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道范文1
有一个阿姨叫张嫂,她因为没去大城市的医院看病,只在村上的医护站看,那里又贫穷又没有好的医疗器材,医生的技术又差,张嫂只是得了一点感冒,而医生却说她失去了生育能力。张嫂回家伤心的哭了一夜,于是她去福利园领养了一个小女骇,并把她起名叫楠楠。一开始她十分疼爱楠楠,后来她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她去县医院把孩子生了下来,母子平安还生了3个,两男一女。于是她开始对楠楠不好了,一次,她把大儿子和小女儿支去河边捞鱼了,让二儿子去很远很远的外婆家送东西。楠楠刚到家,张嫂假借把楠楠洗澡,把她的手脚绑起来,用烧红的的铁往她生上戳,痛的她直叫唤,弄完后还把她洗了一个热水澡,同学们想一想这该有痛啊?隔壁的李嫂知到后,就把楠楠收养了。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楠楠已经是一个天津理工大学的学生了,她成功的读完了大学后决定回家看看,听她妈妈说张嫂患上了严重的脑瘫,大儿子,二儿子,三女儿都弃她而去,楠楠听说张嫂4天没吃饭了,立即煮了些饺子送过去,张嫂三嘴两嘴把饺子全吃了,吃完后还对着楠楠说:“你是我妈妈!”楠楠一直抚养着张嫂。有一天,来了一个老头,他正是楠楠的亲生父亲,对楠楠说:“我要死了,还有两千万等你继承。”
好人终究有好报,有人说这是命运,我承认我相信命运,但我更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孝道范文2
关键词:孝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1(C)-0257-02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向推崇的传统“美德”,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孝不仅是生活上的瞻养,更是一种敬爱之情、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乐,死后对之表达哀戚之情。老人是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照顾关怀,“孝道”就是对这种特殊关怀的体认和提升,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中国传统家庭和社会的超稳定特性,除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缓慢之外,孝道在其中也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传统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与尊敬,反映和维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新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边,更不要求绝对听从父母的指挥与安排,只要求在父母丧失生产能力而社会保障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父母实行物质救济,保证老人自我生活娱乐的物质基础;在父母丧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时,或委托亲戚,或找保姆,或亲自照顾;尊重父母的人格与个性,不侮辱父母,常常给父母通通电话,有闲暇,常回家看看,在节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与父母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使老人得到精神慰藉与精神自由,从而身心健康。
经济市场化,导致社会竞争加剧,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国家庭人际关系和相互责任普遍淡化。冷淡甚至遗弃老人的问题严重。年迈无生产能力且需要赡养照顾的父母往往被视为必欲去之而痛快的“累赘”,父母的财产则成为觊觎掠夺的对象。结果,对年老父母的漠视、打骂、禁食、遗弃、驱逐、甚至杀害,就成为社会高发的伦理和法律案例。我国遗弃、打骂、驱逐、禁食老人的案例很多,现举例一二:案例一:河南省柘城县远襄乡司洼村81岁、82岁的一对老夫妇不但不靠儿孙养活,还自食其力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因儿子儿媳非让他们搬到村子外面住,他们不答应,身上被儿媳抹上大便,就连锅里也被倒上大便。为了不让两位老人在原处居住,其儿孙们把他们的衣服、柜子等用品扔进水塘里,老两口有家难归。案例二:四川双流县白沙镇团山村72岁的老太被儿子打伤。儿子住装修得很气派的二层小洋房。母亲住在一楼紧挨猪圈的小屋,房屋弥漫着猪粪味,厨房就在紧挨厕所的猪圈内。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刮风下雨,都必须挑粪种庄稼,如果提前回家就会遭儿子、媳妇打骂。此类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这种现象的持续增多,久而久之则可能形成一种不良家风和社会风气,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现在恐怕是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及理性地看待其中的操作方法的时候了。传统“孝道”的伦理教化熏陶功能完全可以传化,而其中的核心“仁”与“爱”则可以成为现代“新孝道”的内核之一。“仁”主要体现为对人的个性与尊严的尊重,老人也是人,不能因为丧失了生产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就不当人看。“爱”则不仅包括“亲情有爱”,心灵沟通,而且“大爱无边”,应该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对老人的关爱。现代“新孝道”的内核也有其现代性,那就是其中的人格平等、民主协商、互助互爱、交往理性等。只要我们秉承“相亲”、“相敬”、“相爱”、“相助”的基本原则,使其中的地位权利不平等、不平衡变成平等平衡,这样就能缓和传统孝道中压抑个性、摧残人性的一面转化成个性自由发展,父尊子卑就能转化为父子关系独立、平等、相亲、和谐,“新孝道”建设就成为可能。“新孝道”与法律对老龄父母合法权益的保护并不矛盾,相反,法定权益的真正落实必须借助于“新孝道”。二者是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今天,我们认识到传统孝道本身存在着不少糟粕,也反对用孝道来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孝道自有其精华和合理性,它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伦理文化基础是不容怀疑的,且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我们都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之进行扬弃、创新和发展。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最初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不论是贫是富,是顺境还是逆境,主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经历了就足以让人激动。今天我们已成为青年,壮年甚至老年,时间的悄悄流逝和林林总总的借口使我们忘却了或淡化了父母对我们曾经的付出。细想,我们的经历难道不是用父母分分秒秒的爱所铸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的恩情就是海洋!
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今天我们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根本的改造,要结合时代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孝道创新。我们要建设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成员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体现民主的新型伦理道德。这种“新孝道”,应该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建设这种新的孝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新孝道”在当今社会已不是过去家庭狭义的孝而是逐步转为面对社会的广义的孝,已由过去对老人的物质赡养逐步上升为精神赡养,社会许多相关机构都在研究老人的心理,情感和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进步。
当前,我国城市和边远贫困地区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再加每个家庭的背景形形,因此对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也不能用同一孝敬模式去要求。贫困地区的老人首先要解决温饱。而温饱已不是问题的城市老人所急需解决的是与父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慰籍。方式是多元的,孝敬之情一共。
在“新孝道”的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古往今来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孝文化资源,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传统孝道又被注入了大量的封建糟粕,因此在建设“新孝道”时,一定要区分传统孝道中健康的、民主的、合理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蒙昧的、落后的糟粕,做到古为今用。还要看到新孝道建立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础上,建设“新孝道”的目的和内容与传统孝道的根本不同。
应该看到,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绵延不绝,与中国家庭的超强稳定性和巨大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孝道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们面对深厚的孝文化传统,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增强自信心,扬弃传统,综合创新,凝结出新时代的孝文化成果。
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西方文化必然要影响我们的文化体系,而道德文明尤其是家庭道德方面的优秀成果,也值得我们借鉴。譬如,西方家庭中的民主精神、鼓励子女自立自强、培养子女创新和冒险精神等传统,都值得我们吸收借鉴。而西方社会的亲情淡漠,子女缺乏赡养和关爱父母的义务感等现象,则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孝道虽然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但要成为社会的普遍道德,仍然有待我们大力提倡、弘扬和建设。在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对父母、老人不赡养不孝敬,对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视孤寡老人的再婚要求为大逆不道,为争夺财产折磨父母,甚至抛弃虐待老人,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还比较严重地存在。因此,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和实际,大力探索建设“新孝道”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新孝道”时,孝道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父母要身体力行,从小为子女树立孝的榜样,既要孝敬自己的长辈,又要慈爱子女。既要重言传,又要重身教,要经常向子女灌输孝的观念,明确孝的规范。面对打骂、遗弃、禁食、驱逐老人的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这种矛盾,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增进天伦之乐。要倡导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尊重子女的独立与人格,尊重成年子女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只要符合一般的社会规范,父母就不应该过多干涉。如果父母总是把子女看成长不大的孩子,势必会损坏子女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新孝道”应该是双向的,应该约束子女和父母双方。要倡导相互理解,平等协商。“养不教父之过”,在要求子女孝敬父母的同时,父母也应检查一下自己曾经的行为。父母与子女应当经常交换思想,互相沟通,增进了解和理解,在意见不一致时,不要单一地只肯定自己的意志而否定对方的意志,尽量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彼此相互适应。孝顺父母包括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对父母作出的选择与决定,尽量支持并帮助其实现。在父母为子女作出的选择与子女的意志不一致时,子女要充分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思想,认识到父母的思想是其一生经验的结晶,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孝道范文3
【关键词】 孝道;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回归
一、引言
传统的孝文化里有很多东西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孝观念,无疑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潮流相背离的,已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近几年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化。在农村,年轻人根本没有孝亲敬老的意识,将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视为累赘,经常指桑骂槐,甚至遗弃不管。在城市,有些对父母漠不关心,事事依赖父母、时时向父母要钱花的啃老一族也不在少数。如果任这种风气一代一代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策略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方面需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在短期内政府和社会还很难承担起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即使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越来越高,老年人会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离开了孝道伦理观念的支撑,老年人就难以享受到来自子女亲情的精神慰藉,这种对家庭子女亲情的渴求却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任何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因此,不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健全,传统的孝道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的重塑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孝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尽快地回归社会,回归到每个家庭中去,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传承我国孝文化
1.要高度重视家庭中孝道意识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老年时得到子女爱心的回报,能否得到这种回报并不只取决于对儿女有多么地关心和爱护,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对待老人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给孩子做好孝亲敬老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让孩子从小懂得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去关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位老人。
孝道范文4
关键词:现代新孝道;传统孝道;现代文明;冲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5-01
1.传统孝道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孝道是中国一切传统道德的母体,是几千年来传统中国社会里重要的价值准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传统“孝道”必然而且已经与现实道德体系发生矛盾以至于冲突。冲突及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西方自由平等、个人本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对我国孝道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价值冲突。
1.1.1 “绝对顺从”与“平等独立”。传统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无条件的“无违”,从财产、行为到婚姻甚至人身都要受到父母的绝对支配。现在,西方的自由、民主、独立、平等的价值观念渗入国民心中,与传统孝道中的“绝对顺从”产生冲突。青年也开始要求父辈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亲子关系由尊卑有等向独立平等转变。越来越少的子女还愿意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偶观念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
1.1.2 “养儿防老”与“男女平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之说,更强调男性对长辈的赡养义务。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男女平等的大力宣扬以及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同时女性也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而且人口压力巨大,独生女增多,加之法律的明确规定,赡养双亲也是女性必须承担的职责。
1.1.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享乐主义、自由自主”。孟子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现代西方文明则认为个体有自由选择自己是否生子的权利。西方的“享乐主义”、自由自主的渗透加之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的增加,使某些青年一代为贪图享受,减轻生活负担,成为“丁克一族”,挑战着传统孝道伦理的底线。
1.2 知识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知识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导致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1.2.1 知识创新速度与信息生产规模的急剧上升。在传统农业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极慢,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书籍和口耳相传,传播效率相对较低,信息的拥有量与一个人的年龄成正比,年老的人一般经验丰富,拥有权威。传统孝文化是权威文化,长者文化,前喻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信息传播速度十分惊人,知识拥有量与年龄的相关关系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负相关。在要求终身学习的现代社会,单以年龄和经验来维持权威越来越靠不住。年长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传统孝道中的绝对“服从”不得不引起质疑。
1.2.2 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幅提高。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下,血缘化的封闭式家庭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传统孝道强调几世同堂,家大业大,儿女承欢膝下才能尽孝。而在现代,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脱离家庭到大型经济机构中去从事经济活动,人口流动和迁移加剧,家庭模式从传统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儿女对父母在经济、知识经验、土地上的绝对依附逐步转变到可以更加的独立自主。同时,守时惜时、讲求办事效率的西方观念适应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子女迫于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生活压力和遥远的距离,有时"无暇"去孝敬、照顾老人。传统孝道中的这些要求越来越难以实现。
1.3 法制社会的建立。中国传统社会是用基于情感的道德来调节社会矛盾的,法律制度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本身就是为了维护伦理纲常而设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符合传统孝道的。而在西方,则重视建立在公民关系基础上的公民理性,用法律来调节社会矛盾,场所在法庭,[1]推崇法制。当今中国也逐步建立起法制社会,父子相隐显然已为法理所不容。
2.弘扬现代新孝道
孝道同其他道德观念一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传统孝道中确实有一些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与之冲突的部分,具有强烈的封建主义色彩,如“忠孝相通,移孝忠君”,把孝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无违亲意,绝对服从”、“知情不举,父子相隐”的愚孝;三年守丧的繁缛礼节等,这些腐朽没落的部分我们应坚决摒弃。
但孝道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我们应加以扬弃,而不是简单否定,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族精华同封建糟粕的界限,将传统孝道转化为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孝道,并大力弘扬。
2.1 “未富先老”的必然要求。西方主要实行社会养老。而我国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太发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这就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仍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子女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2.2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孝是家庭道德的出发点,培养道德情感的着眼点和社会道德的生长点。当今社会要提倡现代孝道,培养人民由尊敬父母推及到爱祖国、爱人民,由形成家庭责任感到社会责任感。
一个国家发展文化,最根本的就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和现实,找出适合于本国国情并有利于自己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早已渗入了每个国人的血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必要合理弘扬孝道,建设具有民族特色适合社会发展的孝道文化。
2.3 经济发展的促进条件。弘扬中国孝文化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首先从吸引海外华人投资祖国经济建设看,中华孝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强大凝聚力,把全中国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同时,"孝"的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保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孝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经济要素。可以通过挖掘“孝”文物,开展“孝文化”艺术节等形式,促进当地开发和旅游,达到经济繁荣,促进现代化的目的。
孝道范文5
同学们,那我们要怎么报答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
平时里,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让父母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
记得两个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但我却没有想到,爷爷比我更悲伤。国为一般都由爷爷来照顾。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爷爷不知心里有多伤心、多痛苦,甚至还偷偷地哭泣。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安慰爷爷说:“爷爷,别伤心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您不能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爷爷经过我多次劝说,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虽然我不会做饭菜,但是我毫不犹豫的炒起菜来,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奶奶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夸我懂事。我能为奶奶做事真自豪!
孝道范文6
一、品读古今中外孝道故事
古今中外孝道故事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校本课程读本中选编了有关孝道故事,如:考叔“纯孝”感庄公、缇萦至孝感文帝、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等。让学生明确孝道的内涵、起源与演变,懂得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升华人际关系、完善人的品格的道理。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劝孝歌》及《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把学校每年评选的孝敬长辈好少年的具体事迹列出来供学生阅读,了解自己身边的“孝星”。了解一些有关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明确孝敬长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以至身边的同龄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
我们有效地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向父母长辈谈心解忧愁、做好事分担家务,进行节日问候,与父母同庆生日,向长辈奉献小礼物、问寒问暖等活动,既做父母的子女又做父母的帮手,还要做父母的朋友,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尊重之情。结合“老人节”和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用省下的零花钱为老人买上营养品,用自己的双手为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用自己童稚的心向老人祝福;用自己甜美的歌喉、优美的舞姿向老人们献上一台台文艺节目,使老人们犹如回到了家,回到了童年,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当同学们用手抚摸一双整日里在田间劳作、有些粗糙甚至长满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口的脚时,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母爱、父爱的无私与博大,也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内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给家长洗脚,看似简单,但在家庭中的震撼是强烈的,“举手之劳,却有点惊天动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长在信中写到:“我本人深感惭愧,虽已过而立之年,虽已为人父,却没有给老父母洗过一次脚。愧疚之余,我不禁赞叹这道‘家庭作业’出得好,就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从我做起’,给父母洗一次脚吧”。
三、评选“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
每年开展一次“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悌要求,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悌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自己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接受历史名人、伟人的好思想、好品德,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美德行为。充分发挥家庭、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家庭、面向社会进行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促进孝悌美德的形成,并付诸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实践中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孝悌的观念,在行为上学会关心、尊重父母等。每学期利用主题班会,进行自我汇报,请家长召开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行他评,在此基础上全校进行总结评比出“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并将事例进行公布宣传。我校首届“十大孝敬长辈好少年”评选活动于1997年2月开始,十几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受到了舆论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孝道教育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学生沉浸于美德熏陶,不仅铸造了学生的灵魂,也进一步优化了教育氛围。我们力争让每位孝敬长辈的好少年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让他们的美丽和芬芳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为将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孝行天下》,创办了“孝报”,“孝坛”,“孝刊”等多种栏目。