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知识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知识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知识课堂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1

1.中职会计课堂实践现实背景:

1.1一些职业学校缺少特色,课堂教学没有与企业接轨,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单调,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1.2缺少必要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配套的实训设施、资料、用具等简陋,缺乏更新;缺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对实训认识模糊或准备不充分;缺少当地企业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等,学生很难接触到一些感性的、新鲜的东西。

1.3缺乏创新,形式上趋于简单化,其结果导致课堂教学与实训“两张皮”,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有效结合。会计课堂实训往往走过场,看起来似乎也很“热闹”,其实效果不大。

由此,我们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中职会计课堂实践真正被重视了吗?会计课堂实践是否真正有效?学生对实训的态度如何?可见,提高会计课堂实践的有效性问题,成了我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已刻不容缓。

2.中职会计课堂实践有效性的策略

2.1更新观念,走进实训

2.1.1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年龄较小,可塑性较强,理论知识兴趣不大,文化课基础薄弱,喜欢动手,对实际操作感兴趣。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真实会计岗位,备有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办公用品如计算器、科目章、印台、墨水、糨糊、大头针、回形针等,以及会计凭证、各种账薄、财务报表,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学生们一进门就好像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会计实训以本专业能力为重点,以“零距离”为目标。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职业环境中实现,课程实训内容从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和熟悉会计操作技能。使教学走出从“从黑板到黑板”、“从作业到作业”的平面单调教学模式。营造出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氛围和场景,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使学生有初任职业岗位角色的新奇感。

2.1.2增加实验开出率。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训教学,细分实验项目,缩小文化课比重,我市已有中职学校只安排第一学年的文化课教学,大大增加专业实训课,来迎合学生,接轨发展,巩固课堂教学效益。

按照财会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要求,配置并更新模拟室。我校在前几年配置了财会模拟室,当时条件算不错,但课程发展很快,会计法规、会计科目、账表等都有了不少变化,学校应及时添置新设备,满足发展需要,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财会模拟室。又如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如果课堂中兴按照课本要求和提供的软盘来教学,非常枯燥,而学生最关心的却不是这门课程,他们渴望得到会计电算化证书,特别是那些没有过珠算五级的学生。而课本教学与社会办学会计电算化培训考试的内容差异很大。因此,作为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投学生所好,满足学生需要,不但要开设这门课,而且必须购买相关的电算化培训考试软件系统,这既可以作为上课的操作,又满足考试需要,学生才会带着目的去学习,最后又能通过社会电算化考试获得证书,为学生节约了培训时间和经费(只要交纳考务费即可),这样的课程自然得到学生的青睐。

2.2内强素质,准备充分

2.2.1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是关键。财会教师要有熟练的技术及较强的动手能力,针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开展,需要什么原始凭证,如何列示分录,甚至对银行各种结算凭证及支票填写方式都要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训练,而不是简单灌输。让学生通过真凭实据的演练,真正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学校多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课程培训,加强自我学习,充实知识领域。激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县举行的各项会计技能比赛,提高获奖档次,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通过竞赛来检验专业课教师技能,找差距,多学习,促提高,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技能素质,才是搞好会计课堂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2.2.2实践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做了充分准备。作为会计专业教师不仅有每堂课的微观设计,而且有全学期的整体计划,每个单元安排有相应的单项实训内容,前后连贯,使整个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有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账务处理核算程序,会计报表等,这几章都是侧重实际操作,在教学中应配备一些如记账凭证,账页,会计报表等实物资料,让学生有感性认识,起到“首因效应”。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往往会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疑问束手无策,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影响教师形象和实训效果。

2.2.3要增加分组率。将学生进行分组,设置不同岗位(包括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每组一套或每人一套会计专用用品。学期初,把班级有效分成6人的合作大组,每大组有时再分成3人的互助小组(3人对面坐),每组选出组长,全面负责秩序、操作、互助、记分等工作,组长是同学们的好帮手,又是老师的好助手,而且这些人往往班级中有威望,又是学科竞赛的佼佼者,俨然成了会计实训课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这大大提高了实训课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加强了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本来难管的实训课突然变得井然有序,当然也完全超出了教师分组的初衷。

2.3参与实践,培养兴趣

2.3.1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讲解会计专业技能的目的、功能、操作顺序,安全知识等内容,调动学生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理解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但在演示过程中避免教师理论叙述过多,而演示动作过于简单,把实践课变成理论课。或是教师只顾埋头操作,而缺少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实践课又变成了教师的演示课,真正要做到精讲。

2.3.2指导学生多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练习,依照教学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技能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传授一些操作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既掌握操作技能又学到技巧。教师除了对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确保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还要因人而异给予个别辅导,帮助解决问题,完成实践任务。不仅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营造和谐的实践环境。在开放实践中,学生是主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体验。例如,高二下半学期针对实习需要,开设了《会计模拟实习》课,我们把这门课教学全部搬到会计模拟室,让学生感触模拟室的会计氛围,他们觉得好玩,上课睡觉现象消失。教学中经常结合一些账册、报表等实践工具,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动一动,看一看,摸一摸,写一写,让学生“动”起来。接着是结合案例模拟实习环节,每次当我们还没讲完的时候,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蠢蠢欲动,特别是登账、编制会计凭证、装订等实践,每次模拟实习下课,你几乎看不到休息的学生,就连上厕所都是来去匆匆,赶忙着手中活,好几次劝他们休息,并“警告”他们说这样做会计的话准会得颈椎病,可此时的叮咛完全成了“耳边风”,这样的场面哪是一个职校的课堂?这才是我们会计实训课堂教学最好的成果。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当某个学生在发言,教师不应对表达不清楚或回答不完整时,就马上打断他们的话,立刻加以纠正或补充,而应当认真的听他把话说完,同时,尽量找到他发言中的闪光点或可取之处,用赞赏的口吻予以正面的评价。如,教师可以说:“这可是个有趣的观点,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等,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心里踏实,有信心。一学期下来,我还有意作了一次民意测试,统计结果发现:

1学习兴趣浓厚1打瞌睡1发言覆盖率1作业完成率理论课118%144%124%140%实训课189%196%186%198%3.多管齐下,辅助教学

3.1多媒体技术优化观察实践实验过程、加深印象、激发兴趣。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学生就能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领会实训课的技术与方法。实训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克服实训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训时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训的有效性,加强实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实习实验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的作用,达到优化实训目的。如在讲解记账凭证填制要求和方法时,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协助教学,教师有的放矢,学生一目了然。在展示和讲评记账凭证作业时,更显得有效、直观,大大提高了实训课堂效益。

3.2应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巩固强化学生实训操作的技能。对一些学生感到困难的实训,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习实验操作技能,然后进行模拟实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投影技术,起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作用,教师可在关键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重难点操作内容的教学。对于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教师就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模拟性的演示,再现技术性操作的情景,配有教师细致明确的讲解,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加深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需教师费很多口舌就迎刃而解,真是事半功倍。

4.注重延伸,积极评价

4.1归纳总结是会计实践课的继续和深化。下课前,教师对学生课堂中运用技能技巧,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评判,总结经验和教训,绝不能有头无尾,一哄而散。模拟实习结束,教师要总结成绩,指出缺点与不足,同时按评分标准,逐项给学生打分,并按一定的百分比计入学生该门课的总成绩中,然后对各合作小组进行打分考评,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小组人员调整,有效整合合作小组,做到组内外学习效益最大化。有时再进行单元考核,以调动学生模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还要适当地布置课后作业,让课堂实训延续,保证课堂实训质量,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或作品必须认真批改,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得到反馈信息,找出课堂实训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4.2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我们在给学生打分、评价的同时,要给每一个学生信任、尊重和希望,让每一个学生相信——我能行。

总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炼,我们呼唤教学改革,减少背诵试题,增加学生自我实践机会,重视中职会计课堂实践的有效性,这必将引起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的共鸣和思考,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齐.有效的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肖川主编.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2

关键词:微课背景;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一、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集合诸多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微课应用过程中最大的特色,这种特色使得微课具有了将图像、文字、声音集大成的可能性,使其在展示会计教学中的知识要点时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使得会计课堂学习具有更好的生动性和更高的活跃性,让中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学习活动之中来。

首先,在中职会计教学课堂中使用微课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课堂讲授是传统会计教学方法中资源分享的重要方式,微课的使用极大地新颖了中职会计课堂的教学形式,使得传统课堂中资源分享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完全被克服。会计教师通过使用微课能够持续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最新的媒介和方式来温习旧的知识点、感知新的知识点,实现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其次,在中职会计教学课堂中使用微课资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最主要的教学难题,因为会计学科理论复杂、内容庞大,想要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集中力来学习也不太现实。微课的使用引入了视频和音频模块,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而且微课给予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随时随地学习。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和学习的进度来进行自主学习,不必要像在传统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步伐一致地学习,而使得学习效果良莠不齐。学生自身是对自身学习状况了解最为透彻的人,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进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来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学习,并在微课的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学习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资源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会计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对会计知识存在着枯燥的印象,他们学习会计的动力非常浅薄,大多因为就业压力不得不学。微课资源可以有效地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在给学生讲解支票的填列这门课程的时候,微课提供的视频资源能够向学生生动地展示支票的种类、填列方法和使用类别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事项,学生对支票的使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将会更加的得心应手,这样远远要比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来得有趣得多。由此可见,学生在微课使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当前中职会计课堂使用微课的现状

第一,中职会计教师对于如何使用微课进行会计知识展示思考欠缺。中职会计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展示的时候难以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录制和展示,导致微课教学难以充分地展示会计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笔者认为会计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应该脱离会计教材的限制,根据会计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来设计微课形式,对同类型的时间资料进行大量的查阅,从而获得微课课堂设计的更多灵感。教师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微课设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构建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交流和探讨,并对教学过程的难点及时予以讨论。

第二,微课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依然受到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微课依然属于新兴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依然在探索之中,一些中职教师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颇深,一时难以修正,难以将微课教学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难以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和难点设置,导致微课学习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的要点分析

首先要在中职会计课前备课过程中发挥微课优势。微课提供的案例教学功能对于中职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会计学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会计系的每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会纸上谈兵,还要挥斥方遒,那么案例教学无疑是最佳的教学方案。举例来说,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基础会计学习是入门必修课程,学生对于借贷账户、现金日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T字账等专业问题不能一步到位地理解,尤其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名词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应该多添加一些案例,通过切实可行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些抽象词汇的含义以及理解报表的填写原则。比如在讲解费用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案例:某厂采购人员预支了800元差旅费并回厂进行报销,单位允许报销的是500元,余款以现金形式退回。学生可以据此了解到费用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据此设计出很多的案例,让学生据此编制会计分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轻而易举地处理这样的问题。

其次,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落实微课教学过程。微课教学模式和普通的教学方法一样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中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的大部分时间依然是在课堂上,少部分学生可以在课下获得会计知识,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要依赖课堂学习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所以如何发挥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红9 月十号上学时妈妈给了现金400 元,十五号爸爸来学校看他给了现金500 元,二十号,小红充饭卡200元,问到九月三十号还有现金多少元?这个例子对于学生理解期末资产和期初资产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知道期末余额是期初余额加上期间增加的减去期间减少的,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资产类账户是借增贷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说在基础会计中讲解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某一公司在某一期间内的收支情况,然后分别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分录编制,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其中的区别,弄清楚为什么权责发生制会得到广泛地应用。

再次,在中职会计课堂课后作业中利用微课资源的优势。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少设计一些案例题目,而多一些案例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例如投入现金,在做会计分录的时候都是借:银行存款贷:实收资本,投入一些非现金的实物的时候一般是借:固定资产贷:实收资本。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的案例温结,直到很好的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涵.微课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取现金业务的办理”的微课设计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5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3

关键词:中职会计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会计模拟课程中所涉及的手工记账技能贯穿日后会计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可谓与就业“无缝对接”。然而,日常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多,传统教学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缺少互动性

传统手工记账技能的课堂上,实训教学模式大致是“教师演示、学生照做”的教师单边面授讲解形式。学生的活动基本是被动地“复制”教师的活动。由于缺少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环节,很多学生觉得这种实训课的学习过程单调枯燥、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针对性不强,学生个体差异受忽视

相较普高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虽然在接触专业课前大家都处于“零起点”,传统的“一概而论”的教学方法无法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其仅仅是将知识“抛”给学生,而不同的学生能否都“接住”“接好”是无从考量的。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在传统的实训课堂,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照葫芦画瓢”完成操作即可,缺少自我思考和组间合作的交流过程,一旦在课后出现问题,学生也不知该如何解决,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因此,开设这样的传统实训课程质量不高,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失去了原有技能实训课的开设目的。

二、中职会计专业会计模拟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指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派发学习任务,学生利用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随后在正式授课中进行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将一部分简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教材,或是在网络资源库上查阅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课前学习。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授课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并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

2.中职会计专业及会计模拟课程教学的要求

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能了解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并能独立开展基础性手工记账工作的综合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创新及团队意识。

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是以日常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操性强,贴近岗位能力要求。而“翻转课堂”正符合中职会计实训的教学特点。教师通过录制做账的教学视频,展示关键步骤,令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而处理不同经济业务,达成教学目标。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模拟课程应用实践——以“记账凭证的填制”一课为例

笔者学校会计模拟课程开设在高二第二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知识。笔者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教学理论,尝试将翻转课堂理念引入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并以会计模拟课程中“记账凭证的填制”一课为例,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展开论述(具体内容见表1),进行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

1.课前——知识传递,自主学习

笔者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制作本课微课视频。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使用手机对填制记账凭证过程进行拍摄。其次,将填制过程细化成几个步骤,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将视频按步骤压缩成几个5分钟内的微视频,并对填制过程中容易出错及重点步骤进行突出强调,在视频中用醒目的字幕进行修饰引起学生注意。最后,将上述微视频上传至百度云,并以链接共享的方式分享至班级群空间,利用网络做好知识的传递,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由观看。同时,根据微视频内容制作一份配套的学习任务单,附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记录等。让学生能根据学习任务观看微视频,有针对性地做好自主学习。

2.课中——知识内化,实战演练

为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并把本堂课的教学环节分成了三个阶段,为教师与学生均设计了课堂活动(具体内容见表2)。

“翻转”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让传统课堂中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操作主体,教师辅助解答疑惑并作指导的“双边”教学方式。

3.课后——知识巩固,反馈评价

在本节课结束后,课后巩固同样不可忽视。学生在课后将使用“问卷星”网络在线系统进行课后练习,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测评,继续巩固“记账凭证的填制”。同时,通过在线测评反馈的成绩数据统计以及群空间的学生疑惑问题,教师可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在线平台的大数据反馈,对课程设计进行针对性优化。

四、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模拟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为证实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笔者进行一场教学实验效果检验。选取笔者任教的另一平行班级(16会计电算化班)作为对照组,对该班实施传统教学方式,即课堂老师演示,学生进行“跟学”操作。在两个班级各自完成教学后,组卷后采用课堂“闭卷”方式考核,要求每位学生为10笔经济业务填写记账凭证。考核完成后统计错误的凭证张数和错误类型,计算错误率(结果见表3)。总体来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填写错误率明显降低了,尤其是简单的操作性的错误,成效显著。

五、翻转课堂教学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展开的会计模拟技能实训课程设计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证明,“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填制等实践操作能力、实操正确率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应用于中职会计专业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手工技能实训课上。

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中都给予评价和反馈,使学生真正做好“知识内化”。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成果进行反馈,例如小组展示、组员交流、实操检测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制作微视频。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课下的自主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因此,一个高质量、夺人眼球的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保证。

第三,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不适宜全部专业课都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而应该选择会计模拟此类技能实训课程实施。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如今,在“互联网+”的概念推动下,中国教育已迈向4.0时代。“翻转课堂”不仅符合时代变革,更是一种适合中职生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各类在线交互教学平台的出现,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5).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4

(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中职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中职课堂教学中却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以“错账更正法”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情境设计、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四个环节展开教学设计探讨,以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职;会计课堂;错账更正法;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15-04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教师作为“助产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会计知识呢?现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错账更正法”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具体会计课堂中去的。

错账更正法是在以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后发现有误而采取的更正方法,共有三种: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红字冲销法。这三种错账更正方法主要针对三种登账错误: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该知识点的学习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上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岗位就是登账,因为这个岗位需要的只是把已审核好的记账凭证登记入明细账或者总账,不需要任何理论基础做铺垫,既简单又容易上手。但让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出错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用规范的错账更正法来进行更正就是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很好体现了。因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三方面的效果:在知识方面,学会判断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类型并选择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在能力方面,能熟练运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对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进行规范的更正;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会计工作规范化意识。

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列举出不同错账类型的例子,教学生针对不同的错账类型应用相应的错账更正方法,然后罗列几个不同错账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举例进行练习,最后再用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这样,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只需要一个课时。但通过这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通常只是记住了教师的举例或者练习的题目用了什么更正方法,也就是只会做书本的练习和考试的题目,而无法实现在会计工作中对自己遇到的登账错误熟练地进行更正。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错账是教师“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在登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无法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过程中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缺乏直接的体验和思考,印象也就不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学会的仅是教师举的例子或者练习题目中出现的登账错误,这些都是文字表述,与实际在账簿中出现的错账形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很难进行知识转移,难以把学到的错账更正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能亲身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登账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再让学生去思考如何更正、为什么要这样更正以及更正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把这一知识点转化为自己能熟练运用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模拟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工作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登账错误,通过教师引导、同学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思考和讨论如何更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起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因此,笔者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错账更正法”这个知识点,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模拟会计岗位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业务的情况,让学生能够体会会计员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错账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对出现的错账该如何更正。

因此,我们以完成企业一定时间内的适量经济业务事项为驱动,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提供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要学生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审查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二是提供相应的文具让学生把已完成的记账凭证和明细账与同桌同学交换,相互进行检查,确定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更正。

在设计这两个任务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1)经济业务事项量要足够大。在考虑教学计划要求课时及学生处理会计业务能力的前提下,最好能在课前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这第一个任务。因为如果处理业务量少很难让学生体验会计真实工作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2)经济业务事项不能有文字表述,只提供原始单据,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原始凭证是否正确,并根据原始凭证来选择恰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这样能更好地模拟真实会计岗位,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和思考。(3)经济业务事项的设计应能让学生在登账时出现需要用到错账更正法进行更正的三种类型的登账错误。对于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的,可以选择一定量的采购、销售等涉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让学生填制银行日记账。这里要注意,业务量要多而且涉及的金额最好都是有小数位的,这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处理大量数字时所需的耐心和谨慎。对于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的,可以选用费用类经济业务事项。如差旅费的报销单,但报销单中故意漏掉经办人所属部门,这样既可以设陷阱让学生出现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的错误,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对报销单这类也一定要审核经办人部门。对于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的,可以选择原材料入库和出库的经济业务事项,只提供材料的入库单、价格明细表和出库单,并要求用先进先出法或者移动加权平均法来核算原材料发出成本。原材料的明细种类可以不多,但是原材料的出入库业务量需要足够多。这样,学生就必须在明细账中结出库存金额,从而使计算出的数字错误的可能性增大。(4)更正的文具不能仅提供会计必用的红笔、蓝笔、直尺、计算器、个人私章等,还应提供诸如涂改液、涂改带、橡皮擦、透明胶、铅笔、改错贴纸等一切可以更改错误的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充分思考和积极探索。

(二)分组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错账更正”这一知识点中,进行分组讨论是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相互借鉴和提高;第二,小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标,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完成经济业务事项的登账作业后,先让学生和自己同桌交换作业,检查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并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因为本次课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登账,而是如果登账出现错误应该怎么规范修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作业的讲评来帮助学生确定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2)学生首先要根据已圈出的登账错误自己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进行更正以及采用这种更正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和认识不尽相同,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为之后的小组讨论提供更好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与组员分享,才能使得组员通过讨论达到相互借鉴和提高。(3)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会计账簿是一份重要会计资料,是传达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账簿上进行的任何一点一划都是在传达会计信息,所以我们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和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展开思考。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财经法规》课本,提醒学生可以从财经法规中找出关于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此来讨论怎么更改以及更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得小组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三)成果展示

经过分组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讨论成果包括三个方面:自己小组在登账时的错误有哪些类型,对不同类型错误本组讨论确定的更正方法有哪些以及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成果展示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进行组间的交流。

所以,这个成果展示过程要注意两个步骤:第一,不仅要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还要问学生代表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建构知识。第二,在学生表达完本组的讨论成果后,要让其他组提出质疑。这是组间协助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四)教师的总结与点评

对于错误的更正,其实每个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后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会计的错账更正必须按规范的方式进行。会计,一方面,是对企业繁杂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经济管理信息,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社会、股东等的监督。因此,错账更正不能是随意的。账簿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账簿上的任何更正都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符合一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经过了小组讨论、组间提问等交流环节,学生已对错账的更正方式有了基本而又模糊的认识。教师对学生讨论成果的点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掌握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注意必须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基础上进行引导。

比如,有些学生说如果账簿登记的数字错了,用透明胶粘走就可以保持账目整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清晰性的要求。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来点评:首先,指出会计质量“清晰性”要求的概念,即会计核算结果的过程应清晰地展现给报表使用者,如在报表中固定资产这个项目是怎么计算的;其次,清晰和整洁不是同一概念,我们应该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工作过程,如果我们工作过程有错也应该清晰地反映,而整洁仅指看起来干净整齐;再次,指出学生的更正方法可以称为涂改,这是账簿填写规范中不允许的,涂改的结果是让报表使用者无法看到错在哪儿和如何更改的。经过这番引导,学生就会想到:如果不能用涂改液、涂改带、透明胶等进行涂改,又需要展现原来错的是什么,那么是否可以只划线来进行更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划线更正法”这一错账更正方法了。

通过以上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选择错误更正法,协助学生慢慢往教学目标前进,从而可帮助学生建构会计错账更正法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更正方式,或者在会计电算化中要进行错账更正还可以用到什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后进一步延伸。这样既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建构知识打下基础。

以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展开的一次课堂教学探索。在企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中职毕业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学既要强调具体的会计岗位需要做什么工作、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又要强调自身行动的依据是什么。企业更愿意聘请一个有思想、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而不是仅仅知道工作流程的员工。如果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很多会计工作已可由电脑代替的会计电算化时代,中职毕业生是很难获得对口就业机会的。所以,如何能让学生不但掌握熟练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技能,还能很好地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该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要求,是中职会计专业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核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拟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体验在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协助与会话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建构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操作,也提升了思考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目前尚未形成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性很强的模式,也没有处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次“错账更正法”的课堂实践能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徐捷.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3]郑爱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5(2).

[4]张承宇.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5).

[5]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6]王兆华.《》的教学设计——看建构主义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Z1).

[7]董恒英.对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5

【关键词】企业进课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 后一年在企业进行一至两个月的准员工教育(学生在入岗前接受的企业文化、公司制度与劳动纪律要求、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教育,还有入岗后的进一步接受的员工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教育)后上岗,按员工标准要求进行管理,享受薪金等员工待遇。学生就业从原先的好就业变成现在的就好业,毕业生更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同时专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进课堂”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课教师必须是企业的行业专家或一线员工;第二,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的真实业务。通过实施“企业进课堂”进一步完善“准员工式2+1”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教育部关于“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会计专业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运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共享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三位一体的先进的专业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训教学需要,成为社会相关技能培训与考试基地,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在教学改革、管理改革、创新改革的示范作用。

3、完善“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思路

坚持由学校、企业共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依托“企业进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完善 “准员工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如下:

3.1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企业进课堂”人才培养机制。

在“企业进课堂”培养机制下,通过校外兼职教师亲自授课,把企业真实的业务带到课堂教学中,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实现零距离接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更紧密结合,实现培养具备从事基层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能胜任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一线会计、审计助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2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2.1根据专业发展和“企业进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为了适应不同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3.2.2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纽带,联合兄弟高职院校财经类相关专业,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行专业课程群的开发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出两门跟企业实际岗位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借鉴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模式,完成两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实施方案、评价体系、配套课件、学习指导、课程录像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带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3.3以“企业进课堂”为建设目标,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与建设。

在“企业进课堂”教改模式下,学校需要和更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集教学、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效能最大化、教学成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4依托“企业进课堂”,进行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并建立新的评聘标准和体系。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探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教师提供一个开展教学教改研究与交流的服务平台。构建出一套适合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全新的评聘标准和管理体系,打造一支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合理的“专兼融合”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

4、具体措施

4.1构建与优化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构建“企业进课堂”平台下的专业分方向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为依据,将出纳、采购销售核算、财产物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主管等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整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一起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能力需求进行相应的“平台+模块+企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改革。

4.1.1会计职业能力平台。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课程设置:会计学原理、会计基本技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行业会计比较等)

4.1.2 专业选修模块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提升某方面的职业能力。

(1)高级会计模块 侧重于财务工作岗位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初级会计实务、纳税筹划、经济法基础、涉外会计)

(2)理财模块 侧重于投资与理财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投资项目评估、证券投资、银行柜台实务、保险实务、中级财务管理)

(3)审计模块 侧重于审计岗位能力上的提升(课程设置: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财务审计)

4.1.3企业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采用“企业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专家和企业资源,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老师进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和《会计信息化》(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分会计岗位实训:出纳岗位、采购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纳税申报、财务主管岗),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方向如下:

“校企”共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图

4.2依托“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并以此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发展。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开发建设,建立《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用友和金碟两个软件内容。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与用友及金蝶软件公司合作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

(2)《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包罗各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会计学生毕业前的一次专业技能综合大练兵,融合了前面4个学期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开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网络平台,使之用于整个教学中。充分利用专业建设的地域特点,争取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具风格的资源共享课程课程。

4.2.1课程内容改革

以“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进行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创新设计。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为例,课程开发内容如下:

4.2.2开发课程标准

以“企业进课堂”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标准、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确定课程建设理念、内容和目标;进行《会计信息化》、《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4.2.3课程资源库建设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企业进课堂”的有效平台,进行课程全面开发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如下;

图:课程资源库

4.2.4教材开发

结合改革成效,与企业合作开发并正式出版《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材,总结课程建设的开发模式,带动整个专业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进行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并建设体现“岗位能力为标准”的教学课程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①强化岗位能力实训的特点,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突出重点。理论知识要精炼扼要,简明易懂。

②实训内容要具体明确,有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实训步骤分解图和技能指标、评价标准。

③在实训教材结构上由理论知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三部分构成,结合工作岗位职责强化各工作任务实训内容。

4.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渐进性等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从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的递进,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从第一到第五学期按小型工业企业-中大型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商品模拟交易会-各行业进行综合会计实训等模式进行实训,每个学期做一套账,适应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发展。其中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反映了会计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如实训中手工与电算化结合、应用最新的会计软件、按实际会计岗位分岗实训、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学生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既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很快适应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通过“角色扮演”和“协同工作”以及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安排如下表所示: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4.1实行“双带头人”制

“双带头人”制,即会计专业有2个专业带头人,除校内的专业带头人外,还将从企业聘请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通过对兼职带头人的培养,使之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影响力;能够整合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能够承担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设计工作;主编工学结合教材,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

4.4.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要在不同行业以及较大的有影响力的公司聘请会计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力求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要对兼职教师进行每学期10-20学时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的培训。通过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双师结构。成立由系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和专业带头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监控。考核小组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考核意见作为继续聘请和评选的依据。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双主体”共育的理念,实施“企业进课堂”、真实会计资料实训和在企业集中岗前培训、上岗三环相扣的创新型“准员工式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加快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2]施颖.高职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主要内容[J]. 现代企业. 2008,(02).

[3]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

[5]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5)

[6]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01)

会计知识课堂范文6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随着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加强实践教学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招聘属于比较重要的模块,需要学生掌握招聘广告的设计方法,个人简历的筛选,面试的技巧等等,以此来掌握整套的招聘流程。在招聘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是固定小组模拟法来进行实践教学,即对班级进行固定分组,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成立一个模拟公司,每个学生都是该公司的成员,做好相应准备后再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模拟。

一、实践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多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招聘模块的实践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学生分组(提前2周进行)

1.分组。6-8个同学为一组,一个班级大约可以分为6-8组左右。

2.自选单位、职位。要求每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自行选择需要招聘的单位和相应的职位,职位可以选择1个以上。

3.角色安排。2-3人担任招聘方角色,其余为应聘方。

(二)学生准备(提前2周进行)

1.招聘广告准备。要求每组学生(招聘方)设计一份精美的招聘广告。2.简历准备。要求每组学生(应聘方)每人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一份个人简历。

3.面试问题准备。(1)设计招聘方面试问题,要求以单位、职位为标准科学合理设计问题。(2)设计应聘方回答问题,要求应聘方以能够被录取的标准回答。

(三)学生表演

学生模拟表演安排4个课时,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每个组在表演前展示并介绍招聘广告(有条件的话可以存入电脑通过投影仪展示)。同时介绍简历筛选的经过和结果,指出简历的问题所在(为了让所有同学都参与,简历没有通过的应聘者也要求参加面试)。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

2.模拟面试。每个组按照角色安排进行模拟面试表演,至少要有问和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有学生都必须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这个步骤在15分钟之内完成。

3.提问答辩。每组表演完毕后,其余组提问并指出表演组的不足之处,表演组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

二、课堂控制与引导

由于这次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稍有松懈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控制与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

(一)计分制

此次实践教学所有步骤都采取严格的计分,计分主要以组为单位计分,属于团队分,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计分规则事前告诉学生,并把分数计入期末考试中的平时成绩部分,总分共100分,占平时成绩的20%以上,包括:

1.广告设计分。要求每组设计的广告至少包括招聘广告4大部分主要内容,同时要符合招聘广告设计4大原则。共设计20分。

2.简历设计与筛选分。简历设计要求简洁、精美,突出个人特色,与用人单位对接。简历筛选要求说明理由和过程。共设计20分。

3.模拟面试分。包括提问与回答(设计30分)、表演(设计10分)两部分。招聘方提问要求以单位、职位为标准,要能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应聘方要求以能够被录取的标准回答。表演分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

4.提问与答辩分。为了提高其余组观察的积极性,故设计提问分,每组提问一次可加5分,10分封顶;表演组对于提问进行回答,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计分,共设计10分。

(二)课堂引导

计分制是控制和激励学生的一个主要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但若完全依靠这种方式,学生参与的被动性很强,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课堂引导,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种引导包括:

1.模拟规则的事前告知。在模拟表演前事先告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完成的效果要求、完成的技巧以及计分规则,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就会按照规则和标准去完成,而这些规则和标准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2.每组表演完毕后进行小组总结。在小组总结时,除了肯定学生的成绩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当今社会的招聘现实情况,指出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告诉学生以后真正面临此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做。比如有个小组设计的企业要招聘快递员,招聘方提出的问题都限于问对方的学历、专业、性格、特长等等,而忽视了快递员真正要求的一些技能,如必须会开车、有时间观念、具有服务意识等等,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必须指出来,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3.所有组表演完毕后的大总结。当所有组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有相关知识点快速总结一遍,然后指出学生共同的不足之处,强调学生在以后的求职或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实践印象。

此外,教师在课堂引导过程中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注意表演时间的控制。同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摄像机把学生的表演过程拍摄下来,征得学生同意后上传到网上,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积极性。

三、总结

通过固定小组模拟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模块的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自身经验,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通过几届学生的模拟表演,发现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设计的招聘广告和简历非常精美,表演也具有创造性,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90%以上的学生都能非常主动和积极的参与模拟表演。学生在模拟过程中除了可以学习到招聘的基本技能外,还可以为毕业后的应聘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招聘模拟表演的关键点是教师对表演过程中的控制和引导,这是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知识的重要基础;不足之处是整个模拟表演过程占用的时间很长,且时间比较紧。

总而言之,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个包括七大模块的系统性课程,仅仅在一个模块采取实践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实践教学的理念,形成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这对高职学生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荣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模拟招聘流程的做法与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管理,2011年5月.11-12

[2]赵玉虹.人员招聘与配置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2010年6月第3期.28-29.

[3]袁声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亲验性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高教论坛,2009年11月第11期.46-48.

[4]张润兴.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分析,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期.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