻踪】
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是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这篇材料作文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梦素材范文3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 多媒体 素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05-04
作者简介:汤天生(1978―),山东荣成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戏曲与小说。
多媒体课堂教学,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固守“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模式,即使使用多媒体也只是将板书或讲义数字化,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另一个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完全按照课件内容讲解,甚至全盘按照课件读讲,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与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结合古代文学学科的特点,合理、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多媒体教学实用化,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必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就其素材而言,主要是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四类,其应用范围广泛。以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简论合理使用多媒体素材的方法,以同广大教师同仁商榷。
一、文字素材的使用
文字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基本素材,对其最基本化的使用方法是代替板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这方面的使用问题在此不作论述,重点论述一下文字素材在板书功能之外的合理使用问题。
(一)训诂字句
古代文学相较于现当代文学等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讲授的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甚至在文本释义方面都不易理解。如《诗经・周南・关雎》之“君子好逑”,“逑”为“仇”的假借字,即配偶。讲解时适当引用文献,可以加深理解。如闻一多《诗经新义》:“逑、仇古通,《关雎篇》‘君子好逑’。齐鲁诗并作‘好仇’,亦即君子匹俦也。” [1] (P.98 )再如《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标准解读非常简单,意思就是思想内容没有不正(即归于正)。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其渊源及古义,“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多解为语气助词。真正让学生理解,还需要将全诗内容对学生加以介绍讲解,这些方面如果用传统的板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多媒体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再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疾首”,其中“愿言思伯”一句历来多解,“愿”,《毛诗正义》解曰“言我每有所言,则思念于伯”[2] (P.25 ),即“每每”之意;朱东润作品选解读为“张齿忍痛”之意,与下文“言思伯”三字分读[3] (P.18 );或解“愿言”为“愿然”,沉思状(余冠英)等[4] (PP.125-126 )。这种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条理清晰,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证文献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文化背景的介绍、同类诗文的比较、代表观点的讲解等内容,需要引证大量文献。古代文学涉及的文献大都比较书面化,相较口语比较疏离。板书书写效率低,语言介绍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的优势便比较突出。比如讲解元代社会政治中的等级制时,适当征引文献:《通制条格》卷二十八“蒙古人殴汉人”条记载:“蒙古人殴打汉儿人,不得还报,指立证见,于所在官司陈诉。如有违犯之人,严行断罪。” [5] (P.327 )《元典章》卷42《刑部・诸杀》记载:“汉儿人杀死蒙古人,处死,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 [6] (P.1558 )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巴里失似言一锭,冯承钧案),而杀一汉人者,其偿值仅与一驴相等。” [7] (P.206 )在这些文献记述上加以讲解,会让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再如讲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悲秋”情绪文化渊源,引用文献《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湘夫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理论与文学两个角度讲解悲秋文化的成因和内质,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一一累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注意引证文献的“精”和“要”,即引证代表性的文献(不必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和引证文献量的适度(种类及字数上都要适度,否则淹没在文本中,便失去了意义),而且要“引”与“讲”结合,教师需要对引证的文献有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文献只是辅助手段,教师才是课堂主体。
(三)拓展阅读
古代文学涉及文本众多,内容广博,课堂上所能讲解的数量非常有限,适度拓展学生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有着传统方式所难以比拟的优势。拓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内拓展:比如讲解杜甫诗歌时,课堂讲授量是很有限的,如“三吏三别”基本只能选讲一两首,如《新婚别》。在讲完《新婚别》之后,可以讲《垂老别》和《无家别》的原文附录,稍加点题,让学生延伸阅读(注意突出主次)。再如讲长篇的文学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将重点的章节如“闺塾”“肃苑”“惊梦”“寻梦”“写真”等开列给学生,作为重点阅读。还有一种是课后拓展:可以为学生介绍讲授内容相关的重要参考书目,如《三国演义》,可以介绍朱一玄、刘毓忱主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沈伯俊、谭良啸主编《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版)等,让学生准确掌握经典,少走弯路。而且,现在图书馆藏书有限,很多书籍学生不易找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电子版的书籍资料,用网络和电脑共享给学生,学生课后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阅读,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
关于文字素材的使用,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比如注解图片资料、代替板书框架等,这里只就课堂教学中体会到的几个重点略加论述,抛砖引玉,希望方家指正。
二、图片素材的使用
相较于文字素材而言,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更能展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下,板书加教师讲解的方式,很难达到形象再现的效果,合理利用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却能够事半功倍。对于图片素材,一个误区是仅把图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装饰品,只将其用于美化课件,对教学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合理地使用图片素材,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下文就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拙见。
(一)引证参考图片文献
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一个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单纯的文字说明比较抽象,适当地引用图片文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讲解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情况,用文字介绍诸如角色、乐工、戏台等,始终比较抽象,如果结合泰定元年山西洪洞县霍山明应王庙(俗称龙王庙)正殿墙面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讲解,则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西游记》成书过程时,结合唐僧取经故事遗迹――两处“西游记壁画”:甘肃安西县境内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及张掖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1098年)的《西游记》连环壁画,学生对取经人物的形象演变以及故事内容的转变,都会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印象,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再现情景,营造氛围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深刻理解。那么,该怎样再现情景,将学生引入到古代文学情境中,营造良好的讲读氛围呢?利用图片拉近古今,切入主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笔者个人教学经验为例,讲解陆游《沈园》一诗的时候,以沈园园景图片为媒介,讲解历史上的沈园故事,何处是传说发生“惊鸿照影来”的地点,尤其是刻有《钗头凤》的石壁等景物,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拉近了古今的时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讲解赵孟《岳鄂王墓》一诗时,将岳飞墓图片投影给学生,介绍墓地雕像的寓意,四大奸臣跪像的历史等,将岳飞故事讲给学生,把诗的文化背景形象地再现给学生。学生对岳飞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诗歌的讲解也就变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了。
(三)历史实物直观展示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便是其直观性。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涉及古代典章名物、历史遗迹、服饰文物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比如讲解元代文学背景时,介绍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便可以图片形式展示“交钞”实物,加深学生印象;元代的青花瓷艺术、渎山大玉海(酒具)等都可以通过图片方式加以展示,如果能与文字解说(文献)配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儒林外史》时,涉及科举考试,如“周进撞号板”,如果能结合江南贡院的实物图片,配以讲解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印象。这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诸如《诗经》《山海经》的名物,《楚辞》的服饰,古代书籍的版式等,合理使用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复杂结构关系整理
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其内在线索或人物关系常常非常复杂,讲授时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而且也难以理清,这种情况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处理。比如讲解《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涉及到四大家族,人物关系非常繁复,仅就贾氏宁荣二府理清五代人物关系就非常困难,如果加上旁支及丫鬟就更加繁乱。这时就可以将主要人物关系列表,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讲课时据此讲解,就不会出现学生分不清人物身份的问题。处理复杂的线索,同样可以用此方法来列表图示解决。
(五)地图平面图等应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大量地理名词,而由于时代久远的原因,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如杜甫《潼关吏》中强调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如何重要?柳永《望海潮》的“东南形胜”又从何而来?如果能借助地图讲解其特点,则明白易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隆中对”特别强调荆州的战略意义,其后来北伐时“六出祁山”,为什么不选择别的路线?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很难真正明白,结合三国地图,则一目了然。《三国演义》的“失、空、斩”情节非常有名,涉及极为详细的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及司马懿的才能。其中涉及地名众多,如街亭、阳平关、箕谷、新城、列柳城、城等,如不知道山川形貌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位置,是很难理解二人运筹帷幄的的才能的。配以三国地图讲解,则问题迎刃而解。再如讲解《红楼梦》,涉及到贾府大量居所,单就大观园就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文字解说很难表述,这种情况就可以借助贾府平面图来讲解,以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三、音频与视频素材的使用
音频、视频的使用范围广泛,诸如范读、再现实物等,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比图片更加形象生动、信息容量更大等特点,优点自不必言。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运用图片素材时教师的讲解依然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依然主宰课堂教学;运用音视频素材时,教师则退居次要地位,如果使用过度,很容易喧宾夺主。使用音频、视频素材时,“度”的把握及对素材精当剪裁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控制课堂,不可被多媒体控制,“以播代讲”。音视频素材的应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营造艺术氛围
图片素材的形象性来自于视觉效果,而音频、视频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再现情景,在视听两个方面形成立体感知,具有其他素材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讲解柳永《雨霖铃》之“寒蝉凄切”,阐释蝉的文化内涵,可以讲得清晰明了,但对“凄切”两字,还是很难有更直观深刻的感受。现在的学生生活远离自然,对自然事物比较陌生,对蝉的形貌及特点很难有深刻了解。如果结合音频和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蝉的习性及特点,还可以对其“高洁”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凄切”的悲鸣形成深刻认知。而且,很多时候音频、视频可以让学生在声、光、电多角度的刺激下,更快进入艺术氛围。讲解《红楼梦》时,笔者曾用电视剧《红楼梦》的《枉凝眉》曲引入正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观感知艺术
古代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早期诗歌本就是诗、乐、舞三者一体,词与散曲更是本身就具有抒情歌曲的功能。从文体上讲,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剧。虽然一些艺术形式的演出情况已不能得知(如元杂剧),但还是有部分剧本保留了原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昆曲。在讲授《牡丹亭》的时候,便可以适当地使用昆曲《牡丹亭》的音频资料。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艺术魅力,不但可以了解昆曲的特点,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不同艺术的差异。徐渭《南词叙录》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8] (P.245 )这段文献所谓的“柔媚”,不亲身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当然,所选音频、视频的时间不能过长,而且要精当剪裁,如可选择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一段,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喧宾夺主。
(三)重现经典章节
在文学作品讲解中,经常有一些经典段落,人物众多,剧情复杂,教师讲解可以清晰地分析文本,但当时的故事场景却很难再现。比如《三国演义》之“舌战群儒”一段,描写诸葛亮只身过江,与东吴群儒辩论的场景,写得极为精彩,极见诸葛亮的气度风神。这时完全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三国演义》的片段,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到场景之中。结合视频讲解这一段落,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其他方面诸如文化背景介绍、历史概述等,都有音频、视频发挥作用的空间。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方式必须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这里仅就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有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探讨。但是应当注意,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受光线影响较大,阳光明亮时投影不清;严密遮挡光源会使教室环境较暗,容易影响视力;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件信息量大,学生容易“消化”不良等。当然,若想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除了硬件方面的建设之外,教师还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合理运用素材,扬长避短,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好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闻一多.诗经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郭预衡.中国古代作品选(先秦西汉部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余冠英,韦凤娟.诗经与楚辞精品[Z].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5]郭成伟 点校.大元通制条格[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大元圣政国朝典章[Z].影印元刊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中国梦素材范文4
关键词: 改编;忠实性;差异;重构
如果将改编视为处理原始素材的一种方式的话,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创作活动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给改编设定一个界限。本文所说的电影改编指的是根据具有完整艺术形式的已有文本来创制影片。由于同为叙事性艺术的关系,小说和戏剧无疑是电影“天然的、丰富的武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改编者的视野已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和戏剧方面。时至今日,他们将挑选素材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拥有不少受众的漫画、电玩游戏等新的领域。除此之外,电影旧作重拍也同样蔚然成风。
人们在评论改编电影时总是下意识地去探究一个问题,即改编电影像不像它依照的原文本。影片与原作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电影改编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无论是杰•瓦格纳在《小说与电影》一书中论及的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的方法,还是达德利•安德鲁提出的借用、交叉和转化的模式,他们对改编方式做出的概括与分类都以改编作品与原作相似的程度为依据。我国理论界最早对电影改编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当属,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改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此后中国电影的改编实践以及如何评价一部改编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影坛出现了许多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中,第五代导演的改编较之原著大多有着显见的差异。理论界曾专门针对此现象召开过学术研讨会,中心论题便是改编是否应忠实于原著。围绕着忠实性问题,研究者们进而将改编理论的探讨延伸到电影的特性、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等问题上。概括说来,理论界对于改编的性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改编作为原著的“翻译”和“图解”必须忠实于原著,另一种则认为改编是再创造、不必对原著亦步亦趋。
一
一般认为,改编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复现原著的精神意旨,另一方面则要维护原著艺术形式上的完整性。简而言之,改编要达到“神形兼似”的效果。鉴于此,忠实性甚至要求不得任意改动原著中事件的逻辑、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结构乃至于一些细枝末节。
中国梦素材范文5
掠去浮华,还原真实,所有成就的背后都写满了成功者心血的付出与梦想的坚持。
李安独自打拼二十余年,最终两度站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领奖台;本・阿弗莱克怀揣着电影的梦想,经历了由性感偶像到票房毒药的衰退,经历了优秀编剧到三流演员的嘲笑,终究在一片骂声中坚持下来,一举拿下奥斯卡的最高奖项;14岁就坚定了电影梦的龙套少女劳伦斯,在22岁如此青涩的年龄横空出世,一鸣惊人;而影帝刘易斯13岁就开始在影坛摸滚爬打,他尝过万人瞩目,也尝过唾弃咒骂,他曾两次失意离开,最终出于对表演的热爱,回归影坛,改写了奥斯卡的历史……
梦想是人生的渴望、动力的源泉,从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梦想的飞翔。本届奥斯卡用它沉甸甸的奖杯再一次告诉我们――梦想可以创造奇迹!
李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
关键词:梦想;执著
李安成功的因素很多,或许有隐忍的等待,有命运的垂青,但更多的是他对梦想的执著。
1984年获得电影硕士学位后,李安留在美国开拓电影事业,从此度过了人生中最灰暗的几年。他在家写剧本,生活的来源则依靠妻子微薄的工资。李安曾在自传中写到过这段生活: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后来,我去了小区大学,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计算机课。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那些快要淹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
1990年,在家蛰伏六年的李安开始执导第一部电影《推手》,一举获得台湾金马奖八个奖项的提名。随后推出的《喜宴》不仅获得金马奖多个奖项,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随后,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到两度摘取最佳导演奖,李安在电影的路上一直探寻着,他说:“我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素材点拨:梦想的影响究竟有多远,执著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李安给出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或许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太多的难题,但无论怎样,都请你紧紧地记住心里的梦,即便我们当时没有能力去实现它,但只要你还记着它,小心地呵护它,并愿意努力一步步走近它,那么,岁月终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为梦执著的人。
话题拓展:梦想其实并不远;有梦的人生才精彩;执著的力量……
关键词:沉静;坚持
就像李安第二次捧起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样,他征服世界的历程也堪称“奇幻”。为了将一本内涵复杂的小说创作为成本昂贵的3D电影,已经跻身世界一线导演的李安,不惜放弃公众曝光率,静心打磨剧本整整4年时间。而如果回溯李安22年的导演之路,我们会发现从《推手》开始,这种沉静便一直伴随他左右。在喧嚣浮躁的影坛,当别的导演将时间与精力用在华丽的场景与失真的宣传上时,唯有李安像个安静的孩子,一头扎进自己心爱的玩具中,不理世事。
为了拍少年派,50多岁的李安硬是考下了潜水证,他在废弃机场里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以模拟各种海上环境,为的是让影片中的海水更真实;他找了四只老虎来配合拍摄,为的是能拍出更具真实性的老虎……他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不过为了对得起自己――“我坚持必须拍有内涵的电影”,这一理念,也使得众多华人导演无论是高调赴好莱坞闯荡,还是不惜用高成本大制作“冲奥”,最终都敌不过他的沉静与坚持。
素材点拨:龙应台说,李安的眼睛像一只小鹿,纯真、温柔而聪明。陈文茜说,李安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能看见每一个人的灵魂。这种安静与低调,在当下的文化圈是少见的。
有哪个导演甘于忍耐6年“家庭主男”的沉寂和坚持学习,又有哪个导演能既深切了解本民族个性,又能走出国门对不同种族间为共生而必须经历的文化融合有自己的思索和体会?深藏在李安心中的深沉情感与体悟,正是很多中国导演心里最欠缺的。因此,当公众像欢呼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为李安身上的中国意象激动时,内地电影界最好先感受一下李安的沉静与坚持。
话题拓展:沉静;思想与信仰;困境中的前进;坚持做自己……
丹尼尔・戴・刘易斯:
实力造就荣誉
刘易斯被人们称为“最会演戏的演员”,他常常在影片没开拍前就已经沉浸在角色中了。就像在那部为他摘得第一座小金人的电影《我的左脚》中,刘易斯饰演罹患先天性大脑麻痹、只有左脚能灵活自如的天才作家。在剧本朗读会上,当导演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刘易斯出现在剧组面前,其他演员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以百分百成形的角色形象出现,而我们还坐在这儿穿着日常的衣服?”
然而,谁又知道为了舞台上成熟的演技,刘易斯在台下默默地付出了多少?出生文艺家庭的他一直熟稔的是莎士比亚舞台剧的表演风格,13岁时,因为一部《出租车司机》的电影,他随即想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他在一周之内将这部影片反反复复看了6遍。“我常常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凌晨5点蹒跚出门,试图体验那种落魄而寡言的情绪。”
他曾经在出演《纽约黑帮》前,花费了大量时间悉心研究纽约十九世纪的历史,为了拒绝一件不符合当时纺织技术的保暖外套,他宁愿穿着褴褛衣衫,最终因此受寒病倒……他在影坛50余载的滚打付出,他将三座小金人收入囊中,如今,终于可以向他年少时的梦想告慰。
素材点拨:我们往往只羡慕成功之花的娇艳,却忘却了它曾经付出的泪水与汗水。刘易斯为了少年时的梦想,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也要坚持把属于自己的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更棒更好。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演戏,刘易斯少年电影梦的实现唯一依靠的就是50多年的坚持与付出,十二分的敬业与学习。荣获奥斯卡三冠王,他实至名归!
话题拓展: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忘初心;付出才有收获……
詹妮弗・劳伦斯:
“90后”横空出世
22岁,第二次提名,第一个奥斯卡影后。在一般人大学刚刚毕业的年龄,詹妮弗・劳伦斯已经凭借自己的天才和勤奋踏上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加冕奥斯卡影后,拥有自己的第一座小金人。多年后,当人们回忆起第85届奥斯卡盛会时,一定会记得新科影后詹妮弗・劳伦斯摔倒在台阶上的那一跤,更会记得她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狂躁、张力和释放。
继玛莉・玛特琳之后,詹妮弗・劳伦斯成为奥斯卡85年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影后。她怀揣着电影的梦想14岁就开始跑龙套,她的外表也许不算美艳绝俗,然而才情纵横,20岁便凭借《冬天的骨头》得到奥斯卡影后提名;她的个性也许不够张扬桀骜,然而保持自我,拒绝在好莱坞的审美要求下瘦成一支竹竿;她的姿态也许不够高调到吸引来狗仔的注意,然而她依然是绝对的票房保证。
查理兹・塞隆在第一次看她演戏时就断言“她将掌管这个世界”,这个预言会否成真?至少在这届奥斯卡之后,詹妮弗・劳伦斯已经迈开了掌管世界的第一步。
素材点拨:本届奥斯卡最抢眼的加冕莫过于“90后”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她的封后之旅顺利得令很多好莱坞大牌影星眼红。但这又怎样呢?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姑娘,你似乎不能以“个性”这么简单的词来形容她,她人前低调,戏中桀骜,她无论面对怎样的外界压力,都能从容地保持自我,拒绝被塑造,或许除了勤奋,这些也正是她年轻有为的秘诀。
话题拓展:我的青春我做主;“90后”的精彩;成长……
范冰冰走秀值得我们骄傲吗
每年的奥斯卡,都聚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牌明星、美女帅哥。以前的奥斯卡,我们期待中国的电影能获奖,但当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像中国足球一样一次次令我们失望时,我们的焦点似乎只能八卦地放在明星的穿着打扮上。自从范冰冰以一身龙袍装惊艳戛纳后,此后的电影节,似乎冰冰穿了什么成为了我们关注的最大焦点。今年的奥斯卡也不例外,一身玫红裙装的冰冰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平心而论,范冰冰值得我们骄傲吗?就算再出位、再性感,值得我们欢呼吗?奥斯卡毕竟不是针对明星选美,而是针对影片本身,与其冰冰们、观众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把心思放在穿什么的问题上,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把中国的电影做得更好!
中国电影要以怎样的
姿态走向世界
就像诺贝尔奖一样,奥斯卡也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难解的结。莫言的获奖圆了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安虽多次问鼎奥斯卡,但对于中国很多导演特别是内地导演,心绪依然很复杂。
中国梦素材范文6
就像延参法师表示希望给国脚开开光、但对预测世界冠军笑称“不能公开”一样,“马上体”对于网友来说,其实是一个将烦恼和梦想,通过接龙的网络形式加以宣泄的过程。专家看到的是形式的“狂欢”,我看到的则是内心的忧虑,是网民将发自内心的需求、诉求,用欢乐的戏谑,表达真实的向往,其间充满着面对现实生活所需所求一时不能实现,留在心头的一份焦虑和忧伤。
岁末的“马上体”,是网民对“你幸福吗”这样的“找甜体”,报以的网络盖楼式的另类回复。马上有房、马上有车、马上有权(犬)、马上有一切(一茄)、马上下单(蛋),甚至马上有对象(两只大象),都寄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或对基本富足生活的向往,或对现实不公的批判,或对人生不圆满的嗟叹。看上去句句是戏言,却条条是现实。
人往高处走。人醒着的时候,肯定把梦往好里做。有钱有车有房的梦想,我看很积极,很向上,一点都不低俗。需要正确引导的,不是“马上有”的梦,而是那个想,看想要的是不是干干净净的东西,是不是干干净净地拥有。比如马上有权的权,这个区别于物质的东西,如果很多人都想马上有,那肯定不是想的人有问题,而是权有问题。由此,需要引导的不是做梦的人,而是已经拥有的人。
【素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