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生在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生在世范文1
我看完了他的一生。从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阳光开朗的男孩,又变得容颜老去。他这一生经历了很多。如今我还历历在目。
我们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也要经历几个阶段,从出生到老去。我们每个人都见证了自己曾经来过这世间的痕迹,可是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这道痕迹变得更浅。最终消失。
后来世人都忘记了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他们不记得他,他这一生过的再辉煌,也终究只是这一生。这一生过去,你依旧一无所有,你这一生所有的荣华富贵,你都带不走,你轻轻的来,又轻轻的离开。似乎在世人不经意间便消失了。这一生就那么短暂。我曾经疑惑,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人生在世范文2
我被分到了六连一排四班,给我们训练的是一位年纪只有21岁,当兵才一年的新兵。他很是爱笑,但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却写满了严肃和认真。同时给我们训练的还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兵,同样二十几岁的年龄,已经当上了排长,据说马上要升为连长了。她也很爱笑,特别爱和我们开玩笑。但是教官们训练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如果同学们的动作不到位,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我们示范,让我们一遍遍的重复。教官们说:“穿上军装就是一名军人,就要用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虽然自己有不少家人都是军人,但这是我第一次与军队生活亲密接触。
身披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绿色,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伴随着站军姿、转法、敬军礼、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蹲坐……等一系列的动作,我们一遍遍的重复着这枯燥的动作。唱歌喊口令,我们用全身的力气吼叫,却总不能让教官满意。腰酸了,必须撑着;背疼了,还要挺直;喊哑了嗓子,喉咙还依然忍痛嘶叫。无论是滂沱的大雨,还是火热的烈日,我们的训练依旧;不管是流汗还是流泪,我们的步伐不能停止。我们始终铭记着我们的誓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通过紧张、严格、艰苦的军训,我们迎来了五天之后的汇报表演,此时的我已经是一名合格兵了。闭营上式,我们军姿纹丝不动,步伐整齐有力,口号声音洪亮,我们用心体会军人的英武成熟,军人的一丝不苟。“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是军人的标准,同时它也将成为我的目标,我虽不是一名军人,但我会努力做到这些。
同时在家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在军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艰苦的军训中寻找快乐。无天的军训结束了,同宿舍的同学们依依不舍的告别,,我们即将分别,回到各自的班级,我不禁留下了泪水,但这眼泪不是悲伤而是对未来的希望,是对高中生活的期待,这个夏天我发现我长大了。
高中的第一堂课——军训,在五天后的27日的闭营式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训的结果。军训期间,我们还请了国防大学的教授给我们讲课,并组织了联欢晚会,(我还是宣传员),这些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军营生活的丰富多彩,现代军事的飞速发展。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我们至少是我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
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峰,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把握!
人生在世范文3
用人脑控制的机械手臂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出的机械手臂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个机械手臂可以用27种不同的动作(包括旋转、弯曲以及延伸)来模仿人类的臂、肘、腕、手等部位的活动,可以算是该领域里最尖端的成就。最令人瞩目的是,美国当局希望在人脑中植入一个芯片来感知和控制神经元的反应,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指令传输给机械手臂,以此来控制手臂的活动。而这个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卢克手臂”。卢克手臂由狄恩・卡门研制,使用脚踏控制系统。尽管这个机械手被认为是卢克手臂的改善结果,但其“思维控制”系统已经远远超越了脚踏控制系统。如果重新构造自身结构,当然希望能用大脑来自然控制这个像超人一样强大的“再生手臂”。
现状: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正在密切追踪这个项目,而且他们有可能控制使研发周期停滞几年。
奥托博克之手
5月的时候,一个塞尔维亚男子砍掉了自己的手掌,并用一只仿生的替代。这名男子叫作麦洛,在10年前一场严重的摩托车事故中,他的手臂受了重伤。几番手术过后,他的右臂大部分功能都得到了恢复,而右手却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因此,他选择用仿生手来替代废手。
这个德国奥托博克公司制作的假肢,也自称是靠自然控制来运动的。不用将神经从手臂连到手掌上,单靠两个安置在他前臂上的传感器,就可以感知到所传递的信号。而接收神经激励信号的过程和人体手臂本身的运动触发机理十分接近。奥托博克声称它可以完成3个等级的动作:旋转,弯曲和延伸,与此同时还可以抓握和操控手柄。
麦洛并不是第一个尝试去配备奥托博克之手的志愿者,为他做移植手术的奥地利外科医生奥斯卡,一年前在一个名叫帕特里克的男子身上做了同样的手术,他是因为触电而导致手掌失去功能。帕特里克现在已经可以系鞋带和开瓶子了,而这也成为了他最喜欢的两项活动。
现状:已在使用中。
范德比尔特的膝―踝协调假肢
这个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研制的膝关节假肢是史上第一个和踝关节假肢组合的假肢。项目耗时7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卫生科学院共同投资完成。它的诞生,在传统的“被动”假肢上作出了一个重大突破。
人生在世范文4
一、“禽兽不如人,就在不会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故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中小朋友们都踊跃的提出了各种问题: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大象爷爷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祝寿。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
(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
师:看了这幅画面,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2:我想知道小猴家来了几只?
生3:我想知道小狗家来了几只?
生4:我想知道小猪家来了几只?
……
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可根据课堂实际,进行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还当堂选“最佳提问人” ﹑“最佳问题”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好问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考,勇敢提出各种问题,事实上,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前奏。
二、“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陶老讲到:“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0为什么不是自然数,而是整数?”教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想问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2:我想问蓝花比粉红的花少几朵?
生3:我想问四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4:我想问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
生5:我想问为什么黄花有3朵,粉红的花有5朵,蓝花有4朵,红花有2朵?
生6:我想问粉红的花比红花多几朵?
……
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三、“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老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要使学生巧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提出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花、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第三,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习的知识上。
人生在世范文5
这是我国在近年出现让人诧异的现象,我们不禁感叹我们国家水土危机的真实性,而且还要清醒认识我们国家水资源环境。带着诸多问题,我们采访了长期从事农业水利建设专家,北京科发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所所长邱为铎。
邱为铎先生历时30多年的研发推广活动,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联合国国际生态与安全杂志两次发表邱为铎先生的论文。已知有6家国外著名杂志大篇幅报道了邱为铎的滴灌科研成果;国家科委将燕山滴灌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重中之重项目;燕山滴灌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优秀星火项目奖;水利部授予邱为铎全国水电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联合颁发滴水灌溉新技术推广一等奖;世界杰出华人协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授予邱为铎世界杰出华人、当明家、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其学术思想被列入中国首部金质版思想巨著“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一书,并获得“中国当代思想成就奖”。
记者:邱老,您作为我国农业方面专家,为我国农业灌溉事业忙活了大半辈子,以您多年经验,是怎么看待我国坚持走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发展道路的?或者说,我们的“两高一优”道路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邱为铎:可能是工作原因,因为我从事的是农田水利建设,先在水利部,后来又到水科院工作。我们现在的农、林、水各部,可我最大的感触还是感觉农业部的工作是很好的。容不得不佩服啊!你看我们解放那么多年了,解放初吃饭都是问题。现在耕地减少了40%,人口从解放初期的5亿到现在的13亿,但粮食还是够吃,是很不错的。以前小麦亩产200斤算是壮举了,现在亩产小麦达到了800、900、甚至1000都正常。以前吃什么,还受季节限制。现在吃的穿的都不用愁了。生活美好了很多。农民的生活可以说是改善了很多。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前些天《农民日报》有一则消息,“科技创新建陇原粮仓”,他们报道了甘肃对节水农业的探索。一句话表述“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他们先进经验是农民增收,全膜覆盖技术能为农民带来稳定收益,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更能为农民带来翻番的农业收入。甘肃经验说明,实施农田节水措施,不仅使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有了保障,而且对改善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大有裨益。现在,辽宁、内蒙古、宁夏等地都先后派人到甘肃参观“取经”。
我觉得挺好,这是当地农村科技推广站琢磨出来的技术,真是很有创意的。可我们的研究者总是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际考察,总是处于一种观摩状态,这样是不行的,根本不和生产相联系。
记者:看来邱老是深有感触的。我们以前说改革开放20年,现在我们说改革开放30年,您作为目睹我们科技创新体制变革的老专家老学者,对我国这么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是怎样看的?
邱为铎:说句实话,我感觉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进步很小。我在水科院是深有感触的。50年代实话,就提出要科技创新,要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几十年来,却越来越不结合实际越来越不结合生产。原来是有事业费养着,现在是由项目费养着。钱比以前还多了,日子也好过了,生活也是越来越幸福。
你看,今天人家甘肃当地的农业推广人员自己琢磨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平均亩产506公斤,增产32.1%,这就是新技术,值得我们推广啊。农业道路就得走实际的路子。
记者:甘肃现在面临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像民勤地区近几年的变化可谓是大,目前民勤绿洲也变成了沙源,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荒漠化治理方面,难道我们就没有关键的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吗?
邱为铎:你问得很好!其实这也是我想要说的。根据我这么多年来的经验看,概括为三句话。总的思想还是一条,就是我一直呼吁的,灌溉技术的创新是缓解我国当前水土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水土资源短缺是技术性短缺,而不是资源性短缺。虽然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但和以色列相比,我们只能算是技术性缺水,并非资源性缺水。土地资源也一样,如果有了水,就可以将荒漠化沙化地区优越的光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种植基地。
另一方面,落后的灌溉技术,又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和处理漫灌技术所具有的这一两面性特征;怎样在发挥农田灌溉的重大作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国节水灌溉向何处去,已迷失了方向,发展的力度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大大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上世纪大量引进国外技术确实走了弯路;另一方面国人习惯了向国外取经学习,很少想到自主创新。
记者:缓解这样一个局面的有效办法是什么?
邱为铎:我做这个方面的工作已经快花了我毕生的心血了。首先,缓解我国水土资源危机的出路的关键还是在灌溉技术的创新,就是以滴灌技术替代漫灌技术。我国荒漠化、沙化(以下简称“两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45.58%。广大的“两化”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光热资源,惟独缺水使这些宝贵资源无法利用,并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我国“两化”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因此,如何治理“两化”应该成为有关部门的重中之重。
第二个办法就是,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灌溉工程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使“两化”地区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使土地“两化”防治事业从传统的社会公益事业,变成一项经济效益丰厚,生态效益巩固,社会效益突出的朝阳产业,开创了防治土地“两化”的新纪元。“三低一高”开发模式和传统技术不同之处就在于利用创新科技,高效利用当地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主动精准地为种植作物实施灌溉,以水的输入启动相关自然资源,从而大幅度提高生物产量,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记者:看您现在头发都花白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您为着能够在提高我国的灌溉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您能给我们具体谈谈吗?
邱为铎:滴灌技术在很早的年代就提出来了,当时是水利部的一个项目,1974年,当时由总理主持。前苏联送给中国政府的礼物是三套滴灌设备,其技术都来自以色列,技术是世界最先进的。政府考虑到价值昂贵,不符合中国国情,于是要婉言拒绝。总理最后还是收下了,并有一套留给了我们做研究。就是现在科发滴灌的前身,燕山滴灌。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立了专门研究所进行相关的研究,燕山滴灌是我们中国的名字。当时我们取的这个名字就是想打出自己的牌子。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最后突破的国外的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符合中国种植大田作物的现实,成为了我们现在科发滴灌技术。
1983年,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对这项技术发明给了高度评价,还说,外国人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终于自己造出来了。
1986年,关于推广滴灌技术的观点就出现了严重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我们滴灌技术的成熟性问题的质疑,认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们能够在滴灌技术上取得如此成绩表示不理解。其二就是技术复杂,在中国推广的话肯定是困难的,其三,就是反对我们研究所自身的研究。
90年代,为了找寻能够解决中国灌溉的技术,很多官员像走马灯一样出国考察,去了以色列,奥地利等国家。回来时买了一些东西回来,但是后来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1995年,我们在西海区进行了试点,总共是250亩,全部考核通过。我现在人也老了,现在连办公室都放在了这里(家里),还在操心着自己的滴灌技术推广。你们作为媒体的,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记者:的确!邱老说的对。我们要为了诸多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的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多做出努力。其实现在有很多像您一样默默坚守在自己科研岗位上的学者和科学家。在他们心中或许比您更加心焦的是,我们的科技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为生产服务呢?
邱为铎:很好!科技的价值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也一直在探讨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早已经释然了。因为在我们国家,因为有很多的现实需要考虑,人口众多就是一个天大的现实。当我们的科技在得以应用之前,总是要考虑到科技的实用性问题。不能说我们的科技只是用来观赏的。科技不是用来观赏的。真的不是。你就拿我们的滴灌技术来说,在80年代,我们已经饱受了这样的舆论忧患。他们认为以色列的滴灌才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所以我们应该接受以色列的技术,先进的确是事实。可是由于价格的问题,在我们中国根本不可能大范围的推广。要用也是少数人的专利。想到此,于是作罢。不想了。干脆来修水库。重新拾起漫灌的牙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原来的错误上重复犯。
现在我们的滴灌技术可以在很多地方试用了。而且全部考核通过。这是值得肯定的。不是我们在用什么落后的技术来虚张声势。只是国家的现实不容我们在很短的时间推广滴灌技术,因为粮食安全总是在制约我们。而我们的粮食生产80%来自与灌区,而灌区的主要途径又是漫灌。所以滴灌技术得以推广,不从根本上改变长久以来我们关于漫灌的理解是困难的。
记者:这么说来,科发滴灌还确是从艰难中走过来的。那么,现在来看,技术优势在哪里?
邱为铎:由我国科技人员结合我国国情创造的科发(燕山)滴灌技术,获18项专利。半固定式滴灌因为采用了人工移动的滴水毛管,使毛管用量减少了97%,使滴灌工程造价降低了80―90%,每亩投资仅需200―300元,一次投资80%的设备可以使用20年以上,20%的设备使用10年左右,成为当今经济的灌溉技术,已成功地在除水稻以外的各种大田作物中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开创了将最省水的滴灌技术成功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的先河。而科发全移动滴灌设备可以在几个水源之间巡回作业,提高了设备控制面积,每亩投资仅需几十元,一次投资可以使用10年以上。
以科发滴灌为核心形成的灌溉工程投入低,灌溉技术用水量低,种植作物需水量低,产值高的“三低一高”开发模式,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运用这一武器,可以使我国广大的荒漠化地区在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将广大的荒漠化地区逐渐变成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将历史上的风沙源变成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成为沙海淘金的热土。
记者:真替您感到高兴,邱老!其实是我们的钦佩。今天真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身上可供我们年轻人学习的东西可谓是丰厚的。作为我们现在浮躁的一代年轻人,您有什么期望吗?特别是我们这些80后的人。
邱为铎: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年轻人现在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少了,特别是搞我们农学的、搞水利的人少了,也不像以前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现在我们国家的科技正是大发展期,正需要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勇敢地走出去。特别是我们搞科研的人,更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下大功夫。不是说几句话,也不是几篇文章的事,是能够真正提高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的目标下的所有努力。我们亟需那些踏踏实实肯干事的年轻人,真的很需要。
延伸阅读:移动式滴灌:水土资源利用战略性技术
邱为铎 李 静
人类农业文明和河流是分不开的,河流是人类得以繁衍和生息的重要条件。原始农业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而农业灌溉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漫灌在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原始社会的季节性洪水现象,就是一种最原始的漫灌形式,为人类创造漫灌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启迪和借鉴。漫灌技术极大地扩展了灌溉范围,从而完成了一次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人类的繁衍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是急剧加大。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水,特别是种植农业的发展更需要水的哺育。漫灌技术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越发明显。
漫灌技术之于我国当下水资源危机
众所周知,漫灌技术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属于掠夺性开发。直到上世纪中叶,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终于发展到自然资源难以承受的地步,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现阶段,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水资源短缺,主要是因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我国农田灌溉是国民经济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高达国民总用水数量的70%以上,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几乎100%的灌区仍然沿用五千年前人类创造的漫灌技术。这种灌溉技术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很低。而官方报道其达到40%,但这只是从骨干渠系上测得的数字。实际上,如果把骨干渠道以下,还有斗渠、农渠、毛渠和灌溉沟的渗漏和水面蒸发把这些损失都计算在内,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恐怕连30%都不到。落后的灌溉技术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原因,是形成水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现今,漫灌技术早已从先进的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以色列人均拥有的水资源仅为我国人均水平的12%,可他们的专家说,他们不缺水。我国虽然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但和以色列相比,我们只能算是技术性缺水,并非资源性缺水。土地资源也一样,如果有了水,就可以把占耕地面积60%的旱地变成水浇地;有了水,还可以将荒漠化沙化地区优越的光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正如前面所说的,将广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区建成高效农牧区,特色农牧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种植基地。所以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也只是技术性短缺,并非资源性短缺。
我国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1/2左右,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还有日照充足、热量能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宝贵的光热资源。如果解决了灌溉问题,这一广大地区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的特色农牧业区、高效农牧业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很自然成为我国土地开发的重点关注的地区。但这一地区大部分属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属于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多数地区年降雨量不到1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3000毫米。由于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几千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态格局经受不起环境因素的变化。
我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其中水浇地8.2亿亩,现阶段我国生产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80%来自灌区。说明农田灌溉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另一方面,8.2亿亩水浇地耗用的水资源高达国民总用水量的70~80%,因为技术落后仅灌溉浪费的水资源就达到国民总用水量的50%以上,说明农田灌溉在为我国提供了粮食安全保障的同时,浪费了大量而宝贵的水资源,是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水土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漫灌技术所具有的这一两面性特征,怎样在发挥农田灌溉的重大作用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我国的灌溉技术呼唤自主创新
早在1894年,一位名叫查尔斯•斯凯纳的美国依阿华州人,发明了一种非常简单的喷水系统,开拓了人类利用机械设施节水灌溉的先河。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花巨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喷灌和滴灌技术,试图用这些先进的灌溉技术逐步取代传统落后的漫灌技术。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极大挫伤了人们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从目前的形势看,我国节水灌溉已经失去了方向,发展的力度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大大降低。目前采用的农田节水措施主要是加强灌溉管理,可以说仅仅是围绕漫灌技术作些小修小补的改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上世纪大量引进国外技术确实走了弯路;另一方面人们翻遍了国外的资料,也确实找不到适合现阶段在中国大田作物上大面积推广的实用节水技术;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人们习惯了向国外取经学习,技术上一有问题就查资料或出国考察,很少想到自主创新。
不管客观环境存在多少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但灌溉技术必须取得突破,如果我们不能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取代落后的漫灌技术,我们的经济建设将长期建立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极端低的水平上,经济建设也就失掉了发展的空间。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自主创新这一课必须补上。在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理直气壮地向漫灌技术说“不”。
滴灌技术抒写中国式灌溉新篇章
滴水灌溉,简称滴灌,是迄今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但是国外的滴灌是适应发达国家的条件发展起来的,以色列是滴灌技术的发源地,从他们的国情出发,滴灌主要用于面向国际市场产值高的经济作物。他们执行的是一条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路线。从发达国家昂贵的劳动力实际出发,他们要求尽可能实现运行自动化,以减少劳动投入。引进以色列等国滴灌技术,每亩投资高达2500~3500元,国内用引进的滴灌设备生产线生产的国产滴灌设备,每亩投资也高达1000~2000元。
近20年来,我国各地各部门重复引进国外滴灌技术和设备。实践证明,国外滴灌技术不仅造价高,管理难度也大,不可能成为中国漫灌技术的替代技术。要解决中国灌溉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实际上我国并不是没有漫灌的更新换代技术。
早在30多年前,总理就指示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滴灌技术。中国水科院的科技人员,遵照的指示,在学习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发创新。先后成功研发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燕山滴灌技术,现改称科发滴灌技术,包括全固定式滴灌技术、半固定式滴灌技术、全移动式滴灌技术、利用黄河水滴灌技术及温室滴灌技术。先后获得1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级优秀星火项目奖和国家级推广技术一等奖。“八五”、“九五”均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科发滴灌技术自8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推广,1992年在山西文水县举办的1000亩小麦滴灌试点,每亩投资仅120元,滴灌小麦比旱地小麦增产300%,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农民群众称“滴灌好,滴灌生出金元宝”。上世纪80年代科发滴灌在甘肃累计推广2万多亩,有些试点已经运行了近20年至今还在使用。事实证明,发展灌溉技术必须解放思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滴灌设备彰显技术优势
滴灌设备是实现滴灌工程设计思路的基本保证。为了获得适合中国国情的滴灌技术,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对引进的设备进行彻底的改造和创新。科发滴灌在技术的改进与革新上明显作出了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关于滴头的改进与创新;滴头的作用是将从毛管内取出的水,经过其自身的流道产生的磨阻损失,消除水中的压力,让出水口的压力接近于零,从而变成水滴滴灌到作物的根部,故称其为滴头。国外设计的滴头,为了提高消能效果和减小体积,普遍采用迷宫式或犬牙交错式的流道结构,以增加局部阻力,这种滴头主要靠局部损失消能。由于流道局部阻力增大,也加大了被杂物堵死的几率。滴头堵塞被视为滴灌技术普遍存在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厂商设计的滴头,或许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均设计成不可维修的一次性使用的结构。采用这种滴头,一旦堵塞便无法维修只能更换,加大了用户的运行成本,当然也就提高了制造商的效益。从维护中国农民的利益出发设计的滴头,不仅要提高抗堵塞的能力,一旦堵塞还能够用人工的方法轻易地修好继续使用。为了提高抗堵塞的能力,我们和国外的做法相反,采用具有光滑的长流道的微管滴头,主要利用流道的沿程损失消能,采用这种滴头,水中的杂物能进去就能出来,很不容易发生堵塞,万一堵塞还可以用医用注射器,将针头插入滴头内,推进压缩空气,即可轻易地清除堵塞物,保证用户长期安全地使用滴灌设备。我们采用的微管滴头的长度,是根据滴水毛管在滴头均匀滴水的情况下的沿程压力变化,和不同位置的滴头的进口压力计算出来的,并在计算的基础上,经过试验修正后确定的。即滴头长度是按滴水毛管上,各滴头之间的滴水量偏差等于零设计的。而国外除了压力补偿式滴头外,一般常用的滴头由于没有压力补偿性能,要求毛管上各滴头之间的滴水量偏差小于等于设计滴水量的10%即算合格。这表明,我们采用的滴头不仅抗堵塞易维修,滴水均匀度也比国外普遍采用的滴头有明显的提高。
⑵接头的改进与创新;管道接头是滴灌系统中第二个常用的部件,国外设计的PE管接头由9个零件组成,既增加了成本又不便操作。我们设计的PE管接头仅需3个零件,不仅成本低、效果好,还真正成为一种快速接头,为开发全移动式滴灌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⑶旁通器的改进与创新;旁通器是毛管和支管的连接件,它的作用是从支管内引水进入毛管,国外设计的旁通器不仅件数多体积大,止水效果也差,在同等压力下国外的旁通器个个漏水,而我们的旁通器滴水不漏。
打造全方位滴灌系统工程
⑴具有移动毛管的半固定式滴灌系统
目前,国外传统的滴灌以全固定式滴灌为主,这是因为国外滴灌技术研发者从节省劳力的角度考虑,尽可能使滴灌系统运行自动化,在满足自动化要求的前提下,管道系统就不可能移动。可以说采用人工移动管道的滴灌系统,不可能成为国外研发者的选择。固定式滴灌系统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便于实施自动控制,但必然带来投放的器材多、设备利用率低、工程造价高等缺点。以国外常见的果树滴灌系统为例,全固定式滴灌系统必须做到每行果树设置一条滴水毛管,灌溉时整个果园同时滴灌或分区轮流滴灌。从果树本身的生长需要考虑,并不需要天天滴灌,更不需要不停的滴灌,国内一般设计成15天滴灌一次,每次滴灌8~10小时。也就是说,在固定式滴灌系统中,占滴灌设备投放量80%的滴水毛管,每15天才运行8~10小时。滴水毛管在灌溉季节内的利用率只有2~3%,97~98%的时间都处在闲置状态。说明这种全固定式的滴灌系统,滴灌设备的利用率极低,这是造成滴灌工程投资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再配套装上电脑等自动化控制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工程投资,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滴灌工程单位面积造价昂贵的主要原因。也是国外滴灌技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科技人员,大胆地将国外普遍采用的全固定式布置形式,改成仅干支管固定,滴水毛管用人工移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它的基本特点是滴水毛管的间距等于在合理轮灌周期内毛管移动的距离。假如某种果树合理的轮灌周期是15天,即15天滴灌一次,采用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后,每条滴水毛管对每行果树同样一次滴灌8~10小时,滴完后用人工移动到下一行果树,将15天内毛管移动的距离,作为滴水毛管设置的间距。按每行果树滴灌8小时计算,每天可移动三次,15天移动45次。这样一条滴水毛管滴灌的面积,相当于固定式滴灌系统45条滴水毛管滴灌的面积。也就是说,在没有改变果树灌溉周期、不减少灌水量、也不降低灌溉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使滴水毛管的用量减少了97.8%。滴水毛管减少97.8%,表明干支管的流量和水泵的流量也减少了97.8%。从而带动了整个工程大幅度降低了工程量,取得了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看,这种半固定式滴灌系统排除了灌溉自动化的可能性,采用落后的人力手工操作,从技术上是倒退;但从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角度讲,采用人工移动毛管后,将世界上最省水的滴灌技术从只能用于产值高的经济作物这一狭小的天地中解放出来,使其适应除水稻以外的各种大田作物和林牧作物,极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说,这种具有人工移动毛管滴灌系统,集节资、节水、节能、节材、改土、增效、就业等七大优点于一身,是滴灌技术适应发展中国家需求的一大创新。
⑵全移动式滴灌系统
为了提高农村广泛存在的水窖、水窑、水柜、水池、压水井等微型水源的灌溉效益,近几年来我们花较多的力量开发研究成功一种全移动式滴灌系统。这种系统由微型水泵或微型柴油抽水机组带动,使这些微型水源,实现小水大用,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广大农村就地拦截暴雨径流发展灌溉,可提高我国雨洪利用的水平。这种全移动式滴灌系统仅有干管和滴水毛管两级管道,与压水井配套的全移动式滴灌系统,干管全长133米,带动20条50米长的滴水毛管,总流量5m3/h,以压水井为中心向两边延伸,控制面积为20亩。每个压水井滴灌面积为20亩,3~4天滴完后将全部设备转移到下一个压水井,在一个灌溉季节转移5次,灌溉面积为100亩,全套设备3500元(不含水泵),每亩投资仅35元。这种设备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用于春季抗旱坐水种,有很大的优势,2007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试点受到一致好评。
这一系统全部用快速接头连接,干管长度可长可短,配置的毛管数量在20条以内可多可少,能适应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田块。一个农户购买一套全移动式的滴灌设备,在满足自己灌溉需要的基础上,可以向周围农户提供有偿服务,也是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的一种好的形式。
⑶具有干、支、毛三级移动管道的半固定式滴灌系统
仅毛管一级管道移动的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必须按田块大小、地形变化逐块进行设计和安装调试,全移动式滴灌系统可以成套销售,不仅成本低也不需要按田块进行设计安装,便于大面积推广。
如果能将这种滴灌系统推广应用到出水量较大的机井上,便可以大大加快滴灌技术推广的速度。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们以一个流量为5m3/h 的全移动滴灌系统为一个灌溉运行单元,按合理的轮灌周期划分每个灌溉运行单元的滴灌面积,进而按机井出水量确定单井控制的灌溉运行单元和滴灌面积。在单井控制面积确定后,通过地下埋设的总干管和干管将水分配到每个灌溉运行单元,并在每个单元的中心安装水栓,连接地面可移动的干支管,向本单元的全移动式滴灌系统供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具有干、支、毛三级移动管道的新的半固定式滴灌系统。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半固定式滴灌系统,暂定仅具有一级移动管道为Ⅰ型半固定式滴灌系统。具有三级移动管道的滴灌系统为Ⅱ型半固定式滴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Ⅰ型半固定式滴灌系统中,每隔100米需埋设一条支管。在支管上每隔30米左右从地下伸出一个连接滴水毛管的小管道,由于支管必须与种植方向垂直,这些伸出地面的小管,对机械化耕作多少带来一些不便。Ⅱ型半固定式滴灌系统,由于支管也移动,从而改善了机械化耕作的条件。
人生在世范文6
关键词:镜像;生存;情感;生命
“镜像”式存在源于著名心里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简单来说 “就是自我借助于他人而诞生,自我依赖与他人而生存,自我的统一性来源于镜像的虚幻的统一感”。小说中主人公哈利总是被动地处于他者的眼光之中,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情感,更加不知道怎么面对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压力和生命的死亡,因此在一种虚幻的镜像里形成迷惘的生存方式。但是这种存在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哈利不断地想去逃跑,让自己的人生陷入了矛盾的旋涡。
一. 为了“富足”的活着
小说中哈利生活在物质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到处都是灯红酒绿,资产阶级的文明吞噬着大地万物。在这个社会里,得到尊重的前提是有钱,有了金钱就意味着拥有女人、房子、汽车等各种代表享乐主义的东西。哈利妻子的父亲是汽车经销商,家里房子非常大,陈设奢华,透出贵族家庭的气势,与此相反,哈利的父亲一辈子都是个普通的印刷工人,本本份份,生活只能是平平淡淡。哈利自身除了拥有一辆九三年造的纳什牌汽车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这一切都让哈利在与妻子结婚的时候,就背负上了一种金钱观,必须要富足,才能有完整的自我。如同拉康理论中婴儿把镜像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哈利在经历了现实的残酷之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发誓得到生存的本质“镜像”―富足活着。
因此,哈利从一个帅气、优秀的篮球手变成了“魔力削皮器”推销员,一份自己特别讨厌的工作,比如在妻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看吉米的节目时,兔子哈利怒火中烧,点出了生存的本质是:为了那份工作,为了挣钱。此刻起,哈利的头脑中充斥着对财富的认同感,一切必须以金钱为前提。在兔子见到鲁丝时,计算着自己身上的钱是否足够支付对于她的占有,虽然兔子准备摆脱酗酒的妻子,但是面对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时,却依然离不开财富,只说明哈利已经囿于社会的牢笼之内,并不能够自由自在地奔跑,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自由,摆脱空虚和迷茫的人生,只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甚至在最后当哈利提出要娶鲁丝时,她依然以哈利的财富来质问和拒绝他,这一刻彻底将哈利推向了“异化”的边缘。对于物质的“一次同化”使得哈利有了初步的自我价值观,但是哈利的被动同化却使得哈利始终无法彻底获得完整的自我,只能生活在财富这个他者的标准之内,造成了其性格的孤独、破碎和分裂。
二. 情感枷锁的逃离与进入
情感上,镜像在父亲的角度就是社会规范的介入,对于自我起着心理上的警示和引导,从异性角度而言,指情感上的互动,生理上的需求。因为“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一直扮演着以权威、尊严和力量为标志的主体角色,而女性则居于从属于主体的男性权力意识指向的客体地位。”小说中兔子哈利,生活在一个女性强势的家庭里面,父亲性格懦弱,收入微薄,因此一切都是以母亲的话语为主导的。所以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兔子哈利并没有表现出其期望的男性主体意识,更多的是需要女性的慰藉。兔子的逃跑看似是因为妻子詹尼丝的酗酒、抽烟和散漫的心态,以及对于自己的不理解,其本质上则是兔子希望哈利能够像自己的母亲那样,能从各方面给予情感上的慰藉,使得迷惘的自我在形成过程中有着寄托,但是詹尼丝却完全相反,在哈利看来,她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更别说照顾孩和他了。所以为了寻求女性主体的庇护,哈利开始了逃跑,并最终结识了高大且具有独立性的鲁丝,这使兔子完全陷入到了鲁丝那具有母性意义上的怀抱之中。由于鲁丝能够给哈利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让自己那并不成型的、残弱的男性主体意识得到补充,于是他决定抛弃妻子,与鲁丝同居。包括后来第一次见到埃克里斯的妻子露西时,生理上的异性互补心理便开始蠢蠢欲动,只不过由于本身男性主体的责任和虚荣意识,一直压制着,才使其没有滑落过道德的边缘线。
在哈利逃跑过程中,他小时候的教练托瑟罗和牧师埃克里斯对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托瑟罗虽然现在落魄,但却是对于哈利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男性,在这里托瑟罗代替哈利的父亲扮演着男性权威与力量的角色,才使得托瑟罗具有了本身男性所该有的那部分自我。也正是通过托瑟罗,哈利才认识了鲁丝,这时托瑟罗也已经是抛弃家庭,寻求新的情感庇护的“流浪汉”,是兔子情感上的镜像误区。埃克里斯牧师在哈利的逃跑中,不断地激起哈利的男性责任和义务意识,使其重拾男权的权威,重新塑造完整的自我,是哈利认识正确的镜像,摆脱他者误区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最后终于以瑞贝卡的出生为契机,把哈利拉回到了正确的道德轨道上来。
三. 生的“留恋”与死的“向往”
哈利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人物形象,其实质上说明了哈利在面对着他者式的镜像,并发现他者这个与自我对照的镜像不存在时,便开始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力,用拉康的话说,即“自我的异化”,这种异化就是人生存在的两种极端:一是对于生命的美好有着无限的怀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是由于异化的产生,自己往往无法摆脱一种空虚感,所以寄希望于上帝的抚慰,进入另一重世界梦幻之中。
首先,哈利本身是对于现实世界有着非常大的眷恋。生活中他可以不时地回忆自己过去美好的篮球时光,并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高度的自恋,完全陷入自我的欣赏之中,随心所欲的生活着,并不去想他为别人带来了什么。哈利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光芒,同时照亮了史密斯太太,就想她对哈利所说“这正是你所拥有的,生命,这是一种奇特的天赋,是美妙的天赋”。1这些话都代表着哈利对与生命的强烈的渴望,即使是女儿死后,却迎来了鲁丝怀孕,这无疑是上帝对哈利的恩赐,即生命永远不会消逝。对于哈利的自我镜像有着决定意义权威角色托瑟罗,也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如此种种,带给哈利非常大的震撼,经历了短暂的颓废之后,他又重新的跑了起来,去找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同时,在这渴望的背后,却时常有着那种死亡的气息。比如托瑟罗的病重,女儿瑞贝卡的溺水死亡,都在兆示出死亡的诱惑力之大。哈利有很多时候都想到了死亡,无缘无故地想象自己跌入万丈悬崖之中,进入虚空的境界。在哈利逃跑归来的时候,他甚至深信,由于自己的罪孽,詹尼丝或那孩子将会死去,这就为女儿的死亡埋下了伏笔。最后兔子希望永远的缩在自己的壳子里不出来,这是生命起点之处,也是死亡的终点。
四. 结语
哈利的人生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模仿他人,并且重复自己的过程。在整个的生命之中,他一直在挣扎和抉择,追寻存在的可承受之轻,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厚重”,真正成长为完整的自我,就像婴儿第一次从镜子中看到的表情镜像一样。但是这注定了一场悲剧,一种只能不断奔跑的矛盾着的人生状态。(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