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朗诵配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巷朗诵配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巷朗诵配乐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1

在探讨提高古诗文学习兴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多媒体。尽管多媒体这个词广为人知,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个词汇的真正内涵。“多媒体(Multimedia)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多媒体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①”简单地说,多媒体是借助电脑把文字、图片、声音和影片等媒体中的两种(含两种)以上媒体进行传播或交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可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人:视觉型认知、听觉型认知。

一、解说创作背景

不管什么样的作品,均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和情绪;而这种情绪深受当时创作环境的影响或个人的经历影响。探讨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包括国家环境(国家是否繁荣昌盛,国家是否处于战争状态)以及作者自身处境(是否春风得意、生活贫困、感情受挫折),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诗文中的情感。下面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进行解说。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在那之前,他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后因上书替改革派范仲淹等人进行辩解,故被贬为滁州太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②”,这样一来他作为一地长官,又非常快乐。故而《醉翁亭记》中有作者的“乐”,还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醉翁亭记》创作背景,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心情,那么文章的行文基调自然就比较清晰了。

二、多种手段介绍古诗文内容

古诗文作者创作一般要么是对大自然的美进行感叹,要么是忧国忧民,或者是自身情感困扰。但是,我教师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解说文中内容,即可以用视频、图画或动画构建文章描绘的内容,尤其是长篇古文,像《桃花源记》,更应如此。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思路,也把文章描绘的内容立体化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就以我自身的教学经历来分享一下如何用多媒体呈现《桃花源记》的文章内容。

我用flash制作出武陵人的行进路线,并把沿途的景色也用flash制作出来;简单地说,我把里面的场景都用flash制作出来了。最后,我把文件生成了swf形式的动画。当我在上完课之后,我用这个动画帮助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当然,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我也用ppt把文章的内容呈现出来,并利用ppt动画进行课外重点的强调和凸显,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关键点。除此之外,我还借助配乐朗诵以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感情方面进行渲染。

三、配乐朗诵

配乐朗诵其实是一种提高古诗文学习兴趣的非常好的方法。可惜的是,很多教师根本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事实上,当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听着富含感情的诗文朗读时,他们很容易被朗读者的情感所影响,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更容易接受古诗文的内容。记得在师范大学进行普通话训练时,我的普通话教师让我们听了戴望舒《雨巷》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的那种情感一下就把我们打动了,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腔调,我也一下就爱上了《雨巷》这首诗。

对像我这样成年人有用的配乐朗诵对初中生是否有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在开始讲课之前播放古诗文的朗诵MP3;大多数学生听到这些“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音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还有,学生在听完配乐朗诵之后,他们还能掌握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当然也能学习到一些生词的读音。当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成了一种习惯后,他们每次都要求听课文的朗诵MP3。这种名家朗诵的示范效果很好,学生不由自主的就模仿起来了,他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也不会因为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句子结构的差别而感到别扭了。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学生对古诗文的配乐朗诵的感觉不像现代文的配乐朗诵那么有感觉。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古代迥然不同的环境中,对此我们教师不能苛求,只能慢慢熏陶。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这些配乐古诗文朗诵的MP3可以在网上找到,我们教师多对比、多留心一定能找到很多质量比较高的课文朗诵的MP3材料。

总的说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但是,这也是建立在我们精心准备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对学生特点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对课文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的教育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

【注释】

① 多媒体. http:///item/ %E5%A4%9A%E5%AA%92%E4%BD%93.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2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讲《雨巷》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诵为主。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基调,再播放三首曲子,《秋日的私语》、《广陵散》、《二泉映月》,让学生选择与诗歌相匹配的乐曲,作为朗诵的配乐。然后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诵磁带。把学生带人创设好的意境中,最后,播放《广陵散》,让学生和着乐曲朗诵。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总能相契合,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创设情感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必须在相对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背景与手段。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合理增设一点音乐或图画,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氛围,激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在新的解放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而“重生”。这段话意味深长,学生是课堂认知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评定一节课的好坏。除了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外,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正地动起来。例如在讲作文时,我挑选一些经典的歌曲和电影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静静欣赏之余。用心去体会歌词表达的意境、影片对白的内涵,然后在小组内畅谈,交流各自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探索能否通过想象和联想,尝试着对歌词、影片对白进行改编,再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讨论中,渐渐探索到一条让作文不再枯燥贫乏之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即兴写作,捕捉住创作的灵感,直抒胸臆。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重教轻学。重书轻人,

“教”与“学”的生态失衡,使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07-01

语文是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科,不知不觉中多媒体教学也已经悄悄进入了语文课堂。笔者时常思考:如何让多媒体这一现代手段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它的优势尽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呢?

一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虽基础差,但是好奇心强,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如在教学《胡同文化》这课时,学生对胡同不是很了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部分照片,让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胡同、接触胡同,从而激发其对胡同的兴趣,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胡同文化》。又如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荔枝,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荔枝外部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并且记忆深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我们不需要每次都做系统的讲解,只要好好利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文章所体现的境界。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运用多媒体播放的《雨巷》的配乐朗诵,学生跟随讲述者的引导,走进了江南烟雨朦胧中的雨巷,倾听了寂寞凄清的雨滴声,遇见了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凄美的诗词伴着娓娓道来的倾诉,使学生的脑海中很自然地浮现了这首诗的意境,课堂教学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再如在学习诗词《沁园春・长沙》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沁园春・长沙》的国画,向学生们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情境,充满激情的诗词配合多媒体画面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学习轻松并充满激情,更感受到了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三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历来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内容,教师教学难,学生写作难,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故事、开展的活动录像和图片、相关的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基础模块“写作”部分中的“写景状物”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分类展示了多种景物的图片,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让他们仔细观察,也使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再如让学生写“活动场面”时,我会把一些相关的活动录像给他们回放出来,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同时想想谁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当时的神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动作,从而猜想他们在想些什么。等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再在小组内部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评一评,然后再写,最后教师总评。

四 突出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与欣赏”中规定让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开拓学生思维。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在探讨祥林嫂的死因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计并展示了祥林嫂的死因报告,其内容包括祥林嫂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重点分析死亡原因是自杀、他杀还是其他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做“神探狄仁杰”去寻找嫌疑人(“我”、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分析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探求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通过调查得出结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迫害致死的,而鲁四老爷正是其代表,所以鲁四老爷是元凶,而四婶、柳妈、短工、婆婆、大伯在整个案件中是帮凶,是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绝境。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拓展了、认识提升了。

五 情感感染训练学生审美能力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4

诗歌欣赏音乐美节奏运用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才统称为“诗歌”。“诗”与“歌”自古就是水融,不分彼此的,“诗”即“歌”,“歌”即“诗”。古代的《诗经》,极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在当时就是为人们吟唱的歌曲,有的还颇为盛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凡有井水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也很重视现代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秀的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歌里的音乐在我的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与韵律上。诗歌的节奏,就是一连串的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停顿,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没有节奏,就没有诗歌。格律诗的节奏形式,五言的主要是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大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现代诗也是有节奏的,它的音节也是有变化规律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句子长短不一,字数多少不等,但节奏鲜明,基本上是以三字为一顿,与歌曲的3/4节拍颇为相似。

此外,诗歌的音乐美还体现为韵律和谐。诗歌讲究押韵,即每句或隔句的最末一个字用韵相同或相似。选韵的不同,可以造成不同的音乐气氛,传达不同的情感。例如舒婷的《致橡树》,诗歌中的“你、己、曲、仪、雨、起、里、意、戟、离、息、依、里、躯、地”的韵脚为“ī”或“ǖ”,读音相似,发音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柔和细腻的情感。一般来说,抒发高亢激昂感情的诗歌,常常使用响亮的阳韵(带鼻音的韵母),这种韵母洪厚响亮;抒发优美、细腻,或悲怆、凄楚的情感的诗歌,多用不太响亮的阴韵(不带鼻音的韵)。此外,诗歌常常运用章句重叠的手法,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的只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章句重叠,回旋反复,犹如歌曲的旋律,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由于节奏和韵律,便形成了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朗朗上口。

因此,在诗歌的欣赏与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与旋律,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与对偶,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格律诗的音乐美。现代诗歌没有这些要求,现代诗歌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节奏丰富,变化多端,很难找到统一的格式与规律。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呢?我们可以借用歌曲的元素与形式来体会这种音乐美。

歌曲有鲜明的节拍,诗歌也是如此。以下以《再别康桥》为例,找出这首诗歌的节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西天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歌的首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末章“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重章叠句,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两个章节以双音词作为状语,诗句以六字句为主。其余各章节也多以双音词或三音节词作为定语或状语,如“轻轻的”“河畔的”“软泥上的”“榆荫下的”“悄悄的”,每一章节的诗句也是以六字句为主,因此可以以3字为一拍,套用歌曲的3/4节拍来吟诵,其中的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可以延长其中一个字的时长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增值线“__”表示),或两个字合为一拍(在歌曲中用减值线“XX”表示),于是,这首诗歌的节奏可以用歌曲的简谱表示出来:

再如,诗歌《祖国・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我的母语/热血一般的黄河的波涛/我的母语/是群星一般的祖先的名字/我的母语/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我的母语/是春鸟舌尖跳动的民歌中国/我的母语/是丁香凝结的雨巷/我的母语/是傲雪绽放的红梅/我的母语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我的母语/是划开天幕的雷电 /奏响黎明的号角/我的母语是一种链接/我的母语是一种文明/我的母语是一种财富/我的母语是一种骄傲……

在这首诗中,“我的母语”四字句回环往复,形成这首诗歌的主旋律,这个诗句可以2字为一拍,以2/4的节奏来演绎,或可以4字为一拍,以4/4的节奏来演绎。

由此可见,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句子成分特点的分析,借用歌曲的节拍,来确定诗歌的节奏。

在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诗歌,就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在朗诵时还可选用与该诗歌节奏以及感情相符合的配乐,达到“歌”“诗”合一的和谐。这或许就是诗歌给人们带来的一个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体验。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积极评价

进入到高中阶段,各个学科对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能力要求大

大提高,而语文恰恰是其他各科的母科,我们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增强自己的接收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迫在眉睫。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就必须摆脱照本宣科的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代之以还原学生学习主体地

位的新型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提升学习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合作探究”的新型高效学习方式,它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开展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本文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通过

“合作探究”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学生实情,构建小组模式

实际上,合作探究是一种小集体互动交流学习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对知识的接收能力,然后根据实际学情及一定的原则将学生统筹划分成几个等阶的学习小组,并一一细化每位组员之间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习目标展开探究与学习。搭配过程中,要注意岔开各组员的认知层次,这样可以让优秀生带动后进生,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语文基础状况,这样才可以充分做到合理搭配,优势互补,才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为了达成固定的学习目标,我们还可以将学生根据认知层次和学习内容分成同质

结构。这样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某层次学生共同生疏的知识点开展讲解和分析。当然,这两种组合方式不是我们随机选配,更不是信手拈来,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择优选用,这样才能保障语文课堂高效、优质地进行。

二、设置对应目标,进行计划交流

合作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目标进行重点探究,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完成能力提升目标。合作阶段还要完成合作目标,合作之前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在查阅期间,可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学习目标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探讨,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形成组内的共识。

比如,我们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时就可以先播放朗诵名家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大家感受浓浓的情愫,然后分层次提出对应目标的问题:(1)油纸伞和丁香花是诗歌的重要道具,丁香花的样子怎

样?(伤春)(2)听完大家的朗诵说一说自己的整体感受?从哪些意象中能够感到?(低沉伤感,充满愁绪;我、丁香、愁绪、太息般的眼神)(3)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诗歌中描摹的情景和情愫。

如此设置问题直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有计划的交流互动

逐步了解诗人的情怀和诗歌表达的情愫,有层次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三、完善合作流程,萃取学习重心

合作是为了对知识进行构建,对问题进行探讨。因此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和汇报,是探究的结晶部分。此阶段也可以叫做信息提取阶段,学生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然后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和具体的探究结果,准备在汇报时宣读。在此期间,老师是一个导演,是一个策划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学生在探究和交流时,老师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点拨和指点,把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轨

道上,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圈点课文的重点内容。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例如,《再别康桥》的讨论交流阶段,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徐志摩的资料交流出来,他的性情和他的多情善良,都在本诗中体现出来了。学生把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实物一一列出,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美。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怀,体现了一颗美好的诗心。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喜欢的诗句也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了。

四、教师辅助探究,积极评价善后

合作探究的载体是学习小组,其目的是对知识的积累。探究

前,老师要辅助各组同学明确自己负责的讨论目标,并能在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结果后及时扩大到最后的成果展示中去。然后经过教师进行确认和评价,形成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逐渐形成了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更进一步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思路,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和形成规律。在问题的探析中,老师应该做一个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

鼓励,使之发扬光大,形成求异、质疑、探讨、思考的能力。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来提高高一语文课堂效率的探索与研究。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合作探究是小集体的学习组织交流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控制适当的人数,这样才能保障充分交流和互动;然后我们一定要以生为本,体察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对应的学习计划和知识目

标,而不能单纯为了调整教学节奏而实施,让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和空谈,那样就与高效课堂的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了。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谈高中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N].学知报,2011.

雨巷朗诵配乐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社会、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电子等设备,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藩篱,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发展道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提升素养,已经成为必然的大趋势。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了解是前提,而这正是师生所欠缺的,因此,如何让他们明白这项技术及其优势与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怎样运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枯燥繁重的课业经常会使他们感到疲惫,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方法无疑是雪上加霜,效果往往不佳,而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音乐、图片、文字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产生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的欲望,自然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资源共享,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走上快车道

地处边远,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起步晚、底子差。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格,增长知识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学成果和资源的共享,了解最新的教学材料,学习各地名师的讲座,与其他城市、地区的学生实现交流,能让教育打破封闭的圈子,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方法

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高中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课文为载体,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课程开设广泛,如诗词、文言、散文、现代诗歌、议论文和说明文等等。可以说,薄薄六本必修教材,却涵盖了各种题材、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要理解这些文章,体会其深刻内涵,多维、多感官联动的方式便成为不二之选。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雨巷》等优美的现代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呈现相关诗句意境的图片,在朗读时配上舒缓、轻柔的音乐。更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走进文本深处,更好地感知诗作意境和情感。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盈,而且还大大简化了各种文本外补充知识的展示方式和时间,令课堂教学更加便捷高效。

2.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只学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学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时,老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书法作品、朗诵音频外,还可以将全班进行小组分配,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如: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学习任务的分配,学生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查找。并进行小组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以采用配乐朗诵或者故事讲解等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开动了脑筋,充分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来,教师也体会到多媒体带来的好处。

如果这一教学关系的变革得以实现,则几乎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充满主人翁意识、主动汲取知识养分的革命性进步。

3.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交流互通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多媒体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情况,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资源共享问题,让偏远地区的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教育资源,跟上时展的步伐。

例如,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西方作品,当地师生可能完全不了解,这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屏幕内外的交流互动,向其他地区的学校寻求帮助。利用多媒体,增进了本地区与全国各地的交流,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本民族、本地区的状况,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势在必行。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和创新多媒体的使用,发挥多媒体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提升教育水平,让教育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希平.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杨琴.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3]苏泛红.试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