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课堂范文1
关键词:历史;导入;诗词
一、巧用诗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讲课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节课如果导入得好,会很快抓住学生,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用李白的《古风》进行导入,上课前,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配合这首诗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此诗称赞的是谁?他是如何在战国的风云中脱颖而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又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什么?接连抛出的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令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节课就开了个好头。
二、用诗词配合讲述
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所以,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经典诗词来辅助学生分析教材,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讲到“选官用官制度”这一子目时,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种制度下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孝和廉。但孝和廉属于品德制度行为,无法具体衡量。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到底好不好呢?在评价察举制时,教师就可以选用当时的一首童谣来讲述:“举秀才,有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经典诗句有助于分析教材,比起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当然会好很多,课堂效率自然就能得到提高。
三、利用诗词进行小结
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之一。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诗词。
例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我用“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进行小结。一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深深道出了中国人面对列强屈辱条约的悲愤心情,展现出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以诗词小结的方法新鲜感人,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诗词运用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历史课堂增添光彩。
综上,是我在历史课堂诗词应用的一些感想。
历史课堂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汉王充在《论衡实知篇》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效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通过提问。可以查漏补缺,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选准重点、难点和盲点切入,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疑惑外;要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性,设计的历史问题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亲切有趣。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堂应充满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深度思考,唯有教者引导有方,学生学得投入,才能感悟一片愉悦的历史妙境。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用假设法,假如进入历史场景,你就是那个人物,会如何来体验历史;设问可以从正反两面来提,假想两面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全部或部分;改变路径提问,历史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但这只是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历史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往往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改变条件和原因的假设性提问,从历史的偶然性中提出假设,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假设,在生动活泼的思索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激趣提问片断:出示电影《二战三巨头》截图。提问:你认识这三个人吗?生:我认识,是邱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师:原来这三家,因种种原因互不来往,积怨很深。后来,来了强盗,对这三家同时大打出手,三户人家如何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家园呢?生:三家联手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师:这三家并肩作战会产生什么作用呢?生1:斯大林格勒战役出现转机。生2:德国败局已定、意大利投降。师:胜利之后,三巨头又合在一起开了个重大会议,假如你们就是三巨头,你们会说些什么?(分组讨论后表演)师:二战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呢?生1:九?一八,日本野心勃勃。生2:,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生3:是的,现在他们又想抢我们的,真是贼心不死。
在这个案例中,提问拉近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地本课程和国本课程相得益彰,让学生亮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样的个性化的课堂,迸发出了迷人的神采。
二、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灵
新课标的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选择那些能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起学生生命感动的内心体验,来触动学生的灵魂。如《全国的开始》提问片断。多媒体出示:2012年9月10日,在外交学院向师生发表讲话时表示,是中国固有领土,在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师:你知道最新动态吗?生1:日本政府首相最近举行了阁僚会议,最终通过对实施所谓“国有化”的方针。及其附属岛屿将交由日本海上保安厅“管理”。生2:我觉得日本还是在欺负中国政府先前在国际上政治、军事上的退让与“软弱”。生3:一定是中国的,我们应该有军事介入,我们要以强硬的态度站在国际舞台上!师:是啊,日本狼子野心由来已久,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生1:,杀我军民,占我土地。生2:日本右翼分子至今否定的史实。生3:我在网上看到一首词,最能触动我们了:“秦淮众,水飘红,逝匆匆,七十年来冤狱聚悲风。百年泪,心伤醉,怒千重,四岛灰飞白气始沉东。”……
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打动学生,在本案例中,从眼前最敏感的事实入手,回溯到历史,然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索,注重思维发散,注重问题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有空间去思考去思索,容易在激情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问要扣住文本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去突破。如:《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问片断。提问1:根据《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你能指出台湾、、新疆、蒙古的方位吗?提问2:假如康熙帝时的钦差大臣,到了台湾你想了解了什么?提问3:清朝治理边疆的共同措施是什么?提问4: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如何有效预防类似边疆问题再发生?提问5:你能运用本课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看法吗?提问6:你能给当时政府提出解决策略吗?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紧扣文本重难点,以问题为中心,以地图为辅助。设疑引思,设置情景,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层层设疑,环环紧扣,步步推进,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思而疑,疑后悟,悟后用的目标。
历史课堂范文3
1历史课堂社会化,提高育人的效果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对于今天的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离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学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环境,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于是作为课堂导演的老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和死板地按照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为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历史教师就进行教学革新,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其学,学得轻松。但是,课堂活动开展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在教学主题上作秀,起到助学的作用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例如,“历史知识大比拼”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因为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能激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设计此类活动、要目的明确、让学生从中了解悟出其理,不能在活动毫无目的地嘻嘻哈哈又是一节课,。比赛过后,师生要进行归纳,比赛的目的、主题也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所以课堂活动能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教学重点的把握十分重要,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而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这是花招式的教学,毫无意义,费力不讨好。
5历史课堂德育化
历史课堂范文4
【关键词】人物教学历史教学
近些年来,央视的“百家讲坛”颇受人们欢迎。我常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受众对其乐此不疲呢?我的结论是:“百家讲坛”给了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那么,人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该如何发挥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人物教学是历史课堂自身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说:“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和延续者。学生对历史课堂不太感兴趣,是因为历史课堂学习中只有事,没有人,没有人就没有情感与心灵的共鸣,课堂教学即使实现了预设,却很难生成。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运用,而其关键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学中有“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史论,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道出了历史的真谛――历史人物是历史的灵魂。脱离人物的历史将使历史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脱离人物的历史教学有沦为道德说教的危险。
二、人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时常抱怨如今的历史课堂非常乏味,常希望老师上课能讲讲故事。我想,讲故事其实主要就是讲历史人物,不讲故事主要是拒绝了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也是有性格有智慧的,正是因此,我们就要将其血肉感情与性格、智慧充分挖掘出来,放在历史环境里,让他们鲜活起来。这样,历史就会成为一部活的历史,历史课堂也就成了有生命力的课堂,也就会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
学生喜欢读历史剧、读历史小说,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让读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历史人物实现情感相通,从而对历史生成一种终身难忘的认识。因为这是一种感受,一种体会,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产物,是自己主动生成的,绝不是对他人思想认识的被动接受,也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没有人物命运的历史课堂,就只有预设的历史结论,学生可以记住,却未必能记得长久。
比如在人民版《百家争鸣》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作如下设计:“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分子,面对“百家争鸣”的局面,你会选择加入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假设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你将采纳谁的思想?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同学们以儒道法墨四家分为四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已见,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价和补充。要注意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在这里,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缩短了与古人的时空距离,体验了春秋战国乱世中先哲们的睿智与情感。尽管并没有排演,但因为有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过程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故事情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他们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物教学也是实现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充分发挥,就必须将历史人物生动地融入课堂。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和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诸葛亮、李世民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以及无数革命先辈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等,都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继承与发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们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对喜欢崇拜英雄伟人的学生来说,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起到其它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对人物的教学,最好让学生自己来演绎,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我们很难让学生去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即神入历史法),通过想象力让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变得感性起来,变得亲切自然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塑造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当然,历史人物教学的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要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决不是仅仅为活跃课堂而哗众取宠。
四、结语
历史本身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正如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所说:“历史是整个的、有生命的、进步的东西。”
如何让活生生的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对历史老师是一次很大挑战。当然一节既受学生欢迎又效果突出的历史课,绝不仅局限于人物方面,笔者只是主张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人物方面多下功夫,实质上也就是提倡生动形象地进行历史教学,将历史课上出历史味,实现历史教学的感性回归,克服抽象化、公式化的偏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思想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M]华师大出版社 2005.01.05
历史课堂范文5
【关键词】改变;课堂;兴趣;互动
0.引言
历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中充满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节。近年来,社会上对史学的热情日益高涨,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央视百家讲坛还走出了许多大家熟悉的说史高手。但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却常常让学生们望而生畏,很多经历过高中生活的人回想起来也是头疼不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作为高考考试科目的历史中有大量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而考题也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把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兴趣,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方面,近年来网络盛传的“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袁老师说过:“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的课生动幽默,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受到疯狂的追捧,甚至有人因此希望重回中学历史课堂。这也证明了历史本身并不枯燥,只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过多的强调知识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才使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能不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改进,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变得轻松快乐一些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教师教学篇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其言行引导着课堂的方向,所以,教师对课堂的准备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1.1备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与史实相关的一些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使用直观教具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这些材料的补充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能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但要注意的是,趣味性的内容不要过多,点到为止。老师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堂笑声不断,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们常常记住笑话却忽视了要点,所以,此类内容要适当,不能冲淡主题。
另外,一些帮助记忆的小窍门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它可以让记忆的过程变得生动轻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收集整理,还要创造一些生动简单的方法来应对一些难记的知识点。
1.2授课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方式常常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避免平铺直叙,不妨采取一些手法去营造氛围,制造悬念,把平淡的内容讲活。比如对一些历史场景的夸张渲染,不但能调动情绪,使学生印象深刻,还可以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1.3作业布置
除了一些必要的常规作业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可以选择休息日前布置下去,这样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一次在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我要求学生们回家后查找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同学们热情高涨,回家后翻家谱,问老人,查书查资料,忙个不亦乐乎。之后我安排了一节课检查,同学们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的好。我还布置过“历史上的今天”等题目,效果同样不错。这些作业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相关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还能体会到亲身参与的快乐。
2.师生互动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我们目前的大多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显然都是不够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计划的制约。组织师生的互动,时间上是很难把握的的,有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会因为互动时间没控制好而无法完成。老师们正是担心打乱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而不愿组织互动。
二是教学秩序的制约。互动的过程常常会使严谨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较为落后的班级,局面会难以控制。
三是互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组织互动是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挑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一旦准备不充分,很容易被弄个措手不及。
尽管如此,要使历史课堂既高效又轻松,师生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创造出高效实用的互动方式,使课堂更精彩,学习更轻松。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分组竞争。
通过竞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班内分组不必过于复杂,主要以座位分布为准,方便合作。内容上既可以就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也可以是对知识点的考察。笔者在讲秦始皇的时候,把班级分为功和过两组进行辩论,以有效论据的数量为判断胜负的依据。在课堂上,双方发言非常踊跃,还提出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观点,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我会从各组中分别找同学回答,给出评分标准后分别打分评比,这样常常使这一原本枯燥的环节变得有趣。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一些特定的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而学生在过了一把演员瘾的同时,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上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时候,为了加强对美国政治体制的理解,我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记者、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大法官,其他同学分别为四人的智囊团。由“记者”对三权不断发问,三人回答,不足处智囊团补充。在轻松的问答中,这样的一个难点顺利解决了。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师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扮演老师来主持课堂,这自然是有趣的体验,但在目前情况下,这只能偶一为之,并且要注意:一要选择基础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有好的示范。二在内容上选择考点少,与现实结合的相对简单的课题,有发挥的余地。三是教师必须全程跟踪,加以指导和点评。
(3)课题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就逐步丧失了,自主学习就更谈不上了。近年来,历史科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所以,一味地照本宣科不但让学生丧失兴趣,还会影响到高考的成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妨将一些课题先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点,并引导入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思路,列出提纲,然后再总结答案。这样,锻炼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习惯的改变,最初的结果可能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会成效显著。它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3.结论
近年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对于课堂改革的呼声日见提高,这是大势所趋。但是我认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彻底的改革是不切实际的,而我们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使我们的课堂逐渐变得更高效、更轻松,这应该是更稳妥的方式。我们需要袁腾飞这样让学生疯狂的老师,更需要大量勇于改变的第一线教师,他们的努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应考的同时不再畏惧历史,而是尽情享受历史课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历史课堂范文6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评价 小组 合作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8-01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历史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怎样对学生素质做出评价,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搞好历史教学,是摆在合作探究方式教学改革下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原来的历史课堂评价方法弊端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老师,忽视学生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评价方式应该体现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要从观念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学习方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小组合作探究下的具体的评价方法
(一)学生发展的“剂”――学生之间的坦诚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发挥同学之间的激励作用时,发挥同伴的评价,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欣赏其他同学,婉转地为其他同学提出要求,而不是只盯着同学的缺点,忽视同学的进步与优点。这个可以通过组际互评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这样的组际互评,不但评知识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一方面增强了参与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一改以往教师评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一来二去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的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可从三方面着手:
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每个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功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2.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课程标准标》指出:“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合作状况,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三)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学生的自我评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被评者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使他们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
三、具体的小组合作探究下的评价方法举例
为了更好的实施小组合作探究下历史课堂的评价问题,特举例如下:
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这一节可提供如下收获展示台:
综上所述,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想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应该注重对学生建构知识时采用的策略或方法的评价,把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采用师对生、生对生及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而上述种种评价方式或指导思想上的转变,无不体现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