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费支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费支出范文1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制定经费定额标准、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成本效益观念、实施内部控制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成本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政府部门经费支出失控
政府部门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资料表明,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06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具有较深的计划经济色彩,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支出类科目更为单一,一个“经费支出”科目成了包罗万象的反映行政成本费用的科目,根据“经费支出”科目的核算资料,无法对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实施有效的会计监控。
(三)预算管理制度之间关系尚未理顺
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全国正在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四项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应该说这“四项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经费支出的分类关系尚未理顺。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中把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保障其机构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按其性质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是公共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项目支出。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因为“日常工作任务”与“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这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所以“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分界线。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方案中,对支出按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12类。两种分类存在什么关系,理解不一。
(四)政府部门“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在我国,政府部门会计目标、会计原则及会计任务等过于强调为国家预算服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重宏观,轻微观,只强调社会效益,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财政资金支配和消耗的主要承担者的特点。由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其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不生产产品、更不产生利润,因此行政单位不存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考核,进而表现为没有“成本—效益”观念,节约资金的意识很差。众所周知,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无人问津。不讲经济效益、不考核经济效益,是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二、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在规范部门预算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并指导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财政部门,还是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其他政府部门,在对经费支出的认识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将财力相对不足与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对立起来
不少人认为,雄厚的财力保障才是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的基础和前提——这种认识,特别是在基层政府部门更为突出。他们认为,由于本级财力不足,经费支出定额标准就必然不高也不准,进而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挪用项目经费或乱收费、设置小金库等违法行为。
(二)将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对立起来
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财政部门往往从财力方面考虑问题较多,而从保障其他公共部门的支出需要方面考虑问题较少,强调财力困难,只能是量入为出,保证财政平衡。而其他公共部门,往往是考虑自身的工作需要较多,强调日常经费的定额标准不能定得太低,否则,就不能保障工作需要,进而会影响工作。两者之间各持己见,相互对立。
(三)支出分类存在一一对应
一种观点认为,公共部门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现行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两类)一定属于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属于基本支出。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目支出就是专项支出,资金来源专款专用,其他支出都属于基本支出。而在“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一类的支出款项中,概念模糊,没有严格规定哪些支出一定属于“日常公用经费”或哪些支出一定属于“项目经费”。
三、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和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政府部门经费支出账户体系
从我国政府部门的特点看,经费支出是其最核心的经济业务,也是影响多方利益的要害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反映政府部门为完成公务活动所耗费资金的账户只有“经费支出”一个总账账户,按部门预算的要求“经费支出”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按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支出按经济分类的要求设置类、款和目级科目。会计科目冗长,层次关系复杂,且没有突出反映各项支出的性质特点,许多需重点管理的支出项目被“商品和服务支出”所掩盖。对会议费、招待费、考察费、差旅费、公车费等容易形成消费黑洞且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并没有设单独的账户核算,使经费支出的核算信息缺乏实用价值,不便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不便于对政府进行绩效考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将需要重点管理的一些支出项目单独设置总账科目,将“经费支出”科目分解为“人员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会议费支出”、“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招待费支出”、“通讯与邮寄费支出”、“公车支出”、“其他公务费支出”、“业务费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10个会计科目,使经费支出核算具体化,经费支出的分类更为科学,更便于对支出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
(二)制定较为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大的方面看,部门经费支出中一般都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三个部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人员经费(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这部分通常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上属于是不可控的固定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属于可控成本。对于这些支出,可以从不同部门运行的差别成本中找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本项目,进而据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的关键,并不在于定额的高低,而在于与日常业务活动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进而为确定“特定任务”、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打下基础。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方法通常包括“有差别定额制定方法”、“无差别定额制定方法”和“有差别与无差别相结合的定额制定方法”等,应针对不同支出项目采用恰当的方法。
(三)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
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少基层部门“定额”制定得不合理,或者经费定额不能完成相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于是在预算执行中,为了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必然会拆东墙补西墙,或挤占挪用那些有明确用途的项目经费,使得项目支出预算改弦易辙,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扰乱经济秩序,有损政府形象。因此,在经费使用上必须贯彻“专款专用”,不得相互挪用。
(四)尽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需要
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即将以现金收付制为核算基础的、以核算预算资金为核心内容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以核算政府部门全部政治活动情况、经济业务活动情况为核心内容的政府会计。由此建立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更完整地核算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和控制,并为部门预算改革和未来的绩效预算改革奠定基础。
(五)加强公共部门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
公共部门的人工成本,涉及政府部门人员经费的各项支出,国家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任何公共部门和个人都不能违背统一的政策规定。所以,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机构与编制控制。对于某一个部门来说,尽管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各个部门都有提高级别、扩大编制、实现职能扩张的欲望,但必须从严控制机构与编制,提高机构与编制管理的法制水平。通过必要的法律或法规,从制度层面规范各类公共部门,从总量与结构层面上加强机构与编制管理。
(六)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法》,实现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制度化
开展政府绩效评价涉及到政府、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法》,通过立法确立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和工作机制并规范评价工作的程序、方法、法律效力,以及相关责任等,使评价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减少评价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推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七)改进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
由于重新构建了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必然要对行政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变革。首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三大报表都需作出补充和改进。资产负债表左侧资产部类中的支出类,原只有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三个总账科目,重新构建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类至少存在12个总账科目。收入支出总表理所当然地要作出新的调整,使支出的信息更具体、更详实,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鉴于经费支出业务的核心地位,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新的会计报表,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作详尽披露。比如,对一些重点支出项目单独编制会计报表,像公车支出报表、人员经费支出明细表、会议费支出明细表等。
经费支出范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支出结构; 数据包络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规模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高校经费短缺的矛盾,经费短缺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同时,又存在着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及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的问题。因此,研究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有利于及时发现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合理使用资源,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模型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提出来的,用于评价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 DMU)的相对有效性。根据已有数据判断DMU的DEA有效性,实际上就是判断该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当只有一种输出指标时,生产前沿面可以理解成生产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可能集的最优边界,即Pareto最优点构成的面。
运用DEA方法,不需要像以往那些方法一样预先设定各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权重,避免了设定权重时主观因素的影响,简化了评价过程,适合评价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输入输出实际上就是投入产出在DEA方法中的一种专业说法。
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不能简单地利用利润最大化理论对其进行效率评价。高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难以用数学函数来表达,各指标之间的权重也难以确定,而DEA方法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使其成为研究高校投入产出效率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基本模型的建立
显然,高校的经济特征满足平凡公理、凸性公理、无效性公理和最小性公理,故有如下生产可能集:
Xj=(x1 j,x2 j,…,xm j)T,
Yj=(Y1j,Y2 j,…,YS j)T,
Xij=DMUj对i种输入的投入量,Xij>0
YU j=DMUj对u种输入的投入量,YU j>0
以上生产可能集所对应的DEA模型为BC2模型(Input-BC2模型):
PIBC2 max(?滋TY0-?滋0)=VIBC2?棕TXj-?滋TYj+?滋0≥0,j=1,…,n ?棕TXj=1?棕≥0,?滋≥0,?滋0∈E1
DEA的模式可分为输入导向与输出导向两种。输入导向指的是将输入按一定比例缩减,使非DEA有效的DMU移动到生产前沿面上,而输出导向则是通过将输出按一定比例增加达到此目标。对高校来讲,研究在相同产出下投入结构该如何调整更有意义,也更容易完成,因此本文采用了输入导向DEA模型。
本文应用BC2模型而没有应用C2R模型,是因为C2R模型隐含规模收益不变这一前提,但并非每个DMU都是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规模收益指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时对总产量的影响。当产出增加的比率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率时,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当产出增加的比率大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率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增;当产出增加的比率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率时,称为规模收益递减。
定义1,若线性规划(PIBC2)的最优值VIBC2=1,则称DMUj0为弱DEA有效。
定义2,若线性规划(PIBC2)存在最优解?棕0,?滋0,?滋00,满足?棕0>0,?滋0>0,且最优值VIBC2=?滋0Y0-?滋00=1,则称DMUj0为DEA有效。
定理1,若DMUj0为DEA有效,则(X0,Y0)为多目标规划的Pareto解。
Pareto最优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指的是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得更好。Pareto解指的就是达到Pareto最优时的投入产出组合。Pareto最优时,该经济体不可能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增加某些人的福利而不使他人的福利受损。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意在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故输入指标选取了高校经费的各种支出。经费支出结构,又称为经费使用结构,是指各项支出在高校的教育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按用途分类,教育经费支出可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均包括以下几项: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本文选取的输入指标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支出,其他几项支出均为零,故未列入输入指标。
高校的最根本目标是培育人才,故本文选取折合在校生数作为产出指标,以此项指标作为评价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合理性的产出标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标准,计算出折合在校生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第r类自然在校生数,若r=1,…,5,分别表示普通专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和成人脱产生,则对应的?啄1,…,?啄5的取值分别为1、1.5、2、3、1。
本文所选取输入输出指标如下:
X1=工资福利支出
X2=商品和服务支出
X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X4=基本建设支出
X5=其他资本支出
Y1=折合在校学生数
四、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山东省22所高校为决策单元,以2009年各高校的经费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为数据来源,原始数据如表1。
五、DEA模型的应用
利用DEA-Solver软件,可得出如表2的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22所高校中,DEA有效的高校有13所,非DEA有效的高校有9所,其中3所高校效率指数在0.9以上,2所在0.8―0.9之间,3所在0.75―0.8之间,有1所低于0.6。效率指数平均值为0.93。从DEA模型的分析结果可知,半数以上高校投入产出组合是其生产函数的Pareto解,达到生产最优状态,经费使用结构是合理的,部分高校投入产出组合没有达到Pareto解,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一所高校严重偏离其生产函数的Pareto解,该高校经费支出结构问题严重,需要进行较大调整。
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保持输出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调整输入结构达到DEA有效。利用DEA-Solver软件,可以得到表3所列示的具体数值,高校进行相应调整即可达到DEA有效。从表3可以得出如下调整方案:高校L1应将工资福利支出从原来的123 267 327元降至92 886 528元,商品和服务支出由原来的105 360 090元降至81 076 943元,将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降至6 440 4941 元,基本建设支出降至1 385 140元,其他资本支出降至 88 827 280元,经过如此调整,即可将高校L1的投入产出调整至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其他高校可按相同的办法进行调整。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山东省22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12所高校规模收益不变,只有1所高校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其他21所高校在所有投入要素按同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的比例不低于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因而还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半数以上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其投入产出组合是其生产函数的Pareto解,达到生产最优状态。9所高校投入产出组合非DEA有效,没有达到生产最优,需要对投入结构做一定的调整。上述研究的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做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支出需要降低约42%,基本建设支出需要降低约83%。总的来说,山东省高校经费使用效率指数平均值高达0.93,即山东省高校经费支出结构普遍较为合理。
本文将DEA方法首次应用于评价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克服了对高校绩效评价时面临的权重、生产函数难以确定等问题,并为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指出输入指标的具体改进值,使其转化为DEA有效。DEA方法作为高校调整支出结构的方法之一,希望能够帮助决策者合理安排高校经费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William W. Cooper, Lawrence M. Seiford & Kaoru Tone.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 Applications, 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M].New York: Springer,2007.
经费支出范文3
一、预算单位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用经费定额管理尚需完善
目前,行政单位的预算由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两部分组成,财政部门对基本经费中的公用经费预算实行定额标准管理。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进行分档,部分单位实际预算安排人均公用经费最高与最低相差数额较大,且同一定额标准的单位人均公用经费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预算标准与实际执行脱节。公用经费除财政按定员定额安排外,还通过各单位的自筹资金和项目经费安排,按定额标准安排的公用经费占公用经费预算总额比重不到一半。本人认为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数法仍被普遍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部门之间行政经费苦乐不匀的问题,离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尚有距离。
(二)公用经费支出挤占项目经费
一是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预算编制标准较低,部分公用经费无标准,实际支出存在普遍超标准现象。目前,业务招待费按照单位公务费一定比例编制预算,已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随着部门间跨地域的行政业务交流活动的增多,招待费用支出明显增加。目前,会议费、物业管理费等项目无预算编制标准,对此类费用主要是按单项核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部门间的差距及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加大了对资金监管的难度。
二是预算约束力不强。一些部门单位对行政经费支出控制不严,预算资金混用、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项目经费使用权掌握在部门和单位手中,因此不少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项目经费与公用经费支出使用界限不清,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项目经费。此外,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下拨的专项资金被闲置、移用、出借的问题,部分出借经费用于弥补公用经费、设备购置,财政性资金在下属单位长期挂账等情况,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对下属二、三级预算单位的监管不力。如有的部门下属子单位较多,业务涉及面广,收费项目多,监督机制相对滞后,部分经济业务“下沉”至下属的二、三级单位进行核算,产生违规情况;财务管理薄弱,部分收支未按规定入账、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账实不一致,固定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长期未清理等问题;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存在违规征收等问题。
(三)公车管理及交通费用控制不严
相关职能部门未按制度规定及时对预算单位的人、车增减情况进行核实,车辆购置、编制核定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大部分单位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数大于编制数,交通费用超过预算定额比例较高,个别单位交通费超过预算执行数额较大。
部分单位车辆资产产权不明晰、入账不及时,借用下属及相关单位车辆情况较多,车辆过户手续未办理。对一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销的费用放到公务用车维修、保养项目中,公务用车的成本高出社会车辆的几倍,交通费用逐年上升。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预算编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有一个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预算管理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逐步解决。近年来,财政部门每年都出台预算编制政策,规定了预算编制原则和要求,但实际预算编报不够细化、完整。目前,公用经费支出中包括差旅费、通讯费补贴等福利性支出,在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不能增加的情况下,造成部分单位挤占项目经费,以自筹等资金弥补公用经费不足。
(二)预算执行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对预算执行还没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考核制度,使得对行政成本控制情况的评价缺乏基础。特别对于接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开支现有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有的制度出台较早,与现实情况脱节,难以实施;有些虽有制度规定,但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只能依靠各单位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来控制,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大。部分支出难以区分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接待费、会议费在使用中存在交叉调剂现象,未能真实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部分资金收支未纳入预算和资产管理不规范,少数单位将部分收支在账外或往来账中列收列支,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部分专项资金沉淀在“暂存款”账户。
(三)车辆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部分单位未能及时对各单位实际车辆增减情况进行核实,车辆购置、编制核定控制不严,造成大部分单位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超编的车辆资金一般通过财政安排、上级拨款、单位自筹解决。车辆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购置不严是交通费用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近几年的燃料费、修理费用价格等使用成本不断上涨也是造成车辆费用逐年上升的重要因素。
三、进一步健全预算单位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
笔者认为应根据预算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健全[!]预算单位公用经费管理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实现预算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目标。
(一)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应以政府收支改革为契机,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各自职能合理分工,不断规范预算编制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引入数理统计方法,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按照公平、合理、透明的原则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
(二)不断提高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应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包括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强化决算管理;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进一步推进和扩大绩效考评试点工作,逐步引入结果导向的新绩效预算,有效控制行政经费支出,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法制教育,严肃财经法纪。各部门领导应强化法律意识,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通过多层次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预算执行。
经费支出范文4
【关键词】绩效评价;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评价结果
当前,我国在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改革发展迅猛,中央政府不仅出台了诸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规章制度,还在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绩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然而,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尤其是在项目经费支出方面,因其经费体量大、专业技术强、管控监督难,开展绩效评价具有一定难度。在开展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时,要结合项目经费特点,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绩效目标设计应讲求合理
绩效评价目标是指经费支出在规定的时间内计划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开展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要想开展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首先应科学设定项目经费支出的绩效目标,使绩效目标的内容能清晰地反映出项目经费产出的效果性和效率性。
(一)指向明确
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目标应当由该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单位(部门)及其所属单位(部门)设定。同时,绩效目标要符合项目单位(部门)计划和职能,并与相应的支出范围和明细、产出和效果等要素紧密相关,防止出现无效或者错误的绩效目标,影响绩效评价的实施。例如,绩效目标要与项目中包含的任务数量一一对应;要与预算确定的经费数额相匹配;要与单位(部门)年度工作任务相适应等等。
(二)细化量化
项目经费支出仅仅有总体的绩效目标是不够的,还要从数量、质量、成本、时效几个方面设计细化的绩效目标,同时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系统考量,合理细化。在细化绩效目标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定量的方式表述,无法定量表述的,应采取可衡量的定性方式表述。当然,在设置绩效指标时,并非所有的目标都必须量化。将项目经费支出的绩效目标全部量化固然可以,但强行量化只会让不便于定量表述的绩效目标失去意义,最终对评价工作产生误导。绩效目标设计的终极目的不是量化,而是为了开展绩效评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项目经费使用管理,
(三)合理可行
在设定绩效目标之前,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推导论证,以确保绩效目标符合客观实际,并能够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
二、绩效指标制定要科学规范
绩效评价指标是反映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状况的重要量化手段,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信息载体。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是推行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力保证,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期绩效评价结果的优劣。因此,应在绩效计划目标的指导下,以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客观、公正为出发点,遵循以下原则制定绩效指标。
(一)相关性强
由于项目经费支出内容十分广泛,加之不同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容差异大、项目的效益不确定性明显的情况,不可能制定出一套普适的评价指标,因此,在针对不同性质特点的项目时,应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绩效指标,强调绩效指标要与对应项目的绩效目标以及经费支出状况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与评价的事项密切相关,并确保所制定的绩效指标具有代表性。
(一)准确无误
项目经费支出成果方面的量化指标不宜获得,单纯依靠数量指标不能反映出项目经费支出绩效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定性分析的同时,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定性分析。在设置定量指标时,要选取可以被量化成比例数字或者百分比的指标,并确保标准值、权重和计算公式都准确无误。在设置定性指标时,主要采用专家组主观评价方法,尽量选取内容上明确清楚、便于理解的指标,例如绩效指标应区分明显的等级,不能模棱两可。此外,还应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减少重复指标对绩效评价产生的影响。
(三)具有可比性
绩效评价不是封闭独立的过程,在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经费支出绩效指标时,要善于总结规律,发现项目之间存在的性质、类型、规模等共性,在不同项目之间制定能够共用的绩效指标,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工作量,而且就横向而言,可以在同类单位(部门)之间比较绩效评价结果;就纵向而言,可以比较单位(部门)各时期的绩效评价结果,便于得出明确结论。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要有的放矢
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开展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一定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发挥出绩效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问责机制
项目经费支出的主体是经费主管和使用部门,应依据评价结果,根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以资金为杠杆进行激励,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单位(部门),可通过奖励、优先审批后续资金等手段开展正向激励;而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单位(部门),可通过降低后续拨付资金数额、暂缓或取消资金拨付等手段进行反向激励,同时,要追究经费审批人、经办人等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二)分析改善项目经费管理现状
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归根到底是对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单位(部门)经费管理成果的评价。对项目经费的支出开展绩效评价,利用评价的结果衡量出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发现项目经费管理中好的做法及存在不足,将好的做法传承延续,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三)改进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身
绩效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绩效评价时,不仅要持续关注经费支出的情况,还应关注绩效评价体系本身是否存在缺陷,以便延续或改进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
经费支出范文5
论文摘要: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必须严格遵循支出流程审核管理制度,如此才能确保经费发挥最大程度的能效,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管理,主要是按照批准的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过经费支出交换物资的过程,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遵循经费支出原则,严格经费支出流程审核是确保经费支出正确、合理的有力保障,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经费的使用效能。试就经费支出的原则和业务流程透析基层消防部队经费的使用管理。
1.经费支出的原则
1.1执行预算(经费收支计划)。经费支出应坚持先预算再支出的原则,且预算经费来源也已确定,能够得到充足保障。反之,预算中没有列入的项目,就没有经费保障,自然不能办理借款、预支、报销等经费支出业务。
1.2保证火场。火场的经费保障一般可通过预测列入预算,但一些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的开支,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也就不可能列入预算。这是消防部队的职能、性质决定的。对重、特大火场和抢险救援事故现场这种具有战斗性质的特殊经费开支应采取先支出经费保障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任务的完成,后办理调整预算、追加经费支出指标的手续,决不能以没有经费支出预算而贻误战机。
1.3压缩消耗。消防大队的经费开支大部分是行政消耗性支出,经费支出应以生成、提高战斗力为前提,合理计划,尽量压缩日常消耗品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4恪守权限。按照公安部消防局《关于经费审批权限的规定》,大队一级的经费开支审批权限为:2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审批;200元至500元以下开支由财务人员根据预算(计划)和有关标准制度审核,大队分管领导提请大队党委(总支)审批;500元以上开支,按上述程序审核,由大队党委(总支)提请支队业务部门同意后,报支队后勤处审批。经费开支的审批权限规定的很明确,报销审批程序也很严谨,但仍有不少干部乱序、越权审批。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和责任永远是相等的,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用审批权限来衡量的,工作的权力和责任不是个人待遇,按审批程序办理开支业务是分清经济责任的重要环节。
2.经费支出的审核
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有货币直接支出、货币换回物资、经费报销结算和个别的实物支出四种类型。办理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财务人员既是经费物资支付的经办人,又担负着经济业务审核复查的职责。作为经办人,不可能经办四种类型的全部业务,但作为审核复查人,大队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在其职责范围以内。下面以审核复查为主线,探询消防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重点管理环节。
2.1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消防大队的经费支出业务,多数属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因此,货币直接支出业务是大队经费支出业务的主要业务类型。货币直接支出业务又可分为凭票报销付款,转账预付货款,现金临时借款和凭票配发实物四种性质不同的业务。在办理和审核这四种性质不同的货币支出业务时,应根据其性质确定不同的侧重点。
2.1.1凭票报销付款。凭票报销付款是以办理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经过审核、验收、批准等程序后,直接报销经费并领取现金或银行付款票据的业务方式。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性质是本单位的经济权益和货币资产等额减少,表现为本单位自愿承担该经济业务的经费支付。凭票报销付款业务方式的特点是付出的货币收回的概率极小,也就是说其经办人、审核人和批准人防止经济损失的责任极大。因此,办理凭票报销付款业务必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受理业务票据时必须对票据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查。对经审查发现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和不符合报销程序的票据,不得受理。二是核对预算。看该付出业务是否列入预算,是否超出预算数额。三是对审查合格的票据在支付货币时,支付的现金不但要认真清点,而且必须复点,并与收款人当面结清;支付银行存款开具付款凭证不但要数字准确,而且要收款单位名称、收款银行、开户账号、填证时间、预留印鉴等情况都要清楚齐全;货币支付后在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或“银行付讫”戳记。四是对“钱变物”的经济业务,不但要审查经费支付的票据,还要严格审查物品管理的手续资料。够固定资产标准的,是否办理了固定资产管理资料;属库存物资的,是否办理了入库手续;属在用物资的,是否办理了验收责任手续;应入账核算的物品,要根据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记账。五是对用凭票报销的经费清偿债券债务关系的综合业务,要与原债权债务凭证一并审查,仔细结算清楚,如果有收回款项还应按收回款项的数额开给收据,结算结果要在经费结算表上的“结算栏”中填写清楚。
2.1.2转账预付货款。转账预付货款是在经济业务没有完成时提前支付一部分款项,在经济业务终结时结清所有款项的业务方式。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性质是支付经费,但并没有报销,使单位形成了债权。表现为本单位货币资产减少,而债权资产增加,单位的资产总额没有变化。转账预付货款业务的特点是债权资产的变现率较低,也就是说要承担预付的款项能否收回的责任。因此,办理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严格审查付款依据。预付款项有合法的、符合经费支出审批程序文字依据,财务部门才能据以办理转款业务。付款依据可能是经济合同,可能是领导批件,也可能是某项协议。但都必须指明经济业务的详细内容,如与之发生经济关系的单位名称与性质,购货数量与单价,交货方式与地点,验收标准与办法,结算方式与期限,开户银行与账号,违约责任与处罚等情况。付款依据还必须有收款单位的收据,作为收到款项的证明凭证,不能仅凭文字依据办理付款业务。二是核对预算。就是看预付款项所办理的经济业务是否在年度预算项目之内,不在预算项目之列不能办理预付款。三是办理过付款业务的所有凭证资料,要及时整理并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入账。不能形成“票据抵库”使账账不符或账款不符。在核算往来款项的“暂付款”科目下,必须按收款单位名称设置明细科目详细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在经济业务结束清算货款时,先要抵扣预付款,以免形成死账、呆账、无头账。
2.1.3现金临时借款。现金临时借款业务方式与转账预付货款业务方式的性质、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转账预付货款是由银行划转给债务单位,而现金临时借款是直接支付现金给个人。办理现金临时借款业务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凭“借据”付款。借据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一联付款记账;应交给借款人的一联,暂押在财务部门作为借款的证明,还清借款后再退给借款人。二是核对预算。没有列入支出预算的项目不能借款。三是临时借款要根据“借据”记账联,按照借款人姓名在往来款项科目即“暂付款”科目设置明细科目,详细核算债权清算情况。四是借款人办完经济业务报账时,必须先抵扣临时借款。五是严禁“白条抵库”和借款不入账的行为发生。
2.1.4凭票配发实物。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是大队凭物资调(支)拨单无偿地将库存物资配发给消防中队和大队机关使用。这类业务虽然没有直接与货币资产发生关系,但是,库存物资也是资产,资产无偿地发出必然要引起大队权益的减少。大队的库存物资有自购物资和供应物资两种来源,自购物资的减少必然要引起大队有关经费权益的减少;上级供应物资的减少,必然引起“供应基金”的减少。因此,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性质实际上也是大队资产和权益的等额减少。凭票配发实物业务的特点是“明物暗钱”,受“重钱轻物”思想的影响,容易忽视管理和核算。在办理凭票配发实物业务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配发实物必须开具正规的物资调(支)拨单。物资调(支)拨单最少一式四联,一联存根;一联大队财务记账;一联中队司务长记账;一联仓库保管员记实物账。不得无票发物,也不得打白条领物。二是分清“自购物资”和“供应物资”。大队的库存物资是流动实物资产,作为资产必然有其来源。自购物资的来源是用“银行存款”这一流动货币资产换回的流动实物资产,虽然其经费已从银行支付了,但并没有报销,实物资产无偿地发出形成减少,按照借贷相等的原则必须找出权益减少的对象。因为大队的自购物资是用大队的经费购买的,只能在大队掌握的有关经费中报销无偿发出的实物资产;供应物资的来源是上级无偿调拨,大队并没有支付经费而增加了实物资产,当时实物资产入库时就按照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给其确定了一个来源科目即“供应基金”,因此,对供应物资配发使用时形成减少,必然同时等额减少“供应基金”科目。三是对发出的实物资产既要登记经费账,又要登记物资账,还要做到账账相符。四是每次配发业务办完后,要及时清点盘库,检查核对发出物资业务的准确程度,切实做到账实相符。
2.2货币换回物资业务。消防大队的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就是通过支付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购回库存物资,把货币资产变成了实物资产,其权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其经费并没有报销。
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在基层单位的业务量较少,但却是管理上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其原因主要是领导等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和观念存在偏差,认为经费支出后已报账,物品长短与自己已经无责任。这种思想就是认识不到货币资产变成实物资产后,其经费并没有报销,仍然还是挂在账上的。因此,办理货币换回物资业务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2.2.1严格控制物资管理定额。物资管理定额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库存物资限量。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不应超过的数量定额。超过限量存放物资,最易发生物资的积压、损坏,最终造成经费的浪费,因此,基层大队应尽量少购置库存物资,库存物资能够保障部队正常的物资保障即可。二是库存物资限额。就是大队库存的各种物资总计不得超过经费定额。超过物资定额购置存放物资,不但易造成物资的积压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影响各项经费保障的严重后果。
2.2.2严格执行单位综合预算。大队的预算不是仅仅对经费而言的,大队的库存物资也是大队预算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的预算支出项目发出库存物资就可把预算支出保障项目完成,有的预算支出项目既要支出经费,还要发出物资才能完成保障任务。因此,用预算既控制经费管理,同时控制物资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行为,其效益肯定高于单项管理效益。
2.2.3认真落实财产物资清查。财产物资清查盘点制度是财务管理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查、核对、检验大队经费物资支出业务质量的主要措施。目前,我们基层单位在财产物资清查盘店制度方面普遍落实的不太好,从而引发了不少的经济问题甚至案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必须认识到,经费与物资管理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关系,任何重此轻彼的认识或行为都是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坚持定期认真地、彻底地、全面地清查财产物资,对清查出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
2.2.4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同时存在机遇和挑战。新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价值规律、区域经济规律等经济知识;必须尽快学习市场采购经验,掌握物价行情、供需矛盾、讨价还价、谈判技巧乃至集中采购、政府采购、军队采购等方法和经验;必须尽快学习财政金融知识,掌握经济发展趋势预测、财政状况升降预测、银根松紧物价预测等知识和眼光。按市场经济要求来处理大队的支出业务,就会趋利避害,减少经费支出,提高保障质量和效益。
2.3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经费报销结算业务是指办理经济业务开始时预支或借出经费,在经济业务办理终结时凭据办理经费报销和结算原预支或借出款项手续,解除债权债务关系的综合业务活动。
经费报销结算业务从三个方面引起单位的资产和权益的变化:一是经费支出增加,二是债权权益减少;三是还可能引起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的特点是经费报销业务、债权债务结算业务和货币收付业务综合在一起进行,使业务内容复杂化,对基层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办理经费报销结算业务应注意以下事项。
2.3.1严格审查凭证。审查经费报销结算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一是报销经费的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准确、完整,需报销经费的业务是否纳入预算(计划)、是否超出预算,经办、复审、验收、批准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纳入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二是原借款、预付款项的原始借据。原借据是否保管完整,有无分期还款记录,是否与借款人或单位的债务余额相符,与债务人或单位有无分歧;三是结算后需应收回一部分货币的原始票据。如果是结算后应支付货币,其原始凭证就是经费报销凭证,但必须在经费结算表的“结算栏”填清原借款数额、报销数额和付款数额,以明确结算关系和责任。如果是结算后应收回货币,则必须按入库货币数额开给收据。
2.3.2认真办理结算。办理债权债务结算业务必须头脑冷静,仔细认真,核对清楚,才能达到债权债务双方满意的效果,心平气和地解除债权债务关系。办理债权债务结算业务解除债权债务关系时,会出现三种结算情况:一是报销数大于借款数。报销数大于借款数时,用报销数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后的余额,应支付给相应数额的货币(现金或银行存款)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现金或银行付款票据和原借据必须当时付清,并在原始凭证上加盖“现金付讫”或“银行付讫”戳记。不得“打白条”。二是报销数小于借款数。报销数小于借款数时,报销数不够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必须收回相应数额的货币,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收回货币时必须开给与收款数额相符的收据(该收据应与报销凭证一并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收据办理完货币收付后,应在收据上加盖“现金收讫”或“银行收讫”戳记,并将收据的“缴款人收执”联和原借据退给债务人或单位。如果暂时不能收回货币,那就不能解除债权债务关系,应当在原借据上注明扣还日期和数额,并由债务人在原借据上签章,仍在财务抵押。并在经费结算表的“结算栏”注明结算数额情况。三是报销数等于借款数。报销数等于借款数,正好用报销数偿还原借款或预付款项,不发生货币收付业务就解除了债权债务关系。应在经费结算表上的“结算栏”填明原借款数额和报销数额,以明确结算关系和责任。并将原借据退还给债务人或单位。
2.3.3细心清点货币。办理经费报销结算业务引起的货币出、入库业务,因为数额一般不大且比较繁忙,致使对货币的清点、鉴别、整理等方面会出现一些疏漏,是应当特别注意的。不管业务头绪多么繁杂,都应以冷静的心态认真地、仔细地对货币或银行收付票据坚持清点、鉴别、复点的制度和手续,避免长、短款事故的发生。
2.4实物支出报销业务
实物支出报销业务就是库存物资投入使用时报销其占用的经费的经济核算业务。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性质是大队的经费与流动实物资产等额减少。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特点是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将进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将进入物资账或在用物品登记簿按在用物品管理。实物支出报销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基层普遍不重视这个核算环节。因此,办理实物支出报销业务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2.4.1认清实物支出实质。一是实物支出报销是经费支出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实质与经费支出报销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单位的资产减少。二是库存物资虽然在购置时也付了款,报了账,但它只是资产类型的变化,由货币资产变成了实物资产,其所占用的经费并没有报销。三是对实物计价核算是新时期财务工作主要的拓展领域,是加强部队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堵塞基层财务管理“暗流”的具体措施。四是库存资产的实物与经费都可以用“统一尺度”——货币来衡量。
2.4.2按照预算发放物资。物资发放是单位预算组成的一个方面,所有物资配发业务都应严格按照预算列定的支出数额控制支出。做到没列入预算支出的物资不发放,超预算数额的物资不发放,超标准物资不发放。因为,控制不住物资发放,单位经费预算的执行就成了无本之木的空话。
经费支出范文6
适用于大部分一般企业。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百分之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百分之8的比例。
1、高新技术企业。财税[2015]63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百分之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2、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财税[2017]79号规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百分之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单独核算并据实扣除。
1、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
2、航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